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风云4吞并省份代码带核心(欧陆风云4吞并省份)

时间:2023-09-23 21:30:28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孤独是毒

《全面战争:三国》新DLC的得与失,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些“历史问题”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这篇文章来得有点晚,我没有能够针对《全面战争:三国》的每一个新出的DLC做出及时点评,但在《全面战争:三国》的新DLC《A World Betrayed》上线前写下本文,我觉得还是有那么一点儿价值的。

我在本文中主要想讨论几个问题:《全面战争:三国》的上一个,也是第二个主要DLC《受命于天》(Mandate of Heaven)究竟品质如何?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另一个问题:《全面战争:三国》的制作组Creative Assembly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究竟有多少,他们又是如何取舍和处理有关史料的?最终,我们能对游戏接下来的更新抱有多大的期待呢?

过而不悛,亡之本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把西晋从上到下打了个稀巴烂,《全面战争:三国》的第一个大型DLC、去年8月上线的《八王之乱》(Eight Princes)也拿出了同样水准的表演,在Steam评论区里留下了一片狼藉,最终获得了36%的好评率。

“多半差评”

造成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当然是这个DLC制作得过于敷衍,但究其根本,我认为还是游戏机制上的:“全面战争”系列只喜欢制作一两个主要角色,其余人物全部随机生成的传统艺能与中国历史背景的冲突 。直观来说就是,“全面战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模拟游戏,在游戏中鲜有历史逻辑可言,将这一套硬搬到复杂的中国历史之中,水土不服几乎是必然的。

时隔半年,今年1月份推出的新DLC《受命于天》新增了6个可玩派系,分别是汉灵帝、刘宠、卢植以及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简单来说,就是增加了东汉朝廷与黄巾义军的势力。在我看来,这就是整个DLC设计最为出彩的地方——DLC的命名非常讲究,苍天与黄天,谁才是真正的“受命于天”?

陈王刘宠是东汉末年宗室诸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史载:“中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刘宠在黄巾军起义时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可惜建安二年被袁术派人刺杀。CA做出了刘宠,说明他们还是花了一些心思研究东汉末年历史的。

刘宠和卢植的玩法大体上是相同的,通过战斗获取的独有资源点数来解锁拥有强大Buff的特殊道具。不同之处是,卢植处于前线,需要速战速决,刘宠的位置相对要安逸不少。

张氏三兄弟有独特的任务线、独有的资源和独特的科技树,热忱和热情是黄巾派系的核心,热忱代表部队的战斗力,需要通过持续的战斗来维持,如果玩家停下脚步,那么就意味着大计受阻,热忱值就会不断下降;黄巾军的部队和据点则会传播热情,热情会导致公共秩序的不断下降,还会影响到周边地区,只要不断斗争,就会涌现更多的义军,给汉帝国以沉重的打击(也会打击黄巾军)。

汉灵帝刘宏拥有特殊机制——帝国朝廷,朝廷中文官党、宗亲党和军阀党3股势力争权夺利,每个派系的影响力都会带来正面或负面的效果,开局时将由文官派系执掌大权。

朝廷内部的派系设定很明显借鉴了《欧陆风云4》中大明的派系系统,派系会随着影响力的变化起到不同的效果,通过任命派系成员担任官职和事件来改变各个派系的影响力。皇帝的独有资源“政治影响力”会随着时间而增长,可以用来罢免官员和吞并帝国中的其他势力,可以简单理解为,皇位坐得越久,威望越高,行使权力越方便。

文官党影响力

从P社学来的可不光是派系

值得一提的是,CA这次在考据上也下了更多功夫。《受命于天》当中,无论是东汉朝廷的三公九卿和廷臣,还是地方上的帝国官员,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连张氏兄弟手下的黄巾军将领也没有任何一个随机角色,与《八王之乱》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A还为一些角色加入了自己的历史事件,如袁绍起兵、袁术称帝等。

不难看出,CA作为一家老到的开发商,已经敏锐意识到了导致《八王之乱》失败的问题,在《受命于天》中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改进,并且尝试加入更多的历史模拟元素。

善作者,不必善成

或许是先天不足,或许是努力不够,尽管《受命于天》看起来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但它的实际表现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不妨拿以上两图来玩个找茬游戏:游戏开局时共有多少处历史错误?文末我公布答案

从历史逻辑来看,帝国朝廷的设计着实有些诡异。

首先,是游戏中的文官党由宦官领导。要知道,自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这23年间,东汉最为重大的政治事件就是由士大夫与宦官对立而引起的“党锢之祸”。在游戏开局的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司徒陈耽与议郎曹操一同上疏弹劾依附宦官收受贿赂的太尉许馘和司空张济,随后,陈耽遭宦官构陷下狱并死于狱中。然而在游戏中,陈耽却与十常侍一道成为文官党的成员……

陈司徒若是泉下有知,恐怕棺材板都得给你掀喽

宗亲党则从命名上就有问题。宗亲指的是以姓氏为区分的同宗亲属,然而除了储君刘辩,游戏中其余的宗亲党成员均为外姓。事实上,东汉诸王需要就国,也就是说,皇帝的亲兄弟们全部要到自己的封地里边待着,留在在中央的力量也不足以形成左右朝政的势力。刘表身为宗室,受到党锢之祸牵连,也只好逃亡。将这个派系改名为“外戚党”显然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且,由于没有外戚派系,大将军何进被划分到了军阀,实在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军阀党的描述为“试图分散帝国内部的权力”,这可能是根据汉灵帝“改刺史,新置牧”的政策来设计的,那么这个政策的受益人有哪些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皇甫嵩领冀州牧、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刘焉为益州牧,此外,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可是,这4位在游戏中均未出现在军阀党的名单上。

即便不考虑历史逻辑,这个派系玩法的设计也难以令人满意。文官党提供的属性几乎全是负面效果,两个增益也没什么太大的价值,这使得文官党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让玩家体验一下“清党”的感觉。于是,玩家很快就搞出了敲诈勒索的手段,将文官派系的成员短时间内全部逼走,虽然1.41版的更新中CA修复了这个Bug,可惜魔高一尺,玩家们又发现,将宦官们收为养子,然后轮流立储,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张让是我儿,赵忠是我女”

清洗文官党之后,玩家就能在宗亲和军阀中二选一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宗亲党和军阀党的属性是以增益效果为主,但任命官员就会有大量的俸禄支出,而清空整个朝廷能得到巨额的财政收入。一旦玩家明白了这一点,派系系统就彻底失去了意义。

可以推测,制作组的想法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表现出东汉末年朝廷、财政崩坏的现状,但以如此粗暴的方式与游戏最为核心的数值捆绑在一起,自然难以得到好的效果。游戏中,汉室的胜利条件是消灭黄巾军,玩家通过上述方法在游戏开局即可获得巨大的经济优势,十来个回合就可以轻松获得游戏胜利。

黄巾军有特殊的改革系统和早期就能解锁的特殊兵种,但是面对庞大的汉帝国,玩起来比汉灵帝要难上不少。不过,这个难度更多的来自于AI的表现,无论玩家选择张氏三兄弟中的哪个,恐怕都难以抑制打死另外两个的冲动。

整个DLC中游戏体验最好的就是新增的“无地征募”模式了。无地派系可以在任何非敌对势力的领土上征募部队,在这个模式中扮演刘备,可以真实体验到他颠沛流离、建功立业的一生,还是值得一玩的。

行百里者半九十

《受命于天》存在的问题也不光只有这些。蹩脚的汉化现在是差评的最大来源,此外,大量的历史事件似乎完全没有前置条件和事件逻辑。

例如,黄巾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河北,但袁绍还是会跑到冀州起兵,然后瞬间被灭;凉州之乱只有北宫伯玉起兵,完全没有后续;袁术称帝根本不受环境限制,更神奇的是,袁术称帝后仍然是汉帝国的成员。没想到在马可·奥勒留去世十多年后,遥远的东方也出现了二帝共治的局面。考虑到奥勒留在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曾经派遣使者到访汉朝,这或许就是汉朝与罗马的羁绊吧。

除此之外,爵位和官位仍然没有调整、皇帝政令不出洛阳、皇帝可以和汉帝国外交、公元182年开局导致大量历史错误等问题都影响了《受命于天》的实际表现。这款售价45元的DLC在一定程度上算得上足质足量、颇具诚意,可惜就是不好玩。

从好的一面看,CA在《受命于天》中做了很多正确的尝试,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或许能让游戏的未来更光明一些。“全面战争”系列是伟大的策略游戏,但距离优秀的历史模拟游戏还有不少距离。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条路上,《全面战争:三国》恐怕连真正的一半都没有走到。我们现在只能说,相比于上一个DLC,不管怎么说,CA大概是上道了,下一个DLC的表现还是值得期待一下的。

最后,CA的历史顾问张磊夫老师想必是不会太深究细节的,所以,再找一个专业的人来专门做一些考据的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如果已经有人在给CA做类似的工作,希望制作组能认真参考他的意见,或者……换一个更专业一点的人。

[toggle_ title=\"附:大家来找茬答案(如有遗漏、讹误烦请指出):\"]

1. 东汉丞相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置,在东汉朝廷里担任过丞相的一共有两位,分别是曹操和曹丕。

2. 关于曹鼎的历史记载有分歧。《魏书》和《三国志》记载他分别担任过尚书令、吴郡太守,《后汉书》则记载他官职为河间相,但他并未担任过丞相。

3. 孔融从未担任太傅。杨赐于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十二月出任司徒,孔融被征召为司徒府掾属;光和三年杨赐被罢免,不久后转任太常;光和五年杨赐出任太尉。根据“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可知,何进出任大将军时(公元184年)孔融仍为杨赐府佐。

4. 游戏开局于光和五年冬季,袁隗于光和五年四月出任司徒,故此时司徒应为袁隗。

5. 陈耽于光和五年三月被免职,随后下狱死,游戏开局时不应出现在朝廷中。

6. 张温出任司空是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四月。

7. 张济于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三月至中平元年四月任司空。

8. 邓盛出任太尉也是在中平元年四月,此前他的官职为太仆。

9. 杨赐于光和五年十月出任太尉,游戏开局为冬季,故此时太尉应为杨赐。

10. 荀爽从未担任过太仆。第二次党锢之乱后,他隐居著书十余年,直到光熹元年(公元189年)九月才受任平原国相,此时不应出现在朝廷中。光和五年太仆疑为邓盛。

11. 鲍丹,《三国志》裴注引《魏书》云:“信父丹,官至少府侍中,世以儒雅显。”但并未言明时间。

12. 本名伟璋。姓璋是李贤注《后汉书》讹误,《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急就篇》、《万姓统谱》、《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均作“后汉光禄勋伟璋”,伟璋出任光禄勋应在光和元年。

13. 刘宽“光和二年,复代段颎为太尉。在职三年,以日变免。又拜永乐少府,迁光禄勋。”,光和五年光禄勋大概率为刘宽。

14. 严可均《全后汉文》根据范本《后汉书··········》及袁宏《后汉纪》考证,“光和三年,太常就耽上选”中就耽实为陈耽。是否另有就耽存疑。

15. 光和五年金城太守应为陈懿,韩遂此时为凉州从事,中平元年与北宫伯玉共杀金城太守陈懿。

16. 袁遗为长安令时间不详,且治长安的最高行政长官应为京兆尹,根据蔡邕《京兆樊惠渠颂》,光和五年在位的京兆尹为樊陵。

17. 丁原出任并州刺史是在中平五年三月之后,根据《隶续》载《槀长蔡君颂》可知蔡湛于光和四年(181年)十二月出任并州刺史,故此时并州刺史应为蔡湛。

18. 刘焉出任益州牧是在中平五年,光和五年刘焉在中央,可能担任太常或宗正。根据《三国志·张绣传》:“边章、韩遂为乱凉州,金城麴胜袭杀祖厉长刘隽”,裴注《三国志·刘二牧传》:”前刺史刘隽、郤俭皆贪残放滥。”若二者为同一人,那么前益州刺史刘隽在中平元年死于祖厉长任上。故光和五年益州刺史很可能为刘隽。且巴西郡为建安六年(201年)刘璋分巴郡所置,游戏中刘焉所处地区应为广汉郡。

19. 董和仕官是在刘璋任益州牧时期,也就是兴平元年(194年)之后。且江阳郡是建安十八年(213年)分置,不应出现在游戏中。

20. 金旋出任武陵太守为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后。

21. 巴东郡为建安六年刘璋置。王睿出任荆州刺史应为中平二三年(185-186年)间。王睿任荆州刺史时治所为江陵。

22. 刘表于第二次党锢之祸时逃亡,直到中平元年再次入朝出任北军中候,初平元年(190年)继任荆州刺史,刘表任荆州刺史时治所在襄阳。根据徐璆于中平元年被免荆州刺史,光和五年荆州刺史疑为徐璆。

23. 南阳太守褚贡,非褚公。(汉化问题)

24. 刘勋兴平二年任庐江太守,中平末年间为沛国建平长,光和五年不应出现在游戏中,更不知为何占据江夏。

25. 袁绍割据地方是在中平六年之后,光和五年袁术应在中央任职。赵谦中平元年为汝南太守时败于黄巾军,故此时汝南太守疑为赵谦。

26. 颍川郡非刘宠辖区。杨彪在光和二年后为颍川太守,又据《隶续·外黄令高君碑》可知中平元年颍川太守文氏免。故光和五年颍川太守应为杨彪或文氏。

27. 建业为孙权在建安十七年(212年)所改。周昕任丹阳太守应为中平末至初平初年,张驯中平元年由丹阳太守征授尚书,故光和五年丹阳太守应为张驯。

28. 新都郡为建安十三年十二月(208年)分丹阳郡所置。曹嵩中平四年十一月任太尉,此前应在中央任大鸿胪、大司农等职。

29. 孙坚此时应为盱眙县丞或下邳县丞。且建安郡为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分会稽郡所置,出现在182年过于离谱。

30. 光和五年刘洪应在中央任谷城门侯,中平元年出任会稽郡东部都尉。

31. 陶谦出任徐州刺史是在中平五年(188年)。赵咨于灵帝中任东海国相,在职三年,光和五年东海国相疑为赵咨。

32. 陈珪未出任过东莱郡守或北海国相。

33. 应劭出任泰山太守为中平六年(189年)至兴平元年(194年)。

34. 桥瑁出任东郡太守当在灵帝末年。

35. 光和五年卢植应在中央担任尚书,根据《隶续·刘宽碑生名》,此时河内太守疑为丁从。另卢植讨伐黄巾军时副手为护乌桓中郎将宗员,非皇甫嵩。

36. 刘备仕官是在黄巾起义之后,根据应劭《风俗演义》此时平原相疑为封子衡。

37. 韩馥任冀州牧是在中平元年,且韩馥任冀州牧时治所在邺城。

38. 凉州之乱时边章为凉州督军从事,不应在司隶部河东郡。且董卓于中平元年以河东太守迁东中郎将,故光和五年河东太守应为董卓。

39. 士燮出任交趾太守应为灵帝末建安初。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载:“汉中平元年,州人屯兵,执刺史周喁杀之”,但裴注《三国志·吴书卷一》载周喁为许贡所杀:“喁往助之。军败,还乡里,为许贡所害。”又《越史略》历代交州牧守有“周隅,灵帝时人”的记载,这可能是《大越史记全书》传抄有误。光和五年交州刺史疑为周隅。

无根据猜测,听个响:《三国演义》在越南可谓家喻户晓,而《越史略》成书于越南陈朝昌符年间(1377-1388年),与《三国演义》成书时期大致相同,但《大越史记全书》编纂于后黎圣宗洪德年间(1470-1497),最终修订本成书于后黎熙宗正和十八年(1697年),此时三国故事在越南已经广为传播,所以《大越史记全书》在编纂时受到影响,将周隅记为周喁。[/toggle_]

俄国扩张史,除西伯利亚外,那650万平方公里的南方领土怎么来的

引言:

一部沙皇俄国的成长史,就是一场全世界罕见的领土扩张史。

从莫斯科公国一隅之地,到地跨欧亚北美,领土面积高峰时22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沙皇俄国君王们用数百年时间实现了领土的跨越。这广袤的领土中,原本属于莫斯科公国起步时的欧洲领土并不算大,其主要领土扩张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就是向东占据了面积高达1322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

第二个方向,则是南向扩张,用一连串的战争打下了6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相对而言,东进占据西伯利亚无人区,对科技还有武器占优的沙皇俄国而言无疑是比较轻松的事情,南下则相对困难重重。因为南方国家,如中亚诸多汗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伊朗和大清朝,也都是实力不俗的存在。

今日本文主题,就是说说这沙皇俄国如何用数百年时间,打下南方65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

(沙皇俄国领土扩张史)

一:沙皇俄国扩张第一阶段

公元1547年,著名的沙皇伊凡雷帝成了沙俄的主政者。

这个沙皇名气颇大,有雷帝的别称,也是沙皇俄国时代少有的被称呼为大帝的存在。

伊凡雷帝掌权之初的俄国,并没有多强悍的势力,在东向进攻中即打不赢北欧霸主瑞典,也搞不定波兰。接连东向受阻之后,伊凡雷帝决定改变扩张策略,将斗争的苗头指向东方。

原因很简单。

那个时候的沙皇俄国东边都是曾经蒙古鞑靼人的地盘,只要跨过乌拉尔山挺近亚洲,面对科技水平稍许落后,人烟稀少的游牧民族,沙皇俄国当然打的更轻松。

确定战略方针之后,沙皇俄国持续了近百年的东扩运动。

经过百年东扩之后,俄国将占据西伯利亚地区为数不少的蒙古鞑靼部落消灭了不少,俄国的势力范围一路东向直抵楚科齐半岛和鄂霍次克海域。

看看地图我们就知道,这百年扩张,让西伯利亚成了沙皇俄国的领土,再往前就是太平洋,扩无可扩了。东向没有地方可以继续扩张的因果,让沙皇将目光投向了南方。

(广袤的西伯利亚)

二:俄国战略转移,南下遇见不少真对手。

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在位时间1645年7月23日—1676年1月29日)当政前后,开始了第一轮南向扩张。

他授意远征的俄国探险队还有俄军,试探性向南方发起进攻。就那个时候的国际环境而言,南进的主要对手也不少。

比如正在和大明争夺中原统治权的清朝,西亚强国奥斯曼土耳其,强大的准噶尔汗国、还有哈萨克汗国、希瓦汗国、伊朗萨菲王朝等等。

这群对手,都不是西伯利亚土著可比,而是有健全组织的国度。

公元1643年时,俄国探险队在南方接壤清朝的地方开始试探,他们乘虚而入,在明清激战正酣的时候,派遣探险队侵入了黑龙江流域,那个时候的清朝正专注于攻略明朝没有理会俄国的试探性进攻,在清朝哪里占了点便宜。

随后不久的1654年,经过多年谋划,乌克兰摆脱波兰立陶宛大公国统治,选择和同源同种的俄罗斯合并。合并了乌克兰之后的沙皇俄国么,将侵略的目光看向了准噶尔汗国。

公元1660年,沙俄向蒙古最后的强权准噶尔汗国发难,在边境行劫掳之事,劫夺不少资源。

准噶尔汗国反应迟钝,让沙皇俄国以为准噶尔是一个可以欺负的主,基于此狂妄的沙皇居然派遣使者去往准噶尔,要求他们臣服。当时的准噶尔汗僧格一看,沙皇如此无礼非常愤怒,也派遣使者去沙俄交涉,要求沙皇俄国释放劫掠的准噶尔吉尔吉斯部。

沙皇俄国看到准噶尔汗国的使者如此态度,嚣张的将使者扣押。

外交事故之后,准噶尔大汗僧格忍无可忍,在1667年5月,派遣四千部队包围了沙皇俄国在准噶尔汗国边境设立的卡拉斯诺亚尔斯克城。

一场攻坚战之后,准噶尔汗国俘虏了大量俄国的俄国士兵,随后释放部分俘虏传话沙俄说,要么交换人质,要么继续打下去。

在扩张前期顺风顺水,从未吃过亏的沙俄,遇见了硬茬子,习惯于不吃眼前亏的沙俄,暂停了对准噶尔汗国的扩张。

(准噶尔汗国不好欺负)

沙俄致力于南扩的举动,让身处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深感不安!

特别是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之后,这不安让奥斯曼帝国找到了打仗的借口。

1676-1681年爆发的第一次俄土战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那个时候的沙皇俄国国力比不上奥斯曼帝国,是挨打的一方,经过长达五年的战争,俄土两国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了两国边境,以第聂伯河为界。

左边刚刚和奥斯曼帝国打了一场,右边早已看沙皇俄国侵略政策不爽,等待许久才有空对付沙俄的清朝康熙帝也出手了。

公元1683年,康熙皇帝下令彻底消灭盘踞在雅克萨地区的俄国探险队,收复雅克萨!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经过六年持久的拉锯战,清朝获胜,随后两国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和俄国的边界。

就在清朝和俄国激战雅克萨的同时,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第二次俄土战争,持续十三年的战争打完,两国平分秋色。

以上一系列战争,让沙皇俄国知道,南方的国家都不好惹,无论是准噶尔汗国还是奥斯曼帝国和清朝,都不是好对付的对手。

这一切,让俄国人认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随后俄国接连出现了两任大帝。

(彼得大帝)

三:彼得大帝时代打了一圈没占便宜。

公元1696年,结束了和伊凡五世共治时代的彼得大帝,终于成了俄国沙皇。

胸怀大志的彼得大帝,深感俄国相对于欧洲,是一个落后的国度,为此他在1697年派遣使团去往西欧学习,自己甚至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跟随使团一起到西欧当学徒。

彼得大帝的励精图治,让俄国焕发了新生,积极的西化改革改变了俄国。

一系列工厂的出现,商贸的繁荣,还有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和军事改革,让沙皇俄国慢慢强大了起来。

强大后俄国,当然要选择扩张啊!

在彼得大帝看来,最好的扩张方向不是南方而是西边,是瑞典。

为了争夺出海口,沙皇俄国和瑞典大仗连连,可那个时候的瑞典也不是好欺负的,俄国和瑞典打得难解难分,艰难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北方战争)

打败了瑞典的俄国,又将目光投向了富庶的南方,这次的目标依旧是奥斯曼帝国。

(俄国和奥斯曼帝国)

公元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战败的瑞典国王卡二十二世逃亡奥斯曼帝国,次年俄国以这个为借口,主动挑起了第三次俄土战争。

1711年,轻敌冒进的彼得大帝率军亲征普鲁特河,陷入了奥斯曼和鞑靼军队的包围之中,不可一世的彼得大帝被彻底打败。战败之后的俄国,签订了《普鲁特和约》(1711年7月),吃了大亏的俄国,不得不放弃了亚速地区。

俄国一直以来有个惯例就是,如果吃亏了,一定要这个地方补回来。

这不,在奥斯曼帝国哪里吃瘪之后,俄国立马找寻下一个欺负的对象。

彼得大帝在地图上找寻对手,找来找去,发现最好欺负的是准噶尔汗国,因为那个时候的准噶尔汗国正在和清朝对战,两方打了好多年。

这样的机会,如何不抓住。

俄军就此重兵部署在俄准边境,并在额尔齐斯河附近弄了不少军事要塞,用步步推进的蚕食战术,侵吞准噶尔汗国的领地。

这战法可谓非常恶心,就是趁你病要你命。

持续数年的骚扰,让准噶尔汗国不堪其扰,忍无可忍的准噶尔汗国决定发动反击,双方在亚梅什地区大战一场。结果不出所料,准备更为充分的准噶尔汗国大败俄军,俄军在被消灭一千多人之后,终于偃旗息鼓老实了起来。

老实下来的俄国人不甘寂寞,彼得大帝又将目光锁定自以为容易对付的中亚希瓦汗国!

1717年彼得大帝派遣别科维奇·切尔卡斯基公爵带领6655人的远征军从阿斯特拉罕出发进攻希瓦汗国。可惜的是,这场战斗依旧失败了,出征的6000多人也全军覆没。

打奥斯曼,被奥斯曼锤一顿,骚扰准噶尔汗国被准噶尔锤一顿,入侵中亚希瓦汗国又大败而回。郁闷的彼得大帝,依旧不愿意消停,将进攻的目光投向了伊朗萨菲王朝。

公元1722年到1726年,彼得大帝发动了对波斯的战争,一举夺得了里海西岸和南岸区域部分地区。彼得大帝时代的南进,虽然挫折连连,但依旧获得了对波斯的胜利,也让他认识到了这群南方邻居都不好惹。

(从不消停的沙皇)

四:叶卡捷琳娜时代,锲而不舍继续打。

公元1725年,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去世,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成了沙皇俄国新的统治者,史称叶卡捷琳娜一世。

刚刚上台的叶卡捷琳娜一世秉持了彼得大帝的意志,继续致力于扩张。

他乘清朝和准噶尔持续大战的机会,在清朝边境施压闹事,接连和清朝签署了《恰克图条约》和《布连斯奇条约》。

这两个条约的签署,让俄国在法理上获得了包括外蒙古以北包括贝尔加湖区域在内的区域。实质上就是通过条约的方式,确定了如何瓜分鞑靼人的领土。

签署这两个条约之后,俄国稍许暂停了对准噶尔汗国的侵扰,清朝也在和准噶尔汗国的接连战斗中吃亏不少。和通泊之战的惨败,让清朝无奈只能和准噶尔汗国议和,两国划定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东边归属清朝,西边归属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韩国危险)

1745年,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策零去世,让局势又起了变化。

失去了领袖的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进而群龙无首,乾隆皇帝一看立马对准噶尔再次用兵,经过十年征战之后,活捉了准噶尔汗达瓦齐。(1755年)

被活捉的大汗,还有灭亡的帝国,宣告了称霸中亚强盛一时的最后蒙古帝国准噶尔汗国灭亡。一直在旁边静看清朝准噶尔汗国对战的俄国人,当然少不得趁火打劫,也弄到了不少准噶尔汗国的地盘。

除了在准噶尔汗国哪里占了不少便宜之外,俄国还在第四次俄土战争中获胜,让奥斯曼帝国割让了不少领土。

右边,从准噶尔汗国哪弄了不少领土,左边打奥斯曼又收获不少,一改彼得大帝时代处处吃瘪的窘态。

公元1762年7月9日,经过一场,叶卡捷琳娜二世成了俄国新的女沙皇。

登基之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因为之前俄国对战奥斯曼屡战屡胜,让她又寻思着是不是欺负下奥斯曼帝国。

于是,1768年,俄国主动挑起了第五次俄土战争。

经过持续六年的战争,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卡纳甲湖条约》,俄国如愿以偿获得了黑海的出海口,也终结了克里米亚地区鞑靼人和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关系。

奥斯曼帝国成了俄国的经验包,只要吃亏了,就打奥斯曼,一打一个准!

获得黑海出海口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准儿将目光投向了长期不曾涉足的欧洲,这一次倒霉的就是波兰了。

经过连续三次的协议,俄国和奥地利、普鲁士一起,瓜分了波兰。波兰的灭亡,让俄国的触手第一次从东欧,深入到了中欧地区。

深入中欧之后的俄国,举目四望,发现没有一个适合的软柿子可以捏,于是只能转而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经验包奥斯曼帝国。

果不其然,还是奥斯曼帝国好打,第六次俄土战争,俄国大获全胜将触手伸向了外高加索和巴尔干半岛,克里米亚汗国还有格鲁吉亚成了俄国的战利品。

经过叶卡捷琳娜时代的扩张,俄国在南方不断开疆拓土,终于和伊朗接壤了,然后,属于伊朗伊朗阿夫沙尔王朝的噩梦开始了。

(叶卡捷琳娜大帝)

五:19世纪俄国的扩张。

随后十多年,在别的地方找不到软柿子的沙皇俄国,开始致力于攻击伊朗还有伊朗的附属国。

公元1804年,沙皇俄国派军入侵伊朗控制下的阿塞拜疆,这意图吞并的举动,终于让伊朗阿夫沙尔王朝忍无可忍了。随即伊朗人开始了勇猛的反击,第一次俄伊战争就此爆发。

当时的欧陆,崛起的拿破仑对于俄国的不断扩张也非常忌惮,为了遏制俄国,就转而支持其伊朗,英国人也有同样的心思,他们看奥斯曼土耳其完全抵抗不了俄国的进攻,转而支持起硬气的伊朗人。

伊朗在英法两大强国的支持下,跟俄国反复纠缠打了九年之久。可落后的伊朗,即便有英法的支持,依旧没有打赢俄国人,无奈割让了12个省份的领土给俄国。

伊朗战败之后,欧陆风云的主角成了拿破仑,无数次反法同盟的建立,还有其中俄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让俄国成了反法同盟的最大受益国。

1812年拿破仑兵败莫斯科,让俄国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借助这声望的加持,俄国又一次痛打伊朗。伊朗在俄国打击之下,彻底失去了外高加索地区不说,还失去了诸如司法主权、海关主权、领土主权等一系列权利,沦为了沙皇俄国的傀儡国。

打完伊朗大获全胜的沙俄,转过头来又将目光盯上了经验包奥斯曼帝国。

接连发动了第七次和第八次俄土战争,一举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获得了比萨拉比亚,顺势将俄土边境线推进到了普鲁特河。

这一阶段俄国不断的胜利,还有领土的狂野扩张,让致力于欧陆均势的英国急眼了。

要是俄国继续如此不加遏制的话,欧洲将失去均势,同样的,欧陆强国法国也觉得俄国的扩张太过碍眼。

基于共同的威胁,英法这对曾经宿敌开始联合遏制法国。

先是英国,在1838年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将势力范围发展到了俄国后花园,俄国不愿意和英国直接对战就扶持阿富汗攻击英国。

英国在阿富汗吃亏不少,立马拉拢也跟俄国有仇的法国一起,在俄国发动第九次俄土战争的时候,跟奥斯曼帝国联手。

(决战克里米亚)

通过一场克里米亚战争,狠狠教训了嚣张的俄国一顿。

经过克里米亚战争的俄国,终于在英法组团教训下,消停了一段时间,不在欧洲惹事了。

可侵略成性的俄国并不甘于寂寞,反而将目光投向了中亚和东亚。

俄国先是借助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战争的机会,接连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伊犁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割走了1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还在中亚地区扩张,先后吞并了哈萨克汗国、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将整个中亚兼并。

就此,沙皇俄国扩张史就此完成,一个两千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广袤帝国诞生了。

这其中,有1322万平方公里轻易拿下的西伯利亚区域,也有650万平方公里通过持续数百年战争拿下的南方领土。

(沙俄侵占我国领土地图)

六:尾声。

俄国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扩张史。

唯一能让他们止步的除了海洋就是强权。

东边,他们一路抵达太平洋,北方他们抵达北冰洋,至于南方在英国制衡下他们无力吞并伊朗,也不可能越过伊朗染指印度,东边清朝的庞大体量也不是提出“黄俄罗斯计划”的俄国可以肆意侵吞的。

清朝皇帝是如何看待元朝的?

邓涛

元朝和清朝都是兴起于中原之外、之后统一中原和北方游牧区域的大一统王朝。清朝(后金)在兴起和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漠南蒙古是重要助手。早在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即对元朝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清朝诸帝是如何看待元朝的呢?又如何将元朝历史用以清代国家治理?

再次实现大一统

元朝上承宋朝,下启明朝,是继唐朝之后又一个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元明鼎替之后,明朝未能统一蒙古高原,北元在一段时间内同明朝并立,后来,北元逐步演变成为明人眼中的鞑靼部。鞑靼部之西为明人眼中的蒙古瓦剌部,瓦剌部是同鞑靼部并立的政治力量。明天启至崇祯年间,后金联合漠南蒙古部分封建主击败了黄金家族嫡系后裔林丹汗。崇祯八年,林丹汗子额哲投降后金,后金得到大元传国玉玺,漠南蒙古诸部基本为后金所统治。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以获得传国玉玺为契机,接受皇帝尊号,改国号为“大清”,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入关之后,清廷采取多种方式先后统一了中原和藩部地区,实现了大一统。康熙三十年,清朝组织漠南、漠北蒙古在多伦诺尔会盟,确立了对漠北蒙古的统治。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封青海蒙古诸部首领为亲王、贝勒和贝子,标志着清朝开始统治青海蒙古。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朝统一新疆,原明瓦剌大部分地区和南疆地区为清朝所统治,清朝基本实现了大一统。

现代画中的元世祖忽必烈

作为大一统王朝,清朝在进行统一和处理朝贡时亦参照元朝历史。入关之初,便统一了清朝的北方直省地带,因此同西域有了直接的联系。西域诸部在得知清朝的声威之后,亦遣使赴北京朝贡贸易。顺治三年正月,顺治帝召见前往北京朝觐的吐鲁番、哈密卫各贡使,彼时,清廷在下谕给吐鲁番贡使时提到,“尔吐鲁番,原系元朝成吉思汗次子察哈台受封此地,故明立国,隔绝二百八十余载,今幸而复合,岂非天乎”。在清朝看来,吐鲁番在元朝时即为成吉思汗后裔受封之地,在清初恢复同清朝的朝贡关系,可谓名正言顺。康熙六十年,诸王、群臣在请给康熙帝上尊号时提到:“三逆背恩,辄党连而蠢动,六师讨罪,遂次第以削平,收元季之流逋……”在彼时众人眼中,清朝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疆域。雍正七年,雍正帝在论及“封建制”和“郡县制”时提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雍正帝强调元朝时实现了中原和“塞外”的一统,而清朝在疆域的统一上更是超越元朝。

《雍正行乐图》中的雍正帝形象

积极维护元朝的正统地位和形象

入关之后,清朝对元朝正统的维护,首先体现在历代帝王庙祭祀体系之中。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在帝王庙内祭祀元世祖,都有基于正统性的考虑。明朝祭祀元世祖是出于对元朝正统性的继承,即“洪武之去辽金而祀元世祖,犹有一统帝系之公”;而清朝在帝王庙内恢复元世祖祭祀,亦有正统性的考量。历代帝王庙创立于明初,改建于明中叶。嘉靖朝时,明蒙关系紧张,故明朝君臣迁怒于元朝,将元世祖忽必烈牌位从帝王庙中撤出,“世宗朝大虏频犯内地,上愤怒……帝王庙削元世祖之祀”,此后直到明朝灭亡,帝王庙内无元朝一席之地。

顺治元年清朝入关后,有以中华正统自居的决心和姿态,承袭了明朝的帝王庙祭祀体系,在帝王庙的祭祀上体现了对正统性的关注。顺治二年,清朝着手恢复元世祖在帝王庙中的地位。当年三月,礼部上奏提到:“当日宋之天下,辽金分统南北之天下也,今帝王庙祀,似不得独遗。”清朝在恢复对元世祖祭祀的同时,增加了辽金等非汉的皇帝,帝王庙中非汉属性日益增强。此后康熙至雍正朝时,帝王庙内又新增了诸多中国古代非汉民族所建立的君臣牌位,体现了清朝皇帝对中国古代汉人和非汉一视同仁的姿态。

历代帝王庙

关于唐宋以来的王朝正统,元明清三朝君臣有不同看法。元朝是分修辽金元三史以避免独尊两宋摈斥辽金,而明朝虽尊崇宋朝,但亦无法否认辽金的地位,且在正统上强调对元朝的继承。到了清朝,清朝皇帝不仅需要面对同由女真人所建立金朝的正统问题,亦需面对同由非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元朝的正统问题。

元末明初人杨维桢所著《正统辨》一书认为元朝继承了宋朝的正统,而非辽金的正统。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乾隆帝发现四库全书馆馆臣在录入该书时,删除了原文。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帝针对此事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正统辨》以元继南宋正统的观点是公正的,原因便是南宋虽然称臣于金朝,但其继承了北宋的正统,故辽金不能取代南宋的正统性,“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认为虽然辽金统治北方,但正统依然属于两宋,故元朝灭亡南宋,是继承了正统。在乾隆帝看来,辽金不是正统,由宋至元为正统,既对元朝的正统性予以了确认,亦彰显了宋、元、明、清四朝正统的一脉相承。此后,乾隆帝命四库全书馆馆臣增补了该文。

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清朝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既对涉及后金和清朝历史的书籍进行删改,亦对辽金元三朝史书进行校核。乾隆帝命校核辽金元三朝书籍,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满洲人先祖金朝女真人的形象;另一方面亦是为了给元朝正名,替清代蒙古人维护元朝的形象。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下谕提到明朝所修《元史》存在的问题,“以汉字译蒙古文,间有语音不合处……污蔑蒙古之语,亦不一而足,不可不为之湔雪”。乾隆帝命校正和修改《元史》,一方面源于是音译不准,另一方面则是认为文中多有贬低蒙古和元朝之处。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认为《通鉴辑览》中亦有涉及元朝和蒙古的不当用词,提到“见前史所载辽、金、元人地官名……于对音中曲寓褒贬,尤为鄙陋可笑”,批判该书在人名翻译上的“夹带私货”和不公正。

将元朝历史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

雍正朝“曾静案”发生之后,针对曾静等将清朝和同为非汉王朝的元朝类比进而加以贬低的言辞,雍正帝批判到:“元自世祖定统之后,继世之君不能振兴国家政事……”认为清朝的皇帝勤政爱民、乾纲在握,不可与元朝后期荒废国政的皇帝等而视之。同时,清朝还以元朝尊崇喇嘛教为戒。“兴黄教以安蒙藏”虽然是清朝的国策之一,但是清朝对喇嘛教的尊崇同元朝尊崇喇嘛教有不同之处。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帝提到:“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非若元朝之曲庇谄敬番僧也。”在乾隆帝看来,清朝对黄教领袖并非滥加封赏,尊崇黄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边疆稳定。元朝时,由于元帝对喇嘛教的推崇和优待,喇嘛教僧人欺压百姓,“致有詈骂割舌、殴打截手之事”,这使得元朝的喇嘛教政策为后世所诟病。也因此,乾隆五十年乾隆帝曾要求地方官不得偏袒回护班禅所派贡使,以免“使无知之徒,将以本朝或踵元季尊崇喇嘛之习”。

北京雍和宫内的御制《喇嘛说》碑文

雍正朝时,曾静等人持“盖以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等观点,对非汉民族刻意贬低和污蔑,认为元朝等朝几无可取之处。雍正帝在反驳曾静等人时,一方面承认元朝后期确有弊政,另一方面又认为元朝前期皇帝并非无道,“如元代混一之初,衣冠未改,仍其蒙古旧服,而政治清明、天下又安……衣冠之无关于礼乐文明、治乱也”,雍正帝以元朝历史为例,认为王朝的治乱同族属和衣冠并无关系,而同统治者的德有关。针对曾静等人贬低元朝的言论,雍正帝反驳道:“元之混一区宇……其政治规模颇多美德。”强调元朝曾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也有可取之处,后人否认元朝的功绩并不公道。雍正帝还以明朝君臣评价元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信用儒术,立经陈纪”为例,强调即便是明人,也无法漠视非汉王朝元朝皇帝元世祖等人的善政,亦是强调了清朝同样可将国家治理好。此外,乾隆帝曾就元朝是否为“中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在乾隆帝看来,王朝的正统性与民族无关。

此外,清朝还以元朝黄金家族身份区隔蒙古诸部。北元黄金家族在经历明初败局、内乱等低谷之后,到明正德初年,达延汗巴图孟克再次统一东蒙古,实现忽必烈一支黄金家族的振兴,“并青海及乌斯藏,控弦十余万”。明末清初时,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首领大多为黄金家族达延汗后裔,而明代瓦剌即清代漠西蒙古首领为非黄金家族后裔。从后金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到乾隆朝统一漠西蒙古,清朝统一蒙古诸部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在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清朝与漠南蒙古实行满蒙联姻,使得该部成为清朝统治全国的重要依托,正如顺治帝所言:“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清朝在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最大的对手便是漠西蒙古。清初在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除了满蒙联姻之策,亦有分而治之之策。蒙古诸部内部在族源上比满洲人同蒙古人的关系更为亲近,为了淡化蒙古诸部内部的族源认同,特别是分化黄金家族后裔和非黄金家族后裔,清朝在经略北部边疆的过程中经常通过区隔黄金家族与非黄金家族来分化蒙古势力,进而服务于清朝的大一统。

明代蒙古黄金家族中兴大汗——达延汗

雍正七年,雍正帝在动议发兵统一漠西蒙古时提到:“准噶尔一部落,原系元朝之臣仆……因扰乱元之宗族,离间蒙古……”在雍正帝看来,漠西蒙古的祖先并非黄金家族后裔,且曾离间蒙古诸部,是元朝统治的不稳定因素,亦暗示了清代漠西蒙古是蒙古各部乃至清朝统治的不稳定因素。雍正九年四月,出兵漠西蒙古的清朝北路军统帅傅尔丹中漠西蒙古之计,为漠西蒙古军所击败,仅有两千多人顺利退还科布多城。战后清军无力进攻,只能战略防御。雍正九年十一月,雍正帝下谕给青海蒙古诸部,提到:“准噶尔原系成吉思汗之奴隶,尔等俱系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撒尔之子孙……奈何甘心自屈、受制于奴隶乎……朕因准噶尔反间致书,故又谆谆降旨。”雍正帝强调准噶尔部同青海厄鲁特祖先地位差异,是为了服务于当时政局,即在清朝处于战略防御的大背景下,希望青海蒙古不要堕入漠西蒙古的反间计之中。乾隆十九年,清廷再次出兵漠西蒙古,乾隆帝亦以黄金家族身份区分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提到:“准噶尔本元朝臣仆,窜处西北,恃其荒远,凭陵番部。”

清朝皇帝对元朝正统的确立、对元朝形象的维护有着多方面缘由。清朝(后金)发迹于东北地区,同蒙古诸部有着直接的联系,且通过联姻、征伐等手段,满蒙两大政治势力逐步实现了联合。漠南蒙古各部首领大多为元朝黄金家族后裔,出于对黄金家族后裔的重视和对非汉的重视,开始重视对元朝正统的维护。清朝和元朝同由非汉民族建立、后又入主中原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二者在面对人口占大多数的汉人时,面临相似的统治情境,因此,清朝统治者通过维护辽金元等朝的形象和元朝的正统,以彰显非汉民族入主中原、实现大一统早有先例的历史脉络。

清朝皇帝注意维护元朝地位和形象,还源于清朝皇帝相对进步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即清朝皇帝对元朝的尊崇并非仅仅源于现实原因和功利因素,亦源于他们在熟稔中华历史和接纳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对非汉及汉族的公正看法,正如乾隆帝在评论梁、唐、晋、汉、周这五个由汉族和非汉族建立的时所言:“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缕。”在乾隆帝看来,中国古代诸朝,无论是否是汉人,皆是中华统绪的组成部分,亦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张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923/169494844021797.html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