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在哪个app可以看完整版(权力的游戏在哪个app可以看)
高开瞎走?人设崩塌剧情崩坏,一朝回到解放前?
编辑:左静
好消息:《一路朝阳》又上热搜了!
坏消息:是恶评!
按网友的话说,这都不是高开低走,完全是高开瞎走...
流下的不是后悔的泪,是当初向朋友疯狂安利这部剧时脑子进的水...
“一路朝阳”是如何“一路崩坏”的?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最开始,《一路朝阳》打的旗帜是“女性都市职场剧”,也确实因为“接地气”、“反套路”收获了一堆好评。
爱情线:田蓉和男友相处时卑微的姿态,以及一系列“恋爱脑”言论,真的很像我们身边某个认识的普通女孩。
亲情线:丁之谭的父母因为他毕业不回老家工作、房间脏乱差等问题爆发争吵时,完全是复刻现实。
事业线:李慕嘉因为学历的问题在求职时遭遇门槛,吴剑秋关于所谓“公平”的一番输出简直不能更真实。
可惜,因为“真实”吸引来的好评,最终也因为“失真”遭到反噬。
播着播着,观众就开始发现不对劲。
角色人设出现割裂感,剧情失去了连贯性和合理性,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情节。
李慕嘉出场时,角色标签是“聪明独立”、“不拜金”勇敢追梦的现代职场女性。
然而纵观李慕嘉的工作进阶史,比起她个人的努力,恐怕沾了黎光的光的成分更大。
黎光本来是有才华有魅力的大叔,对李慕嘉无限宠溺,画风甜到被网友称为“中国版《鬼怪》”。
结果突然冒出来一个女儿,还因为女儿的请求就放李慕嘉一家人的鸽子,CP粉纷纷下头。
还有李扬这个角色,起初不同意儿子跟田蓉结婚,就是怕田蓉惦记自家房子。
因为他从07年就开始买房,可以说是足够精明又小心谨慎。
可是大结局时,却说他欠下了巨额甚至借遍了身边的亲戚朋友。
且不说这个的情节设置是否符合李扬这个角色“谨慎精明”的人设,他购入那么多资产,就算是欠债,只要卖房不就行了?
要知道,他买的都是北京的房子,买入卖出,就算不挣,还能亏到破产吗?
这样的情节设置,更像是编剧缺乏思考,不顾实际情况的强行设定。
故事崩坏、角色变味,观众自然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当网友因为“烂尾”狂喷编剧时,疑似一路朝阳编剧蓝小汐的账号发文表示:
自己写完10集之后就被踢出了剧组,写了20版大纲,但最后连署名权都没有。
其实除了《一路朝阳》,国产热剧烂尾的,一搜一大堆。
想当初《他是谁》开播,豆瓣网友给出了8.2的高分,结果播完掉到5.8分。
多少人冲着张译的演技兴高采烈地进去,被剧情创飞骂骂咧咧地出来。
《回来的女儿》搞宣发时,张子枫和梅婷的演技片段在短视频平台被各种转发。
观众抱着对悬疑剧情巨大的好奇和期待点开,然后发现:就这???
结果这部剧也被骂烂尾,评分同样从8.2掉到了6.2。
还有古装热剧《长月烬明》,罗云熙X白鹿、陈都灵X邓为两对CP很好磕,但BE的结局同样被骂烂了。
编剧发文称,为了保剧本天天在剧组跟别人干架,还是拦不住剧本被改。
这些高开低走的剧,就像一盆摆盘精致的点心,看着挺漂亮,嚼两口发现是馊的。
为啥会这样?
都怪编剧前半段用心写,后半段用脚写吗?
在橘看来,这锅还真不该编剧背。
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有一个制作模式,内娱的模式是导演中心制。
优秀的导演可以把控全局,为了成片的效果,统筹一个剧组包括编剧、演员、场务等不同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
导演掌控较大话语权这一点,在电影领域比较明显。
比如像老牌导演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他们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票房的保证。
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从演员转型成导演比较成功的,比如徐峥、陈思诚、吴京、大棚等。
还有一些在影片中坚持个人表达,风格比较鲜明的导演,比如王家卫、娄烨、毕赣。
但是,“导演说了算”这一点,套用到电视剧就有点失灵了。
因为电影、电视呈现不同,电影成片两小时,电视剧几十集,电影赚的是票房,电视剧赚的是收视率、点击率。
在电视剧这一块,比起导演,更能吸引资本的,往往饰演男女主的演员。
资本追逐流量而来,一部剧的投资制作大头都拿去交明星的天价片酬了,就有点“大腕中心制”的味道。
所谓“XX演员带资进组”,讲的也就是这回事。
最后就变成了,谁红谁有话语权。
演员删改戏份、篡改剧情台词,导演哄着,编剧忍着。
(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当年宋丹丹和宋方金的“两宋之争”)
芦苇是电影《霸王别姬》、《活着》的编剧,他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聊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导演吴宇森拍摄电影《赤壁》的时候找过他,但是关于“小乔”的角色,他和导演起了冲突。
在他看来,小乔这个角色在真实的历史里根本就不存在,电影中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应该那么重。
但是吴宇森一直在强调林志玲很优秀、很漂亮,戏也很好。
他才意识到其实俩人出发点就不同,编剧的思路是剧情和故事,导演的思路是捧某个演员。
投资方要求为了某个演员而删改剧本,于是剧组对编剧择优录取的标准,从才华变成了服从性。
聚焦于讲述“画像师”的悬疑探案剧《猎罪图鉴》,播出之后成了一匹“黑马”,还被评为2022年最好的十大网剧之一。
然而,《猎罪图鉴》第二季宣布开拍,总编剧贾东岩却被迫退出了剧组,理由是“理念不合”。
有时就算编剧足够幸运,躲过了被甲方爸爸按着头违心地修改剧本,也很难躲过“背刺”。
杨紫主演的《香蜜沉沉烬如霜》拍了63集,曾被网友质疑严重注水。
“明明十几集可以讲清楚的事,拍了几十集,4倍速看都嫌慢。”
面对争议,编剧张鸢盎在微博上发文解释了事情原委:
原本只签了36集的合同,后来应剧方要求改成43集,多出来的剧集中加了很多配角的戏份。
更出乎意料的是,她也是开播之后才知道,本来说好的43集居然被拉到了63集,可见加戏之多。
国产剧的编剧要是看看韩剧和美剧的编剧处境,十有八九都秒变酸柠檬。
因为韩剧的制作模式是编剧中心制,金牌编剧们是电视剧制作中的绝对王者,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好的编剧的作品能推出顶级流量演员,左右韩流市场,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有人说像金恩淑、金恩熙、卢熙京等金牌编剧的稿费能达到一集亿元,但仍有不少电视台和投资方跪求合作。
对于韩剧爱好者而言,有时候一部剧编剧是谁,才是她们决定看和不看的关键因素。
像比较知名的编剧金恩淑,《巴黎恋人》、《太阳的后裔》和《鬼怪》等都是她的作品,堪称部部经典。
美剧的编剧团队分工明细,边拍边播,听取观众的意见反馈修改调整。
毕竟观众用眼睛投票,看不见编剧团队的诚意,收视率不行的话一旦停播,损失会非常惨重。
《权力的游戏》编剧多达17人,有人负责故事主线、有人负责刻画人物、有人负责设计叙事结构等等。
而总编剧负责整个编剧团队的协调和运作,确保作品的连贯性和情节推进的合理性。
演员也不敢轻易得罪编剧,毕竟,他真能把你写死。
《绝望的主妇》中有个角色是房产经纪人伊迪,本来是个主要角色。
但因为饰演者谢里丹和编剧之间有矛盾,结果编剧在某一集中直接“安排”了一波:
在雨夜,伊迪开车撞上电线杆后触电身亡,死得很惨。
人家的创作模式是边拍边改,观众想吃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的创作模式是资本买断,全部拍完,然后打包喂给观众。
导演做什么,观众就只能吃什么。
创作模式不利于编剧发挥、资本追逐流量和利益、主创团队敬业精神匮乏……
也许这种种原因杂糅,才导致了别人吃新鲜食材,我们吃密封罐头。
也难怪网友说:怀念20年前,煤老板只投钱的时代。
确实,以前没这么多七七八八的,大家都各司其职,反而出了不少好作品。
是谁,2023年了,还在啃十几年的电子榨菜。
《武林外传》(2006年):七侠镇中同福客栈女掌柜佟湘玉和她那些怨种员工的故事。
《甄嬛传》(2011年):少女甄嬛在后宫斗争中打怪升级成长为善于权谋的圣母皇太后的一生。
《家有儿女》(2005年):两个离异家庭结合后,刘梅和夏东海“管理”三个熊孩子的故事。
不得不说,每一部都能无限重刷。
编剧对台词和剧情的打磨,塑造了无数经典名场面。
这些精彩的群像戏,对每个角色都刻画的很用心。
配角不是服务于情节推进和主角成长的工具人,而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年的编剧还很自由,受到的干涉比较少。
编剧主导保证的剧情统一连贯,角色人设前后一直,不会一脚急刹把观众创飞。
不过话又说回来,真是以前吃的太好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现在都在吃糠咽菜,才让过去那些粗茶淡饭被衬成了山珍海味。
最后一句
你最爱的“电子榨菜”是什么呢?
欢迎和橘聊一聊~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8/16962492195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