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世界布局规划图建造党教程(环世界布局规划图)

时间:2023-09-26 03:45:21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落荒而逃

关闭15个高速站,全程警车护送,“世界第一环”究竟是什么?

震撼世界的壮举,一个巨大的核电支承环,横空出世,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引起了广泛的瞩目和探讨。这个被誉为“世界第一环”的核电支承环,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骄傲,也凸显了我国在核能领域的强大实力。

这个“世界第一环”实际上是核电基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叫做核电支承环,由山东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成功运输到山东潍坊港码头。惊人的是,这个核电支承环的重量高达155吨,直径达50米,且是一体成型,没有任何电焊加工痕迹,这个制造的壮举直接让它创下了核电支承环的吉尼斯纪录,展示了中国制造的精湛工艺和技术实力。

在这106个车轮中,有超过10个是动力车轮,负责整个平板车的牵引工作,其余的车轮则主要用于稳定核电支承环,避免因为路况不平造成损坏。所有车轮都配备了先进的自主识别系统,能够根据实时路况进行自我调整,以确保核电支承环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路线的选择也是精心考虑,力求在道路平缓、弯道少的地段行驶,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运输的安全性。

随着传统能源逐渐枯竭,核能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市场的主流。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投产了世界上最大的核电支承环,标志着我国在核能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走在了核能发展的前列。这不仅有助于我国在核能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还将为我国核能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

总之,这个“世界第一环”的核电支承环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物体,更是我国制造业实力的象征,是我国核能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它的诞生,不仅彰显了中国制造的精湛工艺,更为我国在未来的核能竞争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荐筑】塞尔维亚将建造世界首座“花园体育场”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西班牙工作室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受委托设计了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新国家体育场,这座体育场位于贝尔格莱德郊区的苏尔辛市,有着绿色和自然的外观造型。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是知名的体育场馆领域的建筑设计公司,他们设计了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八个体育场中的三个,其中包括创新的 974 体育场。这次塞尔维亚的新国家体育场是一个可容纳52,000名观众的圆形体育场,场馆的立面是由四个被悬挂的独特的“环”构成,其中容纳了花园空间。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将使该项目成为足球场设计领域最具创新性的项目之一,因为该项目的另一个目标是能够将体育场空间在一年 365 天被用作休闲区,使贝尔格莱德的市民、步行者和游客能够享受其景观美化的自然环境。体育场周围还将设有咖啡馆、售货亭、餐厅和休闲区,分布在场馆周边,形成“绿色”体育场的概念。此外,场馆周边还设有独特且可持续的步行区域。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体育场总占地面积有32公顷,拥有的 4,500 个停车位,由此可见该项目的规模以及塞尔维亚国家体育场对城市及周边居民的重要性。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在可持续项目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塞尔维亚国家体育场的主要目标是从能源角度提供完全高效的设计、智能操作且尊重环境。 该项目将采用一套创新的制冷和供暖系统,基于同时提供加热和冷却的四管冷水机技术,可以利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余热来产生用于加热回路的热水,覆盖建筑物的所有供暖和制冷需求。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Fenwick Iribarren Architects

参考资料

https://wwwtalocus.es/en/news/first-garden-stadium-world-new-national-stadium-serbia-fenwick-iribarren-architects

本新闻来源于网络,文中图文原始版权由原网站或涉及的相关组织、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头条创作挑战赛##灵感建筑##城市画册##建筑设计##设计##建筑##云游风物之旅#

氢风来袭|实探浙沪加氢站,走出商用车“小时代”

前言

今年7月,我国发布氢能领域顶层设计,至此,氢能发展正式步入快车道。

8月30日,新疆发改委宣布氢能三年规划,推进“西氢东送”,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新疆库车、陕西西安、浙江嘉兴、上海等四省份,沿着“西氢东送”路线,深入调研制氢、装备制造、用氢等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加氢站里的加氢设备。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摄

耀眼晚霞挂在天边,穿着白色衬衫的快递运输小哥陈师傅结束了一天工作。开着白色货车缓缓驶入加氢站,最终停在了站台旁。

送货十多年,能穿上白衬衫也是近几年的事。“以前都是开油车,回家一抹脸,手全是黑的,哪敢穿这个衣服,氢车干净多了”。

顶着清洁能源光环,氢车时代逐渐拉开帷幕,却又局限于快递物流运输、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以及氢能重卡等领域。贵,成了这个行业标签,亦是产业链快速崛起的一道门槛。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业内了解到,目前建设一个加氢站成本需要上千万,管道运输成本较低,但物流运输成本仍然很高。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上海、浙江嘉兴加氢站了解到,上海的加氢应用场景主要为快递物流运输,加氢站为了配合物流仓储,普遍布局在郊区。不过,不少氢燃料网约车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司机口中“省钱”“加氢不排队”频被提及。

不过,跑通加氢这条绿色发展之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能效,算好经济账正是这条产业链的一道命题。

加氢站后的储氢装置。

5-10分钟加满一辆公交车

飞机从头顶划过,只留下一道白色挂在空中。上海青浦区,距离机场短短5公里一片空地,坐落着中石化青卫油氢合建站。

陈师傅每天要来这里加氢。据他所知,自己所在公司于机场附近站点拥有80多辆氢燃料快递车。由于距离最近,这个加氢站也成为司机们的首选。

陈师傅走在了环保浪潮的前列。多年前,他将油车更换为电车,四年过后又发现氢燃料车不错,随即成为一名氢燃料车司机。“环保是一方面,氢车无污染,续航里程则是另一方面”。

他给贝壳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开电车送货一整天大概需要跑260公里,当时自己驾驶的电车的续航里程只有160公里左右,也就是需要充两次电,每次费用100多元。

如今,尽管加一次氢也得200多元,但每天加一次就够了。“时间短,还不排队呢”。就在陈师傅等待过程中,一位操作员拿着设备开始检查车内氢瓶的安全。

车辆正在加氢。

中石化青卫油氢合建站站长张雅婷介绍,上海的加氢应用场景主要为快递物流运输,加氢站为了配合物流仓储,普遍布局在郊区。目前,提供车型的企业包括上汽集团等,而选择这类车型的企业包括追求低碳减排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如京东、喜力。

长期以来,商用车是氢燃料车发展的首要场景。不过,不少氢燃料乘用车已经行驶于路上。

手拿蓝色气瓶合格证,网约车司机王师傅正在上汽大通MIFA氢一旁等待加氢。他每天往返机场接客人,全天行驶里程大约200公里,省钱同样成了他最大体会——开油车需要200块,开氢燃料车只要150元,“驾驶感受和电车很像,都比较安静”。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每天平均给130辆车加氢,由于这个站点距离机场比较近,网约车比较多。”张雅婷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网约车加氢2-3公斤,卡车加氢25-30公斤,二者使用的加氢设备没有区别,只是加氢枪的口径不同。

“我们的加氢量三年就翻了一倍,占据上海的半壁江山。”张雅婷介绍。

中石化相关负责人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公司从经营战略上考虑,围绕形成环上海加氢走廊及城配物流线路,在今年《上海市车用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公示至2025年78座网点中,新规划的69座加氢站,32座为中石化油氢合建站,占比46%。

同时,中石化与上海申能、宝武集团、上海电力及上海舜华等企业接洽,通过参股等合作模式争取更多的加氢站建设布点份额。截至2023年7月底,上海市加氢站数量为15座,其中在运营12座,已建成未运营3座。

目光向南,当最后一缕阳光洒落在浙江嘉兴水面上,大型岸吊仍在忙碌,集装箱鳞次栉比,等待着起落、装卸。

距离嘉兴港口不远处,1 座占地面积3000 平方米的中国石化加氢站格外显眼,指引牌清晰提示:这里集加油、加气、充电、加氢等多元化能源补给于一体。

中国石化浙江嘉兴分公司现拥有加氢站3座,累计加氢量达700吨,主要服务对象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氢能重卡及小型物流车。

工作人员介绍加氢站运营情况。

2022年9月,中国石化首座批零兼营“五位一体”综合能源服务站——浙江嘉兴平湖滨海大道站建成投营,迄今已有11个月。目前,服务对象主要是港区物流园区的氢能重卡。

这个站点和传统加氢站的进气方式有所不同,主要采用管输,由嘉兴氢能公司投资建设的氢气管道全长1700米,通过港区化工园氢气管廊源源不断地供氢。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加氢站的氢气供应,又大大节约了氢气运输成本和降低运输安全风险。

中石化平湖滨海大道站配有2台35公斤双枪加氢机、1台70公斤单枪加氢机,每天的加氢能力在1000公斤及以上。

“以一辆载有15公斤储氢瓶组的公交车为例,每天至少可以加100辆。加满一辆公交车,仅需5-10分钟,而续航能力却可达300公里,相当于从站里出发前往杭州西湖转一圈再回来,还绰绰有余。”平湖滨海大道加氢站站长陆平举例说,一辆载有10个储氢瓶组的氢能重卡,加满用时约20分钟,如果是用于码头短驳的话,其最大续航能力可达350公里。

投资成本上千万,氢气运输还“走不远”

于投资方而言,加氢站的成本账仍是一门学问。

贝壳财经记者自业内人士获悉,建设一个加氢站的总成本需要上千万,其中包括土地成本。而让原有的加油、加气站变成综合储能站,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前期投入之外,运输成本在运营中凸显。

中石化销售嘉兴分公司总经理许建浩介绍,中石化建设加氢站的优势在于,不少炼厂都有氢气的副产品,但运输成本仍是困扰。

他表示,目前使用管束车运输氢气的成本仍比较高,例如49吨的货车本来可以正常载货,收费1000元,但是只能承载200公斤的氢气,折算下来运输成本就是每公斤5元。

许建浩表示,如今制氢、用氢成本仍然较高。从中长期来看,降低能源成本、提供廉价易得的氢能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辆运输车停在加氢站旁。

从加氢站运营和推进来看,氢的来源仍是难题。一方面,制氢基地建设审批要求高,难以形成规模化制氢效应。另一方面,氢气运输采用20兆帕鱼雷车,运力受限,并不适合远距离运输,难以保障氢气的稳定供应。

浙江嘉兴港区经济发展部部长陈龙介绍,之所以选择嘉兴,是因为这里距离港口很近,大量商用车在码头往返。此处还有化工园区,只需1700米的管道就可以将氢气输送过来,管道造价低廉,从而压低了成本。

成本痛点之外,行业迈入成熟阶段仍有一段路要走。

中石化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果从长远来看,目前缺乏标准的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待完善。以上海为例,上海各区对加氢站的审批建设尚处于摸索完善阶段。

不仅如此,加氢站规划设计缺位,加氢站的规划设计、建造要想达到“商业化运营”的要求,其运营的经济性为首要条件,即要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关注加氢站类型的选择(合建站、集中/分散制氢等)和氢源的选择等因素。

受这些因素制约,目前上海加氢站数量较少,且布局不均衡。上海在营站12座,主要集中在嘉定、临港新片区、青浦区等区域。不同于加油站,一般加氢站单站加氢能力在1000kg/d,每天只能服务180余辆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站点在早晚高峰会出现加氢长时间排队等候现象。

“氢能产业链应用和推广还任重道远”,陈龙表示,目前,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多数处于商用车领域,如氢能重卡、公交车等,氢能产业处于商业化前期,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制氢成本。

一辆车正准备加氢。

多年摸索,何时走出商用车领域

不少产业链企业押保氢能潜力。

上汽大通总经理郝景贤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认为氢燃料是未来能源路线之一。全球都在注重碳足迹管理,引导绿色低碳行为。到碳足迹限制,建立严格的碳排放市场时,氢经济的重要性和价值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不过,郝景贤也表示,发展氢燃料车,最难的就是基础设施——加氢站。几年前,加氢站最令人担心的是安全性,现在其实比汽油站还安全。“我相信十年之后国家还会继续推出支持政策”。

“去年我们在上海已经投放了300辆大家氢,今年将会继续投放300辆,我们在氢燃料方面继续投入和探索,是一个长期行为。”郝景贤表示,在上汽大通的板块里,氢燃料重卡、氢燃料轻卡、氢燃料MPV等主要细分市场都有市场机会和商业探索意义。

降低成本成了行业起飞的关键,而改善运输方式、提倡液氢、创造规模效应、设备国产化均是路径之一。

对于未来发展,张雅婷介绍,就像电动车起步后带动了燃料电池、充电桩的技术突破与迭代,氢能源的产业链比电动车产业链更长,也会经历这个过程。

在她看来,随着技术与安全性提升,如果货车能运输压力为30兆帕的氢气,随着密度加大,能运输的氢气就能增加到400公斤,从而实现成本下降。

液氢同样被寄予降本的希望。“青卫加氢站此前较忙时储存量最高为1.4吨,每座加氢站的容量不同,如果要为加氢站加满2吨的氢气,每天需要10辆车来运输,成本太高,液氢能解决成本问题。”她解释说,液氢所需空间小,目前海外市场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加氢站使用液氢,而国内的液氢市场还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许建浩认为,未来降低成本要靠规模效应,中石化则走出第一步。这个行业处在产业培育阶段,现有企业要带动全产业链加入,最终实现车辆、氢气的成本降低。

如今,嘉兴市通过强链招商已经吸引了美锦能源、国鸿氢能、锋源氢能、德燃动力、浙江飞驰、爱德曼等一大批氢能企业,现已基本实现氢气制备、储运、加注、氢能装备核心部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

对于产业规模效应,陈龙呼吁国家后续能为加氢提供稳定、持续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也呼吁地方考虑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给予零部件企业、配套企业一些支持政策。此外,他也希望能从政策层面保障加氢车的稳定运行。

在氢气的来源方面,陈龙介绍,嘉兴有一个化工园区,到今年年底能实现每年10万吨粗氢的产生,这些氢气可以流向工厂和交通领域。“保障价格稳定,后方化工园区保障氢气来源稳定,零部件供应商见状也会持续生产,多方保障绿氢的生产”。

今年3月,浙江省住建厅提出,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氢走廊”,有序建设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全省加氢网络体系。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加氢站不少于50座。

嘉兴市同样擎画出蓝图,到2025年建成长三角氢能产业示范区,氢能供应能力达到每年25万吨以上,氢能及相关产业的产值突破400亿元,力争建成加氢站25座,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示范突破2500辆,其中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占比达到85%以上。

回想氢气刚推广时,陈龙依稀记得许多人心里对“氢气安不安全没有底”,不愿意参与运营,嘉兴国资买进了第一批50台车,由于没有专业运营团队维护,也不会做物流,最终交给了羚牛公司。

羚牛氢能总经理陈高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如今,氢燃料车根据驾驶里程不同,通过计算公式得出的补贴数也不同,拿到补贴后车价与燃油车基本持平。“现在有了运营团队,外企选择氢燃料车的积极性很高,有时候气也供不应求,车也供不应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赵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926/169494789019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