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的字怎么读(张郃)

时间:2023-11-06 10:22:39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若即若离

张郃是怎么死的?和司马懿有没有关系?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张郃不仅是最后去世的一位,也是官职最高的。就张郃的一生来说,在官渡之战期间归降曹操后,张郃跟随曹操攻河北,跟随张辽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凉州,跟随曹操夺汉中,屡建战功。等到诸葛亮北伐中原期间,张郃又在街亭之战中大败马谡,成为曹魏抵抗蜀汉大军的重要将领。不过,公元231年,张郃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谥曰壮侯。那么,问题来了,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首先,针对张郃之死,历史上存在两种观点和说法。一方面,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记载:“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诸葛)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也即按照《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的说法,是张郃自己不听从司马懿的劝告,执意要追击撤退的蜀汉大军,所以遭到诸葛亮的埋伏,进而战死沙场的。由此,按照这一观点来看,张郃之死,和司马懿是没有关系的。不过,另一方面,三国时期曹魏郎中、著名史学家鱼豢则在《魏略》中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魏略》中记载:“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按照鱼豢在《魏略》中的记载,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在蜀汉大军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要退军的时候,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对此,张郃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是,司马懿不听。张郃不得已,遂领兵追击。结果,和张郃预料的情况一样,蜀汉大军果然有埋伏。彼时,蜀汉大军在木门谷乘高布伏,弓弩乱发。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阵亡。那么,面对《三国志》和《魏略》的两种说法和观点,张郃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关于张郃之死,笔者更加同意第二种说法。

进一步来说,张郃之死,很可能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理由如下:如果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张郃执意要追击蜀汉大军的。但是,对于熟读兵法、作战经验丰富的张郃,显然不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在此基础上,张郃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显然知道“归军勿追”这一道理的。并且,根据史料记载:张郃用兵巧变,善列营阵,善估形势,善用地形。而追击蜀汉大军的话,无疑会被巴蜀之地复杂的地形所限制。所以,善用地形的张郃,自然也能猜到诸葛亮会借助于地形来埋伏追军。

最后,综上,张郃不听司马懿的劝告,执意追击蜀军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毕竟,张郃不是马谡、赵括等纸上谈兵之辈。那么,既然张郃不愿意追击蜀军,为何其还是被蜀军击杀呢?对此,答案显而易见,这是因为“宣王(司马懿)使(张)郃追之”,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之前,司马懿就已经升为曹魏大将军了,并且加大都督、假黄钺,由此,作为征西车骑将军的顶头上司,司马懿的命令,张郃自然不能拒绝的。更为关键的是,司马懿还被授予了“假黄钺”的大权,也即可以代替皇帝行使征伐之权。那么,非常明显的是,张郃如果执意抗命的话,司马懿完全可以对张郃先斩后奏了。总的来说,从以上史料来看,张郃之死,很可能就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际。在除掉这位忠于曹魏的老将之后,司马懿的篡权之路自然又少了一个重要阻碍了。

文/情怀历史

张郃是怎么死的?和司马懿有没有关系?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张郃不仅是最后去世的一位,也是官职最高的。就张郃的一生来说,在官渡之战期间归降曹操后,张郃跟随曹操攻河北,跟随张辽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凉州,跟随曹操夺汉中,屡建战功。等到诸葛亮北伐中原期间,张郃又在街亭之战中大败马谡,成为曹魏抵抗蜀汉大军的重要将领。不过,公元231年,张郃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谥曰壮侯。那么,问题来了,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首先,针对张郃之死,历史上存在两种观点和说法。一方面,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记载:“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诸葛)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也即按照《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的说法,是张郃自己不听从司马懿的劝告,执意要追击撤退的蜀汉大军,所以遭到诸葛亮的埋伏,进而战死沙场的。由此,按照这一观点来看,张郃之死,和司马懿是没有关系的。不过,另一方面,三国时期曹魏郎中、著名史学家鱼豢则在《魏略》中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魏略》中记载:“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按照鱼豢在《魏略》中的记载,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在蜀汉大军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要退军的时候,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对此,张郃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是,司马懿不听。张郃不得已,遂领兵追击。结果,和张郃预料的情况一样,蜀汉大军果然有埋伏。彼时,蜀汉大军在木门谷乘高布伏,弓弩乱发。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阵亡。那么,面对《三国志》和《魏略》的两种说法和观点,张郃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关于张郃之死,笔者更加同意第二种说法。

进一步来说,张郃之死,很可能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理由如下:如果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张郃执意要追击蜀汉大军的。但是,对于熟读兵法、作战经验丰富的张郃,显然不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在此基础上,张郃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显然知道“归军勿追”这一道理的。并且,根据史料记载:张郃用兵巧变,善列营阵,善估形势,善用地形。而追击蜀汉大军的话,无疑会被巴蜀之地复杂的地形所限制。所以,善用地形的张郃,自然也能猜到诸葛亮会借助于地形来埋伏追军。

最后,综上,张郃不听司马懿的劝告,执意追击蜀军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毕竟,张郃不是马谡、赵括等纸上谈兵之辈。那么,既然张郃不愿意追击蜀军,为何其还是被蜀军击杀呢?对此,答案显而易见,这是因为“宣王(司马懿)使(张)郃追之”,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之前,司马懿就已经升为曹魏大将军了,并且加大都督、假黄钺,由此,作为征西车骑将军的顶头上司,司马懿的命令,张郃自然不能拒绝的。更为关键的是,司马懿还被授予了“假黄钺”的大权,也即可以代替皇帝行使征伐之权。那么,非常明显的是,张郃如果执意抗命的话,司马懿完全可以对张郃先斩后奏了。总的来说,从以上史料来看,张郃之死,很可能就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际。在除掉这位忠于曹魏的老将之后,司马懿的篡权之路自然又少了一个重要阻碍了。

文/情怀历史

三国中稀奇古怪的表字:张郃的字没文化不会读,马岱字丁琳是谣传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前言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正如《三国演义》片尾曲唱的那样,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武将、谋士,各个鲜活生动,他们的名字也被后人一代代传颂。

但是,名字名字,有“名”也有“字”,这是古人起名的习惯,“字”也被称为“表字”,意思就是与本名含义相近,可以表示德行的字。

古人在20岁之后,出于礼仪要求,就开始互相称呼对方的“字”,比如大家熟悉的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曹孟德等等。

但是除了这几位名满天下的兄弟,三国中还有那么多的人物,他们的字也都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与知识。

儁乂

很多人看到这两个字,可能念都念不出来,那就先来揭晓读音——儁乂(jùn yì),这是魏国“五子良将”之一张郃的表字。

张郃的大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惜,取了个如此难念的字,使得很多读者都自动将它“屏蔽”掉了。

但是这两个字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完美形容出了张郃作为一代名将的风采。

张郃早年间参加征讨黄巾军的队伍,后来又投靠韩馥和袁绍,在袁绍手下因为多次建立军功,一直被升任到了宁国中郎将。

这时的张郃,已经开始展露头脚,有了将帅风范。官渡之战中,曹操率领轻骑偷袭袁绍粮草大营乌巢,张郃听到消息后,赶忙找到袁绍,请求带兵前去支援,他说:

“淳于琼经常贪酒误事,如今面对曹操精锐突然进攻,肯定难以招架,倘若乌巢有失,将军您的大业就会有大危险了,请赶快派兵援救。”

这时,一旁的谋士郭图站了出来,轻飘飘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其去救乌巢,不如趁机偷袭曹操大营,曹操知道后必会撤军,乌巢之围自然化解。”

“曹操生性谨慎,大营不会不做准备,倘若我们没有取得战果,乌巢又先被攻下,到那时,我们岂不是要腹背受敌?”张郃据理力争。

最终,优柔寡断的袁绍再一次避开了正确选项,他让张郃、高览带领重兵前去攻打曹军大营,结果,果然大败。

郭图见到自己计策不行后,反而说起了张郃的坏话:“张郃知道我军失败,大发牢骚,出言不逊。”

张郃、高览知道自己的主子是个小心眼,早就看不行了袁绍,于是两人一合计,果断投降了曹操。

曹老板听说了,疯狂嘲笑袁绍,说他白送自己两员大将,见到张郃后,曹操开心地说:“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后来,张郃被拜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随曹操平乌桓、退马超、收汉中,颇受重用,直到刘备夺取汉中后,张郃还被安排屯兵重镇陈仓,掩护魏军撤退。

曹后,曹丕、曹睿两代帝王照旧重用张郃,诸葛亮第北伐,张郃取得街亭大捷,一举粉碎了蜀汉光复汉室的梦想。

太和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带领张郃、郭淮等人前去据敌,司马懿不与蜀军交战,却又不断前进跟随蜀军。

张郃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进军却不战,有损士气,会丧失民心,但是司马懿不听,之后诸葛亮粮草不济退回祁山,司马懿下令追击。

张郃又提出质疑:“诸葛亮有序撤军,不会没有防备,这时候去追击,怎能不败?”司马懿依旧不听,张郃无奈,只能听令,结果在木门谷遭到蜀军埋伏,一代名将中箭身亡。

陈寿在《三国志》中曾经这样评价张郃:“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意思是说,张郃用兵很会变通,擅长经营和排兵布阵,擅与料敌于前,诸葛亮面对张郃也非常忌惮他,这就可以看出,张郃不论是武功,还是兵法谋略,丝毫不缺,跟他的字完美匹配。

首先是“儁”,这个字如今是“俊”的繁体形式,意思是指才智超群的人,后来还引申为光彩夺目。

“乂”不是“义”,没有上面那个点,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开始就是一种类似镰刀的样子,本意也是指割草或者收货农作物,后来被用做善于治理、安定地方的意思。

智慧超人,能征善战,平定四方的大将,儁乂,字如其人!

马岱真的字丁琳?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网络上流传出了一个段子,说的大概意思是:诸葛亮让马岱斩杀魏延,是因为马岱字丁琳,而马丁琳(吗丁啉,一种药)专治魏延(胃炎)。

以此想要证明历史的巧合和有趣,但是,真相真的如此吗?接受并继续传播这个“知识”的人,真的自己去查过资料吗?

真相就是——马岱字丁琳完全的一个捏造的谣言。关于马岱的字,历史并没有一个公论,所以这也是谣言会出现在他身上的原因。

现在流传较广的三种说法分别是:德山、仲华、伯瞻。

“德山”出自于《北堂书钞》中引用的《后汉书》中的记载,但这其实是作者抄错了,他将“冯岱字德山”抄成了“马岱字德山”。

“仲华”则是源自时期周大荒所做的小说——《反三国演义》,在这其中,作者给马岱的字起为“仲华”,但是并没有说明原因于参考。

上面这两种说法要么是错误,要么是后人杜撰,基本不可信,于是就只剩下了最后一种——伯瞻。

说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伯瞻”这个说法是日本研究三国的学者发现并提出的,他们在陕西省扶风县的地方志中,发现了一句:

“马岱字伯瞻腾之从子蜀汉拜平北将军封陈仓侯谥曰武侯”。

再结合马岱的名来分析,“岱”是山岳的意思,后来指泰山,“伯瞻”的“伯”,就是排行老大。

史书中没有对马岱一家做出过详细介绍,只知道他的父亲叫马翼,还有一个弟弟叫马抗,没有记载显示他有哥哥,所以“伯”字的使用可能是合理的。

接下来是“瞻”,大家都知道远瞩,“瞻”的意思就是向远处望或者向高处看,与“岱”好像产生了联系。

所以,马岱字“伯瞻”,应该更有说服力,但即使是这样,它依旧有很大的可能不是正确答案。

因为根据学者的继续调查,他们发现在《江都县志》和《甘泉县志》中都有“马岱字伯瞻成化丙戌进士。”的字样,“成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

这两部县志的成书时间又比《扶风乡土志》要早,所以也不排除扶风当地人民,误将明朝马岱当做了三国马岱。

所以,以后千万不要在拿马岱字丁琳去调侃了,不仅不好笑,还会让自己变成笑话,显得无知。

除了上面两位,三国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字,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出戏,但放到当年,说不定也是好听无比。

白兔

这个标题是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也是三国时期一个人的字,他就是眭(suī)固。

眭固是在黄巾起义后,慢慢有了一方势力的山大王,他和杨凤、于毒、李大目、白绕等人结为兄弟,手下的军队被称为“黑山军”。

后来随从越来越多,竟然有了十多万人马,眭固等人开始攻城略地,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他们先打东郡,结果被曹老板打退,之后又打武阳,结果曹老板直接去打他们大本营。

眭固听说后赶紧撤军去救,途中正碰上曹操大军,无奈战败逃跑,可怜的他又投靠了大司马张杨,成为了其下的部将。

在曹操围困吕布的时候,张杨内部出现内讧,眭固再次上位,此时的他想要去与袁绍结盟,结果又在黄河边的犬城遇到了曹仁等人的军队,终于被杀。

眭固的一生,算是和曹老板杠上了,让人还不由得有点同情。关于他的字,白兔二字,也有一段典故,在《典略》的裴松之注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

眭固屯兵犬城之后,曾经有一个算卦的找了过来,对他说:“你的名字里有个兔‘字’,如今身在犬城,兔子见到狗,本该受到惊吓逃跑,你如果长期留在此地,恐怕小命不保啊。”

然后眭固听后不以为然,觉得封建迷信,表示就要在犬城,看看自己能有什么结果,结果真就被曹仁打死了。

结语

从上面这么多分析就能感受到,人的名字,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字,其中包含的文化和引人探索的东西竟然有这么多。

除了这三个人,还有丁廙字敬礼,恐怕不是因为他敬礼敬的好;袁术字公路,难道是他会修公路?孙郎字早安,如果在今天,晚上对别人喊早安,也太奇怪了。

这还只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一段史书,它承载这每个人的人生记忆,你有没有想过给自己取一个“字”呢,也来感受一下古人的风雅。

张郃是怎么死的?和司马懿有没有关系?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张郃不仅是最后去世的一位,也是官职最高的。就张郃的一生来说,在官渡之战期间归降曹操后,张郃跟随曹操攻河北,跟随张辽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凉州,跟随曹操夺汉中,屡建战功。等到诸葛亮北伐中原期间,张郃又在街亭之战中大败马谡,成为曹魏抵抗蜀汉大军的重要将领。不过,公元231年,张郃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谥曰壮侯。那么,问题来了,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首先,针对张郃之死,历史上存在两种观点和说法。一方面,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记载:“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诸葛)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也即按照《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的说法,是张郃自己不听从司马懿的劝告,执意要追击撤退的蜀汉大军,所以遭到诸葛亮的埋伏,进而战死沙场的。由此,按照这一观点来看,张郃之死,和司马懿是没有关系的。不过,另一方面,三国时期曹魏郎中、著名史学家鱼豢则在《魏略》中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魏略》中记载:“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按照鱼豢在《魏略》中的记载,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在蜀汉大军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要退军的时候,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对此,张郃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是,司马懿不听。张郃不得已,遂领兵追击。结果,和张郃预料的情况一样,蜀汉大军果然有埋伏。彼时,蜀汉大军在木门谷乘高布伏,弓弩乱发。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阵亡。那么,面对《三国志》和《魏略》的两种说法和观点,张郃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关于张郃之死,笔者更加同意第二种说法。

进一步来说,张郃之死,很可能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理由如下:如果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张郃执意要追击蜀汉大军的。但是,对于熟读兵法、作战经验丰富的张郃,显然不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在此基础上,张郃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显然知道“归军勿追”这一道理的。并且,根据史料记载:张郃用兵巧变,善列营阵,善估形势,善用地形。而追击蜀汉大军的话,无疑会被巴蜀之地复杂的地形所限制。所以,善用地形的张郃,自然也能猜到诸葛亮会借助于地形来埋伏追军。

最后,综上,张郃不听司马懿的劝告,执意追击蜀军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毕竟,张郃不是马谡、赵括等纸上谈兵之辈。那么,既然张郃不愿意追击蜀军,为何其还是被蜀军击杀呢?对此,答案显而易见,这是因为“宣王(司马懿)使(张)郃追之”,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之前,司马懿就已经升为曹魏大将军了,并且加大都督、假黄钺,由此,作为征西车骑将军的顶头上司,司马懿的命令,张郃自然不能拒绝的。更为关键的是,司马懿还被授予了“假黄钺”的大权,也即可以代替皇帝行使征伐之权。那么,非常明显的是,张郃如果执意抗命的话,司马懿完全可以对张郃先斩后奏了。总的来说,从以上史料来看,张郃之死,很可能就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际。在除掉这位忠于曹魏的老将之后,司马懿的篡权之路自然又少了一个重要阻碍了。

文/情怀历史

三国十大完美武将之张郃

张郃,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张郃小时候就表现出聪明才智,处世有方。他走上仕途后,加入了东汉朝廷的军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果敢勇猛、足智多谋的将领气质。后来,他归属了袁绍,在与公孙瓒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被升为宁国中郎将。

在官渡之战中,张郃与曹洪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虽然未能攻克曹洪把守的城池,但他的勇猛和韧性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他投降了曹操,被授予偏将军的职务。张郃跟随曹操攻打河北,表现出色,随后又跟随张辽平定了淮南。在夏侯渊平定凉州的过程中,张郃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跟随曹操夺取了汉中,屡建战功,被任命为荡寇将军。

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郃进军巴西,但在与蜀将张飞的战斗中被击败,被迫撤退。后来,他接任荡寇将军职务。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夏侯渊在汉中定军山与刘备的战斗中战死,张郃代理主帅,率领军队安全撤退。后屯陈仓。曹丕称帝后,迁左将军,受封鄚县侯。

在曹真击平安定羌胡的战斗中,张郃跟随出征;后又随夏侯尚围攻江陵,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太和二年(228年),以特进、右将军的身份随曹真抵御诸葛亮北伐。在街亭之战中,他大破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迁征西车骑将军。

然而,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执意不听张郃劝告,张郃迫不得已领兵追击蜀军,追至木门时,被蜀军伏击,箭矢如雨,张郃中箭身亡,谥号壮侯。

张郃是一位智勇双全、擅长领兵的将领,他在三国时期的战争中屡次立下大功,成为了历史上备受赞誉的名将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战争和荣誉,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优秀将领的风范和智慧。

张郃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将领和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主要归功于他的智勇双全、擅长领兵、积累丰富经验和扮演重要角色等方面。他的一生充满了战争和荣誉,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优秀将领的风范和智慧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06/169625780510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