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评价简短(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的一生,司马懿用17个字来评价,你赞同吗?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消灭曹魏,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亮北伐结束。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候,司马懿成为重要的对手。而面对孔明这位对手,因为长期的较量,司马懿也看得非常透彻。在此基础上,司马懿给出了诸葛亮17个字的评价。对此,你怎么看呢?
一
首先,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司马懿曾经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对于这17个字的评价,大意是:诸葛亮志向大然而没有机会,谋划多而决断少(意思是优柔寡断),喜欢用兵打仗却没有足够的权谋。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这17个字的评价,不仅说出了孔明的最大弱点,也道出了诸葛亮北伐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对于诸葛亮来说,性格谨慎稳重,这促使诸葛亮在行军作战上比较稳扎稳打,也即司马懿评价中的“多谋而少决”。
二
具体来说,在诸葛亮的前半生中,并没有得到多少带兵打仗的机会。彼时,诸葛亮主要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等战略谋划,并且负责蜀汉后方的内政治理等。等到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才逐渐掌握了蜀汉的兵权,并有了之后的北伐中原。在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时候,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也即魏延率领精兵五千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通过偷袭长安,以此快速夺取魏国长安以西的疆域。但是,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过冒险,还是选择了先攻占陇右的策略,也即孔明更倾向于步步扎营的打法。
三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夺取了武都、阴平二郡,击杀了张郃等魏国的将领。但是,这并没有让魏国元气大伤,也即没有改变曹魏和蜀汉之间的强弱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北伐曹魏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对此,在笔者看来 ,弱势一方想要击败强势一方,循规蹈矩地的打法,显然是难以取得较大战果的。特别是蜀汉本来就在粮草运送上比较困难,多次和曹魏之间的正面对峙,也难以获得什么制胜的机会。
四
最后,所以,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敢冒险,虽然不会犯什么大错,但也很难击败曹魏。与此相对应,对于白起、韩信、项羽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名将,往往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即敢于承担风险和决断,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等。至于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比较擅长奇谋和决断。比如得知孟达叛变的意图后,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抵达新城城下。再比如平定辽东上,司马懿声东击西、千里奇袭,成功击败了燕王公孙渊。总的来说,在军事上,特别是蜀汉和曹魏的交战上,“多谋而少决”成为诸葛亮的最大弱点。不过,放在蜀汉的治理上,谨慎稳重却成了诸葛亮一大优点,也是其可以维持蜀汉内部稳定,从而抗衡曹魏数十年的重要原因。
文/情怀历史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
诸葛亮的一生,司马懿用17个字来评价,你赞同吗?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消灭曹魏,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亮北伐结束。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候,司马懿成为重要的对手。而面对孔明这位对手,因为长期的较量,司马懿也看得非常透彻。在此基础上,司马懿给出了诸葛亮17个字的评价。对此,你怎么看呢?
一
首先,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司马懿曾经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对于这17个字的评价,大意是:诸葛亮志向大然而没有机会,谋划多而决断少(意思是优柔寡断),喜欢用兵打仗却没有足够的权谋。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这17个字的评价,不仅说出了孔明的最大弱点,也道出了诸葛亮北伐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对于诸葛亮来说,性格谨慎稳重,这促使诸葛亮在行军作战上比较稳扎稳打,也即司马懿评价中的“多谋而少决”。
二
具体来说,在诸葛亮的前半生中,并没有得到多少带兵打仗的机会。彼时,诸葛亮主要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等战略谋划,并且负责蜀汉后方的内政治理等。等到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才逐渐掌握了蜀汉的兵权,并有了之后的北伐中原。在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时候,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也即魏延率领精兵五千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通过偷袭长安,以此快速夺取魏国长安以西的疆域。但是,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过冒险,还是选择了先攻占陇右的策略,也即孔明更倾向于步步扎营的打法。
三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夺取了武都、阴平二郡,击杀了张郃等魏国的将领。但是,这并没有让魏国元气大伤,也即没有改变曹魏和蜀汉之间的强弱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北伐曹魏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对此,在笔者看来 ,弱势一方想要击败强势一方,循规蹈矩地的打法,显然是难以取得较大战果的。特别是蜀汉本来就在粮草运送上比较困难,多次和曹魏之间的正面对峙,也难以获得什么制胜的机会。
四
最后,所以,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敢冒险,虽然不会犯什么大错,但也很难击败曹魏。与此相对应,对于白起、韩信、项羽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名将,往往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即敢于承担风险和决断,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等。至于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比较擅长奇谋和决断。比如得知孟达叛变的意图后,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抵达新城城下。再比如平定辽东上,司马懿声东击西、千里奇袭,成功击败了燕王公孙渊。总的来说,在军事上,特别是蜀汉和曹魏的交战上,“多谋而少决”成为诸葛亮的最大弱点。不过,放在蜀汉的治理上,谨慎稳重却成了诸葛亮一大优点,也是其可以维持蜀汉内部稳定,从而抗衡曹魏数十年的重要原因。
文/情怀历史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
司马懿子孙这样评价诸葛亮和司马懿 出人意料
热播电视剧《虎啸龙吟》将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老冤家聚焦在世人面前。他们谁更厉害,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有人说诸葛亮更加厉害。“算无遗策”“多智近妖”,简直就是智慧女神的化身;
有人说司马懿略胜一筹。“鹰眼狼顾”“隐忍狡猾”,最终熬死了曹操祖孙三代人。
这些说法,当然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说。今天我们且来看看,司马懿的子孙,如何评价诸葛亮和司马懿。
司马炎: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司马懿的孙子、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建立西晋后,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整顿吏治,让民众休养生息,深得民众爱戴。多年以后,西晋被匈奴大军灭亡时,西晋宗室司马睿带着区区5个人南渡,就能建立享国103年的东晋王朝,这与民众感激司马炎的恩德是分不开的。
有一年,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樊建来到洛阳,被司马炎任命为给事中。一日,司马炎向樊建询问诸葛亮的治国之道。
樊建长期担任诸葛亮的部下,曾经跟随他北伐,很熟悉他的治国策略。樊建毫不犹豫地告诉司马炎:“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司马炎感叹说:“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意思是说,我如果得到诸葛亮的辅佐,还像今天这样辛苦吗?
樊建当着司马炎的面表扬老上司,司马炎竟然不生气,还跟着说“真厉害”,由此足见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司马绍: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
公元307年永嘉南渡后,司马懿曾孙、晋元帝司马睿创建了东晋。司马睿死后,其长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
司马绍登基时才23岁,年纪轻轻,但他性格温顺,宽以待人,善于安抚将士,一时之间朝廷人才济济,东晋局势也变得稳定起来。一天,司马绍召见两个人谈话。他们一个叫王导,一个叫温峤。
王导是辅佐司马睿南渡开启东晋的元老级人物,是东晋的奠基人之一。温峤则是后起之秀,他也是一个狠角色。一次,司马绍打算御驾亲征,平息王敦之乱,温峤坚决不许,甚至挥剑斩断司马绍坐骑的套绳,成功阻止司马绍御驾亲征。
谈话期间,司马绍询问当年晋朝获得天下的缘由。温峤没有回答。王导说:“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
于是,王导将司马懿当年打江山、创大业的创业故事和丰功伟绩娓娓道来。听完后,司马绍“覆面箸床”,说了一句话:“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
意思是说,如果司马懿真像您说的那样,晋朝的国运怎么能长久呢?
你看,连司马懿的子孙都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和不安。
【参考资料:《汉晋春秋》《晋书》等】
秦桧后人中了状元 乾隆帝故意问他祖宗是谁 他回答七个字
这种珍贵书籍一页纸能卖一两黄金 大部分被日本人骗走
-------------------------
给你好看的历史:勇哥读史
微信公众订阅号:yonggedushi(长按复制添加)
强者不争,慧者不露,善者不彰
作者:洞见·樱桃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
鬼谷子说: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一个人活着的姿态,就是一个人的层次与高度。
强者遇事不争,结果成己达人;智者锋芒不露,亦能静水流深;善者沉默不彰,自然修德积福。
为人处世,放低姿态,隐而不见,匿而不显,方可行稳致远。
01
强者不争
人生中,很多困境烦扰都源于一个“争”字。
争得越多,囿于得失输赢,越是深陷泥淖,苦不堪言。
真正的强者,早已领悟了不争的智慧,不争一时之短,方得一世之长。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号称“无竞居士”。
他一直秉持“三不争”的处世原则:
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
1889年,张之洞从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接任的官员正是政敌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
由于两广地区财政亏空,张之洞本可以在交接财务时采取分文不留的做法。
但张之洞没有争这点闲气,反而给李瀚章留了两百万两银子,为他扫平道路。
这让他因此结下善缘,李瀚章也投桃报李,后来助他躲过了一次朝中的弹劾。
然而,张之洞在湖广上任后,却因个子不高,相貌普通,被很多人笑话。
有位画家,甚至画了幅“三矮奇闻”水彩画,专门取笑他。
他的部下们都愤慨不已,但张之洞不仅没计较,还自掏腰包买下画作,平息了事端。
从此,画家对他钦佩不已,再无诋毁之作传出。
百姓也纷纷赞他宽宏大量,能容人容事。
张之洞一生,深谙不争之法,洞明退让之道,故此功成名就,仕途通达。
《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活一世,无论争什么,都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为人不争,方能远离纷争;遇事不争,方能趋吉避害。
不争,是宽容,是大度,是拔高自己的境界,是成就自己的修行。
02
慧者不露
《格言联壁》中说: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愚蠢的人,总是示人以强,标榜自己,做出头的椽子。
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懂韬光养晦,只会给自己招祸惹灾。
藏锋不露,声名不显,懂得收敛自己,才是处世最高明的智慧。
三国时,陆逊是孙权的铁杆心腹,一生出将入相,功勋卓著。
但比起周瑜的意气风发,锋芒毕露,陆逊为人却极为低调内敛。
荆州之战中,吕蒙身体抱恙,由陆逊暂代统帅一职。
上任后,他不显山不露水,示敌以弱,在写给关羽的信中尽是阿谀奉承之辞。
关羽果然中计,判断陆逊不足为惧,于是放心调兵攻打襄阳。
谁知,吕蒙此时率领精锐部队,一举拿下守备空虚的荆州,使得关羽败走麦城。
后来,刘备伐吴时,连诸葛亮都说:“陆逊此人极善藏,十年铸剑,不露锋芒。”
可刘备丝毫不当回事,见陆逊率领的大军避战撤退,他设立数十座营寨,一心决战。
最后,陆逊火烧连营,刘备惨败溃逃白帝城,蜀汉元气大伤,不久后便重病托孤。
陆逊一生深谙藏与匿之道,即便功高盖主,仍平安无虞地活到了六十三岁,和周瑜的三十六岁刚好相反。
《菜根谭》有言:成大事者,聪明不露,才华不逞。
招摇过市,才华俱逞,必将树大招风,遭人忌惮,被人打压。
放低姿态,藏起锋芒,不求争先,低调而后进取,方可功到自然成。
03
善者不彰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最上等的善良,就如水一般,滋养万物,利他而无我。
善良,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不动声色的成全。
曾看过一个感人肺腑的挪威公益广告,叫做《小男孩的午餐盒》。
中午下课后,周围的同学们都拿出便当盒,准备美美吃一顿午餐。
只有一个小男孩无精打采,慢吞吞地从课桌里拿出自己的饭盒。
原来,因为家中窘迫,他每天只能带着空空的饭盒,维持仅剩的尊严。
他落寞地离开座位,徘徊在教室走廊里,并试图用喝水来赶跑饥饿。
没一会儿,他猜想同学们已经结束了午餐时间,才选择回到教室。
正当他想放回自己的空饭盒,却发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里面竟然装满了食物。
小男孩环顾四周,意识到这是同学们的善举,他嘴角上扬,开心地享用起这顿爱心午餐。
曾国藩说过: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
真正的善者,是自觉自愿、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
他们心怀悲悯,懂得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更懂得维护人的尊严,呵护人的隐私,于无声的善举里,传递最暖心的关怀。
▽
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身在低处,才会目光短浅,和更低处的人计较纷争。
站在群峰之巅,生命层次高远,便会如流水般不争、不露、不彰。
既是收敛自己,善待别人,也是在低调无言中,走向强大,成全自己。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02/16949465741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