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是公爵吗(大公是什么爵位)

时间:2023-10-17 09:37:10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樱花飘落

为什么英国君主称国王、日本君主称天皇、卢森堡君主称大公

君主制在21世纪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成为历史。目前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剩下英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日本、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文莱、不丹、沙特、科威特、约旦、卡塔尔、莱索托、斯威士兰、摩洛哥、汤加25个国家保留了君主制。奇怪的是我国在翻译各个君主国的王室头衔时所使用的称呼并不一致。

日本君主被称为天皇,他的妻子称为皇后;英国、西班牙、瑞典、泰国、沙特等国的君主称为国王,而他们的妻子则称为王后;摩纳哥君主称为亲王、卢森堡君主称为大公,而他们的妻子则称为王妃。同样都是一国之君为何称呼上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在英文中表示“皇帝”的单词是Emperor,而表示“国王”的单词则是King。Emperor所统治的是帝国(empire),King所统治的是王国(kingdom)。

除了像美国这种历史比较短暂的国家之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逐渐过渡到国家形态的。在由氏族部落向国家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一些规模很小的城邦国家,后来一些城邦国家通过吞并其它城邦逐渐扩张成为区域性强国,而区域性强国进一步扩张就成为了大一统帝国。西周时期分封的上百个诸侯国在规模上也就相当于城邦大小。这些诸侯国经过兼并扩张逐渐形成秦、楚、齐、晋等大国。

等到秦始皇扫灭六合之后中华民族就进入到大一统帝国时代。帝国制度并非中国特有的产物:中东历史上有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欧洲历史上有过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帝国、德意志帝国......虽说帝国制度并非中国特有,但帝国制度只有在中国发展得最为成熟。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在崩溃之后就再也没能恢复,而中国在历经魏晋南北朝这样的大后又重新形成了统一的隋唐帝国。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夏、商、周三个早期王朝的君主都称王,而由王分封的诸侯国君则根据自己的爵位称公、侯、伯、子、男。齐国受封的爵位是公爵; 晋国受封的爵位是侯爵,后来改为公爵;燕国受封的爵位是侯爵,后来改为公爵......像什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魏文侯之类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西周晚期楚国君主熊渠率先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但由于担心此举引起周王室的讨伐又主动取消王号。

春秋时代楚国君主熊通再次称王。进入战国时代后魏、齐、韩、燕、秦、赵等诸侯国相继称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诸侯国君皆已称王。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愿再继续使用“王”这个烂大街的头衔,于是他把古代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合并在一起自称“皇帝”。此后两千余年间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君主皆称“皇帝”。春秋战国时代王的妻子称为“王后”,而秦统一之后历朝历代皇帝的妻子都称“皇后”。

严格意义上秦以后的中国就不存在“王后”这种称谓了,因为这个词是不合礼法规矩的。自从秦始皇称帝后“皇帝”就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而王的地位是要比皇帝低一等的,那么皇帝和王的老婆自然不能都称“后”。“后”这个称谓在周代就是表示国王的嫡妻。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自称皇帝以来“王后”就升格为“皇后”。从此“王后”一词在汉语中就已不大使用。秦以后皇室亲王的老婆只能称“王妃”。

奉中华正朔的朝鲜、琉球、越南等周边藩属国也遵循这一规则。这些国家的君主是不能称皇帝的,因为只有中原王朝的君主才是受命于天的皇帝。周边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国王,而他们的妻子也只能称王妃。在1894年以前李氏朝鲜王朝就从未有过“皇后”、“王后”这样的称呼。那时朝鲜国王的正妻称为“朝鲜王妃”。1894年朝鲜脱离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后将王妃改称王后。1897年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时王后又升格为“皇后”。

在中国周边的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只有日本是一个例外:古代日本在制度文化上学习模仿中国,却没像朝鲜、琉球、越南等国一样接受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秩序。公元681年日本君主的头衔由“大王”改称“天皇”。历史上日本天皇的权力长期被幕府架空,如今的日本天皇则已成为立宪政治下的虚位君主,但天皇制度一直在日本延续至今。从公元681年以来日本君主的头衔就始终是“天皇”,而“天皇”的妻子自然也就被称为“皇后”。

欧洲古代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帝国莫过于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西哥特、东哥特等一系列国家。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欧洲各国就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只有继承了罗马法统的君主才能名正言顺称皇帝。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由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奥托称帝后德意志王国就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所谓的帝国实际上不过是诸侯割据的松散联盟。德意志境内一度出现过390个公国、侯国、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割据一方的现象。因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后末代公主索菲亚流亡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索菲亚后就自称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法统。伊凡三世把自己的大公头衔改称“沙皇”。沙皇俄国由此登上人类历史舞台。1917年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西欧的法国也曾和东欧的俄国一样有过称帝的经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拿破仑之后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强行解散。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皇室是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但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各诸侯邦国并非真正听命于哈布斯堡皇室。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统一也被拿破仑打破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地利就改称奥地利帝国。从1864年到1870年德意志邦国普鲁士先后在与丹麦、奥地利、法国的战争中胜出。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

奥地利被普鲁士排挤在统一的德意志之外后转而与匈牙利组合成二元制的奥匈帝国。近代欧洲有过称帝经历的就是俄、法、德、奥四国。至于所谓的“大英帝国”是因为殖民地多、国力强而被称为“帝国”,可实际上英国王室只在殖民地印度使用过“皇帝”头衔,但在英国本土一直都只称国王。法国帝制在1870年就已终结,俄、德、奥三国的帝制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画上了句号。如今的欧洲实际上已不存在帝国。

因此如今的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典等国君主都称国王。其实在国王所统治的王国之下还有公爵统治的公国、侯爵统治的侯国、伯爵统治的伯国......如今的欧洲还存在着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四个公国。公国的君主就不该称国王了,而应当称之为大公。不过这里面摩纳哥比较特殊:汉语中一般将摩纳哥君主翻译为摩纳哥亲王。公国的君主不称国王,那么他们的妻子自然也不称王后。

一般来说公爵独立建国就称大公,而附属于某个王国就只称公爵。卢森堡、安道尔等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独立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君主就称为大公。卢森堡、安道尔等国的大公在爵位上与英国王室的剑桥公爵、约克公爵是平级的,但他们是独立国家的元首,而剑桥公爵、约克公爵就不是。既然国王的妻子被称为王后,那么汉语在翻译公爵夫人的头衔时往往就使用相对低一级的“王妃”头衔。

为什么英国君主称国王、日本君主称天皇、卢森堡君主称大公

君主制在21世纪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成为历史。目前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剩下英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日本、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文莱、不丹、沙特、科威特、约旦、卡塔尔、莱索托、斯威士兰、摩洛哥、汤加25个国家保留了君主制。奇怪的是我国在翻译各个君主国的王室头衔时所使用的称呼并不一致。

日本君主被称为天皇,他的妻子称为皇后;英国、西班牙、瑞典、泰国、沙特等国的君主称为国王,而他们的妻子则称为王后;摩纳哥君主称为亲王、卢森堡君主称为大公,而他们的妻子则称为王妃。同样都是一国之君为何称呼上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在英文中表示“皇帝”的单词是Emperor,而表示“国王”的单词则是King。Emperor所统治的是帝国(empire),King所统治的是王国(kingdom)。

除了像美国这种历史比较短暂的国家之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逐渐过渡到国家形态的。在由氏族部落向国家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一些规模很小的城邦国家,后来一些城邦国家通过吞并其它城邦逐渐扩张成为区域性强国,而区域性强国进一步扩张就成为了大一统帝国。西周时期分封的上百个诸侯国在规模上也就相当于城邦大小。这些诸侯国经过兼并扩张逐渐形成秦、楚、齐、晋等大国。

等到秦始皇扫灭六合之后中华民族就进入到大一统帝国时代。帝国制度并非中国特有的产物:中东历史上有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欧洲历史上有过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帝国、德意志帝国......虽说帝国制度并非中国特有,但帝国制度只有在中国发展得最为成熟。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在崩溃之后就再也没能恢复,而中国在历经魏晋南北朝这样的大后又重新形成了统一的隋唐帝国。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夏、商、周三个早期王朝的君主都称王,而由王分封的诸侯国君则根据自己的爵位称公、侯、伯、子、男。齐国受封的爵位是公爵; 晋国受封的爵位是侯爵,后来改为公爵;燕国受封的爵位是侯爵,后来改为公爵......像什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魏文侯之类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西周晚期楚国君主熊渠率先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但由于担心此举引起周王室的讨伐又主动取消王号。

春秋时代楚国君主熊通再次称王。进入战国时代后魏、齐、韩、燕、秦、赵等诸侯国相继称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诸侯国君皆已称王。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愿再继续使用“王”这个烂大街的头衔,于是他把古代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合并在一起自称“皇帝”。此后两千余年间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君主皆称“皇帝”。春秋战国时代王的妻子称为“王后”,而秦统一之后历朝历代皇帝的妻子都称“皇后”。

严格意义上秦以后的中国就不存在“王后”这种称谓了,因为这个词是不合礼法规矩的。自从秦始皇称帝后“皇帝”就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而王的地位是要比皇帝低一等的,那么皇帝和王的老婆自然不能都称“后”。“后”这个称谓在周代就是表示国王的嫡妻。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自称皇帝以来“王后”就升格为“皇后”。从此“王后”一词在汉语中就已不大使用。秦以后皇室亲王的老婆只能称“王妃”。

奉中华正朔的朝鲜、琉球、越南等周边藩属国也遵循这一规则。这些国家的君主是不能称皇帝的,因为只有中原王朝的君主才是受命于天的皇帝。周边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国王,而他们的妻子也只能称王妃。在1894年以前李氏朝鲜王朝就从未有过“皇后”、“王后”这样的称呼。那时朝鲜国王的正妻称为“朝鲜王妃”。1894年朝鲜脱离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后将王妃改称王后。1897年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时王后又升格为“皇后”。

在中国周边的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只有日本是一个例外:古代日本在制度文化上学习模仿中国,却没像朝鲜、琉球、越南等国一样接受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秩序。公元681年日本君主的头衔由“大王”改称“天皇”。历史上日本天皇的权力长期被幕府架空,如今的日本天皇则已成为立宪政治下的虚位君主,但天皇制度一直在日本延续至今。从公元681年以来日本君主的头衔就始终是“天皇”,而“天皇”的妻子自然也就被称为“皇后”。

欧洲古代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帝国莫过于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西哥特、东哥特等一系列国家。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欧洲各国就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只有继承了罗马法统的君主才能名正言顺称皇帝。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由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奥托称帝后德意志王国就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所谓的帝国实际上不过是诸侯割据的松散联盟。德意志境内一度出现过390个公国、侯国、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割据一方的现象。因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后末代公主索菲亚流亡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索菲亚后就自称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法统。伊凡三世把自己的大公头衔改称“沙皇”。沙皇俄国由此登上人类历史舞台。1917年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西欧的法国也曾和东欧的俄国一样有过称帝的经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拿破仑之后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强行解散。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皇室是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但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各诸侯邦国并非真正听命于哈布斯堡皇室。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统一也被拿破仑打破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地利就改称奥地利帝国。从1864年到1870年德意志邦国普鲁士先后在与丹麦、奥地利、法国的战争中胜出。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

奥地利被普鲁士排挤在统一的德意志之外后转而与匈牙利组合成二元制的奥匈帝国。近代欧洲有过称帝经历的就是俄、法、德、奥四国。至于所谓的“大英帝国”是因为殖民地多、国力强而被称为“帝国”,可实际上英国王室只在殖民地印度使用过“皇帝”头衔,但在英国本土一直都只称国王。法国帝制在1870年就已终结,俄、德、奥三国的帝制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画上了句号。如今的欧洲实际上已不存在帝国。

因此如今的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典等国君主都称国王。其实在国王所统治的王国之下还有公爵统治的公国、侯爵统治的侯国、伯爵统治的伯国......如今的欧洲还存在着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四个公国。公国的君主就不该称国王了,而应当称之为大公。不过这里面摩纳哥比较特殊:汉语中一般将摩纳哥君主翻译为摩纳哥亲王。公国的君主不称国王,那么他们的妻子自然也不称王后。

一般来说公爵独立建国就称大公,而附属于某个王国就只称公爵。卢森堡、安道尔等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独立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君主就称为大公。卢森堡、安道尔等国的大公在爵位上与英国王室的剑桥公爵、约克公爵是平级的,但他们是独立国家的元首,而剑桥公爵、约克公爵就不是。既然国王的妻子被称为王后,那么汉语在翻译公爵夫人的头衔时往往就使用相对低一级的“王妃”头衔。

同文同种的两兄弟,数百年来有啥恩怨情仇,竟要刀兵相向?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战争会离我们如此之近,而且更让我们感到不解的是,战争的双方还是同文同种的两兄弟,虽然俄语、乌克兰语会稍有差别,但却是非常小的。像俄语这样难说的语言,如果换成一个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交流,绝对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且乌克兰在前苏联时期也是加盟国之一,这么紧密的关系,如今为什么会刀兵相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数百年来,俄罗斯与欧洲,乃至乌克兰到底有哪些恩怨情仇。

如果你去过乌克兰,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仿佛生在俄罗斯。毕竟这两个国家有着太多的联系,在基辅,随处可见极具俄式风格的建筑物,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也基本一致。如果再说得远一点,这两个国家和波兰还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可是有着数百年的渊源,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古代民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斯拉夫人。

这个民族最早生活在现在的波兰境内,维斯瓦河畔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土。在罗马帝国强盛的时期,斯拉夫人、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 “欧洲的三大蛮族”是罗马人对他们的称呼。只不过在生产力进步的过程中,三大蛮族却有了显著的变化,被区别开来。日耳曼人成功推翻西罗马帝国,而他们的各个分支,将整个西罗马帝国的疆土成功瓜分。可能这么说,大家没有概念,这些名字会让你更熟知,那就是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法兰克人统治的就是现为法国和德国的地区,而英格兰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王国,慢慢形成的最有名的国家。

这样的变化导致他们成功占据了中西欧的广阔土地,并逐渐发展壮大,不仅主导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更是最终引领了近代世界历史的推进。所以他们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代表着文明和高贵。但曾经和他们都被称为蛮族的斯拉夫人,却依然生活在欧洲边缘的东欧一带,过着落后贫穷的生活,自然被已经蜕变的日耳曼人继续鄙视,只是从欧洲蛮族变成了东欧蛮族,蜕变的外族一直欺压并试图彻底征服斯拉夫人。

公元950年,已经强大起来的东法兰克王国,在他们的国王奥托一世的命令下,大举入侵斯拉夫,并成功占领了这里。从此之后的两百多年里,斯拉夫人长期陷入了被外族统治的命运。斯拉夫人被当做奴隶,尤其是女人卖到阿拉伯地区,成为当时富有的阿拉伯人的奴婢,数量很多。这也让原本在斯拉夫语系中是荣誉、光荣含义的“斯拉夫”一词,在这段屈辱的历史烟消云散,“斯拉夫人”先是在拉丁语中变成“奴隶”代名词,最后直接演变为英语中奴隶的单词“slave”。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在历史上,斯拉夫人在欧洲是没有地位的,虽然他们也是被人,认为自己是欧洲人,但在哪些自诩是高贵的欧洲人眼里,却把他们当成亚洲人对待,从心眼里就有着一种优越感和歧视心理。所以演变到现代,他们既鄙视俄罗斯,但又很害怕俄罗斯,以至于在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几次表达想要加入欧盟和北约,却一直被无情的拒绝,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被压榨的斯拉夫人分化,并最终和西方诸强不断结怨说起。

由于被外族统治,导致斯拉夫人分化为三大族群,一支还生活在祖地及向西不远的地方迁移,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波兰、捷克等国,他们也被称为西斯拉夫人;有一支向南迁移,被称为南斯拉夫人,这个我们就比较熟悉了,也就是原来的南联盟,包括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保加利亚等等;而向东迁移的这支则被称为东斯拉夫人,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在公元9世纪前后,还处在氏族部落阶段的东斯拉夫人,由于社会阶级的分化,引起了各部落的互相攻伐,他们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请来了诺斯人留里克帮助解决内乱,第一个罗斯王国建立起来。公元882年,作为族亲的奥列格,在留里克去世后继承了王公爵位,并征服了周围的小国,开启了基辅罗斯公国时代。虽然留里克王朝是由诺曼人建立的,却早已被斯拉夫文化所同化,因此这个王朝是一个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王朝。说白了,这个定都基辅的王朝,可以说是现代俄罗斯、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的共同祖先。

那既然都是同一个祖先,为什么最终又会呢?这还得感谢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连俄罗斯这个名字都是被蒙古人叫出来的。原本基辅罗斯被称为罗斯国。但是在13世纪,蒙古铁骑占领了这里,并建立了钦察汗国,强大的基辅罗斯公国最终臣服于蒙古。可蒙古人在这里却遇到一个问题,因为在蒙语中,很少有以辅音R开头的,所以他们在读这样的单词时,往往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元音o,这也让原本的罗斯,在元朝史料典籍中成为了“斡罗斯”或“鄂罗斯”。

公元1243年,著名的金帐汗国建立,首领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蒙古人开始正式统治斯拉夫。但蒙古人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不会管理,这种粗狂性的管理模式的结果,就是让这些东斯拉夫贵族成立了很多公国,虽然这些公国都在金帐汗国的控制之下,而且要交税纳贡,但为了简单化,蒙古的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这些小公国的众多王公里,再挑选一个人封为大公,作为代理人替他管理各个公国。而这个俄罗斯大公的职位可是相当有油水可捞,不仅能得到蒙古统治者赐予的部分地盘,还能从他收缴的各公国进贡的赋税中偷偷捞上一笔。

而这样的统治方式最终才有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国,就是利用蒙古统治者不会管理的弊端,伊凡一世用金钱贿赂蒙古人,利用蒙古不仅夺得全俄罗斯大公的位置,还击败了其他对手。并在此后通过截留税收等手段,强化自己的实力。还让代表着国教象征的东正教主教迁往莫斯科,使莫斯科成为了东正教的宗教中心。随后在1480年,伊凡三世终于击败金帐汗国彻底翻身,有了我们所熟知的沙俄帝国,并逐渐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逐一吞并了蒙古人留下的诸多大小汗国。

而此时,乌克兰并没有政治学上的国家概念,只是有了乌克兰民族的一个概念,还处在波兰的残暴统治下。1684年,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作为乌克兰哥萨克领袖,率先扛起了反抗波兰统治的大旗,虽能多次击败欧洲军事强国波兰实属不易,可毕竟孤立无援,因此几次向沙俄求援,最终乌东地区正式和俄罗斯结盟,并得到了高度的自治权力。结盟后的沙俄继续扩张,又将黑海北岸等地区并入版图,不仅打通了向南的出海口,也通过乌克兰打开了通向欧洲的大门,沙俄吸收了很多欧洲的文化。

但完全占领了这块土地后,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北方战争”正式打响,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了利益,不仅强行取消地方自治,大批的乌克兰哥萨克也被征调到前线充当炮灰。这下,乌克兰贵族可不干了,利益驱使下与瑞典结盟,想要独立。不过瑞典军队最终没能获胜,让乌克兰独立梦破灭,而得知乌克兰贵族想要反叛的沙皇勃然大怒,派出军队血洗了哥萨克营地,并全面推行殖民政策,这让俄乌双方结下了仇怨。

二战爆发后,乌克兰想借助德国来实现独立。虽然此时沙俄征服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苏联,可乌克兰以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的代价,以求得德国承认。没想到的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拉达”,却被进入乌克兰的德军直接推翻,亲德的傀儡取而代之。好在苏联红军被迫展开后,让乌克兰重新回到了版图之内。而且在前苏联时代,乌克兰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很多工业及军事基地都建设在乌克兰,原想着历史遗留问题会从此翻篇,但后期出现的两件事,却加深了双方的裂痕。

由于乌克兰一直有“欧洲粮仓”之称,所以前苏联成立之初,推行的政策再加之自然灾害,让不应该缺粮的乌克兰爆发了大饥荒,导致无数无辜的乌克兰人民失去了亲人。再加上切尔诺贝利的爆炸,让这里的人民饱受核灾的伤害。这两件事都导致了乌民族主义情绪的滋长,进一步扩大了俄乌之间的裂痕。所以乌克兰最终在苏联解体之时,宣布独立。作为第一批的加盟共和国之一,乌克兰却也是最早选择了分手。

不过,独立后的乌克兰也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西部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更加亲欧;而东部生活着大量的俄罗斯族,亲俄人数居多。这进一步导致乌克兰国内的撕裂。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似乎看到了一个机会,从“橙色革命”开始,这一切似乎早已埋下了伏笔。而随着俄罗斯单方面兼并克里米亚之后,双方关系已经降至冰点。北约不断东扩,乌克兰更是积极靠近西方,来和俄罗斯叫板。乌国内民族主义走向畸形,甚至有了纳粹化的苗头,并长期和乌东地区亲俄武装交战,乌克兰早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随时有爆炸的风险。

如今的局面可以说,有近年来现实的因素,但同时也是百年来积怨的爆发。双方想通过战争来解决,并不现实,毕竟这里面的关系实在过于复杂。是非曲直,各位看客心中各有衡量,作为我们只能更多地以史为鉴。只是觉得,乌克兰一味地想要依靠并不靠谱的西方,未必就是出路。双方还是应该尽早坐下来谈谈,寻求一个和平的化解仇恨的方法,毕竟同文同种的东斯拉夫人不应该成为反目的兄弟。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7/169625776610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