成纪是现在的哪里(成纪)

时间:2023-11-18 18:20:45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孤单的城

“伏羲生于成纪”说的由来简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都知道,从1988年开始,每年6月22日,在甘肃省天水市都会举行“伏羲文化节”和“祭伏羲大典”,已经成了一道传统人文的风景,影响广远,自然很多人也就相信太昊伏羲氏是甘肃天水人,结果引得一些地方不服。

第一个是山东。《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里载子鱼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预注:“司,主也。大皞,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主其祀。任,今任城县也。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四国封近於济,故世祀之。”[1]这是对大皞(太昊)祭祀的最早记载,任在今山东济宁,宿在今山东东平,须句在山东梁山,颛臾在今山东省费县,都在济水流域的山东省西部,说明风姓的太昊一族主要是活动在济水流域的鲁西地区,不可能跑到遥远荒蛮的西北甘肃天水去。《魏书·地形志中》记载高平郡高平县有“伏羲庙”,[2]高平即微山县两城镇一带,说明这个伏羲庙比较古老,至少北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经过历代的重修,一直保存至今。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微山县两城镇授牌“中国伏羲文化之乡”,近几年也于每年阴历三月三举办“伏羲文化节”和“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

天水、济宁自然就互相不服,争论起来。最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了一次争论,山东的一位地方学者让天水的学者拿出证据,对方先说是《汉书》里记载的,但是这位山东学者立刻指出《汉书》里没有这个说法;后来对方又说是《帝王世纪》里记载的……,总之有点扯不清。

另一个不服的是河南。《左传·昭公十七年》里还记载“陈,大皞之虚也”,杜预注:“大皞居陈。”[3]就是大皞(太昊)的故国是在陈,古代称为宛丘,其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汉书·地理志下》也说“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虚。”自然,太昊与河南周口的古陈国有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里说“陈都宛丘,今陈州治,即伏羲所都。故《春秋传》云:陈,太皞之墟也。”[4]北宋王存主编的《元丰九域志》卷一记载宋代在淮宁府(陈州淮阳郡)的古迹里有“伏羲庙”,[5]宋代的陈州就是现在的周口市淮阳区。这个伏羲庙的时代仅次于山东两城镇的那个,也算是比较古老的,只不过后来被彻底毁坏,现在淮阳的伏羲庙是明代重建的。至今淮阳在每年的阴历二月二也有“祭拜伏羲大典”,就是根据《左传》的记载。

目前“国保级”的伏羲庙全国一共有3处,分别在山东微山两城、河南淮阳、甘肃天水,后2处均为明代所建(淮阳伏羲庙建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天水伏羲庙建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时代较晚。据学者考证,天水地区的伏羲祭祀传统是从元始的,天水在元代之前没有伏羲祭祀活动,开始是通祀“三皇”(包括伏羲),元末明初逐渐演变成伏羲祭祀祠庙,形成了天水地区人文始祖伏羲祭祀的文化传统,[6]所以其伏羲文化的兴起也较晚。

汉代以后,全国各地都在建庙祭祀古代的一些神灵、帝王、明贤,唐代以后这种风气尤其浓厚,对伏羲、女娲、炎帝(神农)、黄帝等传说中古帝王的祭祀也特别多,其庙可以说到处都有,也不值得奇怪,更说明不了什么。现在有很多地方、很多人的思路比较独特,甚至是奇葩:只根据自己那里有个某神灵、某古人的祠庙或衣冠冢,就说那里是某神灵、某古人的“故里”,大加宣扬;因为这类东西各地都有,不免会出现大家争得胀头红脸的情况,最后还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微山县两城镇伏羲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左传》是先秦古籍,属于比较早、相对可靠的记载,故而说太昊本来在济宁、在淮阳,都算有较为古老文献依据;而说太昊伏羲生在成纪在先秦、秦汉典籍里是一点都没有,能查到的一些记载,都是汉代以后的文献。

天水有太昊伏羲文化的原因,是因为东汉以后有“庖牺(伏羲)生成纪”之说,就是有人认为伏羲生于成纪,成纪本是西汉时期设的一个县(也有民间学者认为是战国时就有,只是无据的揣测),汉武帝时期设天水郡,成纪为其下辖的一个县,从此成纪就归了天水。成纪县治屡次迁徙,北宋时期迁移到上邽镇,即今天的天水市,成纪县废,本来属于成纪的“伏羲文化”就归了天水,大体情况如此。关键是“伏羲生成纪”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需要仔细辨析一下。当然这事儿不太好说清楚,我也不想象某些人那样急赤白脸地抬杠或云山雾罩地忽悠大家,只是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尽量给出证据和理由,各位看官自己斟酌。

首先要说明,在西汉末产生的《世经》之前,太昊和伏羲氏还没发生什么关联。太昊也作大皞,根据《左传》的记载他是古代东夷风姓部族(风夷)的祖先,主要活动在济水流域的鲁西地区,所以后来风姓的后裔国任、宿、须句、颛臾也在济水之祀祭祀他;而伏羲氏则本是西南少数民族传说中的祖先,被楚人拉入了古帝王系统,又被阴阳五行家和律历家所接受、所推崇,所以乐律家们说很多乐器是伏羲造的,甲历也是伏羲造的,《易传》里又说八卦是伏羲画的,因为汉代把《易经》推为“群经之首”,伏羲便被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道德玄经原旨发挥》说他“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而圣职教化之道兴”,[7]这些多与文化、教化有关的,故被称为“人文初祖”——伏羲因此成功入侵了中原传说中的帝王系统,被中原文化所接受,但是他和东夷族的首领之一的太昊(大皞)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是《世经》把二者拼合在了一起。所以东汉以后,人们已经普遍认可“太昊伏羲氏”这个称谓了。[8]

其次,说伏羲生于成纪的,的确有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它里面说“(包牺)长于成纪”、“华胥……生庖羲于成纪”,[9]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其内容都是徵引以前的典籍为说,说伏羲生于成纪不是他的原创,这个说法最早当是出自《遁甲开山图》。这里有两项资料可以考察: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遁甲开山图》曰:“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牺生处。”

《水经注·渭水上》引荣氏《开山图注》曰:“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10]

[清]黄奭《黄氏逸书考》辑《遁甲开山图》(局部)

《遁甲开山图》的具体制作时代不详,而且已经佚失了,很多事情无法详考。只是从它留存下来的佚文看,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讲了远古的历史传说,是从开辟之初的天皇氏开始讲,最晚的人物提到老子,揣测可能是从开辟讲到秦汉时期。它是一种谶纬风气浓厚的书,和纬书《春秋纬命历序》很像,所以很多人直接把它当作谶纬之书,比如清代学者黄奭辑《黄氏逸书考》,就把《遁甲开山图》放在《通纬》后面的《附谶》里,就是把它当成一种谶书。此书应该是汉代的作品,清代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一说:“汉人书有《遁甲开山图》”,[11]是对的;可他又认为是西汉末的作品就有问题,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的一条自注里说:

“顾宁人云:哀、平之际,谶纬书出,有《遁甲开山图》‘泰山在左,元父在右,元父知生,梁父知死’云云,谓泰山治鬼之说,盖起于西汉末。”[12]

赵翼说的顾宁人就是顾炎武(名炎武,字宁人),认为《遁甲开山图》是哀、平之际的谶纬之书,是西汉末的作品,其实毫无根据,如果是西汉的著作,《汉书·艺文志》里怎么会没有?两汉典籍里怎么丝毫不见提及?最早著录这个书的是《隋书·经籍志三》:“《遁甲开山图》三卷。荣氏撰。《遁甲开山图》一卷。梁《遁甲开山经图》一卷。”《旧唐书·经籍志下》载“《遁甲开山图》一卷,王琛撰;又二卷,荣氏撰。”《新唐书·艺文志》里也著录了“《遁甲开山图》一卷”、“荣氏《遁甲开山图》二卷”,它应该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东汉时期的其他典籍里从来没人引用它,甚至连提到的都没有,说明它出现得很晚,应该是东汉末期的作品了。

后来有王琛和一位姓荣的学者给它作了注解,后世的类书引用时多称“《遁甲开山图》荣氏解”,可知荣氏的注解流传下来,王琛的失传了。但又遗憾得很,荣氏和王琛的时代又搞不清楚,荣氏应该是晋代以前、汉魏之际的学者。汉魏之际人们热衷图谶并为之作注,东汉的郑玄、魏的宋均都曾为谶纬之书作过注。从晋朝武帝司马炎开始“禁星气谶纬之学”(《晋书·武帝纪》),以后历朝历代都严厉禁谶,禁得很彻底,就没有人再搞这东西了,最终导致了大部分谶纬之书的失传,《遁甲开山图》自然也不能幸免。所以《遁甲开山图》作为一种谶书,为之作注的荣氏当在晋代以前的汉魏之际,要比皇甫谧的时代早一些。

重庆盘溪汉墓石刻伏羲、女娲(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前面引的两条有关《遁甲开山图》的文字可知,《遁甲开山图》说仇夷山是太昊之治,伏羲出生的地方,而说伏羲生于成纪的荣氏解,这则是荣氏的“发明”,这“发明”是怎么来的呢?

《开山图》说太昊治理的“仇夷山”,个人认为应该“九夷山”之误,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战国后期五行学说大兴,人们以五行配五方、五帝,太昊被认为是东方的青帝,《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皞”者是。居住在东方的人民就是“夷”,据说有九种,称为“九夷”,《礼记·明堂位》里就有“九夷之国”,《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注:“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他们居住的地方也称“九夷”,比如《论语·子罕》里就说“子欲居九夷”是也。《开山图》的作者根据太昊为东方青帝和东方之民为九夷之说杜撰了一个“九夷山”,说太昊治理于此,也出生于此,合情合理,只是把“九”误写为“仇”,这一下就出了大问题——荣氏注解的时候,找不到仇夷山,却知道在甘肃有个仇池山(在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南境的大桥镇),“夷”、“池”古音声相近,于是他就把仇夷山当成了仇池山,这个问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里给提供了线索,他说:

“汉水又东南迳瞿堆西,又屈迳瞿堆南,絶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馀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13]

郦道元说这个“瞿堆”在《遁甲开山图》中称为“仇夷”,没说明理由和根据,很可能他是根据《开山图》荣氏解的说法,既有前人的成说,就不需要再作解释。杨守敬在《水经注疏》里指出这个“瞿堆”又称仇池山、百顷山,又进一步论述云:

“《御览》七十八、《说郛》五引《开山图》:‘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牺生处。’又《后汉书注》、《御览》四十四并引《三秦记》:‘仇池山本名仇维山。’维、夷音近。”[14]

杨守敬说仇池山也称仇维山,因为“维”、“夷”音近,所以郦道元认为这个瞿堆也就是《遁甲开山图》里说的“仇夷山”——其实郦道元根据的当是荣氏注解,自然荣氏也是这个思路,他最早认为仇夷山就是仇池山,而仇池山正在成纪的地盘上,因此他才会进一步发挥出“伏羲生成纪”的说法。他这一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左传》里说陈(宛丘)是“大皞之虚”,即太昊故国的遗址,可成纪距离陈(宛丘)实在太远,出生在成纪的伏羲跑到两千里外的陈去立国,总有点说不过去,怎么办呢?他便把“陈”改成了“陈仓”,说“徙治陈仓”,陈仓在陕西省宝鸡,二者相距三百来里,好歹比陈(宛丘)近多了,这是明目张胆地篡改古书记载。问题在于,《太平御览》卷四十四所引《辛氏三秦记》《秦州记》里都记载了“仇池山”,《秦州记》里也的确说“仇池山,本名仇维山”,却都没说就是《开山图》里的“仇夷山”,可见认为仇池山是仇夷山,不过是荣氏的牵强附会,根本就不可靠。

仇池山(图片来源于网络)

荣氏这个说法出来以后,被晋代的皇甫谧所接受,写进《帝王世纪》里,说华胥生庖牺于成纪。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影响巨大,为后世注解史书者广泛引用,他都这么说,那么后人自然也就很容易地认可了。《后汉书·郡国志五》“成纪”下李贤注:“《帝王世记》曰:‘庖牺氏生于成纪。’”《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五引《续汉书·郡国志》曰:“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唐代司马贞作《补三皇本纪》,里面说:

“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自注:“按伏牺风姓出《国语》,以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15]

说明司马贞主要还是根据了皇甫谧《帝王世纪》为说,可他们也不想想,华胥氏在济阴的雷泽(今河南濮阳、范县到山东菏泽、鄄城之间)履了大人迹怀孕,又辛辛苦苦向西北跑两千多里到荒蛮的天水郡成纪去生孩子,是那里的妇产科技术更高呢?还是生孩子的待遇更好呢?这话虽然是开玩笑,但从道理上讲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可惜没有人去追究。从此大家都承认了这个说法,成纪就成了太昊伏羲的出生地,伏羲是成纪人,比如宋代的胡宏在《皇王大纪》里就直接说“帝太昊,风姓,成纪人也。”[16]到了宋代成纪县废,归入天水,伏羲的出生地也随之归了天水。

所以,说太昊伏羲生在成纪(天水),是汉魏之际才出现的说法,而且是一种误解,为《遁甲开山图》作注的荣氏把仇夷山当成了成纪的仇池山,才发挥出此说,之前的典籍文献是找不到的,《汉书》里不可能有,就别提更早的典籍文献了。

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山东微山两城镇、河南周口淮阳区的其实是东夷太昊(大皞)文化,它是先秦时期就有的一种古老传统,当是自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东夷文化,在西汉末汉人合并太昊、伏羲之前就有,虽然现在这两地的人也从俗承认太昊是伏羲氏,实际上本来和伏羲没什么关系;而甘肃天水的是汉代以后兴起的太昊伏羲氏文化,而且其兴起是在元朝,这又和山东、河南的上古东夷太昊文化无关,时代上二者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彼此间发生争论,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各做各的是最好的选择,只是看看谁有本事做大做强了。

[1]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11页。

[2] [北齐]魏收撰:《魏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15页。

[3]《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084页。

[4]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续修四库全书》第5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9页。

[5] [宋]王存等奉敕撰:《元丰九域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第32页。

[6]郭延坡:《元代通祀三皇与天水伏羲祭祀活动的兴起》,《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

[7]《道德玄经原旨发挥》,《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64页。

[8]详参王宁:《古帝王名号的“拉郎配”——简说〈世经〉对古史系统的改造》,“群玉册府”微信公众号2023-06-03.

[9]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中华书局1964年,第2页、第3页。

[10]此二条文字并见 [清]黄奭辑《遁甲开山图》,载《黄氏逸书考》第五三册,清道光黄氏刻、二十三年朱长圻补刻本。

[11]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3册,第711页。

[12] [清]赵翼撰:《陔馀丛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152册,第30页。

[13] [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90页。

[14]杨守敬、熊会贞撰:《水经注疏》,《续修四库全书》第727册,第150页。

[15]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4册,第964页。

[16] [宋]胡宏撰:《皇王大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3册,第13页。

编辑:知北游

甘肃这座小城是轩辕故里,黄帝的诞生地,这一生你一定要去一次

古代的中国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五帝之一,排名五帝的首位。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一些古代文献记载黄帝部落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因为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黄帝的诞生地,有三个说法,一是山东寿丘,汉代山东曲阜人孔安国为了提高他家乡的知名度,谎称黄帝生于寿丘,这是不实的。二是河南新郑,黄帝的有熊国就定都在这里,汉代在此始建轩辕庙,现在这里有一个黄帝故里景区。三是甘肃清水,是轩辕黄帝诞生和早年生活的所在地,这个得到很多学者认可。

清水县,天水辖区的一个小县城,很多人没有听说过,面积2012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万,以“清泉四注”而得名,古代是中原与西北的古通道,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你也许不知道,清水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轩辕故里”。为什么这么说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现在的清水县。《秦州直隶新志》记载:“今清水县有轩辕谷。”《甘肃通志》记载:“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在清水县东七十里处白河村,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是当年的遗址。

明代学者胡缵宗曾在清水县城三皇庙题有石碑,并在县城门楼书写“轩辕故里”匾。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编》一书中说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清水,何光岳、吴正中、安江林等专家学者均认为轩辕故里在清水县。从中可以看出,黄帝诞生于清水,不仅有诸多的历史传说,而且有丰富的史料记载和学者认可。

可以确认黄帝的早年时期则是在清水度过的,清水因之而称为轩辕故里。清水轩辕大道有一个旅游景区轩辕故里,它是国家4景区。景区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有轩辕黄帝雕像、轩辕广场、轩辕大剧院、轩辕湖、轩辕桥等组成,想了解轩辕黄帝的历史,来这里看看就行了。

清水除了是黄帝的诞生地之外,还是秦人的发源地。秦族先祖部落首领非子因在此为王室牧马有功,被周王赐嬴秦氏,并得到了秦邑封地,在今甘肃天水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有秦亭、秦谷。秦人早期在清水一带繁衍生息,后来迁徙壮大成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秦朝。

清水在经历了轩辕诞生这一重要文化之后,又孕育了先秦文化,这个历史小城,这一生你一定要去一次。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18/169626226312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