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毒角兽怎么打出来(疯狂的毒角兽怎么打)
毒角兽,得治
by 杨学成
独角兽的概念,原本是由硅谷的投资机构对一类新兴企业的形象描述,现在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
要成为独角兽企业,必须要满足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成立时间较短,通常不到十年;二是资本估值达到了10亿美金,超过100亿美金的,被称为超级独角兽。在这两个标准之下,独角兽企业往往意味着无穷的发展潜力,受到了资本方的热切追捧。
然而,鉴于独角兽企业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让估值实现爆炸式增长,所以很多企业为了挤进独角兽的行列,往往会屈从于资本预期而忽视用户权益,有不少独角兽变成了毒角兽。
其一,一家企业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飙升估值,就必须向大家证明自身商业模式的潜力,因此很多独角兽企业都不顾盈利前景,通过疯狂烧钱的方式把用户数做上去。2013年开始,因为出行领域的疯狂竞争,中国的互联网集体进入了「补贴为王」的时代。疯狂补贴战支配了2013年之后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模式创新,当然也包括共享单车。
其二,资本的助力帮助独角兽们获得了时间优势,但却牺牲了空间。所以,他们只能在单一维度上实现极速突破,而无法照顾整个生态的均衡。这样一来,大量的创新模式在某个点上完成突破之后,基本上都需要回过头来补生态的课。例如,滴滴出行通过补贴和整合的方式积累起用户数之后,立马就面临着强力的监管。直到现在为止,滴滴需要去补的生态均衡课还有很多很多。
其三,不以技术为壁垒的商业模式创新,导致低维度竞争不可避免,进而极大忽视了用户体验和用户权益,使得很多独角兽企业完成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后,立马就会招致用户端的报复。团购、外卖、出行以及各种共享经济模式,莫不如是。
其四,平台经济背景下,数据成为运营生命线,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首先是个数据公司。换言之,没有对用户数据的剥夺,现在所有的互联网业态都不会成立。但数据剥夺相对比较隐蔽,平台收集了你的数据,但你自己还没感觉到少了,这是最隐蔽的地方。如果平台不能对你的数据妥善保存的话(当然他们肯定不会妥善保存的),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泄露了太多的数字痕迹,以至于这些数字痕迹随时都有可能将你置于危险的境地。这次的滴滴顺风车事件,以及之前的脸书数据泄露,都表明了数据剥夺的可怕之处。
其五,平台治理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对于平台类企业的监管和立法尚有很远的路要走。平台到底是企业还是产业?平台是否应该具备行政执能?平台与用户和客户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尚没有得到很好地回答。
以上种种,再加上增长优先心理的作祟,让很多独角兽长出了「毒角」,稍不留神就会让用户和合作方以及监管机构中毒。去掉这个角,独角兽就没什么价值了;留着这个角,有可能释放毒素。到底怎么处理这个角呢?怎么治?数据!数据!数据!
结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5/16949460541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