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的正确读音(灌顶醍醐怎么读)
成语“醍醐灌顶”,“醍醐”到底是什么东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醍醐灌顶”这个成语。
它的近义词是“茅塞顿开”和“恍然大悟”,用来形容听到精辟的言论而深受启发。
这个成语来自佛教,原意是指灌输给人佛教的智慧,使人头脑清醒。
“醍醐”本来是酒的名称,但和“醐”连用之后,成了精髓、最上等的意思。
它是从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是油脂状的凝结物,甘美温润,气味清凉,乃是纯一无杂的最上等的乳制品。
“灌顶”一词也是梵语的意译,表示佛法的崇高。
随着“醍醐灌顶”一词进入人们的口语,它也开始引申出清凉舒适的意思。
所以,“醍醐灌顶”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听到精髓的言论,像灌输智慧一样,让人头脑清醒,深受启发。
大家有没有听过或者体会过“醍醐灌顶”呢?分享一下你们的经历吧!
好奇:「醍醐灌顶」中的「醍醐」到底是什么东西?--根本没想到
技术型吃货温馨提示:图文无关哦
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í hú guàn dǐng,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摘自百度百科
馨馨:QC菌,不瞒你说,虽然我从小一直在听这个词语,但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醍醐」到底是什么东西?
QC菌:嗯...大概是老师觉得解释会有些尴尬。因为,其实醍醐是一种乳制品。
说到「醍醐」的来源,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的乳制品加工……对,你没看错,我国古代已经有很成熟乳制品加工工艺了。
别不信,你看了下面对于「醍醐」的解释就明白了。
《涅槃经十四·圣行品》上有写醍醐的详细制作过程:「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唐本草》是这么说的:「醍醐,生酥中,此酥之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杵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
《本草纲目·兽部》中也对醍醐有记载:「色黄白作饼,甚甘肥,是也。酪面上,其色如油者为醍醐。」
记载了「醍醐」的古书
总结一下,古书里面提到的「醍醐」大概有以下特点:
生产工艺为:牛奶→「酪」→「生酥」→「熟酥」→「醍醐」。醍醐是乳制品中最最精华的部分。得率很低。将「酥」加热之后冷却凝固。中间没有凝固的一小部分才是醍醐。「醍醐」的颜色是黄白色的,用来做饼很好吃。形态是油状半固体。馨馨:那听上去「醍醐灌顶」成本还挺高
好的,现在大家再来猜猜看,「醍醐」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
对,你没猜错,
醍醐其实就是……
黄油!
馨馨:啥???所以「醍醐灌顶」就是pia黄油???
QC菌:不,光回答「黄油」还不够准确。
为了详细了解「醍醐」是什么,我们需要把「醍醐」的加工过程再详细说明一下。
从乳出酪
古人很早就发现,刚挤出的牛奶是不稳定的,只要静置一段时间,牛奶中脂肪会上浮,牛奶就会自动分层。
由于生牛奶中细菌的存在,静置的过程中还会顺带着发生轻度的发酵,这种发酵有时给牛奶带来了更加醇厚的风味,有时也会导致牛奶凝结成块。
静置之后牛奶的自动分层现象,箭头所指位置为奶油和牛奶的分界线
经过静置之后的牛奶,古人就称之为「酪」。在今天看来,这个更像是鲜奶油和鲜奶酪的组合。今天的「奶酪」其实正是源自这样的现象。
从酪出生酥
其中,牛奶上层的部分就是今天所说的「奶油(cream)」。奶油仍然含有很多水分,一粒粒油脂液滴被水分包裹着,是「水包油」的结构。
将奶油取出,进行搅打或者剧烈摇晃之后,油脂液体就会发生碰撞,凝集,聚集成一体。经过过滤之后,奶油就会「变身」成为黄油(butter)。这样得到的粗制黄油就被古人称作「生酥」。
今天通过搅拌机搅打,可以快速让奶油变成黄油
黄油仍然含有少量水分,它们被包裹进油中,形成了「油包水」的结构。这也使得了黄油容易变质,需要冷藏保存,而且尽快食用。
除了水分之外,黄油还保存了一些蛋白质(准确来说应该是非脂乳固体)。别小看这些蛋白质,它们对于「醍醐」至高无上的风味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呢!
从生酥出熟酥
将「生酥」在锅里加热,黄油中剩余的水分就会被蒸发,持续加热一段时间,黄油中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沉淀,并渐渐变成棕色。这时候,把这些沉淀滤去,剩下的就是较为澄清透明的深黄色油状物质——古代称之为「熟酥」。
印度把这种东西称为「Ghee」,现代中文翻译应该是「印度酥油」。比起黄油来说,「印度酥油」由于水分更少,保存时间更长,不容易腐坏。所以比起「生酥」(黄油)更具有实用价值。
印度酥油(Ghee)
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蛋白质变性沉淀的过程中,它也在发生着分解,分解的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类似坚果一样的香气。这也给「印度酥油」带来了代表性的气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印度酥油」跟西藏、蒙古等地区做酥油茶和酥油灯用的「酥油」不是同一种东西。后者实际上就是黄油。
如果在「熟酥」基础上继续加热,黄油会进一步变为褐色,这时我们就得到了西餐中非常常见的,具有浓烈坚果香气的「brown butter」。
法餐中常见的「brown butter」法文称之为「Beurre noisette」
从熟酥出醍醐
「熟酥」经过冷却后,中间那一层没有来及凝固的液体就是「醍醐」。
其实这样看来,「醍醐」和「熟酥」之间应该没有本质区别,它就是「熟酥」还没有来得及凝固的一部分。
或者,我们可以猜想,「熟酥」中也没有蒸发掉全部水分,由于无水黄油熔点比普通黄油更高,当温度下降时,那些水分含量少的部分会先凝固,中间水分含量较高的部分可能会凝固得稍微慢一点。
凝固之后的「印度酥油」比普通黄油更加坚硬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醍醐」可能就是「印度酥油」中水分含量比较多的那一部分。
总的来说,「醍醐」其实就是印度酥油。它和目前市面上的「无水黄油」很类似,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无水黄油没有蛋白质分解的过程,所以它的味道主要还是奶香味,没有坚果风味。而「醍醐」在无水黄油基础上增加了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坚果风味。
这样的东西用来做成饼吃,和西餐用 Brown butter 做面包的吃法惊人的一致。这一定是欧亚大陆两端的不谋而合。李时珍爷爷很会享受啊。
印度 Dosa 卷饼配印度酥油
Brown butter 香蕉面包
总结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你还能直视「醍醐灌顶」这四个字吗?想象一下,有人用一大盆印度酥油浇你的头?
估计在领悟智慧之前,你会感到有点饿吧。
往期文章:
牛奶、奶油、黄油、奶酪,傻傻分不清楚?
「奶油奶酪、淡奶&炼乳、酪浆、酸奶油、黄油霜」又是些什么?
醋&辣椒&黄油,这鸡翅就是这么酸爽 —— Buffalo Wings
全脂,低脂,脱脂牛奶,到底哪种更健康?
哪种牛奶营养最好?2分钟说清楚各种牛奶的区别
你喝的牛奶,有可能不是真正的牛奶
醍醐灌顶的十七个人生道理
1
很多人喜欢在微信里,随随便便地、频繁地转发文章、视频给另一个人,或者是转发给一堆人。其实,这种事需要谨慎。
你以为你是在分享好内容,但是,从对方看来,你的行为其实是打扰。
须知:你感兴趣的内容,别人未必有兴趣,你有时间,别人未必有时间,尤其是频繁转发,从对方看来,其实就是打扰。
尤其是关系不太熟的朋友或者网友,这种事更要节制,不要频繁转发东西给人家,真会讨人厌。
2
创业,开发产品,选择项目,尽量选刚需。
做刚需产品,即使产品做得不够好,仍然有人要,因为它是刚需。
反之,如果你做的不是刚需产品,那么,无论你做得多么好,受众都不会多,无论你怎么努力,你的事业也做不大。
3
医院给人动手术之前,要先打麻醉。
同理,我们在批评一个人之前,最好先夸一下TA的优点,然后再开始批评TA的不足。
这样做,既让人好受一点,而且也容易让人听得进去,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使你免遭人恨。
4
把工作做完。把工作做好。这是两个概念,两回事。
只知道“把工作做完”,一辈子都爬不到高位。
只有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的人,才能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这可以从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别人能做高管年薪200万,为什么你总是跨不过年薪50万这个坎。
5
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其实,国家的产生,就是源于抢劫。
远古的时候,有强盗觉得:狩猎太辛苦,别人狩猎,我来抢劫,更容易。
于是,出现了劫匪。
然而,劫匪越来越多,很快,劫匪们发现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劫匪越来越多,僧多粥少,此事不可持续。
问题二:良民被抢太多,失去了劳动积极性,此事不可持续。
那么,众多劫匪中最能打的那一伙劫匪,召集良民们说,以后你们每人每月上交我10斤肉,我帮你们打退其他所有的劫匪,保一方平安。
这就是人类国家和政府的雏形。
6
有朋友问:到底是否存在“职场35岁危机”?
答案是:“职场35岁危机”,既存在,也不存在。
说它“存在”,是指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里面,“职场35岁危机”确实存在,而且广泛存在。
说它“不存在”,是指“35岁职场危机”在以下行业里面,并不存在,或者说情况不严重:
第一种情况: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务员行业,基本不存在“职场35岁危机”这种事,即使升迁无望,通常也不会丢饭碗。教师等事业岗也是同理。
第二种情况:靠资历吃饭的岗位,例如:医生、律师、会计师这些,理论上资历越高,越容易找到活儿,所以,“35岁坎”在这些行业里,也不存在。
第三种情况:外企。外企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反对年龄歧视,所以在外企里面,即使35岁以上,只要你的简历好,也是可以找到工作的,或者说即使存在年龄歧视,也不会很严重。
可能有遗漏,欢迎网友补充。
7
有的人很不愿意夸奖别人的优点,TA认为那是拍马屁,是恶心的行为。
其实,恰恰相反,夸奖别人的优点,不但不是恶行,而且还是善行,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因为你对别人优点的夸奖,是一种正向反馈,这种正向反馈能够激励对方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美国脱口秀明星 JO KOY 说:第一批给他掌声的观众,给了他无穷的动力,使他在脱口秀的追梦路上坚持了很久,最终成名成家。
所以,夸奖别人的长处,赞美他人的优点,不是拍马屁,不是恶行,而是正向反馈,是鼓励一个人往好的方向走的驱动力。
所以,不要吝啬你对人的赞美,那是动力,那是积善。
8
心想未必事成。
但是,心不想,一定事不成。
9
如果你对你的工作不满,对你的对象不满,有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换掉。能换则换,而且要尽快换。
第二个方案是:如果实在换不了,那么,你可以改变你的心态。换个角度看待你手上的牌,既然没有分到好牌,那么你仍然可以科学打牌,尽量把牌打好。
一副牌一个A都没分到,不代表你就一定输,只要你用心打,哪怕一个A都没有,也有可能打赢,这里有“事在人为”的空间。
10
人世间,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不开心的事,都不值得你不开心。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
因为你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寻找开心的事,而不是为了计较不开心的事。
打个比方,你上山摘果子,无论一路上荆棘划破了你手脚多少处,都不值得你不开心,因为你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野果和采摘野果,而不是为了计较荆棘划出的伤。
11
如果一个很聪明的人观点和你不同,那么说明TA的观点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
同理,如果和你观点不同的人是一个很聪明的人,那么说明你的观点可能也存在某些瑕疵。
谦虚一点,也许你能看到另一个世界。
12
能解决的问题,才是问题。
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而是规律。
例如人性自私,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所以,“人性自私”不是问题,而是规律。
例如男人好色,女人拜金,低工资留不住人才,这些问题也都是天生的,无法解决,所以,这些都不是问题,而是规律。
13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从失败当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重新出发,奔向成功。
然而有趣的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之母:很多人在商场中、情场中、职场中成功了一两回,得意忘形了,飘了,狂妄自大了,听不得批评了,信息茧房了,固步自封了,不思进取了,因而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遭遇挫折,最终走向失败。
14
在职场打工,工资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越匹配越好。
有时候公司出于紧急需求,违心高薪聘了你,但是在老板和人事部的内心,他们会认为你“死贵”,那么一旦你的表现不及预期,你就做不长久,高工资就不能持续。
据我所知,在外企里,如果你的工资太高,那么在人事部后台,你的档案(Profile)会被贴上“死贵”(Overpaid)的标签,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这个标签会影响你未来的加薪,而且,因为公司认为你“死贵”,那么其实公司整天都在考虑是否应该把你辞掉、换一个更便宜的人。所以,你的处境其实很危险。
同理,找对象也不是越优秀越好,而是越匹配越好,太优秀的人,你HOLD不住,长久不了,很快就会出各种幺蛾子的。
15
如果你想迅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解释清楚,打比方是很好的办法。
因此,如果一个人善于用打比方的方式,把一个复杂的、专业的问题快速解释清楚,那么,这个人往往非常聪明,你不能小看TA。
16
猪在风口上,确实能飞起来。
但是,风口一过,猪就会掉下来,摔个半死。
可是,如果你自己能飞,那么无论有风没风,无论什么天气,你都能飞,不用等风口,那样就更好。
所以归根结底,你自己会飞,才是王道。
17
及时回复消息,是一个好员工必备的基本素质。
其实,及时回复消息,也是一个好老板必备的素质,因为你的下属都在等着你回复,然后尽快动手做事。
即使不论职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及时回复消息,也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好习惯,是一个靠谱人儿的标配。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6/16962501906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