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盒子实训报告(技能盒子)
用一个盒子探寻科学的奥秘
常见饮用水水质监测及硬水软化研究、住宅间距对室内有效日照时间的影响研究、桥梁选型与造型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探究……你能想象得出,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研究课题,其实出自初中毕业生之手吗?日前,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场别开生面的答辩会正在举行。10个小组40名高一新生向专家、师生及家长们现场展示了他们暑期的研究成果。精确的沙盘演示、翔实的数据支撑,再加上精美的海报展示,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让在场观众深受感染。
初高中衔接重在思维
7月13日,刚刚拿到南师附中录取通知书的700余名初三毕业生收到了学校给他们的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绿色的“科学盒子”。盒子里面除了有学校写给新生的一封信外,还装着许多奇怪的东西:印有二维码的纸、实验手册、手电筒、量角器、汽车模型、纸板、砂纸、微型显微镜……每个人收到的盒子不尽相同。原来,这是南师附中给所有即将上高一的学生布置的一项特殊任务: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里,按照实验手册的指示,利用现有的工具,顺利完成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并完成调查报告。
“我们共设置了10个课题,装在10种不同的盒子里,随机发给所有的高一新生。这些课题对孩子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努力,是能够完成的。”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本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保志明说。
面对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涯,家长普遍焦虑,生怕孩子掉队,于是给孩子报各种暑期衔接班。校长葛军说:“这种衔接不应当只是知识的衔接,更应当是学习方式、思维方法的衔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小盒子,让孩子们尝到‘科学的味道’。了解每个学科的实际意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远比会做几道题有意义得多。”
做中学,我们可以很专业
科学盒子大约8英寸蛋糕盒大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南师附中的教师们颇费心机。比如,盒子只有10种类型,但教师却在每个盒子上贴上了学生的姓名,这样一来分发盒子的工作量大了许多,但每个孩子拿到属于自己的盒子时都感觉很亲切。
盒子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扫描二维码以后,学生可以在线收看视频,了解课题所涉及的科学常识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必要程序,在实验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在线求助,由专家和学校老师帮助解答疑问。
“名单是随机分配的,孩子们可以根据我们给定的联系方式互相联系,这是锻炼他们沟通能力的一种方式。因为大家都是新生,互相不认识、对彼此的长处不了解,研究的过程才会涌现更多惊喜。”保志明说。
相比惊喜,孩子们遇到的挑战更多,有人甚至用“车祸现场”来比喻进行实验时的一团忙乱。比如张可媛、韩蕴琪、王宇的小组研究的课题是“住宅间距对室内有效日照时间的影响探究”,整个暑假,小伙伴们全情投入,做模型、改良实验方案、记录数据、做PPT、准备答辩报告。
“我们拿到了上海、大同两地的数据分析,然后着手进行实验,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甚至还做出沙盘模拟了一个小区的状态。”组长张可媛向记者介绍,“探究过程充满了各种意外,我们不得不反复修改方案,用三角尺、量角器确定好‘太阳’方位角、高度角,然后让手电筒在一个方位上移动,最终得出了结论。”
“小科学家”带来更多惊喜
“从了解盒子里每一个针管的用处,到用螺丝刀组装机器,再到对实验数据进行精密测量,每完成一小步,我都会很有成就感。”液压传动02组的张楚迪说。
遇到不懂的科学原理,他们就看视频、查资料,努力把原理吃透;实验技能太生疏,他们就反复练习,努力做到最好;实在搞不懂,他们就找老师帮忙。
孩子们在暑假的表现让家长们格外欣喜。“科学盒子大大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在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她思维模式逐渐优化,实验态度愈发严谨。”姚知言同学的妈妈兴奋地对记者说。
指导学生把实验做成功,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我们要设计一套更具仪式感的程序,彻底激发学生的科学潜力。”保志明说。在开学以后,南师附中的教师们详细审阅了每一个小组制作的调研报告和科学海报,在每个课题中选择了一个表现最优秀的小组,进行论文答辩,并颁发奖项。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以后每年我们都会继续做下去,并在一届又一届的传承中不断完善。”南师附中校长葛军说。(本报记者 潘玉娇)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04/16962571509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