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踪蝶影百度百科(迷踪蝶影)

时间:2023-10-25 16:17:28 来源:互联网 编辑:旧事重提

北京小众|八达岭森林公园深处的秘境,竟藏着如此多的生物

原标题《八达岭“昆虫记”》

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了,我在微信上关注了一个有关户外运动的公众号。夏日的季节,他们组织了一次户外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跟着几位有经验的户外向导,去往八达岭森林公园深处一片人烟稀少的地区,体验“野外生存”的感觉。跟我们熟悉的那片森林公园景区不同,那次活动要走的路线,基本上没有对外开放,那些地方常年也没有什么游人,所以能更好地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状态。我觉得不错,就报名参加了。

蝶影迷踪‍

从市区坐大巴过去,时间倒不长,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目的地。下车之后,进山之前,我们先要走过一条长长的水泥步道。我们的向导说:从现在开始,麻烦大家不要说话,不要弄出太大的声音。咦?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奇怪?为什么不能说话呢?等到我们走了几步,马上就明白了——在这个地方,你不需要说话,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瞪大眼睛去看。

因为——那里到处都是蝴蝶,斑斓的黑白色蝴蝶从头上飞过,小巧的黄黑相间的蝴蝶停落在步道上,一边缓慢地扇动着翅膀。这简直就是一个“蝴蝶谷”。以前每当想到蝴蝶,都会想到那种人造的温室,或者想到台湾、云南、广东这些南方地区,没想到就在北京,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么多野生的蝴蝶。

说起蝴蝶分类,那并不是我的长项,不过我仍然能认出其中的三四种蝴蝶。其中有两种可以稍微介绍一下。第一种的名字叫“黑脉蛱蝶”。虽然它周身只有黑白两色,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它的眼睛是红色的,它的嘴巴是鲜黄色的,它的翅膀背面有一排红色的小斑点。虽然缺少了五颜六色,但是这种颜色搭配,让它看起来非常优美淡雅。黑脉蛱蝶的动作比较迅速,每当我想靠近的时候,它就会立刻飞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机会,才抓拍了几张照片。

相比黑脉蛱蝶,第二种蝴蝶比较小巧,飞得不算快,名字也很可爱,它叫“猫蛱蝶”。如果真的把它当成猫,那也是一只“橘猫”,因为这种蝴蝶全身是橘黄的颜色,翅膀正面分布着小方块一样的小黑斑。但是,如果你能看到它翅膀的反面,就会发现反面竟然有一大片白色。除了华北地区之外,猫蛱蝶主要还分布在华中、华东和西北地区。在八达岭的那片区域,猫蛱蝶是最常见的蝴蝶之一。同行的人往往把猫蛱蝶误认为是另一种橘色的蝴蝶——黄钩蛱蝶——后者是全中国最常见的蝴蝶之一,在你的小区里就能看到;而想看猫蛱蝶,恐怕还是要进山才行。

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几种比猫蛱蝶大很多的黄色蝴蝶,全身也有着黑色的斑点,它们就是“豹蛱蝶”。豹蛱蝶的种类特别多,比如绿豹蛱蝶、斐豹蛱蝶、福豹蛱蝶、银豹蛱蝶等,想要把它们区分清楚,恐怕就要对着专业的书籍仔细辨认了。

除了蝴蝶之外,我们还发现了几种有趣的蛾子以及蛾子的幼虫。比如,同行的小伙伴经常会碰到一种带刺的毛虫,这种毛虫俗称“吧唧毛”或者“洋辣子”,谁要是不小心碰到它,皮肤就会感到刺痛和瘙痒,那种难受的感觉久久不会散去。其实,这种小东西就是“刺蛾”的幼虫。等到它们长大之后,就会从一条胖乎乎的毛虫,变成一只胖乎乎的小蛾子。另外,在一条马路上,我还发现了一只又绿又胖的天蛾幼虫,在很努力地想要穿越马路。好在那里基本没有车辆,可以允许这个小家伙慢吞吞地爬过马路。等它长大,就会变成一只强壮而善于飞行的天蛾。

小飞虫的天敌——“网友”与“刀客”‍

刚才说的蝴蝶和蛾子,都属于“小飞虫”系列。如果你以为那里是小飞虫的天堂,那可就错了。有猎物的地方,就一定有猎手;有小飞虫的地方,就会有小飞虫杀手的存在。在八达岭,最常见的小飞虫猎手就是蜘蛛。抬头所见,几乎无处不是蛛网。最常见的一种蜘蛛,名字叫“棒络新妇”。虽然名字挺女性化,但是它的样子还是有些粗犷的——个头挺大,黄色的身子上满是黑色红色的斑纹。棒络新妇蜘蛛是全中国最常见的蜘蛛之一,它们织的网也很大。

虽然没有多少人喜欢蜘蛛,但是蜘蛛们在控制昆虫的数量方面,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它们是一个健康生态系统当中重要的一员。而且,蜘蛛结的网还是一种神奇的天然材料,抗拉能力和韧性都极强,远远超过同等粗细的钢丝。如果能把蛛丝用在工程上,那可是前途无量。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生产优质的人造蛛丝,不过现在技术还非常不成熟。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能造出跟天然蛛丝一样的人造蛛丝,我们就可以用这种蛛丝来制作新型的防弹衣——薄薄的一件,就能够抵挡子弹的冲击。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更应该感谢这些织网的蜘蛛,也更应该把蜘蛛看成是我们的“网友”。

“网友”介绍完了,那么“刀客”到底是哪位大侠呢?其实,这位神秘的“大侠”,就是我们熟悉的一类昆虫——螳螂。在北京的山区、公园、大学甚至城市的小区里,我们能找到4种螳螂,它们分别是:中华刀螳、广斧螳、薄翅螳和棕静螳。它们个头大小不同,形态各异,但都是迅猛的食肉昆虫,特别喜欢捕食小飞虫。

在八达岭,我遇到了其中个头最大、辨识度最高的一种:中华刀螳。它的名字非常地“MadeinChina”,一听就知道是“国产货”。的确,这种螳螂是中国最常见的螳螂之一,中国人一想到螳螂,八成想到的就是它们。中华刀螳分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从东北到台湾,从华东到新疆,几乎无处不在。

在中国北方,中华刀螳应该算是最大的食肉昆虫了,它们的体长一般在8厘米上下,大的可以超过10厘米。但是,即使它们这么大的个头,在原始栖息地却很难被发现,因为它们的“隐身术”非常高明——它们修长的身体和翅膀,非常像草的叶片;而且,它们喜欢一动不动地静等猎物送到眼前。一旦猎物真的出现,它们能以1/20秒的速度扑上去,瞬间抓住对方。

有趣的是,虽然名字里有“中华”二字,但中华刀螳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几百年前,随着西方列强的贸易活动,中华刀螳被带到了国外,在美国安家落户。跟它比起来,美国当地的螳螂都弱得很,从欧洲“移民”美国的欧洲螳螂也不是它的对手,于是中华刀螳很快成为了美国昆虫界的“一霸”,在美国过得逍遥自在。后来,中华刀螳又被美国人带到世界各地,连太平洋中间的那些海岛上都有它们。

在八达岭,我不仅可以看到中华刀螳,还看到了成双成对的中华刀螳;甚至每走几步,就能在一丛灌木里找到一对。大型的食肉昆虫在昆虫当中可以算作“顶级捕食者”,它们如此密集,说明那里的小昆虫数量很多,种类也很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那片未受人类打扰的荒野具有很健康的生态系统。

林中隐士——中国林蛙‍

那么,除了这些“虫子”,八达岭还有什么有趣的小动物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小家伙了,它的名字叫作“中国林蛙”。跟中华刀螳一样,这个名字自带爱国属性。虽说国外的一些地方也有中国林蛙,但是它们主要生活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中国是它们的主要分布地。

跟我们常见的青蛙(即黑斑侧褶蛙)相比,中国林蛙的个头稍微小一些,身长一般不会超过5厘米,身体的颜色一般不是绿色,而是跟落叶一样的土棕色。这样,当它们趴在落叶堆里或者泥地上的时候,就不容易被别的动物看到。而且,跟青蛙相比,中国林蛙更喜欢在陆地上活动。在八达岭,我拍到了好多次中国林蛙,有的是在阔叶林的地面,有的是在松树林的地面,它们都隐藏得非常好,不仔细看非常难以发现。

在夏天,它们是很活泼的,在树林里蹦来蹦去,捕食各种小昆虫。说到这,有的人可能会好奇,那么这些脆弱的小家伙,要怎么过冬呢?这就有意思了。虽然它们平时生活在树林里,但是差不多到了秋末,它们就慢慢地往有水的地方“搬家”,等到10月份,它们基本就待在水里了。随着天气变冷,它们会往水更深的地方迁移,直到藏在深水的水底不出来,开始漫长的冬眠,直到第二年的春天,它们才会从水底苏醒,重新爬出来活动。

在繁殖期间,雄性林蛙会发出叫声,声音并不是一般的“呱呱呱”的蛙叫,而是一种很尖锐的、连续的声音。一般人听到之后,恐怕不会把这种声音和蛙类联系到一起。总的来说,中国林蛙平时是不怎么叫的,如果想“听取蛙声一片”基本是没戏的,再加上它们低调的外表,所以我才叫它们“林中隐士”。

不过,太低调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我发现很多人对蛙类都有个误区——只要是看到泥土颜色的,一律都称之为“蛤蟆”。而一旦被叫作“蛤蟆”,它们的结局通常都不会很好,不是被嫌弃,就是被石头砸,还有人会故意把它们踩死。其实,林蛙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的动物,林蛙油是一种补品,既能养颜,又能防病,很多人求之不得。就算是真正的“癞蛤蟆”,它分泌的物质也是“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每年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吃人家的,用人家的,还瞧不起人家,这就说不过去了。

当然,我所能看到的,不过是匆匆一瞥。那些不同声调的蝉鸣和鸟鸣提醒我,那里有好几种蝉和鸟类;而神出鬼没的蜥蜴和蛇类又在告诉我,这里也是爬行动物的乐园。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面前,踏足其中的我们,似乎只是个异类,是个匆匆来又匆匆去的过客。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遇见”而已——遇见更多的风景,也遇见更多的生命。

法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诗人圣伯纳德说过:“你从森林里学到的东西会比书本上更多,因为树木和石头都是你的老师。”回忆起来,我很感谢那几天里遇见的“老师”们,它们让我不仅看到了风景,也看到了生命的美。我希望也期待着,将来能有更多这样的“遇见”。

作者|於俊杰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6月刊】

值得收藏的五本谍战特工爆款小说,对手戏紧张刺激、看点十足

值得收藏的五本谍战特工爆款小说,对手戏紧张刺激、看点十足!

第一本:《谍影风云》 作者:寻青藤

书评:一本封神的小说,军事谍战类的,主角是个穿越者,穿越成一个黄埔军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和日本间谍斗智斗勇的小说。写得很精彩,作者擅长安排悬念和推进剧情,一直保持良性的紧张感和吸引力。画面感也很不错。这书不用我多介绍,两度登上人民日报足以证明作者的文字功底及作品的含金量,2019年的高光之作,即使后期作者因为身体原因更新拉跨,草草结尾,但仍是本书,引动了起点谍战文一个新的热潮。对于喜好谍战的读者来说,此书不可不读。

第二本:《迷踪谍影》 作者:西方蜘蛛

书评:从微表情看懂人心,不一样的谍战精品书。这本书幽默搞笑和热血牺牲结合在了一起,一点都不矛盾,主角是穿越者,穿越前是一个微表情专家。主角穿越到,成为一个黄埔生,成了力行社戴笠麾下的特务,先是自告奋勇为戴笠抓捕了,盗取南京关防日本间谍,得到了戴笠的奖赏,又为戴笠完美地办理了一件戴笠的私事,完好的取得了戴笠的信任,又开始为戴笠谋钱。作者对于时代南京,资料了解得不错,有些情节很好地描写出了南京风土人情。很不错的一本谍战文,文笔剧情都不错,人物刻画性格鲜明,老牌作者了,人品杠杠滴!其他军事作品《刺刀1937》《血火河山》让人印象深刻!

第三本:《秘战无声》 作者:长风

书评:抗战谍战文,讲述了一位在听力上拥有过人天赋的主角罗耀阴差阳错进入临澧特训班,成为一名谍战人员,并一路成为当世最成功的间谍。主角是有一个金手指的,就是超强的听力,可以听到很多人听不到的细小的声音,进入培训班后利用自己的能力和金手指,锄奸,抓内鬼,作者笔法细腻老辣,人物形象生动,情节也很紧凑,剧情安排合理,推荐。

第四本:《营川1934》 作者:羿落九日

书评:往事,谍战风云;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系统,不穿越;有爱情,有热血!男主耿直与三位不同身世背景不同的女性徐晓蕾、中村樱子、赵玫,交织出多条同步进行的剧情线,在日军占领的营川,感受身临其境的谍战惊心。主角是土著,因为大学的时候接触到了党的思想,所以成为了一个地下工作者,然后回到营川,也就是主角的老家,展开了间谍的工作,。主角出场高富帅呀,家里做药材生意的有钱,长得还挺帅,然后身手还好,医术高超,感觉有点厉害呀,然后这本书,作者的写作风格偏日常一些,很多细节写得挺好的,可以在一定程度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起点收藏9万,强烈推荐!

第五本:《孤岛谍战》 作者:可大可小

书评:心思慎密,行事谨慎的胡孝民, 在上海成为孤岛时,借军统身份潜入76号,与日、伪、军、中各大势力到底!胡孝民在上海成为孤岛时,用军统身份打入76号,借敌之手,办己之事,一路升迁,一路抗日,算计他的,都被他算计,陷害他的,都被他陷害。谍战类小说,离不开紧张刺激的各种明里暗里的交锋,对手戏看点十足,让读者不由地为主角捏了一把汗,非常不错的一本谍战类网文。作者其他同类型小说《交锋》《交手》也非常不错,老作者质量有保障,强烈推荐!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小编,会继续带来更多好书推荐~下次再见咯~

首届山东国际科技电影展开幕 快去光影世界探索宇宙奥秘吧

鲁网9月6日讯 2018年9月5日起首届山东国际科技电影展活动在山东省科技馆拉开帷幕。本届科技电影展活动以“感受科学·享受电影”为主题,聚焦自然与科学题材的电影。2018年9月5日至2018年10月5日,在山东省科技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映活动,让观众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自然的奇妙、享受科学之美。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科学是智慧的流淌。科学与电影的结合,碰撞出了别样艺术的火花。让观众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影像和科学家、艺术家一起去探索和发现宇宙的奥秘与真相。

本次影展的国际影片方面,美国球幕影片《时间旅行》以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赢得广泛关注。德国球幕影片《地心引力的秘密》和号称在欧洲“每个”球幕影院都播放过的经典球幕电影《魔力珊瑚礁》也参加了本次展映。加拿大科学影片《蝶影迷踪》揭示了帝王蝶的迁徙之谜。还有获奖无数的影片《大卫爱登堡带你去看地球之光》,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将带你上山下海,去探寻世界上许多神秘的会发光的生物。国内影片代表有来自中央新影集团的影片《考鼓记》,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小鸭快跑》和北京电影学院、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联合制作的《兔侠传奇》等。

首届山东国际科技电影展汇集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比利时、中国、韩国、奥地利、日本、法国等10个国家的20部优秀科技影片。影片有360°球幕、4D动感、3D、2D数字等科技电影,题材包括宇宙探索、动物世界、文物考古、环境保护等。如球幕电影有《超级太阳风暴》、《北极光》等,3D类电影有《蝶影迷踪》、《兔侠传奇》等,4D类有《太空熊猫》、《海神波赛冬》等,2D类有《大卫爱登堡带你去看地球之光》、《小鸭快跑》等。展映期间,还会配套组织球幕天文课、“光影穿越”电影科技惊奇展览等活动。

“光影穿越·电影科技惊奇展”,以电影技术发展演进为展览主线,采用艺术化的设计与展陈风格,中西方收藏级电影摄影机、放映机实物展品集中亮相展示,展览由“探寻电影世界的惊奇”、“电影的诞生”、“有声彩时期”、“电影数字时代”、“动画电影”、“昨日重现”六个展区组成,通过多互动展项和经典展示展项带领观众投入到充满奇幻的电影科技光影探索之旅。

“光影穿越·电影科技惊奇展”,在电影科技演进脉络中,试图与观众一起寻找人类在对大千世界的观察、纪录、思考及对电影世界的创造性呈现中葆有的那份好奇心和勇气,启迪观众的探索与发现、创新和创造精神。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5/16962541148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