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伦帆船结构图(盖伦帆船)
马尼拉大帆船:从明朝催命符到清朝的续命药丸
公元16-17世纪,西班牙帝国坐拥着大半个美洲的巨额财富。其中,又以储量巨大的波托西银矿最为直接。帝国每年都将大量开采的白银运回本土,并向西输入亚洲进行贸易。那些频繁往返于墨西哥与马尼拉之间的大型盖伦帆船,就被形象的称为“马尼拉大帆船”。
但同样的事情,放在不同时代就会产生截然不同效果。马尼拉大帆船就从耗死明朝的催命符,一度升格为帮清朝续命的十全药丸。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让西班牙在远东保留了落脚点
早在152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就已为太平洋航线打下坚实基础。但直到该世纪中期,西班牙人才有机会从欧陆的争霸战争中暂时脱身,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亚洲东部。通过学者对1495年签署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研究,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在葡属领地的东侧开辟一片天地。恰逢秘鲁、墨西哥等地都有银矿开采出来,便以美洲西岸的阿卡普尔科港为基地,正式开启意义深远的跨太平洋贸易。
凶险的太平洋海况 让西班牙人必须使用大型船只
然而,太平洋毕竟广袤而海况艰险,所以并非任何船只都能撑过全程。唯有那些尺寸最大、载重最高的货运盖伦,才能勉强承担此重任。她们通常用马尼拉殖民地的木材建造,排水量达到1700-2000吨的水平。不仅能单次载客300人以上,还配备了10-100门不等的自卫火炮,无疑是那个年代的海上巨无霸。也是得益于巨大的货运空间,海员可以在船底储存大量淡水,并更为长途跋涉而准备咸肉、橄榄油、蜂蜜、豆子与硬饼干。甚至养猪、羊、鸡等畜禽,作为漫漫征程的必备口粮。
马尼拉大帆船的每次出航 都要经过漫长的准备
仅仅是在早期,每艘马尼拉大帆船就能输送300多吨货物。到了船舶技术飞升的18世纪末期,这个数字又被暴涨到2000吨级别。乘员还会为了提高利润,将各类货物一直堆砌到上层甲板。结果自然是吃水极深,不利于在菲律宾群岛间的珊瑚礁群中通行。武装水平也随之降到最低,不太能对抗稍有实力的海盗攻击。因此,在200多年的运营中,至少有数十艘大帆船被俘虏或触礁沉没。但相比起每次得手的巨大利润,以上风险都是微不足道的轻微损失。
马尼拉大帆船的真正母港 是位于墨西哥的的阿卡普尔科
每当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出发,都会带上超过50万比索的白银和欧洲商品。在经过马里亚纳群岛或关岛后,再从圣贝纳迪诺海峡或苏里高海峡穿过菲律宾群岛,最后在吕宋的马尼拉港停泊,装上来自全亚洲各地的采办货物。其中就有来自明朝的丝绸、瓷器、玉石或工艺品,也包括日本出产的铜、刀剑、硝石和漆器。至于菲律宾殖民地本身,也提供像椰子干、黄金、棉布、衣服,以及在马尼拉制造的帆索和金银饰品。
西班牙人几乎将大帆船的全部空间都用来运货
相比之下,来自明朝的货物比重最高。为首的是销路很广的江南生丝,其次才是富人愿大量购买的江西瓷器。正是由于这些欧洲船长的付钱豪爽,制造出远超以往的巨大需求,导致景德镇等陶瓷产区的长足发展。另外,从东亚进口的水银运也会被墨西哥当局用于提炼白银,中药牛黄也被他们认为是一种能缓解酒精中毒的良方。
更好的技术工艺 让西班牙银元的流通价值极高
在支付手段上,西班牙人只会偶尔用热门的欧洲手工商品抵扣,其余的大额主要就是靠现银支撑。不仅是因为远东的白银价值高于欧美,还因为欧陆制造的银元在成色与重量方面都有保障。因此,这些最初的西班牙银元,都通常被新主人刻上记号,用于标注单枚货币的具体价值。然后再通过流通领域或税收,进入明朝官家的府库,重新熔铸为水分较大的元宝。
粗糙工艺让明朝元宝的价值极不稳定
很快,半个东南沿海的商业都因跨太平洋贸易而兴旺发达起来。有能力的商人得以致富,地位较低的贫民也有更多糊口机会,相关的手工业和种植业也蓬勃发展。当然,也同样导致了明朝士大夫的所谓“奢靡之风遍于乡闾”。此后,基于白银流通量的大增,明朝开始改变传统的收取实物税法则,要求百姓以金属货币缴纳贡赋。
马尼拉的国际贸易 不能从根本上促成明朝改革
但这些看似有利于经济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却没有触动农业税为主的基本结构。于是,巨额白银被大量留滞在不同层级的小池子里。似乎在短时间内盘活了民间市场、朝廷财政和军费开支,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却非常有限。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库空虚问题,还相应制造出物价的水涨船高。等到西班牙帝国因自身问题而有意减少马尼拉大帆船数量,吃惯白银的明朝财政便突然以加速发生瓦解。仅从这点来看,大帆船与美洲白银无异于朱家天子的催命符。
白银输入 最终没能挽救明朝的结局
不过,作为明朝后继者的满清,却出人意料的解决了这些 “西班牙银祸”。一方面还是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不断造访,让源自美洲的许多高产作物得到推广。于是,在有意降低口粮标准的情况下,腾出更多土地培植经济作物。随之扩大的市场货币需求,成功消化了部分进口白银。
新的清朝 居然以多种手段遏制了白银危机
其次,清朝当局还不断通过报效、捐献等手段,剥削因进出口贸易而大发其财的官商阶层,让其积累的财富很难泽及子孙。等于是用一种变相的均贫富手法,遏制了正常市场都会出现的持续通胀。而捐献、报效和索取关税,又在王朝中期升格为朝廷解决财政难题的一剂良药。
广州十三行的众多国旗 预示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衰微
当然,随着西班牙帝国的不断衰退,马尼拉大帆船的贸易占比也在逐年下降。诸如荷兰、英国和法国这样的后起之秀,都有充足的资本与船队来挤占进出口份额。哪怕实力稍弱的丹麦与瑞典,也很快在白银输入领域赶了上来。因此,西班牙人不得不在1805年宣告终止年度的跨太平洋贸易。但他们不断开采发行的西班牙银元,依然是远东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力硬通货。
对此浑然不觉的清朝,也继续通过其他欧美国家的船只维持涉外收入。至于由此产生的更多问题,则将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马尼拉大帆船:从明朝催命符到清朝的续命药丸
公元16-17世纪,西班牙帝国坐拥着大半个美洲的巨额财富。其中,又以储量巨大的波托西银矿最为直接。帝国每年都将大量开采的白银运回本土,并向西输入亚洲进行贸易。那些频繁往返于墨西哥与马尼拉之间的大型盖伦帆船,就被形象的称为“马尼拉大帆船”。
但同样的事情,放在不同时代就会产生截然不同效果。马尼拉大帆船就从耗死明朝的催命符,一度升格为帮清朝续命的十全药丸。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让西班牙在远东保留了落脚点
早在152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就已为太平洋航线打下坚实基础。但直到该世纪中期,西班牙人才有机会从欧陆的争霸战争中暂时脱身,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亚洲东部。通过学者对1495年签署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研究,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在葡属领地的东侧开辟一片天地。恰逢秘鲁、墨西哥等地都有银矿开采出来,便以美洲西岸的阿卡普尔科港为基地,正式开启意义深远的跨太平洋贸易。
凶险的太平洋海况 让西班牙人必须使用大型船只
然而,太平洋毕竟广袤而海况艰险,所以并非任何船只都能撑过全程。唯有那些尺寸最大、载重最高的货运盖伦,才能勉强承担此重任。她们通常用马尼拉殖民地的木材建造,排水量达到1700-2000吨的水平。不仅能单次载客300人以上,还配备了10-100门不等的自卫火炮,无疑是那个年代的海上巨无霸。也是得益于巨大的货运空间,海员可以在船底储存大量淡水,并更为长途跋涉而准备咸肉、橄榄油、蜂蜜、豆子与硬饼干。甚至养猪、羊、鸡等畜禽,作为漫漫征程的必备口粮。
马尼拉大帆船的每次出航 都要经过漫长的准备
仅仅是在早期,每艘马尼拉大帆船就能输送300多吨货物。到了船舶技术飞升的18世纪末期,这个数字又被暴涨到2000吨级别。乘员还会为了提高利润,将各类货物一直堆砌到上层甲板。结果自然是吃水极深,不利于在菲律宾群岛间的珊瑚礁群中通行。武装水平也随之降到最低,不太能对抗稍有实力的海盗攻击。因此,在200多年的运营中,至少有数十艘大帆船被俘虏或触礁沉没。但相比起每次得手的巨大利润,以上风险都是微不足道的轻微损失。
马尼拉大帆船的真正母港 是位于墨西哥的的阿卡普尔科
每当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出发,都会带上超过50万比索的白银和欧洲商品。在经过马里亚纳群岛或关岛后,再从圣贝纳迪诺海峡或苏里高海峡穿过菲律宾群岛,最后在吕宋的马尼拉港停泊,装上来自全亚洲各地的采办货物。其中就有来自明朝的丝绸、瓷器、玉石或工艺品,也包括日本出产的铜、刀剑、硝石和漆器。至于菲律宾殖民地本身,也提供像椰子干、黄金、棉布、衣服,以及在马尼拉制造的帆索和金银饰品。
西班牙人几乎将大帆船的全部空间都用来运货
相比之下,来自明朝的货物比重最高。为首的是销路很广的江南生丝,其次才是富人愿大量购买的江西瓷器。正是由于这些欧洲船长的付钱豪爽,制造出远超以往的巨大需求,导致景德镇等陶瓷产区的长足发展。另外,从东亚进口的水银运也会被墨西哥当局用于提炼白银,中药牛黄也被他们认为是一种能缓解酒精中毒的良方。
更好的技术工艺 让西班牙银元的流通价值极高
在支付手段上,西班牙人只会偶尔用热门的欧洲手工商品抵扣,其余的大额主要就是靠现银支撑。不仅是因为远东的白银价值高于欧美,还因为欧陆制造的银元在成色与重量方面都有保障。因此,这些最初的西班牙银元,都通常被新主人刻上记号,用于标注单枚货币的具体价值。然后再通过流通领域或税收,进入明朝官家的府库,重新熔铸为水分较大的元宝。
粗糙工艺让明朝元宝的价值极不稳定
很快,半个东南沿海的商业都因跨太平洋贸易而兴旺发达起来。有能力的商人得以致富,地位较低的贫民也有更多糊口机会,相关的手工业和种植业也蓬勃发展。当然,也同样导致了明朝士大夫的所谓“奢靡之风遍于乡闾”。此后,基于白银流通量的大增,明朝开始改变传统的收取实物税法则,要求百姓以金属货币缴纳贡赋。
马尼拉的国际贸易 不能从根本上促成明朝改革
但这些看似有利于经济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却没有触动农业税为主的基本结构。于是,巨额白银被大量留滞在不同层级的小池子里。似乎在短时间内盘活了民间市场、朝廷财政和军费开支,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却非常有限。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库空虚问题,还相应制造出物价的水涨船高。等到西班牙帝国因自身问题而有意减少马尼拉大帆船数量,吃惯白银的明朝财政便突然以加速发生瓦解。仅从这点来看,大帆船与美洲白银无异于朱家天子的催命符。
白银输入 最终没能挽救明朝的结局
不过,作为明朝后继者的满清,却出人意料的解决了这些 “西班牙银祸”。一方面还是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不断造访,让源自美洲的许多高产作物得到推广。于是,在有意降低口粮标准的情况下,腾出更多土地培植经济作物。随之扩大的市场货币需求,成功消化了部分进口白银。
新的清朝 居然以多种手段遏制了白银危机
其次,清朝当局还不断通过报效、捐献等手段,剥削因进出口贸易而大发其财的官商阶层,让其积累的财富很难泽及子孙。等于是用一种变相的均贫富手法,遏制了正常市场都会出现的持续通胀。而捐献、报效和索取关税,又在王朝中期升格为朝廷解决财政难题的一剂良药。
广州十三行的众多国旗 预示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衰微
当然,随着西班牙帝国的不断衰退,马尼拉大帆船的贸易占比也在逐年下降。诸如荷兰、英国和法国这样的后起之秀,都有充足的资本与船队来挤占进出口份额。哪怕实力稍弱的丹麦与瑞典,也很快在白银输入领域赶了上来。因此,西班牙人不得不在1805年宣告终止年度的跨太平洋贸易。但他们不断开采发行的西班牙银元,依然是远东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力硬通货。
对此浑然不觉的清朝,也继续通过其他欧美国家的船只维持涉外收入。至于由此产生的更多问题,则将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超拟真大世界航海经营冒险游戏《风帆纪元》1月12日PC端正式发售
梦回15世纪,重回地理大发现时代!由光宇游戏研发,bilibili游戏独家代理发行的超拟真大世界航海经营冒险游戏《风帆纪元》,将于2023年1月12日PC端全球发售,玩家可以在Steam、Epic平台购买游戏,游戏支持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语和日本语4种语言。
《风帆纪元》采用精美细腻的手绘水彩画风,以及还原写实的技术美术,为玩家构建出一个唯美浪漫的航海大世界,而玩家将在这个正处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幻想世界中,乘风破浪扬帆起航,铸就一段航海大冒险的传奇篇章!
开启惊心动魄的传奇之旅
《风帆纪元》初始提供了四位不同国度的船长角色,可以开启四段精彩纷呈的传奇航海之旅,玩家或作为精通民俗的学者,探索宝藏古迹、纪行四海;或成为造船世家传人,建船制炮,打造举世无双的战舰;也可以化身海上侠盗,组建无敌舰队维护海洋和平;更能成为探险家,远洋出航进行贸易和战斗,体验最经典的大航海冒险。
在旅途中,玩家可以邂逅传奇海盗、牛津学者、日本浪人和落魄骑士等能人异士,邀请他们一同冒险,这些角色也能在冒险、经商和战斗中逐步成长,提升属性、技能,成为玩家得力的助手,最终帮助玩家组建一支无敌的海上舰队。
感受风云莫测的航海冒险
参考真实世界的地图比例,《风帆纪元》精准还原整个地球的海洋与陆地、洋流季风、气候变迁,玩家在不同海域将遭遇拟真的海洋环境效果,莫测的风向、骇人的巨浪、还有诡异的天气和特色鱼群种类等等,为你的航海之旅添加丰富逼真的细节感受。
同时,玩家的每一次出航都需考虑很多现实因素,譬如携带多少补给?如何借助风力航行?遭遇恶劣天气的影响,船上发生鼠疫等疾病该怎么办?这就是《风帆纪元》带给玩家的超拟真大世界航海冒险体验!
激斗凶恶狡诈的匪徒海盗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海洋上,除了探险家,最不缺少的就是凶残的海盗了,玩家的每一次出航都有可能与海盗遭遇。《风帆纪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战斗系统,玩家可以善用风向、洋流,操纵舵盘拉开与敌船的距离,切换船体不同位置的火炮鱼雷,发起炮击战;也可以拉近距离与敌船进行接舷战,通过白刃肉搏战胜敌人。
想要轻松战胜海盗,游戏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玩家在游戏中可以自由打造船只,将历史上存在的卡里维尔、盖伦帆船等传奇名舰通通收入囊中,组建一支传奇舰队,让自己在热血的海战中所向披靡!
体验高度自由的海上贸易
《风帆纪元》提供了近200个真实的港口供玩家造访,既有号称“东南亚咽喉”的马六甲、也有“海上丝绸之路”名港漳州、还有全球各地风情各异的小渔村和海岸粮仓等原始港口。
玩家在抵达不同的港口后,可以在港易所内自由贸易,通过对全球各地特产的低买高卖,赚取巨额的贸易利润。譬如玩家可以在东南亚买下如同黄金的香料,前往欧洲兜售;也可以在漳州港买下特色的东方茶叶,卖到非洲赚取金币与声望。
随着玩家势力的发展,玩家在后期还可以建立商会,进行投资和商会贸易,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开辟出一条条繁荣商路,最终打造属于你的海上商业帝国!
探索多姿多彩的异域文化
探索与发现是大航海时代亘古不变的主题,玩家除了发现异域港口进行远洋贸易外,还能通过这些异域港口,踏上未知的大陆进行探险,收集各式各样的地理线索去探索古迹、寻宝、收获战利品和完成委托,成为最博学且最富有的探险家和收藏家。
当玩家回到港口时,则可以在当地酒馆品尝特色美食,感受多样的人文魅力,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文化,这正是《风帆纪元》献给玩家的一场永远充满新鲜感的环球人文探索之旅!
每一次的航行都是“不止于航海”的冒险之旅!1月12日航海经营冒险游戏《风帆纪元》将在Steam、Epic平台正式发售,游戏首发期间购买还会有惊喜折扣优惠,感兴趣的玩家千万不要错过!
Ps:除PC端外,《风帆纪元》的PlayStation、Switch版本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中,预计今年春季上线,玩家可以关注游戏官方渠道,获取游戏最新动态。
破解中国、阿拉伯海军被近代欧洲反超之谜:西欧大帆船进化史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2392,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大航海时代,或者说风帆时代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雄伟的风帆战列舰,而其的缘起,则是被称为Galleons的盖伦船了。其实从帆船技术来说,盖伦船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问题在于,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凭空诞生,外形优美,性能优良的盖伦船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西方大帆船的演进。
▲三桨座战船实际是一种航海性能并不突出的内海战船
西方文明其实早年就是地中海文明。地中海,你说他是内湖也不算错,所以西方老早标榜的古代海权思想什么的,不过也是给自己现在的海权思想找个更古老的爹罢了,也就是类似于我们说的“自古以来”。希腊罗马时期流行的所谓三桨座战船一类的船只,实际上航海性能并不好,而且这种船只也并不是希腊罗马独有,当时能在地中海活动的波斯、迦太基等国也都大量建造类似船只,反而欧洲航海性能比较好的船只是北欧海盗使用的船只。人类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大约14-15世纪左右,欧洲常用的航海船只是被叫做Cog的柯克船,船体看起来有点像阿拉伯三角帆船,但是这却是北欧技术的船只。
▲北欧海盗船则是一种航海性能优良的船只
柯克船一般只有一根桅杆,挂一个四角方帆,采用搭接法建造船体。搭接法是早年造船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船板一层压一层,相对于处理船缝压力小一些,船体也能做到相对比较坚固,但是问题是采用这种方法船板不可能太厚,或者说没法采用多层垂直交错增加强度。在这里多说一句,其实人类早期技术不发达时,船只并不是一种耐用品,往往是一次性的,或者二次性的装备。当年倭寇那些破船能航行到大明朝就算胜利,到了船就不要了,从明朝抢一艘性能更好的就是了。只是到了后来船只建造技术越来越发达,船只也越来越耐用,价格也越来越贵,这才成了耐用品。
▲柯克船模型,可见其搭接工艺和船体结构
▲柯克船也算是一种比较漂亮的船只
柯克船的最大问题是由于采用搭接法建造,船只不可能造得太大,越大越脆弱,因此为了远航需要,改进船型势在必行。欧洲逐渐出现了一种船体短胖,有高艏楼和艉楼的船只,采用三桅或者四桅(小型或者早期型也有单桅、双桅的),使用缝接法建造船体,这种船只被称为Carrack,也就是卡拉克船。
▲相比之下,卡拉克船性能虽然好些,但是外形并不美观
从外形上看,说实在的,和柯克船以及后来的盖伦船相比,卡拉克船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总给人感觉不协调,不成熟,但是卡拉克船只的航行性能确实要比柯克船好。首先船体采用缝接法,这也是在掌握捻缝工艺后造船工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全球总体来说都差不多。由于可以使用油灰或者沥青等之类的东西捻缝,这样的话船体就可以采用多层垂直交错,中间用铁钉连接,船壳厚度可以随船只增大变大,这样便可以保证船体增大后船壳强度不足。另外,卡拉克船采用高艏楼,抗浪性能有很大提高,高艉楼则有效的扩大了船体空间,采用多桅多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风力。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使用吨位并不大的卡拉克船完成远航,也能充分说明卡拉克船的坚固程度和适航性能。更重要的是,艏楼和艉楼可以布置大量火炮,增强了其作为战船的能力。
▲艺术化的表现卡拉克船结构
▲卡拉克船船体结构,其实可见结构与后世的盖伦船已经有些相似了
由于这些特性,也就导致了卡拉克船越造越大,例如著名的玛丽罗斯号就是吨位超过800的大型卡拉克船。但是卡拉克船由于有很高的艏楼和艉楼,导致其在航行时很容易招风,船体难以控制。笔者曾记得曾经一任济南舰长回忆,该舰完成直升机平台改装之后,因为机库的存在,导致船体受风,操舵难度变大。像玛丽罗斯号艏楼至少有4层,艉楼3层,还在 艏楼和艉楼布置了大量火炮,船体也有多层火炮,重心过高,最终导致了该舰的倾覆。
▲玛丽罗斯号倾覆
▲沉到海底的玛丽罗斯号
针对这些问题,各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有针对性地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盖伦船。最初盖伦船要小于卡拉克船,但是没有高耸的艏楼和艉楼,取而代之的则是船身整体层数的增多,船身特别是水下部分更加流线型,还设有修型用的船喙,有时还要包铜皮减阻,另外,除了船首斜樯外,只有3根桅杆,风帆的布置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后桅杆起空气舵作用的帆,极大的提高了适航性和机动性。
▲黑珍珠号就是一艘典型的盖伦船,船体匀称优美,航海性能优异
最初由于各国在改进盖伦船时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外形特点,例如西班牙的盖伦船就看起来船首低矮,船喙长而薄,船尾高耸;荷兰的盖伦船则有强烈的舷缘内倾;英法两国的盖伦船则中规中矩,性能稳定。当然到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各国的欧洲各国的盖伦船样式也逐渐趋同,但从外形上已经比较难区分船只国籍所属了。随着盖伦船逐步成熟化,其吨位也逐渐超过了大型卡拉克船的上限,例如英国的胜利号就有3000多吨,西班牙圣三一号和法国海洋级则更大。
▲西班牙的盖伦船
▲四层炮甲板的圣三一号是当时最大的船只,仅从外形来看,盖伦船的设计已经趋同至此,西方船只在总体性能上已经完全超过了东方系船只和阿拉伯系船只,并且保持这一优势到工业革命,而这一时期的东方系船只和阿拉伯船只除了个别参数外,其余的已经完全不敌盖伦船了。
▲盖伦船诞生以后,东方系的船只已经难于取得技术优势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08/16962510516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