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荆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三国时的荆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时间:2023-10-12 11:50:03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陪你演戏

用地理看历史:三国时期的荆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有人做过统计,其中有七十多回提到了荆州,足见荆州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三国时的荆州不是现在的荆州,现在的荆州(以前叫沙市,后来叫荆沙,之后改叫荆州),在三国时期叫江陵,属于南郡;直到南宋还叫江陵府,明朝时才叫荆州府。

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州、郡、县,州的长官称刺史或州牧,郡的长官称太守,大县的长官称县令,小县的长官称县长。也就是说,江陵是个县,是南郡的首府(古称治所),南郡又属于荆州,荆州的首府在襄阳,它们之间是这种隶属关系。

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当时全国地方行政只有郡、县两级,为什么到了汉朝又在上面出现一个州呢?

这么说吧!皇帝一个人管全国那么多郡、县(最开始郡、县还不是隶属关系),很累,又不放心,于是派了几个人去看管,这些人就叫刺史,看管的这一片土地就叫做州。时间长了,刺史就坐镇地方不回来了,成为实际上的地方大员,本来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权力愈来愈多,也愈来愈大,最后成为与中央抗衡的地方政府。

后来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明、清的省都是沿着这个规律变化,开始是中央为了监察地方,最后成了最高层级的地方政府。比如今天中国的省,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叫行省,全称是行中书省。中央有个中书省,行中书省就是代理中央到地方行使权力;最后行省慢慢发展,变成地方政府。清朝时的一省之长叫什么?巡抚!巡察安抚地方的意思,本意是中央派驻地方的御史,最后却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脑。

这就是为什么州从行政区划变为城市的原因,前朝设的州变成了地方政府,后朝就缩小州的管辖范围,另起炉灶设道、设路、设省,目的是替代原来的州,结果却一样,历史总是这样循环。

九州的称谓来自大禹,传说大禹建立夏朝,把天下划分为九州,所以中国又称九州。大禹还让每州的州牧献出当时相当金贵的铜,铸成九鼎,象征着权力。

三国时期共有十三个州,荆州只是其中之一。举例来说,青州在山东一带,曹操在山东起家,他的兵马就叫青州兵;马超在凉州,现在的甘肃一带,是最西边的州,手下的兵叫西凉兵;董卓也来自凉州。凉州靠近羌人聚集的地方,会养马,骑兵很厉害。四川为益州,治所是成都,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一生的愿望就是让刘备仿效先祖刘邦,先占有巴、蜀、汉中,然后夺取关中,从关中出函谷关平定中原,最后一统天下,光复汉室。

陶谦让徐州,让的可不是一个城市,而是淮北一大片领土。当时刘备离开涿郡已有十年,打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仗,军功也不少,在各路诸侯纷纷抢占地盘时,他却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这时陶谦要把徐州让给刘备,你说他能不动心吗?简直雪中送炭!还有河北称冀州,河南称豫州,江东称扬州(也不是今天的扬州)等。

从襄阳到江陵有一条大道,西侧有座名为荆山的山,荆州的得名便源自于此。楚国以南蛮自居,周朝时周天子就称之为荆蛮,所以这片土地常被称为荆楚大地;又因为治所在襄阳,故又称荆襄之地。

荆州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当然比现在的省大很多,主要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还有一部分的周边区域,特别是河南的南阳地区,当时称宛城,连接着中原。三国最重要的战争「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荆州。可以说,赤壁之战前还不叫三国,曹操一家独大,东吴相对弱小,西边还有关中的马腾、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最可怜的刘备连个落脚的地盘都没有;赤壁之战后,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东汉末年整个战争格局,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而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

荆州这个地方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要想统一中国,就必先取荆州,而谁掌握了荆州,就拥有夺取天下的主动权。

我们先来看看荆州这块土地的地形。整个荆州地区(主要指湖南和湖北,不含河南南阳盆地等地)就像一个大口袋,襄阳就是这个口袋的出入口。中间是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东、西两边沿长江各有一个小出口,西边是三峡,东边是沿九江一带的河谷。其他地方全部被大山包裹得严严实实,进出极其艰难。

平原地区产粮,有粮就可以养兵,何况荆州地区雨水多,水稻一年两熟,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清朝时的湖广包括湖南和湖北,实际就相当于荆州。荆州既能养兵,又好防守,可谓得天独厚。从整个中国的地形上看,一旦控制了荆州,可以越过长江天险,顺江而下控制江东,进而控制整个南方地区。

这里最重要的据点就是「襄阳」,襄阳不光是荆州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中国的腰眼。再来看看襄阳的地形,左边大巴山(武当山、神龙架、荆山、巫山)是连绵不绝的高山深谷,右边是桐柏山和大别山,大别山像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城,正好把中原和两淮挡在外面,一直延伸到合肥附近。为什么孙权一辈子都在打合肥?就是因为合肥是荆州与江东、两淮的连接点。

守荆州只需守好三个点:北部出口襄阳是重点,西部是比较好守的三峡通道,东部从合肥到九江,沿长江是条峡谷,这条峡谷和三峡比起来宽多了,但也比较好守。襄阳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冲,处于武当山和桐柏山之间,关口不大,只要守住襄阳,就能守住荆州。襄阳城在汉水边上,交通便利,隔河相望的是樊城,二城成犄角之势,互相照应。

襄阳曾经有一段时间叫襄樊,就是把二者的名字合在一起,现在又改了回来。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荆州的治所在襄阳而不在江陵,诸葛亮为什么在这里等别人三顾茅庐,而不是在江陵,因为谁控制襄阳,就控制了荆州的咽喉,就有夺取天下的希望。

可惜刘表胸无大志,诸葛亮没看上眼,不然就轮不到刘备了。曹操手下人才太多,去了也排不上座,没什么意思。诸葛亮在隆中(襄阳城西十公里)躬耕不是巧合,是从战略眼光出发的有意考量,如果他去江陵附近种地,三分天下就没他的事了。在襄阳种地,他就是卧龙;随便找个地方种地,那就是真的农民了。

总之,襄阳一旦失守,江陵就难以独存,整个荆襄九郡就会全部沦陷。

22张地图快速看汉朝历史(西汉和东汉)

在我国历史上,汉朝是继秦朝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且和唐朝一向并称“强汉盛唐”。汉朝分为西汉、东汉,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公元220年结束,去掉中间王莽篡汉的15年,汉朝一共享国407年。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大汉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

秦末天下大乱,义旗遍地,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刘邦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和巴蜀。刘邦的封地在当时属于偏僻之地,对外交通不便,远不如中原富庶。刘邦立足汉中,苦心经营巴蜀,最终和项羽争夺天下,即楚汉争霸。

交战的楚汉双方在荥阳一线战况胶着、僵持不下,刘邦派韩信渡过黄河,由山西北上,侧面迂回,攻占赵、齐等地后,合围项羽。

公元前202年,项羽败退垓下,之后走投无路乌江自刎。楚汉争霸以刘邦胜利而告终,西汉建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楚汉争霸期间,刘邦为了拉拢诸侯,给功臣封王,其中就有韩王信。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在大同发动叛乱,南攻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迎击匈奴,连战连捷。但刘邦由于轻敌冒进,被匈奴围困大同白登山七天七夜,即白登之围,经谋士陈平运作刘邦才得以脱险。

西汉建立后,刘邦吸取前朝教训,将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郡国并行制,即分封诸侯和郡县相结合。西汉初,很多开国功臣都被刘邦封为诸侯,如韩信、英布等,但这些诸侯国对汉朝统治造成威胁,刘邦陆续诛除异姓诸侯,以刘姓宗室子弟取而代之。

西汉初至汉景帝时,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社会得以稳定发展,史称文景之治。诸侯王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威胁到王朝的统治。汉景帝欲削弱诸侯王,吴王刘濞等七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但是很快被朝廷平定。

匈奴对汉朝威胁最大,但汉初由于刚经过战乱,无力对付匈奴,只能采用和亲手段。经过文景之治,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朝国力日强,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准备反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等西域诸国,一起夹击匈奴。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再次进攻匈奴。霍去病长途奔袭千里,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奔袭漠北,深入敌境数千公里,重创匈奴,使得匈奴不敢南下。

在汉朝强势进攻下,匈奴只好远遁。汉宣帝时,匈奴已退出西域,西汉将西域纳入版图。公元前60年,朝廷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设西域都护府。

西汉时,土地国有和私有并存,但随着社会发展,土地不断向官僚、贵族、富商等地主阶层手中集中。到了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之风越演愈烈,社会矛盾尖锐。汉成帝时,太后王政君代表的王家权倾朝野,大司马王莽位列三公。至9岁的汉平帝即位,王莽更是独揽朝纲。公元8年,王莽废帝自立,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享国二百一十年。

新朝皇帝王莽锐意变革,史称“王莽改制”。但是王莽得位不正,加上颁布的很多措施不合时宜,甚至超出当时世人认知,而且推行手段太过强硬,且朝令夕改,引发社会剧烈动荡。王莽在位时,天灾不断,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等灾害出现,老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揭竿而起的反莽活动此起彼伏,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是两支最大的义军队伍。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逃往未央宫的渐台被杀,新朝灭亡,国祚15年。

在推翻王莽新朝的过程中,绿林军是主力军,公元23年,绿林军拥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大军四十多万进攻绿林军驻守的昆阳(今河南叶县),昆阳之战爆发。刘秀率十三骑突出重围调集援军,绿林军内外夹击,以少胜多大败新军。昆阳之战是刘秀成名之战,为其日后称帝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朝灭亡后,刘秀兄长刘縯无故被更始帝所杀,公元25年刘秀同更始帝决裂,在河北鄗县(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千秋亭称帝,建立东汉,以洛阳为都。更始帝则屡被赤眉军击败,请降后获封长沙王,之后又被赤眉缢杀。

刘秀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集中力量消灭威胁最大的关东割据势力。公元26年起,刘秀在四年内先后打败刘永、刘玄余部、董䜣、邓奉、秦丰、田戎、彭宠、董宪、张步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关东地区。

扫平关东地区以后,刘秀派大将耿弇等人从陇西攻蜀,隗嚣派兵阻止,双方爆发持续数年的大战。公元33年,隗嚣病死后其子隗纯继位,不久投降,至此陇西被东汉平定。

公孙述盘踞蜀地,曾在东汉平陇西时数次出兵支援隗嚣。公元35年,刘秀派大将吴汉、岑彭、来歙、盖延等人兵分两路,水陆并进攻蜀。双方激战一年多,蜀军大败,公孙述负伤而死。至此,东汉完成统一,成为继西汉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

统一天下后,光武帝刘秀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轻税薄赋、整顿吏治等等,以此来恢复社会生产,使得遭战乱破坏的社会生产、生活迅速恢复,并稳定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初,曾被汉武帝痛击的北方匈奴再次崛起,东汉只能被动防御。公元48年,匈奴南北,南匈奴归附东汉,而北匈奴则雄踞漠北。汉明帝时,国力得到恢复,在公元73年至91年的十余年间,数次派窦固、耿秉、耿宪等率军对北匈奴展开反击,打败匈奴呼衍王,使其不敢返回故地。

公元73年,派班超出西域,反击匈奴。班超经营西域二十余年,使西域摆脱匈奴的控制,西域诸王重新归汉,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于汉王朝统辖之下。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未能抵达,但也加深了对中亚地区的了解。

东汉末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朝纲混乱,社会动荡,加上大旱灾,民不聊生。最终,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爆发,虽然最后被扑灭,但是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地方豪强趁机壮大自己,各地形成汉末军阀割据的局面,如袁绍占据并州、冀州、青州,曹操占据兖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占据江东等等。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东汉名存实亡,皇帝也沦为各路豪强利用的工具。

曹操、刘备、孙权从各路诸侯中脱颖而出,成汉末三足鼎立之势。曹操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从黄巾之乱到西晋统一:在历史地图中看三国版图的演变

三国时代,是中国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群雄并起,英雄出乱世,指点天下,澎湃。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混乱的时候,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传统正史观点认为,三国开始于公元220年。如果按照这种观点算,那么曹操、吕布、袁绍、刘表等人物都不能算为三国人物了,难免觉得不合理。人们理解的三国,并非是魏蜀吴三个国家,而是在东汉名存实亡之后的大时代。而魏蜀吴三国则是诸侯兼并的结果。我们可以将三国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一,群雄并起的阶段(189—192)

传统观点认为,东汉灭亡于公元220年。不过实际上,东汉早在黄巾起义之后就已经灭亡。东汉在后期,由于宦官长期专权,导致了政治严重;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导致流民遍野,起义不断。公元184年,张角以“太平教”为号召,发动了空前庞大的黄巾起义,旬日之间,天下响应”,分布在八州的数十万农民同时对东汉的地方政府发动了攻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天下纷乱,东汉政府惊慌失措,急令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率领中央部队驻守洛阳。汉灵帝又宣布结束党锢,试图联合公卿共同对敌。

然而仅仅凭借中央军队是无法镇压全面爆发的农民起义的,因而东汉只能让地方的官员和将领掌握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东汉的中央集权就分崩离析。灵帝中平五年(188年),东汉王朝正式将一些州的刺史改为“州牧”,总掌一州军政大权,地方军阀也就开始兴起。在公元196年之前,形成了主要割据势力有:公孙度占据辽东;公孙瓒、刘虞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曹操占据兖州;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孙策占据江东;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占据益州;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咋这样的局面下,东汉皇帝对地方的支配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

东汉皇帝不仅无法管辖地方,就连自己也沦为了军阀的傀儡。189年,汉灵帝去世,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史称“少帝”,年仅14,大权落入了何太后和何进手中。此后,何进又在宫中大杀宦官2000余人,引起了宫中内斗。宦官也联合起来,杀掉了何进。此后,袁绍和董卓率领军队进入了洛阳,继续大杀宦官,结束了汉朝宦官专权的历史,也在实际上结束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董卓在洛阳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自任相国,控制朝政。

董卓专权引起了天下群起而攻之,各地握有军事实力的州牧、太守、刺史等纷纷起兵,以讨董为名,进行招兵买马,待机扩张。公元190年,讨伐董卓的军阀就有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以及典军校尉曹操。他们以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军”,一时间“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董卓为避联军锋芒,于是挟汉献帝由洛阳迁往长安。他撤出洛阳时,“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同时,董卓还“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导致因为饥饿和杀掠而死之人不计其数。董卓到达长安后,于192年被吕布所杀害,于是天下局势从诸侯合纵伐董转化了诸侯兼并阶段。

二,诸侯的兼并和三国的奠定(192—220)

东方诸侯组成的“关东军”在名义上是讨伐董卓,实际上也是各怀鬼胎,逡巡而不敢进。192年,董卓被杀后,关东诸侯的矛盾也就公开了,开始了兼并战争。经过几年的混战,全国较大的诸侯仅仅剩下了江东的孙策、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韩遂、马腾、辽东公孙度、冀州袁绍和兖州曹操等。在这些势力中,袁绍的占据冀、并、青、幽四州,实力最为强大。

然而曹操却更有政治眼光。公元196年,汉献帝趁关中混乱之际,从长安逃离到洛阳。曹操抓到这个机会,迎献帝并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行政上,曹操唯才是举,惩办豪强,尚礼重法,改善了吏治;在经济上,曹操兴修水利,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推行屯田制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这些政策使得曹操的势力不断加强。此后,曹操在北方迅速扩张,先后击败了吕布、张绣、袁术、李傕,控制了兖州、徐州和关中。至此,北方就剩下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大军南征曹操,双方大战于官渡。结果,曹操以一对十的兵力击败了袁绍10万大军。此后,曹操继续扫荡袁绍残余势力,到了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曹操势力的发展

在曹操在北方崛起的时候,南方却却还处于的状态。益州有刘璋、荆州有刘表、扬州有刘繇。195年,孙策开始进入江东发展,并联合当地士族朱治、周瑜、张昭、张纮等支持,取代了刘繇在江东的地位。199年后,孙策又兼并袁术余部,击败了刘勋、黄祖等,势力迅速壮大。孙策去世后,孙权继续统治该地区。而此时的刘备依靠于刘表,也在寻找立足之地。此时的天下局面正如诸葛亮《隆中对》的分析:曹操占据北方,不可与争锋。孙氏占据江东,经营已久,根据劳动,不可动摇。只有荆州和益州才能够成为刘备的发展之地。

曹操统一北方后的地图

公元208年,曹操试图趁着统一北方的势头,一举兼并南方割据。于是率领大军南下,进攻荆州。此时刘表以去世,刘琮望风而降,曹操因此占据了荆州北部。在这个十分重要的节点,刘备和孙权选择了结盟,共同对付曹操。当时曹操军队达20万人,但是由于长途行军,成为了强弩之末。而刘备和孙权则集中5军队和曹操隔江对峙。最终曹操在赤壁之战惨败而归,刘备和孙权则取得了喘息之机。因此,赤壁之战为三国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赤壁之战后的局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见暂时无力统一南方,于是继续在北方发展。公元211年,曹操击败韩遂、马超,平定了关中。曹操又派军进入凉州,占据此地。215年,曹操又击败了张鲁,占据了汉中。而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开始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行动。210 年,刘备占据了荆州五郡。214年,刘备击败了刘璋,占据益州。此时,孙权和刘备因为争夺荆州而终止了联合。215年,刘备和孙权平分荆州。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此时,天下三分的局势正式形成。于是,曹丕、孙权和刘备开始公然称帝。

三国的形成

三,三国的对峙(前220—280)

刘备占据汉中之后,在西南的统治就稳定了下来,因此,三国并立的局面就正式形成了。此后,各国都曾试图发动了统一战争,但是都遭到了失败。刘备向以汉中和荆州为跳板,兵分两路向中央挺进,以占据关中,攻破洛阳、许昌,恢复汉室。然而孙权不愿意刘备独大,并且希望夺取荆州。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北伐,孙权乘机偷袭后方,杀关羽,占据了荆州。这标志着孙刘联盟正式崩溃,于是刘备调集全国大部分军队进攻孙权,在公元222年并败夷陵,损失惨重。刘备也在第二年去世。此后,曹丕也曾三次率领大军进攻吴国,也是无功而发。因此,当时三国的局势已经出现了较为均衡的局面,谁也无法轻易击败谁。

此后三国又开始重视其内部的发展。曹丕称帝后,继续在北方推行了屯田制,恢复经济;建立新的中央官僚体制。魏国还吞并了辽东公孙渊之地,又重新将将西域纳入版图。蜀汉则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井井有条,经济也不断发展。诸葛亮还平定了孟获等人的叛乱,将云贵地区纳入了蜀国版图。而孙吴则继续在扬州扩张,将岭南地区纳入版图之内。

在三国的局势又稳定下来后,又开始了漫长的拉锯战争。在西线,蜀汉和魏国在秦岭一带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这次战争基本以诸葛亮主动出击为主,但是基本都是失败。而在东线,孙吴和魏国长期在淮南一带对峙。

西晋版图

大约在公元250年前后,魏蜀吴三国先后走向了衰落。蜀汉方面,253年,继承诸葛亮的费祎去世,蜀汉内政无人治理,姜维连年征战,蜀汉国力大不如前。同时黄皓等开始专权,导致蜀国国力大不如从前253年,孙峻杀诸葛恪,开始专权东吴,造成了东吴的长期内乱,严重削弱了势力。魏国方面,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掌握了魏国的大权,开始了司马氏的统治。此后,三国开始从对峙向统一的方向发展。263年,司马氏派遣邓艾灭蜀国。280年,司马氏又灭了吴国。从此,三国时代正式宣告结束,进入了晋朝的统治。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2/169625849010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