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h2真实游戏破解版(真实公路汽车2破解版下载)

时间:2023-10-12 15:06:12 来源:用户分享 编辑:万物皆甜

《异人之下》竟然面试了上百个冯宝宝|揭秘

由彭昱畅、侯明昊、王影璐领衔主演的青春励志成长奇幻剧《异人之下》正在优酷热播中,剧中聚焦了一众少年在异人世界组团打怪的故事。日前,制片人李静接受采访,谈及剧中“焦点人物”冯宝宝的演员选择,李静表示,扮演者王影璐本人的个性就非常像冯宝宝,“除了呆萌之外,她还有一种愣,她是比较直线(思维)的,说一她就给一,说二她就给二。”

王影璐饰演冯宝宝。

《异人之下》改编自米二的国漫爆款IP《一人之下》,原著漫画点击量超250亿,全网播放量突破30亿,登陆国产动漫总榜第一,在豆瓣评分超过9分。李静坦言,这部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在于,原著所创造的“异人世界”既根植于生活,同时又充满了幻想,其中的“异人”可能在一方面特别强悍,但在另外一方面会非常脆弱。“它在生活的基础之上,提炼出了我们所向往,甚至是在梦境中所期待的一个世界。它奇幻又现实,喜感又伤感,是全新的一种杂糅类型。”

剧中的异人与普通人类生活在一起,而异人奇异的世界里有着不同门派,还有拥有不同奇异能力的异人,诸如哪都通、全性、天师府等各派系,他们还有祖传武功,其中顶级、最强的术法是八奇技,比如风后奇门、神机百炼等。在李静看来,“异人”并非仅仅是异于常人或者是有特异功能的人,他们首先是普通人,但是他们有自己很强大的能力,“在强大能力的背后,他们要去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或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

异人交锋。

故事主要讲述了平凡少年张楚岚(彭昱畅饰)因爷爷尸体的离奇失踪,被卷入前所未见的“异人”世界之中,面对“全性”突如其来的追杀、神秘少女冯宝宝(王影璐饰)的突然闯入,张楚岚决心不再隐藏异能。随着对于爷爷前尘往事的追查,张楚岚渐渐融入了异人的江湖,历史的谜团也逐渐浮现,而冯宝宝的神秘身世似乎正是解开谜团的钥匙。面对接踵而至的危机,少年异人们集结起来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羁绊,在这条成长之路上,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道与义。在李静看来,剧中不管是异人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都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之道,“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不同的人,形形的人,每一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要走的路也都不一样。”

【谈演员】

冯宝宝在原漫里有大量的粉丝,她就是大家所向往的一个人生状态,不被任何世俗情感所羁绊。从一开始做剧本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宝宝的演员人选是最难的,因为冯宝宝这个人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二次元人物形象,可以叫她“三无少女”,没有情感,没有表情,不懂得人情世故。但是二次元转化成三次元的时候,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演员在表演时,长时间的面无表情,长时间的呆滞,容易让人觉得她好像脑子有问题,这肯定又不是宝宝。

这个演员该怎么选,非常难。我们启动了一个大规模的海选,大概面试了上百个冯宝宝。王影璐试戏试了非常多次,正式的带妆试拍就进行了5次。记得在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她是冯宝宝,我当时还跟她说,你要不要试一下柳妍妍?她人一下子就低沉了下来。进入到第二轮试戏的时候,王影璐(的状态)就出来了,她的眼神非常干净,就是导演和原漫作者米二老师想寻找的冯宝宝。冯宝宝不懂人情世故,因为她失去了记忆,所以她的眼神是极其纯粹、没有杂质的,同时她又是一个异人,她的瞳孔是有一种异样的光彩。

我觉得彭彭(彭昱畅)就是张楚岚。彭彭的演技是毋庸置疑、无可挑剔的,喜感非常强。他的表演细腻而且准确。每场戏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戏剧效果,他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彭彭自己本人在拍摄这部戏的过程当中,也有一点儿张楚岚上身了,张楚岚的那种贱贱的可爱,在彭彭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楚岚和冯宝宝。

王也这个角色是最晚确定的,也非常难找。首先王也是一个北京人,他得有北京人的那种慵懒,用“懒”这个词还不完全准确,他有点儿懒有点儿垮,更多的是一种随性、不羁,或者是不在乎。他真正在乎的事情会很在乎,大部分的事情他都不在乎,所以他平时是很懒散的感觉,但他的眼神非常坚定,这就是王也。

王也实际是豪门之后。

王也在剧中有很大的反差。他看上去是慵懒、平平无奇,甚至是很贫穷的一个小道士,但实际上他有很强的能力,他是八奇技的拥有者之一,他会风后奇门,是一个术士。在剧中他最后身份反转,是中国最豪门的富二代。所以对于这个角色来说,首先他得有慵懒不羁感,同时他又得非常聪明,他得有那种豪门的气质在底下托着。尽管剧中他平时穿道士服、布鞋拖鞋,头发也是很松散随意地一抓,看上去就是非常的不在意,但他底层的气质是有一种贵族气在的。

侯明昊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做了非常多的功课,他准备的功课应该不亚于我们的主创团队。他对王也的人物研究是非常深的,经常会和导演讨论。还有一点就是,侯明昊的肢体非常好,他的动作戏是非常漂亮的。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赵琳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全文)

新华社杭州9月22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邀请,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于2023年9月21日至26日来华出席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两国元首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会见,就中叙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叙传统友谊,一致认为中叙是信义之交、患难之交,一致同意中叙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友好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一、双方将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叙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支持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切努力;坚定支持中方在涉港问题上的立场,支持中方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维护国家安全的努力,坚定认为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强烈谴责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的非法行径;坚定支持中方在涉疆问题上的立场,重申涉疆问题不是问题,而是反暴恐、去极端化和反问题,叙方坚定支持中方反恐和去极端化努力,坚决反对借口涉疆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中方坚定支持叙利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支持叙利亚人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支持叙利亚政府采取的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政策与举措,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叙利亚内政、破坏叙利亚安全稳定,反对在叙利亚非法军事存在、开展非法军事行动、非法掠夺叙利亚自然资源,敦促有关国家立即解除所有对叙利亚非法单边制裁。

二、叙方高度评价并积极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双方将开展积极合作,落实好上述倡议,携手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双方愿深化两国政党、议会、地方交流合作,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双方将加强在经贸、农业、文化、青年、新闻等各领域友好合作。中方将继续向叙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叙方开展重建、恢复发展。叙方感谢中方的政治支持和无私帮助,感谢中方在联合国安理会为叙方仗义执言。双方一致同意继续加强反恐安全合作,合力打击恐怖主义。

四、中方支持并欢迎叙利亚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支持叙利亚改善同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支持包括叙利亚在内的地区阿拉伯国家团结自强。叙方高度赞赏中国为推动沙特阿拉伯王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所作外交努力,感谢中方为推动中东地区热点问题解决、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所作积极贡献。

五、双方高度评价中阿合作论坛机制在推动中阿集体合作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将积极开展合作,推动落实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成果,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六、双方支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将问题政治化、工具化,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双方将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包括对他国实施非法单边制裁和限制措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大国重器看东北振兴新故事

浩瀚苍穹上,“祝融号”火星车稳健穿越沙丘地形,探测仪顺利开启“捕捉”神秘数据;寂静海洋里,“海斗一号”朝着更深处突破极限;坚硬地表下,“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向地心奋力挺进;纵横铁轨间,“复兴号”高铁飞奔驰骋,彰显中国速度……

这些令人瞩目的大国重器,无一不蕴含着东北元素。

东北曾孕育出中车长客、中国一重、沈鼓集团等一批大国重器领军企业。10年多来,东北持续攻关研发国之重器,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奠定基础,为稳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新贡献。

视频加载中...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锻造国之重器

打开舱门,我国航天员漫步外太空,在问天舱机械臂助力下,执行多个安装操作任务……

4月,当看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完成第4次出舱活动,刷新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后,屏幕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小臂飞控支持组的研发成员不禁鼓起掌来。

20世纪90年代,国际空间站建立。拥有自主的中国空间站,成为中国航天人的心愿,各部分关键设备研制迫在眉睫。作为问天舱机械臂的技术研发团队,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突破国外封锁,实现了包括空间机械臂核心算法在内的“关键一跃”。搬运各类航天“快递”,助力航天员出舱……如今,问天舱机械臂已成为中国空间站的“左膀右臂”。

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月尘仓(2023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以来,东北依托“新中国工业摇篮”的厚实基础,加快攻关研发,锻造的一批国之利器,对国家战略形成有力支撑。东北一批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瞄准“卡脖子”问题,在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业育种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工人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生产车间操控吊钳吊运加热后的锻件(2022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从“神舟”到“天宫”,从“嫦娥”到“天问”,东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研制的航天设备、材料在星河遨游;

从石化重大装备乙烯“三机”,到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东北成为国家重大装备的产出地;

从将原油炼化分解成精细化工产品,到全面掌握碳纤维大丝束“卡脖子”关键技术,更多高端原材料也陆续在东北问世……

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人民需求。东北搭建深度耦合的“产学研用”平台,让重大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及时转化为民生福祉。

病人躺在CT机上,摄像头获取人体姿势,AI系统自动调整扫描床位置及扫描范围;随着扫描系统启动,图像立即在屏幕呈现……沈阳市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了全球最快转速AI宽体能谱CT。

工人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CT机(2020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今年,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行。C919的后机身前段、APU舱门、垂直尾翼、发动机吊挂等部件,均由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为托举几代航空人逐梦蓝天贡献东北力量。

工程人员在位于沈阳的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进行C919后机身后段79框的施工(2014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红色的机械臂动作精准、蛇形特种机器人伸缩自如……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万平方米的车间,宛如进入未来世界。

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松公司相继攻克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前沿、共性技术。随着智能养老、智能康复时代的到来,公司布局开发穿戴式外骨骼、智能助行器等产品,加速推进机器人向智慧服务领域“进化”。

这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022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着眼现在,布局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东北制造业加快向航空航天、智能汽车、轨道客车、智能机床等产业布局,在转型升级中持续培育新增长点。

积厚成势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而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三省着眼做强实体经济,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己任,相继印发《辽宁省“十四五”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年)》《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等,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思灵机器人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展厅里,一台台形态各异的机械手整齐排列,可用于远程医疗、汽车维修、电子装配、职业教育等多个行业。

工作人员在位于黑龙江哈尔滨新区的思灵机器人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手臂(2023年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自去年入驻产业园以来,公司享受到房屋免租、税费减免、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去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今年预计超过2亿元。”公司相关负责人林玮辰说,吸引这家“独角兽”企业落户哈尔滨的正是惠企政策“活水”。

政策支持,是让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东北三省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供给,为创新保驾护航。黑龙江省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首台(套)产品380项,省级财政支持资金达5.2亿元。吉林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辽宁省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布局建设辽宁实验室,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锐意改革,也在助力东北传统产业迈向新高度。

在长春,一辆辆新能源红旗轿车构成长春人引以为傲的流动风景。

红旗跟随市场走势和大众需求升级产品,近年来抓住机遇从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布局。2023年上半年红旗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33091辆,同比增长282%。

工人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总装车间检查车辆(2023年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2021年前,哈电集团遭遇大幅亏损。围绕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企业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的驱动系统、清洁高效的工业系统优化产业布局,生产出国内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的第三代核电反应堆冷却剂屏蔽电机主泵等设备。

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作业(2022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做实主体,让企业成为创新的源头活水。

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走出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作为卫星产业链的链主,正助力吉林省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为抓手,形成卫星研发制造应用的产业集群,为老工业基地发展注入新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东北三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松绑助力。吉林对在省内注册的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股权或债权投资的方式给予支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搭建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规划全生命周期融资路线图。东北三省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收,仅辽宁2022年全省退税减税降费超900亿元,惠及近百万经营主体。

位于吉林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卫星总装测试大厅进行相关测试工作(2022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创新沃土厚植奋斗之魂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国之重器相继涌现,凝结着科技工作者和大国工匠的辛劳,见证着他们的功勋。

青砖碧瓦,朱漆廊柱。吉林大学地质宫里有一间整洁的办公室,每年吸引众多人前来参观。这是黄大年生前的办公室,是那位为国内“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的战略科学家,曾经无数次奋战的“战场”。

2009年末,黄大年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八年间,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从无到有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重力梯度仪和系列深地探测装备;开展“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领域中……

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之后,有一群深耕专业的人,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只为成就祖国的事业。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于平教授(中)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向学生介绍科研项目内容(2021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当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公众才知道这位白发苍苍、穿着朴实的老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头衔。一生很长,但他只做了一件大事——研究新体制雷达。

20世纪80年代初,在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域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的严峻情况下,刘永坦主动担负起研制新体制雷达的重任。20世纪90年代,他们在荒漠建起实验站,数千次试验,数万个测试数据,饿了吃冷馒头,困了睡在实验站地板上……2011年,刘永坦带领的“雷达铁军”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兼容的海防预警装备,性能优于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备。

“刘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他就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刘永坦团队成员李杨说。

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从考上博士到成长为“中国空间站”等重大项目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颜昌翔感念,每一步成长背后离不开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家骐的严格要求和倾心栽培。

作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光学相机主任设计师,王家骐始终处于“加速度”的科研状态,但无论工作多繁忙,他都把每天早上一段时间留给学生,讨论课题方向、修改论文。言传身教下,颜昌翔如今也带过50多个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他努力接过老师的担子,继续为航天光学相机研发制造领域培育更多新力量。

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东北的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一生心系大国重器,只为挺起大国脊梁。

文字记者:翟伟、孟含琪、王炳坤、杨思琪

视频记者:魏蒙、孟含琪、王炳坤、杨思琪、姬杨、司晓帅、高铭、唐铁富、王大禹

海报设计:张铎

编辑:张虹生、邹雨沁、戚文娟、陈海通、郑雅宁、胡碧霞、程昊

统筹:方思贤、王洁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上海自贸区大试验田育良种

◇2014年3月,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

◇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自贸区将继续发挥制度创新“头雁”效应,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培育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更好发挥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从投资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领域的自由贸易账户,到政府职能转变领域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业一证”改革,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制度创新成果中,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事项占比近50%。

◇把“试验田”建成“高产田”,上海自贸区从企业痛点、行业堵点、监管难点出发,推动制度创新与优势特色产业更好结合,在创新链前沿、价值链高端、产业链关键发力,打造出多个在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建立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设全国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设立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挂牌十年来,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诞生了若干个“全国第一”,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开放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

视频加载中...

2023年9月,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迎来运行十周年。

十年前,上海自贸区在东海之滨初试啼声,引来世界关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批批制度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向全国。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4年3月,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2023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提出率先在上海、广东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统筹开放和安全,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一粒良种,可以播撒希望;一株新苗,可以长成大树。运行十年,上海自贸区枝繁叶茂:至2022年底,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的2.35倍。累计新设外资项目逾1.4万个,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相当于每分钟就有逾一万美元的实到外资“到账”。全国范围内,已设立21个自贸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覆盖51个城市和海南岛全岛,向全国复制推广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高水平改革开放新格局。

如今,上海自贸区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制度型开放的先行者、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自贸区将继续发挥制度创新“头雁”效应,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培育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更好发挥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空中远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陆家嘴片区(2023年3月3日摄)方喆摄/本刊

推动“苗圃变森林”,为国家试制度

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在上海自贸区走访,不少基层干部、经营主体表示,自贸区运行十年来,这三句话贯穿始终。

为国家试制度,深深镌刻在自贸区的成长基因里。

——从投资贸易到政府改革,302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近半数源自上海或同步先行先试。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是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从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改革。”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一直关注自贸区改革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湧表示,负面清单蕴含的“法无禁止皆可为”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由上海自贸区首创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逐年变短。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经过7次缩减,条目由最初的190项缩减到现在的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服务业开放持续扩大。从投资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领域的自由贸易账户,到政府职能转变领域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业一证”改革,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制度创新成果中,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事项占比近50%。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表示,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二是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三是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四是聚焦产业发展所需创新制度供给,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上海自贸区挂牌后的第一家外商检测认证机构。“2013年以前我在美国工作,那时就有一个梦想,要利用先进的检测认证技术,服务国内消费者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美安康执行总裁斯榕回忆。2014年上海自贸区推出第二批扩大开放31条措施,正式放开了外资认证机构的准入,原先需要2个月的核准周期缩短为2周的备案周期,美安康仅用半个月就拿到了营业执照,目前已在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落地经营。

——从“一枝独秀”到“你追我赶”,催动全国范围开放“雁阵”。

十年间,我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布局逐步完善,先后6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1个自贸区,涉及21个省份的51个城市和海南岛全岛,共计67个片区。由上海“一个点”到东部“一条线”再到全国“一个面”,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高水平改革开放新格局。

上海自贸区屡屡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在国内率先推出一线“先进区、后报关”、区间“自行运输”、二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建成运营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企业数超过60万家,支撑全国超1/4货物贸易量的数据处理。

“自贸区改革推动各地加快形成争先恐后抓开放的‘锦标赛’氛围。”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说。

——从“物理扩区”到“功能扩区”,打造特殊经济功能高地。

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央交给上海新的三项重大任务之一。今年8月,临港新片区设立满四周年。落实中央要求,临港新片区初步形成了以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与2015年上海自贸区从外高桥扩展到陆家嘴、张江等区域不同,增设临港新片区,不仅是物理面积的扩大,更是一次功能扩区,目标就是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欣说。

除尘、外观修复、深度清洁……在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上海璞擎电子公司生产车间内,经过一系列操作,一批来自境外的旧电脑完成绿色再制造,贴上“再制造”产品标签,不久后就会运回进口地,售价仅为新机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我们落户之前,洋山特殊综保区还没有这样的业态。”璞擎电子总经理王文熹说。为企业开展新业务提供保障,临港新片区依托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对入境货物实行精准监管。以璞擎电子的绿色再制造业务为例,每台旧电脑每个配件的序列号都可以在平台查询到,这种“颗粒度”极小的监管方式,确保产品“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统计显示,四年来临港新片区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2%,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9%。

精耕创新“高产田”,为发展添动能

自贸区是改革“试验田”,也是发展“高产田”。制度创新加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在上海自贸区带动下,浦东新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逾1.3万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5倍和1.5倍;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32家、外资研发中心突破250家,均占上海全市近一半比重。

——吸引中外人才,激活第一资源。

“十多年前,外国人如果想在中国从事证券行业,需要‘入乡随俗’报考中国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难住了不少国际金融人才。如今,浦东建立了国际金融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为吸引国际人才创造了条件。”谈到自贸区改革,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朴学谦讲到了这样一个变化。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上海自贸区在国内率先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早在2017年,浦东新区就成立海外人才局,颁出全国首张由自贸区管委会推荐申办的永久居留身份证(俗称中国绿卡)。如今,外籍高层次人才永居推荐“直通车”制度已覆盖浦东新区全域。同时,设立国际人才港,开设外国人来华工作和居留审批“单一窗口”,实现两证并联办理。发布境外职(执)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清单内项目持证人员境外从业经历视同境内从业经历。

包括上海自贸区在内,当前浦东新区人才总量达到170余万,重点产业国际化人才占比超过4%。

“找寻宇宙中极大和极小间的关联,揭示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规律”——位于张江科学城、聚焦基础研究的李政道研究所,清晰感受到上海自贸区对中外人才的吸引力。截至2022年底,李政道研究所已汇聚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全职科研人员80人,全职学者全部有海外一流机构留学或科研经历,国际学者占比近40%。

——面向前沿领域,打造产业集群。

位于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的星弈昂(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在星弈昂的细胞建库间、分化扩增间里,随处可见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从人员招聘、办公室装修、实验室建设到将研发产品推进至动物实验阶段,星弈昂只花了短短两年时间,创造了生物科技领域的“自贸区速度”。

星弈昂从事的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前沿领域。除了标准化的厂房、良好的产业生态,大胆闯、大胆试的自主改革举措更是吸引星弈昂创始人王立群在自贸区创业的重要因素。

2022年11月,《浦东新区促进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正式对外发布。同时,浦东还推出了医产融合创新策源平台,帮助创新药打通临床应用“最后一公里”。“政策供给到位,我们有信心推动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王立群说。

把“试验田”建成“高产田”,上海自贸区从企业痛点、行业堵点、监管难点出发,推动制度创新与优势特色产业更好结合,在创新链前沿、价值链高端、产业链关键发力,打造出多个在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上海自贸区所在的浦东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的产业规模今年将提升到7500亿元以上。包括特斯拉在内,临港新片区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年产值已超过2300亿元,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版图上的醒目地标。

——完善法治保障,构建创新生态。

今年7月开幕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智行、AutoX安途、小马智行三家企业15辆车获得浦东新区首批发放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标志着浦东新区自动驾驶汽车真正迎来“无人化”阶段。

第四届进博会上,一款能根据个性需求调配出上千种唇色的“口红打印机”智能调色仪成了“爆款”。没过多久,上海消费者也能在柜台享受同样的量身定制化妆品。

从“未来车”驶上“快车道”,到个性化定制引领消费新模式,背后都有法治的保驾护航。全国人大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目前,上海已先后制定颁布18部浦东新区法规,走出了一条立法引领推动改革创新的新路子。

为科技创新构建良好生态系统,除了完善法治保障,在事关产业发展的关键制度供给方面,上海自贸区落子声声:

率先开展集成电路监管创新试点,货物入库时间较以往压缩两个工作日;率先实施医疗器械注册人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等制度,上市一类新药21个;推出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和研发用物品入境便利化试点,实现特定研发用物品高效便捷通关;深化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区内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已超500公里,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海大桥智能重卡项目开启“真无人”测试,成为全球最长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场景……

上海市浦东新区常务副区长杨朝表示,浦东将以自贸区建设十周年为契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

工作人员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总装车间生产线上作业(2023年5月12日摄)马宁摄/本刊

加大风险压力测试力度,为开放探新路

建立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设立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挂牌十年来,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诞生了若干个“全国第一”,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开放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这是上海自贸区一以贯之的路径。

——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自由贸易账户,是上海自贸区的一大制度创新。十年来,上海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累计开设14.4万个自由贸易账户,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142万亿元,为企业开展全球化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4月,我们有一个较为紧张的购船需求,需要在五一节前完成付款。如果无法及时付款,需要承担每天2万美元的违约金。依托浦发银行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我们仅用3天就完成了资金换汇、付款。”谈起当时的情形,位于浦东的一家航运公司财务负责人记忆犹新。

浦发银行联洋支行行长刘凯说,依托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浦发银行协助航运企业申请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打通了企业跨境资金调拨瓶颈。得益于自贸区的跨境结算便利化服务,企业的购船计划得到了充分资金保障,境外业务得以快速发展。

自由贸易账户是一个缩影。聚焦资本、数据、技术等要素的跨境流动,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我国首个面向国际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黄金国际板,累计招募国际会员99家,累计成交金额23.35万亿元;设立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交易我国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原油期货,“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位于上海自贸区内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推出“沪港通”“沪伦通”等,开通中日ETF互通,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重要进展,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

——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开放举措形成联动。

已经连续两届亮相进博会的“文物艺术品板块”,今年将继续出现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消费品展区。近日,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这一消息。

据介绍,本届进博会“文物艺术品板块”依然亮点纷呈:展区面积逾3000平方米,为历年之最;新增艺术展商9家,国际知名顶尖画廊——佩斯画廊和厉蔚阁画廊位列其中;世界三大拍卖行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将三度同台亮相。

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进博会五件免税、海关远程查验……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翼说,依托自贸区的诸多制度创新,海外文物艺术品在保税区走通了通关、进境、展示、交易、代理、免税、交割、结算等一整套流程。2022年从这里进出境的文物艺术品达6320件(套),总货值约110亿元人民币。上海自贸区已成为国内文物艺术品交易的功能高地。

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持续强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功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检验检测结果采信与认证机构互认,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中东分中心、东南亚分中心、东亚分中心相继揭牌,上海自贸试验区国别(地区)中心涵盖14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进博会溢出效应,扩大优质商品进口。

——全面对接CPTPP和DEPA,提升国际规则衔接能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十年,是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十年,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原创性实践。不论是在开放模式上,还是在推进方式和具体成效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背景下,通过自主开放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未来,自贸区战略将继续提升。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表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一个关键就是着力提升国际规则衔接能力。未来,上海自贸区将全面对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贸易自由便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数据跨境流动、“边境后”规则贯通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丰富测试样本和试验内容,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提出,以上海自贸区成立十周年和自贸区提升战略为契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强主动谋划和系统设计,深化集成性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找差距、强弱项、拉长板,尽快形成自贸区新一轮建设行动方案,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根本要求,在更深层次开展更大程度压力测试,继续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永前 杨金志 何欣荣 参与采写:周蕊 桑彤)

来源:《瞭望》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2/169625859710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