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说属于什么唯物主义(五行说)

时间:2023-11-12 08:35:11 来源:用户分享 编辑:无药可救

“五行”说几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源远在哪,流长何处?两个字可以说道,一曰“五行”,二曰“五行”,三曰“五行”,重要的事情可以说三遍。

源远“五行”,所谓源远,即是朴素原始之谓,即是遂古之初。今日能肉眼见到的关于五行最古老的记载,见于出土殷商的甲骨,其中提到“四方”的概念,而殷商自居中国,这里说明一下,“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时期青铜器何尊,上书“宅兹中或”四字,“中或”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古文‘或’、‘国’通)。这里的四方和殷商的中,算是目前已知的五行最原始朴素的来源之一,也就是“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行的源远就算从这里开始。至于更早的话,我们可以用文字的时间长短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甲骨文也就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它不是文字的起点,而是文字的成熟,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一套文字系统,和今天的简体字一样,完全可以满足当时人们的用语书写规范。数字化的话,今天的常用文字一千多字,殷商时期目前时读的甲骨文字数也在一千出头,未被识读的都是当时非常专门的地名,族名等,因年代久远,文献不足证故不能识读,剩下的都是当时的常用字。而一套文字系统从开始到成熟一般而言要两千年时间,比如甲骨文到小篆用了两千年年,从小篆到今天的简体字也有两千年年。那么简单来说,甲骨文的开始要从殷商往前倒两千年,殷商五方观念也算是一个成熟的说法,那么这个成熟前要多久,是不是可以说,上下五千年,悠悠五行说。

流长“五行”,系统的五行说,出现于东周,准确的说,是在春秋晚到战国中,在这个时间段上,关于五行的说法蔚为大观,代表性的流派就是邹衍的阴阳家,发展出来的阴阳五行学说,也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金木水火土”。

这里主要想说一下的是,“五行”在邹衍的那个时期,可能说邹衍“五行”说的影响力比较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从当时和现在所能获得的文先来看,“五行”在当时不独唯阴阳家所接受和传承,《荀子》就说子思、孟子“往造旧说,谓之五行”。在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有一篇被命名为《五行》的章节,就构建了仁、义、礼、智、圣的道德体系。换句话说,不是阴阳家成就了五行说,而是五行说不成了阴阳家,五行在当时应该和巫医蓍龟以及传世经典一样是通学,为当时各家各派及士人所共知。诸如道家说“五色,五音”,杂家《吕氏春秋·孟春纪》及它的直接继承《礼记·月令》。其他各家各派,或多或少也有继承和传播。

通过对“五行”更多深层次的认知,作为我们可以逐渐了解到古人对于“五行”的看法和认知,虽不知其人如何,然论其世,可以言者多矣。五行不单单是术上的枝繁叶茂,演进到今天的算卦摆摊,求田问舍,风水奇门,死生丧葬等等等等,应该更是道上的求索,是启迪人,发现人的思维观念,比如邹子,太史公书记载时人称“谈天衍”,何谓谈天,就是在当时记述的禹贡“九州”的基础上,空前的想出了一套“大九州”的说法,九州只是大九州说下的赤县神州,于州之外谈大州,于海之在谈四海,于天之外更谈天。于今天说,邹子言过其实,于当时来说,邹子之才岂止天纵。多一种思考维度,对于一些人来说,大概就是改天换地的变化了。

阴阳家邹衍改造五行学说,被称为诸子之首

(作者申明:本文系诸子百家的历史介绍及解读,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是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对阴阳家历来贬多褒少,应该辩证的理解,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图片来源:头条推荐)

阴阳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所谓“百家”泛指多家而言,司马谈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末年古文经学家刘歆总括为十家:阴阳、儒、墨、法、道、名、农、纵横、杂和小说家。十家中除去属于文学的小说家外,后人称之为“九流”,补充了兵家,重要的仍然是司马谈所说的六家。

阴阳的本义指日照的向背,阴阳家的特点是:“深观阴阳消息”,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和人事。

邹衍(约前305—前240年)又作驺衍,是齐国的思想家,开创了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他提出了阴阳消长,五法终始的学说,简称为阴阳五行说,在当时及秦汉以后都有较大影响。邹衍曾任燕昭王师,游历魏、赵、燕、秦等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评价他:“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他的学说包括三部分,一是天论,谈天地的发生和发展,当时颇为著名,称之为“谈天衍”;二是地理学说;三是阴阳五行的五法终始学说,第三部分影响最大。

原始的五行学说,由子思、孟子的创导而流传世,原本是一种对物质构造的古老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东西构成。邹衍加以改造和发展,把五行学说论述为与历史发展和朝代的更替有关的一种历史规律。

邹衍认为:凡帝王之兴,天必先见详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天演(蚯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禹之时,天光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至文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吕氏春秋·应同篇》)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从黄帝到周文王是五法终始的更替,邹衍的观点是五法、五气、一物胜一物,循环往复,相代而兴,每个朝代相当一个“德”,历史就按照这个循环推演发展,邹衍五法终始说的宗教迷信和神秘色彩赋予皇权神授,这种理论迎合了战国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因此他受到齐威王、梁惠王、赵平原君、燕昭王等的欢迎和优待。秦统一后也用其理论立国,周是火德,“今秦变周,水德之时”(《史记·封禅书》),水胜火,秦是水德“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史记·秦始皇本纪》)借助他的学说来说明周的灭亡是符合天意的。

邹衍熔天、地、人于一炉的思维方式,他把宇宙所已知的一切现象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大系统,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的斗争反映,但是他的五德终始说,绝不是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把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解释为天的意志,五行相克,这是历史的循环论,为宗教迷信发展的提供了舆论。秦汉时期出现的方士,运用了邹衍的学说,把道家的仙术和鬼神之说相结合,成为神化皇权的工具,董仲舒把五法终始说进一步演化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后来经过无神论思想家王充的批判,五德终始说走向衰落。

董仲舒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12/169626175112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