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蟠龙菜图片(蟠龙菜图片)
蟠龙菜·直抵味蕾深处的乡愁(一)
蟠龙菜起源湖北省钟祥市,是钟祥特产。虽然我是天门人。但我是每年吃着蟠龙菜长大的。
为什么呢?因为湖北省钟祥市和天门交界,比邻而居,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比如蟠龙菜。
在以前生活条件差的年代,蟠龙菜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再想吃,就只能等到下一次过年了。后来慢慢的,去亲戚家吃酒席也能吃到了。
那个时候,每年腊月底,家家户户都忙完了田里的活,开始专心备年货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蒸蟠龙,那几天,村子上空整天都炊烟袅袅,空气里弥漫着各种年货交杂弥漫的浓郁香气,有炸麻花、炸藕夹、炸圆子、炸小鱼儿。还有蒸馒头、蒸肉、蒸排骨、蒸鸡肉。可我们小孩子依然能在这么多的香气中,准确判断出蟠龙菜的香气来。
只要闻到哪家厨房飘出蒸蟠龙的香气,我们小孩就蜂涌而至,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小截刚出锅的蟠龙,一解馋虫。
时代发展到今天,平时只要想吃,随时就可以做。可有些食物是有时令的,比如月饼就得中秋吃才有意思,咸鸭蛋和粽子,也是端午时的特别好吃些。
一年又快要过完了,有人说时间就像卫生卷纸,总以为很多,可扯着扯着,就没了。
这些年在深圳打工,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没有回老家过年。
以前是因为工资太低,车马太慢,车次太少。这两年,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不过,不管我们在哪里过年,总能吃到家乡的特产:蟠龙菜。
以前都是妈妈给我做,离过年还很早,妈妈就会打电话来。一番闲聊,兜兜转转后,话题总是会落到每年相同的问题上:“丽丽,今年过年你们回来吗?”
极少数时候,我会回答:“回呀,今年肯定回去。”
妈妈就会在那边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的说:“那太好了,我早点把蟠龙菜做好,等你一回家,就来拿回去吃,不用等到过年才吃。”
那种时候,我内心也是雀跃的,会马上回答:“好啊,少放点肉。”
可每每,妈妈还是放了多多的肉,这是来自妈妈满满的爱啊。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不回家过年的。我老公是一家工厂的厂长,我是另外一家台资企业的人事主管,我们的工作性质都需要留守到放假的最后一天,并且春节后要按时到厂里主持开工仪式。除了往返车票一票难求,还怕耽误工作。与其说是责任,不如说更多是因为生活。
妈妈会在短暂的失望过后,故作平淡的说:“不回来也好,春运跑来跑去的累人。”
可我知道,妈妈的心里有多么失落。我妈妈一生只得我和妹妹两个女儿,我们都出嫁后,娘家就只剩了父母两个人。老人盼女儿,和孩子盼父母的那种心情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小孩会直接的表达他们的诉求,而父母则会有多重的考虑。
当我还在这边不知如何安慰母亲的时候,妈妈早已收拾好心情,又高兴的对我说:“我做好蟠龙菜给你寄过去。”
我强忍着泪水说:“好。”
不能回去过年,就让妈妈忙碌起来吧。至少让她知道,我需要她。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于是,每一年留守在深圳,都能吃到千里之外的家乡特产,聊以慰藉那思乡之愁。
因种种原因(前面的文章里已经多次说过),后来我没有在工厂做人事主管了,于2017年开始从事家政工作。
2019年四月底,我永远失去了我的妈妈。我成了没妈的孩子。是的,尽管我已年过四旬,可只要有妈在,我在她面前就还是孩子。
2020年初的那个春节,相信对于所有国人来说,都是毕生难忘的。幸好,那个时候,我回了湖北老家,只要全家人呆在一起,我们就无所畏惧。否则,我们人在深圳 ,将会是多么担心家乡的老父母啊!那一年的春节,虽然亲戚之间没有拜年,可我还是依照记忆中妈妈的配方,自己做了蟠龙菜。
选三分肥,七分瘦的上好新鲜猪肉、加入一定比例的红薯淀粉,再加入葱姜料酒盐和其他调味品,炮制出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2021年初的春节,我们没有回老家,留在了深圳过年,没有了妈妈,也就没有吃到蟠龙菜。那个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细想,少了年味。
一晃,就又到了年底。前不久的一天,我接到了婆婆的电话,一番家常闲话之后,婆婆如同当初妈妈一样,小心翼翼的问:“丽丽,你们回来过年吗?”
我们回去过年吗?我也不知道。现在的情况,一天一个样,这里几天,那里几天,我不敢说。
于是,我说:“再看看吧,我们尽量回去。”
人到中年,不再像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时间很多很多。两边的父母也都垂垂老矣。经历过失母之痛后,我们夫妻都不想再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特别是我老公,得知我妈妈去世的当时,哭的像个孩子一般。
所以,我们早就下定决心,只要环境允许,我们都会争取回去过年。
婆婆在那边轻轻的说:“现在情况一天一个样,到时候如果不方便,就不要回来了吧。”
我仍然坚持说:‘我们尽量。’
婆婆说:“好吧,我做些蟠龙菜给你们寄过去吧。”
我说不用了,等我回去再做吧,过年再吃。
婆婆说:“现在快递发达,不用等到过年,我早些做了寄过去吧,省得到时年前快递不方便。”
婆婆执意要做。我没有再反对,因为除了我这个儿媳,还有她的儿子也在深圳 。她也牵挂着自己的儿子。
没想到过了几天,婆婆又打来电话:“丽丽,做蟠龙的材料我全部都买回来了。你还记不记得你妈妈的方子?”
听到这一句,我在电话这头当场泪涌。
蟠龙菜,必须是自己家里做的才好吃。我们这里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配方,每一家的味道都大致相同,可细品,又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我妈妈做的好吃,婆婆做的也好吃。
我收敛了泪水说道:“没事妈,就按您的方子做吧,您做的也好吃。”
婆婆问:“孩子,你怎么啦?”她从我的声音中,还是听出了异样。
我说没事,您已经做了几十年了,公认的好吃,就跟以前一样做。
婆婆在那边说:“如果你还记得你妈妈的方子,你就告诉我吧,我想用她老人家的方子做好寄给你。”
于是,我口述了方子。老人家无比认真的确认后,才挂了电话。
过了大概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快递。除了蟠龙菜,还有一些腊肠和腊肉。
腊肠和腊肉我全部拿去老公那边了。蟠龙菜只拿了一半给他,留了一半在雇主家里。
快递是下午拿到的,晚餐时,我就迫不及待的蒸热了一盘端上桌。
雇主张先生的两个孩子都在学校,张先生夫妇住在另外一套房子里。家里只剩我和张先生的父母,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
蟠龙菜是熟食,吃的时候只需加热就行,当我把加热好的端上桌的时候,两位老人很感兴趣的问我这叫什么菜?我开玩笑的告诉他们,这叫蟠龙菜,因为它的形状就像一条龙。
阿姨夹起一片切的薄薄的、颤颤巍巍的蟠龙菜。放进嘴里吃了,笑着对叔叔说:‘很好吃,你快尝尝。’
叔叔也夹了一块说了,笑着说:“好吃,果然像吃龙肉,哈哈哈。。”
这个玩笑,并非我信口开河,而是很早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不在此细说了。
蟠龙菜刚蒸出来是一整条的圆柱体,上面覆了一层用鸡蛋黄制成的龙衣,色泽鲜艳美观。待到要吃的时候,拿出一条,改刀成薄片,然后摆成一个圆圈盘在碗里,蒸热后倒扣在盘子里,此时的形状就像一条盘着的卧龙,所以称盘龙,后人取其谐音:蟠龙。
切片蒸热后的蟠龙,晶莹剔透,外面镶一圈黄色的金边,在盘子里呈卧龙状,造形美观独特。吃肉不见肉,口感肥美醇厚,绵软细腻,肉滑油润。鲜香可口。这样一种温柔,令人欲罢不能。
看着叔叔阿姨一口接一口的吃着,我也夹了一片放进嘴里。
只那一口,未等下咽,已是人在他乡,心回故里。
原来,妈妈的爱从未走远。
来自本人婆婆的爱意
大家好!我是简衣素食行江湖,本人所有文章都是个人头条原创,只为记录生活。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他平台看到的均为抄袭搬运。必将追责到底!
更多精彩请关注今日头条简衣素食行江湖!
图片来自网络
蟠龙菜·直抵味蕾深处的乡愁(一)
蟠龙菜起源湖北省钟祥市,是钟祥特产。虽然我是天门人。但我是每年吃着蟠龙菜长大的。
为什么呢?因为湖北省钟祥市和天门交界,比邻而居,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比如蟠龙菜。
在以前生活条件差的年代,蟠龙菜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再想吃,就只能等到下一次过年了。后来慢慢的,去亲戚家吃酒席也能吃到了。
那个时候,每年腊月底,家家户户都忙完了田里的活,开始专心备年货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蒸蟠龙,那几天,村子上空整天都炊烟袅袅,空气里弥漫着各种年货交杂弥漫的浓郁香气,有炸麻花、炸藕夹、炸圆子、炸小鱼儿。还有蒸馒头、蒸肉、蒸排骨、蒸鸡肉。可我们小孩子依然能在这么多的香气中,准确判断出蟠龙菜的香气来。
只要闻到哪家厨房飘出蒸蟠龙的香气,我们小孩就蜂涌而至,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小截刚出锅的蟠龙,一解馋虫。
时代发展到今天,平时只要想吃,随时就可以做。可有些食物是有时令的,比如月饼就得中秋吃才有意思,咸鸭蛋和粽子,也是端午时的特别好吃些。
一年又快要过完了,有人说时间就像卫生卷纸,总以为很多,可扯着扯着,就没了。
这些年在深圳打工,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没有回老家过年。
以前是因为工资太低,车马太慢,车次太少。这两年,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不过,不管我们在哪里过年,总能吃到家乡的特产:蟠龙菜。
以前都是妈妈给我做,离过年还很早,妈妈就会打电话来。一番闲聊,兜兜转转后,话题总是会落到每年相同的问题上:“丽丽,今年过年你们回来吗?”
极少数时候,我会回答:“回呀,今年肯定回去。”
妈妈就会在那边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的说:“那太好了,我早点把蟠龙菜做好,等你一回家,就来拿回去吃,不用等到过年才吃。”
那种时候,我内心也是雀跃的,会马上回答:“好啊,少放点肉。”
可每每,妈妈还是放了多多的肉,这是来自妈妈满满的爱啊。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不回家过年的。我老公是一家工厂的厂长,我是另外一家台资企业的人事主管,我们的工作性质都需要留守到放假的最后一天,并且春节后要按时到厂里主持开工仪式。除了往返车票一票难求,还怕耽误工作。与其说是责任,不如说更多是因为生活。
妈妈会在短暂的失望过后,故作平淡的说:“不回来也好,春运跑来跑去的累人。”
可我知道,妈妈的心里有多么失落。我妈妈一生只得我和妹妹两个女儿,我们都出嫁后,娘家就只剩了父母两个人。老人盼女儿,和孩子盼父母的那种心情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小孩会直接的表达他们的诉求,而父母则会有多重的考虑。
当我还在这边不知如何安慰母亲的时候,妈妈早已收拾好心情,又高兴的对我说:“我做好蟠龙菜给你寄过去。”
我强忍着泪水说:“好。”
不能回去过年,就让妈妈忙碌起来吧。至少让她知道,我需要她。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于是,每一年留守在深圳,都能吃到千里之外的家乡特产,聊以慰藉那思乡之愁。
因种种原因(前面的文章里已经多次说过),后来我没有在工厂做人事主管了,于2017年开始从事家政工作。
2019年四月底,我永远失去了我的妈妈。我成了没妈的孩子。是的,尽管我已年过四旬,可只要有妈在,我在她面前就还是孩子。
2020年初的那个春节,相信对于所有国人来说,都是毕生难忘的。幸好,那个时候,我回了湖北老家,只要全家人呆在一起,我们就无所畏惧。否则,我们人在深圳 ,将会是多么担心家乡的老父母啊!那一年的春节,虽然亲戚之间没有拜年,可我还是依照记忆中妈妈的配方,自己做了蟠龙菜。
选三分肥,七分瘦的上好新鲜猪肉、加入一定比例的红薯淀粉,再加入葱姜料酒盐和其他调味品,炮制出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2021年初的春节,我们没有回老家,留在了深圳过年,没有了妈妈,也就没有吃到蟠龙菜。那个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细想,少了年味。
一晃,就又到了年底。前不久的一天,我接到了婆婆的电话,一番家常闲话之后,婆婆如同当初妈妈一样,小心翼翼的问:“丽丽,你们回来过年吗?”
我们回去过年吗?我也不知道。现在的情况,一天一个样,这里几天,那里几天,我不敢说。
于是,我说:“再看看吧,我们尽量回去。”
人到中年,不再像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时间很多很多。两边的父母也都垂垂老矣。经历过失母之痛后,我们夫妻都不想再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特别是我老公,得知我妈妈去世的当时,哭的像个孩子一般。
所以,我们早就下定决心,只要环境允许,我们都会争取回去过年。
婆婆在那边轻轻的说:“现在情况一天一个样,到时候如果不方便,就不要回来了吧。”
我仍然坚持说:‘我们尽量。’
婆婆说:“好吧,我做些蟠龙菜给你们寄过去吧。”
我说不用了,等我回去再做吧,过年再吃。
婆婆说:“现在快递发达,不用等到过年,我早些做了寄过去吧,省得到时年前快递不方便。”
婆婆执意要做。我没有再反对,因为除了我这个儿媳,还有她的儿子也在深圳 。她也牵挂着自己的儿子。
没想到过了几天,婆婆又打来电话:“丽丽,做蟠龙的材料我全部都买回来了。你还记不记得你妈妈的方子?”
听到这一句,我在电话这头当场泪涌。
蟠龙菜,必须是自己家里做的才好吃。我们这里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配方,每一家的味道都大致相同,可细品,又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我妈妈做的好吃,婆婆做的也好吃。
我收敛了泪水说道:“没事妈,就按您的方子做吧,您做的也好吃。”
婆婆问:“孩子,你怎么啦?”她从我的声音中,还是听出了异样。
我说没事,您已经做了几十年了,公认的好吃,就跟以前一样做。
婆婆在那边说:“如果你还记得你妈妈的方子,你就告诉我吧,我想用她老人家的方子做好寄给你。”
于是,我口述了方子。老人家无比认真的确认后,才挂了电话。
过了大概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快递。除了蟠龙菜,还有一些腊肠和腊肉。
腊肠和腊肉我全部拿去老公那边了。蟠龙菜只拿了一半给他,留了一半在雇主家里。
快递是下午拿到的,晚餐时,我就迫不及待的蒸热了一盘端上桌。
雇主张先生的两个孩子都在学校,张先生夫妇住在另外一套房子里。家里只剩我和张先生的父母,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
蟠龙菜是熟食,吃的时候只需加热就行,当我把加热好的端上桌的时候,两位老人很感兴趣的问我这叫什么菜?我开玩笑的告诉他们,这叫蟠龙菜,因为它的形状就像一条龙。
阿姨夹起一片切的薄薄的、颤颤巍巍的蟠龙菜。放进嘴里吃了,笑着对叔叔说:‘很好吃,你快尝尝。’
叔叔也夹了一块说了,笑着说:“好吃,果然像吃龙肉,哈哈哈。。”
这个玩笑,并非我信口开河,而是很早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不在此细说了。
蟠龙菜刚蒸出来是一整条的圆柱体,上面覆了一层用鸡蛋黄制成的龙衣,色泽鲜艳美观。待到要吃的时候,拿出一条,改刀成薄片,然后摆成一个圆圈盘在碗里,蒸热后倒扣在盘子里,此时的形状就像一条盘着的卧龙,所以称盘龙,后人取其谐音:蟠龙。
切片蒸热后的蟠龙,晶莹剔透,外面镶一圈黄色的金边,在盘子里呈卧龙状,造形美观独特。吃肉不见肉,口感肥美醇厚,绵软细腻,肉滑油润。鲜香可口。这样一种温柔,令人欲罢不能。
看着叔叔阿姨一口接一口的吃着,我也夹了一片放进嘴里。
只那一口,未等下咽,已是人在他乡,心回故里。
原来,妈妈的爱从未走远。
来自本人婆婆的爱意
大家好!我是简衣素食行江湖,本人所有文章都是个人头条原创,只为记录生活。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他平台看到的均为抄袭搬运。必将追责到底!
更多精彩请关注今日头条简衣素食行江湖!
图片来自网络
舌尖上的非遗 | 钟祥蟠龙菜:吃肉不见肉的明朝御膳
在湖北,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民间流传有“八怪”:
百岁老人站柜台;石头当作金子卖
豆腐做到全世界;大米炒熟人人爱
红薯变成蟠龙菜;儿帮老子皇冠戴
洞内梯田赛洞外;人口不变古村寨
这个神秘的地方就是湖北钟祥。
“八怪”中的“红薯变成盘龙菜”说的就是钟祥特产蟠龙菜。
在这里,几乎人人都爱蟠龙菜,它是钟祥地区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离不开的传统名菜,凡大宴必有“龙席”,民间有“无龙不成席”的习俗。
那么,蟠龙菜究竟是什么菜呢?它的来历又是什么?
蟠龙菜,又称盘龙菜、卷切,俗名剁菜,被称为“钟祥三绝”之一,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蟠龙菜诞生于明武宗年间,得名于嘉靖登基之时,迄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
相传明武宗皇帝驾崩后,由于没有儿子继承皇位。因此朝廷大臣和他的母亲张太后秘密下了三道圣旨,让三位亲王进京继承皇帝位,但前提是“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当时离京城是最远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能第一个到达京城,他的幕僚们就出了这样一个主意:扮囚犯进京。
这样他就可以在赶路时不被人打扰,加快行进速度。
坐囚车就得吃囚饭,但囚粮是粗食,从小锦衣玉食的朱厚熜根本吃不下去。可若不吃囚食,万一被人看出破绽,将功亏一篑。
于是厨子们就动脑筋做了一道像红薯一样的菜肴。他们取猪肉与鱼肉等分剁成肉泥,用食盐、香葱、生姜为佐料,用淀粉鸡蛋调和均匀,在用红薯皮包裹蒸熟,其形同红薯,而实为肉肴。
朱厚熜吃着“红薯”进京做了皇帝。朱厚熜登基后,即为嘉靖皇帝。詹多奉命进京为嘉靖皇帝做菜,他对“红薯”加以改进,做成了一尺半长,一寸半宽,七分半厚的圆筒,包裹的薯皮也换成了鸡蛋皮,蒸熟后切成薄片,盘于碗中,红黄相间,宛如龙形。
嘉靖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命人记入宫中食谱。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代宫廷佳肴。由于此菜色泽鲜艳、肥而不腻、肉滑油润、香味绵长、造型美观,一直深受人们亲睐,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尽管蟠龙菜曾是一道宫廷菜肴,但所采用的的食材却十分普通。猪肉、鱼肉、鸡蛋等就是这道菜的主要食材。
“山珍海味不须供,富水春香酒味浓。满座宾客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
蟠龙菜“以吃肉不见肉”而著称,红黄相间、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用蟠龙菜一年四季皆宜,但以秋冬时节最好,因为秋冬季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路雪
责编:勾晓庆
舌尖上的非遗 | 钟祥蟠龙菜:吃肉不见肉的明朝御膳
在湖北,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民间流传有“八怪”:
百岁老人站柜台;石头当作金子卖
豆腐做到全世界;大米炒熟人人爱
红薯变成蟠龙菜;儿帮老子皇冠戴
洞内梯田赛洞外;人口不变古村寨
这个神秘的地方就是湖北钟祥。
“八怪”中的“红薯变成盘龙菜”说的就是钟祥特产蟠龙菜。
在这里,几乎人人都爱蟠龙菜,它是钟祥地区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离不开的传统名菜,凡大宴必有“龙席”,民间有“无龙不成席”的习俗。
那么,蟠龙菜究竟是什么菜呢?它的来历又是什么?
蟠龙菜,又称盘龙菜、卷切,俗名剁菜,被称为“钟祥三绝”之一,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蟠龙菜诞生于明武宗年间,得名于嘉靖登基之时,迄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
相传明武宗皇帝驾崩后,由于没有儿子继承皇位。因此朝廷大臣和他的母亲张太后秘密下了三道圣旨,让三位亲王进京继承皇帝位,但前提是“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当时离京城是最远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能第一个到达京城,他的幕僚们就出了这样一个主意:扮囚犯进京。
这样他就可以在赶路时不被人打扰,加快行进速度。
坐囚车就得吃囚饭,但囚粮是粗食,从小锦衣玉食的朱厚熜根本吃不下去。可若不吃囚食,万一被人看出破绽,将功亏一篑。
于是厨子们就动脑筋做了一道像红薯一样的菜肴。他们取猪肉与鱼肉等分剁成肉泥,用食盐、香葱、生姜为佐料,用淀粉鸡蛋调和均匀,在用红薯皮包裹蒸熟,其形同红薯,而实为肉肴。
朱厚熜吃着“红薯”进京做了皇帝。朱厚熜登基后,即为嘉靖皇帝。詹多奉命进京为嘉靖皇帝做菜,他对“红薯”加以改进,做成了一尺半长,一寸半宽,七分半厚的圆筒,包裹的薯皮也换成了鸡蛋皮,蒸熟后切成薄片,盘于碗中,红黄相间,宛如龙形。
嘉靖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命人记入宫中食谱。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代宫廷佳肴。由于此菜色泽鲜艳、肥而不腻、肉滑油润、香味绵长、造型美观,一直深受人们亲睐,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尽管蟠龙菜曾是一道宫廷菜肴,但所采用的的食材却十分普通。猪肉、鱼肉、鸡蛋等就是这道菜的主要食材。
“山珍海味不须供,富水春香酒味浓。满座宾客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
蟠龙菜“以吃肉不见肉”而著称,红黄相间、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用蟠龙菜一年四季皆宜,但以秋冬时节最好,因为秋冬季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路雪
责编:勾晓庆
蔬菜知多少 | 茄子为什么会有“落苏”这么好听的别名?
01在我老家,茄子叫落苏。
为什么叫落苏呢?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的父亲)有个瘸腿的儿子,吴王对他管教甚严,让他终日闭门攻读,不许出门半步。
有一天,吴王阖闾带了几个随从,去郊外打猎。有个家丁讨好公子,对公子说:\"公子,今天天气晴好,大王又已出去打猎,何不去虎丘一游?\"公子一听,正中下怀,便和家丁骑马出了城。
路上,有人叫卖:\"卖茄子哦!卖茄子!\"公子误会,听作\"卖瘸子\",这不是侮辱他这个瘸子吗?他很生气,要赶去抽打那个喊\"卖瘸子\"的人。家丁连忙劝阻,并对那卖茄子的人说:\"你不要叫卖茄子啦!我家公子生气了。\"那卖茄子的人听了莫名其妙,吴王的公子为什么不准我卖茄子呢?既然公子吩咐,为了避免麻烦,不叫卖就是了。
过了一会儿,他见主仆二人已经远去,又放开喉咙高喊: \"卖茄子哦!卖茄子!\"公子远远地隐约听见,气得脸色铁青, 调转马头,要赶回去找那个人。家丁苦苦劝阻:\"公子,还是走吧!若回家晚了,让大王知道,岂不坏事?\"公子觉得不无道理,就气呼呼地快马加鞭直奔虎丘而去。他也无心游耍, 早早地就回去了。
待到阖闾打猎满载而归,儿子便向父亲哭诉:\"父王,今天儿臣在书房攻读,听得外面有人叫'卖瘸子',分明是在侮辱我,请父王拿他治罪。\"吴王听罢大笑,说:\"这是人家叫卖茄子,不是'卖瘸子'呀。茄子是一种蔬菜,怎么好不让人叫卖呢?\"儿子说:\"儿臣是个瘸子,听到叫卖茄子,怪刺耳的,觉得让人嘲笑,多不好听呀?\"吴王一向对儿子宠爱有加,所以才从严管教,听了儿子的话,他觉得十分为难,但总得想个办法,以解儿子心头之结。
那天晚上,吴王去书房睡觉,发觉妃子的\"孩子帽\"上的两根流苏,很像要落下来的茄子。他不禁心中一动:\"落下来的流苏—落苏!对,就把'茄子'改叫'落苏'吧!\"于是,他让手下发布告示,告之天下百姓:今后一律将\"茄子\" 叫作\"落苏\"。
\"落苏\"就这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当然不是。
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钱王有个儿子是瘸子,他厌恶\"茄子\"听起来像\"瘸子\",所以将茄子改名为落苏。
同样的故事桥段,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吴王儿子身上,另一个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钱王儿子身上,吴王跟钱王隔着一千多年呢!所以说,故事只是故事。但历史上,至少在唐代, 已经有人叫茄子为落苏了,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有记载。
仔细想一想,万物总有个由来。人们总不会平白无故叫落苏的吧?这里面有什么说道吗?
其实,落苏与僧人有关。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僧人从印度带来了茄子、黄瓜、扁豆等蔬菜。渐渐地,这紫色的茄子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
唐代时,白色的茄子从暹罗(泰国)传入中国,它的味道比紫茄子更好。
比如,宋代文豪黄庭坚吃了朋友送来的白茄子之后,还特意写信给朋友:
\"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坝里紫彭亨。\"
意思是说:你们家送来的白茄子,它的美味绝对胜过坝田里产的紫色的大胖落苏。
这烧熟的白茄子,颜色和状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酪酥\"—由牛、羊、马等的乳精制而成的食品。因而,人们戏称茄子为\"酪酥\",口口相传,\"酪酥\"就变成了\"酪苏\" 或\"落苏\"。后来,不管是白茄子,还是紫茄子,在江浙人口,都叫\"落苏\"了。
02茄子有紫皮的, 有白皮的, 有长条形的, 有椭圆形的—茄子的英文eggplant(译为\"蛋果\"),说明英国人最早吃到的茄子是椭圆形的,而且一开始他们把茄子当瓜果,我们的祖先也把茄子当瓜果,至今广东人仍叫茄子为矮瓜。
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茄子长得低矮,从种子发芽,生长出根、茎、叶,开花,结果,到枯萎死亡,它的一生不到一年时间。可有不少古文记载,摘茄子需要爬上梯子去摘。这是真的吗?
长在树上的茄子,是真的!是不是好神奇啊?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有更神奇的:普通的茄子,在温室里享受\"恒温恒湿\"的特殊待遇,它不光个头能长到四米多, 而且寿命长,可以生长五到八年,不像露天的茄子那样,被风霜一打就枯萎。
古人看到茄子树都在南方,因为南方天气炎热,少有霜冻。
03不管东西南北,茄子都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比如, 鲶鱼炖茄子,这是一道传统且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东北炖菜—用新鲜的鲶鱼和茄子一块炖制,鲶鱼和茄子混在一起, 鲶鱼肥而不腻,茄子鲜香味浓,荤素搭配得美美的。
这道菜是怎么来的?有这样一段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东北人名叫柳毅,他小时候家里穷,父亲为了生计只得远走他乡,只留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多年后, 母亲操劳过度,撒手西去,只留下一句话,让他去寻找多年来杳无音讯的父亲。柳毅遵循母亲的遗言,一个人风餐露宿, 千里迢迢来到茫茫的呼伦贝尔草原,才知道早在几年前父亲就去世了。走投无路的柳毅,在呼伦湖畔安顿了下来。
几年后,一位老人看柳毅忠厚老实,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有一天,老人想去看看女儿女婿。出门时临近中午,一路上烈日当头,到女儿家时,他已是汗流浃背了。
不巧,女婿柳毅干活还没回来。女儿暗自叹息,家里实在端不出什么像样的菜肴招待父亲,只好先招呼父亲喝茶。这时,柳毅回来了,见到岳父,格外高兴。他忙把刚从湖边抓来的一条鲶鱼交给妻子。妻子把鲶鱼收拾干净,准备炖时, 才发现这条鱼实在太小了,根本不够一家人吃。她低头看见从菜园摘回来的新鲜茄子,灵机一动,把茄子洗净,掰开,放进锅里,跟鲶鱼一起炖。
菜炖好了。妻子上菜时,面有难色,柳毅也神情尴尬地看着岳父。老人十分理解他们的处境,不但没有丝毫责怪的意思,反而安慰他们说:\"这样的饭菜,很好嘛!\"说完,他就夹起一块茄子放到嘴里,眼睛猛然睁大,面露惊讶之色。
\"怎么了?\"夫妻俩紧张起来。
老人乐呵呵地说:
\"这鲶鱼里掺着茄子味儿,茄子里和着鲶鱼味,根本分不清哪是鲶鱼,哪是茄子;再喝上两口汤,嚼上一口喷香可口的玉米面饼子,那滋味简直就赛过了活神仙。\"
夫妻俩各尝了一口,这用鲶鱼炖出来的茄子,味道确实鲜美。
一家人乐呵呵地吃饭。吃好了饭,老人连说:\"撑死老爷子了,撑死老爷子了。\"
从那以后,鲶鱼炖茄子成了女儿款待父亲的一道风味家常菜,并被柳毅的子孙们传播到了东北故里。
而呼伦湖畔,至今还广为流传这么一句话: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
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想吃一道鲶鱼炖茄子了?或者来一道鱼香茄子,还是肉末茄子、红烧茄段、擂茄子、蟠龙茄子、蒸茄子?赶紧向你家里的\"厨神\"点菜吧,记得把茄子的故事告诉他哦。
-
END
文:陆生作
图:《蔬菜有故事》插图、网络图片(侵删)
延伸阅读: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17/16962458403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