胄是古代保护哪个部位的动物(胄是古代保护哪个部位的)
收藏 | 青铜时代——胄
胄是我国古代所有兵器中保存数量最少的一种,完整者屈指可数。商周铜胄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制。在中原地区,铜胄主要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关于“胄”的解释,辞书中一般解释为古代将士作战时所戴的帽子,即头盔,是一种防护性装备。胄的出现应该经历一个非金属阶段,即皮革鞣制品或藤条编制品的过程,然后进入青铜质地,乃至后来的铁质铸造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胄是古代兵器库中不可或缺的装备之一。古代文献中关于胄的记载偶有所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诗·鲁颂·必宫》:“贝胄朱绶。”《国语·晋语》:“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
由于古代战争的频繁性和残酷性,使人们对防护用具的要求越来越高,着胄披甲对自身的保护作用也逐步得到重视。利用青铜胄对头部的保护作用,减轻或是避免对身体的伤害,达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进而可取的战争胜利的目的。
商周之际,青铜铸造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历代的史实可以证明,不论哪个时期总是把当时最新科技成果或先进工艺,运用于兵器的生产和制造上,商周时期也不例外,青铜胄的出现和逐步完善是随着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改进。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胄逐步取代青铜胄,青铜胄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兽面纹青铜胄(如图),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遗址出土,该胄面通高23.8厘米、面阔17.2厘米,厚0.2厘米,护耳直径11.2厘米。正面为兽面,顶部起脊并与面、顶、颈连铸成一体,从铜胄上没有接缝来看,应为内外合范一次铸造完成。胄面为高浮雕简化的兽面纹,兽面呈长角、大眼、小耳,正视似牛面。宽大的牛角一直向后弯曲延伸至耳部以上,角的下方为两只“臣”字形大眼,大而圆的眼球突出于器表,两眼的中间为菱形的鼻子,眼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只桃形小耳,在相当于嘴的部位,则露出带胄者的面孔,在胄体周围分别留有14个穿。胄的表面光滑,里面则有较多铸造时的糙面,此胄应是缀合在皮质一类物品所做的头罩上。出土时在胄内侧发现褐色碳化物。胄的左右两侧有护耳,护耳呈圆形,中间有一穿孔,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环,应为缀合之用。胄的正面脸的两侧分别有两个长方形牙片缀合其上,侧面各有一片,这样就构成了一副比较完整的防护用具——铜胄。
此件兽面纹青铜胄设计科学合理,既考虑了防护头颈部的实际功用,独特的兽面纹又使其具有了靓丽的外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品。□葛海洋
盔犀鸟:被人类活生生锯开头骨,曾经是我国进贡的贡品“鹤顶红”
活着的时候被锯下头骨,无法进食也不能养育妻儿,而自己被锯下的头骨则成为无数人争相购买的工艺品,自己一家老小也只能因为无法进食,最后活活饿死,甚至就连尸体都会被制成标本买卖到全球各地。
这些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可怕遭遇,并不是虚构的,而是一种名叫盔犀鸟的动物一直在经历的灭顶之灾。
价值数十万的天价贡品“鹤顶红”如果说起盔犀鸟你觉得陌生的话,那么说起“鹤顶红”大家应该就有印象了吧。当然这里所说的鹤顶红并不是小说里的毒药,而是一种取自盔犀鸟身上的珍贵贡品。
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鹤顶红”就是八方来朝从外国进献的一种贡品。
清代 鹤顶红鼻烟壶
这种贡品有着象征帝王贵气的明黄色,与代表着喜庆吉祥的大红色,质地温润,又是数量稀少的番邦贡品,可以想见在古代会有多么受欢迎。
事实也是如此,鹤顶红大约在元朝时期进入我国,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广为人知,因为出产国一直将其作为贡品,明朝便长期要求他们每年都必须进贡鹤顶红,备受王公贵族们追捧。
各类鹤顶红工艺品
鹤顶红的原材料来自于东南亚地区,只在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新加坡这几个国家出产,产量一直不高。
因为原材料有着红色额头和尖长鸟嘴的形状,古代中国没有人见过这种活物,就形象地把这种东西叫做鹤顶红,其实这就是盔犀鸟喙和额头的部位,名为头胄(zhòu)。
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国力衰弱,东南亚藩属国逐渐不再进贡,鹤顶红也就变得更加珍贵。清朝初期实行海禁之后国内更是失去了鹤顶红的来源,一直到上世纪末期,鹤顶红才再次进入中国市场。
自古以来的珍稀导致鹤顶红价格暴涨,一条其名为“鸿运当头”的鹤顶红手串甚至高达数十万,也就催生出了许多铤而走险的盗猎者。
随着时间推移,国内的文玩收藏界逐渐出现了这样一句约定俗成的禁忌,叫做“一红二黑三白”,意思是有三种文玩物品是不能碰的。
其中“三白”是指象牙,“二黑”是犀牛角,“一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鹤顶红——盔犀鸟的头胄。
之所以成为禁忌有两个大的原因,一是国家早已规定了这种取材于珍稀野生动物的文玩禁止走私买卖,无论是捕猎、运输还是买卖都会喜提银手镯和罚款套餐。二则是因为这三种动物如今都已经濒危,有良知的人就更不应该加速它们的灭绝。
人工加上了木雕眼睛、头部的盔犀鸟头骨雕件
长相奇特,却是坚贞不渝的“爱情鸟”鹤顶红产自于盔犀鸟,是犀鸟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鸟,成年雄鸟的体型能达到一米多,体重3千克,完整的头骨甚至比成年男人的手掌还要更大一些。
由角蛋白构筑的头胄直接连在盔犀鸟的头骨上,和犀鸟科的其它鸟不同,盔犀鸟的头胄是实心的,重量几乎占了整只鸟体重的十分之一。即是求偶和自卫的武器,也是它们挖掘泥土寻找食物的工具。
头胄原本是和鸟嘴同样的黄色,随着雄鸟的年龄增长,它们身上的腺体里会分泌出一种红色的蜡质液体,将头胄逐渐染红,最后呈现出鹤顶红的外红内黄颜色。
野生雄性盔犀鸟
盔犀鸟主要生活在低海拔的热带雨林中,食物主要是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偶尔也会吃一些蜗牛、昆虫、蛇等等蛋白质。
和大部分鸟类一样,盔犀鸟会把消化不了的果核排泄出去,因为它们体型大吃得多,相应排泄出去的果核也更多,帮助了不少植物在热带雨林里散播种子,也曾被当地人称为“雨林农夫”。
和其它犀鸟一样,盔犀鸟也会在石洞、岩缝或者树洞里筑巢。到了繁殖期,雌性盔犀鸟会找一个合适住进去,在里面产卵之后就不再出门,还会和雄鸟一起用湿泥、朽木、果实残渣,混合自己粘性的胃液等分泌物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只留下一条缝隙。
一直到雏鸟长到差不多能飞行的时候,雌性盔犀鸟才会从洞里出来。因而在筑巢后5个月的时间里,雌鸟和雏鸟都要靠雄鸟喂食,而雄鸟还要独自承担守卫巢穴的任务。
盔犀鸟终身都是一夫一妻制,一旦选定配偶之后就不会再更换,若是一方死亡,另一方有很大概率不再寻找新的伴侣,独身一鸟直到死亡。
所以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当地的原住民就把盔犀鸟视为神鸟,不仅认为它是带领亡者穿越冥界的引路人和传达上天神谕的信使,更代表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一鸟被捕,全家灭门工业革命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造成了许多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如世界上大多数野生动物一样,盔犀鸟原本的生存范围就不大,随着雨林缩小进一步被压缩了生存空间。
但造成这种人畜无害的大鸟数量锐减的最大原因还是盗猎。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7年纽约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个齐白石作“一品仙鹤”鹤顶红鼻烟壶成交价高达65万,从那以后鹤顶红的价格就在国际上一路走高。
有着高额利润的驱动,盗猎者们蜂拥向东南亚,而当地贫困的原住民也加入了捕猎盔犀鸟的行列。曾把盔犀鸟视作神鸟的印尼加里曼丹地区,仅仅2013年一年时间,就有6000多只盔犀鸟死于盗猎。
不仅捕猎的数量巨大,盗猎者们捕杀盔犀鸟的手段还非常残忍。
为了运输和携带方便,偷猎者在抓住盔犀鸟后往往直接锯下它的头胄部位,运气好一点的盔犀鸟会因为无法进食而慢慢饿死,运气差的盔犀鸟当场就会惨死。
不仅如此,为了得到成色最好的鹤顶红,盗猎者们全都瞄准了头胄最大最鲜艳的雄性盔犀鸟。而前文也说过,雄性盔犀鸟承担着喂养保护雌鸟和雏鸟的责任,当雄鸟被猎杀之后,雌鸟和雏鸟也只能迎来死亡的命运。
因为如此猖獗的盗猎,盔犀鸟的数量锐减极快。
国外查获的大量盔犀鸟头骨
2004年至2012年期间,盔犀鸟的野外种群数量还是比较稳定,一直是近危级别,这个级别的定义是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灭绝风险。
但随着市场需求量大增和盗猎越来越多,到了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了一份紧急声明,宣布将盔犀鸟的保护级别提升到了极危,也就是仅次于灭绝的级别。
要知道就算是国宝大熊猫,最初也只是被定为濒危级别。
盔犀鸟本来只是热带雨林中人畜无害的大鸟,只是因为人类对装饰、收藏的需求,和高额利润所带来的贪婪欲望,短短数年间几乎快要被猎杀到灭绝。
尽管如今各国已经有了相关的立法保护,人们也逐渐产生了“一红二黑三白”的禁忌,但谁也不能确定,一个遭受灭顶之灾的物种是否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
只要能有更多人拒绝这样带着血的有机宝石,那“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标语也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9/16962509426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