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的外号和理由(蜻蜓的外号)
重庆言子:蜻蜓为什么叫丁丁猫,蟑螂叫偷油婆,怎么不叫偷油公?
最实用的重庆言子指南
追星用,旅游用,撩妹儿用
重庆江湖的暗语
从这里开始……
我斗不紧到说老
直接开始上课了哈
重庆綦江地区有首儿歌,名字叫做《丁丁猫儿,红爪爪儿》,歌词是这样的:
丁丁猫儿,红爪爪儿,哥哥接个好嫂嫂砍柴栽秧割大麦嘛,脸蛋儿晒得黢抹黑歌词描写了一位朴素勤劳的嫂嫂,因勤于劳作、频繁下力而将脸蛋晒黑。在写嫂嫂之前先写“丁丁猫儿,红爪爪儿”是为起兴,就像诗经在描写恋情之前要先分笔墨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相信很多人的心中都出现了一只豆丁般娇小可爱的红爪子小猫。
翻拍:DK猫图鉴
很遗憾,你的想象错了。重庆口中的丁丁猫儿,可不是什么猫科动物。
示例
翻译
“最近几年环境好差呀。”
“没有吧,我昨天还看到一只蜻蜓停在花尖上,还拍了照片\"
拍摄:体思
解析
重庆人口中的丁丁猫儿,其实是蜻蜓。因为蜻蜓有一对宛如猫眼的大复眼,翅展时形似“丁”字,所以才被叫做丁丁猫儿。
外省人听了,觉得“丁丁猫儿”这名字又怪异又可爱,实际上,这样幽默而形象的动物称呼,在重庆话里还不少。
拓展
翻译
“昨晚看到一只蟑螂,把我吓坏了”
“这有什么,我每天晚上都要用纸摁死几只”
解析
千万别以为重庆人不懂法制,对入室窃油的老年女性动用私刑。在重庆话里,蟑螂叫做“偷油婆”。
油,描述的是蟑螂喜嗜油脂糖分的习性,偷;说得是它在黑暗中出没,鬼鬼祟祟的习性;而婆呢?有一说是因为蟑螂繁殖能力强,所以不称雄而成雌。
其实偷油婆一词并不独属于重庆,在贵州、湖南等地,也会将蟑螂叫做偷油婆。
翻译
“老芽,老芽你在哪儿?下了夜班喝两杯”
“不行不行,还在鹅公岩大桥上堵车”
解析
上文的对话模拟了一对重庆出租车司机正用无线电沟通(所以首词要呼两次),一个问另一个“现在在哪儿”。“的哥”口中的微微大桥为何指鹅公岩大桥?
这是因为出租车司机爱给三字地名起缩略名,鹅公岩大桥被叫做“鹅桥”,而鹅,在重庆话里就被叫做微微。
拍摄:vficgingu
鹅被叫做微微,一说是因为鹅不爱回圈,主人也不乐意每日拿棍子一只只地赶,后发现鹅对“微微”的呼唤声有反应,久而久之,微微就也成了鹅的代名词。
所以最好别在重庆人面前唱这首歌:“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小薇”,因为在重庆人看来,微微不是什么美女,而是白鹅。
现在懂了吗?丁丁猫儿不是猫,偷油婆也不是老妇,微微是白鹅不是美女。除了以上列举的三个名字,重庆人还将蝙蝠叫做檐老鼠,把蟾蜍叫做癞疙宝。
课后问题
1.请问“会飞的偷油婆”是什么意思?
2.重庆人所说的牛牛儿、花姑娘、雷公虫是指什么动物?
请上完课的同学在评论里留下自己的回答
重庆言子:蜻蜓为什么叫丁丁猫,蟑螂叫偷油婆,怎么不叫偷油公?
最实用的重庆言子指南
追星用,旅游用,撩妹儿用
重庆江湖的暗语
从这里开始……
我斗不紧到说老
直接开始上课了哈
重庆綦江地区有首儿歌,名字叫做《丁丁猫儿,红爪爪儿》,歌词是这样的:
丁丁猫儿,红爪爪儿,哥哥接个好嫂嫂砍柴栽秧割大麦嘛,脸蛋儿晒得黢抹黑歌词描写了一位朴素勤劳的嫂嫂,因勤于劳作、频繁下力而将脸蛋晒黑。在写嫂嫂之前先写“丁丁猫儿,红爪爪儿”是为起兴,就像诗经在描写恋情之前要先分笔墨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相信很多人的心中都出现了一只豆丁般娇小可爱的红爪子小猫。
翻拍:DK猫图鉴
很遗憾,你的想象错了。重庆口中的丁丁猫儿,可不是什么猫科动物。
示例
翻译
“最近几年环境好差呀。”
“没有吧,我昨天还看到一只蜻蜓停在花尖上,还拍了照片\"
拍摄:体思
解析
重庆人口中的丁丁猫儿,其实是蜻蜓。因为蜻蜓有一对宛如猫眼的大复眼,翅展时形似“丁”字,所以才被叫做丁丁猫儿。
外省人听了,觉得“丁丁猫儿”这名字又怪异又可爱,实际上,这样幽默而形象的动物称呼,在重庆话里还不少。
拓展
翻译
“昨晚看到一只蟑螂,把我吓坏了”
“这有什么,我每天晚上都要用纸摁死几只”
解析
千万别以为重庆人不懂法制,对入室窃油的老年女性动用私刑。在重庆话里,蟑螂叫做“偷油婆”。
油,描述的是蟑螂喜嗜油脂糖分的习性,偷;说得是它在黑暗中出没,鬼鬼祟祟的习性;而婆呢?有一说是因为蟑螂繁殖能力强,所以不称雄而成雌。
其实偷油婆一词并不独属于重庆,在贵州、湖南等地,也会将蟑螂叫做偷油婆。
翻译
“老芽,老芽你在哪儿?下了夜班喝两杯”
“不行不行,还在鹅公岩大桥上堵车”
解析
上文的对话模拟了一对重庆出租车司机正用无线电沟通(所以首词要呼两次),一个问另一个“现在在哪儿”。“的哥”口中的微微大桥为何指鹅公岩大桥?
这是因为出租车司机爱给三字地名起缩略名,鹅公岩大桥被叫做“鹅桥”,而鹅,在重庆话里就被叫做微微。
拍摄:vficgingu
鹅被叫做微微,一说是因为鹅不爱回圈,主人也不乐意每日拿棍子一只只地赶,后发现鹅对“微微”的呼唤声有反应,久而久之,微微就也成了鹅的代名词。
所以最好别在重庆人面前唱这首歌:“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小薇”,因为在重庆人看来,微微不是什么美女,而是白鹅。
现在懂了吗?丁丁猫儿不是猫,偷油婆也不是老妇,微微是白鹅不是美女。除了以上列举的三个名字,重庆人还将蝙蝠叫做檐老鼠,把蟾蜍叫做癞疙宝。
课后问题
1.请问“会飞的偷油婆”是什么意思?
2.重庆人所说的牛牛儿、花姑娘、雷公虫是指什么动物?
请上完课的同学在评论里留下自己的回答
蜻蜓为何是飞行界的王者?诡异的飞行,科学家研究多年依然头痛
“飞行界的王者,昆虫界的直男,你知道随处可见的蜻蜓身上有多少奥秘吗?”
提到蜻蜓,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这种随处可见的昆虫点缀了我们略显枯燥的童年,以至于“卷蛛网捕蜻蜓”应该是不少人的美好回忆。可是你知道吗,你眼中这种轻盈可爱的昆虫,其实还有着“飞行界的王者”、“ 顶级猎食者”以及“昆虫界的直男”等等绰号,以至于让科学家们都研究得如痴如醉,那么看似普通的蜻蜓,身上究竟有何奥秘呢?
曾经尝试捕捉过蜻蜓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倘若你没有掌握到相关技巧,想要捕捉到蜻蜓实在太难了,因为这种昆虫有着极其高超的飞行技巧,不仅能够上下左右四处飞、灵活变向,甚至可以直接空中悬停,着实离谱。而更离谱的是,这种昆虫一次可以飞行5000公里、横跨太平洋,简直是天下之大无处不可去得,那么这种小小的昆虫究竟是如何拥有如此强悍的飞行能力的呢?
其实,蜻蜓的飞行能力完全得益于它那轻巧而坚韧的两双翅膀。
普通的昆虫只有两只翅膀,可是蜻蜓却足足有4只,这4只翅膀呈对称状分布在蜻蜓身体的两侧,它们的面积很大,质感却很轻薄,往往还遍布着各种奇妙的纹路,看起来着实是美轮美奂。
大而薄的翅膀在赋予了蜻蜓卓越的飞行能力的同时,还降低了它们飞行时所消耗的能量。看到这两双翅膀,你心中想到的第一个词一定是“精美”,而如果要你去猜测一下,这双翅膀有什么缺陷,那么你肯定会猜“脆弱”。
可蜻蜓的翅膀是极具欺骗性的,它们非但不脆弱,反而还异常坚韧。要知道,蜻蜓翅膀上那些奇妙的纹路可不仅仅是好看而已,其实那是一条条纵横的经脉,这些经脉将翅膀分割成了无数的五边形、六边形,极大程度上保证了蜻蜓翅膀结构上的稳定,从而让其足以支撑蜻蜓高强度的飞行。
除了轻巧坚韧之外,蜻蜓的翅膀还不容易沾染水、油、尘土,可以说是连“保养”都省了,这确实惹其他昆虫羡慕。
更重要的是,蜻蜓的存在给予了科学家们很大的启示,他们仿照蜻蜓给飞机制造了平衡重锤,从而直接杜绝了飞机因强烈颤动而记忆折损的危险。由此我们也不得不赞叹,要论飞行能力,那真的还得看蜻蜓。
除了飞行能力极为强悍之外,今天的捕食能力也不遑多让。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人们对蜻蜓的描述大多是类似于“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如此娇小玲珑的蜻蜓,怎么可能会以捕食能力强悍而著称呢?
倘若你真的这么想,那么毫无疑问,你是走入误区了,因为判断一种生物的捕食能力,是不能够仅仅只看它的体型的,就以蜻蜓来说吧,虽然它们体型不大,但是它们的猎物大多是苍蝇、蚊子这类昆虫,因此体型对它们的影响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捕食技巧。
那么蜻蜓的捕食技巧有多强呢?我们用一组数据来给大家介绍——据科学家显示,蜻蜓捕食蚊子的成功率高达95%。
要知道蚊子已经属于飞行类昆虫中极难捕捉的一种了,可即便如此,他们基本上也难以逃脱蜻蜓的捕捉,蜻蜓捕食能力的强悍,在这里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脚上还有大量粗毛,口器也相当发达,这也就意味着蚊子等猎物一旦被他们捕捉,便是插翅难飞。而仅仅只需要30分钟,一只蜻蜓就能够吃掉与他体重相等的食物,这种强悍的消化能力有多少昆虫、多少动物能够做得到呢?
再者说了,蜻蜓并不是一直都很小,作为一种比恐龙还要古老的生物,早在3.2亿年前,他们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而那个时候他们的体型要远比现在要大得多。在我国内蒙地区就曾发现过单翅长一米的蜻蜓化石,而于美国发现的早二叠式蜻蜓翼展也高达0.71米,就这个数据来看,如今的虎豹在那个时期的蜻蜓面前也只是个弟弟。
说到远古蜻蜓,咱们还得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蜻蜓的“家族衰亡史”。
作为一种数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且一直延续到如今的昆虫,今天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竟然仅仅只有5000种左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衰败的体现,而这种衰败多多少少地与蜻蜓的“耿直”离不开关系。
你知道蜻蜓是如何拒绝异性的吗?答案是装死。没错,据科学家观察,有不少种类的蜻蜓在拒绝对方示爱的时候会直接假装死掉,然后直愣愣地从空中掉下去、砸在地面上久久不动……
除了面对异性时异常耿直,宛如“直男”之外,蜻蜓在面对同性时更为凶残,有不少成年蜻蜓会互相斗殴、最后由胜利者蚕食失败者,其凶悍的心性根本就与他们那呆萌的外表不相吻合。
不得不说,在这种情况下,蜻蜓家族竟然还能得以延续,真的是一种奇迹。
随着对蜻蜓的不断研究,科学家们从它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仿生学上的创新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即便是今天,在蜻蜓的身上,依旧有不少的“未解之谜”,我们相信在未来,我们会对这种生物有愈加深入而奇妙的理解。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2/169625954411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