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相准不准科学揭秘(手相准不准)
手掌生命线越短,寿命就越短?手上出现“米字纹”,不是大病就是癌?科学还是迷信,一文说清
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和面相一样,相信不少人也都“研究”过自己的手相。
什么“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开当铺”“手指细又长,家中不缺粮”“掌中川字纹,富贵不离身”……看手相算命早已不新鲜。
浏览器里稍微一搜索,你不仅能看到这样式儿的:
还能看到这种一眼过去颇复杂的,简直眼花缭乱:
在一些人看来,我们的掌纹,其实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况,只要看看手掌,什么脏器生了病就一目了然。
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掌纹是如何形成的?
掌纹是皮纹的一种,由凸起的皮嵴和凹陷的皮沟规律排列而成,具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和终生性。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掌纹就已经逐渐形成,开始于孕期第10周,是从胚胎一种叫做掌垫的原始结构演变而来的。
孕19周时,掌纹形态开始在皮肤表面可见,此后便保持固定,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每个人的掌纹都是独一无二的,遗传、发育和环境因素共同造就了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掌纹。
手掌上,到处都分布着或深或浅的纹路,中心的3条褶线最为明显,配合手掌的张握,变浅或变深。
这些褶线给手掌的皮肤带来了一定的伸缩空间,这也解释了为啥3条最明显的主线会出现在手指向掌心弯折的位置。
观手诊病,古已有之、源远流长。
而掌纹诊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通过观察手的特定部位的气色形态等变化,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与疾病的相关信息。
《灵枢·经脉第十》有云: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
在现代医学中,掌纹诊则属于“皮纹学”范畴,被认为是先天性异常的窗口,是宫内异常的敏感指标,还是遗传性疾病的最好诊断工具之一。
举个例子,对于唐氏综合征和胎儿酒精综合征患者来说,大多都会出现2条水平掌线连成1条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断掌”。
手掌生命线越短,
寿命就越短?
早在1952年,科学家们就针对“手掌生命线长短与人寿命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涉及1104名从各国迁居到澳洲的人,被调者大多经历复杂,生命线长和生命线短的人,几乎各占一半。
结果显示,生命线很短的人(不足2.5cm),寿命其实并不短。他们当中,65-75岁的有257人,75-85岁的有182人,85岁以上的有87人。
生命线很短的人的寿命,与生命线很长的人的寿命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异。
湖南省长沙市老年医学研究所也曾做过相关调查,其中包括344名长寿老人(90-109岁)。
结果发现,生命线深、长而明显的人,在90-109岁的长寿组与60-69岁的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而且,31.2%的长寿老人的生命线存在短、浅、紊乱的情况。
可见,生命线长未必是长寿的征兆。
掌纹更多决定于遗传,而人的寿命虽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后天的生活方式其实作用更大,这是掌纹无法体现的。
相较于生命线长,有以下这3个共同特征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相”:
1. 走路步速快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走路的姿势或许还会与习惯或以往的训练等有关,而走路的速度却主要与肌肉的力量、平衡能力与心理状况等人体机能有关。
因此,“步速”是衰老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老年人的步速低于0.6m/s,则可以说是“走得慢”。
2. 心跳相对慢
一项关于“老年人静息心率与寿命关系”的研究发现,心率是长寿的强烈的预测指标。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心跳范围是每分钟60-100次。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心跳处于每分钟50-80次范围才最健康。
与心跳50-80/min的人相比,每分钟心跳超过80次的人,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3. 微胖且稳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为期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我国80岁及以上的老人,超重或轻度肥胖者可能更为健康、长寿(BMI 24.0-31.9)。
对于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轻度肥胖可能并非是一件坏事。
手上出现“米字纹”,
不是大病就是癌?
民间所流传的掌纹诊断理论中,还总结出了米字纹、十字纹、井字纹、岛形纹等一系列所谓“病理纹”。
并且认为,当它们出现在手掌对应某个特定脏器的“反射区”上,就意味着对应内脏惹上了某些“疾病”。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存在明确依据,上面说到的1952的研究还可反证。
生命线上有一连串连续不断的岛形纹,看上去如锁链一般,在手相学上是身体不好的标志。但研究中拥有岛形纹的多数人,身体却都是健康的,一生也并未遭遇多少大的病痛。
那么,人的手掌又为什么会突然出现“米字纹”这类的纹理变化呢?
其实,虽然我们的掌纹基本固定不变,但细微的皮肤纹理的确会发生一些变化。
只不过,这种变化与身体内脏疾病没有直接联系,而是皮肤表面老化或者局部水分和油脂变化,所造成的皮肤纹理加深、皱纹、干燥、皲裂等情况。
影响皮肤质地和纹理的因素多且复杂,包括内在和外在因素。
比如,内在的遗传相关的敏感性、皱纹性或干性皮肤,以及内分泌变化、皮肤疾病,还有吸烟、药物、饮食等;外在的气候变化、长期日晒、环境污染、过度洗涤以及护肤品应用等。
所以,仅仅根据皮肤纹理的一些细微变化,就认定身体的某个脏器或系统出现了问题,是简单粗暴且不准确的。
总的来说,掌纹确实与一些遗传发育性疾病相关,但即使掌纹真的可以反映一部分身体变化,也不如定期体检来得可靠。(家庭医生)
手掌生命线越短,寿命就越短?手上出现“米字纹”,不是大病就是癌?科学还是迷信,一文说清
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和面相一样,相信不少人也都“研究”过自己的手相。
什么“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开当铺”“手指细又长,家中不缺粮”“掌中川字纹,富贵不离身”……看手相算命早已不新鲜。
浏览器里稍微一搜索,你不仅能看到这样式儿的:
还能看到这种一眼过去颇复杂的,简直眼花缭乱:
在一些人看来,我们的掌纹,其实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况,只要看看手掌,什么脏器生了病就一目了然。
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掌纹是如何形成的?
掌纹是皮纹的一种,由凸起的皮嵴和凹陷的皮沟规律排列而成,具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和终生性。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掌纹就已经逐渐形成,开始于孕期第10周,是从胚胎一种叫做掌垫的原始结构演变而来的。
孕19周时,掌纹形态开始在皮肤表面可见,此后便保持固定,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每个人的掌纹都是独一无二的,遗传、发育和环境因素共同造就了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掌纹。
手掌上,到处都分布着或深或浅的纹路,中心的3条褶线最为明显,配合手掌的张握,变浅或变深。
这些褶线给手掌的皮肤带来了一定的伸缩空间,这也解释了为啥3条最明显的主线会出现在手指向掌心弯折的位置。
观手诊病,古已有之、源远流长。
而掌纹诊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通过观察手的特定部位的气色形态等变化,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与疾病的相关信息。
《灵枢·经脉第十》有云: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
在现代医学中,掌纹诊则属于“皮纹学”范畴,被认为是先天性异常的窗口,是宫内异常的敏感指标,还是遗传性疾病的最好诊断工具之一。
举个例子,对于唐氏综合征和胎儿酒精综合征患者来说,大多都会出现2条水平掌线连成1条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断掌”。
手掌生命线越短,
寿命就越短?
早在1952年,科学家们就针对“手掌生命线长短与人寿命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涉及1104名从各国迁居到澳洲的人,被调者大多经历复杂,生命线长和生命线短的人,几乎各占一半。
结果显示,生命线很短的人(不足2.5cm),寿命其实并不短。他们当中,65-75岁的有257人,75-85岁的有182人,85岁以上的有87人。
生命线很短的人的寿命,与生命线很长的人的寿命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异。
湖南省长沙市老年医学研究所也曾做过相关调查,其中包括344名长寿老人(90-109岁)。
结果发现,生命线深、长而明显的人,在90-109岁的长寿组与60-69岁的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而且,31.2%的长寿老人的生命线存在短、浅、紊乱的情况。
可见,生命线长未必是长寿的征兆。
掌纹更多决定于遗传,而人的寿命虽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后天的生活方式其实作用更大,这是掌纹无法体现的。
相较于生命线长,有以下这3个共同特征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相”:
1. 走路步速快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走路的姿势或许还会与习惯或以往的训练等有关,而走路的速度却主要与肌肉的力量、平衡能力与心理状况等人体机能有关。
因此,“步速”是衰老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老年人的步速低于0.6m/s,则可以说是“走得慢”。
2. 心跳相对慢
一项关于“老年人静息心率与寿命关系”的研究发现,心率是长寿的强烈的预测指标。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心跳范围是每分钟60-100次。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心跳处于每分钟50-80次范围才最健康。
与心跳50-80/min的人相比,每分钟心跳超过80次的人,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3. 微胖且稳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为期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我国80岁及以上的老人,超重或轻度肥胖者可能更为健康、长寿(BMI 24.0-31.9)。
对于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轻度肥胖可能并非是一件坏事。
手上出现“米字纹”,
不是大病就是癌?
民间所流传的掌纹诊断理论中,还总结出了米字纹、十字纹、井字纹、岛形纹等一系列所谓“病理纹”。
并且认为,当它们出现在手掌对应某个特定脏器的“反射区”上,就意味着对应内脏惹上了某些“疾病”。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存在明确依据,上面说到的1952的研究还可反证。
生命线上有一连串连续不断的岛形纹,看上去如锁链一般,在手相学上是身体不好的标志。但研究中拥有岛形纹的多数人,身体却都是健康的,一生也并未遭遇多少大的病痛。
那么,人的手掌又为什么会突然出现“米字纹”这类的纹理变化呢?
其实,虽然我们的掌纹基本固定不变,但细微的皮肤纹理的确会发生一些变化。
只不过,这种变化与身体内脏疾病没有直接联系,而是皮肤表面老化或者局部水分和油脂变化,所造成的皮肤纹理加深、皱纹、干燥、皲裂等情况。
影响皮肤质地和纹理的因素多且复杂,包括内在和外在因素。
比如,内在的遗传相关的敏感性、皱纹性或干性皮肤,以及内分泌变化、皮肤疾病,还有吸烟、药物、饮食等;外在的气候变化、长期日晒、环境污染、过度洗涤以及护肤品应用等。
所以,仅仅根据皮肤纹理的一些细微变化,就认定身体的某个脏器或系统出现了问题,是简单粗暴且不准确的。
总的来说,掌纹确实与一些遗传发育性疾病相关,但即使掌纹真的可以反映一部分身体变化,也不如定期体检来得可靠。(家庭医生)
看手相为什么能从众多算命法中脱颖而出且延绵不绝?它真的不靠谱吗?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6期,原文标题《看手相靠谱吗?》
文 袁越
真心相信算命的现代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顶多把它当作饭桌上的谈资而已。但有一种算命法例外,那就是看手相,因为有很多科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据统计,仅在最近这20年里就能检索到1400多篇关于手相的论文,且都是在正规期刊上发表的。
这里所说的手相指的是食指和无名指的长度之比,以下简称2/4指比。最早发现这个比例有猫腻的是一位德国解剖学家,他在19世纪70年代首次撰文指出2/4指比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要比女性小一些。但那篇论文发表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很快就石沉大海了。
最早让这件事变得家喻户晓的是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约翰·曼宁(John Manning)教授,他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时和利物浦的一家生殖诊所合作,研究胎儿的左右对称性与子宫内荷尔蒙含量的关系。他隐约记起曾经在哪里看到过2/4指比的说法,便利用职务之便测量了一批利物浦当地人的右手2/4指比,结果发现女性的平均值为1,男性为0.98,确实存在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
曼宁教授又测量了男性顾客们体内的睾酮含量,发现2/4指比越低的人睾酮含量越高,这个结果似乎说明造成2/4指比差异的原因就是雄激素。他又去测了孩子们的2/4指比,发现两岁大的小孩的2/4指比就已经能看出性别差异了,说明睾酮的影响肯定从子宫里就开始了。
1998年,曼宁教授将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轰动。人类本来就热衷于算命,颅相和面相算命法曾经在欧洲红极一时,日本人则发明了血型算命法,也红过一阵子。这些都属于人体的生理特征,听上去似乎要比生辰八字之类的靠谱一些,可惜后续研究证明这些算命法都不靠谱,公众的兴趣也就渐渐消失了。
2/4指比法测的同样是人的生理特征,而且此法方便易测,结果明确,背后的科学道理似乎也挺靠谱,于是此法迅速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从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到不同的性格特征都有人研究过。体育圈还用它来筛选运动员,有好几篇论文证明2/4指比小的人更有体育天赋。
甚至连考古界也来掺和了一下,有人专门去研究了史前人类留在洞壁上的手印,希望能依靠2/4指比计算出手印主人的性别。
那么,手相算命真的靠谱了?且慢!美国资深科普作家米奇·莱斯利(Mitch Leslie)在2019年6月7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指出了手相算命法的三大疑点。
首先,莱斯利收集到了多篇相关论文,发现2/4指比在不同的族群当中差别非常大,远比性别的差异要大得多,这说明被算命者的遗传背景极大地影响到了测量结果。相比之下,2/4指比和性激素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其次,因为抽取胎儿血的难度太大,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实验室能够直接比较胎儿在子宫内接触的睾酮浓度和2/4指比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动物实验来寻找间接证据。佛罗里达大学的一家实验室曾经拿小鼠做过实验,证明子宫内的睾酮浓度确实和小鼠的2/4指比有关联,但这个结论很快就被另一家实验室所做的类似实验给否定了。
再次,一些生物统计学家认为,凡是用某种比值来作为性状指标的研究方法都不太可靠,因为这个方法很容易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位美国生物统计学家道格拉斯·库兰-埃弗里特(Douglas Curran-Everett)就曾经指出,男性的2/4指比之所以比女性的小,原因很可能在于男性的手掌比女性的大。当一个人的手越长越大时,无名指增加的长度很可能会比食指更多些,其结果就是两只手指的比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道格拉斯·库兰-埃弗里特运用数学方法把手掌大小的影响排除掉之后,男女之间的差异就消失了。
总之,那些想靠看手相来算命的人,还是先缓一缓吧。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8/169626201212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