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米拉战役波斯兵力(高加米拉战役)
高加米拉战役:改变世界文明格局的波斯灭国之战
公元前331年,来自半个文明世界的军队,集中到两河流域北部的高加米拉平原。他们不仅分头为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作战,也将在此彻底终结当世第一的强国波斯。但更重要的是,胜负本身还会永远改变世界文明的格局。
势不可挡的新帝国亚历山大的到来 改变了大半个亚洲的历史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亚历山大率领他的马其顿-希腊联军登陆亚洲,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浩大远征。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从波斯帝国手中夺走了整个半个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的控制权。无论是波斯贵族的骑兵,还是希腊与腓尼基人的舰队,都没能挡住马其顿征服者的步伐。以至于像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和孟菲斯这样的本土大城,都在对方的先头部队抵达后就宣布投诚。
作为征伐核心的马其顿人,实际上正统领着一个由泛希腊文化成员所组成的国家联盟。除了马其顿王国本部,还包括了依附于他们的北希腊地区和大片色雷斯人部族。就算曾经多次聚兵抵抗的各希腊城邦,也在胁迫和利诱面前选择了妥协。他们一同为亚历山大提供了远多于马其顿本族部队的军事力量。帮助大帝在身处前线的同时,不至于后院着火,失去同本土的联系。由于彼此间都以希腊文化相通,所以在面对波斯人势力时会相对团结。
马其顿王国(橙)与他的希腊同盟(黄)
在具体事务上,亚历山大可以用自己的主力军团去不断挑战对手,但不可能将主力分散到占领区进行消耗。所以,希腊联盟的舰队成为马其顿人控制爱琴海水域的关键性力量。他们的各类雇佣重步兵也成为了马其顿地方总督的武力保障。大量的商贩带来必要的补给品,而工程师为远征军制造他们所需要的攻城武器。至于来自各特定区域的骑兵、轻步兵,也是亚历山大弥补主力军系短板的必然选择。
当马其顿人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整个幼发拉底河以西,又让大量的腓尼基人、塞浦路斯人、乞里西亚人、犹太人和埃及人也纷纷入伙。通过保持原有的地方自治权和分发夺来的波斯金库,亚历山大在实际上已初步建立了只属于自己的“新波斯帝国”。但只要原有的波斯中央权威还在,他的霸权就看上去像是一个临时的军事幕府。加上幼发拉底河本身不是好的自然屏障,无法阻挡依然财大气粗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迫使马其顿军队必须继续向东。
在埃及接受祭祀朝拜的亚历山大
实力犹存的老霸主大流士三世在面对马其顿时处于被压制地位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帝国就在不断遭遇挫败。虽然有非常成熟的王家大道系统,但可靠传递即时消息仍显得非常不现实。在波斯大王的决策抵达之前,形势往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反馈也需要时间抵达中央宫廷,并让重大决策显得永远比马其顿人要慢一拍。即便大流士选择了最佳的战略阵地,还是无法抵抗广袤版图所带来的距离遥远。
尽管波斯输掉了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战役,但并没有失去继续抵抗的实力。通过两个世纪积累起来的国库,也不可能因为两次拨款被劫而失去招募能力。加上亚历山大沿着地中海南下时,被提尔的腓尼基人和加沙的阿拉伯人拖延了很久,给了波斯帝国以继续招兵买马的时间。他们的总基地就设在两河北部的亚述平原,依靠河道水运和巴比伦尼亚的农业产出进行补给,也可以通过去往米底的古老道路输送兵员。至于空旷的地貌本身,也是聚拢大规模部队和进行决定性会战的理想场所。
大流士将基地和战场都设在了两河北部的亚述地区
在具体的部队构成上,大流士尽可能使用各地的精锐,避免因兵员素质太差而造成不必要麻烦。由于此前的战损和走失,作为精锐的希腊雇佣军只剩下了2000多人。但依然有大量已换装希腊武器的本族步兵和不死军可供差遣。同时,曾由他担任总督的亚美尼亚与卡帕多西亚人也继续终于波斯,为其提供了很有战斗力的分队。加上从叙利亚等地撤出来的贵族士兵与姗姗来迟的东部驻军,足以同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再次大战。
大流士甚至还从印度河流域征集了骑兵、战象,并制造和集中了200辆战车,以便在平原战场上发挥巨大威力。虽然其总兵力不可能达到古代作家笔下的百万之众,但保持对马其顿人的2:1优势也并不困难。
波斯帝国依然有足够的财力招募庞大军队
唯一的问题在于,马其顿军队会从什么方向进军?历史上,大量希腊化士兵只有在库纳克萨战役中才兵临过两河地区。那支由波斯叛乱者领军的队伍,期望走最为便捷的南线进攻巴比伦,却因恶劣的地形而遭遇补给困难。大流士也效仿当年的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将沿途的水井填埋,并收割粮食、摧毁果园,不给入侵者以可用的物资。
如果亚历山大选择从北线进攻,那么就需要再渡过底格里斯河,前进步伐会非常缓慢。以逸待劳的守军,可以从容选择应对之策。
正在狩猎训练的波斯贵族骑兵
勇往直前公元前331年 马其顿军队越过了幼发拉底河
公元前331年的夏季结束,马其顿大军度过幼发拉底河,朝着大流士所在的方向前进。亚历山大此行的目的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巴比伦城,却更希望直接找到波斯主力军决战。因为从过往的交手记录来看,大流士精于战略谋划而不擅长临战指挥。马其顿的新型军队,也胜于波斯的传统模式。因此,没有什么能比决战更显得一劳永逸。
当然,考虑到大流士能筹备了不亚于伊苏斯战役时的部队规模,亚历山大也通过各种办法扩充了自己的兵力。除了将从本土赶来的援军分配到各分队当中,他还破天荒的将大量希腊同盟军集中起来,用于正面交战。同时,一些新募集的雇佣军也逐步从欧洲赶到,有利于他筹划更精妙的战术布局。于是,在高加米拉战役前夕,马其顿野战军的规模扩大了约1/3,包括40000名马其顿、希腊和色雷斯的轻重步兵,7000名同样来自以上地区的各色骑兵。
大量希腊同盟军是马其顿东征的幕后英雄
当远征军逐步接近底格里斯河后,发现已有近20000人的波斯军队在对岸监视着他们。那是叙利亚总督马扎亚斯率领的帝国西部残军,以来自叙利亚和卡帕多西亚的骑兵为主。由于缺乏步兵力量,他们实际上无法阻挡马其顿人渡河,否则将可能重演格拉尼卡斯河的悲剧。而亚历山大麾下部队的渡河速度,也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由于主力士兵大都自己背负武器和给养,没有太过繁杂的辎重负担,仅仅通过充气的皮囊就能完成泅渡。自知无法有所作为的马扎亚斯,就及时离开了渡口,去到亚述平原的基地同主力汇合。
之后的数日内,诡异的月食现象让两方都暂停了战争行为。在看重天象与启示的古代,月食属于典型的不祥之兆。亚历山大为安抚士兵而宣布全军休整,大流士也胆战心惊的阅读着巴比伦祭祀们的占卜结果。
波斯帝国的末代叙利亚总督 马扎亚斯
军事角度而言,月食的突然出现,反而让双方都有了更多准备时间。大流士派人不断整平那片名为高加米拉的荒原战场,以便最大程度的展开部队,并给骑兵和战车的活动提供方便。亚历山大也忙着率领精锐骑兵四处游击,驱逐和抓捕波斯人的小股斥候力量,并进一步确定波斯主力军的所在位置。作为辅助部队的同盟者和辎重,也在渡河后构筑了坚固营垒,让远征军在陌生的环境内拥有一块自己的“立足之地”。最后,亚历山大还不忘控制了一座可以俯视未来战场的小山,对大流士的军队做了详细的评估。
到这年的9月底,马其顿军队继续向东前进,在离开主要营地后停顿于高加米拉平原的西侧。亚历山大召集了所有大小分队的指挥官,宣布了自己思索多日的部署计划。除了按照常规,依次部署伙伴骑兵、近卫军步兵和各长枪方阵团外,还着重加强了两翼外围的掩护兵力。同时,将同盟军单独列为第二线预备队,应付波斯人必然施展的包抄策略。这一决策的灵感,其实可能就源自色诺芬笔下的波斯立国者--居鲁士大帝。他在同吕底亚帝国的决战中,使用过类似的布阵方式。如今,亚历山大却要用类似的方法,对抗居鲁士的直系后人。
大战前夕 亚历山大还亲自率军击溃了几批波斯斥候
波斯大王的最后一搏大流士在高加米拉战场上凑齐了200辆卷镰战车
在得到马其顿军队步步紧逼的消息后,等候多时的大流士也确定了自己的作战方案。他将用大量的战车和战象去扰乱马其顿人的阵脚,并用优势骑兵去同时包抄对手的两翼。最后以部署在前沿的精锐步兵为向导,策动二线援军围歼整支马其顿主力。
为此,他就下令庞大的军队提前完成布阵。纵使要士兵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度过整夜,也不能给对手以任何发起夜袭的可乘之机。然而,正是这个决定让他的想法被亚历山大看的一清二楚。
高加米拉战役前 波斯人只剩下了2000名希腊雇佣军
马其顿人注意到,大流士的希腊雇佣军数量极少,几乎仅相当于己方的两个步兵团规模。因此,其所在的右翼就势必是真正的主攻方向。在他们的外侧,除了来自高加索地区的轻装步兵外,都是由叙利亚、卡帕多西亚人和亚美尼亚来的精锐重骑兵为主。加上里海南岸与帕提亚地区的补充兵力,具有极强的攻击下。在他们的身前是50辆带头冲锋的卷镰战车,身后是善于步战的卡利亚人、巴比伦人、米底人和骑兵素质一流的斯基泰人。
亚历山大一定也会非常在意对方的左翼部署,因为那会是大流士对于伊苏斯之战的教训总结。除了效仿希腊人组建的卡尔达克步兵外,那里集中了来自波斯、巴克特里亚和里海沿岸的众多骑兵。显然,波斯大王这次不想自己的左路被轻易突破,所以给负责这一翼指挥的总督贝瑟斯以机动力极强的部队。足足100辆卷镰战车被部署在阵前,显然有直接冲乱马其顿精锐的意味。哪怕不能击溃对手,也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拖延,给右翼重兵争取时间。
晚期的波斯帝国 具装重骑兵
最后在中路,大流士的个人安危由不死军步兵和皇室贵族骑兵负责。他们的前方不仅有50辆战车,还有15头来自印度的大象。只是由于缺乏使用这些巨兽的经验,波斯大王最后决定将其全部留在了后方营地。
波斯人作战计划的最大缺陷,是如何在混乱的战场上控制如此庞大的部队。根据最为保守的估计,其总兵力规模最少也接近10万人。在相隔数里的战场上,左-中-右三军都由复杂的兵种构成多线。所以,其大部分兵力会在开战后就失去控制。大流士的本意或许是让两位总督自行发挥,只在整体布局上做出要求。但这也为他的最后失败埋下了隐患。
大流士三世与他的贴身侍卫
史诗级强袭高加米拉战役的双方布局与行动模式
10月1日,厉兵秣马的两军正式向着对方位置前进。亚历山大率全部又马其顿贵族组成的领伙伴骑兵,习惯性出现在主力阵线右翼,也引得波斯方面重点关照。
当大帝指挥着全军向右翼发起斜行机动后,大流士也让自己的左右两翼开始分头夹击。分散在三个正面的200辆战车,也几乎同时向着眼前的目标发起冲击。至此,决定亚洲未来数百年命运的高加米拉战役,全面爆发!
在马其顿军队中大量服役的色雷斯标
考虑到己方劣势兵力完全被暴露在开阔地形上,亚历山大在各分队前都部署了大量轻装步兵。其中既有最为善战的阿哥瑞安标枪兵,也有来自其他色雷斯部落的山地战士。他们身边往往还有来自马其顿或克里特的精锐弓箭手掩护,非常适合围杀那些处于加速度状态的战车。
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部分波斯战车在半途中就惨遭拦截。少量幸存者得以靠近正在向右侧机动的长枪方阵,却依然被训练有素的士兵散开躲避。随之而来的是位于二线的希腊同盟军,他们非常轻松的就将这些漏网之鱼全部消灭。
大部分波斯战车都没有能够接近马其顿方阵部队
但波斯的攻势远不止如此。长期担任巴克特里亚总督的贝瑟斯,策动大量的东方骑兵杀向亚历山大本人所在的右翼先锋位置。这些人马具装的精锐分队,很快将轻装的希腊雇佣骑兵击溃,并惹得亚历山大派出更多同盟军上前迎战。马其顿军队的战场指挥系统,在这样的机动交战中优势明显。亚历山大一方面要指挥身边的骑兵机动,一面还能通过传令兵、吹号和军旗等手段,调拨其他位置的部队相互增援。
于是,先前还气势汹汹的东方骑兵们突然发现,自己忽然深陷对手部署的战术陷阱。不仅有更多马其顿的同盟骑兵向他们发起反冲锋,周围还有赶来的轻步兵对自己投射火力,甚至有招募自亚该亚地区的希腊重步兵进行掩护。这些都是亚历山大布置在右翼外侧的预备力量,思路与大流士的集团分兵之策类似。但更小的分队规模,不仅节约了有限的兵力,还赋予指挥者以更多灵活搭配的选择。
波斯的东部骑兵并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预定目标
贝瑟斯则只能让更多骑兵上前施压,绕到跟外侧的位置突袭。但在那里,他们又遇到了从第二线赶来的希腊同盟军步兵,继而被重步兵的盾墙挡住去路。因此,波斯左翼虽然在场面上看似围攻着马其顿人的右翼,实际却被不断前进的对方赶着向后撤退。
在战场的另一头,马扎亚斯的情况与贝瑟斯类似。大量武装到牙齿的重装骑兵,在骑射手掩护下尝试侧翼突袭。但他们也遭到了克里特弓箭手和色雷斯标枪兵的远程狙击。负责马其顿左翼指挥的老将帕曼尼奥,一样可以用来自雅典的雇佣步兵和其他希腊骑兵,不停的向波斯人发起反冲击。其中,又以来自法尔萨鲁斯等帖撒利城市的骑兵最为精锐。他们有着堪比马其顿贵族的骑战水准,在同亚洲强敌的对抗中不落下风。
马其顿骑兵在近身作战中有很大优势
当马扎亚斯不断延伸侧翼兵力,同样会遇到从第二线赶来增援的希腊同盟军。而由于骑兵的出击速度过快,负责支援的步兵实际上还无法及时就位。他们唯一的战果,就是让整个马其顿左翼停下来进行防御。当亚历山大亲自节制的右翼不断前行后,就在中路的方阵步兵之间形成了一个致命的空档。
一直稳居中路的大流士,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机会。他不仅派出来自印度的骑兵从正面发起进攻,也开始将原本排在二线位置的步兵也及时调拨上来。这个过程势必会比较缓慢,但在两翼部队都以全力出击的情况下,他和不死军步兵的周围实际上也没有了其他掩护部队。他深知亚历山大擅长侧翼突袭,不希望这一失误被对手借机抓住。但波斯军队的低效调度能力,还是让马其顿人觅得良机。
在波斯的两路牵制下 马其顿全军也断成两截
到目前为止,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与近卫军步兵都没有直接参战。他们在周围盟军掩护下,稳步而坚定的离开原有位置,努力机动到波斯中央战线的侧翼。虽然周遭早已杀成一片,但他们却还在苦等自己的最佳下手时间。为此,他们不仅要面临整条战线断裂的危局,还必须对从侧后方掠过的印度骑兵也视而不见。
直到亚历山大发现整个波斯左翼已经被完全挤压出原有位置,才下令伙伴骑兵和3000名近卫军步兵加速前进,转向大流士应该所在的左侧。在迟钝波斯二线部队就位前,发起了决定整场战役胜负的致命一击。
协同冲击的马启迪骑兵与精英步兵
于是,在大流士等人的惊恐注视下,亚历山大和他精英骑兵们拍马杀到。负责保卫大王安全的万名不死军也立刻转头迎战,但面对大量居高临下的3米长枪刺击,只用2米长矛的他们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伙伴骑兵的高速冲锋,更是让适合远距离作战的复合弓迅速失效,战斗完全成为了血腥的近身肉搏。
很快,又有马其顿近卫步兵及时杀到,配合骑兵展开了对波斯大军核心的联合绞杀。虽然波斯的最精锐步兵始终拼死抵抗,却发现自己完全缺乏友军协助。随着4个马其顿长枪方阵的靠近,密集的枪林彻底将波斯人压制下去。
马其顿长枪方阵实际上只参与了最后阶段的战斗
相比此前在伊苏斯时的逃跑,大流士选择战斗到底。但一支乱军丛中射来的标枪,击毙了为波斯大王驾车的驭手。由于场面混乱和视线不清,不少士兵以为是大王本人遭遇斩首。恐惧迅速在全军中蔓延开来,致使不少人开始逃跑。事已至此,大流士也只能在左右人的要求下离开,在亚历山大渴求的目光中没入尘烟。
已初步获得胜利的亚历山大,准备继续进行追击,可来自战场另一侧的消息却打断了他的原定计划。
混乱中 大流士被麾下士兵误认为已经阵亡
只有两个步兵团为依托的帕曼尼奥,向亚历山大发出了求援,表示自己已被马扎亚斯的部队所完全包围。此外,印度骑兵攻击临时辎重营的消息也一并抵达。两件事情同时发生,让马其顿国王不得不调头冲向自己的左翼部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实际上已开始疯狂突围的叙利亚和印度骑兵。经过惨烈的近距离搏杀,伙伴骑兵完成了对友军的救助,而波斯人也得以在乱局中逃出生天。他们在右路打的异常顽强,却不能挽救整场战役的结局。
亚历山大在不利局势下 施展了惯用的右翼斜击战术
撼动文明的格局战后 亚历山大乘坐俘虏的波斯帝王战车进入巴比伦
随着高加米拉战役的分出胜负,波斯帝国失去了最后击败马其顿人的机会。大流士三世不得不撇下重要的巴比伦城,逃往更东方的米底地区避难。整个富庶的巴比伦尼亚也完全陷入了无防御状态,在稍后被亚历山大的军队所轻易征服。
在持续数小时的激战中,双方的主力步兵实际上都没有太多交手机会。马其顿的长枪方阵都在伴随两翼的骑兵机动,仅仅有过同卷镰战车和小股敌人的战斗。加上战死的本族骑兵,伤亡不过100多人。但考虑到大量的高强度战斗由雇佣兵和同盟军完成,实际的伤亡数字无疑会高出许多。
正在打扫战场的马其顿士兵
波斯人在战役中的损失同样不宜高估。尽管两翼的骑兵和不死军都遭到毁灭性打击,但主力军其实依然保持完好。甚至还有在伊苏斯战役中幸存的2000希腊步兵,也幸运的在高加米拉战场中求得生存。波斯右翼骑兵的过快冲锋,让他们实际上远离了主要战斗。他们也是全军出现大规模溃散后,撤退秩序最好的分队。稍后, 他们再次汇入了大流士的残军队伍,与贝瑟斯的东方部队一起,成为波斯大王的剩余力量。古典希腊-罗马作家笔下的近90000伤亡,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生。
但由于高加米拉战役的失败,大流士失去了作为帝国经济核心的巴比伦和主要的国库资金。大批来自不同省份的部队,不是按原路逃回家乡,就是因为长期失败而对抵抗不再抱有信心。贵为叙利亚总督的马扎亚斯,就是在战后投降的众多波斯贵胄之一。因此,大流士的波斯军队实际上是被亚历山大所完全瓦解。
换装了希腊武器的波斯不死军士兵
当时的参战双方都不会想到,随着巴比伦城的陷落,世界文明的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此前,两河流域一直都是可以左右世界局势发展的中心区域。但随着马其顿和大量同盟士兵的涌入,来自爱琴海对岸的希腊文化将占据上层位置。此后的几百年里,希腊文化都将在亚洲多个地区成为风尚。因此,高加米拉战役实际上也是古典两河文明的地位终结之战。
不过,大流士三世还是没有放弃抵抗马其顿入侵的最后一丝希望。他在离开巴比伦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对下一阶段的作战部署。战术水平远不如对手的波斯君主,会继续尝试以战略手段遏制对方。这也逼的亚历山大在取得史诗级大胜后,还得继续向东攻伐。
波斯帝国的绝唱,大流士的悲歌,亚历山大伟大之役-高加米拉之战
马其顿王菲力二世率领强悍马其顿大军南征北战,使之成为希腊世界最强大力量。他的儿子,年轻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父亲的智慧和勇敢,不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入室弟子,而且在军中很早就协助菲力二世指挥作战。当菲力二世遇刺身亡后(据说是被亚历山大和王后合谋杀害),留给20岁的亚历山大一支强大陆军,以及对马其顿闻风丧胆的希腊世界。
西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在彻底征服埃及之后,亲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通过两河流域,向波斯腹地巴比伦尼亚与伊朗高原进军,寻找波斯主力决战。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遭遇波斯军主力,随之爆发著名的高加米拉战役。这场战役充分展示出马其顿军的作战特点,也使得波斯帝国走向殒灭。
马其顿与波斯之间有着世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曾经被打败并且失去了妻子和儿子,为了挽回面子和维护王者的尊严,“义愤填膺”的波斯王大流士这次下定决心要战胜马其顿大军。
最终,他集结了4万骑兵,90余万步兵和200辆镰刀战车,150头战象,总兵力达100万,并且武器装备也进行了改良,波斯骑兵大部分配备了鳞甲,过去惯用的标枪也更换为希腊式样的长矛,步兵则换装更大、更厚重的盾牌。为了方便战车和骑兵作战甚至对战场的地面进行了修缮。虽然人数占据优势,但是士兵素质却十分不堪。
大流士殚精竭虑寻求击破马其顿密集阵的良策,最后寄希望于镰刀战车(刀轮战车)。
这种可怕的战车由4匹披甲的战马拖动,每辆战车有驭手和士兵各1人,装备长约三米的矛,大量弓箭以及数支标枪。战车的车辕向前突出数米,顶部装有锋利的冲角,显然是用于突破敌人的盾牌防线;轮轴两头还装备有一米长的三棱镰刀,冲进希腊密集阵时高速转动的利刃无坚不摧,能够扫杀近旁的敌兵。
亚历山大面对庞大数目的波斯军也不敢掉以轻心,但他坚信自己可以战胜这个骄傲而强大的大流士。
战役开始前,亚历山大分析地形后将马其顿军摆成一个“┌─┐”型空心方阵,使左、右、前三面都构成正面,均可以与对方接战,还可以避免被波斯大军迂回。
当大流士三世发现两军运动的结果可能越出波斯事先选定并已经平整过地面,以便战车发挥威力的预定战场时,命令左翼骑兵发动攻击,截住马其顿右翼,并尽快迂回。另外面对可怕的波斯刀轮战车,亚历山大发明出一套特有的防御战术。
如果您看过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就完全明白这种防御战术,当方阵步兵指挥官发觉战车直冲而来时,即下令开始布陷阱。中央部份马其顿轻步兵掩护兵力用弓箭和投石阻止住波斯军中央的战车冲锋。方阵中间士兵开始往左右移动,诱敌从中长驱直入。两旁士兵所持长矛迫使马匹往袋口内狂奔。袋口最底端是四排手持长矛,留在原地不动的战士。
当战车接近时,指挥官一声令下,这些士兵即持矛作攻击状,逼使奔跑中马匹急停。这时“口袋”外等候的刀斧手入内将马匹刺的肚破肠流,并砍杀车上波斯骑兵。之后,重新整队成方阵继续前进。
当刀轮战车被消灭后,高加米拉战役最有决定意义的一幕开始了:波斯左翼骑兵依仗数量众多,迂回至亚历山大的右翼,但是迂回以后,波斯左翼和中央之间出现了一个空洞衔接不上。亚历山大看准这个战机,亲率右翼精锐的近卫骑兵,连同中央的四个重步兵方阵,向这个空洞后面的波斯军中央猛冲过去,这是波斯御林军和大流士三世本人所在的地方,
接下去战局的发展同上一次大流士失败的伊苏斯战役同出一辙,希腊雇佣军在来自两面的夹击下崩溃,将大流士三世和他的禁卫军步兵暴露在马其顿骑兵的锋芒之下。
亚历山大在一群近卫骑兵的保护下,迅速冲到大流士战车近前,在这里遭遇波斯禁卫军的拼死抵抗,每前进一步都必须斩杀数人。
历史记载了这决定性的一幕,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相距大概只有30米时,两人几乎同时向对方投掷出标枪,都都没有命中目标,但大流士的车夫却被亚历山大投出的标枪击中。大流士看到车夫毙命,跳上一匹快马逃之夭夭,而波斯王的逃遁导致整个波斯阵线的崩溃。由于战场上一片混乱,沙尘四起,附近的波斯士兵误以为被杀掉就是波斯王本人,亚历山大借此机会大喊“波斯王已被我杀掉!”这迅速引发了雪崩效应,波斯阵营也很快溃不成军。
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波斯军最终全军溃退。马其顿军占领了波斯军营地,缴获了大量战利品。据说此役波斯军战死30万人,而马其顿军则只损失一千马匹和几百人。此战之后后波斯半壁江山全部沦落,再无兵力可与亚历山大抗衡,大流士本人逃到中亚的米底。
而这场战役之时,亚历山大才27岁。一度辉煌强大的波斯王朝就在高加米拉之役后,国运被正式画下句点,剩余城市或据点,在天生王者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联军接战后全部投降……
高加米拉:亚历山大大帝的毁灭波斯帝国之战
公元前331年,来自半个文明世界的军队,集中到两河流域北部的高加米拉平原。他们不仅分头为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作战,也将在此彻底终结当世第一的强国波斯。但更重要的是,胜负本身还会永远改变世界文明的格局。
势不可挡的新帝国亚历山大的到来 改变了大半个亚洲的历史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亚历山大率领他的马其顿-希腊联军登陆亚洲,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浩大远征。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从波斯帝国手中夺走了整个半个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的控制权。无论是波斯贵族的骑兵,还是希腊与腓尼基人的舰队,都没能挡住马其顿征服者的步伐。以至于像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和孟菲斯这样的本土大城,都在对方的先头部队抵达后就宣布投诚。
作为征伐核心的马其顿人,实际上正统领着一个由泛希腊文化成员所组成的国家联盟。除了马其顿王国本部,还包括了依附于他们的北希腊地区和大片色雷斯人部族。就算曾经多次聚兵抵抗的各希腊城邦,也在胁迫和利诱面前选择了妥协。他们一同为亚历山大提供了远多于马其顿本族部队的军事力量。帮助大帝在身处前线的同时,不至于后院着火,失去同本土的联系。由于彼此间都以希腊文化相通,所以在面对波斯人势力时会相对团结。
马其顿王国(橙)与他的希腊同盟(黄)
在具体事务上,亚历山大可以用自己的主力军团去不断挑战对手,但不可能将主力分散到占领区进行消耗。所以,希腊联盟的舰队成为马其顿人控制爱琴海水域的关键性力量。他们的各类雇佣重步兵也成为了马其顿地方总督的武力保障。大量的商贩带来必要的补给品,而工程师为远征军制造他们所需要的攻城武器。至于来自各特定区域的骑兵、轻步兵,也是亚历山大弥补主力军系短板的必然选择。
当马其顿人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整个幼发拉底河以西,又让大量的腓尼基人、塞浦路斯人、乞里西亚人、犹太人和埃及人也纷纷入伙。通过保持原有的地方自治权和分发夺来的波斯金库,亚历山大在实际上已初步建立了只属于自己的“新波斯帝国”。但只要原有的波斯中央权威还在,他的霸权就看上去像是一个临时的军事幕府。加上幼发拉底河本身不是好的自然屏障,无法阻挡依然财大气粗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迫使马其顿军队必须继续向东。
在埃及接受祭祀朝拜的亚历山大
实力犹存的老霸主大流士三世在面对马其顿时处于被压制地位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帝国就在不断遭遇挫败。虽然有非常成熟的王家大道系统,但可靠传递即时消息仍显得非常不现实。在波斯大王的决策抵达之前,形势往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反馈也需要时间抵达中央宫廷,并让重大决策显得永远比马其顿人要慢一拍。即便大流士选择了最佳的战略阵地,还是无法抵抗广袤版图所带来的距离遥远。
尽管波斯输掉了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战役,但并没有失去继续抵抗的实力。通过两个世纪积累起来的国库,也不可能因为两次拨款被劫而失去招募能力。加上亚历山大沿着地中海南下时,被提尔的腓尼基人和加沙的阿拉伯人拖延了很久,给了波斯帝国以继续招兵买马的时间。他们的总基地就设在两河北部的亚述平原,依靠河道水运和巴比伦尼亚的农业产出进行补给,也可以通过去往米底的古老道路输送兵员。至于空旷的地貌本身,也是聚拢大规模部队和进行决定性会战的理想场所。
大流士将基地和战场都设在了两河北部的亚述地区
在具体的部队构成上,大流士尽可能使用各地的精锐,避免因兵员素质太差而造成不必要麻烦。由于此前的战损和走失,作为精锐的希腊雇佣军只剩下了2000多人。但依然有大量已换装希腊武器的本族步兵和不死军可供差遣。同时,曾由他担任总督的亚美尼亚与卡帕多西亚人也继续终于波斯,为其提供了很有战斗力的分队。加上从叙利亚等地撤出来的贵族士兵与姗姗来迟的东部驻军,足以同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再次大战。
大流士甚至还从印度河流域征集了骑兵、战象,并制造和集中了200辆战车,以便在平原战场上发挥巨大威力。虽然其总兵力不可能达到古代作家笔下的百万之众,但保持对马其顿人的2:1优势也并不困难。
波斯帝国依然有足够的财力招募庞大军队
唯一的问题在于,马其顿军队会从什么方向进军?历史上,大量希腊化士兵只有在库纳克萨战役中才兵临过两河地区。那支由波斯叛乱者领军的队伍,期望走最为便捷的南线进攻巴比伦,却因恶劣的地形而遭遇补给困难。大流士也效仿当年的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将沿途的水井填埋,并收割粮食、摧毁果园,不给入侵者以可用的物资。
如果亚历山大选择从北线进攻,那么就需要再渡过底格里斯河,前进步伐会非常缓慢。以逸待劳的守军,可以从容选择应对之策。
正在狩猎训练的波斯贵族骑兵
勇往直前公元前331年 马其顿军队越过了幼发拉底河
公元前331年的夏季结束,马其顿大军度过幼发拉底河,朝着大流士所在的方向前进。亚历山大此行的目的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巴比伦城,却更希望直接找到波斯主力军决战。因为从过往的交手记录来看,大流士精于战略谋划而不擅长临战指挥。马其顿的新型军队,也胜于波斯的传统模式。因此,没有什么能比决战更显得一劳永逸。
当然,考虑到大流士能筹备了不亚于伊苏斯战役时的部队规模,亚历山大也通过各种办法扩充了自己的兵力。除了将从本土赶来的援军分配到各分队当中,他还破天荒的将大量希腊同盟军集中起来,用于正面交战。同时,一些新募集的雇佣军也逐步从欧洲赶到,有利于他筹划更精妙的战术布局。于是,在高加米拉战役前夕,马其顿野战军的规模扩大了约1/3,包括40000名马其顿、希腊和色雷斯的轻重步兵,7000名同样来自以上地区的各色骑兵。
大量希腊同盟军是马其顿东征的幕后英雄
当远征军逐步接近底格里斯河后,发现已有近20000人的波斯军队在对岸监视着他们。那是叙利亚总督马扎亚斯率领的帝国西部残军,以来自叙利亚和卡帕多西亚的骑兵为主。由于缺乏步兵力量,他们实际上无法阻挡马其顿人渡河,否则将可能重演格拉尼卡斯河的悲剧。而亚历山大麾下部队的渡河速度,也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由于主力士兵大都自己背负武器和给养,没有太过繁杂的辎重负担,仅仅通过充气的皮囊就能完成泅渡。自知无法有所作为的马扎亚斯,就及时离开了渡口,去到亚述平原的基地同主力汇合。
之后的数日内,诡异的月食现象让两方都暂停了战争行为。在看重天象与启示的古代,月食属于典型的不祥之兆。亚历山大为安抚士兵而宣布全军休整,大流士也胆战心惊的阅读着巴比伦祭祀们的占卜结果。
波斯帝国的末代叙利亚总督 马扎亚斯
军事角度而言,月食的突然出现,反而让双方都有了更多准备时间。大流士派人不断整平那片名为高加米拉的荒原战场,以便最大程度的展开部队,并给骑兵和战车的活动提供方便。亚历山大也忙着率领精锐骑兵四处游击,驱逐和抓捕波斯人的小股斥候力量,并进一步确定波斯主力军的所在位置。作为辅助部队的同盟者和辎重,也在渡河后构筑了坚固营垒,让远征军在陌生的环境内拥有一块自己的“立足之地”。最后,亚历山大还不忘控制了一座可以俯视未来战场的小山,对大流士的军队做了详细的评估。
到这年的9月底,马其顿军队继续向东前进,在离开主要营地后停顿于高加米拉平原的西侧。亚历山大召集了所有大小分队的指挥官,宣布了自己思索多日的部署计划。除了按照常规,依次部署伙伴骑兵、近卫军步兵和各长枪方阵团外,还着重加强了两翼外围的掩护兵力。同时,将同盟军单独列为第二线预备队,应付波斯人必然施展的包抄策略。这一决策的灵感,其实可能就源自色诺芬笔下的波斯立国者--居鲁士大帝。他在同吕底亚帝国的决战中,使用过类似的布阵方式。如今,亚历山大却要用类似的方法,对抗居鲁士的直系后人。
大战前夕 亚历山大还亲自率军击溃了几批波斯斥候
波斯大王的最后一搏大流士在高加米拉战场上凑齐了200辆卷镰战车
在得到马其顿军队步步紧逼的消息后,等候多时的大流士也确定了自己的作战方案。他将用大量的战车和战象去扰乱马其顿人的阵脚,并用优势骑兵去同时包抄对手的两翼。最后以部署在前沿的精锐步兵为向导,策动二线援军围歼整支马其顿主力。
为此,他就下令庞大的军队提前完成布阵。纵使要士兵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度过整夜,也不能给对手以任何发起夜袭的可乘之机。然而,正是这个决定让他的想法被亚历山大看的一清二楚。
高加米拉战役前 波斯人只剩下了2000名希腊雇佣军
马其顿人注意到,大流士的希腊雇佣军数量极少,几乎仅相当于己方的两个步兵团规模。因此,其所在的右翼就势必是真正的主攻方向。在他们的外侧,除了来自高加索地区的轻装步兵外,都是由叙利亚、卡帕多西亚人和亚美尼亚来的精锐重骑兵为主。加上里海南岸与帕提亚地区的补充兵力,具有极强的攻击下。在他们的身前是50辆带头冲锋的卷镰战车,身后是善于步战的卡利亚人、巴比伦人、米底人和骑兵素质一流的斯基泰人。
亚历山大一定也会非常在意对方的左翼部署,因为那会是大流士对于伊苏斯之战的教训总结。除了效仿希腊人组建的卡尔达克步兵外,那里集中了来自波斯、巴克特里亚和里海沿岸的众多骑兵。显然,波斯大王这次不想自己的左路被轻易突破,所以给负责这一翼指挥的总督贝瑟斯以机动力极强的部队。足足100辆卷镰战车被部署在阵前,显然有直接冲乱马其顿精锐的意味。哪怕不能击溃对手,也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拖延,给右翼重兵争取时间。
晚期的波斯帝国 具装重骑兵
最后在中路,大流士的个人安危由不死军步兵和皇室贵族骑兵负责。他们的前方不仅有50辆战车,还有15头来自印度的大象。只是由于缺乏使用这些巨兽的经验,波斯大王最后决定将其全部留在了后方营地。
波斯人作战计划的最大缺陷,是如何在混乱的战场上控制如此庞大的部队。根据最为保守的估计,其总兵力规模最少也接近10万人。在相隔数里的战场上,左-中-右三军都由复杂的兵种构成多线。所以,其大部分兵力会在开战后就失去控制。大流士的本意或许是让两位总督自行发挥,只在整体布局上做出要求。但这也为他的最后失败埋下了隐患。
大流士三世与他的贴身侍卫
史诗级强袭高加米拉战役的双方布局与行动模式
10月1日,厉兵秣马的两军正式向着对方位置前进。亚历山大率全部又马其顿贵族组成的领伙伴骑兵,习惯性出现在主力阵线右翼,也引得波斯方面重点关照。
当大帝指挥着全军向右翼发起斜行机动后,大流士也让自己的左右两翼开始分头夹击。分散在三个正面的200辆战车,也几乎同时向着眼前的目标发起冲击。至此,决定亚洲未来数百年命运的高加米拉战役,全面爆发!
在马其顿军队中大量服役的色雷斯标
考虑到己方劣势兵力完全被暴露在开阔地形上,亚历山大在各分队前都部署了大量轻装步兵。其中既有最为善战的阿哥瑞安标枪兵,也有来自其他色雷斯部落的山地战士。他们身边往往还有来自马其顿或克里特的精锐弓箭手掩护,非常适合围杀那些处于加速度状态的战车。
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部分波斯战车在半途中就惨遭拦截。少量幸存者得以靠近正在向右侧机动的长枪方阵,却依然被训练有素的士兵散开躲避。随之而来的是位于二线的希腊同盟军,他们非常轻松的就将这些漏网之鱼全部消灭。
大部分波斯战车都没有能够接近马其顿方阵部队
但波斯的攻势远不止如此。长期担任巴克特里亚总督的贝瑟斯,策动大量的东方骑兵杀向亚历山大本人所在的右翼先锋位置。这些人马具装的精锐分队,很快将轻装的希腊雇佣骑兵击溃,并惹得亚历山大派出更多同盟军上前迎战。马其顿军队的战场指挥系统,在这样的机动交战中优势明显。亚历山大一方面要指挥身边的骑兵机动,一面还能通过传令兵、吹号和军旗等手段,调拨其他位置的部队相互增援。
于是,先前还气势汹汹的东方骑兵们突然发现,自己忽然深陷对手部署的战术陷阱。不仅有更多马其顿的同盟骑兵向他们发起反冲锋,周围还有赶来的轻步兵对自己投射火力,甚至有招募自亚该亚地区的希腊重步兵进行掩护。这些都是亚历山大布置在右翼外侧的预备力量,思路与大流士的集团分兵之策类似。但更小的分队规模,不仅节约了有限的兵力,还赋予指挥者以更多灵活搭配的选择。
波斯的东部骑兵并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预定目标
贝瑟斯则只能让更多骑兵上前施压,绕到跟外侧的位置突袭。但在那里,他们又遇到了从第二线赶来的希腊同盟军步兵,继而被重步兵的盾墙挡住去路。因此,波斯左翼虽然在场面上看似围攻着马其顿人的右翼,实际却被不断前进的对方赶着向后撤退。
在战场的另一头,马扎亚斯的情况与贝瑟斯类似。大量武装到牙齿的重装骑兵,在骑射手掩护下尝试侧翼突袭。但他们也遭到了克里特弓箭手和色雷斯标枪兵的远程狙击。负责马其顿左翼指挥的老将帕曼尼奥,一样可以用来自雅典的雇佣步兵和其他希腊骑兵,不停的向波斯人发起反冲击。其中,又以来自法尔萨鲁斯等帖撒利城市的骑兵最为精锐。他们有着堪比马其顿贵族的骑战水准,在同亚洲强敌的对抗中不落下风。
马其顿骑兵在近身作战中有很大优势
当马扎亚斯不断延伸侧翼兵力,同样会遇到从第二线赶来增援的希腊同盟军。而由于骑兵的出击速度过快,负责支援的步兵实际上还无法及时就位。他们唯一的战果,就是让整个马其顿左翼停下来进行防御。当亚历山大亲自节制的右翼不断前行后,就在中路的方阵步兵之间形成了一个致命的空档。
一直稳居中路的大流士,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机会。他不仅派出来自印度的骑兵从正面发起进攻,也开始将原本排在二线位置的步兵也及时调拨上来。这个过程势必会比较缓慢,但在两翼部队都以全力出击的情况下,他和不死军步兵的周围实际上也没有了其他掩护部队。他深知亚历山大擅长侧翼突袭,不希望这一失误被对手借机抓住。但波斯军队的低效调度能力,还是让马其顿人觅得良机。
在波斯的两路牵制下 马其顿全军也断成两截
到目前为止,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与近卫军步兵都没有直接参战。他们在周围盟军掩护下,稳步而坚定的离开原有位置,努力机动到波斯中央战线的侧翼。虽然周遭早已杀成一片,但他们却还在苦等自己的最佳下手时间。为此,他们不仅要面临整条战线断裂的危局,还必须对从侧后方掠过的印度骑兵也视而不见。
直到亚历山大发现整个波斯左翼已经被完全挤压出原有位置,才下令伙伴骑兵和3000名近卫军步兵加速前进,转向大流士应该所在的左侧。在迟钝波斯二线部队就位前,发起了决定整场战役胜负的致命一击。
协同冲击的马启迪骑兵与精英步兵
于是,在大流士等人的惊恐注视下,亚历山大和他精英骑兵们拍马杀到。负责保卫大王安全的万名不死军也立刻转头迎战,但面对大量居高临下的3米长枪刺击,只用2米长矛的他们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伙伴骑兵的高速冲锋,更是让适合远距离作战的复合弓迅速失效,战斗完全成为了血腥的近身肉搏。
很快,又有马其顿近卫步兵及时杀到,配合骑兵展开了对波斯大军核心的联合绞杀。虽然波斯的最精锐步兵始终拼死抵抗,却发现自己完全缺乏友军协助。随着4个马其顿长枪方阵的靠近,密集的枪林彻底将波斯人压制下去。
马其顿长枪方阵实际上只参与了最后阶段的战斗
相比此前在伊苏斯时的逃跑,大流士选择战斗到底。但一支乱军丛中射来的标枪,击毙了为波斯大王驾车的驭手。由于场面混乱和视线不清,不少士兵以为是大王本人遭遇斩首。恐惧迅速在全军中蔓延开来,致使不少人开始逃跑。事已至此,大流士也只能在左右人的要求下离开,在亚历山大渴求的目光中没入尘烟。
已初步获得胜利的亚历山大,准备继续进行追击,可来自战场另一侧的消息却打断了他的原定计划。
混乱中 大流士被麾下士兵误认为已经阵亡
只有两个步兵团为依托的帕曼尼奥,向亚历山大发出了求援,表示自己已被马扎亚斯的部队所完全包围。此外,印度骑兵攻击临时辎重营的消息也一并抵达。两件事情同时发生,让马其顿国王不得不调头冲向自己的左翼部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实际上已开始疯狂突围的叙利亚和印度骑兵。经过惨烈的近距离搏杀,伙伴骑兵完成了对友军的救助,而波斯人也得以在乱局中逃出生天。他们在右路打的异常顽强,却不能挽救整场战役的结局。
亚历山大在不利局势下 施展了惯用的右翼斜击战术
撼动文明的格局战后 亚历山大乘坐俘虏的波斯帝王战车进入巴比伦
随着高加米拉战役的分出胜负,波斯帝国失去了最后击败马其顿人的机会。大流士三世不得不撇下重要的巴比伦城,逃往更东方的米底地区避难。整个富庶的巴比伦尼亚也完全陷入了无防御状态,在稍后被亚历山大的军队所轻易征服。
在持续数小时的激战中,双方的主力步兵实际上都没有太多交手机会。马其顿的长枪方阵都在伴随两翼的骑兵机动,仅仅有过同卷镰战车和小股敌人的战斗。加上战死的本族骑兵,伤亡不过100多人。但考虑到大量的高强度战斗由雇佣兵和同盟军完成,实际的伤亡数字无疑会高出许多。
正在打扫战场的马其顿士兵
波斯人在战役中的损失同样不宜高估。尽管两翼的骑兵和不死军都遭到毁灭性打击,但主力军其实依然保持完好。甚至还有在伊苏斯战役中幸存的2000希腊步兵,也幸运的在高加米拉战场中求得生存。波斯右翼骑兵的过快冲锋,让他们实际上远离了主要战斗。他们也是全军出现大规模溃散后,撤退秩序最好的分队。稍后, 他们再次汇入了大流士的残军队伍,与贝瑟斯的东方部队一起,成为波斯大王的剩余力量。古典希腊-罗马作家笔下的近90000伤亡,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生。
但由于高加米拉战役的失败,大流士失去了作为帝国经济核心的巴比伦和主要的国库资金。大批来自不同省份的部队,不是按原路逃回家乡,就是因为长期失败而对抵抗不再抱有信心。贵为叙利亚总督的马扎亚斯,就是在战后投降的众多波斯贵胄之一。因此,大流士的波斯军队实际上是被亚历山大所完全瓦解。
换装了希腊武器的波斯不死军士兵
当时的参战双方都不会想到,随着巴比伦城的陷落,世界文明的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此前,两河流域一直都是可以左右世界局势发展的中心区域。但随着马其顿和大量同盟士兵的涌入,来自爱琴海对岸的希腊文化将占据上层位置。此后的几百年里,希腊文化都将在亚洲多个地区成为风尚。因此,高加米拉战役实际上也是古典两河文明的地位终结之战。
不过,大流士三世还是没有放弃抵抗马其顿入侵的最后一丝希望。他在离开巴比伦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对下一阶段的作战部署。战术水平远不如对手的波斯君主,会继续尝试以战略手段遏制对方。这也逼的亚历山大在取得史诗级大胜后,还得继续向东攻伐。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1/16962507236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