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生平简介200字(杨度生平简介)

时间:2023-10-28 02:11:11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若即若离

杨度:从帝制祸首到秘密党员,有着强悍朋友圈的湖湘书生

杨度:功过谁觉晓,千古奇书生

说起清末民初的奇人,可以列举出一大堆,可在我的心目中,真正首屈一指的,非杨度莫属,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先看他的身份。

湖湘大才子,公车上书的参与者,变法维新的斗士,满清四品官员,袁世凯的帝王之师,洪宪帝制的祸首,的特使,卖字鬻画的落魄人,遁入空门的佛门禅师,青帮大佬的师爷,员,员。

再看他的朋友圈,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黄兴、蔡锷、章士钊、汪精卫、杜月笙、李大钊、周恩来、陈赓……

他的头衔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也令人不可思议,这也使他成为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朋友圈可以说是最强大的存在,连起来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史。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他,如果有印象的话,也肯定是负面居多,一般会将其看作是一个投机分子,甚至视为时代的“跳梁小丑”。

据说,袁世凯在即将离世之际,用尽全力连着大叫三声,“是他误了我!”而他所指的,便是杨度,这也成为杨度身上最为显著的标签,也就是说,是他竭力鼓吹帝制,怂恿袁世凯称帝,于是,袁大总统听其言,未及三月便退位,吐血而亡。

杨度何许人也,能让袁世凯言听计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倒行逆施,精明一世的袁世凯,如何会在一个毛头小伙的撺掇下,进退失据,自取其辱。

一般都认为是袁世凯野心使然,但杨度的推波助澜,也是其重要原因,至少是之一;所以,认识了杨度,就能知道那个时代一半的基本脉络;读懂了杨度,就能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上下求索的曲折和心路历程的苦楚。

他有一句话很多人肯定是知道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这是出自他写的《湖南少年歌》;此文振聋发聩,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果然,多年以后,从湖南韶山冲中走出的一位伟人,率领着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一个强大的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杨度,字晳子,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富裕家庭,祖上曾为湘军将领,父亲早丧,他在伯父的关照下长大成人,从小就聪颖过人,过目不忘,被人称为“神童”

他敬仰乡贤曾国藩、左宗棠等名臣,渴望能经略天下,建立不世之功,及长,师从湖湘大名士王闿运,学习帝王之术。

王闿运也许大家不是很熟悉,他长期任曾国藩的幕僚,著有《湘军志》,后任国史馆馆长,湖湘英才半出其门下,除杨度外,另一位大名鼎鼎之人是齐白石,不过,齐大人后来走上了一条与乃师完全不同的道路。

当年袁世凯要称帝时,为了让王闿运签字拥戴,三个字就花了30万大洋,可见当时王大师的影响力之大。

杨度天赋异禀, 18岁便考中秀才,然后又一鼓作气地拿下举人,去京师参加会试时,恰好遇到因甲午战败而发生的“公车上书”,他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以及袁世凯和徐世昌等一众风云人物,建立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基本盘。

“木落高台,草虫悲鸣。心之忧矣,当欲语谁。”国之危难,如大厦将倾,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的杨度,一心想以自己的才干,辅佐一位“真龙”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他对自己是有着自知之明的,自言为:“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

湖南新政时期,谭嗣同、熊希龄、梁启超以及自立军的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杨度与蔡锷、刘揆一等人俱是同学,他们时常在一起讨论国事,互相交流,抒发报国豪情。

而亦师亦友的梁启超,也十分看好他的这位湖南学生,曾不无得意地说:“吾谓欲见纯粹之湖南人,请视杨晰子。”

此时的杨度接受了康、梁维新思想,倡言改革时政、富国强兵之说,积极参与君主立宪运动,但是,随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后,极大地刺激了杨度,使他认识到,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的道路之艰难,于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并在张之洞的保举下,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详尽地阐释了自己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在结识了后,相见恨晚,他们“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有两个阵营,一是信奉的革命排满说,二是认同梁启超的君主立宪论,两派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而尽管竭力说服在留学生中颇有威信,且担任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的杨度,可并未让杨度改变固有的信仰。

其实,在当时非黑即白的环境下,杨度在留学生中的地位一直很尴尬,他既不赞同暴力革命,被人视为保皇派;他又不满于君主专制,被人看作革命党,因为,他念念不忘的主张是君主立宪。

后来,杨度将黄兴介绍给,由此促成了孙、黄合作,但当成立同盟会并力邀其参加时,杨度明确表示拒绝,因为他不赞同的革命主张,希望以改良来实现君主立宪的目标,对以暴力推翻清王朝,他是竭力反对的,他对说:

“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也就是说,我们各走各的路,以后谁成功了,再相互帮衬,由此可见,杨度始终没有放弃他固有的立宪主张。

武昌起义爆发,他立即来到尚在家乡“钓鱼”的袁世凯身边,成为袁总督的心腹幕僚,但形式的发展不以他的意愿为转移,随着立宪变共和,杨度深感失望,尽管袁大总统依然非常地器重他,让他担任了内阁学部大臣。

杨度与革命党和北洋系都有着很好的关系,因而他成为南北双方沟通的重要渠道,他与汪精卫一起成立了“国事共济会”,专门负责南北调停,此时的他还是抱着立宪的理想,拒绝黄兴了邀请他加入的要求。

君主立宪是杨度追求的最高目标,他锁定了袁世凯作为“圆梦”的最佳人选,写了大量的文章鼓吹君主立宪,称其为中国的“救亡之策,富强之本”,并同严复和刘师培等人一起,成立了“筹安会”,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筹安六君子”,不遗余力地为帝制大造舆论。

对此,袁世凯对杨度是大加赞赏,亲题“旷代逸才”的匾额以示嘉奖,但杨度却也因此受到民众普遍地谴责,曾经的密友梁启超更是骂他为“蠕蠕而动的嬖人。”这对昔日挚友,就此闹翻!

然而,二人的友谊是浸透在骨子中的,虽然政见不同,殊途不同归,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心底间的惺惺相惜,在梁启超逝世后,杨度送上了挽联,与其说是写给曾经的师长,不如说也是对自己未来的谶言:

事业本寻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在以杨度为首的一众帮闲的鼓噪下,袁世凯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径,自然不得人心,包括各路军阀在内的全国民众群起反对,蔡锷在云南起兵,组织“护”进行讨伐。

一时间,袁世凯众叛亲离,挞伐之声不绝于耳,不得已,他在巨大的反帝浪潮中退位,不久便离世,“洪宪帝制”如闹剧般的匆匆落幕,杨度也因“助纣为虐”,被时人称为“帝制祸首”。

此时的他声名狼藉、人尽唾弃,是舆论口中没节操的文人,袁氏的忠实走狗,政坛的跳梁小丑;黎元洪上台后,在通缉的名单中他排名第一,无奈的他只能隐世避祸,惶惶不可终日。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这是他为袁世凯写的悼联,从字里行间我们能看见,此时的杨度还是不服,只是内心的无奈和酸楚无处挥洒,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恩师王闿运离世,这对杨度的打击相当沉重,于是,他写下了两行悼念的文字。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联中的“愧师承”是他自己对此前努力的评价,忙忙碌碌大半生,到头来,不仅一事无成,还被视为帮凶和小丑,最终,心灰意冷的他遁入空门,取法号为“虎禅师”,潜心佛学,现实的残酷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

但是,他虽然出家,却依然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将“我空法有”的教义改造后,提出了“无我主义”的思想,也就是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凭着“公心”而为,这是自嘲,还是认识的局限,实在不是太好说。

有意思的是,当张勋复辟之时,杨度是反对的,他公开发表《反对张勋复辟公电》,这是因为他也看出了,这些所谓的帝制,与他理想中的君主立宪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从此,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离他是越来越远,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经过沉痛地反思后,他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未几而清室亡,共和成,予仍坚持君宪主义不变,一败于前清,再败于洪宪,三败于复辟……予于君宪三败之后,自谓对国家、对主义忠矣……”

君都没了,哪还有君宪?从此,杨度彻底地放弃了君主立宪制的梦想,再不做那飘渺不可及的宪政美梦了,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青灯古佛旁,了却一生。

但是,还是发生了意外,遇到了危机,陈炯明发动了叛乱,吴佩孚抓住机会大力援助,意图一举解决南方革命党,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想起了那个一心为国,现在又落寞为僧的杨度。

于是,力邀其出山,杨度也豪爽,按当年“谁成功便助谁”的约定,前往上海会晤,故而感叹不已,赞曰:“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

而首举反袁义旗的蔡锷,在弥留之际,也不忘自己的这位同窗好友,他在遗嘱中上书革命党高层说,“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度接受了邀请其加入了的请求,当即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而杨度也为革命做了许多工作,他利用自己的人脉,游说曹锟,阻止了吴佩孚援陈的动意,从而迅速解决了陈炯明叛乱带来的危机,为革命建立了不朽之功勋。

他作为的特使,在后来革命的进程中颇多成效,特别是在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功绩甚大,其中最重要的,是说服军阀张宗昌暗中策应北伐等等。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可惜,的离世让杨度悲恸不已,于是杨度写下了上面这副挽联,但随之而来的革命党内部纷争,使杨度又一次受到了打击,他决心继承中山先生的遗志,继续为革命倾心尽力。

幸运的是,不久后,他遇到了李大钊,二人迅速成为知己,杨度对李大钊很是佩服,接受了主义理念,表示愿意为党为民族尽一份力量。

当他得知李大钊被捕后,立即卖掉北京的公馆,“毁家纾难”,积极疏通关系,四处奔走以解救,但是,终因土匪底色的张作霖还是将李大钊等人杀害。

后来他看到李大钊在狱中的绝笔后,痛不欲生,又将自己在青岛的房产卖出,所有的外来钱款全部用来周济遇难者家属,并决定加入真正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

因为,自发动“四一二”后,杨度对为首的大失所望,所以,当上海特科的负责人陈赓,要其帮助收集情报,帮人工作时,他毫不犹豫的承担了下来。

此时的他,正担任着上海滩青帮大佬杜月笙的私人顾问,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收集了大量情报,通过单线联系的潘汉年送出,在我党于白色恐怖的斗争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通过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由潘汉年介绍和周恩来的批准,杨度成为了中国的一名秘密党员,这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他在半个世纪后,成为一个很是尴尬的名字。

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杨度在加入以前,始终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追求真理的泥淖中,将自己弄得混沌不堪,尤其是“帝制祸首”的标签,让他成为一个负面人物,所以,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是被视为反面教材,一个“跳梁小丑”般的存在。

由于杨度特殊的身份,以及斗争的残酷,他员的身份一直不为人所知,而潘汉年在建国初便被打成“内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的联络人夏衍也因各种原因自身难保,更是无法为其正名,直到周恩来病重即将离世时,方才将杨度的真实身份说出。

周总理特别交待说:“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是我介绍并直接领导他的。请告诉上海《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时,要把他最后加入的事写上。”而此时距杨度去世,已过去了45年的时间了。

杨度是1931年逝世的,时年56岁,病重期间,他自撰挽联:“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短短一联,概括了他坎坷曲折的一生,哀伤中,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希望于后来人的身上,有释怀,也有无奈,更有着满满地不甘。

结束后,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和文化耆老夏衍,以及早年特科成员李一氓等革命前辈,分别发表纪念杨度文章,可惜,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杨度的名字还是负面的存在。

直至今天,依旧没有太大的改观,只是《辞海》在“帝制余孽”后面,加了一句“杨度于1929年秋加入中国。”仅此而已。

不过,近年来仿佛大有改善的趋势,比如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杨度的形象并不是那般地不堪,似乎是以一位爱国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着实令人欣慰。

少年才子狂士风,纵观杨度的一生,他从一个从宪政先驱到“帝制祸首”,从中山特使到秘密党员,这跨度之大,实在令人咋舌,他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不停地探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他能为之献身的主义和理想。

他绝对不是攀龙附凤的“变色龙”,也不是为人不齿的“投机分子”,更不是人们口中“三姓家奴”式的反面教材,他是一位怀着赤子之心,在那个云诡波谲的时代中,不断地上下求索,努力求真的知识分子。

袁世凯、、,他都曾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也是他“大地何年起卧龙”的对象,于是,他竭尽全力报效,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说他朝秦暮楚,甚至人格之人,只能说他们不懂杨度。

茶铛药臼伴孤身,世事苍茫白发新;

市井有谁知国士,江湖容汝作诗人。

胸中兵甲连霄斗,眼底干戈接塞尘;

尚拟一挥筹运笔,书生襟抱本无垠。

杨度的一生很是令人感叹,他曾经豪情万丈,一心想成为姚广孝式的人物,最后才发现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却是历史前进中的绊脚石,不仅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还落得个被世人耻笑,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一个不堪的形象。

好在他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中,有了正确的选择,尽管我们现在不知道他为党作了哪些贡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一生不断地探求中,最终找到了能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希望,有此作为人生的结局,夫复何求!

一代国士,一代奇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杨度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毁谤半生却不改救国初心的探索者,他得意之时或落魄之际,都是那个时代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李鸿章曾说过一句很令人深思的话: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环境下来审视杨度,这样才能读懂他被历史洪流裹挟,难以与之抗衡的苍凉与无奈,唯有如此,才能读懂他传奇的人生。

往事云烟,尘埃落定后,一切都任后人评说,最后,敬录一首他写的《黄河》歌词,以示我对杨度的崇敬之情,此曲在上世纪末中国“二十世纪经典歌曲”的评选中,力压李叔同的《送别》而排名第一,其歌曰: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

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

古来圣贤,生此河干;

独立堤上,心思旷然。

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

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

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

誓不战胜终不还。

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杨度:从帝制祸首到秘密党员,有着强悍朋友圈的湖湘书生

杨度:功过谁觉晓,千古奇书生

说起清末民初的奇人,可以列举出一大堆,可在我的心目中,真正首屈一指的,非杨度莫属,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先看他的身份。

湖湘大才子,公车上书的参与者,变法维新的斗士,满清四品官员,袁世凯的帝王之师,洪宪帝制的祸首,的特使,卖字鬻画的落魄人,遁入空门的佛门禅师,青帮大佬的师爷,员,员。

再看他的朋友圈,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黄兴、蔡锷、章士钊、汪精卫、杜月笙、李大钊、周恩来、陈赓……

他的头衔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也令人不可思议,这也使他成为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朋友圈可以说是最强大的存在,连起来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史。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他,如果有印象的话,也肯定是负面居多,一般会将其看作是一个投机分子,甚至视为时代的“跳梁小丑”。

据说,袁世凯在即将离世之际,用尽全力连着大叫三声,“是他误了我!”而他所指的,便是杨度,这也成为杨度身上最为显著的标签,也就是说,是他竭力鼓吹帝制,怂恿袁世凯称帝,于是,袁大总统听其言,未及三月便退位,吐血而亡。

杨度何许人也,能让袁世凯言听计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倒行逆施,精明一世的袁世凯,如何会在一个毛头小伙的撺掇下,进退失据,自取其辱。

一般都认为是袁世凯野心使然,但杨度的推波助澜,也是其重要原因,至少是之一;所以,认识了杨度,就能知道那个时代一半的基本脉络;读懂了杨度,就能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上下求索的曲折和心路历程的苦楚。

他有一句话很多人肯定是知道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这是出自他写的《湖南少年歌》;此文振聋发聩,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果然,多年以后,从湖南韶山冲中走出的一位伟人,率领着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一个强大的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杨度,字晳子,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富裕家庭,祖上曾为湘军将领,父亲早丧,他在伯父的关照下长大成人,从小就聪颖过人,过目不忘,被人称为“神童”

他敬仰乡贤曾国藩、左宗棠等名臣,渴望能经略天下,建立不世之功,及长,师从湖湘大名士王闿运,学习帝王之术。

王闿运也许大家不是很熟悉,他长期任曾国藩的幕僚,著有《湘军志》,后任国史馆馆长,湖湘英才半出其门下,除杨度外,另一位大名鼎鼎之人是齐白石,不过,齐大人后来走上了一条与乃师完全不同的道路。

当年袁世凯要称帝时,为了让王闿运签字拥戴,三个字就花了30万大洋,可见当时王大师的影响力之大。

杨度天赋异禀, 18岁便考中秀才,然后又一鼓作气地拿下举人,去京师参加会试时,恰好遇到因甲午战败而发生的“公车上书”,他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以及袁世凯和徐世昌等一众风云人物,建立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基本盘。

“木落高台,草虫悲鸣。心之忧矣,当欲语谁。”国之危难,如大厦将倾,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的杨度,一心想以自己的才干,辅佐一位“真龙”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他对自己是有着自知之明的,自言为:“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

湖南新政时期,谭嗣同、熊希龄、梁启超以及自立军的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杨度与蔡锷、刘揆一等人俱是同学,他们时常在一起讨论国事,互相交流,抒发报国豪情。

而亦师亦友的梁启超,也十分看好他的这位湖南学生,曾不无得意地说:“吾谓欲见纯粹之湖南人,请视杨晰子。”

此时的杨度接受了康、梁维新思想,倡言改革时政、富国强兵之说,积极参与君主立宪运动,但是,随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后,极大地刺激了杨度,使他认识到,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的道路之艰难,于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并在张之洞的保举下,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详尽地阐释了自己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在结识了后,相见恨晚,他们“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有两个阵营,一是信奉的革命排满说,二是认同梁启超的君主立宪论,两派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而尽管竭力说服在留学生中颇有威信,且担任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的杨度,可并未让杨度改变固有的信仰。

其实,在当时非黑即白的环境下,杨度在留学生中的地位一直很尴尬,他既不赞同暴力革命,被人视为保皇派;他又不满于君主专制,被人看作革命党,因为,他念念不忘的主张是君主立宪。

后来,杨度将黄兴介绍给,由此促成了孙、黄合作,但当成立同盟会并力邀其参加时,杨度明确表示拒绝,因为他不赞同的革命主张,希望以改良来实现君主立宪的目标,对以暴力推翻清王朝,他是竭力反对的,他对说:

“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也就是说,我们各走各的路,以后谁成功了,再相互帮衬,由此可见,杨度始终没有放弃他固有的立宪主张。

武昌起义爆发,他立即来到尚在家乡“钓鱼”的袁世凯身边,成为袁总督的心腹幕僚,但形式的发展不以他的意愿为转移,随着立宪变共和,杨度深感失望,尽管袁大总统依然非常地器重他,让他担任了内阁学部大臣。

杨度与革命党和北洋系都有着很好的关系,因而他成为南北双方沟通的重要渠道,他与汪精卫一起成立了“国事共济会”,专门负责南北调停,此时的他还是抱着立宪的理想,拒绝黄兴了邀请他加入的要求。

君主立宪是杨度追求的最高目标,他锁定了袁世凯作为“圆梦”的最佳人选,写了大量的文章鼓吹君主立宪,称其为中国的“救亡之策,富强之本”,并同严复和刘师培等人一起,成立了“筹安会”,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筹安六君子”,不遗余力地为帝制大造舆论。

对此,袁世凯对杨度是大加赞赏,亲题“旷代逸才”的匾额以示嘉奖,但杨度却也因此受到民众普遍地谴责,曾经的密友梁启超更是骂他为“蠕蠕而动的嬖人。”这对昔日挚友,就此闹翻!

然而,二人的友谊是浸透在骨子中的,虽然政见不同,殊途不同归,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心底间的惺惺相惜,在梁启超逝世后,杨度送上了挽联,与其说是写给曾经的师长,不如说也是对自己未来的谶言:

事业本寻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在以杨度为首的一众帮闲的鼓噪下,袁世凯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径,自然不得人心,包括各路军阀在内的全国民众群起反对,蔡锷在云南起兵,组织“护”进行讨伐。

一时间,袁世凯众叛亲离,挞伐之声不绝于耳,不得已,他在巨大的反帝浪潮中退位,不久便离世,“洪宪帝制”如闹剧般的匆匆落幕,杨度也因“助纣为虐”,被时人称为“帝制祸首”。

此时的他声名狼藉、人尽唾弃,是舆论口中没节操的文人,袁氏的忠实走狗,政坛的跳梁小丑;黎元洪上台后,在通缉的名单中他排名第一,无奈的他只能隐世避祸,惶惶不可终日。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这是他为袁世凯写的悼联,从字里行间我们能看见,此时的杨度还是不服,只是内心的无奈和酸楚无处挥洒,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恩师王闿运离世,这对杨度的打击相当沉重,于是,他写下了两行悼念的文字。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联中的“愧师承”是他自己对此前努力的评价,忙忙碌碌大半生,到头来,不仅一事无成,还被视为帮凶和小丑,最终,心灰意冷的他遁入空门,取法号为“虎禅师”,潜心佛学,现实的残酷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

但是,他虽然出家,却依然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将“我空法有”的教义改造后,提出了“无我主义”的思想,也就是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凭着“公心”而为,这是自嘲,还是认识的局限,实在不是太好说。

有意思的是,当张勋复辟之时,杨度是反对的,他公开发表《反对张勋复辟公电》,这是因为他也看出了,这些所谓的帝制,与他理想中的君主立宪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从此,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离他是越来越远,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经过沉痛地反思后,他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未几而清室亡,共和成,予仍坚持君宪主义不变,一败于前清,再败于洪宪,三败于复辟……予于君宪三败之后,自谓对国家、对主义忠矣……”

君都没了,哪还有君宪?从此,杨度彻底地放弃了君主立宪制的梦想,再不做那飘渺不可及的宪政美梦了,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青灯古佛旁,了却一生。

但是,还是发生了意外,遇到了危机,陈炯明发动了叛乱,吴佩孚抓住机会大力援助,意图一举解决南方革命党,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想起了那个一心为国,现在又落寞为僧的杨度。

于是,力邀其出山,杨度也豪爽,按当年“谁成功便助谁”的约定,前往上海会晤,故而感叹不已,赞曰:“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

而首举反袁义旗的蔡锷,在弥留之际,也不忘自己的这位同窗好友,他在遗嘱中上书革命党高层说,“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度接受了邀请其加入了的请求,当即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而杨度也为革命做了许多工作,他利用自己的人脉,游说曹锟,阻止了吴佩孚援陈的动意,从而迅速解决了陈炯明叛乱带来的危机,为革命建立了不朽之功勋。

他作为的特使,在后来革命的进程中颇多成效,特别是在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功绩甚大,其中最重要的,是说服军阀张宗昌暗中策应北伐等等。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可惜,的离世让杨度悲恸不已,于是杨度写下了上面这副挽联,但随之而来的革命党内部纷争,使杨度又一次受到了打击,他决心继承中山先生的遗志,继续为革命倾心尽力。

幸运的是,不久后,他遇到了李大钊,二人迅速成为知己,杨度对李大钊很是佩服,接受了主义理念,表示愿意为党为民族尽一份力量。

当他得知李大钊被捕后,立即卖掉北京的公馆,“毁家纾难”,积极疏通关系,四处奔走以解救,但是,终因土匪底色的张作霖还是将李大钊等人杀害。

后来他看到李大钊在狱中的绝笔后,痛不欲生,又将自己在青岛的房产卖出,所有的外来钱款全部用来周济遇难者家属,并决定加入真正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

因为,自发动“四一二”后,杨度对为首的大失所望,所以,当上海特科的负责人陈赓,要其帮助收集情报,帮人工作时,他毫不犹豫的承担了下来。

此时的他,正担任着上海滩青帮大佬杜月笙的私人顾问,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收集了大量情报,通过单线联系的潘汉年送出,在我党于白色恐怖的斗争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通过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由潘汉年介绍和周恩来的批准,杨度成为了中国的一名秘密党员,这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他在半个世纪后,成为一个很是尴尬的名字。

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杨度在加入以前,始终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追求真理的泥淖中,将自己弄得混沌不堪,尤其是“帝制祸首”的标签,让他成为一个负面人物,所以,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是被视为反面教材,一个“跳梁小丑”般的存在。

由于杨度特殊的身份,以及斗争的残酷,他员的身份一直不为人所知,而潘汉年在建国初便被打成“内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的联络人夏衍也因各种原因自身难保,更是无法为其正名,直到周恩来病重即将离世时,方才将杨度的真实身份说出。

周总理特别交待说:“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是我介绍并直接领导他的。请告诉上海《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时,要把他最后加入的事写上。”而此时距杨度去世,已过去了45年的时间了。

杨度是1931年逝世的,时年56岁,病重期间,他自撰挽联:“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短短一联,概括了他坎坷曲折的一生,哀伤中,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希望于后来人的身上,有释怀,也有无奈,更有着满满地不甘。

结束后,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和文化耆老夏衍,以及早年特科成员李一氓等革命前辈,分别发表纪念杨度文章,可惜,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杨度的名字还是负面的存在。

直至今天,依旧没有太大的改观,只是《辞海》在“帝制余孽”后面,加了一句“杨度于1929年秋加入中国。”仅此而已。

不过,近年来仿佛大有改善的趋势,比如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杨度的形象并不是那般地不堪,似乎是以一位爱国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着实令人欣慰。

少年才子狂士风,纵观杨度的一生,他从一个从宪政先驱到“帝制祸首”,从中山特使到秘密党员,这跨度之大,实在令人咋舌,他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不停地探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他能为之献身的主义和理想。

他绝对不是攀龙附凤的“变色龙”,也不是为人不齿的“投机分子”,更不是人们口中“三姓家奴”式的反面教材,他是一位怀着赤子之心,在那个云诡波谲的时代中,不断地上下求索,努力求真的知识分子。

袁世凯、、,他都曾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也是他“大地何年起卧龙”的对象,于是,他竭尽全力报效,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说他朝秦暮楚,甚至人格之人,只能说他们不懂杨度。

茶铛药臼伴孤身,世事苍茫白发新;

市井有谁知国士,江湖容汝作诗人。

胸中兵甲连霄斗,眼底干戈接塞尘;

尚拟一挥筹运笔,书生襟抱本无垠。

杨度的一生很是令人感叹,他曾经豪情万丈,一心想成为姚广孝式的人物,最后才发现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却是历史前进中的绊脚石,不仅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还落得个被世人耻笑,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一个不堪的形象。

好在他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中,有了正确的选择,尽管我们现在不知道他为党作了哪些贡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一生不断地探求中,最终找到了能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希望,有此作为人生的结局,夫复何求!

一代国士,一代奇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杨度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毁谤半生却不改救国初心的探索者,他得意之时或落魄之际,都是那个时代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李鸿章曾说过一句很令人深思的话: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环境下来审视杨度,这样才能读懂他被历史洪流裹挟,难以与之抗衡的苍凉与无奈,唯有如此,才能读懂他传奇的人生。

往事云烟,尘埃落定后,一切都任后人评说,最后,敬录一首他写的《黄河》歌词,以示我对杨度的崇敬之情,此曲在上世纪末中国“二十世纪经典歌曲”的评选中,力压李叔同的《送别》而排名第一,其歌曰: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

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

古来圣贤,生此河干;

独立堤上,心思旷然。

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

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

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

誓不战胜终不还。

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8/169624612640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