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门在哪里(大明门)

时间:2023-10-10 06:58:24 来源:网络 编辑:凉话刺骨

文化时间 | 北京故宫的“五座大门”

文|汪金友 图|肖文津

我第一次去故宫时,进了以为就到了昔日皇帝住的地方。没想到,前边还有一座门,上边写的是端门。过了端门,又走了好远,发现还有一座更大的门,即午门。午门外的西侧,专门有一个卖票的地方。进了午门,才算真正进了故宫。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北京故宫的建设,基本按照南京故宫的布局,从南到北设置了5道大门。

一为大明门

大明门是北京故宫皇城的南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位置在今毛主席纪念堂一带。建好以后,由明代大学士解缙题写了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大明门改称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将此门改称中华门。

二为

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的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

三为端门

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比晚了3年。端门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和端正衣装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用品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

四为午门

午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通高37.95米。

五为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当时称奉天门。太和门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太和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后来清朝皇帝的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

大明中都城,就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居民腾迁后成了一座空城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他在建立大明王朝后,曾一度想将都城放在凤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洪武二年(1369)九月,他下诏以家乡临濠为中都。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修建中都城。但到了6年后的洪武八年(1375)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

皇城遗址卫星图(笔者绘草图)

中都城复原沙盘(摘自网络)

这一时候,中都城的皇城已经建成。虽然宣告停建了,但终洪武一朝,中都城里仍然在断断续续的搞工程。到了景泰年间,中都城重又开始建设。作为都城,它是有三道城墙,最里面是皇城,四门;中间是禁垣,四门;外城则开有九门,周长达30公里。

中都城航拍

尽管当时的大明王朝,首都在北京,南京是留都,中都并未发挥过实际作用,但禁垣以内,仍是不允许普通百姓居住的,直至崇祯八年(1635),社会流民甚多,才打破这一规定,自此中都才成为了老百姓的中都。进入清朝,中都不复存在,凤阳改成县。乾隆时期又相继拆毁外城和禁垣,修筑凤阳府城。

宫殿遗址

此后,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之乱,以及抗日战争,中都城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但最为彻底的毁坏,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运动。此后,中都城遗存不足三分之一,保存下来的,只有残长千米有余的皇城城墙,皇城护城河,以及午门的基座。

承天门遗址夯土

作为明初城市建设的蓝本,中都城的结构类似今天的北京故宫。外城不提,中都城的禁垣对应北京内城四门,分别是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皇城四门则是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是:凤阳桥、洪武门、大明门、承天门,其中承天门就是禁垣的城门。再往后,就是端门、午门。进了午门,也就是进了皇城了。

洪武门(重建)

大明门(重建)

午门(遗址修缮)

当年,皇城内有正殿、文华和英武两殿,文、武二楼,东、西、后三宫,金水河、金水桥等。午门外,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大社稷。中都城内外,还有城隍庙、国子监、会同馆、历代帝王庙、功臣庙、观星台、百万仓、军士营房、公候第宅、钟楼、鼓楼等。《中都志》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皇城西北角城墙

可惜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仅有一座残存的午门基址和皇城的西城墙。前些年,凤阳对皇城内的居民进行了搬迁,现在所能看到的皇城,是一大片空地。笔者此番寻访时,老城一方面在考古,一方面在复建。目前已经复建了洪武门、大明门和钟楼。同时也在对午门后的正殿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皖2·2023.03.30)

朱元璋给一家杀猪的写了一副春联,霸气十足,太形象了

这几天发了好几篇春联的文章,喜欢看的朋友很多,评论更是丰富多彩,看来大家对春联这种传统习俗还是非常喜欢的。

前几篇都是关于文人跟春联的故事,那么皇帝跟春联有没有故事呢?当然有,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就是后蜀皇帝孟昶写的,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康熙、乾隆也都对春联很有研究,不过要说最偏爱春联的,恐怕还要数朱元璋。

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的第一个春节,就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公卿世家,门前需加春联一副,朕自亲观。”说白了,就是给大家下了死命令,今年过节贴春联是头等大事!

朱元璋不仅号召大家一起开开心心贴春联,他自己还喜欢撸起袖子写几副,当作给臣子的赏赐。这还真是妙招啊,不仅给初建的大明朝省了银子,还顺带锻炼了自己的书法。

可别以为人家老朱没念过几天书,写出来的春联就会粗俗不堪,相反,老朱可是无师自通,颇有对对子的天赋,比如给开国大将徐达写的一副春联就非常经典,咱来欣赏一下——

上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

下联: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副对联,霸气十足,高端大气上档次,颇有帝王雄风的风采。

话归正题,前面讲到老朱下旨要求全国人民都要在春节时候贴春联,而且明白告诉大家自己会去查看,结果他还真是言而有信,除夕夜里不睡觉,带着几个随从就出发了。

看着满城百姓门前都张贴着红纸黑字、寓意喜庆的春联,还有不少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老朱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啊,毕竟皇帝也是有虚荣心的嘛!

不过,没走一会儿,朱元璋就瞅见有家人门前空空,没有按指令贴上春联。

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户人家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以杀猪为生,家里找不出个识字的人来写春联,又怕请先生写价格太贵,就没有贴春联。

好在老朱也不是个不讲理的昏君,大过年的也不能大动肝火,而且这也是个秀才华的机会,就让人找来笔墨,为这户人家免费写了一副春联——

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下联: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春联跟给徐达写那副,同样霸气十足,而且很符合杀猪这个行业的特点,简直就是为这家杀猪户量身打造的啊!

老朱把这副对联送给了这家人,并要他们赶紧贴上,然后就带着随从离开了。

没成想,到了初一上午,老朱又带人出来巡视,还特地留意了这家人门口的春联,却发现他们贴的不是自己写的那一副。老朱大怒,这是瞧不上我写的春联吗?太过分了!于是赶紧叫人去问个究竟。

原来,这家人觉得皇上的亲笔春联实在太尊贵了,贴在门上怕给弄坏了,就给摆在了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还焚香上拜。老朱一听,也乐了,不仅怒气一下全消了,还赏了这家人白银三十两。

这家人看来真是祖上积德了,接连遇上这样的好事,恐怕一整年都会乐醒吧!

历史客栈作者:水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0/169625781810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