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盟主名字(武林盟主)
武林盟主金庸:被两度退学出书却本本畅销,侠义直言,却险遭
“我不想归还香港,希望先生帮忙。”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到香港,专程约见金庸,没想到开口竟是这句话。
金庸心里诧异:“这种事怎么会找上我?”他抬头缓缓道:“这个我和你没什么好谈的。”
虽为报业大亨还被奉为“武林盟主”,但金庸自小忠肝义胆拥有拳拳爱国之心,撒切尔究竟是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有脸去金庸那里自讨没趣?
01
金庸的侠义品格,早在他求学路上就显露无疑了。
1940年,日军在我国到处杀人放火,金庸家的祖宅被烧,店铺生意被毁,父亲只好带着家人逃难,母亲在逃亡路上得了急性菌痢,不幸病亡。
国仇家恨,让已升入联合高中的金庸时刻不忘日寇的滔天大罪,更是积极参与到宣传抗日的活动中。
可是却对日实行消极不抵抗政策,而在学校里“训育主任”沈乃昌就是贯彻执行该政策的全权代表。他的权力比校长还大,整天监视和训诫学生。
有一次课间休息,金庸与同学在下围棋,被训育主任沈乃昌看见,沈乃昌立马鼓着双眼,用手指着他们,声音异常尖锐地叫道,“不许下棋”,然后就把围棋给没收了。
事实上,作为训育主任的沈乃昌何止不让学生们下棋,甚至男女同学间哪怕不是谈恋爱,来往稍微亲密一点,他就会开除他们。
金庸早已看不惯沈乃昌的所作所为,很快就在学校壁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阿丽丝漫游记》。
文章说阿丽丝小姐千里迢迢来到联高校园游玩,却发现有一条颜色鲜艳的眼镜蛇经常在校园里到处游窜,伸毒舌,喷毒汁。不但如此,这条眼镜蛇还会威吓教训学生,“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世不得超生”。
这篇文章引得同学们纷纷叫好,被对号入座的沈乃昌大为光火,竟联合反派老师,逼迫校长开除金庸。
校长张印通很欣赏金庸,觉得这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还有侠义心肠,就保下了金庸学籍,并介绍金庸转入衢州中学(今衢州一中)读书。
这是金庸人生中第一次被退学。
金庸并没有因被退学而气馁,而是在衢州中学继续努力读书。
1944年,金庸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庆中央政治学校。
学校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见到的头像,要立正,双脚并扰,敬礼。金庸心里很不赞同这样的做法,觉得这是法西斯式的个人崇拜。
学校有很多背景的学生,对十分忠心,可也有不少普通学生,思想开明,认为的很多做法欠妥。
而那些思想开明的学生却被那些有背景的学生殴打,甚至被压着跪在地上忏悔。
金庸见状,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跑去找学校教导主任理论,却被主任反骂一顿。
金庸人微言轻,他抱打不平的侠义行为,非但不能替挨打的同学讨回公道,反而把自己弄成了学校的异己分子,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02
两度因为“打抱不平”而被退学,金庸也有些郁闷。
金庸之所以这样侠肝义胆,这和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
金庸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家里的武侠古典小说藏书读完了,其中就有他人生中的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
书中主人公侠女方玉琴劫富济贫、智斗恶霸,即使险象环生也从不妥协,最终留下了侠义的美名。
金庸看后大呼过瘾,暗自立下誓言:“我以后也要做一个侠客”。
如果说武侠小说给金庸展现的是想像中的侠义,那么祖父则是金庸心中侠义的表率。
1891年,金庸的祖父任江苏丹阳知县期间,有丹阳百姓无意间发现,“育婴堂”后院林地里,竟然埋着70余具儿童尸首,死相令人不忍直视,而“育婴堂”内却无一活婴。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遍了丹阳县及周边县,百姓们都愤怒无比,纷纷自发组织起来,焚烧教堂、反对洋教、驱除教士。
这本是正义之举,可清政府软弱无能,不但不维护百姓,而且为了讨好外国政府,还派兵捉拿了“滋事”百姓。
可金庸的祖父不仅没有抓捕任何百姓,还让他们远走高飞,最终被革去公职。
祖父忠肝义胆的经历和品行,在金庸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金庸从小就萌发了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外交家梦想。
03
即使两次被退学,金庸还是坚持梦想,他来到上海,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
后来金庸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国际法的文章,被国际法权威梅汝璈先生发现和赏识。梅汝璈为此带上金庸的文章,向周总理大力举荐了金庸。
周总理阅后,觉得金庸是个栋梁之才,而当时新中国外交部刚刚组建,正需要人才,于是他不仅同意了梅汝璈的举荐,而且还亲自派发电报,邀请金庸来新中国外交部就任。
金庸接到邀请后,十分高兴,“我的外交家梦想就要实现了”。他马上辞去在《大公报》的工作,满怀希望地冲到了北京。
在梅汝璈的引见下,金庸很快就与时任周恩来的秘书、外交部总部长乔冠华坐在一起讨论未来的工作安排。
其实金庸和乔冠华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认识了,老友相见,乔冠华不仅十分欢迎金庸的到来,而且还很坦诚地告知金庸:进入外交部工作,须先去人民大学外交系进修一段时间,否则很难被吸纳。
乔冠华的一番话犹如一盆冷水,泼醒了金庸,但为了梦想,他还是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进修。
可金庸在学校上课没几天,就发现自己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自己自由惯了,不愿受人管束,与外交工作的严谨要求相距太远。
最终金庸黯然地回到了香港,从此远离了他的外交家的梦想。
04
金庸回到香港后,没有再回《大公报》,而是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了《明报》,旨在追求思想独立、言论自由,宣扬善良与正义。
1962年,距离《明报》创办已过三年有余,大陆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即使是富庶的广东,老百姓都在挨饿受冻。
于是,很多百姓偷渡逃往香港,以避灾祸。
这年的“大逃港”,最多时一天就有八千多人涌入香港,保守估计前后逃港人数不少于20万人。
随着逃港者越来越多,香港当局出动大批警察把逃港人拦截在梧桐山一带,并没有妥善安置他们。
逃港者中许多老弱妇幼在山上跌伤、患病,所有逃港者水尽粮绝,吃树叶、啃树皮,坐以待毙,至亲的人也无法相救,甚至夫弃妻儿、兄舍其弟。
然而,香港众多报业却没有报道此事,全部选择性失语。
见此情形,金庸派出了自家报社的所有记者,奔赴逃港者聚集的沙头角、粉岭、元朗、罗湖等地区进行采访,了解逃港者的生活、心态并拍摄了大量照片。
随后,《明报》把逃港者的生存状况真实地呈现了出来,并呼吁广大香港市民和香港当局援助这些难民。
于是,香港市民们纷纷慷慨解囊,香港当局也转变了对难民的态度。
此事过后,《明报》从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销量翻番,迅速向以新闻、评论为主的大报转型。
05
可是,《明报》的特立独行,让其他报业同行恼羞成怒。
以《大公报》为首的其他四家报业,自称“五大正派”,他们联合起来,要对《明报》这个“异端分子”进行剿杀。
“五大正派”编造假新闻,把金庸塑造成汉奸、走狗和卖的形象,还把金庸列为“榜”上的第二号人物。
当时榜的第一号人物是电台播音员林彬,他因通过广播披露这些报业扰乱香港秩序、乱搞人身攻击的行径,在上班途中被人活活烧死。
接下来,便是金庸了。
一天,金庸的秘书收到一个奇怪的包裹,里面传出钟表齿轮转动的声音,秘书拆开包裹一看,吓得脸色大变,竟然是炸弹,上面还显示着倒计时30多分钟。
秘书赶紧疏散报馆人员,并第一时间报了警。警察及时赶到,并请来军火专家,在马路上引爆了炸弹。
虽然这次炸弹威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警察考虑到金庸的人生安全,决定给他提供24小时的贴身保护。
这时,有人劝金庸:你退一步,和“五大正派”握手言和吧。
可金庸冷笑一声,不屑地摇头:“我不想被我自己笔下的英雄取笑”。
06
金庸笔下的英雄,其实就是他武侠小说里的英雄。
金庸一生总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本本畅销,从1955年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到1970年写了最后一部武侠小说《越女剑》,他的武侠小说一直伴随着他的《明报》成长。
后来《明报》直面“大逃港”事件,这让人们不但记住了金庸的小说,而且还记住了他的《明报》。
《明报》自身独立,言论鲜明,立场坚定,维护正义,报道真实又全面,因此金庸和他的《明报》大受香港当局、大陆政府以及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认可。
《明报》的销量从此节节攀升,金庸不仅成了报业大享,日进斗金,而且还受邀进入了香港政界。
金庸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以至于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受邀磋商香港回归问题时,在首次访华之前特意去了一趟香港,专程与金庸单独进行了四十五分钟的会晤。
撒切尔夫人直接了当地提出:“我不想归还香港,希望先生帮忙。”金庸听后,直接拒绝道:“这个我和你没什么好谈的”。
最后,撒切尔夫人只能大失所望地离开了,而金庸随后不仅为香港的回归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更是亲自为香港政治体制谋篇划策。
07
如今,金庸先生已逝,但他留下了不畏困难险阻的拼搏精神,留下了长存于天地之间的侠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他曾在《倚天屠龙记》中写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金庸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每一部武侠小说都是对当下针砭时弊的映射,以笔为剑,口诛笔伐,快意恩仇。
他的武侠小说影响了无数华人,被人们尊称为“武林盟主”。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个令人着迷的“江湖”,里面写尽了中华英雄的行侠仗义,充满了华夏文明的“大义”,更是唤起了华人对华夏的热爱,对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尊崇。
作者:相忘江湖
编辑:不器
参考资料:《金庸,人生如棋》,傅国涌,《阅读》,2020(88);
《金庸小说,一代人的青春记》,代安荣,《湖南教育(C版)》,2018(11);
《金庸时曾遭迫害:“左”派将炸弹送到报馆》,《中国新闻网》,2009.02.01。
1929年杭州武术比赛,江湖上的“武林大师”,被一名学生踢下擂台
2020年5月17日,号称“浑元形意太极拳”的掌门人,“精通”太极拳、一套“接,化,发”、“闪电五连鞭”的马保国和搏击教练王庆民来了一次场下PK赛。
结果马保国连一招半式都使不出来,靠着王八拳在场地里挠人,仅仅过了4秒就被王庆民一拳KO了。事后,马保国顶着被打得乌黑的眼睛出来指责王庆民不讲武德,劝他“耗子尾汁”,那叫一个搞笑了得。
很多网友都说,这些所谓的假大师们是近十几年才出来收割“智商税”的,其实并非如此,早在92年前,就有某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武林大师”被名不见经传的学生给打得满地找牙的事情发生......
马保国
“镇江南”刘高升中国自古代以来就有武功高强者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于世,而在文学作品里面,这些武林高手都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以一对十,对百,飞花伤人都正常不过。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武林”的神秘面纱也慢慢地被无情揭开,虽然近代确实还有霍元甲,大刀王五这样的武术高手,但是也不缺乏一帮空有名头混吃混喝的版“马保国”,而且这帮人的数量要远远超过拥有真才实学的大师们。
没上擂台之前,这帮人的名声各个响彻江湖,但真有机会施展的时候却一个比一个怂。
1929年年底,浙江杭州举办了一场十分盛大的武林大会。之所以要办这个武林大会,主要原因还是当时正处于时期,西方列强频频入侵,民间就开始提倡“习武强身,保家卫国”的理念。
当时民间有很多武术流派,经过了包装和宣传之后,武林界很快就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林宗师”,当时比较有名气的,叫得上号的有剑术了得被誉为“武当剑仙”的李景林,还有靠着腿功无敌的“神腿”杜心武、“铁脚佛”尚云祥、“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六合神枪”的李书文等人。
武林界还传言,孙禄堂就是时期“屈指可数”的“绝顶高手”,当时形容他和李书文叫做: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孙禄堂
至于这些人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不可而知,但当时也有一位曾和他们齐名并排的人,名叫刘高升,自称是上海的武林高手,成名之技不止有一个,据说有“铁砂掌,铁布衫”两项。
刘高升经常在民间演示他的功力,据说只要他随手一拍,不管多厚的砖头都会应声碎裂;只要他随手一挥,就是比碗粗的竹竿也会被他劈成两半......而那些亲眼看到的人更是无不惊叹,也愿意投身他的门下。
不但如此,刘高升还给徒弟们演练过金钟罩和铁布衫,据说他表演的时候,那都是油锤贯顶,铁尺排肋,钢枪锁喉等等。
久而久之,江湖上赠予了刘高升一个“铜头铁臂镇江南”的霸气外号。后来刘高升在上海因武艺闻名,江湖上还把他和上海当地另外两位姓刘的习武之人并称为“武林三刘”,可见名号之盛。
刘高升
刘高升靠着名气开了一家武馆,手下的弟子甚众。不过成名后的刘高升却不干好事,经常带着自己的一大群弟子跑到各地武馆打着以武会友的名义搞垮了不少武馆。
1929年,当刘高升得知杭州要举办武术大赛而且奖金丰厚时,他动了心。在去的路上,由于江湖名气所在,因此他也十分高调,不但带着自己十多个徒弟,同时还搞了一面大旗,上书“以武会友”,同时带上了两个来领礼品的空箱子。
搞笑的武术大赛1929年11月16日,杭州武术大赛正式拉开了帷幕。当时听说要搞这么一场武林大会,不光民间的小民们对此趋之如骛,就连当时浙江省的各部官员、政界也到场亲自观赛。
不过由于场地限制,所以仅售八千门票。僧多肉少,因此门票相对很贵,即使这样,门票一经出售转眼就卖光了,甚至卖完之后还有拿票来炒作的黄牛。
后来因为一票难求,主办方又不得不临时增加售票数,最终导致到场观众多出了预定人数的五倍,可见大家对主办方这一次的比赛十分看重,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谁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武林盟主”。
1929年11月21日,杭州武林大赛宣布正式开幕,对于此次比赛,主办方也是大开方便之门,因为本次比赛没有任何门槛,但凡你是武术大家,或者是武术爱好者,不管你属于什么门派,年龄多大,上达八十岁老头老太太,下至16岁楞娃,只要报名就可以参赛。
而当时各地政府为了“出风头”,更是在各地集集、资助属于自己地方上的民间武术高手作为代表地方的人员前来参赛,毕竟大家都想靠此次比赛作为自己争夺政绩和荣誉的最好机会。
有些地方因为自己当地没有武术爱好者,所以干脆到别的省份请来代表参赛。这样就导致了不少省份相互扯皮,拉人的搞笑争论。不过在这样乱糟糟的争夺下,前来参加这一次武林大会的选手,大多是在江湖上早就成名已久的武林高手。
很快,正式的比赛打响了,而笑话的场景也接踵而至。主办方的本意是想举办一场“无限制格斗”,因此这场比赛不设任何限制,更没有规则。比武双方都是经过抽签而定,但是有些选手为获胜,几乎全是阴招,热闹程度不亚于女人街头打架、扯头发和踢裆。
主办方也没想到这场“无限制格斗”的比赛竟成了“醉汉街头互殴”,因此主办方又临时颁布了一项规则,双方比赛,以碰到对方身体次数多少为标准,多的人获胜。
但是这样一来,比赛场面却变得更加混乱,参赛选手为了获胜,一上擂台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摸了一下对手,然后就各种躲避对方,这样一看就像猫捉老鼠,一个追一个跑。
不过尊重此次比赛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多是一上来就扭打在一团,双方揪着对方衣领揍个鼻青脸肿,根本看不到所谓的武术招式。最令人捧腹大笑的是,因为临时制定的规则不严谨,所以有些武术大师根本就不认账,无论如何都拒不下台。
观众本以高价购票进来看比赛的,结果台上打了一场又一场毫无观赏价值的街头打架,观众心中自然不爽,于是引得台上台下一片唏嘘。三番五次的幽默比赛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甚至有些评论深刻的小报发表文章嘲讽说:“不如回家看猪圈里的猪互拱更有意思!”
为了稳住人气,主办方在大赛的第二天来临之前,连夜总结并制定了新的规则:以打倒一方为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此一来,参赛选手也随机应变了起来,此时大家都已经顾不得自己所学的武术技艺,开始使用各种五花八门的手段来攻击对方。
“武林大师”被放倒观众们看着这些乱糟糟的场面,不由得期待能有几个武术宗师级别的人站出来,给大家来一场畅快淋漓的武技拼,以此来好好教育一下这些只求胜利不求手段的参赛手。但令观众没想到的是,这些久负盛名的“武术大师”,甚至连一些刚学几天的武术学员都打不过,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人怕出名猪怕壮?
而闹出最大笑话的就是所谓的“镇江南”刘高升。江湖上刘高升的名声由来已久,至于有没有真功夫,大家都不知道。他到了杭州之后没有急着参加比赛,而是领着自己的一众弟子去了杭州当地的武馆,用“以武会友”的名义让手下弟子们一家接着一家的踢馆,这样一来,自己的威名在当地顿时提升,二来也给大家展现出了门徒的“实力”。
后来甚至有传言称,刘高升亲自踢馆,那些被他的铁砂掌打中的人轻则当场拍晕无法起身,重则口吐鲜血然后卧床多日不起。刘高升还扬言说自己当时并没有使出全力......直到后来,刘高升被一个学员干趴后,大家才怀疑他之前踢的是茶馆还是酒馆?
不管真假,在刘高升的危言耸听下,的确吓退了不少当时打算参加比赛的人。这样一来,刘高升的名气又传得越来越厉害,加上当时武林还存在一些“礼让”的歪风邪道,但凡江湖上名气盛或者是名门正派的弟子,大多都简单假装交手一两招就主动认输。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大家互相给面子“走过场”的时候,总有几个不识抬举的人,不谙世事,谋求开打的新手学员。刘高升靠着名声和礼让的歪风邪气一路过关斩将,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强悍的对手。可是,刘高升碰上了学员曹晏海了。
在双方正式上台比武前,刘高升大有深意地问曹晏海:“这次参赛的是学生还是老师啊?”如果是老师的话,基本上行内规矩多少都懂,三言两语就能决定胜负。但没想到他这一次遇上了一个愣头青的学员。
听到对方说自己是学员后,刘高升还不屑地笑话他:“一个学员,有什么好打的?”曹晏海本身爱好武术,对刘高升自然也略知一二,赛前曹晏海分析过,刘高升虽然有一身硬功,但都是死劲,没有自己灵活和快。只要自己发挥正常水平,想要赢刘高升应该不成问题。
曹晏海
虽然赛前刘高升狐假虎威,企图在语言上吓退曹晏海,但曹晏海根本没有弃赛的打算。见吓不退曹晏海,刘高升又表示自己和曹晏海的年龄相差太大,让曹晏海的师傅郭长升上来和自己打,但碍于比赛规则无法换人,刘高升只能硬着头皮上台和曹晏海“切磋”。
比赛过程当年有报道,如今杜撰的也不在少数,就像我们后来有了电视后,所谓太极宗师吴公仪和白鹤堂堂主陈克夫两人比武时的解说招式基本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但实际上两人都是王八拳互殴,完全没有章法可言。
而刘高升和曹晏海的比赛也强不到哪里去,两人在第一场比武中,刘高升被打倒在地后,直接对裁判大喊:“不算,这是我自己摔倒的,不是他打的。”刘高升此言一出,场内引起嘘声一片,直到最后刘高升被打出了擂台口鼻出血后,才不得不认输。
势胜马保国刘高升在比赛中输得很惨,不但自己颜面无光,他所谓的功夫也被拔得一干二净。在比赛中刘高升未使用任何武术套路,他最拿手的是抱住对方大腿,依靠本身的肌肉把对方掰倒在地。
虽说刘高升输给了曹晏海,但刘高升本身人高马大,身体壮实,而且习武多年,虽然多年来没学到什么精髓,但经过每天的锻炼,刘高升一身横练的肌肉加蛮力,确实可以在比赛中占到不少便宜。而且以往有资格和他切磋的,基本都是师傅级别,这类人养尊处优惯了,突然和比自己壮实的同龄人比武,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都被刘高升占了上风。
可曹晏海不一样,首先他是中央国术馆的一名学生,打小就喜欢武术。15岁开始就浪迹天涯学习多种拳术,可以说是博采众长,而且他还很有天赋,被武林大师郭长生收为弟子亲自指导。
名师教练,懂得众多武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散打高手,散打高手对阵“伪大师”,结果可想而知。
郭长生
在这一次比赛中,冠军、亚军、季军分别是王子庆、朱国禄、章殿卿三人,至于这三人到底有没有真功夫大家不得而知,不过后来浙江省武术馆聘请一级教练时,跳过了这三人请了曹晏海,此举似乎说明了一切。
由于杭州这一次武术大赛举办得很成功,因此各地纷纷跟进,不久之后上海也举办了一场全国武术擂台比赛,巧合的是这次曹晏海又和刘高升打上了。这次曹晏海的目标要比上一次有追求,他就是奔着冠军去的,而刘高升的目的也不简单,他要一雪前耻。
结果在台上刘高升再次被曹晏海打得落花流水,并且曹晏海一路过关斩将拿了第一名。虽说曹晏海是个学员,但是他从小习武,在同龄人眼里,他也算半个师傅。
而像刘高升这样的人,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有,甚至还很常见,这些人没有令人信服的本事,却懂得依靠一些行为去讨巧和欺骗他人。当然这个社会也不缺乏像曹晏海这样的人,他们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摘取了胜利的果实。
民间武术不善于实战在1929年杭州还没有举行武林大赛之前,传统武术一直被国人过度的神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武术就应该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可是自从杭州举行了这一场比赛之后,观众不由得质疑,我们的传统武术是否真的具备实战性?
据统计,共计有345名“武功高强者”报名参赛,其中到场的人数只有125名。而剩下的则以各种理由推脱、弃赛,所以当时能来到现场上台比试的人,多少有点东西。
比赛之前选手分为四组,先是组内对决,完成一轮比赛后,于输者中再抽签对决,这样一来就避免了选手遇到过于强悍的对手而失去比赛资格的情况。
在经过一番龙争虎斗地比拼后,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比赛结果十分惨烈,在比赛过程中,武侠小说里面一直是“武力天花板”的和尚和道士,基本上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最终都没有取得胜利。
而所谓的南派、北派两派斗争中,基本都是北派获胜,虽然南派武功看上去精湛,武术套路煞是好看,但一上台实战,面对北派人高马大的对手,等于白耍。
所以最后排名中,前十名绝大部分人是河北和山东两地,南方人只有一个人上榜,是安徽的章选青,他和北派对打,最终也只能抵挡三四个回合。
其次,无论是谁家的优胜者,他们在自报家门时都拍着胸脯说自己就是传统门派,但上了擂台后,招式完全和中国的传统武术不沾边。而这场比赛光是开幕的时候观众就高达三万人,中途人数最多时超过了六万。
看过比赛之后,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认为:传统武术不具备实战作用。经过了一传十,十传百,传统武术就此跌落神坛,成为“花拳绣腿”“健体强身”的一种运动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925/16949482352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