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空权作者是马汉(制空权作者)

时间:2023-10-16 03:41:32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几分真心

杜黑《制空权》第一部(上)

第一部 制空权 第一篇

第一章 战争的新形式

战争的技术手段

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因为只要两人相遇,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在航空用于民用之前很久,就已经广泛用于战争 [ 英译者注:1911-1912年意土战争期间,意大利在利比亚第一次将飞机用于侦察和联络。 ] 。世界大战 [ 译者注: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同。 ] 爆发时,当时仍处于幼年时期的这种新技术就在用于军事方面获得了强大的推动。

人们对于航空兵 [ 译者注:Air arm,泛指空中兵力,空中武力,不完全是现代意义的兵种。 ] 的实际运用起初只有模糊的认识。这种新兵种突然进入战争领域,它的特性尚不明确,与当时一直运用的其他任何兵种根本不同。这种新的战争工具开始出现时,人们对它的能力很少认识。许多人抱极端态度,认为在空中是不可能战斗的。另一些人只承认它可能是现有战争手段的一个有用的辅助手段。

起初,飞机的速度和自由活动能力(航空兵初期的主要特性)使它被认为主要是巡逻和侦察的工具。后来逐渐想到用它来为火炮测距。以后,由于它具有超过地面兵器的明显优点,人们开始用它攻击位于战线上和战线后方的敌人。但当时对它的这种功能并不特别重视,认为飞机不可能运载多大重量的攻击兵器。再后,为了对付敌人的空中活动,出现了高射炮和所谓的驱逐机。

这样,为了满足空中作战的要求,就必须逐步增强空中力量。但由于这些要求是在一场大规模战争中出现的,空中力量的发展也是迅速而突然的,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把这种新的空中武器纯粹作为陆海军的辅助手段来使用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几乎贯穿于整个世界大战期间。直到战争末期,在一些交战国中才开始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使空中力量担负起独立的进攻任务,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明智的。但是没有一个交战国充分研究了这种观点。可能是还没有找到可以实践这种观点的正确手段,战争就已结束。

现在 [ 英译者注:指1921年,即世界大战结束后三年。 ] ,这种观点再次出现。看来它强烈地影响着最关心这件事的一些国家当局。事实上,为防御这种新作战武器迫切需要找出唯一合乎逻辑的答案。人类主要生活在地面,自然也在这里开始打仗。我们不知道,当他首次在海上航行时,是不是认为海战仅仅是陆战的补充。但我们确实知道,自史前年代以来,人们就在海上进行独立的作战,虽然是与陆战配合的。今天,对于住在地球表面的人类来说,天空比海洋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此,没有什么理由能阻止他根据推理而得出结论:天空是一个同等重要的战场。

陆军虽然主要是一支地面军队,它也可以拥有在水上航行的作战手段以协助完成陆上作战任务。但这并不排除海军单独用自己的海上手段完成作战使命而完全不必要有陆军参加。同样,海军主要是一支海上军队。它可以拥有陆上作战手段,以协助它完成海上作战任务。这一事实并不排除陆军可以单独用自己的陆上手段完成作战使命而完全不依靠任何海上手段。依次类推,陆、海军都可以拥有空中手段以协助完成各自的陆、海作战任务。但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现实性、甚至必要性,即有一支空军能够单独用它自己的手段完成战争使命,完全不必有陆、海军参预。

因此,空军合乎逻辑地应被赋予和陆、海军同等的重要性,它与陆、海军的关系就象陆,海军之间的关系一样。显然,陆军和海军都应当在各自的战场上为同一目的——即赢得战争而作战。它们应当协调行动,但相互独立。一方依附另一方将会限制各自的行动自由,从而降低总的效能。同样,空军应当始终与陆、海军合作,但必须对双方保持独立。

在此我必须列出我们当前所面临问题的基本特点并强调它的极大重要性。现在我们已经摆脱世界大战的压力以及它那种边错边改的方法 [ 译者注:作者用了一个数学术语trial-and-error method(渐近法),即先试定一个答数,代入方程,根据误差,修改此答数,再次代入后,误差减小,如此反复进行,误差达到最小,即为正式答案。 ] 。它要求我们采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我们以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收获。

国家在安排它的防务时,必须使它在面临任何未来战争时能处于最好的地位。为了使这种防务安排有效,提供的作战手段必须适应未来战争可能具有的特性和样式。换句话说,未来战争具有的特性和形式就是一个国家真正有效的防务所要求的战争手段的基本依据。

现今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使战争带有一种全民特性,即国家全体居民和全部资源都被吸入战争熔炉中。而且,既然社会肯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人类现在就能够预见到,未来战争在特性和范围上都将是总体的。尽管人类的预见能力有限,我们还是可以完全肯定地认为、未来战争的特性将和以往战争根本不同。

任何战争的样式(这是从事战争的人们所最关心的)取决于现有的战争技术手段。例如:谁都知道,火器的应用对改变以往战争的样式发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火器只是一种渐进发展的成果,是利用物体弹性的古代战争工具,如弓箭、抛射器,弹射器等的一种改进。在我们一生中,我们已经看到小口径速射枪和带刺铁丝网的出现给陆战带来多大的影响,而潜水艇又如何改变了海战的性质 [ 原作者注:法国《晨报》1917年9月8日写道:“新成立的海军参谋部历史处最近发布了极重要的材料,其中昭然若揭地表明,假如德国人在他们的不受限制的潜艇战中表现出更多一点胆量,假如他们潜艇指挥官的非凡气质没有被德皇及其总理大臣的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所抵消,我们本来会输掉这场战争。正是德国人自己在1917年春季以后一步步削减了他们潜艇的数量和活动。” ] 。我们也看到两种新武器的采用——空中武器和毒气。但它们仍处于幼年时代,它们的特性和所有其他武器截然不同,我们还不能准确估价它们对未来战争样式的潜在影响。无疑这种影响将是巨大的。我也毫不犹豫地确信,它将完全改变迄今已知的一切战争样式。

这两种武器互相补充。化学已经向我们提供了最有威力的炸药,现在又将给我们提供甚至更有威力的毒气,而细菌学还可能给我们更可怕的武器。要想对未来战争的性质获得一个概念,只要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细菌学家能发明在敌国传播疫病的手段同时又能保护本国人民,它将掌握何等巨大的破坏力。空中力量就不仅能对敌国领土任何部分用高爆炸弹实施轰炸,而且能用化学战和细菌战摧毁整个敌国。

如果我们仔细估计一下这些新武器的潜力(它们今后无疑还会改进和发展),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只不过是个起点,而且已被远远抛在后面。它不能作为国防准备的基础,这种准备必须着眼于未来的需要。

我们还必须记住这一事实:我们今后拥有认真研究和广泛使用这些新武器的有利条件(这种武器的潜力我们还不清楚),而这种条件正是德国要被迫利用的条件。协约国强迫德国解除武装,废除常备军。它会安份地接受这种劣势地位吗?它不会迫于需要去寻求新武器来代替现在禁止它使用的旧武器,用它来进行复仇吗?我们不能不看到德国在化学细菌学和机械学两个领域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事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些迹象,它正在向这方面考虑,它将发挥德国民族一贯特有的苦干和不屈不挠精神来研制这些新的武器。它会在它的实验室里秘密工作,一切外国的裁军监督(即使这种监督过去是有效的),也必将是枉费心机。

不管德国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这些新武器的价值,否认它们在任何国防准备中的关键作用。为了对这种武器的重要性作出准确的评价,我们必须确切了解它本身和它对陆海军的价值。这种评价就是本书的首要目的。

新的可能

只要人类还是被束缚在地球表面上,他的活动就必须适应地球表面所造成的条件。战争是需要军队广泛运动的活动,进行战斗所依托的地形就决定着战斗的主要特色。地面起伏不平,存在各种障碍,限制了固态物体在上面的运动。因此人们必须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运动,或是在艰难地区用费时费力的劳动去克服障碍。结果地球表面逐渐布满容易通行的并在不同地点交叉的交通线,另一些地方则被难以通行有时是无法通过的区域分隔。

海洋则相反,它的质地到处一样,各处表面都同样可以航行。但由于海洋受海岸线限制,航行自由常常不能实现,除非航线两端位于同一海岸线上,或是沿着外国控制下的规定航路航行,否则就不得不绕海岸进行长距离航行。

战争是两个基本相互对立的意志的冲突。一方企图占有地球的一部分,另一方与之对立,力图反对这种占领,必要时使用武力。结果就是战争。

攻方军队企图沿最少抵抗、或最容易通过的路线前进到他要想占领的区域。守方军队自然要沿敌军前进方向展开,力图阻止其前进。为了更好地阻敌前进,他将试图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地形或沿最难通过的障碍沿线部署自己的军队。由于这种天然障碍是固定不变的,地球上某些富饶肥沃的区域也是固定不变的,从而引人贪欲,这样,地球表面的有些部分似乎注定作为自古以来的战场。

既然战争只能在地球表面上进行,军队就只能沿地面划定的交通线运动和交锋。为了战胜,为了控制所觊觎的地区,一方必须突破对方的坚强防线攻占这一地区。由于进行战争越来越要求投入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为了保卫自己不受敌人侵犯,随着战争的发展,交战国被迫将沿战线部署的部队不断延伸,直至象上次战争那样,战线实际已伸展到整个战场,这样就把各方军队的一切通路都给挡住了。

在战线后方,或在地面武器最大射程之外,交战国平民并不直接感受到战争。任何敌方进攻都不能威胁该距离之外的人们,平民生活仍能安全地,比较平静地进行。战场是有严格范围的,军队和平民之间有明显区分。为适应国家战时需要,平民只是多少加以组织而已。在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之间甚至存在着法律上的区分。因此,尽管世界大战显著地影响了许多国家整体,实际上只有少数人真正卷入战斗和死亡。大多数人继续在安全和比较和平的条件下工作,为那少数人提供战争资源。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如果不首先突破敌人防线,就不可能侵入敌人领土。

但是这种情况已经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有可能不用首先突破坚固防线就能进入它的远后方。这是空中力量使它成为可能。

飞机在行动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它可以用最短时间(沿直线)沿任何方便的路线向任何地点往返飞行。人们在地球表面上不能做任何事来干扰在三度空间中自由飞行的飞机。历来规定和影响战争特性的一切因素对空中的活动都是无能为力的。

由于出现这种新武器,战争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地面大炮的最远射程之内,而将在交战国数百英里的陆地、海洋范围内直接感受到。安全和平静的生活区域不再存在,作战也不再局限于实际战斗人员。相反,战场已扩大到交战国整个国境,全体公民都将成为战斗人员,因为他们都将暴露在敌方空中进攻之下。士兵和平民之间不再有任何区分。陆上和海上的防御不再能保护国家后方,陆上海上的胜利也不能保护本国人民免遭敌方空中攻击,除非这种胜利能占领敌国领土,摧毁它的航空兵部队赖以生存的基础。

所有这一切必不可免地会给未来战争的样式带来深刻的变化,战争的主要特性必将与以往任何战争根本不同。因此,我们应当完全明白,从保卫一国免遭敌方攻击角度看,空中力量的不断发展,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实用方面,将会如何导致地面武器效能的相对降低。

由此我们应当得出严酷而又必然的结论,就是,鉴于今天的航空技术的发展,一旦发生战争,即使我们沿阿尔卑斯山部署最强大的陆军,在海上部署最强大的海军,也不能有效地抵御敌方坚决轰炸我国城市的企图。

大变动

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胜败双方都几乎消耗殆尽。这主要是由战争的技术特点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造成的:这就是,火器的新发展对防御一方比对进攻一方要有利得多。其次是由于人们在心理上还不能立即掌握火器改进给防御带来的好处。主张进攻的人到处鼓吹进攻战争的好处,却同时忘记了必须有一定的兵器作后盾才能胜利地发起进攻。而另一方面,人们关于防御却谈得很少,只是偶尔提到,似乎这是一个令人难堪的不能讨论的题目。这种态度助长了军人中普遍存在的信念,认为火器威力的改进更有利于进攻而不是防守。这种信念已被证明是错误的。真理正好相反。认真的思考应会看出这一点,而随后的战争经验更是明白地证实了这一点。

真理是:火器的每一个发展和改进都有利于防御。防御不仅能使武器保存更长的时间,并且使它能处于增强效力的最佳地位。因此可以理解,从绝对的意义上说,武器威力越大,有利于它的保全和提高效力的部署的价值就越大。事实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防御体系从来没有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得那样广泛,它在战争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到在战争的长时期内构成为战线主要依托的巨大防御体系。如果守卫这个体系的步兵和炮兵装备的仍然是古斯塔夫·阿道尔夫 [ 译者注:阿道尔夫·古斯塔夫二世,十七世纪初瑞典国王,著名统帅和军事改革家。 ] 时代的武器,那还会有什么价值呢?可以说一钱不值。

但是随着火器效力的增大,守方对攻方就具有了既相对又绝对的优势。我们设想一个士兵踞守在带刺铁丝网屏护的堑壕里;进攻他的敌人在开阔地上将暴露一分钟。假定双方装备的都是每分钟射击一发的前膛毛瑟枪,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肯定,进攻者为了能达到这个单兵防守的堑壕,只需要两个人就够了。因为在这一分钟内,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被防守者击中而退出战斗。但如果双方装备的是每分钟射击30发的来复枪,同样可以确定无疑地肯定,必须用三十一个人冲击堑壕。这些人在进攻前射击的子弹不起什么作用,因为假定这一个防守者是被铁丝网堑壕有效地保护着。

在第一例中,攻方的一人被守方的一人有效地“吃掉了”;在第二例中,三十个人被一个人“吃掉了”,因为来复枪的效力大了三十倍。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大,攻方为了取胜,必须投入压倒的人力才能打破平衡。

事实上,世界大战中,由于小口径武器的威力极大增强,守方就有可能让一波波进攻的步兵接近自己预设阵地,然后将他们击毙在途中。或者,如果攻方一定要不顾一切地达到目的,守方就能迫使其放弃用步兵攻击预设阵地中的人,而改用耗费巨大的各种口径大炮进行轰击,将阵地炸翻,连同防守者一起埋葬。因此,进攻战斗从来没有象世界大战中那样困难而费钱。

但是,指出新武器威力的增大有利于防御,并不是要怀疑这一无可争辩的原则,即,战争只能依靠进攻行动取胜。而只是要说明,由于火力的增强,要求进攻作战比防御作战有大得多的力量。

不幸,这一事实直到战争后期以前并未被人认识。在那场持久的冲突中,发动进攻而没有适当的兵器。这些进攻浪赞了大量时间、金钱和人力,结果或是完全失败,或是只取得部分成功。由于集结大量人员物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进行得十分缓慢,这种进攻行动准备得很差,其结果只能使交战军队疲惫不堪,拖长了战争时间。假定在那场战争中,军队装备的仍然是前膛炮,可以肯定既不会出现钢筋混凝土堑壕,也不会有带刺铁丝网障碍物;战争可能几个月便见分晓。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有威力的进攻武器与更有威力的防御堡垒的持久对抗。只是经过反复的突击,最后才粉碎了坚固的防御,暴露出敌人的心脏。持久战争挽救了协约国,他们有时间获得新盟国、新军队。但另一方面也完全拖垮了战败国和战胜国。

德国人在准备战争时,考虑到火器威力的增强会给守方带来的好处。他们考虑战争时特别重视进攻性,并准备了最适当的兵器(305和420毫米大炮),用它发起战争,从永久筑垒中尽快打开通路。他们以坚决的进攻行动开始了战争。但当法国战线的形势迫使他们转入防御时,他们又能在阵地上构筑一套完善和充分的防御体系,使协约军大为惊讶:这不可能是临时想出来的,一定是在事前很久为应付这种局面早就充分计划好的。

德国在准备战争时,也曾考虑可能被迫在不止一条战线上作战,考虑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的作用——在一条战线上以最小兵力扼守,而在另一条战线上以最大兵力出击。无疑,他们曾详细制订出某些计划,一旦环境需要,就可以付诸实施。这清楚表明,德国人已完全认识到防御的价值,尽管他们坚定地相信战争只能依靠进攻取胜这条原则。

虽然,为了扭转局势必须投入数量巨大的军队用于进攻,这使进攻比防御更为困难,但是这种进攻也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减少自己用于防御的兵力而在选定的进攻地段上可能集中最多的军队。德国人的全部战略机动可以归结为一个公式:用自己一小部兵力沿着体系完善的防线牵制一部敌军,同时用由此而能使用的最大兵力攻击敌军另一部。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战略经常是成功的。

陷入意外的协约一看到长驱直入法国腹地的德国人停了下来,就幻想(同时又缺乏防御准备)他们能比较容易地赢得战争。他们在冲突开始时既然没有能立即采取措施以保证胜利,在以后各阶段就不得不加以补救。从纯粹军事意义上说,战争之所以延长是由于人们没能理解现代战争的确切性质和要求。这种不理解导致一系列非决定性的进攻,把刚刚征集来的物资立即消耗掉。这样一来也把改变敌对军队之间平衡所必需的巨大兵力,本来靠它就可以较快地结束战争,却被零敲碎打地用掉了。

尽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各国仍能继续作战。原因就是战斗时断时续,拖了很长时间,使他们能不断补充人力物力的损耗,继续战斗,直到精疲力竭为止。在战争期间还没有过一次致命的打击,使对方受到重创,感到死亡将至。相反,双方都给予对方无数次打击,造成无数创伤,但都是轻伤,来得及愈合。这种创伤使身体逐渐衰弱,但仍不失生存希望,并能恢复足够体力去对付同样衰弱的敌人直到耗干其最后一滴血。事实上,最终决定结局的战斗的激烈程度比取得一定战果的早期战斗要差得多。毫无疑问,如果战争三个月而不是四年就结束了,造成的破坏至多只有现在的一半,如果八天就结束,破坏至多四分之一。

因此,世界大战的特殊性是由于以往几十年火器的发展而带来的。既然这种发展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如果不再发生什么新情况,未来战争将会具有上次战争相同的特性,只是更为突出而已。换句话说,可以合乎逻辑地设想,未来战争将会更表现出防守对进攻不断增长的优势。这样就更难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而这却是为赢得战争所必需的。

如果情况是这样,意大利有山脉作为国境的坚固防护,又不想征服别人,面对任何敌人都将会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只要有一支小规模军队和有限的兵器,即使面对巨大优势军队的进攻,也能容易地防守自己领土,并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应付冲突中的任何不测。但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新武器(本文后面还要谈到)改变了局势,扩大了进攻的优势,同时缩小了(即使不是取消)防御的优势,并且剥夺了那些对突然爆发的战争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准备时间。没有什么堡垒能够抗击这种新武器,它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对敌人心脏给以致命的打击。

我们面对着战争将时发生剧变的时刻,这种剧变正怂恿着一些渴望着征服别人而又不受良心谴责的国家。我们必须冷静地、彻底地探讨一下能提供有效的国防的正确道路。

进攻性武器

飞机由于不受地面障碍约束并具有极大的速度(比已知的任何运输手段速度都大),是一种出色的进攻性武器。

进攻的最大优势是能主动计划作战行动,就是,能自由选择攻击点并能调动最大的打击力量。而处于防御地位的敌人不知道攻击方向,不得不把兵力散布在整个防线一切可能遭到攻击的地点上,指望一旦察明进攻意图后,能及时向实际遭到攻击的地段转移兵力。这就是战争全部战略战术的实质。

显然,一个国家掌握了迅速集结兵力的手段,能对自己选定的敌兵力集结处或供应线上任何点施加打击,就是具有最大进攻潜力的国家。以往,当战争以小规模,轻装备、运动迅速的军队进行的时候,战略战术运用具有广阔领域。随着军队集团越来越大,活动范围缩小了,受到的限制也更多了。世界大战中,参战军团庞大,非常笨重,运动特别迟缓,结果部队运动降到了最低限度。战争全局直接形成双方军队残酷的对垒。

飞机不同,它向任何方向飞行都是同样方便,速度超过任何别的运送工具。例如,驻扎在A点的一架飞机,对以A为圆心、以飞机活动范围(数百英里)为半径的圆内地面上一切点都构成潜在威胁。驻扎在同一圆内各地的任何飞机也全都能同时飞向A点集中。因此,空中力量对它活动半径内的所有地点都构成威胁。它的部队可以从各自基地出动作战,并能集中突击指定目标,而其速度快于已知的任何运送工具。由于这个理由,空中力量是最适于进攻作战的武器;它的打击来得突然,使敌人没有时间调集援军加以对付。

事实上,飞机的打击威力如此巨大,结果引起了矛盾,为了保护它自己,需要使用比用于进攻更大的兵力进行防御。例如,假定敌人有一支空中力量其进攻能力为X。即使它的基地是分散的,也很容易逐步或按其他合适方式集中起来打击它活动半径内任何数量的目标。假定这种目标有20个。这样,为了保护自己对付这X力量的袭击,在20个目标的每个附近必须驻有一支与X相当的兵力。结果其飞机总数就必须比敌人大20倍。也就是,防御一方为了保卫自己,它的空中力量至少需要比进攻一方大20倍。这样解决问题是荒谬的。可见飞机不适用于防御,它是一种出色的进攻武器。

在上次大战中这种武器的突然出现,使人们不可能彻底研究如何将它用作战斗武器。人们本能地从经验出发,用空中和地面的对空防御来对付空中进攻。于是出现了高射炮、侦察机和驱逐机。随后的经验表明,尽管这次战争中的空中进攻作用很小,计划和实施都带偶然性,但上述这些防御手段是不够的。每次当空中进攻坚决时,它总能达到目的。威尼斯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曾反复遭到轰炸;我们目睹特雷维佐 [ 译者注: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威尼斯以北,战时曾是意军指挥部所在地,多次遭到轰炸。 ] 几乎被夷为平地。最高统帅部也不得不放弃帕多瓦。在其他国家,不论是协约国还是其敌人,也都发生过同样事情。

尽管有发达的通信系统,当敌机到达目标时,如果我方驱逐机不是已在空中(它们显然不能老是在空中停留),就很难及时起飞,阻止敌人向选定的目标投下所载炸弹。用炮射击很少命中目标,就象用步枪打麻雀一样,也许偶尔碰上一个。高射枪炮沿城镇街道和乡村努力追逐在各处随意俯冲的飞机。他们的行动正象骑着自行车追逐返巢的鸽子!高射炮火到了弹道的后半部成了从天而降的炮弹。所有这些防御火力劳而无功,徒然消耗国家大量物资,有时浪费在阻止预计的而不是真正的空袭上。有多少炮口指向天空,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等待着始终没有来到的空袭!有多少驱逐机动用了人力物力,始终没有机会保卫任何东西!多少人长时间徒劳地注视着天空,等待敌人出现,最后放下心去睡觉!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计算过遍布全国用于防空的武器和人力物力有多少,但无疑总量一定是很巨大的。所有这些被毫不吝惜地浪费了的资源,本来是可以有益地用于其他目的的。

这种违反基本军事原则和节约精神的人力物力分散,正如我已谈到的,来源于航空兵突然出现使人晕头转向,误认为可以对它加以防御。当一条疯狗闯进村庄时,村民们并不各自呆在自己家门口,手拿棍子,等待疯狗突然出现时把它击毙。这样做会耽误他们的工作,并不能阻止疯狗咬人。没有一个村民会这么办。他们定会聚集三四个或更多勇敢的人去追踪疯狗,找到它的窝,将它打死。

同样,除非在敌人的空中力量还没有机会袭击我们之前加以摧毁,我们没有什么实际办法可以阻止它的进攻。要想保卫海岸线不受海上攻击,并不是要沿全线分散部署舰船和大炮,而是要夺得制海权,即阻止敌人航行。这已成为公理,而且长久以来就是如此。地面是天空的“海岸线”,天空和海洋情况是类似的。因此,地球表面,不论陆地还是水面,要防御空中攻击,不是分散部署大炮和飞机,而要靠阻止敌人飞行。换句话说,就是要“夺得制空权”。

即使是单纯防御,也就是,阻止敌人飞行或进行任何空中活动,也应当承认上述概念是合乎逻辑的、合理的。

夺取制空权要求采取积极行动,也就是,进攻的行动而不是防守的行动,这是最适合于空中力量的行动。

空中进攻的规模

这次世界大战多少给我们澄清了制空权这一概念。为了估价制空权,了解未来空中进攻可能的规模是很重要的。

航空炸弹只要落在目标上就算达到了目的。因此,制造炸弹需要的金属并不象炮弹那么多。如果为了保证有效的爆炸,装高爆炸药的炸弹需要使用与装药成比例的大量金属,则装燃烧剂和毒气的炸弹,金属所占比重就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设想这两种炸弹的金属大致占总重的百分之五十,大致差不多。制造炸弹不需要高级钢、特种金属,也不要求精加工。它所要求的是炸弹破坏成分:炸药、燃烧剂、毒气要有最大效力,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空中轰炸自然永远也达不到炮火那种准确性,但这点并不重要,因为这样的准确性是不必要的。除特殊情况外,炮火的目标通常是准备要承受炮击的,而空中轰炸的目标却没有准备好挨炸。轰炸目标总应是大型的,小型目标不重要,不值得注意。

轰炸行动的指导原则应当是:目标必须一次突击即完全摧毁,不需要对同一目标再次突击。到达目标、总是一种带有一定风险的空中活动,只应一次完成。彻底摧毁一个目标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效果。它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为了对这种影响有个概念,我们只要设想:一旦敌人宣布要对某些城市中心实施不分军民的毫不留情的轰炸,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的平民会有什么反应。

空中进攻通常指向这类目标:和平时期的工商业设施、重要的公私建筑、运输干线和交通枢纽,以及某些特定的居民区。摧毁这些目标需要用三种炸弹: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其比例视情况而定。爆炸弹炸毁目标,燃烧弹使目标起火,毒气弹阻止消防人员灭火。

计划毒气攻击时,要能使目标所在地毒雾弥漫,并采用持久性毒气或各种延时引信炸弹,使毒气能持续一段时间以至数天。显而易见,采用这种方法,即使爆炸弹和燃烧弹数量不多,也能彻底摧毁大片居民区和他们的通行线,在关键时刻,这种行动可能具有无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为了说明空中力量的规模,我们假定100公斤的破坏物质能破坏25米半径的圆面积(这种假定符合当前实际)。那么为了使破坏范围能达到直径500米的面积,就需要100×100公斤,即10吨破坏物。10吨破坏物需要有10吨金属外壳。当前的飞机除乘员外,很容易携带2吨炸弹。因此,10架飞机就可以携带破坏500米直径范围内任何目标所需要的全部炸弹。为此目的,只要训练10架飞机的驾驶员能向该区域尽可能均匀地投下炸弹就行了。

这使我们对于进行有效轰炸所需要的基本兵力单位有一个概念。即是,轰炸单位应当有能力摧毁一定面积内的任何目标。我认为这个面积应当恰好等于一个直径500米的圆。因此,如果上述假定是正确的,这个兵力单位应是10架飞机,每架能携带2吨炸弹。当然,准确的比例应当根据经验决定。

我认为,应训练轰炸机飞行员能从中空(3000米),向一定面积尽可能均匀地投下炸弹。可以用变换瞄准数据、延伸中队编队的自然瞄准线(玫瑰花形)来实现炸弹散布。如果一个特定面积包括很容易摧毁的目标,只要增加轰炸机数,即可将该区域扩大到500米以上直径。反之,可以用较少飞机缩小难摧毁目标的范围。

不过这些细节比较次要。主要是采用这种战术能使轰炸机成为一种肯定的、精确的进攻力量,而不再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东西。

另一方面,如果某个目标面积较小,但军事上重要,应当在地图上标明。攻击中,少量炸弹偏离目标关系不大。但如果预定攻击的目标面积直径大于500米,必须将整个区域标明。假如目的是破坏某一面积,例如直径为1000米面积中的所有东西,可以将目标分区,用4个独立的但又相互协同的飞机中队加以突击;如果直径为1500米,可用9个中队;2000米用16个中队,依此类推。但是这种轰炸活动如果不是针对很大的居民中心,很难获得成功。事实上,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象伦敦、巴黎、罗马这类大城市中心有500至2000米直径的区域遭到无情轰炸,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 英译者注:请看1940年11月15-16夜,可能不超过250架轰炸机在一次夜袭中对考文垂造成的惊人破坏。 ] 。1000架上述类型的轰炸机(是当前正在使用的,而不是蓝图上正在设计的)连同必需的维护设备和每天损失的补充,可以组成100个作战中队。这样一支空中力量在懂得使用它的人手中,每天出动50中队,就可以破坏50处城市中心。这是一种到目前为止优于任何其他进攻手段的进攻力量,其他手段与之相比已无足轻重。

事实上,这种进攻力量(它的出现在十五年前 [ 原作者注:1905-1906年。 ] 连作梦也想不到)正在日益强大。这是因为一直在建造大型、重型的飞机,也由于出现新的炸药、燃烧剂,尤其是毒气。面对这样一种进攻力量,交通线被切断,供应仓库被烧或被炸,兵工厂和其他辅助设施被破坏,一支陆军还能干什么呢?一支海军如果不再能在自己的海港中避难,它的基地被烧或被炸,它的兵工厂和辅助设施被破坏,它还能干什么呢?一个国家经常处于威胁之下,为即将到来的破坏和死亡的恶梦而烦恼,还怎么能继续生活和工作呢?确实是这样啊!我们必须永远记住,空中进攻不仅针对物质抵抗最小的目标,也针对精神抵抗最小的目标。例如,一个步兵团即使丧失三分之二战斗力还可能在被毁的堑壕里进行一些抵抗,可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在看到一个车间被毁后,即使人员死亡极小,也会迅速瓦解,停止生产。

当我们要想估价即使是当前水平的空中进攻的潜在威力时,必须记住上述这些。获得制空权能使用进攻力量大于人类所想象的威力;能够切断敌人陆、海军与其作战基地的联系;使敌人丧失赢得战争胜利的机会;能完全保护本国;保护本国的陆、海军顺利作战;能保卫本国人民安居乐业,安全生产。简而言之,获得制空权就意味着胜利。反之,在空中被击败就是最终失败,将听从敌人摆布,不能保卫自己,将被迫接受敌人认为适当的任何条件。

这就是“制空权”的含义。

注一:特雷维佐市政府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特雷维佐的灾难》,可以作为我上面论述的一个说明。奥匈飞行员从1916年4月至1918年10月末进行的32次攻击中,对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投下近1500颗炸弹。按每颗炸弹平均重50公斤计算(很可能小于此数),在两年半战争时间中向特雷维佐共投下75吨炸弹。

按我个人大致计算,特雷维佐最宽处约1公里;要造成上述破坏,大约需要4中队(每个中队10架)共40架飞机,每架飞机携带2吨炸弹共计80吨。

我们如果看看《特雷维佐的灾难》的附图(上面列有弹坑分布)以及造成的破坏的照片,就可以看到,这75或80吨炸弹如果由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三种按正确比例组成并在一天内投下,特雷维佐将会全部被毁,很少居民能生存下来。为什么特雷维佐尽管面临巨大危险,仍能避免全部被毁而保存在地面上,并能在最初几次轰炸后撤出它的居民,只死了30人,伤50人呢?原因就在于:每次攻击平均只投弹50颗。这样就使人们在轰炸间隙有时间扑灭轰炸引起的大火。

而在整个轰炸期间,防空部队除了标记被炸地点外,没有进行什么有效活动来阻止轰炸。结果尽管在战争接近终了时我方宣称已掌握了制空权,而敌方空中攻击仍能一直进行到1918年10月底,甚至到11月3日停战日。

注二: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舰队不算小舰艇共有30艘战列舰总计792,496吨。它的舷侧齐射量,按每炮发射一发炮弹计算,共重194,931公斤,即约195吨,每舰平均6.5吨。

与之相比,一中队10架飞机各带2吨炸弹,一次飞行就能投下20吨炸弹,即大于3艘英国战列舰的一次齐射。同样,一个1000架飞机各带2吨炸弹的航空队一次能投下2000吨炸弹,超过整个英国舰队30艘战列舰全部大炮各射击10次。一千架轰炸机如果每架造价为一百万里拉,共十亿里拉,只相当于一艘无畏型主力舰。

除造价外,海上力量和空中力量之间还有一个重大差别。英国舰队只能向另一个愿意交战的舰队或沿海岸的固定目标发射排炮。一支机群则不同,可以轰炸完全没有办法还手或采取任何自卫措施的、位于陆地或海面任何位置的目标。

此外,我们很快会看到将制造有效载重10吨以上、即载弹量相当甚至超过一艘战列舰舷侧齐射量的轰炸机。而且,一旦战舰和飞机交战,由于舰炮不能以直角射击,很可能将败下阵来。即使它能以直角射击,也几乎不可能击中向军舰近于垂直俯冲(飞机正能做到这点)的快速飞机。最近在美国和法国进行的试验看来已对这点提供了最终证明。

无论如何,本附注提供的数字至少可以使我们对空中力量的规模和实施手段的简便有一个更具体的概念。

制空权

掌握制空权表示一种态势,能阻止敌人飞行,同时能保持自己飞行。现在已经有了具有中等载弹量的飞机,为国防目的制造足够数量的这种飞机并不耗费过大的财力。炸弹或炮弹的破坏成分——炸药、燃烧剂、毒气都在生产。一支能够投下成百吨炸弹的机群能够很容易组织起来。因此,空中进攻的打击力和规模,无论从物质上或精神上来考虑.要比已知的其他任何一种进攻都更有效得多。一个掌握制空权的国家能保护自己领土不受敌人空中攻击,还能阻止敌人支援其陆海军作战的辅助空中活动无法进行。这种空中进攻不但能切断敌陆海军与其作战基地的联系,还能对敌国内地进行毁灭性的轰炸,使其人民物质和精神的抵抗趋于崩溃。

所有这些都是现在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遥远未来的事。这一可能发生的事响亮地要求每个人懂得: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这就是我们根据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但是由于这一结论具有极大的实际重要性,由于它与现行观点截然不同,我们必须对此作比较充分的论述。

当结论是根据确证的事实、严格按照逻辑推理而得出的时候,尽管它似乎新奇而激进,又与同样以确证事实为依据的、但性质完全不同的常规思路和固有习惯认识直接矛盾,这种结论也应当被承认是正确的。其他结论等于是否定推理本身。正如一个农民坚持完全按照他祖祖辈辈的方法种地,而不考虑使用化肥和现代机械能使他的收成增加两三倍。这种守旧和固执除了在市场上失败以外,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十二年前 [ 原作者注:1909年。 ] ,当最早的飞机还在田野和天空之间蹦蹦跳跳,按今天的标准根本不能叫做是飞机的时候,我就开始宣传制空权的价值。自那天至今,我尽最大努力引起人们对这一新武器的注意。我争辩说:飞机应当成为陆军和海军的第三位兄弟。我断言:终有一天在一个独立的空军部领导下,会有成千架军用飞机在空中穿梭飞行,飞艇和其他轻于空气的飞行器面对飞机的优越性将会让位。正如我1909年预言的那样,我当时争辩的一切后来都成了现实。

我当时不是作预言,现在也不是。我当时所做的只不过是研究这一新兵器的出现带来的新问题,并根据可靠的资料进行论证。但我毫不犹豫地把我所获得的结论探究到底,不管当时和现在人们仍把这些结论认为是谬论。我完全确信事实将证明我是对的。

既然有人能运用经过周密思考的推理和精确计算发现某一未知行星的存在,向天文学家提供一切能发现事物所需要的数据;当有人能运用精确推理发现电磁波,从而使赫兹获得了继续进行实验的手段,那么我们就应当相信人类推理的确实性,至少应达到天文学家和赫兹所相信的那样程度。他们那时的推理不是要比我现在打算做的更加难以理解吗!

在此我要求读者与我一起思考我所说的一切(这是值得的),以便每个人能对此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问题不允许部分解决。要么是对,要么是不对。

我所要说的就是,为国防作准备时我们必须遵循一条完全新的路线,因为未来战争的特性将和以往战争完全不同。

我认为这次世界大战只是表示战争特性演变曲线图上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曲线突然转折,表示有一些全新的因素在产生影响。因此,死抱着过去的陈旧东西不放对未来没有什么教益,因为未来跟过去发生的一切根本不同。对未来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索。

我认为如果不认真考虑这些事实,国家在建设现代国防上将付出巨大的牺牲,不会有多大用处,因为这种国防将不可能满足现代军事要求,要否认这点必须驳倒我的论断。

我要再问一句:我们建设的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不能对付顽强的、准备良好的敌人,不能切断敌人与作战基地的联系,阻止敌人向我国散布恐怖和混乱,是不是这样?

人们可以回答:“不是这样”,这只能表示他们不想在陆海军之外再掌握另一种适当的手段来应付上述局面。但我一直肯定回答;“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我深入考虑了新武器和战争新样式带来的问题,相信这种局面即将出现。

注:1909年我写道:“我们至今为止曾被无情地束缚于地面,我们曾经傲慢地、甚至几乎带着惋惜心情嘲笑那少数无畏的先驱者的努力,认为他们是自欺欺人,而结果却证明他们是真正的先知。我们只有陆军和海军,因而感到奇怪天空也将成为重要性不次于陆地和海洋的另一个战场。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最好习惯于这种思想,并为将要到来的新的战争做好准备。如果有的国家能够离开海洋而生存,那么肯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不呼吸空气。因此,未来我们将有三个而不是两个独立的有明确界限的战场,虽然在每个战场中各自将以不同的武器进行战争,但仍将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作,这个目标始终如一,就是:胜利。

今天我们充分意识到掌握制海权的重要,但不久制空权将变得同等重要,因为只有获得这种控制权(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利用空中观察的好处,能清楚地看到目标。这种好处只有当我们拥有空中力量而使敌人停留在地面时,才能充分享受。争夺制空权的斗争将是艰苦的。文明国家将努力锻造最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这种斗争。如果其他条件相等,任何冲突最终结局将决定于数量。因此,争夺制空权的竞赛将持续不止,只是有时因经济原因而受到限制。为了争夺这种空中优势,航空兵队伍将越来越大,它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增长。

因此,陆军和海军不应把飞机看作仅是一种用途有限的辅助武器。他们更应把飞机看作是战争大家族中的第三位兄弟,当然是小弟弟。”(G·杜黑少校:《航空问题》,原载罗马《准备》报,1910。)

现在有了世界大战的经验后,我发现对我十一年前写的东西可以一个字也不改。时间已证明我的推论,尽管关于制空权的思想现在还没有付诸实现。对此我并不抱怨。但无论如何,今天(再早也是不可能的)这些思想正迅速被人们所接受,尤其在意大利以外。

最终结果

夺得制空权就是胜利;在空中被击败就是战败,并接受敌人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对我来说已成为一条公理,对于不怕麻烦愿意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也将越来越清楚;我希望能将这个问题完全阐述明白。

我们由这一公理立即可得出第一个推论:一旦发生战争,为了保证国防,必要和充足的条件是能夺得制空权。第二个推论:为了保证国防,一个国家所做的一切都应为着一个目标,即在一旦发生战争时掌握最有效的手段夺取制空权。

任何努力、行动、人力、物力如果脱离这一主要目标,都会使夺取制空权的可能性降低,使战败的可能性增加。任何脱离这一首要目标的作法都是错误的。为了征服天空,必须剥夺敌人的一切飞行器,在空中,在它的作战基地或生产中心,一句话,在能找到这些飞行器的任何地方打击它。这种破坏只能在空中或在敌国内地完成。因此它只能由航空武器而不能由陆军和海军武器来完成。因此,制空权除了依靠一支强大的空军外是无法夺取的。根据这一论断以及上述第一个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结论,即,除非拥有一支在战争中能夺得制空权的空军,充分的国防不可能得到保证。显然,这一论断和现行的国防观念是直接对立的。它把航空兵的重要性列在了第一位。然而要否定这一论断,就必须否定制空权的价值。摆脱过去会带来困惑,但是人类征服天空本身就带来了困惑。

我已指出,这一结论意味着传统价值观念被一种新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观念所代替。至今为止,陆军和海军一直是占优势地位的军种,也没有人对这种地位产生过疑问。天空过去对人类是封闭的。但是并不存在先验的理由,为什么航空兵与地面(水面)军队相比不能成为优势力量。我们考察这种关系时,得出结论,空军必然将优于陆军和海军,这是因为陆军和海军的活动半径受限制,相比之下空军的活动半径要大得多。

我说过,我们现在处于战争演变曲线的一个特殊点上。过了这一点,曲线将向一个新方向急剧转折,打断了以前的连续性。因此,如果我们力求不偏离前人走过的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脱离实际,结果是远远离开当代的现实情况。为了能跟上实际情况,我们必须断然改变方向,追随现实本身。如果论证、常识和事实本身告诉我们陆海军和空中力量相比,重要性正在下降,而我们仍然坚持相信不符合实际的陆海军的虚构的价值,那我们就是在做损害国防准备的蠢事。

自然界的发展并不是突变的,人类的进化更非如此,我并不幻想陆海军明天就被取消而只有空军在发展。

目前我只要求给空军以应得的重视(在意大利我们还差得很远),在过渡期间可以采取下述起码的方案:逐步削减陆海军部队,同时相应增强空军部队,直至空军增强到足以夺取制空权为止。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行这一方案,就会越来越接近实际。

胜利向那些能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后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在这个战争样式迅速变动的时代,谁敢于先走新路,谁就能取得新战争手段克服旧的带来的无可估量的利益。这种强调进攻优势的战争新特性,肯定会在战场上造成迅速的、一边倒的决定性结局。对于未来战争没有做好准备的国家,一旦战争爆发,将会发现自己已经来不及准备,甚至连战争的趋向也看不出来。先做好准备的国家不仅能迅速取胜,而且付出的牺牲最小,消耗的物资最少。因此,这一转变一旦完成,决定战场上的胜负是很快的,实际战争将由越来越令人生畏的空军来打。在过渡时期,保持一支能对抗敌人陆海军的有限部队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必须等待别人作出先例才相信这一点,我们将会落后。在这个时代落后,万一发生战争就是被打败 [ 英译者注:这正是波兰、法国、挪威、比利时、荷兰以及一定程度正在英国、美国发生的情况,在当前这场战争中(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受到德国、日本战争机器的袭击而猝不及防。 ] 。正如我早已指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正是目前的情况。协约国正迫使德国坚定地沿着渴望复仇的道路前进。事实上,德国被迫解除陆上和海上的武装,被赶上空中武装之路。我们将看到,一支能够夺得制空权的空军,尤其在这个转折时期,只需要数量有限的飞机、少量的人员、不多的资源,而这些都可以在不引起潜在敌国注意的情况下悄悄地安排。德国在协约国加给它的最轻微枷锁的刺激下,争取自由的内动力将肯定推动它沿着新路前进。 [ 原作者注:我写这些话只过了五年,在化学方面居于第一位的德国,又已经无可争辩地在航空制造业以及民用航空方面领先,而这些是迅速和秘密地建设一支强大空军所需要的基本的、充分的要素。 ]

这条新路是一条经济的路;一旦正确估价出空、陆、海武器的作用,我们就能以有限的人力物力提供一个可靠的国防。我们记得,英国有一些海军将领质问战列舰与飞机相比哪个价值大,我们也记得美国曾做过试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飞机可以炸沉铁甲军舰。

现在是我们不能再无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为了国防的利益,我们应当正视它。

独立空军和配属航空兵

在概略探讨国防问题并特别注意航空方面的时候,我们强调了空军对陆军和海军的独立性及其运动的快速性。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除非拥有一支在战争中能夺得制空权的空军,充分的国防不可能得到保证。我们还看到,为了夺得制空权,必须破坏敌人一切航空兵器,或在空战中,在其基地或机场,或在它的生产中心,简而言之,在能找到它和生产它的一切地点。我们也指出,无论陆军或海军都无助于进行这种破坏工作。这种情况的自然结果就是:能夺得制空权的空军按其本性在建制上是自立的,在作战上是独立于陆海军之外的。为了简单起见,以下我在谈到各种航空兵器的总和——能夺取制空权的空中力量时将使用一个词:“独立空军”。因而前述结论可以表述为:只有具有足够力量的独立空军才能确保国防。

目前,飞机的唯一的军事用途是协助陆海军部队作战,为此,它们被置于陆海军指挥之下。至今为止,世界任何地方还没有一支能控制天空的空中力量。如果有这样一支力量,那么,考虑到陆地和海洋上面的天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支空中力量的存在和作战活动就不能依赖陆军和海军,因为这种依赖将是武断的。它强制分散独立空军的力量,使它不能满足形势的真正需要。现在也有飞机处于陆海军部队的直接指挥之下。例如观察机,它的用途是引导炮兵火力。这种功能其实并不完全属于空中性质,如果没有发明飞机,这个任务也可以用其它手段完成。另一例子是轰炸机和驱逐机,它们的活动即使不是处于陆海军直接指挥之下,也是依附于它们。陆军指挥下的飞机主要使命自然是遂行陆军的特定任务;海军指挥下的飞机遂行海军的特定任务。同样,陆军指挥下的驱逐机中队,其特定任务就是警戒陆上天空;而海军指挥下的将警戒海上天空。

这种情况使我们很难认为是恰当的。这样安排事物使我们能清楚看到,一个组织良好、决心夺取制空权的敌人将如何轻而易举,而我方分属陆海军的配属航空兵面对决心征服天空的敌独立空军,将会何等无能为力。在敌空军前进的道路上将遇不到有组织的抵抗。陆海军希望拥有配属航空手段协助自己作战,这当然是很自然的。但是这种能协助两个军种各自作战活动的航空兵器,只不过是陆海军的延伸。它们不可能构成一个真正的空军。正如引导炮火的观察机只不过是采取空中形式的有效观察员而已。

事情是如此明白无误,我们对空中战争的讨论必不可免地要导致结论:完全独立于陆海军之外的独立空军是绝对重要的。

几年前,当首次出现“飞行队”这个词的时候,似乎这一新的战争工具已取得了真正的地位。但这只不过貌似如此。“飞行队”一词只表示一种结合,“队”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整体才能认为是真正独立的。只有当我们采用“独立空军”一词时,才真正看出能在新战场上作战的一个实体。这个战场是陆海军都不能参预的。陆海军指挥下的飞机只能被认为是辅助武器。为了简便,此后我将称它们为“陆军和海军的配属航空兵。”

  至此为止,我只是一般地叙述空中作战兵器,因为我认为在书的开始最好一般性地介绍这个问题。事实上,航空区分为两大类:轻于空气的和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或称飞艇和飞机。为了清楚起见,我要说明此后我只涉及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即飞机,这是唯一适用于战争的一类。

第一部 制空权 第一篇

第二章 独立空军

结构

我们已把独立空军的含义定为:组成能够夺得制空权的空中力量的所有航空兵器的总体。我们还提出,为了夺得制空权,必须摧毁敌人一切飞行器。因此,组织和使用独立空军必须以实现这种摧毁为目的。

我可以打个比喻,要想消灭鸟类,仅仅射下飞行中的全部鸟是不够的,还剩有鸟蛋和鸟巢。最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摧毁鸟蛋和鸟巢,因为严格地讲,没有一种鸟能持续在空中飞行而不降落。同样,依靠空中搜索来摧毁敌人的飞机,即便不完全是无用的,也是效果最差的办法。更好的办法是摧毁它的机场、供应基地和生产中心。空中的飞机可以逃避,但是,正如蛋和巢被毁的鸟一样,外出的飞机返航时将找不到可以降落的基地。因此,摧毁这些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由“轰炸队”进行空中轰炸。

但是,轰炸机按其性质不是用来空战的。在轰炸机执行任务之前,驱逐机必须先从空中清除敌方的干扰。这种驱逐机中队我将称之为“空战队”。

一支独立空军在建制上应由轰炸队和空战队组成;轰炸队用以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空战队用以保护轰炸机对付可能的敌方抗击。由此可见,独立空军的轰炸队越强,它的破坏能力也越大。而另一方面,空战队的全部实力只需按比例大于敌人的战斗实力,也就是说,只需强大得足以比敌空战队占优势就可以了。一旦独立空军夺得了制空权,就不再需要有空战队。轰炸队则相反,一旦独立空军夺得了制空权,不再遇到空中抵抗,它就能安全地发挥其全部进攻力量,切断敌陆海军与其作战基地的联系,在敌国内地散布恐怖和混乱,瓦解敌国人民精神和物质的抵抗。

一支独立空军的构成可以简述如下:

1.最大限度的轰炸力量;

2.与敌人可能实力成比例的空战力量。

轰炸队

轰炸队必须拥有充分的打击力量以保证能取得真正的重要成果。我已指出支配空中进攻活动的基本原则,即:一次轰炸突击必须能彻底摧毁它所指向的目标,从而免除对同一目标进行第二次突击的必要。

我认为,轰炸队要能够摧毁直径500米的指定面积上的一切目标。这个面积应作为计算和确定轰炸队必需实力的基础。一旦根据实践确定这一面积或其中的目标数量,下一步就可以确定为消灭这块面积上暴露的一切物体所必需的破坏物质——炸药、燃烧剂、毒气的总量。根据实际炸弹中破坏物质效力的不同,这一总量可以或多或少。如果我们考虑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轰炸队飞机数的多少将取决于破坏物质的需用量,就很容易理解使用最有效的装药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一旦确定了破坏物质的基本用量及其与弹壳重量之比,就很容易算出摧毁上述面积所需炸弹的总重量。算出这个重量后就可以知道一支轰炸队需要的飞机数。假定一英担 [ 译者注:英担(quintal),英制重量单位,在美国等于100磅,称为短英担,在英国等于112磅,称为长英担。 ] 破坏物质足以摧毁25米半径面积上的一切,又假定一颗炸弹的破坏物质平均占其重量的一半,就可以得出结论:摧毁直径500米的面积需要20吨炸弹。又假设一架飞机的载重量为2吨炸弹,那么我就可确定一个轰炸部队应由10架飞机组成。这个结论并不完全是推想,它来自现存条件。即使它不完全准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距实际不太远的合理估计。自然,只有经验能够确定准确的数值;只有经验能准确地决定轰炸队编制的具体细节。但这点对我们并不特别重要。我们现在感兴趣的是这件事情的原则,以及了解一下为了能摧毁例如直径500米的一块面积,轰炸部队需要多大实力。

我们可能会由此认为,按照这个原则建立起来的轰炸队是一个不确定的进攻力量,只能对敌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事实并非如此。这样一个队是一支完全确定的进攻力量,具有摧毁某块面积的肯定的能力。当这个队打击一定面积内的敌方目标时,我们肯定能摧毁它。一支独立空军的整体进攻力量是按其建制内的轰炸队数目计算的;而轰炸队数目又是按需要摧毁的面积来计算的,这种进攻或叫摧毁力量可以最有效地施加于敌方最要害和最感痛苦的任何地点。例如,一支500架飞机组成的独立空军,每机载2吨炸弹,可以摧毁50处各为500米直径的面积。这样一支空军每天能摧毁50处敌人的航空据点,即:机场,供应站,生产工厂等等。按照这个速度,试想只需要多久就可以使欧洲任何大国的现有空军瘫痪在地上呢?他们又能对这样一种攻击进行什么空中和地面的抗击呢?

在探讨空战队时,让我们先看看空中抗击的可能性,因为正是空战队要去克服这种抗击。至于说来自地面军队的抗击,除了高射炮就没有别的了,而我将要说明战斗机如何能对付高射炮。但且不谈这点,事实上,高射炮的效力从来就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射击不准确,同时还因为在这类防御中,武器总是很分散的。高射炮火肯定会打掉轰炸队一些飞机,但损失有限。也没有人会指望进行战争而不冒一些风险,何况这种风险可以减小到最低限度。而且只要源源不断地补充飞机以保持轰炸队的实力,上述损失是容易补偿的。

说到飞机补充问题,空军应保持有能力立即出动的一定数量的预备飞机,它的定额绝不允许降到一定限度以下。例如,如果一支轰炸队的潜力是20吨炸弹,它可以由10架飞机组成,各带2吨;或由5架飞机各带4吨;也可以由一架飞机(如果能有这种飞机的话)携带全部20吨炸弹。从一方面看,尽可能少用飞机可以简化编制。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个机队飞机太少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即使损失一架就会大大削减机队的潜力。田此,我认为一个机队的飞机数绝不应少于4架;在本例子中,也就是说每架飞机应带5吨炸弹。

现在让我们来确定适用于轰炸队的飞机的一般特性。一架飞机必须有适航性和可用性。这是不论平时或战时对任何飞行器的要求。现在要确定的是飞机的功能特性——性能,包括:速度、活动半径、升限、武器、有效载重能力。

速度:我们已经指出,在敌人抗击下遂行任务的轰炸部队要由空战队支援。这就是说,它不需要有超过敌驱逐机的速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因为这样轰炸机就可以不必卷入一场肯定没有结果的速度竞赛。一个国家如果把它的安全或力量完全寄托在飞行速度上,那是在打一张十分可疑的牌,特别是考虑到飞机速度不断增大的情况,更是如此。另一方面,胜利永远不能靠跑得快赢得。飞机的大速度总是要以牺牲载重为代价才能获得。因此,对于大载重的飞机来说,我们应当满足于中等速度,这将证明最适合于实用目的。因此,轰炸机应当是一种中等速度的飞机,它由战斗机保护,不需要逃跑或避开敌人的攻击,为求速度而牺牲载重。

活动半径:作战飞机的活动半径是指它从自己机场飞出又能依靠自身动力返回的最大距离。因此,轰炸机的活动半径应当尽可能地大;活动半径越大,突入敌方领土也越深。活动半径完全取决于发动机的燃料消耗量和飞机的载重能力。载重能力越大,活动半径越大。

轰炸机的载重量除乘员外,应按比例分配于燃料载量和炸弹载量。当然,可以理解,一旦确定了飞机的最大总载重量(这是个事先确定的固定值),只要增大载油量减少载弹量,就可以增大作战半径,反之则相反。这里我们关心的是确定轰炸机的正常活动半径或平均活动半径。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在正常作战时候打算要攻击敌人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一种在正常活动半径内能携带足够摧毁该目标的炸弹量的飞机。

我认为,现代轰炸机的正常活动半径应是200至300公里。我说“正常活动半径”,因为在例外情况下它可以很容易加以改变。如果正常活动半径是300公里,而预计作战范围在100公里之内,那么不去减少载油量以便省下载重量去携带更多炸弹,却仍然携带足够300公里用的燃料就是一种浪费。反之,如果正常半径为300公里而计划要到距离400公里的地方去作战,那就要减少载弹量以满足增加载油量的需要。飞机活动半径的这种伸缩性还可以在构造上采取一些措施加以保证,能在燃料和炸弹的重量之间加以调节。

升限:飞行高度越高,飞机受高射炮打击的危险性越小。既然轰炸活动固有的特点要求投弹分散比集中更好,即使在很大高度上进行轰炸也能有效。因此,正常的升限应在3000至4000米之间。考虑到我国(意大利)边境大部是高山,要求作战飞机的升限应能够在任何地点不困难地飞越阿尔卑斯山脉。因此,升限应为6000至7000米之间。

武器水平:显然,轰炸机的首要条件和主要目的是携带炸弹和装备适当的投弹机构。但这不是全部,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为了保持乘员士气,某种防卫武器也是不可少的。虽然轰炸机不可能是理想的空战武器,但让乘员在面临敌驱逐机攻击时感到完全束手无策,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因此,飞机装备小口径速射武器用于自卫也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当然要认识到空战应当由空战部队去进行。

有效载重:任何飞机的最大有效载重是预先确定的固定值,等于乘员、燃料、武器三种因素重量的总和。乘员要考虑可能的损失,自然应保持在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燃料与武器重量之间的关系上面已经谈过。按照正常作战活动的需要,一架轰炸机的总的有效载重应保证能携带足够的炸弹,以避免一个轰炸队编入太多的飞机。我认为,一个轰炸队的飞机应介于4至12架之间。

这些就是轰炸机的功能特性,也就是对它提出的性能要求,是应当要求设计家和制造家们加以实现的。

我已经要求极大注意炸弹中破坏物质的效力。破坏物质效力增大一倍,独立空军的力量事实上也就自动增大一倍。在这方面过于节省或在研究这些物质的性能和使用上克扣经费是很愚蠢的。

破坏物质分为三大类:炸药、燃烧剂、毒气。除了研究其中各自的效力外,还应研究在轰炸作战中将它们综合使用的可能性。尽管我们对它们还了解甚少,但至少能感到,并可由经验加以证实,在三种物质的结合中,高效炸药将起次要作用,而燃烧剂和毒气将用得更多。在摧毁民间目标如仓库、工厂、商店、食品供应站、居民中心时将更是如此,这些地方用燃烧弹引起大火更容易破坏它们,而毒气弹可以使人们的一切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瘫痪。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破坏跑道,摧毁机场,高爆炸弹才更有用。我在此谈一下炸弹,只是想使读者对轰炸队的整个组成了解一个概貌。

空战队

空战队的最主要职能是在轰炸机执行任务时为其清除途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空中抗击。因此它的设计和装备应主要用于空战。

世界大战前,在军界流行的意见是认为在空中进行战斗是不可能的。因此除少数例外,最初参战的飞机都没有适于战斗的武器。但是空中战斗成了现实并继续发展。

敌人进行的任何空中活动必然于他有利,于我不利,我方必须与之斗争。在世界大战期间,人们无可奈何地承认自己的侦察飞机对于敌方观察我方战线的飞机实际上无能为力,而敌方侦察机对我方也如此。但是空中战斗在战争进程中自发地发展起来。飞机开始携带某种武器,飞行员开始学习进攻和防御,这就是空中机动动作的开始。从这些格斗中可以清楚看出,飞得快的飞机较飞得慢的占有优势。它能自由地打和跑。根据这种经验,随后不久就出现了驱逐机,这个名称就表示它的目的是干扰其他飞机,阻止它们遂行任务。在设计这种飞机时最强调的特性就是速度和军械。其结果是驱逐机很快成为空中的主人。在战斗中压倒了其它各种型式的飞机。由于要保护其他飞机免遭驱逐机的伤害,就需要有一种同样快甚至更快的飞机。也就是,要能驱逐驱逐者。

于是出现了飞机速度的竞赛。当时的呼声是:要比敌人有更大的速度和更高的机动性,要使飞机能进行空中“特技”。这样,一旦飞行员发现自己的速度处于劣势,就能够避开战斗,逃往安全地带。为获得速度和机动(这两者是为了在空中对敌即使取得暂时优势时也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其他一切都可牺牲。乘员减到最低限度,只有一名驾驶员,机枪也由他操作。活动半径减到最低程度——飞行时间不过一小时稍多一些而已。

因此,驱逐机的职能就是发现各型敌机,保护己方飞机不受敌驱逐机的伤害。由于它速度快并能作空技,它也最难操纵,它要由最勇敢的飞行员来驾驶。由于下述两点可以理解的原因,飞行员对这种飞机比对其他类型的飞机更喜欢。

首先,其他机种——侦察机、观察机、轰炸机是派出担负固定任务的,这使他们在遇到敌驱逐机时处于不利地位。而驱逐机的任务不太固定,因而有更大的活动自由。它在遭遇其他类型的敌机时具有明显优势,而在遇到敌驱逐机时,可以与之格斗或完全避开,一旦已进入交战,也可以中途退出战斗,返回基地。这种性能很有吸引力,限制较少,活动不单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比其他类型飞机的作战活动更少危险。

其次,驱逐机通常在高级司令部附近活动,还可以补充说,它直接负责保护这种司令部。战争中,双方都力图轰炸对方司令部,而人们很快就看出,驱逐机是对付这种企图的最好办法。它能迅速起飞和爬升,在敌机开始攻击前就能截击,还经常能打下速度较慢的敌轰炸机。在这些方面,驱逐机都可能成功。警戒天空成了驱逐机的特定职责,因而受到高级指挥部的偏爱,至少在昼间驱逐机能保障指挥部的安全。

这种偏爱造成了驱逐机这一机种的迅速发展,却冲淡了对国防问题的全面考虑,妨碍了对制空权含义的正确理解。当战争中一方的驱逐机中队打下的敌机比自己损失的要多时,就立即宣称是夺得了制空权。实际上它所获得的只是暂时的优势,使敌方的空中作战活动一时难以进行。它并没有也不可能使敌方不再进行空中作战。事实上一直到大战结束时,各交战国仍在进行空战。

尽管宣称驱逐机具有进攻特性,但事实上几乎把驱逐机全当作防御手段使用,也不可能不如此。由于驱逐机的活动半径很有限,迫使它只起被动作用,不能到敌国去搜寻敌人。当时主要用它击落进行观察巡逻或指引炮火射击的敌机,保卫重要目标免遭轰炸。它的作战活动是分散的,它的作用也就很有限。空战仅仅是一系列二人交手战,个别能手的技巧和勇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驱逐中队更象是空中游侠式的松散集群,而不是组织得很好的空中骑兵队。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带有某种虚假性,某种不能反映真相的东西。因为不管个人如敢和技艺高超,战争已不再是一系列零散的单兵交战了。今天的战争是由集群的人和机器进行的。因此空中游侠应由真正的空中队伍——独立空军取而代之。

我在前面曾指出,在空战中单纯依靠速度是把全部赌注押在一张靠不住的牌上。例如,一架驱逐机被另一架速度更快的飞机赶上,它就不再是驱逐机了。驱逐机按其性质应当是一架出众的飞机,体现出当时一切最新的技术成果,并由出色的飞行员操纵。然而战争是由只具有中等能力和水平的人和机器进行交锋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对空中作战的看法,否则就要失败。

在空战中决定胜利的是火力。速度只能用来捉住敌人或脱离敌人,仅此而已。一架较慢而带有重型武装的飞机,能用自己的武器打开通路,永远能战胜较快的驱逐机。一支由速度较慢而武器较强的飞机组成的空战队,能够顶住敌驱逐机的火力,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事实上,空战队的任务既不是去寻找空中敌人也不是避开它。我已说过,还要重复说,空战队的首要职能是从执行特定任务的轰炸队的道路上排除敌人的空中抗击。

让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我的意思。一支轰炸队离开A点去轰炸B点。空战队在这次作战中没有别的目的,只是要扫除敌人在轰炸队由A至B的道路上设置的任何空中障碍。敌人要尽力阻止对B点的轰炸。它是求战和发起攻击的一方。如果它不这样做当然更好,对B点的轰炸就会较安全地完成。它如果进攻,将由空战队予以击退。因此,战斗机并不需要有大速度去寻找敌人,迫其交战。它所需要的仅仅是护送轰炸队,而当敌人企图干扰其活动时进行适当的战斗就可以了。

很明显,空战队的速度应比轰炸队大些。战斗机的活动半径和升限也应大于所护送和保卫的轰炸队。总之,战斗机的主要特性应是:速度、活动半径和升限都大于轰炸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总的来说,这两种类型的飞机之间应当很少区别。这就是说,战斗机应和轰炸机一样,除携带充足的燃料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运载能力。这个附加的运载能力对空战队来说应当用于加强火力,可能时也可用于安装防护装甲。这里有一个增强机上武器和能向任一方向集中火力的问题。飞机的重要部位采用轻金属合金制成的装甲板,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想要全部用装甲来抵抗一切可能的射击自然是荒谬的,但是用很轻的装甲就可以挡开许多子弹,这种要求并不过高。

这样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飞机看来在火力密度上将占优势,能够超过现有的任何驱逐机。既然能造出一架带弹两吨的轰炸机,自然就能造出速度快、活动半径和升限稍大、能载弹一吨的飞机。如果这一吨载重能力不是用来带炸弹,而是用来装枪炮,我们就将有一种火力大大超过现有驱逐机的用于空战的飞机。

空战队的组织应当使许多飞机能编队作战,它的作用是要能在任何方向上集中最大火力,击退敌人的空中进攻,或至少使敌人难以接近。与这样的空战队相比(我再说一遍,空战队的目的不是去攻击,而是要防卫自己免受攻击),速度和机动全都占优势的驱逐机就没有什么长处了,而将暴露出它武器不足的短处。要攻击这样的空战队只有用数量更多、武器更好、装甲防护更强的飞机组成的类似机队才能成功。

只有实际经验才能向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来确定空战队适当组织的具体细节,即,飞机数、队形和战术。我在这里只不过提出一个概略的而又现实的设想,表明空战队应当是什么样的。

军备的稳定性

我们已经看到,一支独立空军应如何组成。为了充分有效,它应包括轰炸队和空战队。它还可以包括其它类型的飞机,例如:进行观察、传递目标方位、以及在各司令部之间担负联络的快速飞机。但它的主要成分应永远是轰炸机和战斗机。军备的稳定性即在于此。

空军而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军备的稳定性。人们常说,由于航空技术扎实地、迅速地发展,军用飞机的设计和构造每三个月就要改变。按照目前关于空军编制的通行观念,这是正确的。例如,我们已看到目前对驱逐机的重视。由于这类飞机的能力来自速度,而速度记录每天都在创立和打破,驱逐机显然是不稳定的。今天代表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的飞机,可能明天就会过时。

这不仅对驱逐机是如此。有一种称为“昼间轰炸机”的飞机,它力求使大速度和大载弹能力结合在一起。按照现在流行的看法,这种飞机叫做昼间轰炸机是因为它能进行有限的轰炸活动(只限白天),同时能利用它的大速度逃离敌驱逐机。这种昼间轰炸机被当怍是中速的所谓“夜间轰炸机”的补充,因为后者是利用夜暗掩护进行活动的。两种飞机都受同一思想支配,就是,采用避开敌机攻击的办法去完成任务。这种思想亟需改正。这种思想是荒谬的。因为战争要求军队,不论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尽管有敌人抗击,仍要能够进行作战。不仅如此,这种所谓昼间轰炸机显然是不稳定的,因为它的效能完全依靠速度,而速度又永远在改变中。

我对构成独立空军主体的飞机确实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不论轰炸机或战斗机,它们只需要有中等速度。不需要特别重视速度。技术的进步很快会制成一种轰炸机或战斗机,在保持其他基本性能不变条件下,速度每小时能提高10至20英里。但这点并不特别重要。要能跟上武器技术的发展,要注意武器本身的不断改进。理论上的尽善尽美总是会走向极端。我们关心的是合乎实用的中间道路。

  因此,独立空军的实际军备决定着一支真正有效的空军需要什么样的军备稳定性。不仅如此,如果仔细考察我为轰炸机和战斗机规定的功能特性,就可以看出,总的说来,它和民用飞机的功能特性几乎相同。前面说过,轰炸机基本是一种专门用于携带炸弹的中等速度并具有足够活动半径的运输飞机。事实上,只要改变一下它的设备,就足以将它改造为一架适于民用的飞机。同样,一架具有正常活动半径和中等速度(尽管速度稍大于常规轰炸机)和具有能进行轰炸活动的足够载弹能力(尽管略小于常规轰炸机的载弹能力)的战斗机,也能改造为民用飞机。这就是说(互易律是正反通用的),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相互协商,一旦需要时,民用飞机可以改成军用飞机。这反过来又表明,随着民用航空的发展,独立空军的许多需要和装备除依赖军事方面的进展外,还可以依赖民用方面的进展加以解决。军用航空的飞机目前如果要求有极高的性能,就不能发挥上述优势。结果,今天的军用航空不仅不能获得稳定的设计和制造,而且几乎完全要依赖自身的力量来发展。在后面几章中论述军用航空与民用航空之间的关系时,我还要回到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来。

第一部 制空权 第一篇

第三章 空中作战

一般原则

在我们对一支独立空军的规模作出准确估价之前,必须首先考虑这一点:一支独立空军是一支进攻力量,它能以惊人速度向任何方向打击陆地或海面上的敌方目标,并能突破敌方任何空中抗击。据此,可以得出支配其作战活动的第一条原则,独立空军永远应集中使用。

这也是支配陆地和海上作战的原则。当空中进攻(任何其他进攻也一样)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进行时,它的物质和精神效果最大。此外,在作战中还应集中兵力组成庞大的集团使空军能成功地突破空中抗击。

独立空军的活动半径显然取决于其机队编成中的飞机的活动半径。但由于各个机队不可能驻在同一基地上,各队相互间的配置和各队与作战区的位置对其活动半径有一定影响。只要确定了各队的配置,在军用地图上画一条所有机队都能到达的圆周线,就可以显示空军对敌方目标实施集中突击的范围。显然,只要敌方陆地或海上的任何目标位于圆周线内,整个空军都可以在几小时之内到达,顶多花费由作战基地飞到圆周线上任何一点的最大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因此,攻击可以完全秘密准备,不至事先惊动敌人,保持着进攻主动性的有利条件。考虑到攻击的突然性,敌人很难有充分时间从空中或地面有效地对付这个打击。不管他能做什么,一般说来他至多只能用其空军力量的一部分来抗击这种攻击。

不论独立空军的总兵力如何,只要它能掌握足够数量的轰炸队,就可以不仅对单个目标,而是对同一区域内的许多目标成功地加以攻击。由于一个轰炸队有能力摧毁特定面积上的一切目标,那么一支充分行动起来的空军,有多少轰炸队,就可以摧毁多少个目标或面积。一支有50个轰炸队的空军,如果每队能摧毁直径500米的面积,出动一次就可以完全摧毁50处敌方目标,如供应站、工厂、仓库、铁路枢纽、居民点等等。

在考虑位于空军突击距离内的目标时,最好将整个地区划分为每50处目标一分区。如果在地图上标示出10个分区,这就表示空军有能力在十天作战中摧毁该区域全部陆上或海上的目标,然后就可以转移其突击力去摧毁其他区域。

这一切看来很简单。事实上,目标的选择,分区的划定,决定突击的先后是空中作战中最困难最细致的任务,这可称之为空军战略。战争中目标变化很大,而目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寻求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制空权、为了瘫痪敌陆海军、还是为了动摇战线后方平民的斗志。根据当时情况这种选择取决于许多考虑:军事、政治、社会、心理。例如,我一直主张空军的根本目的是首先摧毁敌方空军以夺取制空权。这似乎永远是独立空军的首要目的。但也并非永远如此。假如敌方空中力量十分弱小,那么用大力去对付这样一个不重要的目标就是浪费时间。可以改用其他进攻行动,使敌人受到更大损害。让我们设想(自然是假想),德国空军具有上述威力并决定进攻法国,而法国只有手边的航空力量。试问,德国要用多少时间不仅可以打掉法国飞行部队,而且可以摧毁法国要害部位?

将敌方目标编成分区以及各区的分布,也要根据决定空中作战总后果的多种因素而定。对于空中战争的这种特点,我认为不可能提出什么专门的规则。只需记住下述基本原则(它同样支配陆地和海上战争):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造成最大的损害。

根据这条原则,突然袭击具有明显的价值。上述那样一支真正强大的独立空军可以对一个没有准备的敌人造成严重损害,使它的军队在几天内完全崩溃。为了证实这个论断,我建议读者自己回答下面的军事问题:

设想一个可能的敌国拥有一支有足够数目轰炸队的独立空军,每个轰炸队能摧毁一块直径500米的面积,并具有足够的活动半径,那么:

1.需要多少轰炸队就可以在一天中切断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亚及其与意大利其余部分的铁路交通?

2.需要多少轰炸队才可以在一天内切断罗马的铁路、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并摧毁政府机构、银行和其他公用设施,使城市本身陷入恐怖和混乱?

如果读者仍记得上面指出的500米直径的面积,那就是说在这个区域内将落下各种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解决这个问题,只需极少的轰炸队,那么读者对于这种新战争武器的威力就有了更明确,更接近真实的认识。

防御

未来空中进攻的巨大规模要求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对它进行防御?”我的回答永远是:“用进攻来防御。”

我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空军具有突出的进攻特性。正如骑兵队(除在下马时)最好的防御永远是攻击一样,空军最好的防御也在于进攻,而且程度更甚。但在进一步研究之前,我们应当彻底弄清“进攻”一词的含义。

假定A国只拥有空战队,一旦发生战争,要靠它来打退B国独立空军的攻击。试想在冲突爆发时双方将是什么局面?很可能,A国空军将搜索B国独立空军,找到它,迫其交战并打败它。

找到它是事情的关键,但是到哪里去找?天空到处是一样的,没有路标指明B国独立空军攻击A国时所走的路线。“搜索”成为笼统的,“找到”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A国空军要迫使B国独立空军交战,必须具有比B国更大的速度,要想取胜,必须比B国更强,还要交好运。而当A国空军正在不成功地搜索B国独立空军时,B国却突击A国领土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A国则不能对B国造成任何损失。如果B国认为A国的空军具有危险性,它的独立空军无疑将集中打击,破坏能影响A国空军活动的一切重要方面。A国浪费时间寻找B国独立空军,结果不仅劳而无功,而且将是一种真正的虽或是间接的失败,因为浪费了自己的空中力量,而又没有机会与B国独立空军进行交战。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A国空军为了形成最有利的作战态势而集中行动,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由分散机场起飞作战的部队应当在何时向何地集中?

这种活动尽管貌似进攻性的,实质上仍是防御性的,具有防御行动的一切不利条件。对陆地攻击就是不用搜索攻击敌方空军命脉所系的不能移动的地面固定目标。海上作战情况有所不同。海军基地通常设有坚固的防卫工事,敌方海上力量事实上难以摧毁,这就增加了海战的重要性,一方或另一方通过海战阻止或进行攻击陆上目标的战斗。如果海军基地不再受到保卫,几小时内就被海上力量摧毁,那么情况将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摧毁了基地就会使舰队的价值化为乌有,因为它可以为瘫痪舰队的作战能力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而不必再耗费时间和物资到外海去寻找和击沉这支舰队了。

一个国家只拥有准备用于空战的空军不仅危害国防,并且被剥夺了对敌方目标发动进攻的一切可能性,将陷入严重的空中劣势。

真正有效的防空只能是间接的;这是因为摧毁了敌方基地的空中力量,从而削弱了敌方空中力量的进攻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摧毁敌方地面基地的空军。支配这种情况的原则:与打下空中飞行的鸟相比,用摧毁地面上的巢和蛋的方法摧毁敌方空中力量更容易奏效。任何时候违背这条原则都将犯错误。因此,一个国家即使除了自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也必须拥有一支能对陆地和海面发动强大攻击的独立空军。

还要考虑我称之为局部防空的问题,就是说对一国陆地和海上特别重要目标进行的防御。理论上,有效地进行这种防御的方法有两种:阻止敌人轰炸和立即修复轰炸所造成的破坏。后者很难见效,因为不可能将整个城市包括铁路枢纽、港口设施、供应基地、工厂等等全部用防炸弹掩蔽物保护起来。可以用高射炮或防御性空中作战将空中的敌人阻挡在一定距离之外,阻止其轰炸某些目标。由于高射炮射程有限,效力不足,事实上很难有多大价值,需要使用的数量又很大,由于任何国家都有大量的重要目标需要防卫,即使保护其中一部份也需要很大数量的高射炮。 [ 原作者注:最近,弗莱彻·普拉特在《美国与总体战争》一书中估计,仅仅为了保卫美国东北部各城市和重要中心,就需要大约12万门高射炮。 ]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担任护航的空战队会引诱高射炮火力,从而削弱了高射炮的作用。飞机低空作战比高空更安全,理由很简单,为了瞄准俯冲的飞机,火炮移动的角速度要大得多。命中一架100米高度飞行的飞机比命中一架2000米高度的飞机更难些,因为射角变化约大二十倍。因此,如果护航战斗机向高射炮阵地俯冲并用机枪射击,炮手很难坐在炮位上继续射击高空飞行的轰炸队。很可能,如果他们不是被迫放下炮而拿起步枪的话,也会自然而然地转移火力射击对其有直接威胁的目标,尽管这些目标很难瞄准。我始终认为(战争经验也已经证实了我的观点)使用高射炮纯粹是一种精力和资源的浪费。 [ 原作者注:自1921年写作本书以来,高射炮在射程和准确性方面都已经大大改进,其效力已经无可估量地提高了。但它仍然没有改变作者论断的基本正确性。 ]

至于说将航空兵部队用于纯防御目的,我们只要想到敌人的独立空军为了有效地活动将集中使用(它必将如此),因而防御部队至少应和敌方独立空军的空战队实力相等。要想有效地防卫受敌空军威胁的所有区域,防御实力就应等于进攻空军战斗机实力乘以需要保卫的目标数目。要想达到这样一个消极成果,就需要耗费比敌人为获得积极成果而付出的大得多的人力物力。这就清楚地表明,更节省更聪明的作法是将这些人力物力用在最有效的地方,用于进攻。

结论是,面对这种规模的空中进攻,没有一种局部防空能十分有效。为这种目的支付人力物力违反明显的战争经济性原则。

因此,空中作战不能采取防御,只有进攻。因此,我们必须承受敌人对我们的进攻,同时努力使用一切人力物力对敌人发动更沉重的进攻。这是指导空中作战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

空中作战的发展

只要把空中力量仅仅看作是陆、海军的辅助手段,一旦战争发生就不会有真正的空中作战。自然,会有一些大小规模的空中战斗,但都从属于陆上或海上作战。在出现真正的空中作战之前,必须首先创建一些基本要素,如飞机、人员,组成自主的战斗实体,并锻炼成为一个有效的战斗组织。

在目前情况下,第一个拥有真正的独立空军的国家,至少在其他国家仿效它之前,处于优越的军事地位。因为它将拥有一支威力巨大的进攻手段,而其他国家依靠的仅仅是辅助航空手段。为了建立各国之间的军事平衡,其他国家无疑将会效法它的榜样。

为了研究空中战争的发展,让我们考虑两种情况:(1)拥有独立空军的A国与没有这种空军的B国之间的战争;(2)都拥有独立空军的两国之间的战争。

一支独立空军必须永远做好行动的准备,否则就丧失了百分之九十的效能。它的飞机的速度应该是:不论在和平时期它的作战基地分散得多么远,它必须能在几小时内沿战线集中并准备好出动。如果散布全国的民航机队也是空军组织的一部分,那么它们的位置也要使其能够尽快地与空军结合在一起。简而言之,独立空军的组织应是有建制的和有后勤保障的,使它在冲突一发生就能立即开始行动。

现在让我们观察第一种情况。A国独立空军开始行动,要在B国动员过程中即将其征服。假定B国立即动员了它全部军事航空,但是,只有它的驱逐机和轰炸机能参加战斗,因为其他飞机只适用于配合陆海军作战。显然,A国独立空军将有行动自由,因为B国的驱逐机部队肯定阻止不了它。相反,假定A方空军有足够数量的空战队,它将能使B方的驱逐机部队遭受损失。这样A国空军将破坏B国航空兵的动员、维修和生产中心,迅速夺得制空权。

一旦夺得了制空权,A国独立空军的空战队自然就不再执行单纯保护轰炸队的任务,而将在整个空军进行轰炸时用来压制高射炮火力,轰炸扫射敌部队集结点、供应列车、乘车或徒步行军纵队等等。此外,如果能制造出必要的改装设备,这些空战队可以迅速转化为第一流的轰炸队。因此,只要夺取制空权成为事实,A国独立空军就将享有对敌方整个领土任意攻击而不冒任何风险的完全行动自由,迅速使对方屈服。

A国空军轰炸铁路枢纽和机车站、道路交叉口的居民点,军需供应站和其他重要目标,就可以阻挠B国陆军的动员。它轰炸海军基地、兵工厂、油库,锚泊战舰和商用港口,可以阻止B国海军的有效活动。它轰炸最重要的居民中心,可以在全国散布恐慌,迅速摧毁B国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

认为这幅图景过于夸大的读者只要看看意大利的地图,并设想自己是意大利任何一个邻国的独立空军的司令。他的空军每天能够摧毁50处直径500米的面积,然后试问需要多少天作战就可以实现上述目的?还要认识到,在航空发展的现阶段,上述这支独立空军即使隔日出动半数,日作战实力也将达到一千架飞机左右,仅需要数千人加以掌握。这样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来。

这里我要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这样一种空中进攻的精神效果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可能比物质效果更大。设想一个大城市中心在一个轰炸队的一次攻击中,居民中可能发生什么情况。我认为,它对居民的冲击无疑将是可怕的。在一个250米半径的市中心可能出现这种情景:几分钟内,20吨高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将如雨点般落下。先是爆炸,其次是大火,然后毒气漂散在地面上,阻止人们接近被炸区域。随着时间过去,夜幕降临,火势将蔓延,毒气将瘫痪一切生物。第二天城市生活将中断。如果这事发生在某个重要交通干线的枢纽上,交通将中断。

在一个城市一天中能发生的也可以发生于十、二十、五十座城市。因为即使没有电报、电话、无线电,消息总是传播很快的,那么试问,对于尚未遭受攻击但同样面临轰炸威胁的其他城市居民,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在这种威胁下,还有什么民政或军事当局能够维持秩序,市政服务和生产还能照常进行吗?即使能够维持某种秩序,进行某些工作,只要出现一架敌机岂不就足以使居民陷入慌乱之中吗?简而言之,在经常面临死亡和破坏的恶梦时,正常生活是不可能的。如果第二天又有十、二十、五十处城市被炸,谁还能够阻止这些茫然无措、惊恐万状的人们逃往乡村去躲避来自空中的恐怖呢?

面临这样一种无情的空中打击的国家,它的社会结构只能完全瓦解。很快,人民自己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为了终止恐怖和痛苦,将会起而要求结束战争——而这将发生在陆、海军根本还没有来得及动员之前!认为我过分夸大的读者只要回想一下在布里西亚 [ 译者注:意大利北的一个城市。 ] 发生的慌乱情景;在为早先一次轰炸(其规模和我上面叙述的相比可说是微不足道的)的死难者举行的葬礼上,一个送葬人竟把飞鸟当成了飞机。

现在研究第二种情况:两国都拥有独立空军。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更甚,就是:先动手的国家将比敌人占优势;或者说,在敌人打击到来之前尽可能予以粉碎将十分重要。为了使问题简化,让我们假定两支独立空军将同时开始行动。我们已经看到,支配空中作战的基本观念就是:准备忍受敌人加于我方的损害,同时利用一切手段对它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一支独立空军必须完全不要纠缠于敌军的活动。它唯一关注的应该是在最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最大的地面损害,而这要取决于可用的空中力量和对敌方目标的选择。分散独立空军的实力和改变其主要目标,分散任何人力物力、经费和设备都将减慢战争进程,推迟其最终结局。

正如我已指出的,选择敌方目标是空中作战中最难处理的活动,尤其是当双方都拥有独立空军时更是如此。在这里,最终胜利取决于在一次打击中敌人遭受的损害与其恢复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发动这个打击要越快越好,以防止敌人首先对我打击。自然,一方仍然有可能用其独立空军夺得制空权,从而最终赢得战争。但如果能成功地先行突击并使敌国完全陷入混乱,那么该敌国就可能没有足够时间来夺得制空权。

事实上对空中作战不能确定什么坚实可靠的规则,甚至也无法列出一般的标准,因为选择目标要取决于一系列环境、物质、精神和心理因素,目标虽然重要,但很难估价。正是在这方面,在掌握这些无法估量的因素、选择敌方目标方面,独立空军的未来司令官们将要显示他们的才能。

一旦确定敌方目标和摧毁的顺序,空军的任务就变得很简单了——以最短时间加以摧毁,而不考虑其他。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双方空军至少在理论上,将从它们的集中地同时集群出动,飞向选定的目标,途中不用互相寻找。如果双方在飞行中相遇,一场空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再次重复,它们的目的不是互相寻找,进行空战。

我认为空中作战的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愿意再进一步加以说明。设想一支空军确想寻找对方,而这时后者设法避开,直接飞向选定的目标。在空中搜索也可能找到,也可能空手而回。如果一支独立空军离开了主要目的,把时间和行动自由浪费在空中搜索敌人上,其结果不仅可能在空中找不到敌空军,而且后者正好这时对前者本国领土进行不受阻碍的攻击。一方将成功地完成任务,另一方则错过机会而失败。在这种战争中,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种失败将给战争结局带来严重的后果,必须尽力避免。

在谈到空中作战时,我曾提到可以使独立空军的一些部队隔日出动。但我的意思仅是表明,一支空军即使仅出动一半实力,或较少数量的飞机,也能获得重大的成果。但在实际作战中,零敲碎打地使用空军力量将是错误的。因为一支独立空军的目的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绐敌人以最大的损害。尤其当面对一支能造成同等重大损害的实力相同的空军时,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独立空军的潜力,而不必考虑节约。用新的后备队替换人员和装备是有利的,但是应当永远使空军,也就是用全部飞机连续打击敌方目标。轰炸作战的总效果将决定战争的结局,就看空军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投下最大数量炸弹。

在阐述空中作战的这些一般特性时,我只是想指明,如果空中作战一般看来象是一件简单事物,它却提出了一大堆问题,解决起来很复杂。但即使在上述概要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空中作战可能达到的激烈程度。

当我们看到空中进攻的规模和威力时,就能认识到不存在什么实际有效的防御方法,因而分散空中力量进行防御将是无益的。“承受敌人可能造成的任何损害”就成了空中战争带来的实际悲剧。

悲剧还在于这种战争的结局必须建立在摧毁一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上。人民时时处处陷于一种可怕的灾难之中,直至整个社会组织最终崩溃 [ 英译者注:1940-1941年的空中闪击战中,德国轰炸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希腊、南斯拉夫(稍次程度上还有挪威),摧毁了他们的抵抗意志,看起来发生的正是这种情况。 ] 。幸而,这种战争的结局是来得快的,因为决定性的打击指向平民,这是交战各国中承受力最差的一部分,而且无论如何,这种未来战争可能被证明比以往战争更人道,因为从长远看它流血较少。但是,没有准备承受它的国家无疑将失败。

未来

我所讨论的问题都是能用现有手段很容易实现的。我的意思是说,任何国家如果认识到当今空中武器的价值和好处,就可以沿着我所阐述的方向把空中武器实际应用到发动战争的科学中去。

接受这个前提后,我们现在可以展望一下未来,自然是不久的未来,但不是进行渺茫的幻想,而是考虑到当前航空技术发展趋势的未来。这些趋势指出一条道路,如果我们要想跟上明天的技术进步,就应当遵循这条道路前进。

航空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是要使空中航行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而且一般说来更适于社会需要。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应能实现以下四个目的;

1.增大飞行和起飞、降落设施的安全性。

2.废弃那些目前在飞机制造中使用会变形和变质的材料。

3.增大飞机运载能力和活动半径。

4.以较少的燃料增大速度,改善性能。

这些方面的改进会使飞机无论平时或战时都能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趋势。

1.增大飞行和起飞,降落装置的安全性:飞机在空中有自身的安定性,能自动保持平衡。只要一架飞机下面有足够的空间,只要飞行员不违抗飞机的自然恢复趋势而有意破坏它的平衡,那么不论飞机处于什么位置,最终会恢复到正常的飞行状态。这种现象就是空技——俯冲、盘旋升降、螺旋、横滚等等的基础。在作任何一种特技时,飞行员只要以某种方式使飞机失去平衡,要改特技时,他只要停止干涉,飞机就会自动恢复平衡。飞机平衡也可能由于不正常的大气条件——气潭、风暴、侧风等等而受到破坏;但这里也一样,一旦空气的扰乱作用停止,飞机即自动恢复平衡。简而言之,一架飞机在空中可能由于不正常的大气条件或飞行员的动作等原因而失去其自然的平衡。

这种扰乱的大气条件通常发生在低空,靠近地球表面大气压力最大的地方。正如海浪在海岸处更不规则一样,气流尽管原因完全不同,在地球表面,也就是相当于天空的海岸处,影响更大。

我在前面说过,飞行员可以有意使飞机失去平衡。这时他可能仍能控制飞机,使其恢复平衡,或者他由于操纵错误失去对飞机的控制。失去控制自然可能在任何高度发生。如果飞行员头脑清醒,下面又有足够的空间,他就能很容易地使飞机及时改平飞。但如果他惊慌失措而飞机继续失去控制,那么不管高度如何都会坠毁。

总之可以看到,高度越高,飞行越安全。如果能在飞机上安装某种机械装置能够防止飞行员有意无意地使飞机失去平衡,那么大半飞行事故都可以防止。这就要求发明一种机构(在此不作深入讨论),能使飞机在飞行中自动保持安定。操纵一架自动平衡的飞机应和驾驶一辆汽车一样简单。即是,用加速器,在爬高时加大发动机功率,下降时减小功率;用方向盘左右转弯。我们肯定不久就会实现这个目标。

早在1913年在维卓拉兵工厂制成了一架飞机,只用一个加速器和一个方向盘,就可以起飞、飞行、着陆 [ 原作者注:不仅实现了这一点,而且还制造了没有驾驶员的飞机,从地面用电磁波操纵飞行。 ] 。这架飞机能改正飞行员的操纵错误,并能对扰动气流自动反应,创造了自动飞行续航时间的世界记录(一小时以上)。很容易想象,一旦这项改进完全成功,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起飞和着陆是飞行中最困难的两个动作,正如航海中进港和离港是两个最困难的动作一样。原因在于飞机由流体介质进入固体介质时物理阻力有差别以及地面空气的扰动。两者之中,着陆更为困难。由于接地时的撞击与飞机速度成正比,着陆速度越大,危险也就越大。

因此,飞行安全要求一架飞机能以很低的速度着陆,而另一方面却要求越来越高的飞行速度。现在已经超过了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而每小时300公里相当于每秒钟约83米,稍大于四分之一音速 [ 原作者注:现在已超过400公里。 ] 。因此航空科学正试图制造一种飞机,飞行速度更大,而着陆和起飞速度更小更安全。地面上的改进,例如较好的机场,跑道和通讯系统无疑将有助于飞行安全。 [ 原作者注:利用无线电波束进行盲目和夜间飞行已经成为现实。 ]

2.废弃那些目前在飞机制造中使用会变形和变质的材料:飞机作为一种机器享有优良的声誉,但它距离一种能被认为是百分之百完善的机器还差得很远。除了最近几次少有的试验外,仍然使用一些脆弱的材料如木材和帆布来制造飞机。自然,木材和帆布具有弹性和质轻的特性,我们今天还不能仿制出类似的金属材料来。但另一方面,这些材料缺乏构造的均匀性,由于气象条件的一些原因很快就会损坏,因而使人怀疑它的长远价值。理想的飞机必须全部用金属制造,因为金属性质稳定,不容易变形。全金属飞机除了能提供更大的结构稳定性外,还可以减少(即使不是取消)将飞机放入机库的必要性。尤其在战时,这将大大节省时间和劳力。 [ 原作者注:事实上,帆布和木材在航空技术上已经过时。 ]

3.增大飞机运载能力和活动半径:增大飞机的运载能力符合明显的经济原则和增大飞机活动半径的要求。较大的运载能力可以成正比地降低制造和使用的总成本。一架双座旅客机载运两人并不需要因多载运一人而增加一倍人员。用一架飞机运载十名旅客或十英担货物比用十架飞机耗费要少。此外,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改变有用载重与燃料重量的比例,因而,增大飞机总运载能力也就能延长它的活动半径。如果没有比今天使用的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飞机,也就不能实现定期的越洋航班飞行。

飞机升空靠的是机翼,飞机全部重量分布在翼面上。由于每平方米翼面承受的重量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因此,飞机的运载能力将取决于翼面。需要的运载能力越大,翼面也需越大。三翼机一度曾被认为是最好的最大翼面,但它的最大值也不能超过一定限度。最近在意大利出现一种新型飞机,以三翼组为基础的无尾飞机,并有一套新的操纵系统。经过空中试飞,地面试验,证明是实用的。

这样重的飞机 [ 原作者注:现在已经有2000马力的飞机在使用,正在制造的还有6000马力的,安装6至12台发动机。 ] 只能在水面上起飞降落,也许需要建造人工湖面供它降落。这在军事上可能有利,因为战时敌人的轰炸不会象摧毁地面机场那样容易摧毁水面机场。

4.以较少的燃料增大速度改善性能:增大飞机速度主要靠增大发动机功率。发动机功率越大,克服空气阻力的能力自然也越大,最终速度也就越大。可以看出这个途径是不经济的。不用增大发动机功率,而用减少空气阻力的办法增大速度。但这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空气阻力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事实上飞机飞得高时,空气阻力将变小,因此,如果保持发动机马力不变,飞得越高,速度就越大,性能越经济。

但事情并不象初看起来那样简单,困难在于保持发动机功率。决定发动机功率的因素之一是气缸的进气量,即,每一进气冲程中气缸吸收的空气汽油混合气量。如果汽缸容积为一升,那么每次爆炸,气缸将消耗一升混合气。

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变化。假定海平面的空气密度为1,在5000米约为1/2,而到18000米约为1/4 [ 译者注:此处可能有误,应为1/10。按海平面空气密度为0.125公斤秒×秒/米,5000米及18000米高度上分别为0.0751及0.0123。 ] 。这就是说,发动机气缸容积不变,在5000米高空所吸收的混合气量(重量)将只有海平面时的一半,而到18000米时将只有十分之一。因此,如果发动机功率在海平面时为1,升高至5000米时将降为1/2,18000米时将降为1/10。

实际情况更复杂。不过我在这里所说的足以表明由于空气变稀薄,发动机功率将如何随高度上升而降低。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每种飞机都有一个“升限”,即它能到达的高度极限。在这个高度上发动机功率几乎耗尽,不能再爬升。

理论上,为了在不同的高度都能发出同样功率,发动机必须在任何高度上都能吸入具有海平面同样密度的空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仍是从理论上说,只需把进入发动机的空气密度压缩到1,即海平面密度,因为随着升高空气逐渐变轻。各国技术人员正在研究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设想会有一天能从实际上而不仅是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

但由于空气阻力与密度成正比,如果海平面上阻力为1,5000米处约为1/2,18000米处约为1/10。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任何高度都能保持相同的发动机功率,那么一架飞机海平面速度为150公里/小时,在5000米高空理论上就可以飞300公里/小时,18000米就可以飞1500公里/小时,而且飞得越高,爬升越容易,也就不再存在升限了。

自然,所有这些都是理论目标,实际上是永远达不到的。但航空进展正向这方面努力。实际上技术专家们满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10000米的高空以每小时500公里速度正常地经济地航行。当在这种高度上飞行成为常事时,旅客舱自然必须密封,以保持海平面密度的固定大气压,如象对待发动机一样 [ 译者注:密封舱早已实现,但是并不像杜黑想象的那样保持海平面的大气密度,而是稍低于海平面密度。 ] 。这种高速而又经挤的大规模空运将能扩大飞机的活动半径,并能提供较舒适的机上条件。 [ 英译者注:如我们今天的跨洋“飞剪”号和平流层飞机。 ]

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技术发展的当前趋势,可以肯定空中航行,尤其远距离,将会有一个大的进展。会有一天人们不再想乘坐轮船横渡大洋,正如今天不再想坐帆船横渡大洋一样。既然飞机作为战争机器,它的进攻能力不断增强,我们不能不想到不久的将来日本可能会从空中进攻美国 [ 译者注:杜黑这一预见,二十年后终于实现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飞机袭击了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 ] ,反之亦如此。

我探讨未来只是为了强调当前的需要。现在我要立即回到当前问题上来。

第一部 制空权 第一篇

第四章 空中作战的组织

概述

我在1910年写道:“除了所用武器的技术问题以外,空中作战还要求解决空中力量的训练、组织和使用问题,就是,要求创立前所未有的第三种军事学术,空中作战学术。” [ 原作者注:见《航空问题》,罗马,1910。 ]

我相信这段声明今天会得到一致同意。在探讨这种空中作战学术时,我仅仅指出空中作战所能达到的规模和它的重要性,研究战争的人们可借此尝试创立军事学术的这第三分支——空中作战。

这里包括的问题很多很难,但必须解决,因为我们在组建一个兵种之前必须首先知道打算用它做什么和怎样使用它。我在本书研究中至今并不自诩能解决这许多问题,只是试图指出空中作战的一般特性和范围,提出创建独立空军所必需的手段,拟定几条我相信会被接受的基本原则。

但即使从我已经说过的那一点也可以明显看出,建立独立空军所要求的组织并不依靠经验,而应对使用空军所需要的一切后勤工作进行仔细地研究。独立空军的战略使用依靠几条基本原则,它的战术使用则要求对其武器和部队编成进行准确的理论和实际研究。对空军后勤或空军战术的研究不在本书范围内。我在此认为需要对组织问题作深入一步研究,因为我们必须从组织开始。在组织独立空军方面不允许有任何空想。我将尽力使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相结合。

协同

战争中使用陆、海、空军力量都应为着同一目的——胜利。为了获得最大效果,这些力量应当充分协同并相互协调。这三种力量应作为同一产品的配料(或要素)。只有适当选定配料比例才能获得最好效果。

即使是最富有的国家,它能用于国防的资源也不是无限的。使用一定量的资源,只要正确安排上述三种要素的比例,就能够获得有效的国防。这些要素的比例越正确,国家用于国防的开支也就越少。但即使三种要素比例很正确,如果它们相互间不能完善地协同,也不能获得最大效果。一方面允许陆、海、空军各自的指挥官享有最大的行动自由,同时为了国防利益,要求三个军种在最高当局领导下实行协同。但仅此还不够。还需要正确分配用于国防的资源,使之能在战争或发生其它意外事件时用得最有效。

这种考虑完全不言而喻,进一步解释将是多余的。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合乎逻辑地就需要有:

1.一个权威机构来研究国防需要,并决定和按正确比例将国家资源分配给陆、海、空三军;

2.一个权威机构将成为三军最高指挥部并协调它们的活动。

现在不存在这样一个权威机构。相反,国家用于国防的资源现在是按不可靠的经验方式分配的,各军种分得的比例更多是靠幸运的机会而不是靠真正的计划。当每个军种各自为政,都想多争得点权利时,情况也不能不如此。一旦发生战争,它们相互间的协同,由于没有先例,也只能是偶然性的。 [ 原作者注:根据1927年墨索里尼的命令,在总参谋长下建立了最高指挥部,这就提供了基本的必要条件。 ] 各军种间缺乏协同从来都是造成严重失误的原因,而在未来造成的失误将更严重,因为战争越来越多地吸引交战国的全部活动,又出现了空中力量这一新因素,它的重要性正不断增大。

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严格遵守逻辑要求,创建一个既非陆军又非海军的国家机构,它能洞察战争的总体,能不带成见地衡量三个军种的价值,通过它们的协同取得最大成果。

但现在情况不是这样。我们必须从现状开始,应当承认现实。航空兵今天既非陆军又非海军,当然它参加双方活动,也参加民用活动。承认现实,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空中力量目前的组织形式远远落后于它的可能规模。我认为需要确立下列基本原则:

1.必须把陆军和海军用于配合各自范围的活动(不论什么活动)的航空兵看做是陆、海军的组成部分。

2.用于执行陆、海军不能参加并超出其活动半径的作战使命的航空兵应独立于两者,并构成我们所说的独立空军。它是一个与陆、海军平行并协同活动,但独立于它们的实体。

3.民用航空如同其他国家活动一样,在与国防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切方面,不论与国防关系如何,应受到国家的支持和鼓励。我说直接是因为一切国家活动都与国防间接有关。

4.民用航空的一切与国防直接有关的活动,应得到国防机关的支持。

我们随后可以看到,运用这四条合情合理的原则,就可以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配属航空兵

我用“陆海军配属航空兵”一词,指的是陆军和海军在各自活动范围内用于协助和配合其作战行动的一切航空兵器。如果这些配属的航空兵器构成陆、海军的组成部分,它们就应当:(1)分别列入陆、海军预算之内;(2)由编制到使用,完全置于陆,海军直接指挥之下。

并没有充分理由说明,为什么陆、海军配属航空兵要由单独的预算提供经费。相反,这两个军种的配属航空兵应当与各该军种的总实力和编制成比例。如果这些配属航空兵拥有另外的预算,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情况是,能够决定配属航空兵恰当编制的唯一机构就是陆军或海军,因为它们掌握了必要的情况,能决定最适于促进各自活动的空中武器。事实上,它既能决定一支炮兵部队的组成,如:火炮、炮车,等等的种类和数量,就没有理由认为它不能决定指引炮火所需要的飞机的数量和型别。

例如,如果认为将侦察或观察飞机置于一支大的地面部队的指挥下可行,那么为了获得最好效果,这支部队显然应能完全控制这些飞机,由平时的编制到战时的使用。部队在计划作战行动时就应计算在它管辖下航空兵的准确实力。这反过来又使航空兵部队本身能够熟悉地面部队的战术。这种制度不仅符合这些航空部队组织和使用的逻辑概念,而且可以防止由于配属航空兵近乎独立于陆军之外而容易发生的双重控制的危险。

因此,作为陆军组成部分的航空兵,在供应、纪律、使用和训练方面必须置于陆军的直接控制之下。但在这一条组织原则被武装部队采纳之前,一条至今妨碍航空兵与陆军相互关系的先验概念必须排除,这就是,认为航空兵对陆军来说技术性太强,只能由技术专家来处理;认为航空是个新事物,只有少数专家了解它的精髓。

只要我们把问题的实质讲清楚,排除上述概念是容易的。军事航空和其它航空一样,确实技术性很强,需要依靠受过航空技术训练的专家。但航空既然作为一种战争武器,就必须满足对武器的基本要求。例如,引导炮火,需要飞机和受过训练的飞行员,两者都要用于控制炮火。二者的飞行都必须满足这种需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炮火也就白费了。事实上,只有了解自己需要的炮兵才应当决定对飞机和操纵飞机的人员训练的要求。炮兵只要对问题研究透彻,就能说:“我们需要这样多的观察飞机,何种型式,装备何种仪表,能在何种有限的机场上降落,”等等。炮兵一旦作出选择,也就承担起责任。决定哪个军种使用哪种飞机,不是航空技术人员的职责。他们的责任是根据武装部队提出的要求生产出适合飞行的飞机,而不是飞机的军事用途。后者是他们不能胜任的。如果陆军或海军要求一种现在还不存在的新型飞机,自然要由技术人员研究这些要求,制造出所需要的飞机,同时向航空科学家建议在生产这种飞机时应遵循的正确方向。这些要求自然应是合理的,可行的。否则我们就会遇到这类荒谬要求,如要飞机能在空中停止不动。为了避免这种荒谬,只需要懂得作为我们文化共同遗产的基本知识。可以肯定,使用航空的人一旦感到他要承担选择的责任,航空知识很快也就会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

总之,航空技术人员应当关心的是按照要求生产出能够飞行的飞机,军方则应训练出飞行员去飞行和维护它。这样,军方和航空技术人员将各自履行自己的正当职责,对自己的行动负全部责任,而避免干涉对方的活动。

我已说明,组织陆军配属航空兵的责任在于陆军。我不在这里讨论它的优点。为了预防反对意见,我只想说,给陆军提供一个配属航空兵并不会使军事组织产生重叠。这点我在后面将会谈到。

独立航空兵

为了避免使用一些一开始就显得极端的用词,我提出区分“配属航空兵”和“独立航空兵”,而不用独立空军——用于完成陆、海军都无法担负的战争使命的一切航空兵器,这些兵器今天在轰炸和驱逐方面已有了雏形。

空中进攻能向陆地和海上武器都无法达到的敌人战线后方进行,它证明对陆、海军都是有帮助的,这种空中合作对陆、海军有益。但并不是说这种空中武器必须置于陆军或海军的直接控制之下,否则至少会分散力量。而且在进行轰炸作战时,陆军也不仅使用陆基飞机,海军也不仅使用舰载飞机。上次战争经验告诉我们,敌人港口或内地城市可以由以陆地或以海上为作战基地的任何一种轰炸机进行轰炸。即使按照目前对制空权的有限理解,驱逐航空兵的职能,即便不完全是单独进行空中战争,至少也是在空中战斗。因此,不应把它置于陆、海军的控制之下。如果某一军种想用驱逐队警戒其战场的上空,那应是它的配属航空兵的事。

我曾详细阐述为什么独立航空兵在战争中应把夺取制空权作为不可缺少的使命,我也认为目前流行的指导轰炸航空兵和驱逐航空兵的思想不能实现这个目的。我也指出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不管现阶段对航空组织有什么异议,我相信至少必须承认:不对未来夺取制空权的斗争做好准备实在是十分愚蠢的。

第一步准备应是将轰炸航空兵和驱逐航空兵由陆、海军分出来,建立第一个独立的核心、种子。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在不太久的将来它将成为独立空军,它的强弱将根据拥有的兵器而定。但由于它是独立的,能在广阔范围内活动,它的兵器应由一个单独的预算予以提供。我深信,随着公众逐渐认识到制空权的重要,这个预算将会增加。同样,这支独立航空兵的组织和职能应摆脱外来的控制。尽管航空兵发源于陆、海军,它现在已经成熟了,应当得到解放,从而需要创立一个称职的机构来监督它的成长,这个机构应由熟悉一般军事学术并能接受新思想的人组成。这些人不必是技术专家,他们只需要懂得这一新的空中武器的巨大能力,作为起点这就够了。因为这不是一个决定最佳翼型的问题,而是要决定创建一支战斗部队所需要的最好的技术兵器以及在战争中使用它的最佳方法。

这个机构应当研究和解决各种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很复杂而深远,但由于我们是从头开始,问题的解决可能容易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随时纠正。正是这个机构应当创立这一军事学术的第三分支——空中作战。我说“创立”因为它今天还不存在。让现有的轰炸和驱逐航空兵独立起来,可以在这方面取得经验。

总之,这个机构在其职责范围内与空军的关系将如最高军事委员会与陆军的关系一样,它也将相应地行使职权。

至此读者应当看到,尽管我画的是一幅巨幅油画,但我所建议的在一个有限范围内却是可以实行的。

民用航空

空中航行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关于它的未来,意见可能有分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新的运输手段将发展下去。 [ 英译者注:这里表明杜黑正在尽可能地展望未来。 ] 人类依靠天才和勇敢,经过上千年的试验和失败而造出来的这种机器,是运输史上最快和最出色的发明。它的最终发展现在无法预言,但一切迹象表明它将有很长的寿命。

这种新的空中运输工具和其它交通工具相比有两个基本特点,即:

1.无论从它本身的实际速度,或从它能将起点和终点用一条直线连结来看,它都是现有最快的交通工具。

2.它不需要按通常意义理解的道路。

至今一切运输工具都由两种因素组成,其一就是道路。火车本身不能成为交通工具,汽车也不能在只由羊肠小道连接的两点间移动。在海洋交通上道路因素并不那么重要,但有时为了缩短水上距离需要耗费繁重劳动去建造类似苏伊士和巴拿马这样的运河。只有飞机能够不受限制地沿整个地球表面运动,只需要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

由于这两个重要特点,飞机已经加快了现有交通,并有可能在地球表面各点之间,不论它们多么分散和遥远,建立起更快速更经济的联系。建立更多更好的交通工具是我们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这一事实鼓励了空中航行的发展。由于上述两个特点,它采取的形式将是能节省更多时间的远距离航空线。另一些将飞越没有正常道路和铁路的偏僻乡村,从而解决这些地区的交通问题。不能设想人们会无视发展这种能将罗马与伦敦之间的距离缩短为几小时旅行的运输工具,而看来不可避免的是埃及亚历山大与南非开普敦之间将比铁路更快地由航空加以连接。 [ 英译者注:1931年已由帝国航空公司连接。 ]

随着空中旅行逐渐变得更普及和实用,短途地方航空线和长途大型飞机航空线都将得到发展。即使现在也不难预见到,用于航空体育运动和私人旅行方面的飞机也将迅速发展。飞机已经承受了最大的考验,满足了最大胆的希望,而战争已经无可争辩地表明对飞机怀疑是何等短见。所有这些应当引起意大利关注,必须建立大量的空中航线,而且要快,其大部分应当扩及到地中海海域。欧洲三大国 [ 译者注:指英国、法国和意大利。 ] 的轴线位于西北-东南方向,轴线穿过地中海将到达亚非交界的苏伊士。这些航空线的大部分将沿着这条轴线,构成一个巨大的航空网,汇集于英国,跨越法国、意大利。由此再伸向亚洲、非洲、巴尔干半岛。

由于战后意大利在地理上和政治上占有有利地位,应当成为旧世界 [ 译者注:指欧,亚、非三大洲。 ] 航空交通的交叉点。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使意大利在空中交通方面处于一种特殊地位,但也使它承担责任,必须尽快做好迎接将要出现的变化的准备,以免丧失它能够掌握的巨大优势,变成外国航空开发的场所。

如果我们在海洋事业上利用了在地中海的地理和政治地位,那就更有理由要求在空中利用这种优势。它的范围更广,而我们是第一批进入的。在这个领域,一切事情等待去做,而我们又是在本国领土上。根据政治、道义、经济的理由,以及为了国家安全,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地中海上空的空中航行应当飘扬意大利旗帜。这应成为我国航空政策的指导方针。意大利不应满足于仅仅作为连接外国航线的码头。为了充分利用它的有利地位,应准备满足在地中海空中航行的要求,并预见到需要自己去推动这种航行。

显然,建立都灵、罗马到亚历山大航空线将推动伦敦、巴黎、都灵线,再从亚历山大远至苏丹、巴勒斯坦线。因此,我们不仅应努力建立国内和殖民地的主要干线,还应准备建立连接我国海岸与非洲、亚洲,巴尔干半岛的所有航空线。也就是说,我们应成为旧世界各航线的交换中心。由于巴尔干半岛距我国比距其他大国近,那里的航空工业落后,就应当由我们来关心那里的国内航空。这件事容易做到,因为我国东海岸亚德里亚海各港口构成通向南俄和小亚细亚的天然基地,正好通过巴尔干区域。

杜黑《制空权》第一部(上)

第一部 制空权 第一篇

第一章 战争的新形式

战争的技术手段

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因为只要两人相遇,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在航空用于民用之前很久,就已经广泛用于战争 [ 英译者注:1911-1912年意土战争期间,意大利在利比亚第一次将飞机用于侦察和联络。 ] 。世界大战 [ 译者注: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同。 ] 爆发时,当时仍处于幼年时期的这种新技术就在用于军事方面获得了强大的推动。

人们对于航空兵 [ 译者注:Air arm,泛指空中兵力,空中武力,不完全是现代意义的兵种。 ] 的实际运用起初只有模糊的认识。这种新兵种突然进入战争领域,它的特性尚不明确,与当时一直运用的其他任何兵种根本不同。这种新的战争工具开始出现时,人们对它的能力很少认识。许多人抱极端态度,认为在空中是不可能战斗的。另一些人只承认它可能是现有战争手段的一个有用的辅助手段。

起初,飞机的速度和自由活动能力(航空兵初期的主要特性)使它被认为主要是巡逻和侦察的工具。后来逐渐想到用它来为火炮测距。以后,由于它具有超过地面兵器的明显优点,人们开始用它攻击位于战线上和战线后方的敌人。但当时对它的这种功能并不特别重视,认为飞机不可能运载多大重量的攻击兵器。再后,为了对付敌人的空中活动,出现了高射炮和所谓的驱逐机。

这样,为了满足空中作战的要求,就必须逐步增强空中力量。但由于这些要求是在一场大规模战争中出现的,空中力量的发展也是迅速而突然的,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把这种新的空中武器纯粹作为陆海军的辅助手段来使用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几乎贯穿于整个世界大战期间。直到战争末期,在一些交战国中才开始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使空中力量担负起独立的进攻任务,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明智的。但是没有一个交战国充分研究了这种观点。可能是还没有找到可以实践这种观点的正确手段,战争就已结束。

现在 [ 英译者注:指1921年,即世界大战结束后三年。 ] ,这种观点再次出现。看来它强烈地影响着最关心这件事的一些国家当局。事实上,为防御这种新作战武器迫切需要找出唯一合乎逻辑的答案。人类主要生活在地面,自然也在这里开始打仗。我们不知道,当他首次在海上航行时,是不是认为海战仅仅是陆战的补充。但我们确实知道,自史前年代以来,人们就在海上进行独立的作战,虽然是与陆战配合的。今天,对于住在地球表面的人类来说,天空比海洋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此,没有什么理由能阻止他根据推理而得出结论:天空是一个同等重要的战场。

陆军虽然主要是一支地面军队,它也可以拥有在水上航行的作战手段以协助完成陆上作战任务。但这并不排除海军单独用自己的海上手段完成作战使命而完全不必要有陆军参加。同样,海军主要是一支海上军队。它可以拥有陆上作战手段,以协助它完成海上作战任务。这一事实并不排除陆军可以单独用自己的陆上手段完成作战使命而完全不依靠任何海上手段。依次类推,陆、海军都可以拥有空中手段以协助完成各自的陆、海作战任务。但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现实性、甚至必要性,即有一支空军能够单独用它自己的手段完成战争使命,完全不必有陆、海军参预。

因此,空军合乎逻辑地应被赋予和陆、海军同等的重要性,它与陆、海军的关系就象陆,海军之间的关系一样。显然,陆军和海军都应当在各自的战场上为同一目的——即赢得战争而作战。它们应当协调行动,但相互独立。一方依附另一方将会限制各自的行动自由,从而降低总的效能。同样,空军应当始终与陆、海军合作,但必须对双方保持独立。

在此我必须列出我们当前所面临问题的基本特点并强调它的极大重要性。现在我们已经摆脱世界大战的压力以及它那种边错边改的方法 [ 译者注:作者用了一个数学术语trial-and-error method(渐近法),即先试定一个答数,代入方程,根据误差,修改此答数,再次代入后,误差减小,如此反复进行,误差达到最小,即为正式答案。 ] 。它要求我们采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我们以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收获。

国家在安排它的防务时,必须使它在面临任何未来战争时能处于最好的地位。为了使这种防务安排有效,提供的作战手段必须适应未来战争可能具有的特性和样式。换句话说,未来战争具有的特性和形式就是一个国家真正有效的防务所要求的战争手段的基本依据。

现今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使战争带有一种全民特性,即国家全体居民和全部资源都被吸入战争熔炉中。而且,既然社会肯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人类现在就能够预见到,未来战争在特性和范围上都将是总体的。尽管人类的预见能力有限,我们还是可以完全肯定地认为、未来战争的特性将和以往战争根本不同。

任何战争的样式(这是从事战争的人们所最关心的)取决于现有的战争技术手段。例如:谁都知道,火器的应用对改变以往战争的样式发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火器只是一种渐进发展的成果,是利用物体弹性的古代战争工具,如弓箭、抛射器,弹射器等的一种改进。在我们一生中,我们已经看到小口径速射枪和带刺铁丝网的出现给陆战带来多大的影响,而潜水艇又如何改变了海战的性质 [ 原作者注:法国《晨报》1917年9月8日写道:“新成立的海军参谋部历史处最近发布了极重要的材料,其中昭然若揭地表明,假如德国人在他们的不受限制的潜艇战中表现出更多一点胆量,假如他们潜艇指挥官的非凡气质没有被德皇及其总理大臣的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所抵消,我们本来会输掉这场战争。正是德国人自己在1917年春季以后一步步削减了他们潜艇的数量和活动。” ] 。我们也看到两种新武器的采用——空中武器和毒气。但它们仍处于幼年时代,它们的特性和所有其他武器截然不同,我们还不能准确估价它们对未来战争样式的潜在影响。无疑这种影响将是巨大的。我也毫不犹豫地确信,它将完全改变迄今已知的一切战争样式。

这两种武器互相补充。化学已经向我们提供了最有威力的炸药,现在又将给我们提供甚至更有威力的毒气,而细菌学还可能给我们更可怕的武器。要想对未来战争的性质获得一个概念,只要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细菌学家能发明在敌国传播疫病的手段同时又能保护本国人民,它将掌握何等巨大的破坏力。空中力量就不仅能对敌国领土任何部分用高爆炸弹实施轰炸,而且能用化学战和细菌战摧毁整个敌国。

如果我们仔细估计一下这些新武器的潜力(它们今后无疑还会改进和发展),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只不过是个起点,而且已被远远抛在后面。它不能作为国防准备的基础,这种准备必须着眼于未来的需要。

我们还必须记住这一事实:我们今后拥有认真研究和广泛使用这些新武器的有利条件(这种武器的潜力我们还不清楚),而这种条件正是德国要被迫利用的条件。协约国强迫德国解除武装,废除常备军。它会安份地接受这种劣势地位吗?它不会迫于需要去寻求新武器来代替现在禁止它使用的旧武器,用它来进行复仇吗?我们不能不看到德国在化学细菌学和机械学两个领域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事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些迹象,它正在向这方面考虑,它将发挥德国民族一贯特有的苦干和不屈不挠精神来研制这些新的武器。它会在它的实验室里秘密工作,一切外国的裁军监督(即使这种监督过去是有效的),也必将是枉费心机。

不管德国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这些新武器的价值,否认它们在任何国防准备中的关键作用。为了对这种武器的重要性作出准确的评价,我们必须确切了解它本身和它对陆海军的价值。这种评价就是本书的首要目的。

新的可能

只要人类还是被束缚在地球表面上,他的活动就必须适应地球表面所造成的条件。战争是需要军队广泛运动的活动,进行战斗所依托的地形就决定着战斗的主要特色。地面起伏不平,存在各种障碍,限制了固态物体在上面的运动。因此人们必须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运动,或是在艰难地区用费时费力的劳动去克服障碍。结果地球表面逐渐布满容易通行的并在不同地点交叉的交通线,另一些地方则被难以通行有时是无法通过的区域分隔。

海洋则相反,它的质地到处一样,各处表面都同样可以航行。但由于海洋受海岸线限制,航行自由常常不能实现,除非航线两端位于同一海岸线上,或是沿着外国控制下的规定航路航行,否则就不得不绕海岸进行长距离航行。

战争是两个基本相互对立的意志的冲突。一方企图占有地球的一部分,另一方与之对立,力图反对这种占领,必要时使用武力。结果就是战争。

攻方军队企图沿最少抵抗、或最容易通过的路线前进到他要想占领的区域。守方军队自然要沿敌军前进方向展开,力图阻止其前进。为了更好地阻敌前进,他将试图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地形或沿最难通过的障碍沿线部署自己的军队。由于这种天然障碍是固定不变的,地球上某些富饶肥沃的区域也是固定不变的,从而引人贪欲,这样,地球表面的有些部分似乎注定作为自古以来的战场。

既然战争只能在地球表面上进行,军队就只能沿地面划定的交通线运动和交锋。为了战胜,为了控制所觊觎的地区,一方必须突破对方的坚强防线攻占这一地区。由于进行战争越来越要求投入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为了保卫自己不受敌人侵犯,随着战争的发展,交战国被迫将沿战线部署的部队不断延伸,直至象上次战争那样,战线实际已伸展到整个战场,这样就把各方军队的一切通路都给挡住了。

在战线后方,或在地面武器最大射程之外,交战国平民并不直接感受到战争。任何敌方进攻都不能威胁该距离之外的人们,平民生活仍能安全地,比较平静地进行。战场是有严格范围的,军队和平民之间有明显区分。为适应国家战时需要,平民只是多少加以组织而已。在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之间甚至存在着法律上的区分。因此,尽管世界大战显著地影响了许多国家整体,实际上只有少数人真正卷入战斗和死亡。大多数人继续在安全和比较和平的条件下工作,为那少数人提供战争资源。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如果不首先突破敌人防线,就不可能侵入敌人领土。

但是这种情况已经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有可能不用首先突破坚固防线就能进入它的远后方。这是空中力量使它成为可能。

飞机在行动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它可以用最短时间(沿直线)沿任何方便的路线向任何地点往返飞行。人们在地球表面上不能做任何事来干扰在三度空间中自由飞行的飞机。历来规定和影响战争特性的一切因素对空中的活动都是无能为力的。

由于出现这种新武器,战争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地面大炮的最远射程之内,而将在交战国数百英里的陆地、海洋范围内直接感受到。安全和平静的生活区域不再存在,作战也不再局限于实际战斗人员。相反,战场已扩大到交战国整个国境,全体公民都将成为战斗人员,因为他们都将暴露在敌方空中进攻之下。士兵和平民之间不再有任何区分。陆上和海上的防御不再能保护国家后方,陆上海上的胜利也不能保护本国人民免遭敌方空中攻击,除非这种胜利能占领敌国领土,摧毁它的航空兵部队赖以生存的基础。

所有这一切必不可免地会给未来战争的样式带来深刻的变化,战争的主要特性必将与以往任何战争根本不同。因此,我们应当完全明白,从保卫一国免遭敌方攻击角度看,空中力量的不断发展,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实用方面,将会如何导致地面武器效能的相对降低。

由此我们应当得出严酷而又必然的结论,就是,鉴于今天的航空技术的发展,一旦发生战争,即使我们沿阿尔卑斯山部署最强大的陆军,在海上部署最强大的海军,也不能有效地抵御敌方坚决轰炸我国城市的企图。

大变动

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胜败双方都几乎消耗殆尽。这主要是由战争的技术特点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造成的:这就是,火器的新发展对防御一方比对进攻一方要有利得多。其次是由于人们在心理上还不能立即掌握火器改进给防御带来的好处。主张进攻的人到处鼓吹进攻战争的好处,却同时忘记了必须有一定的兵器作后盾才能胜利地发起进攻。而另一方面,人们关于防御却谈得很少,只是偶尔提到,似乎这是一个令人难堪的不能讨论的题目。这种态度助长了军人中普遍存在的信念,认为火器威力的改进更有利于进攻而不是防守。这种信念已被证明是错误的。真理正好相反。认真的思考应会看出这一点,而随后的战争经验更是明白地证实了这一点。

真理是:火器的每一个发展和改进都有利于防御。防御不仅能使武器保存更长的时间,并且使它能处于增强效力的最佳地位。因此可以理解,从绝对的意义上说,武器威力越大,有利于它的保全和提高效力的部署的价值就越大。事实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防御体系从来没有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得那样广泛,它在战争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到在战争的长时期内构成为战线主要依托的巨大防御体系。如果守卫这个体系的步兵和炮兵装备的仍然是古斯塔夫·阿道尔夫 [ 译者注:阿道尔夫·古斯塔夫二世,十七世纪初瑞典国王,著名统帅和军事改革家。 ] 时代的武器,那还会有什么价值呢?可以说一钱不值。

但是随着火器效力的增大,守方对攻方就具有了既相对又绝对的优势。我们设想一个士兵踞守在带刺铁丝网屏护的堑壕里;进攻他的敌人在开阔地上将暴露一分钟。假定双方装备的都是每分钟射击一发的前膛毛瑟枪,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肯定,进攻者为了能达到这个单兵防守的堑壕,只需要两个人就够了。因为在这一分钟内,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被防守者击中而退出战斗。但如果双方装备的是每分钟射击30发的来复枪,同样可以确定无疑地肯定,必须用三十一个人冲击堑壕。这些人在进攻前射击的子弹不起什么作用,因为假定这一个防守者是被铁丝网堑壕有效地保护着。

在第一例中,攻方的一人被守方的一人有效地“吃掉了”;在第二例中,三十个人被一个人“吃掉了”,因为来复枪的效力大了三十倍。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大,攻方为了取胜,必须投入压倒的人力才能打破平衡。

事实上,世界大战中,由于小口径武器的威力极大增强,守方就有可能让一波波进攻的步兵接近自己预设阵地,然后将他们击毙在途中。或者,如果攻方一定要不顾一切地达到目的,守方就能迫使其放弃用步兵攻击预设阵地中的人,而改用耗费巨大的各种口径大炮进行轰击,将阵地炸翻,连同防守者一起埋葬。因此,进攻战斗从来没有象世界大战中那样困难而费钱。

但是,指出新武器威力的增大有利于防御,并不是要怀疑这一无可争辩的原则,即,战争只能依靠进攻行动取胜。而只是要说明,由于火力的增强,要求进攻作战比防御作战有大得多的力量。

不幸,这一事实直到战争后期以前并未被人认识。在那场持久的冲突中,发动进攻而没有适当的兵器。这些进攻浪赞了大量时间、金钱和人力,结果或是完全失败,或是只取得部分成功。由于集结大量人员物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进行得十分缓慢,这种进攻行动准备得很差,其结果只能使交战军队疲惫不堪,拖长了战争时间。假定在那场战争中,军队装备的仍然是前膛炮,可以肯定既不会出现钢筋混凝土堑壕,也不会有带刺铁丝网障碍物;战争可能几个月便见分晓。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有威力的进攻武器与更有威力的防御堡垒的持久对抗。只是经过反复的突击,最后才粉碎了坚固的防御,暴露出敌人的心脏。持久战争挽救了协约国,他们有时间获得新盟国、新军队。但另一方面也完全拖垮了战败国和战胜国。

德国人在准备战争时,考虑到火器威力的增强会给守方带来的好处。他们考虑战争时特别重视进攻性,并准备了最适当的兵器(305和420毫米大炮),用它发起战争,从永久筑垒中尽快打开通路。他们以坚决的进攻行动开始了战争。但当法国战线的形势迫使他们转入防御时,他们又能在阵地上构筑一套完善和充分的防御体系,使协约军大为惊讶:这不可能是临时想出来的,一定是在事前很久为应付这种局面早就充分计划好的。

德国在准备战争时,也曾考虑可能被迫在不止一条战线上作战,考虑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的作用——在一条战线上以最小兵力扼守,而在另一条战线上以最大兵力出击。无疑,他们曾详细制订出某些计划,一旦环境需要,就可以付诸实施。这清楚表明,德国人已完全认识到防御的价值,尽管他们坚定地相信战争只能依靠进攻取胜这条原则。

虽然,为了扭转局势必须投入数量巨大的军队用于进攻,这使进攻比防御更为困难,但是这种进攻也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减少自己用于防御的兵力而在选定的进攻地段上可能集中最多的军队。德国人的全部战略机动可以归结为一个公式:用自己一小部兵力沿着体系完善的防线牵制一部敌军,同时用由此而能使用的最大兵力攻击敌军另一部。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战略经常是成功的。

陷入意外的协约一看到长驱直入法国腹地的德国人停了下来,就幻想(同时又缺乏防御准备)他们能比较容易地赢得战争。他们在冲突开始时既然没有能立即采取措施以保证胜利,在以后各阶段就不得不加以补救。从纯粹军事意义上说,战争之所以延长是由于人们没能理解现代战争的确切性质和要求。这种不理解导致一系列非决定性的进攻,把刚刚征集来的物资立即消耗掉。这样一来也把改变敌对军队之间平衡所必需的巨大兵力,本来靠它就可以较快地结束战争,却被零敲碎打地用掉了。

尽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各国仍能继续作战。原因就是战斗时断时续,拖了很长时间,使他们能不断补充人力物力的损耗,继续战斗,直到精疲力竭为止。在战争期间还没有过一次致命的打击,使对方受到重创,感到死亡将至。相反,双方都给予对方无数次打击,造成无数创伤,但都是轻伤,来得及愈合。这种创伤使身体逐渐衰弱,但仍不失生存希望,并能恢复足够体力去对付同样衰弱的敌人直到耗干其最后一滴血。事实上,最终决定结局的战斗的激烈程度比取得一定战果的早期战斗要差得多。毫无疑问,如果战争三个月而不是四年就结束了,造成的破坏至多只有现在的一半,如果八天就结束,破坏至多四分之一。

因此,世界大战的特殊性是由于以往几十年火器的发展而带来的。既然这种发展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如果不再发生什么新情况,未来战争将会具有上次战争相同的特性,只是更为突出而已。换句话说,可以合乎逻辑地设想,未来战争将会更表现出防守对进攻不断增长的优势。这样就更难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而这却是为赢得战争所必需的。

如果情况是这样,意大利有山脉作为国境的坚固防护,又不想征服别人,面对任何敌人都将会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只要有一支小规模军队和有限的兵器,即使面对巨大优势军队的进攻,也能容易地防守自己领土,并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应付冲突中的任何不测。但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新武器(本文后面还要谈到)改变了局势,扩大了进攻的优势,同时缩小了(即使不是取消)防御的优势,并且剥夺了那些对突然爆发的战争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准备时间。没有什么堡垒能够抗击这种新武器,它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对敌人心脏给以致命的打击。

我们面对着战争将时发生剧变的时刻,这种剧变正怂恿着一些渴望着征服别人而又不受良心谴责的国家。我们必须冷静地、彻底地探讨一下能提供有效的国防的正确道路。

进攻性武器

飞机由于不受地面障碍约束并具有极大的速度(比已知的任何运输手段速度都大),是一种出色的进攻性武器。

进攻的最大优势是能主动计划作战行动,就是,能自由选择攻击点并能调动最大的打击力量。而处于防御地位的敌人不知道攻击方向,不得不把兵力散布在整个防线一切可能遭到攻击的地点上,指望一旦察明进攻意图后,能及时向实际遭到攻击的地段转移兵力。这就是战争全部战略战术的实质。

显然,一个国家掌握了迅速集结兵力的手段,能对自己选定的敌兵力集结处或供应线上任何点施加打击,就是具有最大进攻潜力的国家。以往,当战争以小规模,轻装备、运动迅速的军队进行的时候,战略战术运用具有广阔领域。随着军队集团越来越大,活动范围缩小了,受到的限制也更多了。世界大战中,参战军团庞大,非常笨重,运动特别迟缓,结果部队运动降到了最低限度。战争全局直接形成双方军队残酷的对垒。

飞机不同,它向任何方向飞行都是同样方便,速度超过任何别的运送工具。例如,驻扎在A点的一架飞机,对以A为圆心、以飞机活动范围(数百英里)为半径的圆内地面上一切点都构成潜在威胁。驻扎在同一圆内各地的任何飞机也全都能同时飞向A点集中。因此,空中力量对它活动半径内的所有地点都构成威胁。它的部队可以从各自基地出动作战,并能集中突击指定目标,而其速度快于已知的任何运送工具。由于这个理由,空中力量是最适于进攻作战的武器;它的打击来得突然,使敌人没有时间调集援军加以对付。

事实上,飞机的打击威力如此巨大,结果引起了矛盾,为了保护它自己,需要使用比用于进攻更大的兵力进行防御。例如,假定敌人有一支空中力量其进攻能力为X。即使它的基地是分散的,也很容易逐步或按其他合适方式集中起来打击它活动半径内任何数量的目标。假定这种目标有20个。这样,为了保护自己对付这X力量的袭击,在20个目标的每个附近必须驻有一支与X相当的兵力。结果其飞机总数就必须比敌人大20倍。也就是,防御一方为了保卫自己,它的空中力量至少需要比进攻一方大20倍。这样解决问题是荒谬的。可见飞机不适用于防御,它是一种出色的进攻武器。

在上次大战中这种武器的突然出现,使人们不可能彻底研究如何将它用作战斗武器。人们本能地从经验出发,用空中和地面的对空防御来对付空中进攻。于是出现了高射炮、侦察机和驱逐机。随后的经验表明,尽管这次战争中的空中进攻作用很小,计划和实施都带偶然性,但上述这些防御手段是不够的。每次当空中进攻坚决时,它总能达到目的。威尼斯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曾反复遭到轰炸;我们目睹特雷维佐 [ 译者注: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威尼斯以北,战时曾是意军指挥部所在地,多次遭到轰炸。 ] 几乎被夷为平地。最高统帅部也不得不放弃帕多瓦。在其他国家,不论是协约国还是其敌人,也都发生过同样事情。

尽管有发达的通信系统,当敌机到达目标时,如果我方驱逐机不是已在空中(它们显然不能老是在空中停留),就很难及时起飞,阻止敌人向选定的目标投下所载炸弹。用炮射击很少命中目标,就象用步枪打麻雀一样,也许偶尔碰上一个。高射枪炮沿城镇街道和乡村努力追逐在各处随意俯冲的飞机。他们的行动正象骑着自行车追逐返巢的鸽子!高射炮火到了弹道的后半部成了从天而降的炮弹。所有这些防御火力劳而无功,徒然消耗国家大量物资,有时浪费在阻止预计的而不是真正的空袭上。有多少炮口指向天空,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等待着始终没有来到的空袭!有多少驱逐机动用了人力物力,始终没有机会保卫任何东西!多少人长时间徒劳地注视着天空,等待敌人出现,最后放下心去睡觉!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计算过遍布全国用于防空的武器和人力物力有多少,但无疑总量一定是很巨大的。所有这些被毫不吝惜地浪费了的资源,本来是可以有益地用于其他目的的。

这种违反基本军事原则和节约精神的人力物力分散,正如我已谈到的,来源于航空兵突然出现使人晕头转向,误认为可以对它加以防御。当一条疯狗闯进村庄时,村民们并不各自呆在自己家门口,手拿棍子,等待疯狗突然出现时把它击毙。这样做会耽误他们的工作,并不能阻止疯狗咬人。没有一个村民会这么办。他们定会聚集三四个或更多勇敢的人去追踪疯狗,找到它的窝,将它打死。

同样,除非在敌人的空中力量还没有机会袭击我们之前加以摧毁,我们没有什么实际办法可以阻止它的进攻。要想保卫海岸线不受海上攻击,并不是要沿全线分散部署舰船和大炮,而是要夺得制海权,即阻止敌人航行。这已成为公理,而且长久以来就是如此。地面是天空的“海岸线”,天空和海洋情况是类似的。因此,地球表面,不论陆地还是水面,要防御空中攻击,不是分散部署大炮和飞机,而要靠阻止敌人飞行。换句话说,就是要“夺得制空权”。

即使是单纯防御,也就是,阻止敌人飞行或进行任何空中活动,也应当承认上述概念是合乎逻辑的、合理的。

夺取制空权要求采取积极行动,也就是,进攻的行动而不是防守的行动,这是最适合于空中力量的行动。

空中进攻的规模

这次世界大战多少给我们澄清了制空权这一概念。为了估价制空权,了解未来空中进攻可能的规模是很重要的。

航空炸弹只要落在目标上就算达到了目的。因此,制造炸弹需要的金属并不象炮弹那么多。如果为了保证有效的爆炸,装高爆炸药的炸弹需要使用与装药成比例的大量金属,则装燃烧剂和毒气的炸弹,金属所占比重就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设想这两种炸弹的金属大致占总重的百分之五十,大致差不多。制造炸弹不需要高级钢、特种金属,也不要求精加工。它所要求的是炸弹破坏成分:炸药、燃烧剂、毒气要有最大效力,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空中轰炸自然永远也达不到炮火那种准确性,但这点并不重要,因为这样的准确性是不必要的。除特殊情况外,炮火的目标通常是准备要承受炮击的,而空中轰炸的目标却没有准备好挨炸。轰炸目标总应是大型的,小型目标不重要,不值得注意。

轰炸行动的指导原则应当是:目标必须一次突击即完全摧毁,不需要对同一目标再次突击。到达目标、总是一种带有一定风险的空中活动,只应一次完成。彻底摧毁一个目标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效果。它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为了对这种影响有个概念,我们只要设想:一旦敌人宣布要对某些城市中心实施不分军民的毫不留情的轰炸,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的平民会有什么反应。

空中进攻通常指向这类目标:和平时期的工商业设施、重要的公私建筑、运输干线和交通枢纽,以及某些特定的居民区。摧毁这些目标需要用三种炸弹: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其比例视情况而定。爆炸弹炸毁目标,燃烧弹使目标起火,毒气弹阻止消防人员灭火。

计划毒气攻击时,要能使目标所在地毒雾弥漫,并采用持久性毒气或各种延时引信炸弹,使毒气能持续一段时间以至数天。显而易见,采用这种方法,即使爆炸弹和燃烧弹数量不多,也能彻底摧毁大片居民区和他们的通行线,在关键时刻,这种行动可能具有无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为了说明空中力量的规模,我们假定100公斤的破坏物质能破坏25米半径的圆面积(这种假定符合当前实际)。那么为了使破坏范围能达到直径500米的面积,就需要100×100公斤,即10吨破坏物。10吨破坏物需要有10吨金属外壳。当前的飞机除乘员外,很容易携带2吨炸弹。因此,10架飞机就可以携带破坏500米直径范围内任何目标所需要的全部炸弹。为此目的,只要训练10架飞机的驾驶员能向该区域尽可能均匀地投下炸弹就行了。

这使我们对于进行有效轰炸所需要的基本兵力单位有一个概念。即是,轰炸单位应当有能力摧毁一定面积内的任何目标。我认为这个面积应当恰好等于一个直径500米的圆。因此,如果上述假定是正确的,这个兵力单位应是10架飞机,每架能携带2吨炸弹。当然,准确的比例应当根据经验决定。

我认为,应训练轰炸机飞行员能从中空(3000米),向一定面积尽可能均匀地投下炸弹。可以用变换瞄准数据、延伸中队编队的自然瞄准线(玫瑰花形)来实现炸弹散布。如果一个特定面积包括很容易摧毁的目标,只要增加轰炸机数,即可将该区域扩大到500米以上直径。反之,可以用较少飞机缩小难摧毁目标的范围。

不过这些细节比较次要。主要是采用这种战术能使轰炸机成为一种肯定的、精确的进攻力量,而不再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东西。

另一方面,如果某个目标面积较小,但军事上重要,应当在地图上标明。攻击中,少量炸弹偏离目标关系不大。但如果预定攻击的目标面积直径大于500米,必须将整个区域标明。假如目的是破坏某一面积,例如直径为1000米面积中的所有东西,可以将目标分区,用4个独立的但又相互协同的飞机中队加以突击;如果直径为1500米,可用9个中队;2000米用16个中队,依此类推。但是这种轰炸活动如果不是针对很大的居民中心,很难获得成功。事实上,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象伦敦、巴黎、罗马这类大城市中心有500至2000米直径的区域遭到无情轰炸,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 英译者注:请看1940年11月15-16夜,可能不超过250架轰炸机在一次夜袭中对考文垂造成的惊人破坏。 ] 。1000架上述类型的轰炸机(是当前正在使用的,而不是蓝图上正在设计的)连同必需的维护设备和每天损失的补充,可以组成100个作战中队。这样一支空中力量在懂得使用它的人手中,每天出动50中队,就可以破坏50处城市中心。这是一种到目前为止优于任何其他进攻手段的进攻力量,其他手段与之相比已无足轻重。

事实上,这种进攻力量(它的出现在十五年前 [ 原作者注:1905-1906年。 ] 连作梦也想不到)正在日益强大。这是因为一直在建造大型、重型的飞机,也由于出现新的炸药、燃烧剂,尤其是毒气。面对这样一种进攻力量,交通线被切断,供应仓库被烧或被炸,兵工厂和其他辅助设施被破坏,一支陆军还能干什么呢?一支海军如果不再能在自己的海港中避难,它的基地被烧或被炸,它的兵工厂和辅助设施被破坏,它还能干什么呢?一个国家经常处于威胁之下,为即将到来的破坏和死亡的恶梦而烦恼,还怎么能继续生活和工作呢?确实是这样啊!我们必须永远记住,空中进攻不仅针对物质抵抗最小的目标,也针对精神抵抗最小的目标。例如,一个步兵团即使丧失三分之二战斗力还可能在被毁的堑壕里进行一些抵抗,可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在看到一个车间被毁后,即使人员死亡极小,也会迅速瓦解,停止生产。

当我们要想估价即使是当前水平的空中进攻的潜在威力时,必须记住上述这些。获得制空权能使用进攻力量大于人类所想象的威力;能够切断敌人陆、海军与其作战基地的联系;使敌人丧失赢得战争胜利的机会;能完全保护本国;保护本国的陆、海军顺利作战;能保卫本国人民安居乐业,安全生产。简而言之,获得制空权就意味着胜利。反之,在空中被击败就是最终失败,将听从敌人摆布,不能保卫自己,将被迫接受敌人认为适当的任何条件。

这就是“制空权”的含义。

注一:特雷维佐市政府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特雷维佐的灾难》,可以作为我上面论述的一个说明。奥匈飞行员从1916年4月至1918年10月末进行的32次攻击中,对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投下近1500颗炸弹。按每颗炸弹平均重50公斤计算(很可能小于此数),在两年半战争时间中向特雷维佐共投下75吨炸弹。

按我个人大致计算,特雷维佐最宽处约1公里;要造成上述破坏,大约需要4中队(每个中队10架)共40架飞机,每架飞机携带2吨炸弹共计80吨。

我们如果看看《特雷维佐的灾难》的附图(上面列有弹坑分布)以及造成的破坏的照片,就可以看到,这75或80吨炸弹如果由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三种按正确比例组成并在一天内投下,特雷维佐将会全部被毁,很少居民能生存下来。为什么特雷维佐尽管面临巨大危险,仍能避免全部被毁而保存在地面上,并能在最初几次轰炸后撤出它的居民,只死了30人,伤50人呢?原因就在于:每次攻击平均只投弹50颗。这样就使人们在轰炸间隙有时间扑灭轰炸引起的大火。

而在整个轰炸期间,防空部队除了标记被炸地点外,没有进行什么有效活动来阻止轰炸。结果尽管在战争接近终了时我方宣称已掌握了制空权,而敌方空中攻击仍能一直进行到1918年10月底,甚至到11月3日停战日。

注二: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舰队不算小舰艇共有30艘战列舰总计792,496吨。它的舷侧齐射量,按每炮发射一发炮弹计算,共重194,931公斤,即约195吨,每舰平均6.5吨。

与之相比,一中队10架飞机各带2吨炸弹,一次飞行就能投下20吨炸弹,即大于3艘英国战列舰的一次齐射。同样,一个1000架飞机各带2吨炸弹的航空队一次能投下2000吨炸弹,超过整个英国舰队30艘战列舰全部大炮各射击10次。一千架轰炸机如果每架造价为一百万里拉,共十亿里拉,只相当于一艘无畏型主力舰。

除造价外,海上力量和空中力量之间还有一个重大差别。英国舰队只能向另一个愿意交战的舰队或沿海岸的固定目标发射排炮。一支机群则不同,可以轰炸完全没有办法还手或采取任何自卫措施的、位于陆地或海面任何位置的目标。

此外,我们很快会看到将制造有效载重10吨以上、即载弹量相当甚至超过一艘战列舰舷侧齐射量的轰炸机。而且,一旦战舰和飞机交战,由于舰炮不能以直角射击,很可能将败下阵来。即使它能以直角射击,也几乎不可能击中向军舰近于垂直俯冲(飞机正能做到这点)的快速飞机。最近在美国和法国进行的试验看来已对这点提供了最终证明。

无论如何,本附注提供的数字至少可以使我们对空中力量的规模和实施手段的简便有一个更具体的概念。

制空权

掌握制空权表示一种态势,能阻止敌人飞行,同时能保持自己飞行。现在已经有了具有中等载弹量的飞机,为国防目的制造足够数量的这种飞机并不耗费过大的财力。炸弹或炮弹的破坏成分——炸药、燃烧剂、毒气都在生产。一支能够投下成百吨炸弹的机群能够很容易组织起来。因此,空中进攻的打击力和规模,无论从物质上或精神上来考虑.要比已知的其他任何一种进攻都更有效得多。一个掌握制空权的国家能保护自己领土不受敌人空中攻击,还能阻止敌人支援其陆海军作战的辅助空中活动无法进行。这种空中进攻不但能切断敌陆海军与其作战基地的联系,还能对敌国内地进行毁灭性的轰炸,使其人民物质和精神的抵抗趋于崩溃。

所有这些都是现在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遥远未来的事。这一可能发生的事响亮地要求每个人懂得: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这就是我们根据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但是由于这一结论具有极大的实际重要性,由于它与现行观点截然不同,我们必须对此作比较充分的论述。

当结论是根据确证的事实、严格按照逻辑推理而得出的时候,尽管它似乎新奇而激进,又与同样以确证事实为依据的、但性质完全不同的常规思路和固有习惯认识直接矛盾,这种结论也应当被承认是正确的。其他结论等于是否定推理本身。正如一个农民坚持完全按照他祖祖辈辈的方法种地,而不考虑使用化肥和现代机械能使他的收成增加两三倍。这种守旧和固执除了在市场上失败以外,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十二年前 [ 原作者注:1909年。 ] ,当最早的飞机还在田野和天空之间蹦蹦跳跳,按今天的标准根本不能叫做是飞机的时候,我就开始宣传制空权的价值。自那天至今,我尽最大努力引起人们对这一新武器的注意。我争辩说:飞机应当成为陆军和海军的第三位兄弟。我断言:终有一天在一个独立的空军部领导下,会有成千架军用飞机在空中穿梭飞行,飞艇和其他轻于空气的飞行器面对飞机的优越性将会让位。正如我1909年预言的那样,我当时争辩的一切后来都成了现实。

我当时不是作预言,现在也不是。我当时所做的只不过是研究这一新兵器的出现带来的新问题,并根据可靠的资料进行论证。但我毫不犹豫地把我所获得的结论探究到底,不管当时和现在人们仍把这些结论认为是谬论。我完全确信事实将证明我是对的。

既然有人能运用经过周密思考的推理和精确计算发现某一未知行星的存在,向天文学家提供一切能发现事物所需要的数据;当有人能运用精确推理发现电磁波,从而使赫兹获得了继续进行实验的手段,那么我们就应当相信人类推理的确实性,至少应达到天文学家和赫兹所相信的那样程度。他们那时的推理不是要比我现在打算做的更加难以理解吗!

在此我要求读者与我一起思考我所说的一切(这是值得的),以便每个人能对此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问题不允许部分解决。要么是对,要么是不对。

我所要说的就是,为国防作准备时我们必须遵循一条完全新的路线,因为未来战争的特性将和以往战争完全不同。

我认为这次世界大战只是表示战争特性演变曲线图上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曲线突然转折,表示有一些全新的因素在产生影响。因此,死抱着过去的陈旧东西不放对未来没有什么教益,因为未来跟过去发生的一切根本不同。对未来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索。

我认为如果不认真考虑这些事实,国家在建设现代国防上将付出巨大的牺牲,不会有多大用处,因为这种国防将不可能满足现代军事要求,要否认这点必须驳倒我的论断。

我要再问一句:我们建设的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不能对付顽强的、准备良好的敌人,不能切断敌人与作战基地的联系,阻止敌人向我国散布恐怖和混乱,是不是这样?

人们可以回答:“不是这样”,这只能表示他们不想在陆海军之外再掌握另一种适当的手段来应付上述局面。但我一直肯定回答;“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我深入考虑了新武器和战争新样式带来的问题,相信这种局面即将出现。

注:1909年我写道:“我们至今为止曾被无情地束缚于地面,我们曾经傲慢地、甚至几乎带着惋惜心情嘲笑那少数无畏的先驱者的努力,认为他们是自欺欺人,而结果却证明他们是真正的先知。我们只有陆军和海军,因而感到奇怪天空也将成为重要性不次于陆地和海洋的另一个战场。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最好习惯于这种思想,并为将要到来的新的战争做好准备。如果有的国家能够离开海洋而生存,那么肯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不呼吸空气。因此,未来我们将有三个而不是两个独立的有明确界限的战场,虽然在每个战场中各自将以不同的武器进行战争,但仍将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作,这个目标始终如一,就是:胜利。

今天我们充分意识到掌握制海权的重要,但不久制空权将变得同等重要,因为只有获得这种控制权(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利用空中观察的好处,能清楚地看到目标。这种好处只有当我们拥有空中力量而使敌人停留在地面时,才能充分享受。争夺制空权的斗争将是艰苦的。文明国家将努力锻造最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这种斗争。如果其他条件相等,任何冲突最终结局将决定于数量。因此,争夺制空权的竞赛将持续不止,只是有时因经济原因而受到限制。为了争夺这种空中优势,航空兵队伍将越来越大,它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增长。

因此,陆军和海军不应把飞机看作仅是一种用途有限的辅助武器。他们更应把飞机看作是战争大家族中的第三位兄弟,当然是小弟弟。”(G·杜黑少校:《航空问题》,原载罗马《准备》报,1910。)

现在有了世界大战的经验后,我发现对我十一年前写的东西可以一个字也不改。时间已证明我的推论,尽管关于制空权的思想现在还没有付诸实现。对此我并不抱怨。但无论如何,今天(再早也是不可能的)这些思想正迅速被人们所接受,尤其在意大利以外。

最终结果

夺得制空权就是胜利;在空中被击败就是战败,并接受敌人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对我来说已成为一条公理,对于不怕麻烦愿意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也将越来越清楚;我希望能将这个问题完全阐述明白。

我们由这一公理立即可得出第一个推论:一旦发生战争,为了保证国防,必要和充足的条件是能夺得制空权。第二个推论:为了保证国防,一个国家所做的一切都应为着一个目标,即在一旦发生战争时掌握最有效的手段夺取制空权。

任何努力、行动、人力、物力如果脱离这一主要目标,都会使夺取制空权的可能性降低,使战败的可能性增加。任何脱离这一首要目标的作法都是错误的。为了征服天空,必须剥夺敌人的一切飞行器,在空中,在它的作战基地或生产中心,一句话,在能找到这些飞行器的任何地方打击它。这种破坏只能在空中或在敌国内地完成。因此它只能由航空武器而不能由陆军和海军武器来完成。因此,制空权除了依靠一支强大的空军外是无法夺取的。根据这一论断以及上述第一个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结论,即,除非拥有一支在战争中能夺得制空权的空军,充分的国防不可能得到保证。显然,这一论断和现行的国防观念是直接对立的。它把航空兵的重要性列在了第一位。然而要否定这一论断,就必须否定制空权的价值。摆脱过去会带来困惑,但是人类征服天空本身就带来了困惑。

我已指出,这一结论意味着传统价值观念被一种新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观念所代替。至今为止,陆军和海军一直是占优势地位的军种,也没有人对这种地位产生过疑问。天空过去对人类是封闭的。但是并不存在先验的理由,为什么航空兵与地面(水面)军队相比不能成为优势力量。我们考察这种关系时,得出结论,空军必然将优于陆军和海军,这是因为陆军和海军的活动半径受限制,相比之下空军的活动半径要大得多。

我说过,我们现在处于战争演变曲线的一个特殊点上。过了这一点,曲线将向一个新方向急剧转折,打断了以前的连续性。因此,如果我们力求不偏离前人走过的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脱离实际,结果是远远离开当代的现实情况。为了能跟上实际情况,我们必须断然改变方向,追随现实本身。如果论证、常识和事实本身告诉我们陆海军和空中力量相比,重要性正在下降,而我们仍然坚持相信不符合实际的陆海军的虚构的价值,那我们就是在做损害国防准备的蠢事。

自然界的发展并不是突变的,人类的进化更非如此,我并不幻想陆海军明天就被取消而只有空军在发展。

目前我只要求给空军以应得的重视(在意大利我们还差得很远),在过渡期间可以采取下述起码的方案:逐步削减陆海军部队,同时相应增强空军部队,直至空军增强到足以夺取制空权为止。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行这一方案,就会越来越接近实际。

胜利向那些能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后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在这个战争样式迅速变动的时代,谁敢于先走新路,谁就能取得新战争手段克服旧的带来的无可估量的利益。这种强调进攻优势的战争新特性,肯定会在战场上造成迅速的、一边倒的决定性结局。对于未来战争没有做好准备的国家,一旦战争爆发,将会发现自己已经来不及准备,甚至连战争的趋向也看不出来。先做好准备的国家不仅能迅速取胜,而且付出的牺牲最小,消耗的物资最少。因此,这一转变一旦完成,决定战场上的胜负是很快的,实际战争将由越来越令人生畏的空军来打。在过渡时期,保持一支能对抗敌人陆海军的有限部队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必须等待别人作出先例才相信这一点,我们将会落后。在这个时代落后,万一发生战争就是被打败 [ 英译者注:这正是波兰、法国、挪威、比利时、荷兰以及一定程度正在英国、美国发生的情况,在当前这场战争中(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受到德国、日本战争机器的袭击而猝不及防。 ] 。正如我早已指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正是目前的情况。协约国正迫使德国坚定地沿着渴望复仇的道路前进。事实上,德国被迫解除陆上和海上的武装,被赶上空中武装之路。我们将看到,一支能够夺得制空权的空军,尤其在这个转折时期,只需要数量有限的飞机、少量的人员、不多的资源,而这些都可以在不引起潜在敌国注意的情况下悄悄地安排。德国在协约国加给它的最轻微枷锁的刺激下,争取自由的内动力将肯定推动它沿着新路前进。 [ 原作者注:我写这些话只过了五年,在化学方面居于第一位的德国,又已经无可争辩地在航空制造业以及民用航空方面领先,而这些是迅速和秘密地建设一支强大空军所需要的基本的、充分的要素。 ]

这条新路是一条经济的路;一旦正确估价出空、陆、海武器的作用,我们就能以有限的人力物力提供一个可靠的国防。我们记得,英国有一些海军将领质问战列舰与飞机相比哪个价值大,我们也记得美国曾做过试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飞机可以炸沉铁甲军舰。

现在是我们不能再无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为了国防的利益,我们应当正视它。

独立空军和配属航空兵

在概略探讨国防问题并特别注意航空方面的时候,我们强调了空军对陆军和海军的独立性及其运动的快速性。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除非拥有一支在战争中能夺得制空权的空军,充分的国防不可能得到保证。我们还看到,为了夺得制空权,必须破坏敌人一切航空兵器,或在空战中,在其基地或机场,或在它的生产中心,简而言之,在能找到它和生产它的一切地点。我们也指出,无论陆军或海军都无助于进行这种破坏工作。这种情况的自然结果就是:能夺得制空权的空军按其本性在建制上是自立的,在作战上是独立于陆海军之外的。为了简单起见,以下我在谈到各种航空兵器的总和——能夺取制空权的空中力量时将使用一个词:“独立空军”。因而前述结论可以表述为:只有具有足够力量的独立空军才能确保国防。

目前,飞机的唯一的军事用途是协助陆海军部队作战,为此,它们被置于陆海军指挥之下。至今为止,世界任何地方还没有一支能控制天空的空中力量。如果有这样一支力量,那么,考虑到陆地和海洋上面的天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支空中力量的存在和作战活动就不能依赖陆军和海军,因为这种依赖将是武断的。它强制分散独立空军的力量,使它不能满足形势的真正需要。现在也有飞机处于陆海军部队的直接指挥之下。例如观察机,它的用途是引导炮兵火力。这种功能其实并不完全属于空中性质,如果没有发明飞机,这个任务也可以用其它手段完成。另一例子是轰炸机和驱逐机,它们的活动即使不是处于陆海军直接指挥之下,也是依附于它们。陆军指挥下的飞机主要使命自然是遂行陆军的特定任务;海军指挥下的飞机遂行海军的特定任务。同样,陆军指挥下的驱逐机中队,其特定任务就是警戒陆上天空;而海军指挥下的将警戒海上天空。

这种情况使我们很难认为是恰当的。这样安排事物使我们能清楚看到,一个组织良好、决心夺取制空权的敌人将如何轻而易举,而我方分属陆海军的配属航空兵面对决心征服天空的敌独立空军,将会何等无能为力。在敌空军前进的道路上将遇不到有组织的抵抗。陆海军希望拥有配属航空手段协助自己作战,这当然是很自然的。但是这种能协助两个军种各自作战活动的航空兵器,只不过是陆海军的延伸。它们不可能构成一个真正的空军。正如引导炮火的观察机只不过是采取空中形式的有效观察员而已。

事情是如此明白无误,我们对空中战争的讨论必不可免地要导致结论:完全独立于陆海军之外的独立空军是绝对重要的。

几年前,当首次出现“飞行队”这个词的时候,似乎这一新的战争工具已取得了真正的地位。但这只不过貌似如此。“飞行队”一词只表示一种结合,“队”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整体才能认为是真正独立的。只有当我们采用“独立空军”一词时,才真正看出能在新战场上作战的一个实体。这个战场是陆海军都不能参预的。陆海军指挥下的飞机只能被认为是辅助武器。为了简便,此后我将称它们为“陆军和海军的配属航空兵。”

  至此为止,我只是一般地叙述空中作战兵器,因为我认为在书的开始最好一般性地介绍这个问题。事实上,航空区分为两大类:轻于空气的和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或称飞艇和飞机。为了清楚起见,我要说明此后我只涉及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即飞机,这是唯一适用于战争的一类。

第一部 制空权 第一篇

第二章 独立空军

结构

我们已把独立空军的含义定为:组成能够夺得制空权的空中力量的所有航空兵器的总体。我们还提出,为了夺得制空权,必须摧毁敌人一切飞行器。因此,组织和使用独立空军必须以实现这种摧毁为目的。

我可以打个比喻,要想消灭鸟类,仅仅射下飞行中的全部鸟是不够的,还剩有鸟蛋和鸟巢。最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摧毁鸟蛋和鸟巢,因为严格地讲,没有一种鸟能持续在空中飞行而不降落。同样,依靠空中搜索来摧毁敌人的飞机,即便不完全是无用的,也是效果最差的办法。更好的办法是摧毁它的机场、供应基地和生产中心。空中的飞机可以逃避,但是,正如蛋和巢被毁的鸟一样,外出的飞机返航时将找不到可以降落的基地。因此,摧毁这些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由“轰炸队”进行空中轰炸。

但是,轰炸机按其性质不是用来空战的。在轰炸机执行任务之前,驱逐机必须先从空中清除敌方的干扰。这种驱逐机中队我将称之为“空战队”。

一支独立空军在建制上应由轰炸队和空战队组成;轰炸队用以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空战队用以保护轰炸机对付可能的敌方抗击。由此可见,独立空军的轰炸队越强,它的破坏能力也越大。而另一方面,空战队的全部实力只需按比例大于敌人的战斗实力,也就是说,只需强大得足以比敌空战队占优势就可以了。一旦独立空军夺得了制空权,就不再需要有空战队。轰炸队则相反,一旦独立空军夺得了制空权,不再遇到空中抵抗,它就能安全地发挥其全部进攻力量,切断敌陆海军与其作战基地的联系,在敌国内地散布恐怖和混乱,瓦解敌国人民精神和物质的抵抗。

一支独立空军的构成可以简述如下:

1.最大限度的轰炸力量;

2.与敌人可能实力成比例的空战力量。

轰炸队

轰炸队必须拥有充分的打击力量以保证能取得真正的重要成果。我已指出支配空中进攻活动的基本原则,即:一次轰炸突击必须能彻底摧毁它所指向的目标,从而免除对同一目标进行第二次突击的必要。

我认为,轰炸队要能够摧毁直径500米的指定面积上的一切目标。这个面积应作为计算和确定轰炸队必需实力的基础。一旦根据实践确定这一面积或其中的目标数量,下一步就可以确定为消灭这块面积上暴露的一切物体所必需的破坏物质——炸药、燃烧剂、毒气的总量。根据实际炸弹中破坏物质效力的不同,这一总量可以或多或少。如果我们考虑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轰炸队飞机数的多少将取决于破坏物质的需用量,就很容易理解使用最有效的装药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一旦确定了破坏物质的基本用量及其与弹壳重量之比,就很容易算出摧毁上述面积所需炸弹的总重量。算出这个重量后就可以知道一支轰炸队需要的飞机数。假定一英担 [ 译者注:英担(quintal),英制重量单位,在美国等于100磅,称为短英担,在英国等于112磅,称为长英担。 ] 破坏物质足以摧毁25米半径面积上的一切,又假定一颗炸弹的破坏物质平均占其重量的一半,就可以得出结论:摧毁直径500米的面积需要20吨炸弹。又假设一架飞机的载重量为2吨炸弹,那么我就可确定一个轰炸部队应由10架飞机组成。这个结论并不完全是推想,它来自现存条件。即使它不完全准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距实际不太远的合理估计。自然,只有经验能够确定准确的数值;只有经验能准确地决定轰炸队编制的具体细节。但这点对我们并不特别重要。我们现在感兴趣的是这件事情的原则,以及了解一下为了能摧毁例如直径500米的一块面积,轰炸部队需要多大实力。

我们可能会由此认为,按照这个原则建立起来的轰炸队是一个不确定的进攻力量,只能对敌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事实并非如此。这样一个队是一支完全确定的进攻力量,具有摧毁某块面积的肯定的能力。当这个队打击一定面积内的敌方目标时,我们肯定能摧毁它。一支独立空军的整体进攻力量是按其建制内的轰炸队数目计算的;而轰炸队数目又是按需要摧毁的面积来计算的,这种进攻或叫摧毁力量可以最有效地施加于敌方最要害和最感痛苦的任何地点。例如,一支500架飞机组成的独立空军,每机载2吨炸弹,可以摧毁50处各为500米直径的面积。这样一支空军每天能摧毁50处敌人的航空据点,即:机场,供应站,生产工厂等等。按照这个速度,试想只需要多久就可以使欧洲任何大国的现有空军瘫痪在地上呢?他们又能对这样一种攻击进行什么空中和地面的抗击呢?

在探讨空战队时,让我们先看看空中抗击的可能性,因为正是空战队要去克服这种抗击。至于说来自地面军队的抗击,除了高射炮就没有别的了,而我将要说明战斗机如何能对付高射炮。但且不谈这点,事实上,高射炮的效力从来就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射击不准确,同时还因为在这类防御中,武器总是很分散的。高射炮火肯定会打掉轰炸队一些飞机,但损失有限。也没有人会指望进行战争而不冒一些风险,何况这种风险可以减小到最低限度。而且只要源源不断地补充飞机以保持轰炸队的实力,上述损失是容易补偿的。

说到飞机补充问题,空军应保持有能力立即出动的一定数量的预备飞机,它的定额绝不允许降到一定限度以下。例如,如果一支轰炸队的潜力是20吨炸弹,它可以由10架飞机组成,各带2吨;或由5架飞机各带4吨;也可以由一架飞机(如果能有这种飞机的话)携带全部20吨炸弹。从一方面看,尽可能少用飞机可以简化编制。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个机队飞机太少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即使损失一架就会大大削减机队的潜力。田此,我认为一个机队的飞机数绝不应少于4架;在本例子中,也就是说每架飞机应带5吨炸弹。

现在让我们来确定适用于轰炸队的飞机的一般特性。一架飞机必须有适航性和可用性。这是不论平时或战时对任何飞行器的要求。现在要确定的是飞机的功能特性——性能,包括:速度、活动半径、升限、武器、有效载重能力。

速度:我们已经指出,在敌人抗击下遂行任务的轰炸部队要由空战队支援。这就是说,它不需要有超过敌驱逐机的速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因为这样轰炸机就可以不必卷入一场肯定没有结果的速度竞赛。一个国家如果把它的安全或力量完全寄托在飞行速度上,那是在打一张十分可疑的牌,特别是考虑到飞机速度不断增大的情况,更是如此。另一方面,胜利永远不能靠跑得快赢得。飞机的大速度总是要以牺牲载重为代价才能获得。因此,对于大载重的飞机来说,我们应当满足于中等速度,这将证明最适合于实用目的。因此,轰炸机应当是一种中等速度的飞机,它由战斗机保护,不需要逃跑或避开敌人的攻击,为求速度而牺牲载重。

活动半径:作战飞机的活动半径是指它从自己机场飞出又能依靠自身动力返回的最大距离。因此,轰炸机的活动半径应当尽可能地大;活动半径越大,突入敌方领土也越深。活动半径完全取决于发动机的燃料消耗量和飞机的载重能力。载重能力越大,活动半径越大。

轰炸机的载重量除乘员外,应按比例分配于燃料载量和炸弹载量。当然,可以理解,一旦确定了飞机的最大总载重量(这是个事先确定的固定值),只要增大载油量减少载弹量,就可以增大作战半径,反之则相反。这里我们关心的是确定轰炸机的正常活动半径或平均活动半径。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在正常作战时候打算要攻击敌人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一种在正常活动半径内能携带足够摧毁该目标的炸弹量的飞机。

我认为,现代轰炸机的正常活动半径应是200至300公里。我说“正常活动半径”,因为在例外情况下它可以很容易加以改变。如果正常活动半径是300公里,而预计作战范围在100公里之内,那么不去减少载油量以便省下载重量去携带更多炸弹,却仍然携带足够300公里用的燃料就是一种浪费。反之,如果正常半径为300公里而计划要到距离400公里的地方去作战,那就要减少载弹量以满足增加载油量的需要。飞机活动半径的这种伸缩性还可以在构造上采取一些措施加以保证,能在燃料和炸弹的重量之间加以调节。

升限:飞行高度越高,飞机受高射炮打击的危险性越小。既然轰炸活动固有的特点要求投弹分散比集中更好,即使在很大高度上进行轰炸也能有效。因此,正常的升限应在3000至4000米之间。考虑到我国(意大利)边境大部是高山,要求作战飞机的升限应能够在任何地点不困难地飞越阿尔卑斯山脉。因此,升限应为6000至7000米之间。

武器水平:显然,轰炸机的首要条件和主要目的是携带炸弹和装备适当的投弹机构。但这不是全部,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为了保持乘员士气,某种防卫武器也是不可少的。虽然轰炸机不可能是理想的空战武器,但让乘员在面临敌驱逐机攻击时感到完全束手无策,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因此,飞机装备小口径速射武器用于自卫也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当然要认识到空战应当由空战部队去进行。

有效载重:任何飞机的最大有效载重是预先确定的固定值,等于乘员、燃料、武器三种因素重量的总和。乘员要考虑可能的损失,自然应保持在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燃料与武器重量之间的关系上面已经谈过。按照正常作战活动的需要,一架轰炸机的总的有效载重应保证能携带足够的炸弹,以避免一个轰炸队编入太多的飞机。我认为,一个轰炸队的飞机应介于4至12架之间。

这些就是轰炸机的功能特性,也就是对它提出的性能要求,是应当要求设计家和制造家们加以实现的。

我已经要求极大注意炸弹中破坏物质的效力。破坏物质效力增大一倍,独立空军的力量事实上也就自动增大一倍。在这方面过于节省或在研究这些物质的性能和使用上克扣经费是很愚蠢的。

破坏物质分为三大类:炸药、燃烧剂、毒气。除了研究其中各自的效力外,还应研究在轰炸作战中将它们综合使用的可能性。尽管我们对它们还了解甚少,但至少能感到,并可由经验加以证实,在三种物质的结合中,高效炸药将起次要作用,而燃烧剂和毒气将用得更多。在摧毁民间目标如仓库、工厂、商店、食品供应站、居民中心时将更是如此,这些地方用燃烧弹引起大火更容易破坏它们,而毒气弹可以使人们的一切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瘫痪。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破坏跑道,摧毁机场,高爆炸弹才更有用。我在此谈一下炸弹,只是想使读者对轰炸队的整个组成了解一个概貌。

空战队

空战队的最主要职能是在轰炸机执行任务时为其清除途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空中抗击。因此它的设计和装备应主要用于空战。

世界大战前,在军界流行的意见是认为在空中进行战斗是不可能的。因此除少数例外,最初参战的飞机都没有适于战斗的武器。但是空中战斗成了现实并继续发展。

敌人进行的任何空中活动必然于他有利,于我不利,我方必须与之斗争。在世界大战期间,人们无可奈何地承认自己的侦察飞机对于敌方观察我方战线的飞机实际上无能为力,而敌方侦察机对我方也如此。但是空中战斗在战争进程中自发地发展起来。飞机开始携带某种武器,飞行员开始学习进攻和防御,这就是空中机动动作的开始。从这些格斗中可以清楚看出,飞得快的飞机较飞得慢的占有优势。它能自由地打和跑。根据这种经验,随后不久就出现了驱逐机,这个名称就表示它的目的是干扰其他飞机,阻止它们遂行任务。在设计这种飞机时最强调的特性就是速度和军械。其结果是驱逐机很快成为空中的主人。在战斗中压倒了其它各种型式的飞机。由于要保护其他飞机免遭驱逐机的伤害,就需要有一种同样快甚至更快的飞机。也就是,要能驱逐驱逐者。

于是出现了飞机速度的竞赛。当时的呼声是:要比敌人有更大的速度和更高的机动性,要使飞机能进行空中“特技”。这样,一旦飞行员发现自己的速度处于劣势,就能够避开战斗,逃往安全地带。为获得速度和机动(这两者是为了在空中对敌即使取得暂时优势时也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其他一切都可牺牲。乘员减到最低限度,只有一名驾驶员,机枪也由他操作。活动半径减到最低程度——飞行时间不过一小时稍多一些而已。

因此,驱逐机的职能就是发现各型敌机,保护己方飞机不受敌驱逐机的伤害。由于它速度快并能作空技,它也最难操纵,它要由最勇敢的飞行员来驾驶。由于下述两点可以理解的原因,飞行员对这种飞机比对其他类型的飞机更喜欢。

首先,其他机种——侦察机、观察机、轰炸机是派出担负固定任务的,这使他们在遇到敌驱逐机时处于不利地位。而驱逐机的任务不太固定,因而有更大的活动自由。它在遭遇其他类型的敌机时具有明显优势,而在遇到敌驱逐机时,可以与之格斗或完全避开,一旦已进入交战,也可以中途退出战斗,返回基地。这种性能很有吸引力,限制较少,活动不单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比其他类型飞机的作战活动更少危险。

其次,驱逐机通常在高级司令部附近活动,还可以补充说,它直接负责保护这种司令部。战争中,双方都力图轰炸对方司令部,而人们很快就看出,驱逐机是对付这种企图的最好办法。它能迅速起飞和爬升,在敌机开始攻击前就能截击,还经常能打下速度较慢的敌轰炸机。在这些方面,驱逐机都可能成功。警戒天空成了驱逐机的特定职责,因而受到高级指挥部的偏爱,至少在昼间驱逐机能保障指挥部的安全。

这种偏爱造成了驱逐机这一机种的迅速发展,却冲淡了对国防问题的全面考虑,妨碍了对制空权含义的正确理解。当战争中一方的驱逐机中队打下的敌机比自己损失的要多时,就立即宣称是夺得了制空权。实际上它所获得的只是暂时的优势,使敌方的空中作战活动一时难以进行。它并没有也不可能使敌方不再进行空中作战。事实上一直到大战结束时,各交战国仍在进行空战。

尽管宣称驱逐机具有进攻特性,但事实上几乎把驱逐机全当作防御手段使用,也不可能不如此。由于驱逐机的活动半径很有限,迫使它只起被动作用,不能到敌国去搜寻敌人。当时主要用它击落进行观察巡逻或指引炮火射击的敌机,保卫重要目标免遭轰炸。它的作战活动是分散的,它的作用也就很有限。空战仅仅是一系列二人交手战,个别能手的技巧和勇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驱逐中队更象是空中游侠式的松散集群,而不是组织得很好的空中骑兵队。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带有某种虚假性,某种不能反映真相的东西。因为不管个人如敢和技艺高超,战争已不再是一系列零散的单兵交战了。今天的战争是由集群的人和机器进行的。因此空中游侠应由真正的空中队伍——独立空军取而代之。

我在前面曾指出,在空战中单纯依靠速度是把全部赌注押在一张靠不住的牌上。例如,一架驱逐机被另一架速度更快的飞机赶上,它就不再是驱逐机了。驱逐机按其性质应当是一架出众的飞机,体现出当时一切最新的技术成果,并由出色的飞行员操纵。然而战争是由只具有中等能力和水平的人和机器进行交锋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对空中作战的看法,否则就要失败。

在空战中决定胜利的是火力。速度只能用来捉住敌人或脱离敌人,仅此而已。一架较慢而带有重型武装的飞机,能用自己的武器打开通路,永远能战胜较快的驱逐机。一支由速度较慢而武器较强的飞机组成的空战队,能够顶住敌驱逐机的火力,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事实上,空战队的任务既不是去寻找空中敌人也不是避开它。我已说过,还要重复说,空战队的首要职能是从执行特定任务的轰炸队的道路上排除敌人的空中抗击。

让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我的意思。一支轰炸队离开A点去轰炸B点。空战队在这次作战中没有别的目的,只是要扫除敌人在轰炸队由A至B的道路上设置的任何空中障碍。敌人要尽力阻止对B点的轰炸。它是求战和发起攻击的一方。如果它不这样做当然更好,对B点的轰炸就会较安全地完成。它如果进攻,将由空战队予以击退。因此,战斗机并不需要有大速度去寻找敌人,迫其交战。它所需要的仅仅是护送轰炸队,而当敌人企图干扰其活动时进行适当的战斗就可以了。

很明显,空战队的速度应比轰炸队大些。战斗机的活动半径和升限也应大于所护送和保卫的轰炸队。总之,战斗机的主要特性应是:速度、活动半径和升限都大于轰炸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总的来说,这两种类型的飞机之间应当很少区别。这就是说,战斗机应和轰炸机一样,除携带充足的燃料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运载能力。这个附加的运载能力对空战队来说应当用于加强火力,可能时也可用于安装防护装甲。这里有一个增强机上武器和能向任一方向集中火力的问题。飞机的重要部位采用轻金属合金制成的装甲板,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想要全部用装甲来抵抗一切可能的射击自然是荒谬的,但是用很轻的装甲就可以挡开许多子弹,这种要求并不过高。

这样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飞机看来在火力密度上将占优势,能够超过现有的任何驱逐机。既然能造出一架带弹两吨的轰炸机,自然就能造出速度快、活动半径和升限稍大、能载弹一吨的飞机。如果这一吨载重能力不是用来带炸弹,而是用来装枪炮,我们就将有一种火力大大超过现有驱逐机的用于空战的飞机。

空战队的组织应当使许多飞机能编队作战,它的作用是要能在任何方向上集中最大火力,击退敌人的空中进攻,或至少使敌人难以接近。与这样的空战队相比(我再说一遍,空战队的目的不是去攻击,而是要防卫自己免受攻击),速度和机动全都占优势的驱逐机就没有什么长处了,而将暴露出它武器不足的短处。要攻击这样的空战队只有用数量更多、武器更好、装甲防护更强的飞机组成的类似机队才能成功。

只有实际经验才能向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来确定空战队适当组织的具体细节,即,飞机数、队形和战术。我在这里只不过提出一个概略的而又现实的设想,表明空战队应当是什么样的。

军备的稳定性

我们已经看到,一支独立空军应如何组成。为了充分有效,它应包括轰炸队和空战队。它还可以包括其它类型的飞机,例如:进行观察、传递目标方位、以及在各司令部之间担负联络的快速飞机。但它的主要成分应永远是轰炸机和战斗机。军备的稳定性即在于此。

空军而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军备的稳定性。人们常说,由于航空技术扎实地、迅速地发展,军用飞机的设计和构造每三个月就要改变。按照目前关于空军编制的通行观念,这是正确的。例如,我们已看到目前对驱逐机的重视。由于这类飞机的能力来自速度,而速度记录每天都在创立和打破,驱逐机显然是不稳定的。今天代表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的飞机,可能明天就会过时。

这不仅对驱逐机是如此。有一种称为“昼间轰炸机”的飞机,它力求使大速度和大载弹能力结合在一起。按照现在流行的看法,这种飞机叫做昼间轰炸机是因为它能进行有限的轰炸活动(只限白天),同时能利用它的大速度逃离敌驱逐机。这种昼间轰炸机被当怍是中速的所谓“夜间轰炸机”的补充,因为后者是利用夜暗掩护进行活动的。两种飞机都受同一思想支配,就是,采用避开敌机攻击的办法去完成任务。这种思想亟需改正。这种思想是荒谬的。因为战争要求军队,不论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尽管有敌人抗击,仍要能够进行作战。不仅如此,这种所谓昼间轰炸机显然是不稳定的,因为它的效能完全依靠速度,而速度又永远在改变中。

我对构成独立空军主体的飞机确实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不论轰炸机或战斗机,它们只需要有中等速度。不需要特别重视速度。技术的进步很快会制成一种轰炸机或战斗机,在保持其他基本性能不变条件下,速度每小时能提高10至20英里。但这点并不特别重要。要能跟上武器技术的发展,要注意武器本身的不断改进。理论上的尽善尽美总是会走向极端。我们关心的是合乎实用的中间道路。

  因此,独立空军的实际军备决定着一支真正有效的空军需要什么样的军备稳定性。不仅如此,如果仔细考察我为轰炸机和战斗机规定的功能特性,就可以看出,总的说来,它和民用飞机的功能特性几乎相同。前面说过,轰炸机基本是一种专门用于携带炸弹的中等速度并具有足够活动半径的运输飞机。事实上,只要改变一下它的设备,就足以将它改造为一架适于民用的飞机。同样,一架具有正常活动半径和中等速度(尽管速度稍大于常规轰炸机)和具有能进行轰炸活动的足够载弹能力(尽管略小于常规轰炸机的载弹能力)的战斗机,也能改造为民用飞机。这就是说(互易律是正反通用的),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相互协商,一旦需要时,民用飞机可以改成军用飞机。这反过来又表明,随着民用航空的发展,独立空军的许多需要和装备除依赖军事方面的进展外,还可以依赖民用方面的进展加以解决。军用航空的飞机目前如果要求有极高的性能,就不能发挥上述优势。结果,今天的军用航空不仅不能获得稳定的设计和制造,而且几乎完全要依赖自身的力量来发展。在后面几章中论述军用航空与民用航空之间的关系时,我还要回到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来。

第一部 制空权 第一篇

第三章 空中作战

一般原则

在我们对一支独立空军的规模作出准确估价之前,必须首先考虑这一点:一支独立空军是一支进攻力量,它能以惊人速度向任何方向打击陆地或海面上的敌方目标,并能突破敌方任何空中抗击。据此,可以得出支配其作战活动的第一条原则,独立空军永远应集中使用。

这也是支配陆地和海上作战的原则。当空中进攻(任何其他进攻也一样)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进行时,它的物质和精神效果最大。此外,在作战中还应集中兵力组成庞大的集团使空军能成功地突破空中抗击。

独立空军的活动半径显然取决于其机队编成中的飞机的活动半径。但由于各个机队不可能驻在同一基地上,各队相互间的配置和各队与作战区的位置对其活动半径有一定影响。只要确定了各队的配置,在军用地图上画一条所有机队都能到达的圆周线,就可以显示空军对敌方目标实施集中突击的范围。显然,只要敌方陆地或海上的任何目标位于圆周线内,整个空军都可以在几小时之内到达,顶多花费由作战基地飞到圆周线上任何一点的最大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因此,攻击可以完全秘密准备,不至事先惊动敌人,保持着进攻主动性的有利条件。考虑到攻击的突然性,敌人很难有充分时间从空中或地面有效地对付这个打击。不管他能做什么,一般说来他至多只能用其空军力量的一部分来抗击这种攻击。

不论独立空军的总兵力如何,只要它能掌握足够数量的轰炸队,就可以不仅对单个目标,而是对同一区域内的许多目标成功地加以攻击。由于一个轰炸队有能力摧毁特定面积上的一切目标,那么一支充分行动起来的空军,有多少轰炸队,就可以摧毁多少个目标或面积。一支有50个轰炸队的空军,如果每队能摧毁直径500米的面积,出动一次就可以完全摧毁50处敌方目标,如供应站、工厂、仓库、铁路枢纽、居民点等等。

在考虑位于空军突击距离内的目标时,最好将整个地区划分为每50处目标一分区。如果在地图上标示出10个分区,这就表示空军有能力在十天作战中摧毁该区域全部陆上或海上的目标,然后就可以转移其突击力去摧毁其他区域。

这一切看来很简单。事实上,目标的选择,分区的划定,决定突击的先后是空中作战中最困难最细致的任务,这可称之为空军战略。战争中目标变化很大,而目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寻求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制空权、为了瘫痪敌陆海军、还是为了动摇战线后方平民的斗志。根据当时情况这种选择取决于许多考虑:军事、政治、社会、心理。例如,我一直主张空军的根本目的是首先摧毁敌方空军以夺取制空权。这似乎永远是独立空军的首要目的。但也并非永远如此。假如敌方空中力量十分弱小,那么用大力去对付这样一个不重要的目标就是浪费时间。可以改用其他进攻行动,使敌人受到更大损害。让我们设想(自然是假想),德国空军具有上述威力并决定进攻法国,而法国只有手边的航空力量。试问,德国要用多少时间不仅可以打掉法国飞行部队,而且可以摧毁法国要害部位?

将敌方目标编成分区以及各区的分布,也要根据决定空中作战总后果的多种因素而定。对于空中战争的这种特点,我认为不可能提出什么专门的规则。只需记住下述基本原则(它同样支配陆地和海上战争):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造成最大的损害。

根据这条原则,突然袭击具有明显的价值。上述那样一支真正强大的独立空军可以对一个没有准备的敌人造成严重损害,使它的军队在几天内完全崩溃。为了证实这个论断,我建议读者自己回答下面的军事问题:

设想一个可能的敌国拥有一支有足够数目轰炸队的独立空军,每个轰炸队能摧毁一块直径500米的面积,并具有足够的活动半径,那么:

1.需要多少轰炸队就可以在一天中切断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亚及其与意大利其余部分的铁路交通?

2.需要多少轰炸队才可以在一天内切断罗马的铁路、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并摧毁政府机构、银行和其他公用设施,使城市本身陷入恐怖和混乱?

如果读者仍记得上面指出的500米直径的面积,那就是说在这个区域内将落下各种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解决这个问题,只需极少的轰炸队,那么读者对于这种新战争武器的威力就有了更明确,更接近真实的认识。

防御

未来空中进攻的巨大规模要求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对它进行防御?”我的回答永远是:“用进攻来防御。”

我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空军具有突出的进攻特性。正如骑兵队(除在下马时)最好的防御永远是攻击一样,空军最好的防御也在于进攻,而且程度更甚。但在进一步研究之前,我们应当彻底弄清“进攻”一词的含义。

假定A国只拥有空战队,一旦发生战争,要靠它来打退B国独立空军的攻击。试想在冲突爆发时双方将是什么局面?很可能,A国空军将搜索B国独立空军,找到它,迫其交战并打败它。

找到它是事情的关键,但是到哪里去找?天空到处是一样的,没有路标指明B国独立空军攻击A国时所走的路线。“搜索”成为笼统的,“找到”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A国空军要迫使B国独立空军交战,必须具有比B国更大的速度,要想取胜,必须比B国更强,还要交好运。而当A国空军正在不成功地搜索B国独立空军时,B国却突击A国领土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A国则不能对B国造成任何损失。如果B国认为A国的空军具有危险性,它的独立空军无疑将集中打击,破坏能影响A国空军活动的一切重要方面。A国浪费时间寻找B国独立空军,结果不仅劳而无功,而且将是一种真正的虽或是间接的失败,因为浪费了自己的空中力量,而又没有机会与B国独立空军进行交战。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A国空军为了形成最有利的作战态势而集中行动,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由分散机场起飞作战的部队应当在何时向何地集中?

这种活动尽管貌似进攻性的,实质上仍是防御性的,具有防御行动的一切不利条件。对陆地攻击就是不用搜索攻击敌方空军命脉所系的不能移动的地面固定目标。海上作战情况有所不同。海军基地通常设有坚固的防卫工事,敌方海上力量事实上难以摧毁,这就增加了海战的重要性,一方或另一方通过海战阻止或进行攻击陆上目标的战斗。如果海军基地不再受到保卫,几小时内就被海上力量摧毁,那么情况将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摧毁了基地就会使舰队的价值化为乌有,因为它可以为瘫痪舰队的作战能力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而不必再耗费时间和物资到外海去寻找和击沉这支舰队了。

一个国家只拥有准备用于空战的空军不仅危害国防,并且被剥夺了对敌方目标发动进攻的一切可能性,将陷入严重的空中劣势。

真正有效的防空只能是间接的;这是因为摧毁了敌方基地的空中力量,从而削弱了敌方空中力量的进攻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摧毁敌方地面基地的空军。支配这种情况的原则:与打下空中飞行的鸟相比,用摧毁地面上的巢和蛋的方法摧毁敌方空中力量更容易奏效。任何时候违背这条原则都将犯错误。因此,一个国家即使除了自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也必须拥有一支能对陆地和海面发动强大攻击的独立空军。

还要考虑我称之为局部防空的问题,就是说对一国陆地和海上特别重要目标进行的防御。理论上,有效地进行这种防御的方法有两种:阻止敌人轰炸和立即修复轰炸所造成的破坏。后者很难见效,因为不可能将整个城市包括铁路枢纽、港口设施、供应基地、工厂等等全部用防炸弹掩蔽物保护起来。可以用高射炮或防御性空中作战将空中的敌人阻挡在一定距离之外,阻止其轰炸某些目标。由于高射炮射程有限,效力不足,事实上很难有多大价值,需要使用的数量又很大,由于任何国家都有大量的重要目标需要防卫,即使保护其中一部份也需要很大数量的高射炮。 [ 原作者注:最近,弗莱彻·普拉特在《美国与总体战争》一书中估计,仅仅为了保卫美国东北部各城市和重要中心,就需要大约12万门高射炮。 ]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担任护航的空战队会引诱高射炮火力,从而削弱了高射炮的作用。飞机低空作战比高空更安全,理由很简单,为了瞄准俯冲的飞机,火炮移动的角速度要大得多。命中一架100米高度飞行的飞机比命中一架2000米高度的飞机更难些,因为射角变化约大二十倍。因此,如果护航战斗机向高射炮阵地俯冲并用机枪射击,炮手很难坐在炮位上继续射击高空飞行的轰炸队。很可能,如果他们不是被迫放下炮而拿起步枪的话,也会自然而然地转移火力射击对其有直接威胁的目标,尽管这些目标很难瞄准。我始终认为(战争经验也已经证实了我的观点)使用高射炮纯粹是一种精力和资源的浪费。 [ 原作者注:自1921年写作本书以来,高射炮在射程和准确性方面都已经大大改进,其效力已经无可估量地提高了。但它仍然没有改变作者论断的基本正确性。 ]

至于说将航空兵部队用于纯防御目的,我们只要想到敌人的独立空军为了有效地活动将集中使用(它必将如此),因而防御部队至少应和敌方独立空军的空战队实力相等。要想有效地防卫受敌空军威胁的所有区域,防御实力就应等于进攻空军战斗机实力乘以需要保卫的目标数目。要想达到这样一个消极成果,就需要耗费比敌人为获得积极成果而付出的大得多的人力物力。这就清楚地表明,更节省更聪明的作法是将这些人力物力用在最有效的地方,用于进攻。

结论是,面对这种规模的空中进攻,没有一种局部防空能十分有效。为这种目的支付人力物力违反明显的战争经济性原则。

因此,空中作战不能采取防御,只有进攻。因此,我们必须承受敌人对我们的进攻,同时努力使用一切人力物力对敌人发动更沉重的进攻。这是指导空中作战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

空中作战的发展

只要把空中力量仅仅看作是陆、海军的辅助手段,一旦战争发生就不会有真正的空中作战。自然,会有一些大小规模的空中战斗,但都从属于陆上或海上作战。在出现真正的空中作战之前,必须首先创建一些基本要素,如飞机、人员,组成自主的战斗实体,并锻炼成为一个有效的战斗组织。

在目前情况下,第一个拥有真正的独立空军的国家,至少在其他国家仿效它之前,处于优越的军事地位。因为它将拥有一支威力巨大的进攻手段,而其他国家依靠的仅仅是辅助航空手段。为了建立各国之间的军事平衡,其他国家无疑将会效法它的榜样。

为了研究空中战争的发展,让我们考虑两种情况:(1)拥有独立空军的A国与没有这种空军的B国之间的战争;(2)都拥有独立空军的两国之间的战争。

一支独立空军必须永远做好行动的准备,否则就丧失了百分之九十的效能。它的飞机的速度应该是:不论在和平时期它的作战基地分散得多么远,它必须能在几小时内沿战线集中并准备好出动。如果散布全国的民航机队也是空军组织的一部分,那么它们的位置也要使其能够尽快地与空军结合在一起。简而言之,独立空军的组织应是有建制的和有后勤保障的,使它在冲突一发生就能立即开始行动。

现在让我们观察第一种情况。A国独立空军开始行动,要在B国动员过程中即将其征服。假定B国立即动员了它全部军事航空,但是,只有它的驱逐机和轰炸机能参加战斗,因为其他飞机只适用于配合陆海军作战。显然,A国独立空军将有行动自由,因为B国的驱逐机部队肯定阻止不了它。相反,假定A方空军有足够数量的空战队,它将能使B方的驱逐机部队遭受损失。这样A国空军将破坏B国航空兵的动员、维修和生产中心,迅速夺得制空权。

一旦夺得了制空权,A国独立空军的空战队自然就不再执行单纯保护轰炸队的任务,而将在整个空军进行轰炸时用来压制高射炮火力,轰炸扫射敌部队集结点、供应列车、乘车或徒步行军纵队等等。此外,如果能制造出必要的改装设备,这些空战队可以迅速转化为第一流的轰炸队。因此,只要夺取制空权成为事实,A国独立空军就将享有对敌方整个领土任意攻击而不冒任何风险的完全行动自由,迅速使对方屈服。

A国空军轰炸铁路枢纽和机车站、道路交叉口的居民点,军需供应站和其他重要目标,就可以阻挠B国陆军的动员。它轰炸海军基地、兵工厂、油库,锚泊战舰和商用港口,可以阻止B国海军的有效活动。它轰炸最重要的居民中心,可以在全国散布恐慌,迅速摧毁B国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

认为这幅图景过于夸大的读者只要看看意大利的地图,并设想自己是意大利任何一个邻国的独立空军的司令。他的空军每天能够摧毁50处直径500米的面积,然后试问需要多少天作战就可以实现上述目的?还要认识到,在航空发展的现阶段,上述这支独立空军即使隔日出动半数,日作战实力也将达到一千架飞机左右,仅需要数千人加以掌握。这样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来。

这里我要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这样一种空中进攻的精神效果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可能比物质效果更大。设想一个大城市中心在一个轰炸队的一次攻击中,居民中可能发生什么情况。我认为,它对居民的冲击无疑将是可怕的。在一个250米半径的市中心可能出现这种情景:几分钟内,20吨高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将如雨点般落下。先是爆炸,其次是大火,然后毒气漂散在地面上,阻止人们接近被炸区域。随着时间过去,夜幕降临,火势将蔓延,毒气将瘫痪一切生物。第二天城市生活将中断。如果这事发生在某个重要交通干线的枢纽上,交通将中断。

在一个城市一天中能发生的也可以发生于十、二十、五十座城市。因为即使没有电报、电话、无线电,消息总是传播很快的,那么试问,对于尚未遭受攻击但同样面临轰炸威胁的其他城市居民,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在这种威胁下,还有什么民政或军事当局能够维持秩序,市政服务和生产还能照常进行吗?即使能够维持某种秩序,进行某些工作,只要出现一架敌机岂不就足以使居民陷入慌乱之中吗?简而言之,在经常面临死亡和破坏的恶梦时,正常生活是不可能的。如果第二天又有十、二十、五十处城市被炸,谁还能够阻止这些茫然无措、惊恐万状的人们逃往乡村去躲避来自空中的恐怖呢?

面临这样一种无情的空中打击的国家,它的社会结构只能完全瓦解。很快,人民自己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为了终止恐怖和痛苦,将会起而要求结束战争——而这将发生在陆、海军根本还没有来得及动员之前!认为我过分夸大的读者只要回想一下在布里西亚 [ 译者注:意大利北的一个城市。 ] 发生的慌乱情景;在为早先一次轰炸(其规模和我上面叙述的相比可说是微不足道的)的死难者举行的葬礼上,一个送葬人竟把飞鸟当成了飞机。

现在研究第二种情况:两国都拥有独立空军。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更甚,就是:先动手的国家将比敌人占优势;或者说,在敌人打击到来之前尽可能予以粉碎将十分重要。为了使问题简化,让我们假定两支独立空军将同时开始行动。我们已经看到,支配空中作战的基本观念就是:准备忍受敌人加于我方的损害,同时利用一切手段对它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一支独立空军必须完全不要纠缠于敌军的活动。它唯一关注的应该是在最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最大的地面损害,而这要取决于可用的空中力量和对敌方目标的选择。分散独立空军的实力和改变其主要目标,分散任何人力物力、经费和设备都将减慢战争进程,推迟其最终结局。

正如我已指出的,选择敌方目标是空中作战中最难处理的活动,尤其是当双方都拥有独立空军时更是如此。在这里,最终胜利取决于在一次打击中敌人遭受的损害与其恢复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发动这个打击要越快越好,以防止敌人首先对我打击。自然,一方仍然有可能用其独立空军夺得制空权,从而最终赢得战争。但如果能成功地先行突击并使敌国完全陷入混乱,那么该敌国就可能没有足够时间来夺得制空权。

事实上对空中作战不能确定什么坚实可靠的规则,甚至也无法列出一般的标准,因为选择目标要取决于一系列环境、物质、精神和心理因素,目标虽然重要,但很难估价。正是在这方面,在掌握这些无法估量的因素、选择敌方目标方面,独立空军的未来司令官们将要显示他们的才能。

一旦确定敌方目标和摧毁的顺序,空军的任务就变得很简单了——以最短时间加以摧毁,而不考虑其他。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双方空军至少在理论上,将从它们的集中地同时集群出动,飞向选定的目标,途中不用互相寻找。如果双方在飞行中相遇,一场空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再次重复,它们的目的不是互相寻找,进行空战。

我认为空中作战的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愿意再进一步加以说明。设想一支空军确想寻找对方,而这时后者设法避开,直接飞向选定的目标。在空中搜索也可能找到,也可能空手而回。如果一支独立空军离开了主要目的,把时间和行动自由浪费在空中搜索敌人上,其结果不仅可能在空中找不到敌空军,而且后者正好这时对前者本国领土进行不受阻碍的攻击。一方将成功地完成任务,另一方则错过机会而失败。在这种战争中,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种失败将给战争结局带来严重的后果,必须尽力避免。

在谈到空中作战时,我曾提到可以使独立空军的一些部队隔日出动。但我的意思仅是表明,一支空军即使仅出动一半实力,或较少数量的飞机,也能获得重大的成果。但在实际作战中,零敲碎打地使用空军力量将是错误的。因为一支独立空军的目的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绐敌人以最大的损害。尤其当面对一支能造成同等重大损害的实力相同的空军时,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独立空军的潜力,而不必考虑节约。用新的后备队替换人员和装备是有利的,但是应当永远使空军,也就是用全部飞机连续打击敌方目标。轰炸作战的总效果将决定战争的结局,就看空军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投下最大数量炸弹。

在阐述空中作战的这些一般特性时,我只是想指明,如果空中作战一般看来象是一件简单事物,它却提出了一大堆问题,解决起来很复杂。但即使在上述概要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空中作战可能达到的激烈程度。

当我们看到空中进攻的规模和威力时,就能认识到不存在什么实际有效的防御方法,因而分散空中力量进行防御将是无益的。“承受敌人可能造成的任何损害”就成了空中战争带来的实际悲剧。

悲剧还在于这种战争的结局必须建立在摧毁一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上。人民时时处处陷于一种可怕的灾难之中,直至整个社会组织最终崩溃 [ 英译者注:1940-1941年的空中闪击战中,德国轰炸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希腊、南斯拉夫(稍次程度上还有挪威),摧毁了他们的抵抗意志,看起来发生的正是这种情况。 ] 。幸而,这种战争的结局是来得快的,因为决定性的打击指向平民,这是交战各国中承受力最差的一部分,而且无论如何,这种未来战争可能被证明比以往战争更人道,因为从长远看它流血较少。但是,没有准备承受它的国家无疑将失败。

未来

我所讨论的问题都是能用现有手段很容易实现的。我的意思是说,任何国家如果认识到当今空中武器的价值和好处,就可以沿着我所阐述的方向把空中武器实际应用到发动战争的科学中去。

接受这个前提后,我们现在可以展望一下未来,自然是不久的未来,但不是进行渺茫的幻想,而是考虑到当前航空技术发展趋势的未来。这些趋势指出一条道路,如果我们要想跟上明天的技术进步,就应当遵循这条道路前进。

航空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是要使空中航行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而且一般说来更适于社会需要。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应能实现以下四个目的;

1.增大飞行和起飞、降落设施的安全性。

2.废弃那些目前在飞机制造中使用会变形和变质的材料。

3.增大飞机运载能力和活动半径。

4.以较少的燃料增大速度,改善性能。

这些方面的改进会使飞机无论平时或战时都能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趋势。

1.增大飞行和起飞,降落装置的安全性:飞机在空中有自身的安定性,能自动保持平衡。只要一架飞机下面有足够的空间,只要飞行员不违抗飞机的自然恢复趋势而有意破坏它的平衡,那么不论飞机处于什么位置,最终会恢复到正常的飞行状态。这种现象就是空技——俯冲、盘旋升降、螺旋、横滚等等的基础。在作任何一种特技时,飞行员只要以某种方式使飞机失去平衡,要改特技时,他只要停止干涉,飞机就会自动恢复平衡。飞机平衡也可能由于不正常的大气条件——气潭、风暴、侧风等等而受到破坏;但这里也一样,一旦空气的扰乱作用停止,飞机即自动恢复平衡。简而言之,一架飞机在空中可能由于不正常的大气条件或飞行员的动作等原因而失去其自然的平衡。

这种扰乱的大气条件通常发生在低空,靠近地球表面大气压力最大的地方。正如海浪在海岸处更不规则一样,气流尽管原因完全不同,在地球表面,也就是相当于天空的海岸处,影响更大。

我在前面说过,飞行员可以有意使飞机失去平衡。这时他可能仍能控制飞机,使其恢复平衡,或者他由于操纵错误失去对飞机的控制。失去控制自然可能在任何高度发生。如果飞行员头脑清醒,下面又有足够的空间,他就能很容易地使飞机及时改平飞。但如果他惊慌失措而飞机继续失去控制,那么不管高度如何都会坠毁。

总之可以看到,高度越高,飞行越安全。如果能在飞机上安装某种机械装置能够防止飞行员有意无意地使飞机失去平衡,那么大半飞行事故都可以防止。这就要求发明一种机构(在此不作深入讨论),能使飞机在飞行中自动保持安定。操纵一架自动平衡的飞机应和驾驶一辆汽车一样简单。即是,用加速器,在爬高时加大发动机功率,下降时减小功率;用方向盘左右转弯。我们肯定不久就会实现这个目标。

早在1913年在维卓拉兵工厂制成了一架飞机,只用一个加速器和一个方向盘,就可以起飞、飞行、着陆 [ 原作者注:不仅实现了这一点,而且还制造了没有驾驶员的飞机,从地面用电磁波操纵飞行。 ] 。这架飞机能改正飞行员的操纵错误,并能对扰动气流自动反应,创造了自动飞行续航时间的世界记录(一小时以上)。很容易想象,一旦这项改进完全成功,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起飞和着陆是飞行中最困难的两个动作,正如航海中进港和离港是两个最困难的动作一样。原因在于飞机由流体介质进入固体介质时物理阻力有差别以及地面空气的扰动。两者之中,着陆更为困难。由于接地时的撞击与飞机速度成正比,着陆速度越大,危险也就越大。

因此,飞行安全要求一架飞机能以很低的速度着陆,而另一方面却要求越来越高的飞行速度。现在已经超过了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而每小时300公里相当于每秒钟约83米,稍大于四分之一音速 [ 原作者注:现在已超过400公里。 ] 。因此航空科学正试图制造一种飞机,飞行速度更大,而着陆和起飞速度更小更安全。地面上的改进,例如较好的机场,跑道和通讯系统无疑将有助于飞行安全。 [ 原作者注:利用无线电波束进行盲目和夜间飞行已经成为现实。 ]

2.废弃那些目前在飞机制造中使用会变形和变质的材料:飞机作为一种机器享有优良的声誉,但它距离一种能被认为是百分之百完善的机器还差得很远。除了最近几次少有的试验外,仍然使用一些脆弱的材料如木材和帆布来制造飞机。自然,木材和帆布具有弹性和质轻的特性,我们今天还不能仿制出类似的金属材料来。但另一方面,这些材料缺乏构造的均匀性,由于气象条件的一些原因很快就会损坏,因而使人怀疑它的长远价值。理想的飞机必须全部用金属制造,因为金属性质稳定,不容易变形。全金属飞机除了能提供更大的结构稳定性外,还可以减少(即使不是取消)将飞机放入机库的必要性。尤其在战时,这将大大节省时间和劳力。 [ 原作者注:事实上,帆布和木材在航空技术上已经过时。 ]

3.增大飞机运载能力和活动半径:增大飞机的运载能力符合明显的经济原则和增大飞机活动半径的要求。较大的运载能力可以成正比地降低制造和使用的总成本。一架双座旅客机载运两人并不需要因多载运一人而增加一倍人员。用一架飞机运载十名旅客或十英担货物比用十架飞机耗费要少。此外,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改变有用载重与燃料重量的比例,因而,增大飞机总运载能力也就能延长它的活动半径。如果没有比今天使用的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飞机,也就不能实现定期的越洋航班飞行。

飞机升空靠的是机翼,飞机全部重量分布在翼面上。由于每平方米翼面承受的重量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因此,飞机的运载能力将取决于翼面。需要的运载能力越大,翼面也需越大。三翼机一度曾被认为是最好的最大翼面,但它的最大值也不能超过一定限度。最近在意大利出现一种新型飞机,以三翼组为基础的无尾飞机,并有一套新的操纵系统。经过空中试飞,地面试验,证明是实用的。

这样重的飞机 [ 原作者注:现在已经有2000马力的飞机在使用,正在制造的还有6000马力的,安装6至12台发动机。 ] 只能在水面上起飞降落,也许需要建造人工湖面供它降落。这在军事上可能有利,因为战时敌人的轰炸不会象摧毁地面机场那样容易摧毁水面机场。

4.以较少的燃料增大速度改善性能:增大飞机速度主要靠增大发动机功率。发动机功率越大,克服空气阻力的能力自然也越大,最终速度也就越大。可以看出这个途径是不经济的。不用增大发动机功率,而用减少空气阻力的办法增大速度。但这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空气阻力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事实上飞机飞得高时,空气阻力将变小,因此,如果保持发动机马力不变,飞得越高,速度就越大,性能越经济。

但事情并不象初看起来那样简单,困难在于保持发动机功率。决定发动机功率的因素之一是气缸的进气量,即,每一进气冲程中气缸吸收的空气汽油混合气量。如果汽缸容积为一升,那么每次爆炸,气缸将消耗一升混合气。

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变化。假定海平面的空气密度为1,在5000米约为1/2,而到18000米约为1/4 [ 译者注:此处可能有误,应为1/10。按海平面空气密度为0.125公斤秒×秒/米,5000米及18000米高度上分别为0.0751及0.0123。 ] 。这就是说,发动机气缸容积不变,在5000米高空所吸收的混合气量(重量)将只有海平面时的一半,而到18000米时将只有十分之一。因此,如果发动机功率在海平面时为1,升高至5000米时将降为1/2,18000米时将降为1/10。

实际情况更复杂。不过我在这里所说的足以表明由于空气变稀薄,发动机功率将如何随高度上升而降低。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每种飞机都有一个“升限”,即它能到达的高度极限。在这个高度上发动机功率几乎耗尽,不能再爬升。

理论上,为了在不同的高度都能发出同样功率,发动机必须在任何高度上都能吸入具有海平面同样密度的空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仍是从理论上说,只需把进入发动机的空气密度压缩到1,即海平面密度,因为随着升高空气逐渐变轻。各国技术人员正在研究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设想会有一天能从实际上而不仅是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

但由于空气阻力与密度成正比,如果海平面上阻力为1,5000米处约为1/2,18000米处约为1/10。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任何高度都能保持相同的发动机功率,那么一架飞机海平面速度为150公里/小时,在5000米高空理论上就可以飞300公里/小时,18000米就可以飞1500公里/小时,而且飞得越高,爬升越容易,也就不再存在升限了。

自然,所有这些都是理论目标,实际上是永远达不到的。但航空进展正向这方面努力。实际上技术专家们满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10000米的高空以每小时500公里速度正常地经济地航行。当在这种高度上飞行成为常事时,旅客舱自然必须密封,以保持海平面密度的固定大气压,如象对待发动机一样 [ 译者注:密封舱早已实现,但是并不像杜黑想象的那样保持海平面的大气密度,而是稍低于海平面密度。 ] 。这种高速而又经挤的大规模空运将能扩大飞机的活动半径,并能提供较舒适的机上条件。 [ 英译者注:如我们今天的跨洋“飞剪”号和平流层飞机。 ]

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技术发展的当前趋势,可以肯定空中航行,尤其远距离,将会有一个大的进展。会有一天人们不再想乘坐轮船横渡大洋,正如今天不再想坐帆船横渡大洋一样。既然飞机作为战争机器,它的进攻能力不断增强,我们不能不想到不久的将来日本可能会从空中进攻美国 [ 译者注:杜黑这一预见,二十年后终于实现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飞机袭击了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 ] ,反之亦如此。

我探讨未来只是为了强调当前的需要。现在我要立即回到当前问题上来。

第一部 制空权 第一篇

第四章 空中作战的组织

概述

我在1910年写道:“除了所用武器的技术问题以外,空中作战还要求解决空中力量的训练、组织和使用问题,就是,要求创立前所未有的第三种军事学术,空中作战学术。” [ 原作者注:见《航空问题》,罗马,1910。 ]

我相信这段声明今天会得到一致同意。在探讨这种空中作战学术时,我仅仅指出空中作战所能达到的规模和它的重要性,研究战争的人们可借此尝试创立军事学术的这第三分支——空中作战。

这里包括的问题很多很难,但必须解决,因为我们在组建一个兵种之前必须首先知道打算用它做什么和怎样使用它。我在本书研究中至今并不自诩能解决这许多问题,只是试图指出空中作战的一般特性和范围,提出创建独立空军所必需的手段,拟定几条我相信会被接受的基本原则。

但即使从我已经说过的那一点也可以明显看出,建立独立空军所要求的组织并不依靠经验,而应对使用空军所需要的一切后勤工作进行仔细地研究。独立空军的战略使用依靠几条基本原则,它的战术使用则要求对其武器和部队编成进行准确的理论和实际研究。对空军后勤或空军战术的研究不在本书范围内。我在此认为需要对组织问题作深入一步研究,因为我们必须从组织开始。在组织独立空军方面不允许有任何空想。我将尽力使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相结合。

协同

战争中使用陆、海、空军力量都应为着同一目的——胜利。为了获得最大效果,这些力量应当充分协同并相互协调。这三种力量应作为同一产品的配料(或要素)。只有适当选定配料比例才能获得最好效果。

即使是最富有的国家,它能用于国防的资源也不是无限的。使用一定量的资源,只要正确安排上述三种要素的比例,就能够获得有效的国防。这些要素的比例越正确,国家用于国防的开支也就越少。但即使三种要素比例很正确,如果它们相互间不能完善地协同,也不能获得最大效果。一方面允许陆、海、空军各自的指挥官享有最大的行动自由,同时为了国防利益,要求三个军种在最高当局领导下实行协同。但仅此还不够。还需要正确分配用于国防的资源,使之能在战争或发生其它意外事件时用得最有效。

这种考虑完全不言而喻,进一步解释将是多余的。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合乎逻辑地就需要有:

1.一个权威机构来研究国防需要,并决定和按正确比例将国家资源分配给陆、海、空三军;

2.一个权威机构将成为三军最高指挥部并协调它们的活动。

现在不存在这样一个权威机构。相反,国家用于国防的资源现在是按不可靠的经验方式分配的,各军种分得的比例更多是靠幸运的机会而不是靠真正的计划。当每个军种各自为政,都想多争得点权利时,情况也不能不如此。一旦发生战争,它们相互间的协同,由于没有先例,也只能是偶然性的。 [ 原作者注:根据1927年墨索里尼的命令,在总参谋长下建立了最高指挥部,这就提供了基本的必要条件。 ] 各军种间缺乏协同从来都是造成严重失误的原因,而在未来造成的失误将更严重,因为战争越来越多地吸引交战国的全部活动,又出现了空中力量这一新因素,它的重要性正不断增大。

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严格遵守逻辑要求,创建一个既非陆军又非海军的国家机构,它能洞察战争的总体,能不带成见地衡量三个军种的价值,通过它们的协同取得最大成果。

但现在情况不是这样。我们必须从现状开始,应当承认现实。航空兵今天既非陆军又非海军,当然它参加双方活动,也参加民用活动。承认现实,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空中力量目前的组织形式远远落后于它的可能规模。我认为需要确立下列基本原则:

1.必须把陆军和海军用于配合各自范围的活动(不论什么活动)的航空兵看做是陆、海军的组成部分。

2.用于执行陆、海军不能参加并超出其活动半径的作战使命的航空兵应独立于两者,并构成我们所说的独立空军。它是一个与陆、海军平行并协同活动,但独立于它们的实体。

3.民用航空如同其他国家活动一样,在与国防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切方面,不论与国防关系如何,应受到国家的支持和鼓励。我说直接是因为一切国家活动都与国防间接有关。

4.民用航空的一切与国防直接有关的活动,应得到国防机关的支持。

我们随后可以看到,运用这四条合情合理的原则,就可以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配属航空兵

我用“陆海军配属航空兵”一词,指的是陆军和海军在各自活动范围内用于协助和配合其作战行动的一切航空兵器。如果这些配属的航空兵器构成陆、海军的组成部分,它们就应当:(1)分别列入陆、海军预算之内;(2)由编制到使用,完全置于陆,海军直接指挥之下。

并没有充分理由说明,为什么陆、海军配属航空兵要由单独的预算提供经费。相反,这两个军种的配属航空兵应当与各该军种的总实力和编制成比例。如果这些配属航空兵拥有另外的预算,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情况是,能够决定配属航空兵恰当编制的唯一机构就是陆军或海军,因为它们掌握了必要的情况,能决定最适于促进各自活动的空中武器。事实上,它既能决定一支炮兵部队的组成,如:火炮、炮车,等等的种类和数量,就没有理由认为它不能决定指引炮火所需要的飞机的数量和型别。

例如,如果认为将侦察或观察飞机置于一支大的地面部队的指挥下可行,那么为了获得最好效果,这支部队显然应能完全控制这些飞机,由平时的编制到战时的使用。部队在计划作战行动时就应计算在它管辖下航空兵的准确实力。这反过来又使航空兵部队本身能够熟悉地面部队的战术。这种制度不仅符合这些航空部队组织和使用的逻辑概念,而且可以防止由于配属航空兵近乎独立于陆军之外而容易发生的双重控制的危险。

因此,作为陆军组成部分的航空兵,在供应、纪律、使用和训练方面必须置于陆军的直接控制之下。但在这一条组织原则被武装部队采纳之前,一条至今妨碍航空兵与陆军相互关系的先验概念必须排除,这就是,认为航空兵对陆军来说技术性太强,只能由技术专家来处理;认为航空是个新事物,只有少数专家了解它的精髓。

只要我们把问题的实质讲清楚,排除上述概念是容易的。军事航空和其它航空一样,确实技术性很强,需要依靠受过航空技术训练的专家。但航空既然作为一种战争武器,就必须满足对武器的基本要求。例如,引导炮火,需要飞机和受过训练的飞行员,两者都要用于控制炮火。二者的飞行都必须满足这种需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炮火也就白费了。事实上,只有了解自己需要的炮兵才应当决定对飞机和操纵飞机的人员训练的要求。炮兵只要对问题研究透彻,就能说:“我们需要这样多的观察飞机,何种型式,装备何种仪表,能在何种有限的机场上降落,”等等。炮兵一旦作出选择,也就承担起责任。决定哪个军种使用哪种飞机,不是航空技术人员的职责。他们的责任是根据武装部队提出的要求生产出适合飞行的飞机,而不是飞机的军事用途。后者是他们不能胜任的。如果陆军或海军要求一种现在还不存在的新型飞机,自然要由技术人员研究这些要求,制造出所需要的飞机,同时向航空科学家建议在生产这种飞机时应遵循的正确方向。这些要求自然应是合理的,可行的。否则我们就会遇到这类荒谬要求,如要飞机能在空中停止不动。为了避免这种荒谬,只需要懂得作为我们文化共同遗产的基本知识。可以肯定,使用航空的人一旦感到他要承担选择的责任,航空知识很快也就会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

总之,航空技术人员应当关心的是按照要求生产出能够飞行的飞机,军方则应训练出飞行员去飞行和维护它。这样,军方和航空技术人员将各自履行自己的正当职责,对自己的行动负全部责任,而避免干涉对方的活动。

我已说明,组织陆军配属航空兵的责任在于陆军。我不在这里讨论它的优点。为了预防反对意见,我只想说,给陆军提供一个配属航空兵并不会使军事组织产生重叠。这点我在后面将会谈到。

独立航空兵

为了避免使用一些一开始就显得极端的用词,我提出区分“配属航空兵”和“独立航空兵”,而不用独立空军——用于完成陆、海军都无法担负的战争使命的一切航空兵器,这些兵器今天在轰炸和驱逐方面已有了雏形。

空中进攻能向陆地和海上武器都无法达到的敌人战线后方进行,它证明对陆、海军都是有帮助的,这种空中合作对陆、海军有益。但并不是说这种空中武器必须置于陆军或海军的直接控制之下,否则至少会分散力量。而且在进行轰炸作战时,陆军也不仅使用陆基飞机,海军也不仅使用舰载飞机。上次战争经验告诉我们,敌人港口或内地城市可以由以陆地或以海上为作战基地的任何一种轰炸机进行轰炸。即使按照目前对制空权的有限理解,驱逐航空兵的职能,即便不完全是单独进行空中战争,至少也是在空中战斗。因此,不应把它置于陆、海军的控制之下。如果某一军种想用驱逐队警戒其战场的上空,那应是它的配属航空兵的事。

我曾详细阐述为什么独立航空兵在战争中应把夺取制空权作为不可缺少的使命,我也认为目前流行的指导轰炸航空兵和驱逐航空兵的思想不能实现这个目的。我也指出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不管现阶段对航空组织有什么异议,我相信至少必须承认:不对未来夺取制空权的斗争做好准备实在是十分愚蠢的。

第一步准备应是将轰炸航空兵和驱逐航空兵由陆、海军分出来,建立第一个独立的核心、种子。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在不太久的将来它将成为独立空军,它的强弱将根据拥有的兵器而定。但由于它是独立的,能在广阔范围内活动,它的兵器应由一个单独的预算予以提供。我深信,随着公众逐渐认识到制空权的重要,这个预算将会增加。同样,这支独立航空兵的组织和职能应摆脱外来的控制。尽管航空兵发源于陆、海军,它现在已经成熟了,应当得到解放,从而需要创立一个称职的机构来监督它的成长,这个机构应由熟悉一般军事学术并能接受新思想的人组成。这些人不必是技术专家,他们只需要懂得这一新的空中武器的巨大能力,作为起点这就够了。因为这不是一个决定最佳翼型的问题,而是要决定创建一支战斗部队所需要的最好的技术兵器以及在战争中使用它的最佳方法。

这个机构应当研究和解决各种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很复杂而深远,但由于我们是从头开始,问题的解决可能容易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随时纠正。正是这个机构应当创立这一军事学术的第三分支——空中作战。我说“创立”因为它今天还不存在。让现有的轰炸和驱逐航空兵独立起来,可以在这方面取得经验。

总之,这个机构在其职责范围内与空军的关系将如最高军事委员会与陆军的关系一样,它也将相应地行使职权。

至此读者应当看到,尽管我画的是一幅巨幅油画,但我所建议的在一个有限范围内却是可以实行的。

民用航空

空中航行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关于它的未来,意见可能有分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新的运输手段将发展下去。 [ 英译者注:这里表明杜黑正在尽可能地展望未来。 ] 人类依靠天才和勇敢,经过上千年的试验和失败而造出来的这种机器,是运输史上最快和最出色的发明。它的最终发展现在无法预言,但一切迹象表明它将有很长的寿命。

这种新的空中运输工具和其它交通工具相比有两个基本特点,即:

1.无论从它本身的实际速度,或从它能将起点和终点用一条直线连结来看,它都是现有最快的交通工具。

2.它不需要按通常意义理解的道路。

至今一切运输工具都由两种因素组成,其一就是道路。火车本身不能成为交通工具,汽车也不能在只由羊肠小道连接的两点间移动。在海洋交通上道路因素并不那么重要,但有时为了缩短水上距离需要耗费繁重劳动去建造类似苏伊士和巴拿马这样的运河。只有飞机能够不受限制地沿整个地球表面运动,只需要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

由于这两个重要特点,飞机已经加快了现有交通,并有可能在地球表面各点之间,不论它们多么分散和遥远,建立起更快速更经济的联系。建立更多更好的交通工具是我们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这一事实鼓励了空中航行的发展。由于上述两个特点,它采取的形式将是能节省更多时间的远距离航空线。另一些将飞越没有正常道路和铁路的偏僻乡村,从而解决这些地区的交通问题。不能设想人们会无视发展这种能将罗马与伦敦之间的距离缩短为几小时旅行的运输工具,而看来不可避免的是埃及亚历山大与南非开普敦之间将比铁路更快地由航空加以连接。 [ 英译者注:1931年已由帝国航空公司连接。 ]

随着空中旅行逐渐变得更普及和实用,短途地方航空线和长途大型飞机航空线都将得到发展。即使现在也不难预见到,用于航空体育运动和私人旅行方面的飞机也将迅速发展。飞机已经承受了最大的考验,满足了最大胆的希望,而战争已经无可争辩地表明对飞机怀疑是何等短见。所有这些应当引起意大利关注,必须建立大量的空中航线,而且要快,其大部分应当扩及到地中海海域。欧洲三大国 [ 译者注:指英国、法国和意大利。 ] 的轴线位于西北-东南方向,轴线穿过地中海将到达亚非交界的苏伊士。这些航空线的大部分将沿着这条轴线,构成一个巨大的航空网,汇集于英国,跨越法国、意大利。由此再伸向亚洲、非洲、巴尔干半岛。

由于战后意大利在地理上和政治上占有有利地位,应当成为旧世界 [ 译者注:指欧,亚、非三大洲。 ] 航空交通的交叉点。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使意大利在空中交通方面处于一种特殊地位,但也使它承担责任,必须尽快做好迎接将要出现的变化的准备,以免丧失它能够掌握的巨大优势,变成外国航空开发的场所。

如果我们在海洋事业上利用了在地中海的地理和政治地位,那就更有理由要求在空中利用这种优势。它的范围更广,而我们是第一批进入的。在这个领域,一切事情等待去做,而我们又是在本国领土上。根据政治、道义、经济的理由,以及为了国家安全,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地中海上空的空中航行应当飘扬意大利旗帜。这应成为我国航空政策的指导方针。意大利不应满足于仅仅作为连接外国航线的码头。为了充分利用它的有利地位,应准备满足在地中海空中航行的要求,并预见到需要自己去推动这种航行。

显然,建立都灵、罗马到亚历山大航空线将推动伦敦、巴黎、都灵线,再从亚历山大远至苏丹、巴勒斯坦线。因此,我们不仅应努力建立国内和殖民地的主要干线,还应准备建立连接我国海岸与非洲、亚洲,巴尔干半岛的所有航空线。也就是说,我们应成为旧世界各航线的交换中心。由于巴尔干半岛距我国比距其他大国近,那里的航空工业落后,就应当由我们来关心那里的国内航空。这件事容易做到,因为我国东海岸亚德里亚海各港口构成通向南俄和小亚细亚的天然基地,正好通过巴尔干区域。

(二战)西线空战。制空权是赢得一切战争胜利的前提

战前的准备一次大战的遗产空中力量大规模的用于作战是始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开始的时候,空中力量还只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辅助性的力量,只被用来承担诸如侦察和通讯之类的任务。但随着战争的继续,空中力量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直接的战斗中,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后世空中作战的一些基本物质因素,比如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等已经具备,就连后世一些重要战术,也初具雏形。

英国骆驼式战斗机总产量高达5490架,除英国外,比利时、加拿大、希腊、美国都使用过这种飞机。

德国“哥塔”重型轰炸机,曾用于对伦敦的空袭,此类活动开创了飞机战略轰炸的先河。

指导理论的出现

1921年,杜黑倾尽毕生心血的空军战略研究终结硕果——他的空军战略名著《制空权》一书问世了。该书以“制空权”为中心,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有关空军建设和作战使用的许多问题,它的出版,对此后各国空中力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制空权》的作者,杜黑。

杜黑认为:制空权是赢得一切战争胜利的前提。杜黑认为:“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他把此信条视为进行战争的基本原则,把夺取制空权作为保证国防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对于夺取制空权的方法,杜黑认为就是采取空中进攻行动。积极的进攻行动不仅是夺取制空权的重要方法,也是掌握整个战争主动权的前提。进攻行动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摧毁敌机于地面,通过空战或采取其它防御性措施是不可能夺取制空权的。

航空技术的成熟

如果说一次大战的时候,刚登上战争舞台的空中力量还不够成熟,那么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之后,航空作战从技术上越来越成熟了。这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发动机的进步。一战时期最为成功地“骆驼”式战斗机的引擎功率仅有130马力,而到二战爆发时,德国人的BF-109E型战斗机的引擎已经拥有了990马力的功率,而到了战争后期,2000马力级别的航空发动机几乎成了各参战大国战斗机的标配动力。

美国的普惠R-2800双黄蜂星型风冷航空发动机,在战争中,它成了美国的F4U、F6F、P-47等多款战斗机的动力源泉。这款1939年投入市场的航空发动机就用拥有了2000马力的功率,战争后期,其功率更上升到了2400马力,某些实验型号甚至达到了2800马力。

其次是空气动力学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它们和发动机的进步一起,使得二战爆发的时候,重要的工业大国手里都有了更新的,性能更好的战斗机和轰炸机。而一战与二战之间的一系列低强度的战争和代理人战争又让这些武器受到了实战的检验和启发,变得更加的高效而可怕。

作战技巧的丰富

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给列强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武器试验场,各种空战战术都得以在这个战场上获得试验和完善。水平轰炸、俯冲轰炸等轰炸技巧得到了初步的实践,新的空战战术也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实践的机会。

在一战的时候,由于动力和气动设计的问题,战斗机想要在垂直面上运动相对困难,所以在大多数的空战中,战斗机主要以在水平面上的盘旋咬尾为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如“殷麦曼翻转”之类的在垂直面上完成的动作,但那时候,战斗机最为强调的还是水平机动能力。

殷麦曼翻转,这是在一战中由德国飞行员殷麦曼所创造的的通过在垂直面上的动作,迅速改变飞行方向的战术动作。但在一战当中,这类在垂直面上进行的动作还是很少见的。

而到了西班牙内战的时候,战斗机的速度已经从一战时福克E的140公里每小时,骆驼战斗机的180公里每小时,上升到了BF-109B的470公里每小时,这使得飞机有更充足的能量去完成更复杂的垂直面上的动作,使得空战变得更加的三维化了。

此时各国的飞机设计师大多还是受到一战时的经验的影响,将水平盘旋性能看得很重。但德国人却首先突破了这一思路。

这是一架在西班牙内战中服役于“兀鹰”军团的BF-109B型战斗机,于它的对手苏联人的虽然是单翼飞机但却采用典型的双翼飞机的机身设计的I-16战斗机不同,这是一种一开始就更注重高速和垂直面机动能力的战斗机。

因为参战的飞行员还没有完全摸透Bf-109的特性,所以这种战斗机在和苏联人的I-16的空战中表现得很平庸,并没有获得什么优势。不过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一系列有着新的内涵的战术原则开始被BF-109的飞行员们广泛接受。

1、尽可能占据高度优势,因为高度优势能在俯冲中转化为速度优势(在俯冲中,重力加速度会自动的帮助你加速),而更大的速度,不仅能保证你追上敌机或是不被敌机追上,也能让你有更多的能量去完成更多也更复杂的战术动作。

2、尽可能保持较高的速度,这能让你在空战中有更多的选择。

3、不要轻易以损失速度为代价做急剧的水平转向,如果损失速度,最好能获得高度的增加作为补偿。

4、尽可能地诱使对手损失高度或是速度。

基于这样的思想,一些新的空战战术动作出现了,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螺旋爬升”了。

螺旋爬升是BF-109系列战斗机的拿手好戏。飞行员依靠BF-109良好的爬升性能,变水平面上的盘旋为三维层面上的盘旋,也就是一边盘旋,一边爬升,这样可以显著减小飞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盘旋半径,如果敌机不跟随爬升,那么Bf-109就有很大的机会转到敌机的6点钟后方,然后从那里俯冲下来,发起攻击。如果敌机跟随爬升,在爬升性能不如BF-109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陷入失速的状态。

螺旋爬升战术示意图

两类不同的空军

杜黑所设想的空军,显然是一支具有独立的战略打击能力的空军。在英国的特伦查德元帅和美国的米切尔将军的努力下,美英两国渐渐走上了这条道路。

英国孤悬海外,陆军相对欧陆国家并不算特别强,加上一战后国力相对衰落,也无力在维持优势海军的前提下维持一支相对强大的陆军。通过建立一支空中战略打击力量,来保持对欧洲大陆的干预能力就成了一种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皇家空军开始装备曼彻斯特中型轰炸机,到40年代,由它发展而来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开始成为皇家空军的核心打击力量。

凭借着高达9.98吨的最大载弹量和高达4072公里的航程(载弹3.17吨时),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成为了英国皇家空军在二战中的主力轰炸机。在二战中, “兰开斯特”累计出击156192架次,雄居全英之首!累计投弹608612吨,占皇家空军战时总投弹量的三分之二。

而德国苏联和日本或者因为条约的限制,或者因为工业技术工业能力的限制而走上另一条道路——以执行战术性的任务,配合其他兵种作战为核心的战术空军之路。

德国的探索和实践

德国空军的建军思想

和英国不同,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的军备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当纳粹上台后,德国人开始重整军备。德国的地缘政治情况和英国区别很大,德国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它的扩张必须依赖于陆军。在德国,陆军是军队的核心,一切其他军队的建设都必须围绕陆军的建设来展开,空军也不例外。

早在战争的酝酿阶段,德军就提出了依靠机械化装甲部队进行闪电战的战略构想。而德国空军存在的意义,就是为闪电战服务。因为机械化部队高速推进的时候,有可能会遭遇敌人的坚固支撑点,而重炮部队又往往跟不上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跟得上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并能为之提供随行火力的武器,以确保高速推进的装甲部队能够随时得到重火力的支援。这种火力支援的任务就只能交给空军来完成了。

闪电战交给空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高速推进中的机械化部队作战,打击那些能对装甲部队构成威胁的,或者是装甲部队暂时难以打击的,诸如炮群、堡垒,以及对方行军队列、集结点、物资存放转运点等目标。这些目标相对较小,较为分散,普通的采取水平投弹的轰炸方式的轰炸机的投弹精度太低,用来打击这样的目标效率并不高。所以德军空军需要一种打击精度更高的轰炸机。

德国Ju87 斯图卡 俯冲轰炸机应该是二战中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相对于传统的大型“水平轰炸机”而言,采用大角度俯冲投弹的“俯冲轰炸机”在攻击精度和使用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俯冲轰炸方式能够利用俯冲减小或消除投掷的炸弹向前的惯性,从而有效提高炸弹命中率。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就是这一要求的产物,它采用大角度俯冲甚至是垂直俯冲的方式投弹,在投蛋的时候,飞机向前的速度变得很小,甚至接近于零。因而它在投弹的时候几乎不需要计算提前量。自然具有极高的轰炸精度,以斯图卡轰炸机为例,其投弹的圆径误差竟然在25米以内。这在当年绝对属于超高的精度了。无论是打击威力还是打击精度,都远远超过传统的重炮,特别适合德国人的闪电战的要求。

正在大角度俯冲投弹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于是,依据参与西班牙内战获得的经验,德国人建立起了一支以近距离直接火力支援为主业,以俯冲轰炸机为核心的攻击性的战术空军。(这种角色定位后来发生了变化)

战争初期的德国空军和英法空军最常见的战斗方式

德军的闪电进攻中,这些充当了飞行巨炮的角色的斯图卡,经常要负责对陆军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战术性的,坚固点目标的攻击。这种要求,就意味着这种飞机必须能随叫随到。像什么起飞前花一个小时检修加油,然后再花三四个小时飞到目标附近的事儿,绝对是不可容忍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又不可能搞出个双三轰炸机,以确保迅速到达。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将轰炸机靠前部署,也就是把这些飞机部署在非常接近战场的前线机场上。这样才能保证能为陆军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持。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斯图卡作战半径很小(因为没必要)。由于地面战术性目标往往伪装良好,加上很可能存在敌我部队纠缠在一起的情况,所以,为了能看得更清楚目标,斯图卡必须飞得很慢,高度也要低一点。因为这一类型的目标一次性出现的数量都不会太多,所以斯图卡主要以小编队的方式出动。

因为斯图卡的这些特点,当德国人处于进攻状态的时候,大多数的空战自然就会发生在低空了。因为斯图卡飞得太高,飞行员就根本无法发现地面目标,而对敌方战斗机如果飞得太高,同样无法发现斯图卡。这样一来,空战高度一般不会超过3000米。因为斯图卡都是小编队活动的,所以,无论是护航的德国战斗机,还是前来拦截的盟国战斗机,也都以小机群模式活动。

为了给轰炸机护航,德国人研制了当时最为先进的Bf-109战斗机。因为不需要飞太远,Bf-109的载油量很有限,航程也很小。更小的载油量,能让战斗机更轻盈,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飞机越轻,爬升性能和盘旋性能也就越好。而更好的爬升和盘旋,在战斗中就会让它占据更多的优势。考虑到德国空军的建军的基本思想,对战斗机的性能做这样的取舍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实上,如果看看建军思想和德国空军更接近的苏联空军,就会发现,他们的战斗机也一样的航程很小。

德国的BF-109E战斗机,不列颠战役时德国的主力战斗机,这种飞机以速度快,爬升好而闻名,但也有航程太短的毛病。

编队方式的变化

战争初期,英法空军的战斗机大多继续一战时期的传统,采用密集的三机楔形编队。

英军喷火式战斗机组成密集的三机楔形编队

选择密集编队的方式,最主要原因是技术限制造成的传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机载无线电还是非常高端的新鲜玩意,大多数战斗机并没有这么高的配置。(事实上直到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日军最新锐的零式战斗机上还是没有电台的)两架飞机中的飞行员要相互沟通,只能靠摇机翼,做手势,甚至举写字板的方式。如果飞机间距大了,做手势,举写字板之类的动作就毫无意义了。后来,战斗机上虽然开始配有电台,但密集编队飞行却成为了一种一下子改不过来的传统了。另外,在和平时期,将编队飞得非常密集往往成了炫耀技术的一种手段,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改变这一习惯的难度。

至于选择三架飞机组成楔形编队则多半是出于美观方面的考虑,密集而整齐的三机楔形编队的确非常好看,现在在看飞行表演的时候,这种编队还是飞行表演中最基础的编队方式。但这种编队方式用于空战却有着致命的缺陷:首先,过于接近的友机挡住了飞行员的视线,让他们在观察空情的时候遭遇到困难;同时,太近的距离也让飞行员必须将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避免碰撞上,无法全神贯注的投入空战,他们要么在空战中因为做急转之类的动作时没有注意到友机的位置而撞上友机,要么小心翼翼的不敢做任何危险的动作,导致飞机的机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被敌机轻易地占据攻击位置;最后,这样密集的编队,很可能出现被敌人一发高射炮弹击毁几架飞机的情况。总而言之,这种编队方式,不但没有让战斗机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效果,甚至还处处影响飞机性能的发挥,使得编队中的飞机处于1+1<2的状态。

德国空军因为有在西班牙的经验,其编队形式更为合理:

德军的BF-109E战斗机的双机编队,两架飞机的飞行员都能轻松的看到友机的6点钟位置是否存在威胁。德国战斗机采用双机编队(ROTTE)作为最小的战斗单位,由长机(Rottenführer)和僚机(Katchmarek )组成。在战斗巡航中两架飞机间隔较大。这样双方都能很容易的看到对方后方的情况,能有效的相互掩护。飞行中长机在前,僚机在后,这样长机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搜索而不用顾虑自己后面的视觉盲区,在战斗中,僚机在长机攻击时负责掩护其身后。而每两个双机编队又可以组成一个相互掩护相互支持的四机编队。事实上,后来这种以两机为基础的编队方式在空战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并迅速的为其他国家所效法。德国轰炸机在飞行途中多采用多机横队,或者三机楔形编队。编队方式较为密集,这样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就能够形成比较密集的交叉火力。(当然,这个密集度后来被美国轰炸机群完爆,另外编队下方机腹方向没有自卫机枪保护,是极大的弱点)当接近目标后,则将队形改变为纵队,依次俯冲投弹。

斯图卡轰炸机的多机横队,和上图Bf-109的双机编队比较,可以明显看到飞机之间更为密集。

斯图卡轰炸机的三机楔形编队。

空战中最佳的攻击方式是偷袭

因为战斗以小编队方式进行,先敌发现后的偷袭成为了最有效率的战法。事实上至少德国战斗机王牌们,几乎大半的战果,都源于偷袭。

经典的偷袭方法:

1、利用太阳。

抢先发现敌机后,首先加速转到敌机和太阳之间,依靠强烈的阳光对敌人视线的干扰,攻击方可以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逼近到相当近的位置。(参考晚上开车时,迎面开来的开着远光灯的车对你的视力的干扰)空战中,如果有机会,就一定要利用好太阳。(对地攻击一样应该从背向太阳方向进入)攻击时背靠太阳,逃跑时面朝太阳都是常用战术。

2、利用云层

在进攻中,这个是高阶技能,必须预判好双方的位置和速度,不然很容易丢失目标的。不过逃跑时钻入云层绝对是保命的法宝。所以,投入战斗前,有必要先注意云层的状况,对于保命而言,这一点至关重要。

3、从6点钟下方攻击敌人。

这个角度是飞行员视线的死角,如果从这个方向进入,敌人很难提前发现。在攻击轰炸机的时候,这个位置也是很多轰炸机自卫火力的死角(基本上所有的俯冲轰炸机都是。但注意,很多四发战略轰炸机有机腹自卫火力,它们的弱点不在这里。)最经典的攻击方式是:从太阳方向,以较高高度接近,在飞越对方编队后垂直俯冲到敌机6点钟下方,然后迅速拉起攻击。

德国战斗机的优缺点

早期西欧战场上的德军战斗机主要有两种:

BF-109和BF-110。其中BF-110是双发重型战斗机。这两种战斗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BF-109的优点

BF-109系列战斗机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是德国空军的主力,西欧战场德国进攻时期,主要是E型和F型(40年前后出现)。相对于大多数飞机,BF109系列最大的优势在于爬升。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其次是负G性能,这一点相对于主要对手英国人的喷火更是明显。

BF109的弱点

1、BF-109的杆力

BF-109E系和F系的纸面上的盘旋并不差,比起喷火来不见得弱太多。但如果真的用人打算用它来和喷火玩水平盘旋,那就请做好OVER的准备吧。BF109的杆力很沉,需要很大的力量才拉得动,和喷火玩盘旋,转不了几圈,飞行员就会因为耗尽了体力而拉不动操作杆了。

这个时期109相对英国人的喷火在俯冲和爬升,以及低速下的操作占优,喷火在盘旋,平飞速度,高速操控性能上占优,喷火在4572 米以下飞得稍快,但梅塞施米特的爬升占优,并在 6,096 米以上有轻微的速度优势。

2、航程短。

在有些条件下这是致命的问题,不列颠之战中,BF109飞过英吉利海峡后,呆不了多久就得往回飞,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航程来给轰炸机护航。当然,它的对手喷火也是种短腿的战斗机。

Bf-110重型战斗机

因为Bf-109航程太短,所以德军研制了这么种长航程的双发重型战斗机,试图用于远程护航。但因为技术限制,这种飞机总的来说相当失败。

德国BF110重型战斗机。这种战斗机过于笨重,在和英国人的喷火和飓风等单引擎战斗机较量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这种飞机有着速度较快,火力较猛,航程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质量太大,翼载很大,盘旋性能很差。爬升率也无法和单发战斗机相比。而且位于机翼上的发动机增加了滚转时的反向力矩,以至于它的滚转率也很低,这使得它在和敌方的单发战斗机较量的时候显得极其笨拙,不但无力承担远程护航任务,甚至自身的安全都很难保证。这一点在后来的不列颠之战中暴露无遗。

德国式的战术空军在战争初期的成功

在波兰的试验

在波兰战役中,德国空军的表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战役一开始,德国人就组织了对波兰机场的突袭,试图一举将波兰空军消灭在机场上。但是这一企图并没有取得成功。波兰空军的飞机大多及时地被分散到了各个战备疏散机场上,躲过了德国人的第一轮突袭。

波兰空军疏散了战机也带来了一个不好的问题,那就是难以集中使用这些飞机对斯图卡进行有效的拦截。这个缺陷使得德国空军当时组织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当时除了按照陆军的要求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以外,斯图卡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德军的两翼,攻击战线附近的波兰目标,此外,它们还经常被用来轰炸桥梁、堡垒以及其他“难啃”的目标。由于需要打击的目标多,斯图卡出动频繁,很多时候根本来不及为其配备护航力量。如果波兰空军的战斗机还能大规模集中行动的话,这些缺乏保护的斯图卡肯定会遭受更沉重的打击。

为了确保和陆军的无缝链接,德国空军组建了四支“空军特别小分队”,这四支小分队乘坐着装甲车侵入波兰,跟随陆军一起行动,以便随时呼叫空中支援。但双方的配合并不默契,一方面,陆军军官们对空中力量并不信任,他们更习惯自己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为了呼叫空中支援,“空军特别小分队”所使用的“乱七八糟的无线电发射频率”时时干扰陆军部队之间的正常通讯,而繁复的目标确认程序也让相当一部分陆军军官意见很大。

虽然存在着种种不足,但初试啼声的德国空军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的,在9月9日粉碎波兰最后的大规模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9月9日,大约17万波军集中起来,在波兹南附近对疾行的德军发起攻击,开始时,形势似乎对波兰人有利,他们一度成功地切断了德国第10军的补给线。但没过多长时间,波兰士兵们就遭到大批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 Hs 123双翼攻击机(Hs 123双翼攻击机是二战初期德国空军的主力攻击机)的攻击,以前从未受到过大规模空袭的波兰军队陷入了混乱当中,他们的势也完全失败。

波兰战役中正在向着目标俯冲投弹的Ju-87斯图卡轰炸机。

在三个星期的战斗中,德国空军的战损率超过了18%,损失了285架飞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只有38架是Ju 87斯图卡。相形之下,在波兰战役的前两周里,波兰空军就损失了全部飞机中的80%,以及全部飞行作战人员中的30%。

波兰空军的PZL-P战斗机,倒海鸥翼是它最为显著的特点。相对于德国人的Bf-109,它显得太老旧了。

在法国的成功

与波兰战役相比,1940年5月开始的法国战役更能体现出“闪电战”装甲快速攻击作战模式下的“空中支援战术”的特点。德国空军在波兰战役后短暂的空隙总结了在波兰的经验教训。

出于战术欺骗的需要,战役刚开始时,德国空军出动的架次不多。但随着德国装甲部队在阿登山区的突破,德国空军开始发起大规模空袭,活跃的Ju 87斯图卡四面出击,大肆轰炸英法军队的空军基地、通讯线路、后勤补给中心以及战线后方腹地的其他重要目标。甚至通过空袭来驱赶和平居民,制造交通堵塞,从而迟滞英法军队的机动。另外,斯图卡还保护着德军地面装甲部队通过阿登地区,向缪斯河一线挺进。

在突破缪斯河对岸的色当要塞的一战中,德国空军的斯图卡出色的扮演了飞行大炮的角色,每当法军的大炮开火炮击冲锋的德军时,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就会及时发现这些火力点并摧毁之。

在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的直接支持下,德军成功的突破了缪斯河,粉碎了法国人“隔河相据”的防守理论,一举奠定了胜局。

为了在混乱的战场上识别敌我,德军还发明出了彩色烟雾识别等一系列的办法。

但在法国的作战中,德国空军也暴露出了对轰炸机护航保护不得力的问题。5月12日,一队法国飞行员驾驶寇蒂斯霍克-75战斗机拦截了12架正在返航且无护航的斯图卡,法国人将这12架斯图卡全部击落而自己无一损失。接着,他们又继续攻击另外一队斯图卡,击落了其中的几架,并迫使其余几架斯图卡提前扔下炸弹然后逃之夭夭,而法国战斗机群仍旧是毫发无伤。

寇蒂斯霍克-75战斗机,机身上的标志说明它属于法国空军

法国的MS.406战斗机群,在战争中,这种早期的单翼战斗机因为速度太慢,火力太弱,在和德国人的BF-109的交锋中表现得很被动。

但是由于德军陆地部队的迅速推进,法国的整个军事体系迅速的陷入混乱和崩溃的境地。英法空军同样陷入了混乱,这使得有效的预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有组织的拦截变得极其困难。甚至组织战斗机给轰炸机护航都非常困难。而这也使得英法的轰炸机部队的损失大得惊人。

缺乏专用的近距对地支援飞机的英法,只能用水平轰炸机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结果因为攻击精度差,打击效果很不如意。而护航战斗机的组织混乱,导致英法轰炸机部队自身损失非常惊人。5月11日,皇家空军所有出击轰炸德军地面部队的轰炸机都没有返航;5月14日,72架前去轰炸德军地面部队的斗士和布伦海姆轰炸机中的40架被击落;5月17日,第82中队的12架轰炸机中只有一架生还。这样的损失率简直是毁灭性的的。

总的来说,德国空军在法兰西战役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第一次重大挫折

① 德国空军打击能力的缺陷

在回顾不列颠之战的时候,我常常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德国发起不列颠之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给将来对英国的入侵做准备还是为了迫使英国退出战争?

考虑到当时德国海军相对于英国海军的弱势,尤其是在水面舰队上,双方差距悬殊。再加上地形对登陆不利,英国面对欧洲大陆的一侧的海岸大多都是陡峭的悬崖,能用于登陆的地点极其有限,而在这些地方英国人又大多设有完备的防御体系。以多佛炮台为例,仅炮台所装备的最大口径为406毫米的巨炮,就不是当时的德国海军所能对抗的了。(炮台的防御力远超军舰,因为它可以无限制的加厚它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无论是战列舰的炮弹,还是斯图卡的炸弹,都不足以敲开这个乌龟壳。再加上射击平台稳定,对各个目标区域都进行过校射,所以它的打击精度也远超军舰。纳尔逊爵士甚至说过:“拥有一门炮的炮台,可以对抗一条有一百门炮的战舰。”)再加上当时空中力量对海攻击还是一种新玩意儿,德国人缺乏这方面的训练,空对海打击的效率也让人怀疑。运用空中力量在夜间对海上机动目标的打击能力更是接近于零。即使德国人登上英国海岸,到了夜间,皇家海军的战舰们来个突袭,登上去的德国人恐怕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图中为著名的多佛白崖。英吉利海峡英国一侧大多地势陡峭,能用于大部队登陆的登陆点非常少。这样的地形大大增加了德军登陆的难度。

由此可见,在当时,登陆英国基本上是毫无成功的可能的。如果再考虑到纳粹党二号人物赫斯的奇怪的举动,也许迫使英国退出战争才是这次战役真正的目标。

但是,开战以来一路顺风的德国空军恐怕并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德国空军是否有力量达成这样的目标。

德国空军的在这一战役中,投入了1380架水平轰炸机,428架俯冲轰炸机,1107架单发战斗机和357架双发战斗机。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小,但是,德国空军的那些飞机却存在着种种不适于这一战役的缺陷:

我们首先来看看德国人的轰炸机群的组成。德军的轰炸机队伍由Do-17轰炸机、He-111轰炸机和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以及一部分JU-88俯冲轰炸机构成。这些轰炸机都有着这样一些共同的缺陷。

飞行在伦敦上空的Do-17轰炸机。

号称“万能博士”的JU-88俯冲轰炸机,它有着包括夜间战斗机在内的各种改型。

飞行中的He-111轰炸机编队。

第一点是载弹量小。

老式的Do-17最多只能带1吨重的炸弹。He-111要强一点,但也只有3.25吨的最大载弹量。比较新的JU-88最大载弹量3吨。JU-87斯图卡的最大载弹量则是1.8吨。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英国人的轰炸机在这方面的数字。

曼彻斯特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按不同型号大约在3.62吨——5.44吨。而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则更是高达9.98吨。

载弹量不足直接导致打击力量不足。仅靠这样的打击力量,就想迫使一个工业大国退出战争,不能不说这即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对手。

第二点是航程有限。当时德国人手中的轰炸机没有一种在航程上能够覆盖整个英国。整个的苏格兰、爱尔兰地区几乎都在德国人的打击范围之外。这使得英国人有一个非常安全的后方。在战斗中受损而暂时失去了战斗力的部队,可以在这里逐渐恢复其战斗力。

航程不足的问题不但表现在轰炸机身上,更表现在战斗机上面,当时德国的主力战斗机BF-109E战斗机的航程只有660KM,这就导致这种飞机在飞越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上空后仅仅能作战15分钟就必须返航。

不列颠空战中的德军主力战斗机BF-109E,过短的航程限制了这种飞机的发挥。

因为BF-109系列战斗机的航程太近,不足以执行全程护航任务,这使得执行轰炸任务的轰炸机很多时候必须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单独面对敌人的战斗机。这必然会给轰炸机部队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人还在战役中投入了不少的BF-110重型战斗机。

双机编队飞行的BF-110战斗机,巨大的盘旋半径,缓慢的滚转速度,加上只有单发战斗机三分之二的爬升率使得它们在面对英国人的喷火和飓风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拙劣。

但是,在后来的空战中,笨拙的BF-110被证明根本不是灵活的单发战斗机的对手,它们甚至都需要BF-109来提供护航保护。

② 英国皇家空军的优势:

首先,因为是本土作战,飞行员跳伞之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很多时候,一个飞行员上午跳伞,下午就能驾着一架新飞机重返蓝天。而德国飞行员一旦在英国上空跳伞,就再也回不去了。而飞行员又无法像飞机那样在短时间量产出来,他们一旦被消耗掉就很难补充。

其次,英国皇家空军还在这场战争中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完善的预警系统。

与法国战役的情况不同,在法国战役中,由于德军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原先的瞭望点、观察哨不断地被德军地面部队摧毁,使得英法军队始终都没能拥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预警系统。但在不列颠之战中,海峡挡住了德国装甲部队的推进,这使得英军的对空观察哨不需要再不断地随着陆地战线而变动。随之而来的结果自然就是这些观察哨分布位置非常合理,几乎毫无漏洞,任何来袭的敌机都很难躲过观察哨的监视而达成突袭的效果。

电影《伦敦上空的鹰》中位于英吉利海峡附近的英军对空观察哨

另外,雷达站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英国人在预警方面的优势。这样一来,作为防御一方的英国皇家空军就能获得选择作战时机的主动权。

英国人的预警雷达天线阵,雷达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空战的方式。

由于能预先知道敌军的动态,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群就有足够的时间爬升到更高的高度,让自己的战斗机相对于敌人的战斗机拥有高度优势。同时,由于对敌机的动向非常清楚,这也让英国战斗机拥有了选择作战地区和作战对象的权力。虽然在飞机总数上处于劣势,但完全可以在自己主动选择的交战地点集中起优势的力量,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这种种因素实际上就决定了,德国人打赢不列颠之战,最后占领英国的可能是很小的,这超出了德队的能力。

英国人手中主要有两种战斗机,一种是新锐的喷火,一种是较老的飓风。其中喷火式战斗机的飞行性能足以和当时德国最好的BF-109E媲美。相比BF-109E,它有着更快的平飞速度,更小的转弯半径,德国人的BF-109E则有着更好的俯冲性能和负G机动能力。英国人在拦截德国轰炸机群的时候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战术。

正要紧急出动的皇家空军的喷火战斗机群。这种飞机有着比BF-109更快的平飞速度和盘旋性能,是不列颠之战中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

皇家空军的飓风式战斗机,这种飞机的性能虽然不如喷火和德国人的BF-109,但在不列颠之战中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皇家空军的战斗机会在雷达的引导下首先占据高度优势。这并不困难,因为德国轰炸机的载弹量不足,为了保证打击效率,就必须保证打击精度,而为了提高精度,轰炸机就只能采取低空飞行的方式。轰炸机在低空,负责为它们护航的德国战斗机当然也不可能飞得太高。这使得英国战斗机在接战的时候总能拥有高度上的优势。而在空战中,更高的高度总能带来很多的优势。

德军的He-111轰炸机低空飞过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这样做能更好的避开雷达的监控,但是却也会让他们在受到敌军攻击时处境更为危险。

在于德军飞机接触之后,性能更好的喷火式战斗机负责缠住护航的BF-109战斗机,而性能较差的飓风式战斗机则趁机攻击德军的轰炸机。德军战斗机部队的飞行员虽然很精锐,但是在空战状态中,飞机的油耗会激增,而BF-109战斗机本来就航程不足,在英国上空,稍一接战就会出现燃料不足的问题,就不得不为此而抛下轰炸机返航。于是护航的事情就只能依靠BF-110战斗机了。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这种飞机在喷火战斗机和飓风战斗机面前,自保都非常困难,护航就更加的力不从心了。

而且,本来单就战斗机性能来说,BF-109E并不比当时英国人手里的喷火差。在垂直面上,Bf-109E还稍微有点优势。但是因为英国战斗机得到了雷达系统的指引,双方遭遇的时候,喷火战斗机总是能拥有高度优势,这样一来,就连垂直面上的优势都是在英国人这一边的了。如果不是英国皇家空军保留了过多的预备队,并且在作战指挥中犯下了没有坚持击中优势兵力的原则的错误,空战交换比估计会对德国人更加不利。

德军的轰炸机都是双发的中型轰炸机或者轻型的俯冲轰炸机。飞机本身的抗打击能力不足,自卫火力也非常薄弱。尤其是在此前的法国战役中表现出色的JU-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虽然投弹精度高,打击效果好,但是飞行速度慢,几乎没有任何装甲,自卫火力仅为一挺7.92毫米口径的Mg-15机枪。这种机枪不但子弹威力不足,理论射速也仅有600发每分钟,对于敌方战斗机的威胁相当有限。一旦失去护航战斗机的保护,在敌人战斗机的攻击下,几乎毫无生存能力。所以开战之后,JU-87损失惨重,以至于戈林最后不得不下令JU-87不再参与对英国的轰炸。

其他的中型轰炸机虽然在在抗打击能力和自卫火力上略强于JU-87斯图卡,但是仍然是无法独自和敌方的战斗机对抗的。护航的不利使得轰炸机部队损失惨重。德国虽然军事工业发达,但此时还没能完成对占领地区的工业的整合,这样的消耗,是它难以承担的。而空勤人员的损失更是短时间难以弥补的。

1940年7月13日,在英国西南海岸被击落的一架德国轰炸机的残骸。这架飞机满身都是子弹眼,所配机枪变形而完全报废。(美联社照片)

1940年8月27日,照片上这个巨大的废物处理场,丢弃的都是英国各地击落的德国飞机。

在不列颠之战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按这种说法,德国空军一开始就将打击重点放在打击英军的雷达、机场、飞机制造厂上面。在这一阶段,英国人遭到了重大的打击,据说如果德国人继续坚持轰炸这些目标一个星期,英国皇家空军就完蛋了。然而在这时候,一群迷航了的德国轰炸机错误的轰炸了利物浦,导致了皇家空军的报复。皇家空军轰炸了柏林,而作为报复,命令集中力量轰炸伦敦,结果白白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喘息的时间,让英国皇家空军得以恢复力量并发起反击,最终在不列颠之战中击败德国。

1940年,伦敦档案局在一次德国空袭后燃起了熊熊大火。(国会图书馆)

事实上这个说法是相当的经不住推敲的。首先雷达、机场、飞机制造厂都不是那种很容易摧毁的目标。德国人对英国雷达的打击其实主要只是炸掉了雷达天线而已。雷达天线这种东西对于英国这样的工业国家而言修复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而且因为有大量的观察哨作为补充,这种轰炸的效果有限。

至于机场更不是容易打击的目标,由于英国人拥有完善的预警网络,所以很难将英国人的飞机和空勤人员消灭在地面上。只能是对机场设施进行破坏。而机场设施的抗打击能力本身就很强,修复起来也不是很困难。以太平洋战争中的瓜岛机场为例,在遭到日军战列舰的炮击之后,瓜岛的亨得森机场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起降飞机的能力。更何况由于德军轰炸机航程上的不足,英国还有大批的机场处在德国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外。即使某一个地区因为德军的空袭造成机场难以使用,而使得局部制空权暂时丧失,考虑到德军并没有后续的登陆手段,英国皇家空军依旧有时间来恢复实力。想靠袭击机场来瘫痪皇家空军,可能性也是不大的。

至于轰炸飞机制造厂,打击英国的工业,那对于德国空军而言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美英在战争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为例,1944年美英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的力度远远超过德国人在1940年对英国的轰炸的力度,但也就是在这一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却进入了整个战争期间的高峰阶段。以盟军1944年的空中打击力度,都没有完全压制住德国的工业生产。那么以1940年德国不过一千八百余架轰炸机(其中俯冲轰炸机428架),全都是中型以下轰炸机的打击力度,想要压制一个工业大国的生产能力,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正在军工厂工作的英国妇女

其实只要考虑到德国人发动这一战的目的,就能很清楚的看出轰炸伦敦是不是偶发的错误了。前面我讨论过,由于登陆作战的复杂和高难度,再加上德国海上力量的不足,在当时,德国人根本就没有进行登陆作战的实力。所以,不列颠之战的目的只能是迫使英国退出战争。按照杜黑的观点,轰炸城市,正是瓦解敌人斗志的有效手段。德国人对伦敦的攻击,正符合德国以战迫和的目的,这种轰炸不可能是所谓的偶然因素促成的。

在伦敦,德国一夜不休的空袭并未吓倒照片上的这位店主,尽管他的店铺被炸,他仍然在第二天早晨开门“照常营业”。

1940年12月25日,一处地下掩体内,伦敦儿童在圣诞派对上自得其乐。纳粹试图通过轰炸来摧毁英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的努力显然并不成功。

至于说再有一个星期,英国皇家空军就要崩溃了,更是没有根据的说法。虽然在战役中英国皇家空军也犯了不少的错误。比如英军虽然有着预警上的优势,但一开始并没有用好这种优势。英军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集中起大机群以形成在具置上的数量优势,而是试图超过自己能力的拦截德国人发起的所有的攻击。这就造成了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往往要和拥有数量优势的德国战斗机作战的局面。这也造成了战役初期英军损失较大的问题。不过即使在最紧张的时候,驻守在在德国轰炸机无法到达的苏格兰地区的作为一旦德军发动登陆作战的供使用的总预备队的第13大队手里还有12个战斗机中队280架战斗机并未投入战斗。而且英国也并不缺少飞行员,除去其他国家的志愿飞行员之外,皇家海军也还有大量的飞行员,在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也能投入到战斗中去。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不列颠之战都是德国空军这样一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边界在哪里的战术空军不自量力的试图独立完成战略性的任务的失败的尝试。在这一战里,德国空军缺乏战略打击能力的弱点暴露无遗。而这一战的失败也意味着欧洲上空战斗的攻守的易位。

美英的战略空军之路

和德国不同,美英的空中力量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德军完全不同的道路。杜黑的《制空权》中的通过夺取制空权,依靠战略轰炸,由空中力量独立赢得战争的思想在美英两国都找到了知音。在美国,有米切尔将军,在英国,有特伦查德元帅。

在他们的努力下,两国都建立了一只以执行战略性任务,打击敌人纵深的工业,摧毁敌人的生产能力为目标的空中力量。这两个国家选择建设这样的空中力量也是非常的符合两国的地缘政治状况的。英国孤悬海外,是个岛国,海军力量是立国之本,陆军的力量本来就有限。一战后英国国力下降,更是难以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地力量。建设一支拥有战略打击力量的空军就成了英国保持对欧洲大陆上的影响力,以及对潜在敌人的威慑力的有效途径。

美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美国地处北美,在陆地上基本没有可以威胁其安全的对手。但它也远离旧大陆,地理上的远离固然有助于美国摆脱来自旧大陆的干扰,但当美国发展强大之后,它也同样让美国难以将力量投放到旧大陆。拥有一支只需要取得一两个据点,就可以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的战略性的空中力量对美国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虽然肇因不同,但美英两国在航空力量的建设上却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这个相似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两国的空中力量,无论是英国皇家空军还是美国陆军航空队,都是典型的以重型轰炸机为核心的空中力量,不过两国的空中力量的作战方式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英国皇家空军在技术上的准备

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英国需要载弹量大,航程远,从英国起飞,就足以攻击主要的假想敌——德国的重型轰炸机。为此英国人先后研制了一系列的轰炸机。

1936年,英国就开始研制用于战略轰炸的曼彻斯特中型轰炸机。1941年初又在这种飞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

皇家空军的曼彻斯特中型轰炸机。这种轰炸机有着2623公里的航程,3.628吨的载弹量。但是受限于动力不足的罗尔斯·罗伊斯秃鹰液冷式发动机,实用升限只有5850米,极易受到地面高炮的杀伤,而两台发动机中只要有一台受损,飞机几乎就肯定飞不回去。所以这种飞机在法国战役中损失惨重,仅仅生产了209架就被停产。

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是二战中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轰炸机。这种轰炸机有着9.9吨的载弹量,4072公里的航程,这在整个二战中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实用升限也提高到了7470米。但它也存在着没有腹部炮塔,下方防御薄弱的缺点。在二战中,兰开斯特轰炸机累计生产7734 架,投弹608612吨,投弹量占皇家空军战时总投弹量的三分之二。

哈利法克斯重型轰炸机,1939年在英国对德宣战后21天,这种轰炸机完成了它的首飞。大战期间,英国总共生产了总共生产了6176架这种有着3000公里航程,5.8吨的载弹量,实用升限7315米的重型轰炸机,作为重型轰炸机,它在产量上仅次于兰开斯特。

于1940年11月首飞的蚊式中型轰炸机,这是二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轰炸机,它的整体结构为木制,最高平飞速度高达668公里每小时,这甚至比同时期的喷火战斗机还快。它还拥有3283公里的航程和11000米的升限,以及0.9到1.8吨的载弹量。并有侦察机、夜间战斗机等多种改型。在对的战略轰炸中,它是少有的能在白天执行轰炸任务的轰炸机,而在夜间轰炸中,它往往会充当机群的先导机,向目标投下照明弹。

英国皇家空军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的表现并不算好。在法国战役中,面对着狂飙急进的德国装甲部队,英国皇家空军的重型轰炸机部队表现得力不从心。皇家空军的战斗机部队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这里面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相比德国空军,皇家空军在此前缺乏实战的经验,这导致皇家空军在战前的准备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机型设计的问题。由于缺乏实战的检验,当时皇家空军的飞机设计只能是依照自己的臆想来闭门造车,虽然有不少成功的设计,比如兰开斯特轰炸机和蚊式轰炸机,喷火式战斗机,但也设计出了不少在现在看来颇为怪异的东西。比如当时英国皇家空军认为,多引擎和多炮塔设计的重型轰炸机的速度火力可以超过战斗机,并独自闯入敌方领空进行轰炸。所以英国人没有设计为这些轰炸机护航的长航程战斗机,相反,还因为担心其潜在最大对手德国空军,也运用此一战术,因此想出在战斗机上安装“动力炮塔”来对付可能出现的德国重型轰炸机。于是诸如装有四联装机枪炮塔的无畏式战斗机就出现了。

皇家空军的“无畏”式战斗机,驾驶舱后方的带有四挺7.62毫米机枪的炮塔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它是飓风式战斗机的远亲,由于炮塔与机增加的重量,以及炮塔造成的空气阻力,其飞行性能远比不上他的远亲“飓风”式战斗机。当然更不是德国人的BF-109战斗机的对手。所以这种飞机很快就从白天的天空中消失了,转为了夜航战斗机。

因为认为多引擎和多炮塔设计的重型轰炸机的速度火力可以超过战斗机,所以英国人一度认为重型轰炸机部队并不需要护航战斗机的保护。而且,英国人在建设这支空军之初,没有太考虑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事情。当法国战役中,地面部队濒于崩溃,急需空军提供火力支持的时候,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发现他们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首先,重型轰炸机的反应速度慢,难以打击临时出现的一些目标,同时,它们虽然载弹量大,但只能采用水平轰炸的方式,轰炸精度不高,用来打击运动目标的费效比也不高。更重要的是,事实证明,即使是多引擎,多炮塔的重型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攻击下,仍然是脆弱的。仅仅5月14日一天,英法军队就损失了多达90架轰炸机。这样的表现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但是,法国战役后,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部队所面临的局面却发生了变化。不列颠之战中,为了报复德军对英国城市的轰炸,英国轰炸机部队空袭了柏林,以此揭开了英国皇家空军长达数年的对德国战略轰炸的序幕。从此之后,英国皇家空军终于能够像战前预想的那样执行战略轰炸任务了。

从轰炸工厂到轰炸城市

英国空军之父特伦查德元帅坚定的认为空军和它的活动,同陆军和海军完全不一样,它具有它的特定范畴。这种说法,虽对尚未稳固的空军独立性有所支持,但对空中作战在战术方面的贬低显然是错误的,这导致了英国空军不重视与陆军海军的配合,缺乏对小型运动目标进行打击的能力的问题。从这个个论点还产生了第二个论点,认为空中防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对敌国心脏地区的轰炸。他们将这种论点推向极端,终于导致用一句简单的话就能表达出其结论:“轰炸机永远能取胜”——这句话也为当时的首相斯坦利·鲍尔温(Stanley Baldwin)所贸然接受。特伦查德元帅甚至认为:轰炸机与战斗机的数量应保持二与一之比,这才是遏制德国空军的最好办法。重视轰炸机而忽视战斗机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而当时无论是皇家空军还是美国空军却是把它奉为金科玉律,直到1943-1944年遭到了严重损失后,他们才不得不承认,要展开有效的战略轰炸攻势,制空权是主要的先决条件。

英国皇家空军之父,特伦查德元帅

战前还有一种说法是:空袭可在白天进行,对准着特定的军事和经济目标,因为除这以外,任何其他轰炸方式都是“徒劳无益”的。但是真正当战争爆发之后,由于害怕德国的报复行动,皇家空军避不采取任何过分的行动,而仅限于在德国上空散发传单和偶然袭击海军目标而已。此外,法国由于比英国更害怕德国的轰炸报复,甚至反对轰炸机统帅部派轰炸机从法国基地出发作战。

1939年12月,皇家空军轰炸机统帅部派出威灵顿式轰炸机在白天对敌海军目标进行轰炸,途中遭到德国战斗机的拦截,结果不但没有取得轰炸的成效,反而遭到惨重损失。然而,原被用于夜间散发传单的效力较小的威特雷式轰炸机,在11月中旬到3月中旬期间的出击中却丝毫没有遭到损失。再加上法国战役的教训,英国人意识到在德军战斗机占据着制空权的地区,他们的轰炸机只能在夜间行动。

在“不列颠之战”期间,英军的轰炸机部队一开始被用于轰炸敌人的港口、船舶、船坞以及飞机骨架和引擎制造厂等目标,以阻止和削弱今后德国人可能的入侵行动。后来随着德军对英国城市的轰炸,空袭德国城市作为报复的要求日益强烈。国民的这种情绪在伦敦遭到空袭后更是达到了高潮。

在这样的压力下,英国空军开始将轰炸目标转向德国城市。一开始英国轰炸机部队对自己的目标做了这样的安排:在有月光的,能见度较好的时候,轰炸德国人的工厂;而在能见度不好的夜晚轰炸德国人的城市。

一开始,依据飞行员的汇报,皇家空军认为自己的轰炸给德国人的工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但不久之后,无论是情报人员取得的情报,或者是侦察机在白天拍回来的照片都证明了一点——皇家空军对工业设施的轰炸几乎毫无效果。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水平轰炸机的投弹精度不足。即使是白天,高空水平轰炸的理论误差也在一千米左右,夜间这个误差则会更大。这样的轰炸精度,用来攻击工厂之类的目标,除非轰炸机数量极多,机群覆盖面积极大,否则轰炸的效率就会非常低。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夜间导航的精度的问题。依据1941年8月巴特的研究报告,在对德国鲁尔工业区发动夜间空袭的时候,只有十分之一的轰炸机在五英里以内找到了它们的既定目标。这样一来,夜间轰炸的效率自然会低得可怕。最后,就连皇家空军参谋部也不得不承认:“夜袭能真正破坏的唯一目标,是整个的德国城市。”

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夜间的战略轰炸是英国唯一能使用的攻击手段,即使效率不高,从政治上考虑,它也是不能停下来的。但是就这样做无用功可不是战争时期的节奏,在这个时候,将更多的力量转移到对城市的轰炸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而且,杜黑的《制空权》里面本来就有利用空中打击来削弱敌国民众的斗志的内容。

空军参谋部便越来越强调要削弱城市居民的斗志,一言以蔽之,就是用轰炸来制造恐怖。他们把打击敌国人民的斗志和打击敌军的战斗手段看作是同样重要的事情。到了后来,更进一步发展为以消灭敌人的产业工人为目标。

英国皇家空军空袭德国城市吕贝克。从图上可以看到德国人的防空探照灯和高射炮火

遭到空袭后的汉堡

德国人的对策

针对英国人的夜间轰炸,德国人很快也采取了对应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组织一套完善的预警体系:

在不列颠之战中,英国人的完善的预警体系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德国人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基于雷达、观察哨、防空听音器等组成的预警体系。

1947年苏联卫国战争战利品展上的德国造1941造防空听音器。它能在较远的距离上听到敌机发出的声音,并大致的确定它的方向。在夜间对空警戒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建设了基于防空探照灯和高射炮为主的地面防空部队和与雷达配合的夜间战斗机部队。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华盖床”系统,即主要由“维尔茨堡”防空雷达组成的探测、引导系统,以及Bf110G-4a夜间战斗机和大量FLAK高炮组成的“康胡贝”防线。

德国人利用雷达引导高射炮开火,配合防空探照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夜间战斗机的逐渐活跃也让英国轰炸机部队的损失越来越大。

在不列颠战役中被证明并不适合用于执行远程护航任务的Bf-110重型远程战斗机被德国人改装为夜间战斗机,同时飞行性能较好的JU-88俯冲轰炸机中的一部分也被改装成夜间战斗机。这些战斗机在雷达的引导下,对英国轰炸机部队发起了拦截作战。这些夜间战斗机先由地面雷达引导到轰炸机群附近,然后靠地面探照灯照亮目标,或是通过肉眼发现轰炸机发动机排气管发出的微光,或是靠投下照明弹照亮目标然后发起攻击。它们会利用英国轰炸机腹部缺少自卫火力的弱点,利用在夜间战斗机上向上倾斜安装的机炮从英国轰炸机的机腹发起攻击。一开始,由于数量少加上技术不成熟以及经验不足,夜间战斗机的拦截效率并不高,但随着夜航战斗机数量的增加和经验的累积,以及机载雷达的使用,德国的夜间战斗机的防空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41年11月,德国防空力量给了英国的夜航轰炸机沉重的一击,特别是在7日,那天有四百架轰炸机对德进行多次袭击,其中轰炸柏林的一百六十九架轰炸机中有百分之十二点二没有返航。这样的损失率甚至使得仅从经济方面计算,英国人的损失甚至比德国人更大。而另一方面,1942年德国人的军火生产增加了近百分之五十。这说明,英国人的轰炸的效果并不像他们期待的那么大。

巨大的损失,使得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几乎难以为继。整个的41年下半年,皇家空军真正有意义的作战大概只有对德国海军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的打击。

从1940年12月28日至1941年3月22日,“沙”号舰和“格”号舰连续数次驶入大西洋进行破交活动。共击沉各类船只61781吨。3月22日,这2艘战列巡洋舰驶入德占法国港口布雷斯特。

这两条战列巡洋舰的存在给英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部队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被用于如何打击这两条军上了。从三月份起,皇家空军就投入大量的轰炸机轰炸这两条军舰,到7月24日,终于命中了“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5枚炸弹,让这条军舰瘫痪了四个月。

美国在12月参战后,德军意识到大型军舰突入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于是将这两条军舰调往北方,于是警报解除,皇家空军又可以重新将重心转移到对德国城市的打击上了。

英国皇家空军的夺取制空权的尝试和“千机大轰炸”

在41年几乎持续了大半年的对“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的攻击中,英国皇家空军开始尝试让战斗机和轰炸机配合作战,以夺取轰炸目标区域的制空权。德军军舰所在的法国布雷斯特港距离英国不远,喷火式战斗机勉强可以到达这一区域。于是皇家空军制定了一个代号为“马戏场”的作战计划,试图通过利用轰炸机白天渗透到德军控制区沿海上空,将德军的战斗机引诱出来,由皇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加以歼灭。

这一作战计划取得了某些成效,但这种成效由于英国战斗机的航程较短而受到了限制。而且德国人也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后来通过反过来设陷阱也曾经让皇家空军吃了些苦头。但这种行动至少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它说明英国皇家空军开始正视战斗机对于夺取制空权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皇家空军的夜袭战术也在不断发展。1942年2月份左右,一种新的电子装备改变了夜间轰炸中大部分轰炸机无法找到目标的问题。同时,英国人也减少了对工厂这样更难打击的目标的打击力度,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打击德国人的城市。1942年2月14日轰炸机统帅部接到一项新指令:强调目前的轰炸“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敌方居民、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士气方面”。这将是“首要目标”。这里所谓的打击“产业工人的士气”,其实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通过肉体消灭他们来制造恐怖。这个手段在后来的美军对日战略轰炸中也有所表现。

发布这一指令的是A·T·哈里斯(后为阿瑟爵士)空军上将,这条指令意味着在此后的轰炸中,“制造恐怖”便不折不扣地成为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了。

为了强化轰炸的效果,哈里斯希望能通过集中使用轰炸机的办法来减少损失和扩大战果。于是“千机大轰炸”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在哈里斯将军看来,这样的轰炸不但能起到上面提到的两种效果,在对敌人的“产业工人的士气”的打击上,效果将更加突出。

尽管轰炸机统帅部在1942年5月能用于第一线的飞机只有四百一十六架,但由于使用了第二线和训练中队的飞机,它终于在5月30日夜间,设法派出了一千零四十六架轰炸机夜袭科隆(Cologne)。

遭到大轰炸之后的科隆,远处高耸的双塔建筑为著名的科隆大教堂。

在对科隆的空袭中,皇家空军面临着两个技术难题。第一个问题是一千架轰炸机这样的大目标如何才能穿过德国人的“华盖床”系统,第二个问题是大量的二线的没有先进导航系统的轰炸机如何避免碰撞完成编队并找到目标。

针对第一个问题,皇家空军的轰炸机群采取了“溪流”编队的方式。所谓的“溪流”编队指的是轰炸机群组成长纵队飞行。当时雷达技术尚不完善,德军的雷达对这种长纵队的探测距离要比对大横队的探测距离更近。而且当时“华盖床”系统对夜间战斗机的引导能力非常有限,一次只能引导一架夜间战斗机进行拦截作战,在一小时內最多只能进行6次直接引导拦截。这样的指挥控制能力在应付小规模空袭的时候还可以勉强应付,但在面对大机群空袭的时候则显得效能不足。不过“溪流”编队最大的优点还是能大大降低敌方的高射炮的威胁。因为穿越“康胡贝”防线的时候于防线接触面小,能够向轰炸机群开火的高射炮的数量自然后就会减少,这样也就能有效的减少损失。

正在向着英国的夜航轰炸机开火的德国高射炮群

针对第二个问题,英国人采取了新老轰炸机分开编队,分别攻击一座城市的三个不同区域,并且飞行时拉开高度,这样碰撞的几率将会下降到每小时仅一次。再让有新型导航系统的轰炸机首先投下燃烧弹,以燃烧弹燃起的火焰来为后面的老式轰炸机指明目标。

科隆共有2.43平方千米区域被炸(其中市中心1.2平方千米),在非居民建筑中,3300栋完全被毁,2090栋遭严重破坏,7420栋被轻微破坏。在住宅建筑中,13010栋被毁,6360栋遭严重破坏,22270栋轻微破坏。在空袭中,469人被炸死,5027人被炸伤,45132人无家可归。空袭过后,近70万的科隆市民中有15万左右的居民逃离了该城。

英军1047架参战的轰炸机中,有43架损失,其中16架被德军高炮击落,4架被德国夜间战斗机击落,2架相撞坠毁,21架因机械等原因在科隆附近或上空坠毁,损失率4%。与以前的6%损失率相比,这次的损失率明显下降,证明了哈里斯的大规模密集轰炸方式是正确的,并鼓舞了英国人发起更多的这样的攻击。

不过此后的几次“千机大轰炸”却都没有再取得这样的战果了,6月1日,轰炸机统帅部将其可用于作战的全部力量,即九百五十六架飞机,统统用来袭击更困难的目标埃森——但由于满天云雾,使该城免于严重的破坏,这次空袭损失了三十一架飞机(占派出飞机总数的百分之三点二)。6月26日皇家空军又动用总数达九百零四架轰炸机(包括从海岸统率部调来的一百零二架飞机)对不来梅(Bremen)和福克-武尔夫(Focke-Wulf)飞机制造厂进行袭击。这次空袭,由于浓云密布,造成的损失较小,但是,飞机的损失却上升到将近百分之五,其中大部分是训练中队的飞机。

而后“千机大轰炸”就暂停了下来,暂停的主要原因是这样一次性的动用全部轰炸机的做法干扰了英军的训练体系,并让后勤系统不堪重负。不过这些规模特别巨大的空袭给公众留下了印象,而且有助于哈里斯进行的斗争——支持轰炸机统帅部提出优先权的要求,并请求批准把他的部队扩大到五十个作战中队,并为轰炸机装备“观测对敌轰炸系统”(Oboe)和“H2S”这些新的导航设备。

虽然英国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1942年德国人的工业生产受到的损失却并不算太严重。夜间轰炸固有的精度差的弱点,使得英军的轰炸对德国工业的打击相当有限。德国最薄弱的环节,石油工业,简直原封未动,而他们的飞机产量却有很大提高。预兆不吉的是:1942年,德国空军在西线上的日间战斗机从二百九十二架增加到四百五十三架,夜间战斗机则从一百六十二架增加到三百四十九架。相反,同年,英国轰炸机的损失却增加到了一千四百零四架。

到1943年3月,皇家空军的一线轰炸机数量已经从一年前的五百一十五架增加到了九百四十七架,而且机型也得到了更新,大部分的轰炸机都被更换成了新式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或者蚊式轰炸机。由于在英联邦范围内实施大规模训练计划,飞行员的不足也得到了弥补。

于是从1943年3月起,实力进一步增强了的皇家空军连续发起了三个大规模的空中战役:鲁尔之战、汉堡之战和柏林之战。

因为导航手段的进步,英国轰炸机夜间空袭的投弹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在鲁尔之战和汉堡之战中皇家空军都取得了比以前好得多的轰炸效果。尤其是鲁尔之战中,皇家空军对鲁尔水坝的打击堪称经典。但是因为德军抵抗能力的加强,鲁尔之战中皇家空军轰炸机的损失比也提高到了危险的百分之四点七(即共损失八百七十二架飞机)。只有靠飞行员的高涨士气和持续不断的增援,才能使轰炸机统帅部“经受得住”这种快要达到危险水平的损失。而在汉堡之战中,皇家空军的损失率则就要低不少,整个损失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八。这也使得在鲁尔之战中因为损失率太高而紧张不已的皇家空军松了口气。

携带着特制的“水坝破坏者”炸弹准备出发去袭击德国鲁尔水坝群的兰开斯特轰炸机。

在英军的空袭中溃决的默内水坝。英国人的这次行动给了德国沉重的一击。

对汉堡的轰炸是最能体现皇家空军“把注意力集中在敌方居民、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士气方面”的指导思想的一战了。从1943年7月24日开始到8月3日,英国皇家空军动用了三千多架次的轰炸机,向汉堡城投下了9000吨各种炸弹和燃烧弹,造成了至少50000人死亡(大部分是平民),25万栋房屋被毁,100万人无家可归的结果。

本帖最后由 奶瓶战斗机 于 2015-4-14 18:53 编辑

遭到轰炸后一片瓦砾的汉堡。

在汉堡之战中,被照明弹照亮了的英军轰炸机

然后紧接着的柏林之战却又一次让皇家空军感到透不过气来。由于轰炸机到达柏林需要飞越很长的距离,德军的夜间战斗机在这段距离上能发起多次攻击,英军在对柏林的前三次空袭中,损失了一百二十三架轰炸机,其中约有八十架被德军夜间战斗机所击落。夜间战斗机击落的轰炸机的数量超过高射炮和机械事故造成的损失的情况第一次出现了。这表明技术不断进步的德军的夜航战斗机部队开始成为皇家空军的夜航轰炸机部队的头号威胁。

装有FuG 202雷达的Ju88C-6型夜间战斗机。

到了1945年,德军的夜航战斗机上甚至都出现了FuG280型被动红外探测器。如果不是那个时候德军已经大势已去,这样的夜间战斗机肯定会给执行夜航任务的轰炸机带来巨大的威胁 。

为了应对德军夜航战斗机的威胁,皇家空军开始尝试让自己的夜航战斗机给轰炸机编队护航。不过这个尝试却并不成功。在没有地面雷达引导的情况下,仅靠机载雷达,想要在漆黑的夜晚将德军的夜航战斗机和自家的轰炸机区分开来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

军的蚊式夜间战斗机。注意其机头的雷达整流罩。

从1943年11月持续到1944年3月的“柏林之战”,是由丘吉尔促成的——因为空袭柏林会使斯大林感到满意。此役包括对德国首都的十六次主要空袭,以及对其他重要目标(其中包括斯图加特、法兰克福和莱比锡(Leipzig)等)的十二次进袭。一共出动了飞机二万多架次。

发动这次大规模攻势所得的结果,实际上与绰号为“轰炸机”的哈里斯所预期的并不一样。德国没有因此而屈膝投降,柏林也是如此,而英国的损失却十分重大,以致此役不得不半途而废。其损失的比率上升到百分之五点二,而轰炸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却不能与在汉堡和埃森的相比。英国轰炸机统帅部的士气为之动摇,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被击落的轰炸机竟多至一千零四十七架,被击伤的也有一千六百八十二架。而在这些轰炸中,德军夜航战斗机部队的表现对于轰炸的成败举足轻重。比如10月7日对慕尼黑空袭时,由于德机在迎战中迷了路,所以英国轰炸机统帅部只损失参与空袭的飞机的百分之一点二;而在1944年3月30日,英国轰炸机在对纽伦堡(Nuremberg)的灾难性空袭中,却遭到德军夜航轰炸机和高射炮的猛烈攻击,在动用总共为七百九十五架的轰炸机中,竟有九十四架被击落的,七十一架被击伤。

正在向柏林投弹的英军轰炸机

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部队有了长足的进步,用英国人自己的总结来说,那就是:“轰炸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已使轰炸机统帅部成为一根有效的大棒(Bludgeon),……但还没有能把它发展成为一把利剑(Raier)的力量”。( 《对德国的空中战略攻势》,第2卷,136页。)

美国人的白昼精准轰炸

1942年,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也加入到了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当中。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陆军空战队司令官H·H·阿诺德将军(General H. H. Arnold)提出了一项计划,要在英国建立一支强大的轰炸力量,这一计划当然使丘吉尔和英国参谋部首脑们感到满意,不过英国人对美国人打算在白天进行精准轰炸的企图却不以为然。就英国人的经验而言,在白天轰炸,必然要面对如狼似虎的德国战斗机,损失会大得让轰炸无法继续的。

不过美国人敢于做这样的打算,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美军使用的轰炸机相比英国轰炸机有着更强的自卫火力,同时结构也更为坚固,能承受更多的打击,而且美国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的飞行高度更高。美国陆航的专家们认为,这些优势足以抵挡德国战斗机和高射炮部队的攻击。

其次是相对于英国,美国对损失的承受能力更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美国有着超强的生产力。在二战中,美国总共生产了36063架四发重型轰炸机,这个产量是英国重型轰炸机产量的两倍以上。美国还有大量的飞行学校,能够源源不绝的为前线提供飞行员。这一切都让美国人更愿意承担更大的损失来换取更大的战果。

美军的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它7.9吨的最大载弹量虽然少于英国盟友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的9.98吨,但是它却拥有更强的自卫火力(13挺12.7毫米口径的M2航空机枪)和盟军轰炸机中最强的装甲。这使得这种飞机无愧“空中堡垒”之名。在战争中,经常有严重受损的B-17用一个发动机飞回机场的记录,由此可见这种轰炸机的出众的生存能力。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B-17轰炸机腹部的自卫机枪。和英国人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不同,B-17没有机腹方向的火力死角。这大大加强了B-17的防御能力。

正在投弹的B-24轰炸机。这种载弹量6吨的轰炸机和B-17一样坚固,并拥有远超过B-17的长达3400公里的航程。

这是靠着有这样“皮厚血长”的轰炸机,美国人才敢于采取白昼精确轰炸的作战方式。42年较早的时候,美军还相当的谨慎,他们的轰炸机一般只攻击一些沿海的浅近目标。再加上美军轰炸机部队在这时候规模还不算大,这样一来在美军加入战略轰炸作战的初期,白昼轰炸的损失比还算是能让人满意。

但是随着轰炸机群规模的增加,和打击目标的越来越深入内陆,美国人发现,轰炸机的损失率也开始直线上升。而且在飞出了战斗机的护航范围之后,仅凭轰炸机的自卫火力,是很难顶住一批又一批的德国战斗机的攻击的。于是新的战术开始出现了。

“箱式编队”和无闪避战术

1942年晚些时候,第三五轰炸机大队指挥官柯蒂斯·李梅在轰炸中发明了一套用以提高轰炸机在面对敌军战斗机的拦截的时候的新战术——“箱式编队”战术。依照这种战术,轰炸机在空间位置上构成一个错落有致的密集的立体结构。每8架飞机形成一个小的立方体结构,而更多的小立方体结构组成更大的立方体结构。

这样一来,当德军的战斗机向美军的轰炸机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无论飞行员选择从哪个角度发起攻击,他都要面对好几架轰炸机的自卫机枪。而且在他向轰炸机发起攻击后,在退出的时候往往还需要穿过轰炸机群的阵列,这个时候,他更是要面对四面八方的12.7毫米机枪的射击。

B-17轰炸机的密集的立体箱型编队,拦截战斗机无论从那个防线发起攻击都要面对数架轰炸机的自卫火力。

正在飞越德军高炮阵地的B-17箱型编队

箱型编队是立体的结构,一架置身其中的轰炸机的上下前后左右都是其他的轰炸机,而且距离还行当的近(否则就无法用自卫机枪相互支援),这就使得轰炸机在遭到敌方战斗机的攻击的时候,很难进行闪避,因为闪避动作很容易就会打乱编队,甚至造成碰撞。所以,为了维系箱型编队的完整性,李梅规定,处于编队中的轰炸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偏离航线做任何闪避动作。

1943年2月4日德军JG 1联队和IV./NJG1联队的战斗机在哈姆上空拦截美军解放者轰炸机。总共有来自JG 1联队的7架的Fw-190和来自IV./NJG1联队的8架Bf-110投入了战斗。JG 1总计损失了5架战机,而IV./NJG 1的8架Bf-110都被击伤。而他们仅仅只击落了一架美军轰炸机。这一战规模不大,却证实了美国轰炸机群的自卫火力不容小觑。

保存在美国孟菲斯市的这架叫做“孟菲斯美女号”的B-17大概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B-17轰炸机了,在它的战斗生涯中,它多次受伤,先后更换过两侧主翼、两个垂尾、两侧主轮以及九个发动机,投下了60吨炸弹,确认击落了8架向它发起攻击的德国战斗机。(还有5个击落没有得到确认)

依靠这种手段,美军轰炸机开始尝试着袭击一些更深入内陆,同时也在护航战斗机航程外的目标。于是损失开始上升了,损失比很快就超过了英军夜间轰炸的损失比。

1943年4月15日,115架B-17轰炸机出发去袭击不来梅的福克飞机制造厂。8架轰炸机中途返航,但其余107架轰炸机顶着强烈抵抗奋战到达目的地。16架轰炸机未能返航。还有四十四架轰炸机在返航后报废。不过他们也给德国的战斗机部队造成了相当的损失。而且因为采用了白昼轰炸的方式,美军轰炸机部队对目标的打击精度也要超过英军,在加上美军缺乏夜间轰炸的训练,所以,虽然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美军却依然决定继续采用白昼轰炸的方式。

美军的护航战术

不过美军也意识到了护航战斗机对降低轰炸机损失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开始试图用战斗机来给轰炸机群提供护航。

要执行这样的护航任务,首先就需要战斗机有足够的航程。当时美国人的手中倒是有一种战斗机拥有不错的航程,那就是P-38战斗机。P-38战斗机有着相当不错的航程,但就航程而言,它足以担任护航任务,但是,P-38是一种双发的重型战斗机,虽然有着速度快、火力猛、爬升好,盘旋好的优点,但却也有着双发重型战斗机的滚转差的弱点。作为截击机它是非常出色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因为滚转太慢,使得它们很难跟上敌人的单发战斗机的动作,因此它并不适合担任护航任务。

美国陆航的P-38远程战斗机,他是洛克希德公司在战斗机领域的第一件传奇性的作品,这种双发战斗机有着优于大多数单发战斗机的爬升,最高速度、加速能力甚至是盘旋性能,(在美国陆航的战斗机中,只有P-40的低速盘旋性能比它好,其他无论是P-41还是P-51的低速盘旋都不如它)是少有的能够在白天和敌军的双发战斗机交战而不处下风的双方重型战斗机。这种战机还能充当战斗轰炸机使用,它的最大载弹量竟然和四发的B-17轰炸机相当(当然,挂上这样多的炸弹,就不能指望它能飞多远了)。这种战斗机在太平洋战场上表现优异,日本人敬畏的称之为“双身魔鬼”,但是它也有着双发飞机共有的性能缺陷——滚转缓慢,但它作为截击机的时候,它靠着爬升好,速度快,加速猛的优点让敌人难以拦截,但作为护航机的时候,滚转缓慢的弱点也让它难以拦住那些滚转快得多的单发战斗机。

美国人手中的另一种可用的战斗机则是P-47战斗机,这种粗壮得像一个水桶一样的战斗机看起来就非常的笨拙,事实上,它的盘旋和爬升的确都不算好,但是靠着装有废气涡轮的马力强劲的R-2800双黄蜂发动机,这种战斗机有着非常出色的高空性能,而且它有着当时的战斗机中最好的俯冲性能和相当出色的滚转性能。另外坚固的结构给了它出众的抗打击能力,经常会有P-47被命中数十乃至数百发子弹和炮弹还能安全返航,而8挺12.7毫米机枪的火力配置也赋予了它超强的打击力。不过这种飞机的航程却不足以用来给轰炸机编队护航。

为了增加P-47的航程,美国人给P-47装上了两个很大的副油箱,使得P-47D也能跟随轰炸机部队飞到德国上空。不过副油箱会破坏战斗机的气动外形,降低战斗机的飞行性能,所以这种油箱在战斗中必须被抛弃掉。而一旦抛掉了副油箱,P-47就不能继续跟随轰炸机并为他们提供护航了。

挂着副油箱的P-47能够将轰炸机群护送到德国边界。这样一来,当美国轰炸机群攻击法国、荷兰、比利时目标的时候,轰炸机群都能得到战斗机的护航了。

挂有两个大号副油箱的P-47D战斗机。P-47战斗机总产量高达15683架,是美国产量最高的战斗机,而仅仅P-47D这一型号就生产了12602架,是世界军机单一机型生产量第一名。

护航战斗机的加入使得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损失大为增加。德国人的发动机增压技术一直不算太好,这使得德国战斗机的高空性能一直不如美英战斗机。而决定空战高度的几乎唯一的因素就是轰炸机所在的高度。美军轰炸机一般都会在7000米以上的高度活动,任何试图拦截它们的战斗机也必须爬升到这样的高度上来。德国人的战斗机在这样的高度上会出现发动机输出功率明显下降的问题。而美军战斗机的带有废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发动机却依旧能保持强劲的马力。因而也就更容易在这样的战斗中获得优势。

德国人发现,在和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群的交战时,他们很难占到上风,而且随着护航战斗机数量的增加,空战的交换比也变得对他们越来越不利。

不过当美军轰炸机开始攻击超出护航战斗机作战半径的目标的时候,德国战斗机的机会就来了。

德军战斗机的拦截战术

针对美军轰炸机,德军的拦截战术也一直在变化。但其基本思路一直是首先打散美军轰炸机的队形,然后再击中火力攻击失去了编队保护的轰炸机。

美军的“箱型编队”战术出现后,传统的拦截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作战环境了,在面对“箱型编队”的轰炸机群的时候,传统的小机群多批次的拦截已经很难冲破轰炸机自卫火力的火网了,更不要说将轰炸机的编队打散了。有些时候,击落一架轰炸机是只要付出被击落不止一架战斗机的代价。虽然重型轰炸机的成本要比战斗机高得多,但战斗机飞行员的培养难度却要超过轰炸机飞行员的培养难度。因而这样的交换是德国人难以承受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军针对美军的“箱型编队”设计出了一系列的新战术。

(一) 大机群拦截

小机群在突击“箱型编队”的时候会面对好几个方向上的十多挺,甚至几十挺机枪的射击,而如果以更大的机群,以相对密集的编队向轰炸机的“箱型编队”发起突击,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但分配到战斗机要面对的自卫机枪要少得多,而且集中到某一架轰炸机上的打击火力也会更多。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击落美军的轰炸机,冲散美军的轰炸机编队。

(二) 迎头攻击

德军发现从美国轰炸机群的迎头方向上发起攻击,效果更好。

这一来是因为美国轰炸机非常的坚固,从侧面或者后面攻击很难取得太好的攻击效果。而采用迎头攻击的方式,因为双方的相对速度更大,战斗机所发射的炮弹的杀伤力也更大,而且还有机会直接打死轰炸机飞行员而导致轰炸机坠毁。

二来这种迎头攻击的方式会给轰炸机飞行员带来更大的压力,迎面直冲过来的战斗机看起来好像就要撞击在轰炸机上一样。在这样的压力下,轰炸机飞行员很可能就会做出闪避的动作(虽然如果战斗机飞行员真的打算撞击轰炸机的话,以重型轰炸机的机动能力是很难躲得开的),而轰炸机群中其他的飞机为了避免与正在做闪避动作的轰炸机发生撞击,也必须进行闪避。这样一来,整个的编队队形就可能在躲避的时候被破坏掉。而一旦编队被打散,落单的轰炸机在战斗机面前就毫无抵抗能力了。

(三) 重装甲战斗机突击

考虑到美军轰炸机自卫火力的威胁,德军采取用装有重装甲的战斗机打头阵突击的战术。这些负责发起冲锋的“冲锋机”大多经过改造,增加了很多的装甲,同时强化了火力。它们的装甲能保护飞机的重要部分不受美军轰炸机上的12.7毫米机枪的威胁,而它们的口径更大的航炮只要命中几发,就能击落或是严重毁伤一架重型轰炸机。

被改装为“冲锋机”的战斗机主要有Fw-190、BF-110、和JU-88的一些型号。

一架梅塞施米特Bf 110(图右圈内)出现,对B-17轰炸机编队(图左)展开猛攻。这些Bf-110换装了新的MK-108型30毫米航炮,能对重型轰炸机形成很大的威胁,然而面对护航战斗机时,它却显得十分脆弱,需要得到其他战斗机的保护。

拥有重装甲和两门Mk-108型30毫米航炮的FW-190A8战斗机也是常见的执行突击任务的战斗机。因为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增加了不少重量,使得它的飞行性能有所下降,在面对敌军护航战斗机的时候,需要得到其他战斗机的支持。

这架驻法国的隶属于JG2的轻型的Bf 109 G-6战斗机也被挂上了两门Mk-108用于攻击美军的重型轰炸机。

这些改造过的作战飞机都存在超重的问题,所以飞行性能下降了很多。在面对美军的护航战斗机的时候会非常被动。所以德军将执行拦截任务的战斗机群分成两类,一类是正常的战斗机,他们的任务是缠住美军的护航战斗机,给担任突击任务的重装甲战斗机提供掩护;另一类则是重装甲的“冲锋机”,它们将承担起打击美国轰炸机群,打乱轰炸机阵型的任务。

一般的截击流程会是这样的:当雷达发现美军的轰炸机群之后,处于待命状态的德国战斗机群就会迅速起飞。然后他们会在雷达的引导下迅速爬升到比美国轰炸机更高的高度,当美军轰炸机群出现后,BF-109之类的高空性能相对更好,也更灵活的战斗机负责缠住美军的护航战斗机,而BF-110、JU-88、FW-190A8这样的重装甲“冲锋机”则从迎头方向向美军轰炸机发起攻击。

(一) 空对空轰炸

当美国轰炸机部队开始超出战斗机的护航范围,攻击一些更为纵深的目标时,德国战斗机部队就获得了一个更好的向它们发起攻击的机会。他们必须抓住美军轰炸机没有护航战斗机保护的这段时间,尽快的打散美国轰炸机的队形,取得更多的战果。

为了能尽快击破美国人的“箱型编队”,德国空军发明了一种“空对空轰炸”的战术。

1943年7月28日,两个编队的P-47战斗机为77架B-17轰炸机护航,在到达德国边界后P-47战斗机因为航程不足而返航,轰炸机群继续飞向目标。去攻击卡赛尔-贝腾豪森的菲耶索勒尔飞机厂和马格德堡附近奥舍斯莱本的陆空联合设备工厂。

B-17轰炸机刚刚飞过德国边境就遭到了德军JG2联队的攻击。在这次攻击中,德军采用了全新的攻击技巧:梅赛施米特战斗机在轰炸机上方915米处飞行,向轰炸机投下数枚用定时引信控制的220千克的炸弹。其中的一枚炸弹在合适的高度爆炸,并摧毁了属于同一个轰炸机编队的3架轰炸机。这种轰炸直接造成了美军轰炸机编队的混乱和溃散。在这个轰炸机编队解散后,梅赛施米特战斗机随即发起进攻。仅仅JG2联队的战斗机就击落了11架轰炸机。在这次作战中,美军总数77架的轰炸机中一共有22架被击落。可谓损失惨重。

在空战中受损严重的B-17轰炸机,你可以看到除了一侧发动机起火,三台发动机停车之外右侧平尾上也被打出了一个大洞。

不过这种战术只有这一次成功的范例,在此后的类似行动中,德军扔下的炸弹都没能在合适的高度上爆炸,因而也再没有获得这样的战果。

(5)空对空火箭弹攻击

因为空对空轰炸在技术上的难度,德国人很快就改变了思路,到1943年10月左右。采用齐射火箭弹的方式来击破美国轰炸机编队的战术出现了。

挂载有“WFR GR-21”型火箭弹的BF-110战斗机

因为挂载火箭弹的飞机非常笨重,即使有德军的其他战斗机的保护,也难以在美军的护航战斗机的攻击下发起有效的攻击,甚至连生存都困难。因此德军一般只在美军的护航战斗机无法到达的区域,才大量使用这一战术。

在雷达的引导下,携带有空对空火箭弹的德军战斗机首先从轰炸机迎头方向大约九百米的距离上(这个距离在轰炸机自卫火力的有效攻击范围之外)比美军轰炸机略高一点的位置上发起一轮齐射。威力巨大的210毫米火箭弹只需要命中一发,就能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即使在附近爆炸,也能给轰炸机造成严重的损伤。

在发射完火箭弹之后,这些重装甲的“冲锋机”就会直扑过去,用30毫米的航炮发起迎头攻击。很少有轰炸机群在这样的打击下还能保持队形的。而一旦阵型被打散,等待美国轰炸机群的,就是一场。

这样一来,美军在无护航地带的轰炸行动总是损失掺重。

1943年10月14日(后来被称作黑色星期四),第八航空队的291架重型轰炸机对德国的施威因夫特发起空袭,当为他们提供护航的P-47战斗机因为航程不足而返航之后,这批轰炸机遭到了500架次的德军战斗机的攻击。在这次轰炸行动中,有六十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比甚至超过了百分之二十!除此之外,还有一百多架轰炸机因为在这次行动中严重受损,而在返回后被报废。

这架B-17虽然侥幸飞回了基地,但是严重受损的它显然已经无法再次重返蓝天,只能被报废拆解,以便给其他轰炸机提供配件。

在10月8~14日,1个星期的时间里,美军轰炸机部队四次超出护航战斗机的保护圈发起攻击,结果被击落了148架轰炸机损失了将近1500名空勤人员。即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难以在承受这样的损失了。德国人的拦截战术取得了短暂的成功。

从全程护航到控制空域再到游猎

德国人的优势并没能维持多久,到43年底的时候,一种拥有大航程的单发战斗机开始在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了。这种战斗机就是号称“战斗机之王”的P-51。

P-51是一种相当均衡的战斗机,速度快,高空性能优异,更重要的是,它拥有足够的航程,以产量最大的P-51D为例,不带副油箱的时候,它的航程为1529公里,在携带一个可抛式油箱时航程为2092公里,而在携带特制的副油箱的时候,它的航程甚至能高达3347公里!

P-51D型战斗机,它拥有703公里每小时的最高速度,相对于单发飞机而言巨大的航程,以及高速状态下无与伦比的操控性能。堪称是当时最为完美的护航战斗机。

1943年11月,美国空军第一支P-51野马战斗机队,第354战斗机部队在埃斯克斯郡科尔切斯特附近的博克斯特德成立,并被归入负责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的第8航空队的指挥序列。其后美军又陆陆续续建立了多支这样的战斗机部队。

B-17G轰炸机由P-51野马战斗机护航飞往柏林。远程的野马战斗机能够将轰炸机护送到目标并返回,为轰炸机群护航。

在43年,P-51野马战斗机对战局的影响却并不大,这一来是因为P-51的数量还很有限。二来也是当时的战术将护航战斗机紧紧的束缚在轰炸机群的旁边,使得这种战斗机的性能优势无法完全的发挥出来。

在这段时间里,P-51护航的战术是这样的。B-17或者B-24轰炸机群起飞后,P-51机群在轰炸机队形前方目视距离内,略高一点的位置上飞行。这样当德军战斗机试图向着美军的轰炸机群发起迎头的攻击的时候,他们就首先要面对护航的P-51战斗机群。

理论上空战发生的高度对P-51更有利。因为在这个高度上,它们的发动机更为强劲而稳定。但事实上,德国人却可以利用战术性的手段来拉平局面甚至获得优势。

由于从英国到德国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就给了德国人很长的预警时间。德国空军的重装甲“冲锋机”虽然因为附加的装甲和火炮太重,导致飞行性能下降,尤其是爬升性能严重下降,但是它们依然有时间爬升到比美国人的轰炸机,以及给它们护航的P-51战斗机更高的高度。这样,当双方遭遇的时候,德国战斗机总是能占据着高度优势。从更高的高度上俯冲过来,依靠重力加速度的帮助,飞机可以达到单靠发动机的动力无法达到的更高的速度,从而有效的弥补发动机动力不足的缺陷。

由于德军占据了高度优势,在空战中,P-51在这个高度上原本应该具有的优势变得不明显,甚至于完全被抵消,乃至在最初的几个对抗动作中,甚至还会因为俯冲带来的高速度而占据优势。而相比体格结实的P-47雷电战斗机,P-51的抗打击能力要差不少,这样一来在这样的空战中,P-51和德国战斗机的交换比要比P-47低,他们虽然也打下了不少德国战斗机,但他们自己也被击落了很多。而且德国人也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突破他们的防御向轰炸机部队发起攻击。

1944年1月,曾经带队完成过对东京的第一次轰炸的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James Harold Doolittle)中将担任了第八航空队司令。这位传奇英雄的到来给P-51的护航战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第八航空队司令杜立特中将。1942年4月18日,就在日本人在太平洋上节节胜利,美军士气低迷的时候,他亲自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CV8,Hornet)航空母舰起飞,轰炸了日本首都东京等几座城市。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有力的鼓舞了美民的士气。因为这一壮举,他被美国人看做是一位传奇英雄。

杜立特将军到任之后,经过认真的研究,他意识到,要想获得轰炸德国目标的自由,就必须首先剥夺德国战斗机的行动自由。也就是掌握战场区域的制空权。因此,他决定,将战斗机部队的首要任务由为轰炸机护航改为消灭德国空军。

杜立特将军的观点也得到了美国陆军航空队参谋长阿诺德将军的支持。阿诺德将军发出了这样的指令:“无论是在空中、在陆地还是在制造厂,只要发现敌人飞机就将其摧毁。”

于是从44年2月起,第八航空队的轰炸机群对德国目标发起了又一轮的猛攻,而在这一段时间里,美军战斗机部队开始采用了全新的战术:在轰炸机群出发之前,美军的战斗机将提前飞到欧洲上空,执行控制空域的任务。它们受命攻击任何他们发现的德军战斗机。

这种战术允许战斗机部队远离轰炸机,去主动攻击敌人,看起来好像是背离了美国陆航一向坚持的由杜黑的《制空权》发展而来的以轰炸机为核心的建军思想,但它其实是《制空权》中通过攻势行动夺取制空权的思想的进一步发挥。虽然杜黑对空战在夺取制空权中的意义估计不足,存在过于轻视战斗机和空战的倾向,但他关于通过防御性措施是不可能夺取制空权的看法却极为正确的,传统的将护航战斗机牢牢的束缚在轰炸机旁边毫无疑问就是一种“防御性措施”,而美军护航战斗机的新的作战方式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攻势行动。

这种战术让德国人陷入了两难之中:如果一发现美军战斗机,立刻就让战斗机升空作战,那么当美军轰炸机出现的时候,航程不足的德国战斗机就会因为在此前和美国战斗机的空战中消耗了太多的燃油,必须降落而无法继续执行拦截任务了。当然,他们也可以等到轰炸机编队出现之后,再起飞拦截。但这样做就等于将高度优势拱手相让,德军战斗机在爬升的时候,就要面对原本就有性能优势而现在还拥有高度优势的美国战斗机的俯冲攻击了。

为了达到最好的攻击效果,德军的携带空对空火箭弹的重装甲“冲锋机”需要排成严密的队形,但是在这样的局面下,想要保持着队形,顶着俯冲下来的敌军战斗机的12.7毫米子弹爬升,又谈何容易。

正在执行控制空域任务的P-51机群,为了增加航程,每架飞机都挂载了两个副油箱。

为了阻止美国轰炸机群的轰炸,德国人采取了第二种方案。这种做法虽然会让德军损失很大,但无论如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攻击美军轰炸机的机会。

而且一开始的时候,美军手中的P-51战斗机数量很有限,这样就导致在更为纵深的空域中,P-51很可能难以顾及这么大的空域,他们只有在轰炸机非常接近目标的时候才会和轰炸机群会和,而此前为轰炸机群护航的任务就只能由P-47战斗机来负责。这样一来,在P-47和P-51机群的交接过程中往往就会存在一个空隙,有时候就会让德国空军有机可乘。

从2月20日起,第八航空队的轰炸机部队以德军的战斗机工厂为目标。连续十天发起了大规模的空袭行动,史称“不间断轰炸周”。2月20日,第8航空队发动了当时最大规模的昼间袭击。941架轰炸机由700架战斗机护航,去轰炸德国中部莱比锡和不伦瑞克之间的几所重要的飞机制造厂。袭击受到德国空军的强烈抵抗,但是轰炸机还是成功的空袭了所有目标,整个行动中,美军有21架“空中堡垒”被击落,相对于行动的规模,这个数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0日的成功证明了新战术的有效性,德军在空战中损失了大量的战斗机,但依然难以阻止美国轰炸机的轰炸。但是,两天之后的22日,当美国轰炸机再次出发去轰炸德国中部的工厂,以及哥达和施威因夫特的时候,天气和指挥协调上的问题导致了一次灾难。

当时,第8航空队的基地上空覆盖着厚厚的云层,有几架轰炸机爬升穿过云层时相撞。严重干扰了英国东部上空轰炸机集结的周密计划。结果第2和第3轰炸分队受命放弃行动中途返航。只有第1分队继续执行任务。当美国的轰炸机在集结中陷入混乱时,德国警戒雷达站却早已开始了对美军轰炸机的监视,并通知德国空军所有的战斗机中队进入警戒状态。

轰炸机编队飞越德国边境时,受到第1战斗机大队和第2战斗机大队100多架战斗机的大力拦截。突然的袭击使美军措手不及,以前德国空军一直把战斗机防御力量集中在目标附近,但是这一次德军在目标以西很远处发动进攻。而因为起飞的拖延,在这一带执行控制空域任务的大部分P-47战斗机都因为耗尽了燃油而开始归航。结果德军发现只有几架P-47式战斗机还在为盟军轰炸机护航,而在更远的空域执行控制空域的任务的野马战斗机却只有在轰炸机接近目的地时才与其会合。失去了保护的轰炸机群找到了一场。原先出发时的144架轰炸机被击落了44架,另有一架重伤折返,最后只有99架到达了主要目标。而且只破坏了两个目标。加上德国第7航空队在保卫梅塞斯密特工厂的时候的战果,在这一天里,德国人一共击落了58架美军轰炸机。

第483轰炸大队的一架B-17轰炸机袭击南斯拉夫的调车场时,在目标上空被高射炮击中而爆炸,带着机组成员一起坠向地面。

虽然在改变战术之后的第三天就受到了这样沉重的一击,但杜立特将军并未因此动摇。在23日轰炸行动因为天气原因中断了一天之后,美军继续发起了攻击。在24日的空袭中,美军共有44架轰炸机被击落,25日,由于轰炸规模的增加,美军又损失了64架轰炸机。

第91轰炸大队第333中队的一名地勤人员正在给“909”号B-17G轰炸机漆上行动标志。这架飞机共完成了140次任务。

在“不间断轰炸周”中,美军轰炸机部队对德国的航空工厂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从侦察照片上显示的遍布德国的飞机制造厂废墟来看,这一周的行动取得了成功。德国人马上采取行动挽救所剩无几的战斗机制造厂,不过开始时希望甚微。雷根斯堡的梅塞施米特制造厂成为一片废墟,完全无法再加以利用。德国空军部正打算批准在另一块场地建立新工厂,却获得了一连串的惊喜。工人们在挖掘雷根斯堡的废墟时,发现工厂的许多重要机器仍可以修理,有的甚至完好无损。于是迅速新建了许多厂房来安置机器工具。到了6月初,工厂就已经恢复了原来的生产水平。而奥格斯堡的梅塞施米特工厂,仅仅是经过两周不分昼夜的努力,就又恢复了正常生产。而后子德国的军用战争用品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的指挥下,各种飞机厂迅速被分散到了各地,使盟军不容易再发动毁灭性的攻击。

如果仅仅看德国战斗机的产量,我们甚至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人对德国飞机制造厂的轰炸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效果,因为在44年中,德国战斗机的生产进入了高峰状态,达到了平均每个月生产单座战斗机2000架以上的惊人的产量。

但是如果考虑到德军在这一战役中的人员损失,我们就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美国每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德国空军就平均损失50名战斗机飞行员。而战斗机飞行员的培养难度要远远超过轰炸机。从44年2月到44年4月,短短的两个月中,德国空军就损失了至少1000名战斗机飞行员,其中很多的是老手,甚至是王牌和超级王牌。这样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而在此之后,随着P-51数量的增加,德国空军的处境越发的艰难。

从1944年美军对柏林的几次轰炸的情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战斗力的衰竭。1944年3月6日,“野马”战斗机护送美军轰炸机首次出现在柏林上空,在随后展开的空战中,美军损失了69架轰炸机和11架战斗机。但是德国也损失了80架战斗机,差不多占防御部队的一半。3月8日由大量战斗机护航的590架轰炸机再次轰炸柏林,破坏了几家重要工厂,而美军则仅仅损失了37架轰炸机和17架战斗机。但是22日699架战机又一次轰炸德国首都时却几乎没有受到抵抗。只损失了12架轰炸机,它们全部是被高射炮击落的!这意味着,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部队几乎已经无力再发起任何有效的拦截行动了。

飞行在欧洲上空的P-51战斗机,这架战斗机除了用于识别的机徽之外,大部分的机体都没有涂油漆,露出了银光闪闪的铝合金的本色。这样做,一是为了减轻机体重量,从而增加航程,增强机动性;二来也体现出了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斗机部队积极求战的态度。

随着美军中P-51数量的增加和德国战斗机拦截规模的减小,战区上空的制空权已经转移到了美军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美军的战斗机开始在德军控制区域的上空展开了自由游猎。

所谓“游猎”,指的是战斗机小队在敌军飞机经常出现的位置上巡航飞行,搜寻、攻击敌机的一种作战方式,这也是德军战斗机在东线常用的战术。但和德国人在东线的游猎不同,德国人在东线的游猎是战术性质的,而美国人的游猎行动却是战略性质的。大批的P-51战斗机在德国纵深空域进行游猎,这使得德国空军的任何飞行,都要冒着遭到袭击的危险,尤其是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更是如此。同时,四处游猎的P-51还使得德军后备飞行员的训练变得危险了起来。那些在教练机上刚刚开始训练的新手们在遭遇到美军的游猎战斗机后,几乎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战斗机部队的正常训练,新飞行员的培养都受到了严重的压制。而训练水平的下降,后备飞行员培养受到破坏都使得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作战能力难以得到恢复,这也就进一步强化了美军的制空权。而德国空军则陷入了不断失血,无法恢复的困境。

在这一段时间的战斗中,美国陆航运用合理的战术,充分发挥了P-51的优异性能,一举夺取了欧洲上空的制空权,此后,制空权就一直被盟军牢牢地抓在手中。

德国空军最后的挣扎

在基本丧失制空权之后,德国人只能寄希望于一些“高新技术”能够挽回败局了。这里面最为著名的就要算德国人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了。这种战斗机从1944年11月开始大量出现(虽然从7月开始美军已经偶尔遭遇这种战斗机了),为了攻击重型轰炸机,它配备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4门30毫米口径的火炮,以及24R4M210毫米口径空对空火箭。第8航空队针对这种高速Me 262战斗机,修改了自己的护航战斗机战术,并扩大了战斗机护航队,使每两架轰炸机有一架野马式战斗机护航。只要有可能,就采取措施保证战斗机群占有高度优势,以便利用俯冲获得的高速度来拦截进攻的Me 262。但即使如此,在天空中要想拦截最高速度高达870公里Me-262仍然是非常困难的。

1945年3月18日,1250架美军重型轰炸机飞往柏林,对德国首都展开整个大战最大规模的空袭。在接近目标时,遭到德军第7战斗机中队37架Me 262式战斗机的进攻,19架美军轰炸机被击落。而德军只损失了两架战斗机。4月4日,德军第7战斗机中队49架Me 262式战斗机在北豪森袭击了150架B-17轰炸机,并击落了15架轰炸机,Me-262战斗机再次获胜。4天以后,他们又攻击了美军的护航战斗机队,并击落了28架美军战斗机。

当然,这一系列的战斗并没有动摇盟军的制空权,就在Me-262击落28架美军战斗机的当天,美军至少击落了133架德军的BF-109和FW-190战斗机。而且Me-262自身的性能缺陷也严重的限制了它的发挥。

世界上最早服役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这种划时代的战斗机速度快,火力猛,但可靠性一直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种飞机在43年6月就开始投产,有一种说法说在视察了这种飞机的生产之后,乱搞长官意志,强令将它作为高速轰炸机使用,结果让研究误入歧途,耽误了Me-262的发展。有些人甚至据此认为,如果没有的瞎指挥,美国人根本不可能夺得欧洲上空的制空权。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按照一般的标准,Me-262根本就没有做好服役的准备。这里面一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本身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因为德国缺乏缺乏钨和铬这两种高耐热能力的金属,使得原先准备的发动机根本就无法量产。德国人只好重新设计发动机并使用一些耐热能力较差的合金来替代原先需要使用的钨和铬。在技术本身都还没有成熟的前提下,采用这样的“偷工减料”的做法自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最后量产型号使用的发动机寿命极短,只有不到50个小时,而且极不可靠:给油快了点容易起火,俯冲角度太大容易起火,转弯过载大了容易起火……基本上,只有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手才有可能驾驭这种飞机。但即使是老手,驾驶Me-262仍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在装备Me-262的部队中,因为机械故障坠毁的的Me-262比在和敌人的空战中损失的还要多。而且,因为速度快,跳伞困难,Me-262的事故还非常容易造成飞行员的死亡,考虑到驾驶这种飞机的都是最宝贵的老飞行员,其中很多还是王牌甚至超级王牌飞行员,这样的损失自然就更让人难以接受。所以,这种43年就投产了的战斗机到44年底才开始大规模的投入战斗恐怕并不完全是因为传说中发了神经的结果。如果不是到了最后的关头,让宝贵的王牌飞行员驾驶这样危险的战斗机怎么看都不是个好主意。哪怕他们能用这种飞机在空战中获得1:5的交换比。

因为加油门必须非常柔和,这使得Me-262在跑道上滑行起飞的时候加速要比一般的战斗机都慢,所以它需要更长的飞机跑道来完成起降。同时因为沙尘进入到发动机里面后,很容易造成发动机故障甚至是发动机起火,所以,它也很难适应一般螺旋桨飞机可以轻松起降的土跑道。因此,它必须在专门为它们准备的跑道上起降。这使得Me-262的基地格外的醒目,侦察机可以根据机场跑道的情况,轻易的判断出某个机场是否有可能驻扎有装备着Me-262的部队。

于是驻扎有Me-262的机场自然就成了美英军队的目标。轰炸机的轰炸,可以损坏跑道,导致Me-262的出勤率下降,(因为机械可靠性的原因,Me-262的出勤率本来就不高)而战斗机的游猎活动更是让Me-262处于危险之中。

高速公路边一架梅塞施米特Me 262喷气式战斗机隐蔽在森林中。德国许多机场被炸毁后,德国喷气式战斗机被迫从这些临时场所出发作战。

发动机无法迅速给油增加推力的弱点使得在起降过程中处于低速状态的Me-262在遭到敌机偷袭的时候表现得非常脆弱。因为发动机无法迅速增加推力,这就使得飞机会长时间处在动力不足的状态下,而任何闪避动作都会使飞机原本就不高的速度进一步下降,甚至直接导致飞机失速坠毁,所以处于起降状态的Me-262在遭到敌机攻击的时候很难做出有效的闪避动作,在这样的偷袭中损失惨重。德国人后来采取让其他战斗机比如BF-109、Fw-190甚至是Ta-152来给处于起降阶段的Me-262护航的措施。但是美军战斗机的偷袭仍然未能被阻止。有些时候,这些守卫机场的战斗机本身都会成为美军的游猎战斗机的猎物。因而,Me-262喷气式战斗机的出现虽然给盟军的空中力量带来了一些麻烦,但还远远不足以威胁到盟军的制空权。

除了依赖于向Me-262,甚至是技术上更加激进,当然对飞行员来说也更加危险的诸如Ba349“蝮蛇”火箭动力截击机之类的“末日科技”战斗机之外,抵抗盟军空袭的重任更多的就只能落到了高射炮部队的肩膀上。

正在发射的Ba349“蝮蛇”火箭动力截击机。这种飞机采用发射架垂直发射起飞完成任务后让飞机空中在解体,然后飞行员和发动机伞降着陆的极为独特的起降方式。

对德战略轰炸效果的分析

随着制空权的丧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战斗机部队几乎已经组织不起任何像样的拦截了。于是德国的防空,也就越来越依赖于地面的高炮火力了。

1944年中,德国的军工生产进入了高峰,各种武器的产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很多人都因此而怀疑美英的花费巨大的战略轰炸是否值得是否有效。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美英的战略轰炸,德国的军工生产的数量难道不会更大吗?比如雷根斯堡的梅塞施米特制造厂在遭到美国人的空袭之后,虽然到6月份就完全恢复了产能,但如果没有遭到轰炸,它的产量绝对还要上升。而且到44年3月以来,盟军对德国炼油厂的打击不断加强,这最终造成了德队燃料奇缺的局面,直接影响到纳粹德国的各种作战计划的实施,对纳粹德国的败亡也起了的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有关德工生产的一些数字也非常的有意思。首先是德国生产的大口径火炮数量。在我们的印象中,二战中的苏军是最典型的大炮兵主义者,其火炮数量相对于其他国家有着巨大的优势。粗看一下二战期间各国的37毫米以上火炮的产量,苏联的火炮516648门的产量也的确大大的超过了德国的159147门。但事实上,苏联生产的火炮中绝大多数都是迫击炮和口径较小的火炮,在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的数量上,苏联的产量还要略低于德国。至于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德国的产量则明显更大。

1943年德国生产了16939门75-100mm的火炮,苏联生产了16600门。1944年德国生产了23559门,苏联生产了17300门。1943年德国生产了7060门100mm以上的火炮,苏联仅生产了5500门。1944年德国生产了15031门,苏联仅生产了4200门。

德国不仅仅生产的重炮明显多于苏军,而且生产的炮弹总数也明显多于苏军。德国仅在1944年就生产了3.1亿余发炮弹,其中1.08亿发是重型炮弹。而苏军同年只有生产了不到2.2亿发炮弹。

考虑到德军生产的大口径火炮更多,而他们生产出来的炮弹也多于苏联。那么在战场上,德军的炮兵自然应该会有着火力上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注意看看苏德双方的将领乃至士兵们的回忆录,就会发现,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认定,苏联排山倒海的炮兵火力是其获胜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数据和战场上的情况区别如此之大呢?我想,这可能有两个原因:

首先,1943年1944年德国的大口径火炮的产量虽然高于苏联,但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导致重型火炮的损失量也远大于苏联。(从44年苏联的100毫米以上火炮的产量甚至下降了,我们也可以推知,在前线,大口径火炮的损失并不多)这样一来,德队中重型火炮的保有量也许并不像产量那样占有明显优势。

第二个原因则是,德国人生产的那些大口径火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不是用于地面战场上的压制火炮,而是用于防空的高射炮。仅仅是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德国就生产了一万三千门以上。如果再算上105毫米和128毫米的高射炮,则总产量高达17520门。

相比一般的火炮,生产高射炮消耗的资源,耗费的工时都要多得多。为了应对美英的战略轰炸,德国不得不花费宝贵的资源和人力去生产如此之多的大口径高射炮,这自然也就减少了苏军的压力。如果没有美英的战略轰炸,生产这些高射炮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东线,苏军要取得胜利恐怕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本帖最后由 奶瓶战斗机 于 2015-4-14 19:19 编辑

正在猛烈开火的德军88毫米高射炮群。

柏林动物园防空塔上的FLAK-40型双联装128毫米高射炮。这种炮从装填、调整角度、转位,升降全部由电力辅助完成。最大射高14800米,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20-24发。生产这样先进的高射炮所需的人力物力都远远超过一般的坦克和战斗机。

被高射炮弹打断了机翼的B-24轰炸机

在密集的高射炮炮火中飞行的B-17编队

另外,战略轰炸行动给德国空军带来的打击也是决定性的。这也有力的支援了东线的战斗。虽然在东线,自从43年4月到6月的库班大空战之后,苏联空军就开始渐渐的掌握了主动。但是苏联空军最终能够顺利的得到东线战场制空权,与德国空军的那些有经验的飞行员不断地被调到西线执行防空拦截任务,并在极其不利的作战条件下被迅速的消耗掉也是不无关系的。由此看来,战略轰炸的意义其实不仅仅在于炸掉了德国人多少工厂、铁路、矿山之类的目标。

当然,盟军在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对轰炸目标的选择方面,盟军就经常性的各类打击目标之间摇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抓住对德国来说最为致命的打击目标——德国的炼油厂和铁路枢纽。再比如说,盟军一度对战斗机的作用过于低估,甚至迷信仅靠轰炸机就能获得制空权。由于这一系列错误,盟军的空中力量一度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他们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找到了打开局面的钥匙。

美英空中力量对战术目标的打击

在盟军登上诺曼底之后,对战术目标的打击需求也随之猛增。尤其是对德军的装甲部队、道路、桥梁、设防阵地的打击需求大量增加。而无论是美国陆军航空队还是英国皇家空军都缺乏这样的经验,也缺乏执行这类战术任务的专用攻击机,对地攻击的任务更多的要由战斗机来兼任。

德军装备的HS129攻击机,这是一款被称作“坦克开罐器”的攻击机,注意机腹下的30毫米炮,这种机炮使用钨弹可以轻易击穿坦克的装甲。在反坦克作战中有着非常高的效率。

苏联空军的IL-2攻击机,这种飞机有着坚实的装甲,能够顶着地面火力,向敌军的各种战术性目标发起攻击。

英国台风式战斗机。这种作为“飓风”战斗机的后继机型的战斗机因为过于笨重,导致爬升和高空最高速度欠佳,因而被皇家空军挂上火箭弹改作攻击机使用。但相比德国和苏联人的专用攻击机,台风缺乏足够的装甲保护是一个问题。

这种缺乏,未必是因为对其重要性不了解,至少,英国经历过法国战役的溃败,对近距离直接火力支援在作战中的作用绝不可能不了解。缺乏专用的对地攻击机更多的反映出的是皇家空军上层对让空军执行类似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的抗拒,因为在皇家空军的一些指挥官看来,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会损害空军的独立性,让好不容易获得了相对于海军和陆军同等的地位的空军沦为陆军的附庸。

至于美国陆军航空队,虽然隶属于陆军,但建军的思想也是杜黑的《制空权》里的独立完成战略性任务的思想。对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也不是很重视。加上陆军航空队正在谋求成为独立的空军,因而任何有损于陆航的“独立性”的任务,美国陆航出于本能的也不会太热衷。所以当战局需要空中力量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的时候,美英的空中力量都只能要么用战略轰炸机去勉力执行战术任务,要么就改装战斗机救急。

正在投掷炸弹的P-51战斗机,因为制空任务的强度的下降,在诺曼底登陆之后,越来越多的P-51和P-47被用于对地近距离火力支援。但事实上,P-51这样的飞机无论是抗打击性能还是投弹的精度都无法和正规的攻击机相媲美。

重型轰炸机执行战术性的任务并不是完全不可以。虽然由于投弹精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飞机在打击运动目标和点状目标的时候有些吃力,而且还经常会造成误伤,(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莱斯利·詹姆斯·麦克纳尔中将就是在眼镜蛇行动中被陆军航空队的重型轰炸机误炸身亡的)在压制敌军的集结和战役性机动,以及为进攻部队进行火力准备等方面的发挥还是很不错的。

由于强大的轰炸机群的存在,以及制空权的全面丧失,使得德军的任何集结和调动都变得极为困难。诺曼底登陆后,擅长闪电战的德军甚至都难以发起哪怕装甲师这种级别的攻击,因为任何大规模的集中部队的做法都有可能遭到盟军重型轰炸机群的地毯式轰炸。事实上在眼镜蛇行动和其他的一些战役中,盟军动用数以千计的重型轰炸机对德军可能的集结点进行的地毯式轰炸就多次破坏了克鲁格元帅将兵力集中起来的企图。因而德军对盟军地面部队的反击往往只能是局限于几辆或者十几辆坦克的战术性行动。这样的反击即使能够打出一些经典的胜利,但对挽回战局的帮助却非常有限。在西线,德军最大的反击行动——阿登反击战也是以天气状况不允许盟军空中力量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才得以发动的。很多在东线总能表现得很出色的德军将领,比如克鲁格元帅以及莫德尔元帅,在西线都显得办法不多,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盟军的制空权制约了德军地面部队的行动。使他们难以成建制的投入战斗。(莫德尔在市场花园行动中的胜利更多的应该归因于盟军自己的失误,而不是他的指挥。)

阿登反击战中正从集结地出发的德军旗卫师的虎王坦克和豹式坦克,如果不是因为天气因素使得盟军的空中力量无法行动,德国人是绝对没办法发起这样规模的反击战的。

但另一方面,美英盟军对小数量的坦克这样的目标的打击效率却不算特别高,和一般印象不同的是,德军在西线损失的坦克中直接损失于美英攻击机的攻击的比例是相当低的。以诺曼底为例,德军损失的坦克43.8%毁于盟军的炮击(包括盟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射击),18.3%属于德军自行抛弃,20.7%是被自行炸毁的,此外还有5.3%毁于地雷等其他原因,直接因为空袭而损失的仅占7.5% 。相对于盟军如此强大的空中力量,这个成绩的确不算好。攻击机缺乏适合用于攻击坦克的武器(火箭弹和一般的炸弹的命中率很低)可能是直接原因。

德军头号坦克王牌魏特曼的007号虎式坦克的残骸,曾经有说法认为他是被台风式战斗机发射的火箭弹摧毁的,如果这是真的,倒是台风们值得夸耀的战绩。然而这一说法已经被《NO HOLDING BACK》所证伪,现在人们普遍相信这辆坦克是被英军的萤火虫坦克击毁的。

结语

在西线的空中作战中,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空军的交锋。最终的结果是战略空军战胜了战术空军。这并不能完全说明战略空军就一定优于战术空军,美英的胜利更多的还是综合国力的胜利。两线作战的德军是难以在一场消耗战中获胜的。

但是,德国空军在这场斗争中也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子不列颠之战后。它就基本没有了反击对手的手段,再也没能对英国造成过威胁。即使在战争中处于上风的42年,居于均势的43年,他们都没有再尝试过通过进攻性手段来减少美英空中力量对他们的威胁。这使得他们即使在防御作战中获得了一时的胜利,对手也能安安全全的在自己的基地里养好伤口,找到新的应变之道,然后发起新的攻势。西线的空中斗争至少向我们揭示了一点,那就是:就像杜黑在《制空权》中强调的那样,空中力量首先就应该是一种攻击性的力量,只有通过进攻性的行动才有可能或的制空权。虽然他关于制空权的取得应该靠将敌机消灭在地面上,靠空战是无法获得制空权的观点未必正确,但单纯的防御不是取胜之道,只有通过坚定的攻击性行动才能赢得制空权这一观点却得到了证明。这个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不无启迪。

089.jpg (157.26 KB, 下载次数: 3)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6/16962516076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