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怎么读(徐铉)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觉”注音答疑
这篇文章牵涉到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其中有“惟觉时之席枕”一句,有网友对这个“觉”的读音提出了质疑,还具体对比了新老教材的不同读法。具体内容见这里[左上]。小子不揣谫陋,冒昧也谈谈我的看法。
其实,浏览网页,经常会看到讨论一个汉字究竟该怎样读的问题。大致的情形是这个汉字是多音字,一般来说是两个读音。在某文中读音这两种读音有似乎各有道理,一时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
如果单纯地依靠字典,并不能彻底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即使是字典,它的某些结论也并不能服众。二是字典中就某字如何读的看法也未必统一。还有就是字典并不能给出定论。你必须做出自己的判断。字典没有做出结论的原因,一个可能是回避争议,避免陷入麻烦,因为编纂者自己也说不清。一个是可能遗漏了,字典不可能把所有的义项和读音都囊括进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要想比较彻底地解决读音的问题,只能借助于汉语音韵学这门学科,别无他法。其实,那些专家在字典上注汉语拼音,也是通过汉语音韵学得出来的。汉语音韵学是传统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古至今汉语声母韵母声调历史变化的学问。
恕我直言,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有限的语文知识,是无法让我们对一个字的历史读音演变做出科学认知的,即使接受过大学教育,除非有专业的音韵学学习,否则也只能不知所云,或一知半解。这是语文教育忽视传统小学教育造成的一个盲点。音韵学这门课,号称绝学。罗常培,赵元任,周祖谟,吕叔湘,丁声树,王力,李方桂,郑张尚芳诸先生在音韵学领域群星璀璨,可是后继乏人,很难有望其项背者。
说到这里,让我们收束话题,回到正文开头提出的“觉”的读音问题。
先看《说文解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研究文字这本书是个标杆,谁也甭想绕过。待会儿,咱们还得查《广韵》,这本书是汉字读音的最重要参考。觉,繁体字作覺。《说文解字》:寤也。从见,學省声。见岳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寤,应该是悟。因为《说文解字》:悟,觉也。觉和悟互为反切。但是,在《说文解字》中“寤”的释义为:寐觉而有言曰寤。就是人睡醒说话。撇开段玉裁的说法,我们认为觉的本义就是睡醒。至于领悟,那是引申义,兹不赘言。
我们知道,经典中对汉字的注音采用的是反切的方法。就是说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2000多年来,我们的汉字一直采用的就是反切注音法。《说文解字》里的反切是北宋徐铉在修订《说文解字》时,根据唐代孙缅的《唐韵》做出的。觉,反切是:古岳切。折换成汉语拼音就是jué。为了确切了解觉的读音,我们必须再回到前面提到的那本顶顶重要的书《广韵》里去。
《广韵》给出的反切有两个,一是:古孝切。折合成汉语拼音,读jiào 。注释为:睡觉,又音角。二是:古岳切。与《说文解字》所附反切相同。注释为:晓也。大也。明也。寤也。知也。又古孝切。
我们来看这两个读音的音韵地位。同是效摄见母二等开口字,不同的是,古孝切,属于效韵,去声。而古岳切,属于觉韵,入声。我们仔细观察《广韵》古岳切这一注释,发现其中有一项:寤也。这实际上和古孝切中的“睡觉也”是重复的。换句话说,在表达睡醒这一义项时,既可以读成jué ,也可以读成jiào。可以认为仅从韵书的角度来说,从《唐韵》到《广韵》多出了一个音。
那么针对这个“觉”的“睡醒”义项的读音问题,后世的辞书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读jué,但是用括号特地注明(旧读jiào)。在《古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字典》里,直接标注为jiào。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则标注为jué。这就是纠纷所在,新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觉,结合上下文就是“睡醒”的意思。新教材标注为jiào,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尊重,是对古音的保留,并没有错。读成jué,也没有错,只是现代读法而已。
其实这个jué和jiào,可以理解为口语白读和书面文读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汉字语音演化在不同的地域的历史不一致造成的。就是说,在某一地方,停止不再变化了,就是jué。而在某些地方,一直演变下去,就产生了现在的jiào。它们是不同历史世代的音变在现代平面上的投影。
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睡觉”古代早期的意思是睡醒,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更早一点的隋代的马明生《临去箸诗三首》(其一):吸(又作翕)如朝露晞,掩忽睡觉醒。到后来,“觉”逐渐虚化不表义了,受到“睡”的同化作用,成为一个偏义复词,才成了睡眠义。这和妻子的古今演变基本是一致的。
最后,留下一个问题吧。在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里有这样一句诗“披衣觉露滋”中的觉该怎样读呢?
五代宋初时期诗坛名家,徐铉十首诗作,平易真切又自然,回味无穷
他是五代和宋朝时期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是南唐诗坛领军人物,对宋初诗歌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便是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徐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徐铉的十首诗,体会其平易浅切、真率自然的诗风,相信你会有所感悟。
徐铉历经五代时期南吴、南唐、北宋三朝,在五代至宋初这段时间,徐铉在文坛上是比较耀眼的。据记载,徐铉十岁便能写文章,十六岁出仕南吴,后来入仕南唐,仕途算是平稳。再后来,徐铉跟随南唐后主李煜归顺北宋,因事被贬,死于任职上,终年七十六岁。
徐铉的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是初仕时期,以描写官宦生活及抒发思乡情怀的诗为主。第二个阶段则是入仕南唐时,被贬官历经所创,这一时期诗文涉及一定的现实生活,能够体现出徐铉的政治理想,同时流露出对国家与人民担忧的情怀,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第三和第四个时期,是在南唐和北宋两次入京为官时期,诗文一方面体现出朝廷唱和之风,侧面可以反映出他的官宦之旅较为顺畅,因而诗文中没有忧愁之感。生活安逸让其诗歌不再有雄心壮志,不过还是可以体现出徐铉的广博才学以及流畅的笔调,彰显文坛名家风范。
在南唐入仕时期,徐铉可谓意气风发,由于皇帝就喜好文学,因而朝廷中汇聚众多文臣,整个南唐也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政治稳定,经济相对发展,君臣生活悠闲富足又自在,因此,像徐铉这样具备大才华的文人拥有极高的地位。他通过诗歌与南唐友人唱和,抒写性情,诗歌文辞清丽典雅,又能体现其生活状态。
历史已经定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唐国势日衰,广大士人看到生命的无常,昔日的安逸逐步消退,因此文人们需要找到平衡解脱之道。这一时期,徐铉的诗用诗歌表现生命的短暂,暗含隐逸的情怀,在创作上将白居易的以俗为雅的诗风发挥到极致。
另外,在这一时期,徐铉的诗注重抒情的作用,强调诗人内心细腻情感的表达,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对诗歌创作进行拓宽,同时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再有,徐铉崇尚诗歌的自然之美,对诗歌创作的追求更加倾向于本感输出,能够体现出诗歌的纯净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唐后期,徐铉的诗中体现出意欲复兴儒家传统但又无所依托的复杂现状,他身具大才华,却壮志难酬。在如此社会环境下,他选择退而求其次,独善其身。因此,他的诗中从重外物转化到重内心修养上,探索人的命运与人生哲学,增加了诗歌内涵。
不可否认的是,从唐末到五代,再到宋调的过渡时期,徐铉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虽然他的名气在我国诗坛并非一流水准,但在诗歌艺术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徐铉凭借突出的诗歌艺术,成为五代到宋初时期的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最后讲一个徐铉的小癖好。他喜欢香道,也是制作香的名家,每次遇到月夜,他便焚香一炷,品味香的正气,又调理身心。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五代到宋初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徐铉的十首诗,体会其诗歌的深意,来了解诗人的心理历程,相信你会对他的博学与才华顶礼膜拜。
春分日·仲春初四日
[宋代]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泰州道中却寄东京故人
[宋代]徐铉
风紧雨凄凄,川回岸渐低。
吴州林外近,隋苑雾中迷。
聚散纷如此,悲欢岂易齐。
料君残酒醒,还听子规啼。
柳枝辞·蒙蒙堤畔柳含烟
[宋代]徐铉
蒙蒙堤畔柳含烟,疑是阳和二月天。
醉里不知时节改,漫随儿女打秋千。
过江·别路知何极
[宋代]徐铉
别路知何极,离肠有所思。
登舻望城远,摇橹过江迟。
断岸烟中失,长天水际垂。
此心非橘柚,不为两乡移。
春雪应制·繁阴连曙景
[宋代]徐铉
繁阴连曙景,瑞雪洒芳辰。
势密犹疑腊,风和始觉春。
萦林开玉蕊,飘座裛香尘。
欲识宸心悦,云谣慰兆人。
经东都太子桥
[宋代]徐铉
纶闱放逐知何道,桂苑风流且暂归。
莫问升迁桥上客,身谋疏拙旧心违。
松·细韵风中远
[宋代]徐铉
细韵风中远,寒青雪后浓。
繁阴堪避雨,效用待东封。
送宣州丘判官
[宋代]徐铉
宪署游从阻,平台道路赊。
喜君驰后乘,于此会仙槎。
缓酌迟飞盖,微吟望绮霞。
相迎在春渚,暂别莫咨嗟。
和张少监舟中望蒋山
[宋代]徐铉
溪路向还背,前山高复重。
纷披红叶树,间断白云峰。
尽日慵移棹,何年醉倚松。
自知闲未得,不敢笑周颙。
京口江际弄水
[宋代]徐铉
退公求静独临川,扬子江南二月天。
百尺翠屏甘露阁,数帆晴日海门船。
波澄濑石寒如玉,草接汀苹绿似烟。
安得乘槎更东去,十洲风外弄潺湲。
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徐铉五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徐铉五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中国五代、宋、辽、金,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晋、唐之后的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
“五代”又称“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前的历史阶段。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为五代,共53年。公元907年, 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吴、吴越、南唐、 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汉,称“十国”。十国时间为(902年—979年)。五代十国持续了73年(907—979年)。
唐宋之间经历了一个五代十国,虽然时间不算很长,只有短短七十三年,但这七十三年国家一直处于状态,其实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多少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五代十国书法,这一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的轨道,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杨凝式、李熠、彦修、王文秉、李颚、贯休等。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这里分享五代十国时期著名书法家徐铉书法作品。
面我们一起分享五代十国著名书法家徐铉书法作品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年),字鼎臣,广陵人。初仕南唐,官至礼部尚书。后归宋,累迁散骑常侍。曾校刊《说文解字》称大徐本。铉酷耽玉箸篆垂五十年,初学李阳冰,后得李斯《峄山碑》拓本,自谓“得师于天人之际”,潜思改作,遂逼其势。曾摹刻《峄山碑》,论者谓用笔如锥画沙中有一线如缕,实参李阳冰法成之。习小篆者多以此摹刻本为取法之阶。是碑现存西安碑林。自书碑石,尚有《茅山许真人井铭》等。
他擅长 李斯 小篆,也工于 隶书 。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
五代时南唐的徐铉、徐锴兄弟,今扬州人。他们的父亲是唐末进士,在“五代十国”之一的吴国(以今扬州为首都)做官。
父亲去世时,徐铉8岁,徐锴只有4岁。他们的母亲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徐铉上,顾不上徐锴,而徐锴却能自己读书。
兄弟二人后来都有文名,宋朝的李穆出使到江南,看到他们的文章,赞叹道:“二陆不能及也!”(二陆指晋朝的陆机、陆云)其中徐铉的名气又更大一些,与韩熙载齐名,江南人称他们为“韩徐”。
徐铉曾在吴国任官。后来吴国被南唐取代,建都金陵(今南京),兄弟二人便同在南唐做官。
公元975年冬季,金陵被宋朝军队围困了将近一年,南唐后主李煜派徐铉出使宋朝求和。
在此之前,李煜曾派人催促朱全赟(yūn)率军队来京救援,这时由于担心徐铉出使的安全,打算制止救援军队的前进,以向宋朝表达诚意。但徐铉说:“臣此行不一定成功。京城中依仗的只有援兵,怎么能制止它呢?”李煜说:“正在求和却又征召援兵,不会危害到你吗?”徐铉说:“臣不过区区一使者,应当为社稷考虑,把臣的性命置之度外。”李煜流着泪把他送走了。
徐铉出使了两次,没能使宋太祖消灭南唐的决心动摇。最终南唐灭亡,李煜投降,前往汴京。
徐铉随李煜入朝,宋太祖责备他不及早劝李煜归顺,声色俱厉。徐铉回答:“臣为江南大臣,国亡当死,不应再问其他。”太祖感叹道:“这是忠臣呀!你事奉我应当像事奉李氏一样。”
徐锴死于南唐灭亡的前一年;徐铉在宋朝为官,过了十几年才去世。二人都精通文字学,徐锴曾注解过《说文解字》;徐铉在入宋后,与句(gōu)中正等人校订《说文解字》,又参与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诗文总集《文苑英华》,自己也作有多首诗篇。
五代十国著名书法家徐铉《许真人井铭》赏析
五代南唐著名书法家徐铉《许真人井铭》
五代十国著名书法家徐铉《摹刻峄山碑》赏析
徐铉《摹刻峄山碑》说到小篆《峄山碑》,人们都会想起它的作者秦代李斯。其实《峄山碑》原石本立于山东邹县峄山,后被推倒焚毁。《峄山碑》原碑早已不复存在,传世拓本中也没有原石的拓本。
宋淳化四年,太常博士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峄山碑》,刻石于长安国子学,这一版本即是我们现在所见的长安本《峄山碑》。而此本的原作者正是徐铉。
五代十国著名书法家徐铉《小篆千字文残卷》赏析
徐铉《小篆千字文残卷》黑龙江博物馆藏。纸本,纵27.7厘米,横上90.5厘米,横下81.2厘米。黑龙江博物馆院藏。此《千字文》非徐铉真迹,实为宋人伪托。据《石渠宝笈》著录,此件篆文中有数处避宋代皇帝名讳或嫌名讳,如“匡”、“恒”、“桓”、“昚”等字均有改变。故知此件最早为南宋孝宗(赵昚)时伪托或临本。此卷现残存后部二十七行,另外四行残存二十五字,共存三百零五字。末行款署“广陵徐铉书”。此卷虽系南宋人伪托或临摹仿,但它是一件较早的古人篆书墨迹精品,笔法精熟,流畅自然,起笔处多用顿笔,或垂脚飘动,或悬针短秀,婉约中蕴清劲,结体严美,多杂以象形,韵致颇为古雅。
后纸尚有“勅魏杞”三字,勅书左端写“乾道丙戌(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一一六六年)三月初八日赐徐铉古篆千文一卷”宋楷字一行,似为元以前人移并到一起的,又有明丰坊诗跋与释文。
此卷曾经元乔仲山、明袁忠徹、项元汴及清内府递藏。溥仪出宫时携往长春,后散落至残。并有“乔篑成氏”、“吴兴”、“书诏之宝”、双龙圆印(伪印)以及项元汴、乾隆等诸鉴藏印玺。见于《石渠宝笈三编》等书著录。
五代十国著名书法家徐铉《私诚帖》赏析
徐铉《私诚帖》此帖纸本墨迹,行书,尺牍一则。凡14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60字。纵29.1厘米,横44.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徐铉以小篆闻名于世,沈括《梦溪笔谈》中就记载有徐铉善小篆,且以中锋用笔的故事。其实徐铉不仅是一位小篆大家,也是一位行书高手,徐铉《私诚帖》,就是传世的一件行书作品。从此作不难看出,徐铉行书深受颜真卿行书影响,线条沉着、结体开张,堪称是宋人尚“意”书风的先声。
这一个作品其实看着非常的自然流畅,这也是为什么它被欣赏的原因。整个全篇都写得比较随意,但随意不代表随便。作品的细节线条还是十分的健劲厚实,学习过书法,练习过书法的人都能欣赏到这一个小帖作品写得相当的精准,章法与字体的细节都有注意到。所以大家欣赏它的时候,整体的感觉是享受的。
笔法丰厚又不柴,而且圆转的笔势也相当的漂亮,这也反映了晚唐以来追求肥美的时代风尚。有一些唐人书法的变化,但又不完全相同。整个小帖的运笔很漂亮,笔法遒劲流畅,笔法恣肆富于变化,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作品写得神气飞扬,没有半点做作的意思,刚健端庄之中有婀娜流丽之态。网友评价这一张作品虽然没有其他名作这么有名,但笔法堪称一流,是真正的好佳作。
有一些作品讲的是意境,据历史查证,徐铉和弟弟徐锴都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所以他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一定是对书法有着深入的研究。
研究透了,写得自然是十分的漂亮。这一个小帖,体现的是古人对于书法认真的研究态度。这一种研究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好作品,值得珍藏。
译文:铉今有私诚。特兹拜托。为先有袪承人刘氏。其骨肉元在贵藩醴陵门里居住。所有刘氏先已嫁事。得衡州茶陵县大户张八郎。见在本处居住。今有信物并书。都作一角封记。全托新都监何舍人附去。转拜托吾兄郎中。候到。望差人于醴陵门里面勾唤姓刘人。当面问当。却令寄信与茶陵县张八郎者。令到贵藩取领上件书信。所贵不至失坠。及得的达也。傥遂所托。惟深铭荷。虔切虔切。专具片简咨闻。不宣。再拜。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五代十国著名书法家徐铉之弟徐锴书法作品
徐锴(920—974)字楚金,扬州广陵人,徐铉之弟。生于梁末帝贞明六年,卒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年五十五岁。(疑年录云:马令书至南唐书,下同至云,开宝八年卒,今从陆游书。时南唐奉宋正朔)四岁而孤。母方教铉,未暇及锴,能自知书。李景见其文,以为秘书正字。累官内史舍人。
李穆使江南,见其兄弟文章,吧曰:“二陆不能及也!”因铉奉使入宋,忧惧而卒,锴亦精小学,著有说文医学传、说文韵谱等书。南唐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系传》40卷,已经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又以四声谱次,著《说文解字韵谱》5卷,便于检索。还著有《通释五音》、《方舆记》、《古今国典》等。
从以上史料足见,五代十国虽为乱世,但书法艺术并未凋敝,也并非如书法史家所言的仅有杨凝式一人,而是出现了诸多书家,且作品可观。他们一方面共同延续着汉魏至唐以来的书脉星火,成为由唐入宋的重要历史环节——特别是李鹗的楷书刻印、郭忠恕的《汉简》范例、“二徐”的《峄山》篆刻以及李煜的“金错刀”书体实践等,在宋代不乏习书文人的品评与传习,对宋代书学有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如后周的郭忠恕,吴越的钱俶,南唐的徐铉、韩熙载、李煜、潘佑以及西蜀的王著、句中正、李建中等,皆是历经五代而入宋的书法名家,他们对宋代书学完成渐变与转型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韦庄、钱镠、钱俶、潘佑、徐铉、李煜等人的行草,延续“东晋遗风”,强调意在笔先,实有开宋人“尚意”先河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可以借此管窥唐代书法在五代发生渐变的某些微妙肌理。
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也是独具一格,非其他书法所能及。所谓艺术无国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多种方式深入到世人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书法带给人的慰藉已远超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17/169626149212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