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抖音怎么查看谁收藏了我的作品(怎么查看谁收藏了我的作品)

时间:2023-11-09 13:05:47 来源:网络 编辑:风里有诗句

往事|赵无极和郁风,1983年首次回国画展始末

2023年是华裔法籍抽象画派艺术家赵无极辞世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赵无极特展今天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陆续刊发多篇纪念文章。本文记述了1983年赵无极首次回中国画展的始末和老朋友郁风的鼎力支持。

郁风(1916-2007)是文艺界的活跃人士,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侄女,黄苗子的夫人。1983年,赵无极回国第一次个人画展,就是由她一手促成的,厥功甚伟。

郁风多才多艺,出身书香门第。1933年,18岁的郁风从北平艺术学院辍学到上海,叔叔郁达夫就带着她在上海滩结交文艺界名人,着意培养,除了鲁迅、邵洵美、林语堂等文豪外,郁风更与美术界的新潮人物广泛接触。

青年时期的郁风

郁风和赵无极也是在重庆时认识的,估计就是徐迟、冯亦代介绍的。1943年,她从桂林到重庆,借住在冯亦代中央信托局印刷厂宿舍中。那时黄苗子正在追求郁风,三天两头来郁风的住处,一副“死缠烂打”的劲头。

郁风黄苗子结婚照,1944年

1944年,郁风和赵无极还一起参加“现代画会”在重庆的“独立美展”。参展的13位现代派画家中,郁风是其中唯一的女性,而赵无极的年龄最小。

四十年后,郁风曾回忆那段在重庆的岁月:

远在四十年前的雾重庆,我们都只二十来岁,无极的沉静的微笑,饱含着纯真的友谊和美丽的梦想。当我们欣赏他的小小的油画,有点像弗拉芒克的乡村风景,像夏加尔的孩子的乐园,那种新鲜美感是从艺术学府看惯了的油画中所没有的。我喜欢他的画,虽然我明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和我们不是走在一起的人。后来他去了巴黎,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成为一个站在“西方的高峰上”的名画家。(郁风“赵无极——在东西方之间”)

抗战胜利后,郁风随丈夫黄苗子回到南京,赵无极则回到杭州国立艺专教书,但他们不时能在上海见面,因为各自的家人都在上海。上海又是中国最为活跃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家自是有不少交集。

1948年2月,赵无极和谢景兰终于如愿以偿,启程赴法。赵无极在巴黎,开始还经常写信给好朋友,并托人带回他的版画作品送给郁风和其他朋友。(郁风《画家赵无极》,参见《美比历史更真实》,页79)

1949以后,郁风以一个革命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姿态,活跃于首都文艺界。她负责中国美协展览部,为国家举办了许多重要美术展览,卓有建树,忙得不可开交。

“”中,郁风夫妇遭受迫害,各自坐了七年半牢,倍受折磨。一直到1975年,两人才相继获释。到1979年,郁风才得到彻底“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并再次当选为美协常务理事兼书记处书记。

此时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政治气候也渐渐宽松。1981年,赵无极应中国美协的邀请来到北京,见到郁风等暌违三十多年的老朋友。郁风还特地陪同他到山西云冈石窟等地参观。

第二年5月,法国久负盛名的“沙龙美展”首次邀请中国美术家作品参展,郁风和吴作人代表中国美协携作品赴巴黎参加盛会。

在巴黎期间,赵无极热情款待了来自祖国的两位老朋友。他盛邀郁风和吴作人到他的画室做客,并在家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招待酒会。期间,赵无极还抽时间接郁风去他的乡下别墅度周末,让她从容饱览赵无极的许多画作,其中不乏宏大巨制。她和主人一起看画、散步、吃饭、聊天。大家畅所欲言,无所不谈,“谈中国和法国,过去和现在。在谈到他的画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以虚心和诚恳的神情所说的一句话:‘我是严肃的。’”(郁风《画家赵无极》)

作为一个敏感的画家和富有思想的美术评论家,郁风很快看懂了赵无极作品的可贵突破。在她看来,“如果不是对所谓‘抽象派’抱有成见和‘怕而远之’的神秘感,我觉得赵无极的画是不难理解的。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简单说无非就是中国画六法中首要的‘气韵生动’。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以至于诗词、戏剧等艺术的传统理论,几乎都是以极大程度的抽象化为评价标准的,而赵无极的画也并非完全排除形象,只不过是用虚设的抽象化的形象来唤起观者对自己记忆中的形象的真情实感。”

因此,郁风一再强调:“赵无极的画不同于西方一般流行的现代抽象派绘画,而更多的具有‘中国精神’的内涵。”

1982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为北京设计建造的香山饭店即将落成开业,他意在用西方现代建筑技法重新诠释中国意境。为此,贝聿铭特意邀请园林专家陈从周负责饭店内外的景观氛围,更邀请好友赵无极为酒店绘制两幅巨大的水墨屏幛。

赵无极欣然接受了这一委托,特意放弃原计划一个半月的海滨度假,潜心创作,完成了这两幅水墨巨作(280X360厘米)。

赵无极和郁风在香山饭店水墨作品前留影,1982年。

北京香山饭店赵无极水墨场景一角

可惜当时大陆的大多数人还欣赏不了这类抽象作品,以为是乱涂乱画。画拿到荣宝斋去裱褙,因为画幅太大,被随意放在布满灰尘的地上,根本不当一回事。

香山饭店开幕那天,酒店的总经理是个退伍军人,看了赵无极的水墨,更是口出狂言,说这种画他也能画得出来。赵无极就站在旁边,贝聿铭大为生气,叫那位经理“不要乱讲”。

北京艺术界的不少人士听到赵无极遭到如此对待,大家非常气愤。黄苗子、丁聪等人牵头,联名给政协写报告反映,认为这一事件会在海外华侨中间产生很坏的影响。赵无极妹妹赵无宣当时在北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也给中宣部写了一封长信,为哥哥抱屈。

郁风听说了这些情况后,专门到香山饭店跑了一趟,去欣赏赵无极这两幅水墨巨制。她还特意问现场的一位年轻的服务员,他说起初有点看不懂,后来每天走来走去,朝夕面对,越看越有意思。

因此,郁风挺身而出,写文章为赵无极鸣不平:“如果有人反对,说它是西方腐朽的颓废的现代抽象派,那是有些勉强的,不能令人信服的;说是的黄色的恐怖的,那就更安不上了。他这种画法也和国内许多认真在继承民族传统和创新方面进行探索的画家的画法具有同样的意义,只不过是变异的方法、程度、效果不同罢了。”(同上)

中宣部的负责人得知情况后,很快调查了具体内情,并马上组织中国美协、文化部艺术局、旅游局和北京市文联,召开“四方会议”,进行磋商,以挽回国际影响。

郁风替出差在外的美协负责人华君武出席此次会议,她对赵无极也最了解。在会上详细介绍了画家的情况后,她感慨万分地说:

赵无极和李政道、杨振宁一样,都是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在世界上为中国争得了荣誉。赵无极是艺术家,所以知道他的人更多,各国博物馆几乎都收藏有他的作品,他为中国带来的影响也更大。而且,他的画在国际上是“天价”,不计报酬为我们作画,却受到这样的待遇,实在说不过去。

文化部的艺术局局长听了郁风这番话,十分重视,赶紧征询补救办法。郁风提出应向赵无极正式赔礼道歉,并送一件合适的礼品表示诚意,另外邀请他在方便的时候到国内来举办一次画展。

很快,文化部联同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发出邀请,请赵无极明年秋天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他的母校(已改名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两场个人画展。

这是赵无极回大陆首次举办的画展,他因此非常重视。好友郁风更是全力以赴,积极促成此事。大家都希望通过这次画展,努力让国人打开西方视野,改变国内艺术创作中“苏派”画风一边倒的局面,真正了解现代艺术的面貌是什么。

1983年3月,郁风关在家里一个多月,精心撰写万字长文《赵无极——在东西方之间》,全面介绍并阐述赵无极的艺术成就。赵无极读了非常满意,他对朋友透露:“郁风稿子甚精彩,真是化(花)了她好多心血,文章又亲切又清楚,苦心的向人家说教,要大家相信我画的画是真诚,容易了解的……”(《赵无极致黄蒙田》,1983年4月22日)郁风自己也颇为自矜,此文直到今天依旧被认为是中国人介绍研究赵无极艺术最有水平和学术份量的文章之一。

郁风在文章中呼吁人们不能“只因他是抽象派就置之不理或‘怕’而远之。”她大胆地道出“”后美术界很多人的心声:“中国艺术家应该而且必须要使在过去一个不短时期内曾经凝固了的艺术重新活跃起来,获得新的生命,迸发出新芽。”

对于这次大陆展览,赵无极非常重视,以最高的国际展览规格予以全力配合。他拿出27幅油画,10幅水墨,涵盖他艺术创作的各个时期,其中不乏鸿篇巨制。两米以上的大型油画作品有十多幅,最大的一件三联画《27.8.1982》有两米高,五米多宽,气势恢弘。

为了做好宣传上的准备,考虑到大陆当时落后的印刷水平,赵无极还特别联系香港《美术家》杂志负责人黄蒙田,请予鼎力支持。黄蒙田和赵无极、郁风同样是老朋友。

《美术家》杂志六月号上,即推出一期赵无极专辑,介绍赵无极画作,并刊登郁风文章全文。

香港《美术家》杂志赵无极专辑,1983年6月

赵无极还请黄蒙田帮忙将杂志里的这些內容,稍加调整,印刷一本展览说明书,预备在展览上使用。考虑到当时国内的消费水平,赵无极特别关照,如果印刷成本太高,他可以设法弥补。

但在另一方面,当时高层对赵无极的画展态度却又表现得暧昧复杂。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视抽象绘画为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而痛加批判。赵的画展因此遭到一系列“冷遇”,媒体对这一展览很少报道。原来的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临时被撤去,黄蒙田印的那本展览画册,于展览前夕送到北京,展览部的人只好临时加班,人手一支毛笔,将封面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字样涂去。至于美协主席吴作人的那篇前言,仅几百字,上头审了又审,修改了好多次。

《赵无极画展》展览说明书,主办单位被临时涂去。

9月16日,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方由文化部副部长丁峤,法国驻中国大使夏尔·马罗(Charles Malo)主持开幕式,赵无极特地于前一天从法国飞过来参加开幕。丁峤当时主管电影和民族文化工作,让他来参加开幕式用意可见。那天,更高一级的中方官员都不敢出席。

据说当时的展厅冷冷清清,观众寥寥无几。好多参观者表示看不懂,一时议论纷纷……但赵无极并不因此气馁,他和朋友说,“对于现代国内的年青画家,我应该做这份工作。”

相比之下,展览于10月份移至杭州母校,却引起师生们的热烈响应。据统计,“全部参观者约6000余人次,这在美院平时展览中是人数颇多的一次,而且外地来的也较多”。同时,“参观者观后反映,赞赏意见居多。”(蔡可成《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缘起初探》,国美学术通讯公众号,2023/02/10)

也正是在这次杭州展览期间,赵无极大胆向母校提出开办讲习班的想法,并得到学校大力支持,为期一个月的讲习班于1985年春天得以如期举行。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到1983年冬天,高层终于发动了一场名为“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郁风因为在赵无极画展中大胆鲜明的立场和态度,自是首当其冲。在11月21日的美协会议上,某主要领导将提倡抽象艺术视为一种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并随之撤掉了她美协书记处书记一职。

郁风对此一笑置之。这场短命的“运动”,三个月后也就无疾而终。

2023年9月17日修订

往事|赵无极和郁风,1983年首次回国画展始末

2023年是华裔法籍抽象画派艺术家赵无极辞世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赵无极特展今天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陆续刊发多篇纪念文章。本文记述了1983年赵无极首次回中国画展的始末和老朋友郁风的鼎力支持。

郁风(1916-2007)是文艺界的活跃人士,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侄女,黄苗子的夫人。1983年,赵无极回国第一次个人画展,就是由她一手促成的,厥功甚伟。

郁风多才多艺,出身书香门第。1933年,18岁的郁风从北平艺术学院辍学到上海,叔叔郁达夫就带着她在上海滩结交文艺界名人,着意培养,除了鲁迅、邵洵美、林语堂等文豪外,郁风更与美术界的新潮人物广泛接触。

青年时期的郁风

郁风和赵无极也是在重庆时认识的,估计就是徐迟、冯亦代介绍的。1943年,她从桂林到重庆,借住在冯亦代中央信托局印刷厂宿舍中。那时黄苗子正在追求郁风,三天两头来郁风的住处,一副“死缠烂打”的劲头。

郁风黄苗子结婚照,1944年

1944年,郁风和赵无极还一起参加“现代画会”在重庆的“独立美展”。参展的13位现代派画家中,郁风是其中唯一的女性,而赵无极的年龄最小。

四十年后,郁风曾回忆那段在重庆的岁月:

远在四十年前的雾重庆,我们都只二十来岁,无极的沉静的微笑,饱含着纯真的友谊和美丽的梦想。当我们欣赏他的小小的油画,有点像弗拉芒克的乡村风景,像夏加尔的孩子的乐园,那种新鲜美感是从艺术学府看惯了的油画中所没有的。我喜欢他的画,虽然我明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和我们不是走在一起的人。后来他去了巴黎,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成为一个站在“西方的高峰上”的名画家。(郁风“赵无极——在东西方之间”)

抗战胜利后,郁风随丈夫黄苗子回到南京,赵无极则回到杭州国立艺专教书,但他们不时能在上海见面,因为各自的家人都在上海。上海又是中国最为活跃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家自是有不少交集。

1948年2月,赵无极和谢景兰终于如愿以偿,启程赴法。赵无极在巴黎,开始还经常写信给好朋友,并托人带回他的版画作品送给郁风和其他朋友。(郁风《画家赵无极》,参见《美比历史更真实》,页79)

1949以后,郁风以一个革命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姿态,活跃于首都文艺界。她负责中国美协展览部,为国家举办了许多重要美术展览,卓有建树,忙得不可开交。

“”中,郁风夫妇遭受迫害,各自坐了七年半牢,倍受折磨。一直到1975年,两人才相继获释。到1979年,郁风才得到彻底“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并再次当选为美协常务理事兼书记处书记。

此时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政治气候也渐渐宽松。1981年,赵无极应中国美协的邀请来到北京,见到郁风等暌违三十多年的老朋友。郁风还特地陪同他到山西云冈石窟等地参观。

第二年5月,法国久负盛名的“沙龙美展”首次邀请中国美术家作品参展,郁风和吴作人代表中国美协携作品赴巴黎参加盛会。

在巴黎期间,赵无极热情款待了来自祖国的两位老朋友。他盛邀郁风和吴作人到他的画室做客,并在家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招待酒会。期间,赵无极还抽时间接郁风去他的乡下别墅度周末,让她从容饱览赵无极的许多画作,其中不乏宏大巨制。她和主人一起看画、散步、吃饭、聊天。大家畅所欲言,无所不谈,“谈中国和法国,过去和现在。在谈到他的画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以虚心和诚恳的神情所说的一句话:‘我是严肃的。’”(郁风《画家赵无极》)

作为一个敏感的画家和富有思想的美术评论家,郁风很快看懂了赵无极作品的可贵突破。在她看来,“如果不是对所谓‘抽象派’抱有成见和‘怕而远之’的神秘感,我觉得赵无极的画是不难理解的。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简单说无非就是中国画六法中首要的‘气韵生动’。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以至于诗词、戏剧等艺术的传统理论,几乎都是以极大程度的抽象化为评价标准的,而赵无极的画也并非完全排除形象,只不过是用虚设的抽象化的形象来唤起观者对自己记忆中的形象的真情实感。”

因此,郁风一再强调:“赵无极的画不同于西方一般流行的现代抽象派绘画,而更多的具有‘中国精神’的内涵。”

1982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为北京设计建造的香山饭店即将落成开业,他意在用西方现代建筑技法重新诠释中国意境。为此,贝聿铭特意邀请园林专家陈从周负责饭店内外的景观氛围,更邀请好友赵无极为酒店绘制两幅巨大的水墨屏幛。

赵无极欣然接受了这一委托,特意放弃原计划一个半月的海滨度假,潜心创作,完成了这两幅水墨巨作(280X360厘米)。

赵无极和郁风在香山饭店水墨作品前留影,1982年。

北京香山饭店赵无极水墨场景一角

可惜当时大陆的大多数人还欣赏不了这类抽象作品,以为是乱涂乱画。画拿到荣宝斋去裱褙,因为画幅太大,被随意放在布满灰尘的地上,根本不当一回事。

香山饭店开幕那天,酒店的总经理是个退伍军人,看了赵无极的水墨,更是口出狂言,说这种画他也能画得出来。赵无极就站在旁边,贝聿铭大为生气,叫那位经理“不要乱讲”。

北京艺术界的不少人士听到赵无极遭到如此对待,大家非常气愤。黄苗子、丁聪等人牵头,联名给政协写报告反映,认为这一事件会在海外华侨中间产生很坏的影响。赵无极妹妹赵无宣当时在北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也给中宣部写了一封长信,为哥哥抱屈。

郁风听说了这些情况后,专门到香山饭店跑了一趟,去欣赏赵无极这两幅水墨巨制。她还特意问现场的一位年轻的服务员,他说起初有点看不懂,后来每天走来走去,朝夕面对,越看越有意思。

因此,郁风挺身而出,写文章为赵无极鸣不平:“如果有人反对,说它是西方腐朽的颓废的现代抽象派,那是有些勉强的,不能令人信服的;说是的黄色的恐怖的,那就更安不上了。他这种画法也和国内许多认真在继承民族传统和创新方面进行探索的画家的画法具有同样的意义,只不过是变异的方法、程度、效果不同罢了。”(同上)

中宣部的负责人得知情况后,很快调查了具体内情,并马上组织中国美协、文化部艺术局、旅游局和北京市文联,召开“四方会议”,进行磋商,以挽回国际影响。

郁风替出差在外的美协负责人华君武出席此次会议,她对赵无极也最了解。在会上详细介绍了画家的情况后,她感慨万分地说:

赵无极和李政道、杨振宁一样,都是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在世界上为中国争得了荣誉。赵无极是艺术家,所以知道他的人更多,各国博物馆几乎都收藏有他的作品,他为中国带来的影响也更大。而且,他的画在国际上是“天价”,不计报酬为我们作画,却受到这样的待遇,实在说不过去。

文化部的艺术局局长听了郁风这番话,十分重视,赶紧征询补救办法。郁风提出应向赵无极正式赔礼道歉,并送一件合适的礼品表示诚意,另外邀请他在方便的时候到国内来举办一次画展。

很快,文化部联同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发出邀请,请赵无极明年秋天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他的母校(已改名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两场个人画展。

这是赵无极回大陆首次举办的画展,他因此非常重视。好友郁风更是全力以赴,积极促成此事。大家都希望通过这次画展,努力让国人打开西方视野,改变国内艺术创作中“苏派”画风一边倒的局面,真正了解现代艺术的面貌是什么。

1983年3月,郁风关在家里一个多月,精心撰写万字长文《赵无极——在东西方之间》,全面介绍并阐述赵无极的艺术成就。赵无极读了非常满意,他对朋友透露:“郁风稿子甚精彩,真是化(花)了她好多心血,文章又亲切又清楚,苦心的向人家说教,要大家相信我画的画是真诚,容易了解的……”(《赵无极致黄蒙田》,1983年4月22日)郁风自己也颇为自矜,此文直到今天依旧被认为是中国人介绍研究赵无极艺术最有水平和学术份量的文章之一。

郁风在文章中呼吁人们不能“只因他是抽象派就置之不理或‘怕’而远之。”她大胆地道出“”后美术界很多人的心声:“中国艺术家应该而且必须要使在过去一个不短时期内曾经凝固了的艺术重新活跃起来,获得新的生命,迸发出新芽。”

对于这次大陆展览,赵无极非常重视,以最高的国际展览规格予以全力配合。他拿出27幅油画,10幅水墨,涵盖他艺术创作的各个时期,其中不乏鸿篇巨制。两米以上的大型油画作品有十多幅,最大的一件三联画《27.8.1982》有两米高,五米多宽,气势恢弘。

为了做好宣传上的准备,考虑到大陆当时落后的印刷水平,赵无极还特别联系香港《美术家》杂志负责人黄蒙田,请予鼎力支持。黄蒙田和赵无极、郁风同样是老朋友。

《美术家》杂志六月号上,即推出一期赵无极专辑,介绍赵无极画作,并刊登郁风文章全文。

香港《美术家》杂志赵无极专辑,1983年6月

赵无极还请黄蒙田帮忙将杂志里的这些內容,稍加调整,印刷一本展览说明书,预备在展览上使用。考虑到当时国内的消费水平,赵无极特别关照,如果印刷成本太高,他可以设法弥补。

但在另一方面,当时高层对赵无极的画展态度却又表现得暧昧复杂。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视抽象绘画为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而痛加批判。赵的画展因此遭到一系列“冷遇”,媒体对这一展览很少报道。原来的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临时被撤去,黄蒙田印的那本展览画册,于展览前夕送到北京,展览部的人只好临时加班,人手一支毛笔,将封面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字样涂去。至于美协主席吴作人的那篇前言,仅几百字,上头审了又审,修改了好多次。

《赵无极画展》展览说明书,主办单位被临时涂去。

9月16日,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方由文化部副部长丁峤,法国驻中国大使夏尔·马罗(Charles Malo)主持开幕式,赵无极特地于前一天从法国飞过来参加开幕。丁峤当时主管电影和民族文化工作,让他来参加开幕式用意可见。那天,更高一级的中方官员都不敢出席。

据说当时的展厅冷冷清清,观众寥寥无几。好多参观者表示看不懂,一时议论纷纷……但赵无极并不因此气馁,他和朋友说,“对于现代国内的年青画家,我应该做这份工作。”

相比之下,展览于10月份移至杭州母校,却引起师生们的热烈响应。据统计,“全部参观者约6000余人次,这在美院平时展览中是人数颇多的一次,而且外地来的也较多”。同时,“参观者观后反映,赞赏意见居多。”(蔡可成《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缘起初探》,国美学术通讯公众号,2023/02/10)

也正是在这次杭州展览期间,赵无极大胆向母校提出开办讲习班的想法,并得到学校大力支持,为期一个月的讲习班于1985年春天得以如期举行。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到1983年冬天,高层终于发动了一场名为“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郁风因为在赵无极画展中大胆鲜明的立场和态度,自是首当其冲。在11月21日的美协会议上,某主要领导将提倡抽象艺术视为一种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并随之撤掉了她美协书记处书记一职。

郁风对此一笑置之。这场短命的“运动”,三个月后也就无疾而终。

2023年9月17日修订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09/169626117411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