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基础知识(周易基础)
《易经》入门——八卦篇(内含干货)
八卦是易经预测的基础,表面上大家都知道八卦是怎么来的,深究起来这里面的知识点太多了,只有深刻理解了八卦,打好了基础才能对以后的预测有所帮助。
一、爻(yao二声)
我们一说到易经就是八卦或者64卦,实际上八卦不是易经的最基础单位,爻才是。爻分为阳爻阴爻两种,《易经》中用阳爻和阴爻分别表达阳和阴这两个基本的抽象概念。
阳爻用一个长横线表示,阴爻用两个短横线表示:
三个任意的阳爻或者阴爻组成一个八卦,《易经》的卦是由八卦两两组合而成。
二、八卦画法
八卦是由三根阳爻或阴爻组成,分别是乾(qian)、兑(dui)、离(li)、震(zhen)、巽(xun)、坎(kan)、艮(gen)、坤(kun)。
八卦又叫做经卦,由于八卦结构简单无法充分的模拟世间万事万物,所以更加复杂的64卦就出现了,八卦两两叠合组成的64卦又叫做复卦,也叫做重卦,重复的重。
三、八卦的来源
《系辞》:“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通过这段话我们知道八卦是怎么来的,伏羲氏通过观察天、地、鸟兽、诸身、诸物,画成八卦来进行模拟,“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的演化过程
要讲八卦就不得不提一个牛人:邵雍,谥号康节,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是易学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人物,梅花易数的创立者。
邵雍根据《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推导八卦的演化过程:
八卦演化
推导演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写阳爻,再写阴爻。如两仪中一定要先写阳爻,再写阴爻。
因为阳为1,阴为2,道生1,1生2,2生3……所以要顺着来写。
根据要求画完图,你就会发现:卦序也跟着出来了!你按12345678的顺序,标注上,就会得到卦序。即: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卦序不是人定的,是按规律推导出来的。
八卦演化出到这一步想必大家也能明白了64卦是如何来的了,就是在八卦基础上继续按照邵雍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64卦就这么演化出来的。演化过程太复杂,下面贴上一个南宋朱熹的一个64卦图:
古代典籍都是从右向左的顺序
四、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
宋代之前虽有“先天”之名,但无先天八卦的提法,当然也就没有了后天八卦提法,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是北宋邵雍提出的。
先天八卦是邵雍对《易经·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炬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一句的注释,根据此八卦排列所得即为先天八卦,用图表示如下:
先天八卦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邵雍在《周易本义•伏羲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为什么不是乾1-兑2-离3-震4为顺?此处牵扯到一个重要的易学概念:天道左旋和地道右旋
这句话太关键了,如果你要是理解了很多知识你会瞬间就豁然开朗:
———————(干货预警)———————
顺,是什么意思?顺天而行!
逆,是什么意思?逆天而行!
这里的天是指天体的运行轨迹,顺天就指与天体的运行轨迹相一致,逆天就指与天体的运行轨迹相反。
什么与天体的运行轨迹相一致或相反呢?
是阴阳,而不是卦序号!
从震卦到乾卦,为阳生之卦;震卦一阳,离兑二卦两阳,乾卦三阳。从巽卦到坤卦,为阴生之卦;巽卦一阴,坎艮二卦两阴,坤卦三阴。
阴阳的运行顺序知道了,这里又有新的问题了:
邵雍这里的“顺天而行”就是阴阳二气跟天地的运行方向是一致的,天运行方向是什么?
一句话概括就是: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这个其实《说卦》说得很清楚:
“古人仰观天文”,就是当我们以地球为坐标点抬头观天,会发现以太阳为代表的天宇顺时针旋转,即左旋;
古人“俯察地理”,就是假设我们跳到太空低头看地球,会发现它是逆时针旋转,即右旋。
知道了天道是左旋的,天为阳,自“震”“离”“兑”“乾”四卦的阳气运行也是逐渐增长的,所以这才叫顺,阳气与天道的运行是一致的,所以数往者顺。
地道是右旋的,地道为阴,“巽”“坎”“艮”“坤”阴气是逐渐增长的,但是阴气增长与地道运行顺序是相反的,所以叫知来者逆。
总结一下就是:乾坤坎离四卦占据四正卦,象征的是天地(乾坤)之中,日月(坎离)的升降往复。阳长阴消、阴长阳消,周而复始,是对天道的模拟。
后天八卦在邵雍提出先天八卦之前也没有后天八卦一说,在先天八卦提出后,就要把不同于先天八卦的八卦说视为后天八卦,以示区分:后天八卦源于《易经·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用图来表示如下:
后天八卦
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八卦图,迟至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时间上远早于所谓先天八卦之图。但是,邵雍把先天八卦之图视为伏羲之学,便把此八卦图黜落为后天的文王易学。后天八卦图也是一种时间方位化的表达,震卦代表春天、东方,离卦代表夏天、南方,兑卦代表秋天、西方,坎卦代表冬天、北方。很明显,此图有着极为鲜明的汉人思维方式。
邵雍提出了“先天之学为体,后天之学为用”、“先天为心,后天为迹”的理论,若抛开邵雍自家的易学理论不论,先后天八卦图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八卦排列方式。以上便是先后天八卦的区别。
五、八卦象义
我们学习《易经》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用其所包含的占卜知识来趋吉避凶,易经之所以具有预测功能就是因为八卦和64卦能高度概括、模拟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学习八卦的象义,一定要把书本上公式化的东西与我们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灵活掌握深刻理解其内在属性及规律,这样才能预测准确。
记八卦的类象,一定要记住主象,就是八卦中每一个卦最本质的含义,剩下的都可以根据这个本质的象推导出来。
例如:
乾卦
第一级推演:它的属性一为纯阳,属性二为天,按照这两个属性进行关联。在家庭成员之中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父亲;在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领导、首脑;在人体中我们很容易就会推演出大脑这一属性所以你看乾卦它都代表什么呢?君主、父亲、领导、长辈、脑袋、君子等等,这个第一级我认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理解到这里还不够,我们继续推。
第二级推演:由天可以推出什么来呢?天有一个属性是“高”,所以乾又代表高,同样的高地、高山都是这个意思。当然在人体中代表头、额头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它是人体中最高的;天还有一个属性是“圆”,古人讲“天圆地方”,所以乾又是指“圆”,这里不要纠结对不对,今天我们只是讲它们属性的来历,同样的各种圆形的物体都是这样推出来的。所以通过第二级的推演能够知道乾代表头、额头、高山、圆形物体等等。
第三级推演:乾的本义为天,易经怎么解释的呢?“天行健,君子心自强不息”,所以乾卦的卦德为“健”。健有刚健、阳刚之义,现在我们讲健步如飞,比拟到动物当中就是代表马,所以乾在动物当中又指马。在它象征的阳刚、刚健上我们进一步推,五行中只有金是有这个属性的,所以乾又指“金”。
第四级推演:刚才我们说乾代表脑袋,其实如果非要再找一个比脑袋高的那就是帽子,古代是王冠、皇冠一类,所以乾又指帽子、皇冠等。
由于篇幅关系,余下七卦就不推导了,大家可以自己尝试去推,只要掌握了规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总结,你的预测水平一定会稳步提升的。
PS:下一篇开始分享64卦,文章以一个初学者的角度解读《易经》,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
易经基础,如何快速背会64卦
学《易经》最基础的是要把64卦都背会,看到一个卦的卦象就知道卦名是什么,有哪两个卦组成(64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来)。或者说出一个卦的卦名,你就能画出这个卦,这样才能更深一层次的去学习《易经》,做到学以致用。
大文儒朱熹曾经写过一首卦序歌:乾坤屯(zhūn)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pǐ),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gǔ)临观兮噬嗑(shì hé)贲(bì),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dùn)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kuí),
蹇(jiǎn)解损益夬(guài)姤(gòu)萃(cuì),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gèn)渐归妹(guī mèi)丰旅巽(xùn),
兑涣(huàn)节兮中孚(zhōng fú)至,
小过既济(jì jì)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这首卦序歌倒是很容易背会,但是要用来画卦、认卦就没什么作用了。比如说:下图这个卦,一眼看上去你能说出卦名吗?
此卦为地雷复卦,答对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冒个泡,看看有多少人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卦名。
64卦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来,也就是说乾卦(☰)、坤卦(☷)、震卦(☳)、艮卦(☶、离卦(☲)、坎卦(☵)、兑卦(☱)、巽卦(☴),这8个卦,每个卦都与自身和剩下的7个卦组合排列,形成新的卦。所得的卦数共64个,称作64卦。
如:乾卦与自身及剩下的下7个卦组合而形成的卦是:
所以,你看,要想将64卦倒背如流,首先你得把八卦识记住。
相比于64卦,八卦的识记就简单容易多了。
这里,古人总结了一首八卦记忆歌,分享给大家: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记忆歌比较好记忆,读一读,想一想,两三遍就能把卦画出来:
我们都知道八卦是由阴(— —)阳(—)两种符号,组合排列而生的三画卦。阴(— —)的符号是以断开的两条横线代表,阳(—)的符号像一 一样,连续不断。在卦中,一条符号,无论阴(— —)、阳(—),我们都称作爻。
乾三连,意思就是乾卦由3个阳(—)组成,3条没有断开的横线,即乾(☰);
坤六断,意思是坤卦由6条断开的横线组成,即3个阴(— —)组成,坤(☷);
震仰盂,意思是震卦像一个口朝上的盆盂一样。盂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盛放液体的器皿,里面是空的,底部是实的。所以震卦就是由底部1个阳(—),上面两个阴(— —)组成,即震(☳);
艮覆碗,艮卦像一个倒扣的碗,碗底朝上,碗口朝下。所以艮卦的上爻是1个阳(—),下两爻是2个阴(— —),即艮(☶);
如此类推,八卦的记忆相对简单,这里主要介绍64卦的记忆法则。
相比于八卦,六十四卦的记忆就复杂多了,64个卦,每个卦六画(八卦是三画卦),阴(— —)、阳(—)来来回回切换排列而形成的64个符号。
我们从小背古文都非常厉害,但是要背符号很少,也很难。但这并不是说64卦不可记忆了!
《易经》本身就是讲天地运行规律、自然规律、人生规律……的法则。同样64卦的记忆,也有规律可循。
这里六十四卦数字图的方法去识记!先上图,六十四卦方圆数字图,方圆图里的卦为什么要这样排列,今天我们就把原因讲出来,同时这也是记忆六十四卦的方法所在。
放眼一看,你是不是发现方图六十四卦的排列非常有规律。那么今天我们就以方图为切入点,教你如何记忆六十四卦。
记忆六十四卦,首先必须要把八卦烂熟于心。上面我们讲到用一首歌谣怎么去画八卦,这里我们再普及一下先天八卦的数字排法,如下图:我们先从方图的第一行由下往上看,也就是从乾卦看起,全部8个卦,分别是乾卦、履卦、同人卦、无妄卦、姤卦、讼卦、遁卦、否卦。
每卦的上卦都是乾卦,每个卦的下卦都是依照先天八卦的数字次序: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配合的,两卦相重就形成了乾卦、履卦、同人卦、无妄卦、姤卦、讼卦、遁卦、否卦这8个卦。
用表格表示就是:
我们再从乾卦起,从右向左看横列的卦,全部8个卦,分别是乾卦、夬卦、大有卦、大壮卦、小蓄卦、需卦、大蓄、泰卦。
我们发现每卦的下卦都是乾卦,每个卦的上卦都是依照先天八卦的数字次序: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配合的,两卦相重就形成了乾卦、夬卦、大有卦、大壮卦、小蓄卦、需卦、大蓄、泰卦这8个卦。
我们用表格表示就是:
以此类推,六十四卦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字图就能完全画下来,如下:
你是不是发现像六十卦的数字图像背乘法表一样,像是把九九乘法表颠倒过来排序一样。
这个方图的数字,就是这样一纵一横,慢慢向上走的,构成了如此错综复杂的六十四卦体系。
我们也总结了一个背诵记忆口诀,如下:一一得乾 一二得履 一三同人 一四无妄 一五得垢 一六得讼 一七得遁 一八得否
二一得夬 二二得兑 二三得革 二四得随 二五大过 二六得困 二七得咸 二八得萃
三一大有 三二得睽 三三得离 三四噬嗑 三五得鼎 三六未济 三七得旅 三八得晋
四一大壮 四二归妹 四三得丰 四四得震 四五得恒 四六得解 四七小过 四八得豫
五一小畜 五二中孚 五三家人 五四得益 五五为巽 五六得涣 五七得渐 五八得观
六一得需 六二得节 六三既济 得屯 六五得井 六六得坎 六七得骞 六八得比
七一大畜 七二得损 七三得贲 七四得颐 七五处盅 七六得蒙 七七得艮 七八得剥
八一得泰 八二得临 八三明夷 八四得复 八五得升 八六得师 八七得谦 八八得坤
这样,我们在背诵64卦时,只需3步,差不多就能完全识记了。不止是记卦名,还把卦画出来了。
第1步:先背八卦记忆口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第2步:再记先天八卦的数字排序:
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第3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64卦简单的数字排法
一一得乾 一二得履 一三同人 一四无妄 一五得垢 一六得讼 一七得遁 一八得否……
这样,一来二去,多读、多念、多想,在理解的基础上64卦也就了然如胸了
另外为了辅助大家记忆,这里再分享几个古人总结的64卦记忆歌诀给大家
1、易经64卦口诀
(含卦名、卦义、卦象)
乾天刚建,自强不息。坤地方直,厚德载物。
水积雷响,屯积助长。山下流水,启蒙德育。
水在天上,需等饮食。天升水落,讼兴不争。
地下藏水,师出有名。水漫于地,密交亲比。
风行天上,小畜积雨。天下有泽,和悦慎履。
地天相交,和谐通泰。天地相悖,闭塞成否。
天火同燃,同人团结。火燃天上,大有收获。
地中隐山,谨慎为谦。雷响于地,豫乐自警。
泽中有雷,随机应变。山下有风,蛊惑横行。
地高于泽,居高临下。风拂大地,遍观通达。
火闪雷鸣,噬嗑威刑。山脚火焰,贲饰文美。
高山附地,剥蚀去伪。地下雷鸣,刚阳复兴。
天降暴雷,守道无妄。山中有天,大畜能容。
山下有雷,养志颐情。泽淹风木,大过之征。
习坎为水,守信克险。附离为火,柔顺亨通。
泽山相应,咸感贞吉。雷响风行,识道守恒。
天下藏山,退遁避险。雷震天上,识礼大壮。
火出地上,晋升明德。地压潜火,明夷避祸。
风熊火里,家人同乐。上火下泽,睽违少和。
水漫山路,蹇滞艰难。雷鸣水降,解除旱象。
高山低泽,损下益上。风激雷荡,益下损上。
泽与天上,夬决坚刚。天下微风,阴生姤合。
泽汇于地,萃英聚众。地平风扬,贤能萌升。
泽中漏水,知困早悟。水盛风木,井收勿幕。
泽中起火,改制旧革。火燃风木,鼎新之物。
震雷压惊,反思内省。艮为山止,知止当止。
风木依山,循序渐进。雷震泽上,归妹依礼。
雷鸣火电,丰茂光明。火烧山外,旅途亨通。
巽为风顺,大人齐物。兑为泽悦,修德和睦。
风行水面,离析涣散。水溢泽岸,节制礼数。
风吹泽面,中孚信诚。雷惊山上,小过无妨。
水火相融,既济功成。火水离错,未济大江。
2、分宫八卦次序歌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3、八卦分宫次序表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六十四卦看似复杂,其实都有规律可循。
记忆64卦是我们学习《易经》的基础,这样我们以后学易理知识,就不会晕头转向。
愿每个人在学易的道路上都能找到方向!
古往今来几部名著,教我们认识《易经》
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易经》居五经之首,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有人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但是关于《易经》的争论也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易学作品很多、很杂,学习《易径》,如果理不清头绪,盲目读一些书,弄不好会“误入岐途”。
有必要理一理关于古往今来,关于《易经》的重要论著和注疏解读,了解易学发展历程,掌握不同易学著作的特点,这样,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也好根据各自需要,选好适合的读本,循序渐进。
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说略》一书,集中了研究《十三经》的一流专家学者的论述文章,其中《周易说略》由郑万耕教授完成。简要介绍了《周易》的内容,并推介了几部研究《周易》的重要论著。
一,入门书:朱伯崑先生的《易学漫步》(图一),收入“易学智慧丛书”,沈阳出版社1997年出版。
朱伯崑教授是公认的易学研究大家。他是海内外率先建立易学体系的第一人。这本小书很薄,却对易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论述,为我们现代人了解易学,提供了完整而准确的框架,文字简明,通俗易懂,是学习易学的最佳入门书。
《易经白话例解》,朱高正著,列入“易学智慧丛书”,沈阳出版社1997年出版。
对于喜爱观象玩辞的朋友,是很好的启蒙教材。文笔通俗易懂,没有旁杂的广博征引,文字简洁,既不违古训,又有现代观点,颇有新意《周易》产生到发展两千多年来,有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认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代表性著作,需要了我们了解。二,源头探讨:《周易探源》
首先,关于易学源头和产生时间,就是个争议话题。郭沫若先生的《青铜时代》和李镜池先生的《周易探源》(图二,中华书局出版),分别谈了很好的观点,可以参考。
三,汉代易学:研究象数为主。
汉代儒家独尊,《周易》作为五经之首,成为研究热点,形成了空前的学术研究高潮,出现了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和费氏多家,但总体来说,都侧重“象数”研究。
古时遗留下来的版本不多,目前有《子夏易传》(图三),相传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但在后来四部分类中,却列入子部“术数”类,并未归入经部,说明早期《易经》以术数为主,不足以作为经学来看待。
四,三国至隋唐:以义理为主,主要著作力《周易注疏》。
三国王弼抛弃术数,以义理为主,为《周易》作注,实现了对《周易》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唐代孔颖达为王弼注作疏,从此《周易注疏》成为“五经正义”之一,形成统一的官方经典。中华书局出版了《宋本周易注疏》(图四),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十三经注疏”丛书本。五,宋代,纳入理学思想。
宋代程颐按王弼思路,在义理上进一步拔高,把“理”、“天理”作为易学最高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理论基础,他作了《程氏易传》,具体可见中华书局“理学丛书”《二程集》(图五)。
朱熹继承程颐思想,进一步发挥完善,作《周易本义》(图六),从此,定为一尊,此书成为宋元明各代的官方教材。同期易学著作,还有《汉上易传》等。明代依朱熹的思想,由官方颁布了《周易大全》一书。
六,明末清初,又打破朱熹理论的官方垄断,对易学开展新的研究,建立新体系。以王夫之《周易外传》(图七)为代表。
七,清代重视训诂考证,既反对宋代易学,又反对王弼易学,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成果。
其中三家最为著名:惠栋著《周易述》、张惠言著《易学十书》,二人以训诂、考证为主,焦循则著《易学三书》,建立了自己的体系。
八,经、传分离。
高亨分别为经、传作注,作《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刊本)、《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刊本,图八)。学习《易经》,首先要考虑经、传分离问题,不能混为一谈,高亨先生两部著作,虽是文言文写成,但通俗易懂,颇有新意,是学易者必读之书。
我前一段时间在郑州嵩山书局,见到齐济先生写的《周易正讲》,齐济先生弘扬嵩山书院讲学传统,开展易学讲座,所谓“正讲”,即“正确的讲法”。易学体系旁杂,见解不一,确实需要“正确的讲法”。
最后,系统了解、认识易学,最权威的著作推荐朱伯崑先生的《易学哲学史》(图九)。陈来先生是朱伯崑先生的学生,按陈先生的说法,朱先生这部《易学哲学史》,既是一部易学的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把易学哲学史视同中国哲学史,说明这部书站位之高,学术价值之重要。
这部《易学哲学史》是分期出版的,当时大陆只出版了上册和中册,没下册。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07/169626179112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