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日法有几种(纪日法)
从古至今的纪日法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梅花岭记
项脊轩志
干支纪日法。传说为黄帝时大桡所造,尧即位之日为第个甲子。如《殺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殺。“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十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石钟山记
礼记檀弓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胐,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赤壁赋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朔、望、念
一个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历的一个月可以分为上旬、中旬、下旬三个时段。而农历的一个月却是分为朔、望、念三个时段:初一到初十为“朔”,十一日至二十日为“望”,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为念”。如,一个月的初七称为朔七日”,十六日称为“望六日”,二十四日称为念四日。
韵母代日。一般用于电报,如“马日事变”、“艳电”、“皓电”等。
马日事变”
古人纪日法和现代人纪日法有什么区别
挂历
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本挂历,用来纪每天的日期,星期几或者初几。随着时代的进步,挂历被淘汰了,现在人用的手机,手表都可以显示日期。那你们知道古人用什么纪日吗?别着急,听我细细道来……
古人纪日,用的是干支。那什么是干支呢,干指的是天干,支指的是地支。而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地支一共可以排列组合成六十个单位,叫做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
以上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表示一日。有了这六十个单位,日子就可以记录了。例如昨日是甲子日,那么今日就是乙丑日,明日就是丙寅日,往后的日子依次顺推;甲子日的前一日,就是癸亥日,往前的日子依次逆推。六十个单位轮完一圈后,再周而复始。
日晷
古代有些日子,有特定的称呼。例如,每个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最后一天称为晦,小月的十五日、大月的十六日称为望,望后紧挨着的日子称为既望。鲍照《翫月城西门廨中诗》说“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这里的“三五”和“二八、”就是指望日,三五等于十五, “三五”指小月的望日,二八等于十六,“二八”指大月的望日。苏试《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里则说到了“既望”。
一天之内的时间,又是怎么记录的呢?
从大的方面来说,古人是依据天色,以昼夜为单位,分成若干个时段。例如日出时称为旦、早、朝、晨等,日落时称为夕、暮、昏等。太阳升到天空正中时称为日中,将近日中的时辰称为隅中,太阳西斜时称为昃(ze)。古人一天两餐,前面的一餐,是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一节时间,称为食时;后面的一餐,是在日昃之后日人之前,这一节时间,称为脯时。日人之后,就是黄昏了,黄昏之后,就是人定了,人定之后呢,就是夜半了。夜半以后,就是黎明。天将亮的时间称为昧旦,昧旦又称昧爽。此外表示天亮的时间的,还有平且、平明等。至于鸡鸣,是指昧旦前的一段时间。鸡鸣和昧且先后相继出现。《诗经》说:“女曰鸡鸣,土日昧旦。”这里就说到了鸡鸣和昧旦。
天色
从小的方面来说,随着时辰概念的形成,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每个时辰正好和我们现代的两小时相等。这是能一一对照上的,例如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古人说夜半是子夜;凌晨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上午六点是卯时其他依次顺推。
近代日晷
近代时,近人又把古人的十二个时辰中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例如原来晚上十一点和十二点都是子时,分出初、正之后,晚上十一点就是子初,夜半十二点就是子正,等等。这样,也就等于用古代的概念,把一昼夜分成和现代相等的二十四小时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古人纪日法。后续会更新纪月、纪年法,感兴趣的朋友点关注,不迷路[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一文读懂“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法是我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
“干”是指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以上顺序进行两两搭配,可以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古人便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同时,人们还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
例如,2022年是壬寅虎年,2023就是癸卯兔年,2024则是甲辰龙年。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干支历既不同于我们现在的公历,也不同于当代的农历。干支历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它完全参照黄道地日关系创建,一个回归年为一年,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节令。所以,干支历以每年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岁首,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为月首。农历则是借用干支记年,以正月初一为起点,属于阴阳历。而公历使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源自西方社会,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公元元年,是阳历的一种。
最后教大家一种简单的换算方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用公元纪年数减三,除以12所得的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算出位数之后,对应到一开始的序号,就可以用公元年份推算出天干地支了。
例:2022年:2022-3=2019 2019÷10=201余9 9对应壬
2022-3=2019 2019÷12=168余3 3对应寅
因此,2022年是壬寅虎年。
从古至今的纪日法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梅花岭记
项脊轩志
干支纪日法。传说为黄帝时大桡所造,尧即位之日为第个甲子。如《殺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殺。“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十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石钟山记
礼记檀弓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胐,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赤壁赋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朔、望、念
一个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历的一个月可以分为上旬、中旬、下旬三个时段。而农历的一个月却是分为朔、望、念三个时段:初一到初十为“朔”,十一日至二十日为“望”,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为念”。如,一个月的初七称为朔七日”,十六日称为“望六日”,二十四日称为念四日。
韵母代日。一般用于电报,如“马日事变”、“艳电”、“皓电”等。
马日事变”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4/169626246412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