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筒图片(火箭筒)
在朝鲜战争中大放光彩的51式火箭筒:解放军自研的第一款火箭筒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在朝鲜战争中大放光彩的51式火箭筒:解放军自研的第一款火箭筒
今天的主角是,解放军自研的第一款反坦克火箭筒,51式火箭筒。这个山寨超级巴祖卡的火箭筒是临时救急的产品,仍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朝鲜战争中发挥很大作用。听萨沙说一说吧。
志愿军进入朝鲜以后,立即就遭遇了反坦克问题。
美军在朝鲜部署了大量坦克,到战争结束共有1300多辆。当时志愿军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反坦克炮奇缺,步兵主要依靠缴获的部分巴祖卡火箭筒,另外就是传统的集束手榴弹、炸药包和从苏联进口的反坦克手榴弹。
集束手榴弹等必须距离美军坦克15米内使用,这在现实中是难以办到的,而且对于志愿军反坦克手来说非常的危险。
相比起来,志愿军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巴祖卡火箭筒。
虽然志愿军装备的巴祖卡基本都是60毫米口径,破甲能力有限,毕竟可以在一二百米安全距离进行打击。
巴祖卡理论破甲能力是100毫米,实战中大约是75毫米。即便如此,这个破甲能力也是不错了。
在朝鲜的美军M4谢尔曼中型坦克后续型号,车体正面装甲厚63毫米,车体侧面装甲是38毫米垂直装甲,炮塔正面装甲厚89毫米,车体正面装甲51毫米。
如果巴祖卡击中美军坦克,尤其是侧面的装甲,仍然能够造成很大威胁。
在解放战争期间,志愿军缴获2300多个巴祖卡火箭筒,其中大约1000多个还能够使用。
1000多个数量似乎不少,分散到几十万大军就完全不够用。
据当时的志愿军统计,9兵团所属的第20军共计装备有53具火箭筒、26军装备有74具火箭筒、27军装备有86具火箭筒。这个数量显然不够。
1943年美国陆军步兵师,装备557个巴祖卡。美军每个步兵团就有83个巴祖卡,相当于志愿军一个军的装备。
当时美军每个连都有一个反坦克小组,装备3到5具巴祖卡。而志愿军要步兵营一级,才能够装备1到2具巴祖卡。
这种情况下,前线的志愿军希望增加巴祖卡火箭筒的装备数量。
同时,志愿军希望补充的不再是落后的二战60毫米巴祖卡,而是M20式89毫米超级巴祖卡火箭筒。
超级巴祖卡的威力更大,实战性更强,射程提高到200米(实战中大概150米),破甲能力提高到280毫米以上,代价是重量较大,不过低于10公斤。
1950年10月,志愿军第40军在坪洞战斗中,缴获了1具完整的美制M20式89毫米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和1发火箭弹,紧急送到后方研究。在这之前,志愿军曾用少量缴获的超级巴祖卡打击坦克。超级巴祖卡同巴祖卡的操作流程,基本是一样的,实战效果不错。
反坦克英雄潘就是用超级巴祖卡和8发火箭弹,击毁美军坦克3辆。
这次缴获完整的超级巴祖卡以后,立即将它送到中国国内,希望进行仿制。
这个任务交给了东北的沈阳52兵工厂。没想到,看起来结构非常简单的超级巴祖卡竟然不容易仿制。沈阳52兵工厂拿到实物以后,发现很多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当时前线迫切需要火箭筒,52兵工厂实在没时间慢慢研究,只能用已经掌握的技术进行快速改进。
最终52兵工厂花费了整整7个月时间,才完成了火箭筒和火箭弹的制造,这就是51式火箭筒。
此时规模庞大的第五次战役爆发,志愿军换装了一些苏制武器,步兵仍然奇缺火箭筒。
沈阳52兵工厂开足马力制造,到1951年底生产了接近5000具,只是已经赶不及送到五次战役前线。
上面说了,51式火箭筒并不完全是超级巴祖卡的山寨。
超级巴祖卡握把内装有点火电磁发电机,发射时扣动扳机,发电机就会启动电流,将火箭弹的点火装置启动,点燃火箭弹的火药,进而发射出火箭弹。
这种点火方式在今天来看非常简陋,甚至有些可笑。
然而在50年代初期,我国尚且仿制不出电磁发电机。无奈之下,51式火箭筒只能采用早期60毫米巴祖卡的干电池点火方式,直接安装手电筒电池用于点火。
这种方式结构简单,可靠性却比较差,经常因为电池原因导致击发失败。
在当年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成熟技术。
超级巴祖卡分为不同版本,中后期版本安装了比较先进的光学瞄准镜,以提高射击的精确度。
解放军同样难以仿制这些瞄准镜,只能使用超级巴祖卡早期型号的机械瞄准器。这种机械瞄准器的缺点是不太精确,对射手的经验要求较高,需要人工进行修正。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志愿军的51式火箭筒精度有下降。
另外,51式火箭筒还有一些实战化的改进,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制造成本,比如简化肩托之类。
相比火箭筒本身,火箭弹的区别才是最大的。
51式的火箭弹同超级巴祖卡有很大区别,甚至可以说不是同一种东西。
超级巴祖卡采用的高爆破甲弹,在飞行期间依靠尾翼稳定,弹体并不旋转,采用机械触发引信,理论破甲厚度高达200毫米。
但51式最初的135式火箭弹,则完全采用涡轮式火箭发动机,火箭弹发射以后会高速旋转,破甲厚度为100毫米到150毫米。
就外形来说,超级巴祖卡的火箭弹基本是火箭形状,装有尾翼。而51式的火箭弹类似于炮弹,并没有尾翼。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压根就不是一种东西。
官方资料这么说:1950年11月,在钟林副部长的指导下,成立了以吕去病为组长的研制小组,开始紧急攻关。2个月后,东北机器厂就拿出135式90毫米涡轮火箭弹。
不过,135式火箭弹,只是51式两种火箭弹中的一种。135式火箭弹采用涡轮火箭发动机,有效射程250米,垂直破甲为100毫米。
显然,135式火箭弹的性能大大不如超级巴祖卡。
第二种火箭弹,则是几个月后才研制成功。这种火箭弹完全不同,是吸收了美制火箭弹优点研制的241型火箭弹,采用单孔喷火发动机,有效射程150米,垂直破甲可达152毫米。
换句话说,241型火箭弹才是山寨超级巴祖卡的火箭弹,135式火箭弹是另一种。
以当时中国的军工能力,在2个月内不可能山寨出超级巴祖卡的火箭弹,苏联也做不到。
沈阳52兵工厂最初研制的135式火箭弹,来自于日本的“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
二战末期,日本仿造德国的坦克杀手火箭筒,制造了四式火箭筒。
伪满洲国的奉天造兵所,是日本四式火箭筒的一个制造地,主要装备八十万关东军。
沈阳52兵工厂的前身就是日本奉天造兵所,应该是得到了日方全部的技术资料、研发机器和火箭弹实物。
我们合理推测,因为解决不了超级巴祖卡火箭弹的研发问题,前线又急需火箭弹,只能用原有日本的技术资料和机器,生产了四式火箭筒的火箭弹。
换句话说,51式火箭筒是一种将美国超级巴祖卡和日本四式火箭筒拼凑的产物。
51式火箭筒的综合性能肯定是不如超级巴祖卡的,有效射程为150米,理论破甲能力也是150毫米。51式火箭筒可以在较远距离美军M4谢尔曼坦克,对M26潘兴重型坦克也有一定威胁,这就足够了。
由于51式火箭筒很实用,才会大量生产。
从1951年底开始,志愿军主力连开始配备反坦克小组,就是装备了51式火箭筒。从此,志愿军基层步兵也有了自产的反坦克武器。
1951年9月29日,美军为增加在停战谈判中的筹码,又发动了“秋季攻势”。
这就是文登里战役,我们说说其中一日的反坦克战。
12日8时,敌军48辆坦克在飞机和炮火的支援下,以梯次队形,沿公路两侧的沟渠、稻田向我突击,企图引导美23团,一举突破我防御纵深,当即遭到我军炮火的拦阻射击。
10时25分,敌先头坦克行至下深浦地区,被我军用无后座力炮、火箭筒、加农炮击毁5辆、击伤4辆。
美军坦克连续遭我打击后,以部分坦克炮火,压制我防坦克火器,掩护其被击伤坦克的修理,其余30辆坦克,仍向我防御阵地冲击。当敌先头坦克进至下深浦以北约700米处时,我军以直接瞄准炮击的方法,击毁2辆,无后座力炮、火箭筒采取游动射击的方法,又击毁敌坦克3辆,击伤2辆。
反坦克小组也利用交通壕以手雷、爆破筒毁伤敌坦克4辆。这一天下来,我军一共毁伤敌坦克18辆,狠刹了敌人的锐气。
这一天击毁击伤的18辆坦克,其中有5辆是火箭筒和无坐力炮的战果。
相比笨重的无后座力炮(57毫米无后座力炮重量为42公斤,战斗质量为20公斤),志愿军官兵非常喜爱相对轻便的51式火箭筒。
当时是1951年,51式火箭筒装备的数量还不多,才会出现用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对付坦克的情况。
在1952年,志愿军装备的51式火箭筒就很多了,成为近距离反坦克的主力武器,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则很少被使用了。
在1952年6月13日的古直木里防御战中,51式火箭筒也大显神威。
这里是一片开阔的谷地,谷地中央有一条公路穿过。美军为了分割我军,选择使用几十辆坦克装甲车,从谷地的公路杀过去,其中坦克有24辆。当时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31师91团负责驻守谷地,设置了大量的反坦克阵地。
美韩军攻击我军一线2连阵地时,遭遇我军炮火打击,协同作战的敌人步兵不敢继续前进。
美韩军装甲部队很轻视志愿军反坦克能力,不等步兵赶上就独自推进。
结果首先被反坦克地雷炸毁了一辆,美韩军坦克震惊之下,被迫转为单列行军。
这也是志愿军的策略,便于用步兵反坦克武器伏击敌人坦克。
美军为首的3辆坦克,首先越过志愿军2连的第一道反坦克壕沟,这里潜伏着2连反坦克火箭筒班。
第2战斗小组在小组长汪明山指挥下,在30米近距离,使用51式火箭筒攻击第二辆坦克。
由于距离很近,打击的又是坦克的侧面装甲,一发火箭弹就将美军坦克击毁,起火燃烧。
美军第三辆坦克退无可退,只能硬着头皮猛冲过来,对准反坦克小组疯狂扫射。
该小组巧妙的利用壕沟转移,从侧面又发射一枚火箭弹,将第三辆坦克的履带炸断。
这辆坦克被打瘫以后,仍然不断向四面胡乱开炮开枪。
反坦克小组又迅速转移阵地,从侧面发射多枚火箭弹,将这辆无法动弹的坦克彻底摧毁。
第一辆坦克发现遭遇伏击,想要全速撤退,却被两辆坦克残骸挡住。进退维谷中,这辆坦克连续被火箭弹和无坐力炮弹击中,也被摧毁。
先锋3辆坦克被击毁后,余下坦克不敢前进,而是转而猛烈炮击。我军在这里修筑了很多交通壕沟,反坦克小组沿着壕沟秘密推进,主动攻击。51式火箭筒发射一枚火箭弹,将第四辆坦克击伤,行动装置损坏,被迫弃车逃走。
美军疯狂炮击了一通后,进行了第二波冲锋,2连火箭筒班故技重施。他们等待敌人坦克进入反坦克阵地后,在50米距离攻击侧面和后面装甲,连续击毁多辆坦克。
眼见攻不进去,美军坦克被迫撤退。
当天的反坦克战中,2连消耗9枚51式火箭弹,10发无坐力炮弹,击毁、击伤美军坦克6辆,击伤后缴获1辆,反坦克小组仅仅2人负伤。第2连火箭筒班第2战斗小组汪明山同志,以五发火箭筒弹,击毁、击伤敌坦克4辆,战后荣立一等功。
此战可见,51式火箭筒还是很有用的,尤其在100米内侧面攻击敌人坦克,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51式火箭筒的重量为10公斤,坦克兵携带作战还是比较方便的,转移阵地也可以非常迅速。
51式火箭筒虽然很实用,仍然是一种落后的武器。51式重达10公斤,火箭弹重达4公斤和5.5公斤,射击精度不高,射程有限,最重要是垂直破甲能力不超过150毫米,遇到倾斜装甲后威力就会大减。
51式火箭筒难以对付重型坦克,即便对付中型坦克也最好选择从侧面或者后面攻击。
显然,实战中想要迂回到敌人坦克侧面和后面并不容易,51式火箭筒有很大的局限性。
尤其五六十年代坦克装甲大升级后,51式火箭筒已经无能为力了。
在朝鲜战争停战后,51式火箭筒很快就被淘汰,解放军换装了苏联最新研制的56式40毫米火箭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RPG!
不管怎么说,51式火箭筒仍然是解放军第一款自产火箭筒,堪称开山鼻祖。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打完就扔的RPG-18火箭筒
RPG-18(РПГ-18)是一款由苏联(现在是俄罗斯)所研制及生产的口径为64毫米火箭筒,发射PG-18V HEAT火箭弹。苏联红军于1972年装备,曾参加过阿富汗战争。到上世纪90年代初,被RPG-22所取代。
▲ 俄罗斯RPG-18火箭筒及其使用的PG-18V HEAT火箭弹
RPG-18火箭筒采用伸缩式设计,分内管和外管。外管由复合材料制成,内管则是铝制。在行军状态下,内管(发射管)可以缩进外管。准备发射时则将发射管拉出。这一点上同M72 LAW火箭筒相似。在发射完毕后可立刻丢掉。
▲ RPG-18的发射筒缩进和伸开状态
RPG-18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为200米,其发射的PG-18V HEAT火箭弹可以击穿375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
▲ 发射筒完全伸开的RPG-18火箭筒,图为细节特写
▲ 南斯拉夫仿制的RPG-18火箭筒的编号为M80,通过一罐可乐可以看出RPG-18的尺寸不算太大.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4/169625937510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