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泽位于今天哪个地方(云梦泽)
“气蒸云梦泽”中的“云梦泽”究竟在哪里?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这句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景。诗中的“岳阳城”自不必说,那么“云梦泽”到底在哪儿呢?
岳阳楼下看洞庭湖。摄影/林小面,来源/图虫创意
云梦与云梦泽
云梦泽早已消失在地理变迁中,在今天的地图中已无法被找到。但我们可以寻着一些历史资料,重访云梦与云梦泽。
为什么说是云梦与云梦泽呢?因为这二者有所联系,但又稍有不同。
我们首先翻开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本成书于汉代的巨著中,有这样一句话:“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郢都,后来所称的“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这句话点明了云梦的位置——江陵之东,也就是今天的荆州之东。
云梦泽地理位置。来源/网络
荆州位于江汉平原,这里的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有“九曲回肠”之称的下荆江河段横贯其中,构成了陆上三角洲。据《左传》《国语》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记载,先秦时期,这一地区位于楚国名为“云梦”的楚王狩猎区范围内。
这片狩猎区面积广大,东部在今天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江滨一带,西部大致在今天宜昌、宜都一线以东,北面在今天的随州、钟祥一带的大洪山区,南面以下荆江为限。这其中有山林、川泽等各种地貌,江汉平原内,有一名为“云梦泽”的湖泊。
所以说,“云梦”和“云梦泽”是有所区别但又有联系的两个地理概念。据文献记载,春秋时代的云梦泽,主体在今天的荆州以东、江汉之间,部分在今天汉江北岸的天门、应山一带,南部以下荆江为限,与更偏南的洞庭湖并无直接联系。
先秦时期,由于泥沙填充,原始地貌开始改观,云梦泽开始演变为平原—湖沼形态的地貌。当时的云梦泽两侧有两大平原,西侧是荆州以东的荆江陆上三角洲,东侧是城陵矶到武汉之间的长江西侧泛滥平原。这两块平原在春秋时期就有人居住并形成聚落,《禹贡》中的“云梦土作乂”就反映了这一事实。
先秦时期的云梦泽。来源/网络
秦汉时期,云梦泽汉江北岸部分已经成为陆地,江汉之间的云梦泽,西部接纳了荆州三角洲上长江分流的夏水、涌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向东发展,并与今天潜江一带向东发展的汉江三角洲合并,形成了汉江陆上三角洲。
秦汉时期的云梦泽。来源/网络
随着三角洲发展,土地逐渐被开垦。汉代,夏水自然堤北侧的章华台设立华容县。汉江三角洲本身又不断向东南发展,因此西汉时期,云梦泽主体被挤在当时的华容县境内,东部和北部虽然也是云梦泽,但已经是沼泽了。曹操败走的华容道,就途经了华容县东部地区,虽然已经是沼泽,但仍可通行。
曹操在华容道。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魏晋南北朝时代,荆江三角洲上夏水、涌水分水分沙激增,形成“首尾七百里”,包括华容、监利二县的“夏洲”。这说明荆州三角洲在不断扩大,从而迫使原华容县的云梦泽主体向下游方向的东部移动。到北魏时期,云梦泽主体已经在华容县东了,而原来华容县南的云梦泽则被新扩展的三角洲平原所替代。西晋时期,在华容县东南设置监利县和石首县,汉魏之际到东晋,又陆续设置了新的县治。这样,云梦泽以西在汉代只有华容、竟陵两县,到东晋已经增加到六县,这说明荆州三角洲在不断扩展和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梦泽。来源/网络
6世纪的云梦泽已被沙洲分割成许多小湖。在云杜、惠怀、监利一线以东,由大浐湖(今沔阳西境)、马骨湖(约今洪湖)、太白湖(今武汉汉阳区境)等组成。可见南朝时随着江汉陆上三角洲的向东扩展,云梦泽主体不断被迫东移到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泛滥平原,陆地沦为湖泽。西汉时已经设置在长江西侧泛滥平原上的州陵县(今洪湖市境内)也随之撤销。荆江三角洲北侧的云梦泽区也演变为赤湖、离湖、船官湖、女观湖等。
随着大面积水体被分割,云梦泽的名称从此消失了。
南朝以后,云梦泽主体逐渐变成平陆,大浐湖、太白湖已经不见记载,马骨湖则变成一个小湖泊。宋代太白湖有“百里荒”之称,云梦泽解体了。
南宋初期,陆游自越入蜀、范成大自蜀返吴,都经过了今天的湖北省中部,他们的船都取道于沌,躲开了从武汉到监利间的一段大江之险。这条沌所经流之地,正是曾经云梦泽的东部。二人经过这里时,正值夏历八九月秋水盛涨时节,但在二人的游记之作《入蜀记》和《吴船录》中,都没提到什么巨大的湖泊,说明当时的大面积水体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种陆地逐步扩大、水面逐步缩小的地貌变迁趋势,并没有在自宋以后的江汉之间继续下去。根据明清两代的记载和舆图,这一地区的湖泊不仅为数很多,有的面积还很大。
明代和清初又出现了一个周围二百余里的太白湖,相当于宋代的百里荒故地,春夏水涨,更与附近一些较小湖泊连成一片,是当时江汉间众水所归的巨浸。
至今,湖北省境内仍然有无数大小湖泊,被誉为“千湖之省”,与云梦泽的变迁不无关系。
湖北省地形图,可以看出,湖北境内有不少湖泊。来源/网络
云梦泽不是平白无故解体或消失的。随着秦汉大一统,南方的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人类活动加剧了自然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江水中的泥沙越来越多。三角洲在泥沙作用下不断向东推移,云梦泽也不断被压缩、割裂,形成众多大大小小的湖泊。这些湖泊还有大量的水道和荆江相通,起到汛期天然调蓄作用。唐宋时期,随着南方人口增多,围垸造田等与河湖争地的活动愈发频繁。为了开发肥沃的三角洲,抵御洪水的侵袭,人们开始在荆江沿岸筑堤来约束江水。至元朝时,荆江段已形成“九穴十三口”的分流局面,洪水期上游的巨量来水通过这些分水口进行自然调节。
明清时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沿江的堤防水平更高,传统的土方堤坝被改造成石堤。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间,荆江北岸的全被堵住,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两口,上至堆金台(荆州城西北六十多里),下至监利县拖茅埠,长达124公里的江堤被连成一体,这就是著名的万城大堤,也叫万安大堤。为加强荆江大堤的管理,明隆庆元年(1567年),还专门设了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清朝时延续明朝做法,荆江两岸的堤防不断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监利和沔阳境内的江堤长达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内的江堤长达300余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发大水造成大堤溃决,江陵城被淹没。为堵塞决口、加固堤身,乾隆皇帝特拨200万两库银专款,并设石尺水志,规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为官堤。
夕阳下的荆州长江大堤。摄影/张景辉,来源/图虫创意
云梦泽消失了,但这个美丽的名字从来没有消失过,甚至传到了海外。
前几年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男主都敏俊就将一本叫“九云梦”的书称为“人生之书”, 这是一本朝鲜名著,其书名就是来自云梦泽——《九云梦》之命名源自司马相如《子虚赋》,乌有先生对楚王称“楚有七泽”,其中最小的一个名“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后人以云梦指称广阔浩渺的大泽。
大概是因为云梦泽在宋朝消失,宋人喜欢化用“云梦”的典故,苏轼诗云:“永辞角上两蛮触,一洗胸中九云梦。”(《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朝鲜文人也喜用此典,高丽著名诗人林椿诗云:“临轩一望大千界,不啻胸中九云梦。”(《游绀岳正觉僧舍书其壁》)“胸中九云梦”,指心胸宽广,志向远大。
《九云梦》故事屏风。来源/网络
云梦泽的传奇
云梦泽,浪漫如同其名,产生了不少传奇故事,最有名的便是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反映秦朝法律的重要文献资料,堪称“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答》《封诊式》《为吏之道》和《日书》甲乙两种,共10部分。
这批秦始皇统治时期写成的竹简,记载的几乎全是秦之法律,虽然它只是庞大的秦代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但因其涉及广泛、规范明细的法律条文,也可见秦律之一斑。官僚制度、词语辨析、训诂学、思想文化、人情考量、赋税制度、国民经济、婚姻状况、农业、军事、户籍、外来人员管理等方面,都在这批秦简中有所体现,内容非常丰富,而其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法学研究
云梦睡虎地秦简。来源/网络
云梦睡虎地秦简反映出秦朝的刑罚思想是重刑主义,但由于秦朝法律体系完备,事事有法可依,又体现出“罪刑法定”的一面。秦律对后世有着重要意义,秦朝二世而亡,让历朝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严刑峻法、罗网密布会使民众在生产力低下、百废待兴的时代举步维艰。因而,汉朝初年开始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景帝更是以缇萦上书作为契机,对秦朝的严酷法令进行了大规模改革,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与此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秦简文字书法是从篆书向隶书转变的一种形态,是我国最早的隶书。隶书是由古篆文渐次演变而来的,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程邈是奴隶出身,故将其所创的字体称“隶书”。隶书又分“秦隶”与“汉隶”。“秦隶”结体浑圆,与篆文相近,多用方笔,又称之为“古隶”。这批秦简就属于古隶。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篆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
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到“云梦睡虎地秦简”,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来源/湖北省博物馆官网
随着地理环境和时势的变迁,云梦泽浮浮沉沉,一部分被人们记住,一部分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无论是出土的秦简,还是这片土地,都是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地理不可或缺的实体资料。云梦泽的消失,更为今天的生态环保敲响了警钟,任何过度开发,都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也许,这正是云梦泽在另一个层面带给我们的思考。
参考资料: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李慧芹:从《云梦睡虎地秦简》简析秦律的刑罚思想
孟浩然山水诗最经典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我们之前曾经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所了解。这个诗人一辈子也非常的不顺利。他的诗名很大。在当时的诗坛可谓是大名鼎鼎。但很可惜的是他满腹的才华在科举考场上总也发挥不出来。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考试,一直考到40多岁,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中间20多年的求官经历当中。孟浩然写出了很多的诗篇表达自己的心志。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唐诗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他渴望得到当时还是宰相的张九龄的引荐,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唐诗,颔联十个字乃是千古名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唐诗就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洞庭湖,一个是张丞相。孟浩然是襄阳人,对于洞庭湖非常了解。也曾经亲眼目睹了洞庭湖美丽的风光和波澜壮阔的姿态。所以他写出了经典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的笔下对于山水有非常精彩的书写,这两句可以说是他对山水景色描写最精彩的诗句。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诗词当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他同时也显露出自己渴望一展抱负的雄心。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是这首古诗的核心,也是诗人渴望表达的。诗人面对浩荡的湖水,想到自己今天还是一件布衣,想找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实际上指的孟浩然以退为进。“垂钓者”暗指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首唐诗有着浓厚的政治投靠意味。毕竟当时的孟浩然没有别的更好的出路,只希望能够攀附丞相,以后能够有所进步。不过这首古诗当中最经典的诗句还是描写洞庭湖的那两句,只用十个字就把洞庭湖的浩瀚、声势表达了出来。
试谈云梦泽的由来及其变迁
自从《尚书•禹贡》,提到“云梦土作X”这句话以来,古云梦泽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现在有些学者对此又提出了新的看法。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两湖平原古代有个大云梦泽。
从汉代到清代,许多学者对古云梦泽作过研究,他们都承认古代有个大云梦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都有论述。近代人也多同此看法,史念海在《河山集》中讲道:“洞庭在《禹贡》中是称为云梦的,云梦泽相当大,拱于江的附近,春秋时代还有称江以北为云,江以南为梦的。”该书中附有三幅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地图,都标出了“云梦泽”的具体范围,基本上是东起黄梅,西及枝江,南连洞庭,北抵钟祥这一硕大地区。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春秋楚郢都》中说道:“今湖北省境,古时多水,云梦泽方八、九百里,跨江南北。”近年,湖南出版的《长沙史话》也提到:“在古代,从洞庭湖到广大的江汉平原,都是浩渺苍茫的湖泊和沼泽,叫做云梦泽。”
我是同意上述看法的。在远古时代,长江中游的确存在一个跨江南北的大云梦泽,它大约形成于大禹治水以前的洪荒时期,也就是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演变,是和整个地球的地质物理变化,以及人类的开发密切相关的。形成与演变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存在一个先形成后演变的固定程式。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我国许多地区的地壳发生过一次猛烈的折皱和断裂运动,形成了江汉——洞庭湖凹陷。到第三纪的衡山运动,被慢慢夷平。至第四纪(一百多万年前),人类形成的早期,地壳又出现新的构造运动,使地面受到破坏,有的级级抬升为高山,有的重新陷落为盆地。大约三十万年前,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过冰川现象,此后转入温暖多雨的带气候环境,盆地呈现一片水网密布的地貌景象。因此,从地层构造的地质科学理论来说,今跨长江、汉江两河流域的湖北省江汉平原,以及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远在人类岀现于地球的初期,即为面积辽阔的大湖盆,其间分布着许多湖泊、沼泽,也有陆地和丘陵,是一个水陆交错的地区。
根据古书上的记载,远古时,我国境内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之时“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可以想见,当时这一地区的长江、汉水,以及湘、资、沅、澧诸水,和盆地四周山岭的无数河川,都向心地倾注到这块凹陷地方,潴溜难泄,因而形成了一个范围很大的水网地带。《诗•大雅•江汉》:“江汉汤汤。”《诗•周南•汉广》:“江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古云梦泽的掠影。这种面积广大、地形复杂的水网地理景观——“泽”,除《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有零星记载外,还有些古籍也直接或间接谈到过。《淮南子•本经训》:“尧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下注:“畴华”为南方大泽。当是指云梦泽。《吕氏春秋》:“菜之美者,云梦之芹也。”当是指产于云梦泽中的水芹。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写道:“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当是指包括洞庭湖在内的云梦泽之畔。据《尔雅》所载,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分布着十个大泽,云梦泽只是其中之一,这是符合当时情形的。
在进入人类历史时期,大约从大禹治水以后,许多河道被疏导通了,特大洪水逐渐消退,大江南北出现了由泥沙淤积的一些“高地”,可以垦殖耕种;这大概是“云梦土作x”的意思。嗣后,由于人类经济的开发,战争的破坏,大量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加大,湖泊不断淤填,水面日益缩小。随着江河两岸的逐渐淤高,江河之间和岗地边缘就相对形成地势低下的洼地,因渍水汇集而又成为新的湖泊(这种现象目前还在按其演变规律进行着)。因此,这个大地区就自然地划分为几个小单元。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即在进入人类历史时期,水域辽阔、广及两湖的古云梦泽早已解体,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湖泊沼泽群,可能以洞庭湖为最大。所谓古云梦泽只有江汉平原的三小块之说,实际上就是在大云梦泽解体后,形成的几个自成体系的小单元湖泊沼泽罢了。湖泽群的分割独立,并不排除在大水年份洪水泛滥季节仍可继续相连,就在现代(如一九五四年)也还出现过这种情况。
至于有人根据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钻孔资料,主要是河相沉积,而不是湖相沉积,就得出结论说:远古时期根本不存在一个汪洋一片的古云梦泽。这个结论未免做得过早。前面讲过,当江汉——洞庭湖凹陷在三十万年前的冰川期过后,进入温暖多雨的气候时,到处大雨滂沱,河流挟带的泥沙与江、汉冲来的裾沙,共同汇聚,经过多少世纪反复淤塞,凹陷盆地被填升了起来。只有在江河洪水泛滥,水位提高时才能成为内陆湖泊。当江、河水降,泽水也随之消退,大部分地方渍水时间不会太长。因此,现在取到的地下岩心大量为河相沉积,完全是合乎规律的。这恰好说明了:古云梦泽这块凹陷盆地在地质年始新生的过程。
二、从文物考古资料得到的证明
人类对云梦泽的开发是很早的,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自从一九五西年在湖北京山县发现屈家岭文化以来,在江汉平原许多县和洞庭湖东北部一些县份,相继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它们大多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台地上,或湖泊边缘的墩坡上,有的遗址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内涵十分丰富。例如,湖南省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1974年发现),属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两个发展阶段,出土的陶器与湖北宜都红花套、松滋桂花树、江陵毛家山的大溪文化器物很相似,在上层岀了不少典型屈家岭文化的器物。安乡县安全公社刘家大队汤家岗遗址、安障公社福昌大队度家岗遗址(1978年发现)也出土了许多陶器,与澧县三元宫所出器物形制相似,此外,在靠近洞庭湖滨的华容、平江、长沙、湘乡等地,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湖北省的应城、汉川、云梦、安陆等县,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址三十余处,釆集到石斧、石镰、石箭镰、骨鱼钩、陶纺轮、陶网坠、陶罐、陶豆等许多较完整的器物。石器为磨制,陶器多饰绳纹、网格纹、涡纹、弦纹,有的遗址(如汉川乌龟山遗址)还发现了古生物化石拉玛象牙、剑齿虎牙等,同时还发现有稻谷壳、红烧土、草木灰等遗物。在荆州地区的荆门、监利、京山、天门、洪湖、公安、松滋、石首等县,均先后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上述这些古遗址的发现,都说明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入类,在这里广泛使用石制工具,有相当发达的制陶工业,基本上是以渔猎为生的。遗址里发现的稻谷壳,表明那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许多地方已由沼泽变成为可以发展生产的沃土了。但是在这一广大地区,目前没有发现比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早的文化遗址。这就说明在此以前,这一带是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只有当大片水网沼泽冲积淤塞、分割解体后,出现了比较固定的陆地,原始社会的人们才能迁居到这里来生养繁息。看来,“云梦土作x”这句话是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三、 “云梦”是泽名还是地区名?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认为,首先应当把古人定名为“泽”的含义考察一下。现在从甲骨文中尚未发现“泽”字,最早见于战国《印陈簋》铭文,字形为
,此后在其他战国彝器上也出现过,字形演变为
。从全字的组合、偏旁的变换,可以看到“泽”是一种可渔、可耕、可牧的地貌,泽中的水,也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有时在左、有时在右地变化着。《国语》:“泽,水之钟也”;《风俗通•山泽篇》:“水草交错名之为泽。”可见,“泽”是不同于江河或单一的湖泊,而是包含着以水为特征的复杂地理景观。
至于“云梦”,很可能是当时人们生活在这种沼泽地区,经常遇到云雾,好象迷失在梦幻里。于是就把发生同一现象的相邻地区统称为“云”或“梦”。近代学者姜亮夫在解释“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故事时说:“烟雨风云之变既甚,奇诡不经之说浸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应当认为,出现“云梦”这个名词时,已是云梦泽形成许久以后的事了。古人不可能将其范围划分得很具体,只要是地貌现象大体相同、地理景观基本一致,就可以认为它们是这个名词所包涵的一部分。因此,“云梦”一词,从它出现时起,就既是泽名,又是地区名——以泽为特征的地区名。
此外,据考古楚语呼泽为“梦”,“云梦”即“云泽”,后来又将规范化的汉语“泽”,加在后面,是与本意并不矛盾的。
四、 “云梦”是否楚王田猎区?
有人提到,“云梦”是楚王的田猎区,以此证明这里是森林茂密的山陵原野,有虎豹犀児出没,肯定不是沼泽之区了。此说似有道理,殊不知在云梦泽这一广大地区,虽有一望无际的湖泊沼泽,同时在各个部分也散布着一些低矮的丘陵和岗阜,正如大海中有岛屿一样。《尔雅•释丘第十》:“泽中有丘都丘。”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在现今汉阳和汉川两县之间的平原湖区,就耸立着好几座海拔一、二百米以上的山峰,江陵、荆门以及天门、应城等县的部分地区,也分布有一些丘陵岗阜。在几千年前,这些地方都生长着茂盛的林木,当然也就成为虎豹犀兕栖息之所。汉川县曾出土过古生物化石,说明在古代这一带沼泽区边沿是有茂密的林木的。即使是现在的湖泽芦苇丛中,也常有狐、兔、漱狼之类的动物生存,但并不能得出广大“云梦”不是沼泽之地的结论。
当春秋战国之世,的确有好几位楚王曾经到这个大泽中的一些地方进行过游猎活动。但也不能认为凡是楚王进行过田猫活动的地方,就永远是固定的游猎之区。事实上,战国时的楚国虽然很强大,但经常处在战争环境,后期受秦国严重威胁,哪里有很多闲工夫到离郢都很远的地方去进行田猎活动呢!
五、历史的变迁。
前面,已经详尽地论证了古云梦泽存在的历史事实。古文献《左传》、《战国策》中多次出现的“云”、“梦”,就是古云梦泽的各个部分,因为到春秋战国时,古云梦泽早已分割解体。可是后人对这种变化迅速的地貌现象,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到汉、晋时,人们无从论述其具体范围,所以杜预在注《左传》时只好说:“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其实这些每处有“云梦”其名的地方,就在古云梦泽的广大区域内。
江汉平原在三国六朝时期变化很大。南北朝前期,这里只有竟陵、江陵、沔阳、京山、安陆等几个县份。到了梁朝后期,仅仅一个安陆县就析置出云梦、应城、汉川、孝感、汉阳、安陆等六个县。可见,那时这里得到了较大的开发,人口增加很快,荒坡湖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但是,湖泊沼泽面积应该还是相当大的。后来随着唐、宋经济重心南移,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围湖造田,加速了云梦泽的解体、消失。《新唐书•地理志》中就载有,曹王李皋修江陵古堤,开辟良田五千顷之多。由于这里地区辽阔,那时不少地方仍然人烟稀疏,荒湖野洼很多,面积较大的湖泊可能也不少。一直到十六世纪明朝中叶,还有几个百里以上的大湖。《嘉靖汉阳府志》载,“治西一百里九真山南有太白湖,水接沔阳,广袤二百余里,春夏与新滩、马影、蒲潭、沌口等湖合而为一,秋冬水落,各湖始分。”明代人戴金认为它是楚的七泽之最,与洞庭、彭蠡(今江西鄱阳湖)相伯仲,可是这个湖泊到十九世纪时已经不存在了。
解放前,古云梦泽遗迹之域常闹水灾,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穷困,力量单薄,无法抗御大的洪水灾害。解放后,修建了巨大的荆江分洪和杜家台分洪工程,加固长江、汉江大堤,整治了洞庭湖区的堤垸河道,修治了江汉平原的东荆河,进行了府河(涢水)及其它河流的改道,新开挖了汉北河。这些工程的修建,有效地控制了洪水泛滥,使许多原来的沼泽区变成了良田。现在,古云梦泽的遗迹一两湖平原,成为全国闻名的粮棉油重要产区之一。
来源:《求索》1983年第5期
作者:宋焕文
编辑:方梦瑶
校对:周辰
选稿:周辰
责任编辑:黄馨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06/16949459811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