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文艺部攻略真结局视频(心跳文艺部攻略)

时间:2023-10-19 05:54:04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若即若离

争议与乐趣并存 这些有着奇葩设定的游戏你都有玩过吗?

现在大多数手游都会有\"体力上限\"这一个设定,虽然这个设定让玩家们非常的不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限制体力是为了打击工作室和保持游戏黏性,而游戏厂商这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世界上还有一些游戏,它们在某些设定上有意或者无意的向玩家表达着另一种游戏\"乐趣\",而这种乐趣却让一部分玩家大呼坑爹,同时也让另一部分玩家们津津乐道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游戏设定备受玩家们争议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些游戏中的某些\"设定\"吧。

心跳文学部——角色突然崩坏

这真的是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游戏,光看名字还以为是一个恋爱游戏,可是等你玩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个恐怖游戏啊!这个游戏在一周目的时候,大多数人会以为这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恋爱游戏。

可是当二周目开始的时候不正常的事情发生了,游戏里的角色开始逐渐的崩坏和黑化,游戏里的角色杀了另一个角色并且还\"删除\"掉了她的存在,而游戏中有关她的CG全被涂鸦了,并且还篡改了游戏里的选项,更改了游戏中的文本,这已经不是角色崩坏那么简单了,真的是细极思恐。

巫师3——血腥男爵任务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顺序或者方法都无法打出一个\"完美结局\",血腥男爵的家人总有一个会死。小编一开始还认为男爵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但通过后面的任务才了解到男爵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好人\"

玩家们在做这个任务的时候会有一些影响到剧情的选项,当然一些萌新们可能没有看过攻略,全凭自己感觉来选择事件,结果一不小心就害死了这个\"老好人\"和他的家人,而为了挽回心里产生的某种愧疚感,玩家们不得不重新读档来重做这个任务。

重返德军总部——难度上调侃手残玩家

一些单人游戏一般都会有难度选择的设定,通常都会有\"简单\"\"普通\"\"困难\"这三个难度来选择,当然一些奇葩的游戏在难度选择上会用非常恶搞的字眼来命名比如\"困难\"\"正常\"\"小宝贝\"等等难度选择来调侃手残玩家。

而在德军总部这款游戏里,游戏厂商有将这种难度设计上的\"恶意\"进一步的放大,除了贱贱的图片以外,在难度的说明上也调侃了玩家一下。

上图4种难度从上到下:

我能玩吗,爹地?

别弄伤我

让他们朝我来!

我是死神的化身!

《生化危机4》——呆若木鸡的阿什莉

可能制作组害怕玩家一个人太孤单,特地设计了阿什利这个角色来陪主角度过各种难关,也许开发者的本意是好的,但是这个角色的AI设计未免有些太蠢了吧。首先她不会在游戏中向玩家提供任何的帮助,不会像某些游戏向玩家提供血和,也不会像某些游戏那样的帮玩家打败敌人,她只是呆若木鸡的站在那里。

在游戏里她唯一的作用就是被敌人殴打或者是被敌人绑架,当然这位大小姐要是死掉或者被绑架了就直接GAMEOVER,可以说这个愚蠢的AI让玩家们倍感不适。也许是这个角色的设计太过于失败,制作组可能考虑到了这点,在后来生化危机系列里的AI同伴都有着不俗的战斗力。

魔域手游——最强NPC卫兵

作为在卡诺萨城守城门的卫兵平时也就站站岗或者清理一些门口的小怪,而这种看似很弱鸡的设定会让一些玩家产生一种\"我能秒杀他\"的错觉。

一些等机稍高一点的萌新玩家每次看到这些卫兵都会心里痒痒,如果我一刀下去能不能秒掉这只弱鸡?当然理论弱于实践,为了想证明自己的想法于是玩家们便提着大刀向卫兵砍去,而结果连卫兵的招式都没看到,你的角色就已经被秒杀了。如果你是红黑名的玩家那么你不光会变成灵魂来回游荡,而且还会掉落自己随身携带的装备,当你看着自己掉落的一地装备是不是有点后悔当初的决定呢?当然至今仍有玩家乐此不疲的挑战卡诺萨城的卫兵,或许击杀这些卫兵已经成为了这个游戏的乐趣之一。

正所谓众口难调,想创造一款百分百让人满意的游戏是不太可能的,有的人喜欢无脑突突突或者无双,有的人喜欢去挖掘一些游戏背后的故事,或者是挑战一些普通玩家做不到的事情。

而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的玩家,所以才诞生了这些看似奇葩的游戏设定,虽然不知道这些所谓的\"恶意\"会不会劝退一部分玩家,但却满足了另一群人。也许这些设定你不喜欢,但它让另一群玩家得到了快乐不是吗?

稿件来自玩家投稿,如有问题可联系删除

豆瓣8.9分,近15万人给五星评价,结局感人

文:点点

豆瓣top250电影片单中,有这样一部特殊的动画电影,全黏土制作,不依靠CG动画,手工沾黏每一帧镜头,名副其实一部“土得掉渣”的电影。

但是,它仍旧享誉8.9高分,近15万观众给出五星评价。

故事结束时,每个观众都哭得稀里哗啦,被其温暖的内核所感动。

片名:《玛丽与马克思》。

澳大利亚,有一名叫做玛丽的女孩。

生来就有丑陋胎记,长时间被父母忽视,没有朋友,也很少获得快乐。

每一天,玛丽都是不安的,不知道怎么触碰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怎么和他人交流。

只能把自己固定在客厅沙发上,日复一日的观看同一部动画片。

玛丽非常苦恼。

她完全搞不清楚:父母把自己生下来是为了什么。

自有记忆以来,父母就没有陪伴过自己,也很少坐在一起吃饭。一个把精力献给「鸟类标本」,一个把「不醉不归」誉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所以,她总是想。我一定要快点长大,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但是,长大后就一定会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在纽约生活的马克思有不一样的答案。

和玛丽不一样。现在的他,不是年幼的孩子,而是在社会上摸滚打爬了10余年的中年男人。工作能力突出,对同事的态度也很好。却仍旧没有朋友。

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马克思所患的“认知障碍”,常常搞不清楚他人的意思、误解他人的话语。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行为太过怪异。

久而久之,马克思也觉得没意思起来。——又不是我自己愿意患病的,治疗不成功怪我咯?

他开始变得懦弱,把“有一个活的朋友”心愿藏进人生清单,只在心里偷偷的想,不再勇敢付出行动。

觉得孤独了,就奖励自己一颗巧克力。想要和人聊天了,就摸摸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热水袋。

某一天,相隔千山万水的玛丽和马克思相识了。

起因是:玛丽偶然得到了一个纽约地址,她突发奇想,给这个地址寄了一封信,天真的询问:“美国的孩子是否真的从可乐罐子里面来?”

马克思有点茫然。

他不认识这个地址,也不太敢去认识这个地址:看起来是个天真可爱的小孩,自己内心这么孤僻,把人影响了怎么办?更不要说他还有“交流障碍”这个毛病了。

他坐在窗上,看着信纸,整整思考了18小时。最后,想要拥抱美好的心战胜了他。马克思拿起笔,用心给玛丽回起了信…

老实说,这个故事是有点老套的。

怪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跨越年龄的友谊、战胜自我拥抱美好的决心。

甚至于,玛丽和马克思联系的类型是当下最文艺的“笔友”。不管怎么看,都像是文艺青春片那一类。

但偏偏,这是一个充满了失望的故事。

年仅8岁,玛丽就想过自杀,且尝试制定了自杀计划。

马克思的生活永远是灰色,房子再大,也掩盖不了孤零零的心跳,想要和人倾诉,却总是无法找到愿意倾听的对象。

两人的相识,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因为:不管中途发生了什么,他们都会在最后一刻回过神来,重新勇敢面对生活。

他们知晓现在的不易,所以更明白将来的可贵。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勇敢去战胜的话,别人又怎么会伸出援助之手?

因此,玛丽和马克思是互相救赎。

——用希望鼓励希望,用伤痛拯救伤痛。

在来来往往的信件中,他们终于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未来。

每当玛丽的信件到来的时候,马克思灰暗的周围就会出现彩色的美好事物。

只要房间里出现兴奋的跳跃声,就一定是玛丽看见马克思鼓励的时候。

其他具体情节,点点就不继续剧透了。

唯一能告诉大家的是:这些事情非常细腻、非常感人。

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快乐的真正意义、自我价值的深刻探讨。

玛丽和马克思的信件内容非常温柔,能给予观众最大的暖意。

“走出怀疑自我情绪”的结局也非常美好,让观众感知到生命的美好。

是一部能让成人深刻思考的优秀动画作品。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9/16962475164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