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寒答题(逆水寒考试答案)
欧阳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伯乐?因为这哥们实在是太牛了,一口气举荐了一票厉害的牛人,这些人全都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
从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司马光,到文学大才苏轼、苏辙、曾巩,全都是他举荐的。唐宋八大家一共八个人,其中北宋的6个中有5个,都是他举荐的,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
这实在是太让人叹为观止了,一个人眼光准,可能是一时的。但是欧阳修接二连三地选中人才,这绝对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了。
三苏都是欧阳修推荐给朝廷的。
三苏指的就是苏洵和他的俩儿子苏轼与苏辙,这三个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实在是高得不像话了。尤其是苏轼,在文化界,几乎是登峰造极的人物。
唐朝因为李白而自豪,那么宋朝便是因为有苏轼而骄傲。欧阳修主持科举的那一年,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恰好就考上了进士,因此都成为了欧阳修的门生。
其中苏轼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欧阳修本打算将他的文章选为第一名,可是他又担心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所以故意将他放在了第二名,两人为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欧阳修的力荐之下,苏轼和苏辙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宋仁宗甚至认为,自己一场科举就为后世子孙选拔了两位宰相之才。
既然苏轼和苏辙都是欧阳修的门生,那么他们的父亲苏洵,至少应该跟欧阳修平辈了吧?怎么也是他推荐的呢?
要是没有欧阳修,这位苏洵老夫子的文章,还真的未必就能名震天下。苏洵被称之为苏老泉,他打小就很贪玩,27岁的时候才开始发奋读书。可惜科举考试一再不中,文章写得再好,考不上进士,那也是白搭。
结果苏洵就放弃了自己的科举考试之路,带着俩儿子去考进士,俩儿子一举高中。苏洵就更加不可能走科考这条路了,毕竟儿子们在他前面高中,这也是闹笑话的事情。
为此在张方平的推荐下,苏洵的文章落在了欧阳修的手里,欧阳修看了文章以后,那叫一个高兴,立刻向宋仁宗举荐了苏洵。苏洵这才在士大夫之间名噪一时。
王安石和司马光,这对冤家也是欧阳修推荐的。
王安石和司马光原来关系是很好的,只是后来政见不同,所以才会彼此疏远,这跟私交没什么太大关系,纯粹是政见问题。
欧阳修举荐王安石,的确费了一番功夫,因为王安石这个人的个性,跟他的名字非常相似,那就是一块石头。
当初欧阳修曾经举荐王安石为谏官,结果王安石却不屑担任谏官,说自己的奶奶岁数大了,要回去照顾老人。这个时候欧阳修不死心,是人才他就不能放过。所以欧阳希又举荐王安石为群牧判官。
其实王安石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做宰相,搞变法。为了变法,他必须要在地方上好好观察才行,如果到朝中做了谏官,那体察民情的事情可就做不成了。
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是个比较耿直的人,而且很有担当,愿意为朋友承担责任,有自己的主见,不愿意随大流。因此这种人在官场很难混下去。
这个时候担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发现了司马光这块金子,他向宋神宗推荐了司马光,说他是:德性淳正,学术通明。
有了这么一个评价,宋神宗立刻将司马光任命为翰林学士,可以说司马光以后的光辉前程,跟这句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推荐之人,几乎都是文学大家。
欧阳修被当时称之为北宋文宗,也就是北宋时期最有学问的人。可是他在推荐别人的时候,却时常表示自己要退居二线了。
比如说欧阳修在看到苏洵的文章以后,说了一句:后来文章当在此。也就是说欧阳修认为,以后能够在文坛上有所成就的人,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在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以后,不禁汗流浃背,表示自己应该退休了,把前程让给写这篇文章的年轻人了。
欧阳修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所以把苏轼的文章列为第二。在这以后一开榜他就后悔了,为什么?因为自己的弟子曾巩名列榜首。
这件事轰动不小,要不是欧阳修解释了一遍,谁都会认为欧阳修有徇私的可能。但是欧阳修做不出这种事情,而曾巩也确实有大才。
曾巩家族世代都是读书人,他被称之为南丰先生,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跟随欧阳修学习多年,文章自成一体,所以也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实包括王安石、司马光在内,欧阳修所举荐的人,大多都是文学大家。这些人有些偏向文学,有些则偏向政治。不过在文学上都是有建树的。
欧阳修毕竟是文人,被称之为千古伯乐,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自己专长的那个方向上,挑出了不少人才来。
总结:欧阳修选人可以,自己却不适合做官。
欧阳修不会趋炎附势,这在官场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因此他就算独具慧眼,也只是一时保住自己的官位,因为他正直的作风,使得自己总是有被贬谪的风险。在政坛上,欧阳修的建树,其实也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欧阳修是以诗文著称。
参考资料:《宋史》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这八位中间,除了韩愈和柳宗元生于唐朝以外,其余的六位都生于宋朝,而且他们六人当中有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伯乐,凭借一双慧眼,发掘了其余五大家。
这位老大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修不光自己才学了得,写出《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更是别具慧眼,在识人方面颇有造诣。下面笔者就来给大家聊聊,欧阳修到底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
曾巩
曾巩出生于公元1019年,江西南丰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与父亲皆有官职在身,所以曾巩自幼就饱读诗书,而且他比较聪慧,这也为他日后成名奠定了基础。
公元1037年,18岁的曾巩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在这里他结识了生命中的贵人欧阳修。四年以后,曾巩给当时早已名扬天下的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并且附上了《时务策》,目的就是毛遂自荐,向欧阳修展示自己的才气,以便得到这位文坛大家的推荐。
曾巩主要擅长古文策论,却不擅长科举考试,所以屡试不第,一直没能考取功名。估计也是按耐不住,这才向欧阳修求助。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以后,对他的才华非常赏识,觉得这是一个被科举埋没的人才。所以他特意写了一封《送曾巩秀才序》, 既是为了鼓励他,也是为了帮助他扩大名气。这就像今天某位有名的大作家,专门撰文夸一位文坛小辈,可想而知会给这位小辈带来多大的名气。
之后欧阳修又特意把曾巩招入门下,自己亲自教导他。在欧阳修的悉心教导之下,再加上曾巩的努力,公元1057年,曾巩终于考中进士,实现了自己的仕途之梦。苏氏父子
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注定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学,造就了一门三进士的神话,但是他们的这个神话,如果少了欧阳修,注定会黯淡几分。
苏洵早年间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如同曾巩一样接连落榜。后来他发奋学习,经过数年的闭关求学,终于有所精进。
公元1056年,48岁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带着自己精心写好的文章,去拜访当时的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他的推荐。但是张方平觉得自己文学水平谈不上高超,但是又不好拒绝这父子三人的请求,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书信,让父子三人带着这封信去找文坛宿将欧阳修。
苏洵三人本以为得到张方平的推荐就很满足了,哪知竟然有机会结识欧阳修,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赏识,那效果自然比张方平好多了。
果不其然,欧阳修看了苏洵的文章以后,说了一句:“后来文章当在 此!”这句评价不可谓不高!接着欧阳修就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向皇帝举荐苏洵。有了欧阳修的举荐,苏洵马上名扬京师。
公元1057年,也就是曾巩参加科举考试的那样,苏轼、苏辙同样也参加了这次的科举考试。这一年的主考官由欧阳修担当,随后他却闹出了一场乌龙,而这场乌龙却被传为了文坛佳话。
欧阳修为策论出了一道题目,后来批阅试卷的时候发现了一篇文章写得特别精彩,很有“孟轲之风”。欧阳修读完以后,觉得十分惊艳,绝对是这场考试最佳的一篇文章。但是由于宋朝科举考试会把考生的姓名糊上,所以并不知道这是谁的文章。
因为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考试,所以他想当然地以为这是曾巩的文章。所以他担心如果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的话,难免会遭人议论科举不公,所以与众人商量以后,他就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
复试的时候,欧阳修又读到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这次欧阳修直接把其评为了第一。到了最后公布成绩的时候,欧阳修这才发觉,两场考试自己最欣赏的文章竟然都出自苏轼之手,这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作为文坛大佬,欧阳修非常高兴文坛出现了这样的天才,他当时这样给别人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就这样,帮助苏轼打出了名气!
王安石
公元1044年,曾巩给欧阳修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友王安石。在举荐信中,曾巩把王安石称为一位“古今不常有”的人物,又把王安石的文章带给欧阳修一篇。但是很不巧,当这封信送到的时候,欧阳修已经离开京师了。
三年之后,欧阳修被贬滁州,曾巩前来探望恩师的时候,再次推荐了王安石。这一次欧阳修终于看到了王安石的文章,看完之后欧阳修大加赞赏,主动提出要和王安石见一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未能见到。不过这却不影响欧阳修对他才气的认可,在之后的几年,欧阳修数次向皇帝举荐王安石。
公元1056年,欧阳修出使契丹回师,王安石也刚好任满回京,这一次他们终于见了一面。随后两人互相写信赠诗,就像多年的知己一样。
不过之后他们在学术观点上却产生了一些分歧,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二人的私交。欧阳修不遗余力的举荐王安石,王安石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则终身感激。
除了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五人以外,欧阳修还举荐了很多人才。像张载、程颢、吕大钧这些大儒,甚至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样对宋朝政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在自己不起眼的时候,被欧阳修这个伯乐发现。欧阳修也因此,间接的对宋朝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宋史》这样评价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也凭借自己好贤的特点,被誉为“千古伯乐”。
欧阳修我们很熟悉,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宋仁宗时期的朝廷大臣。然而他有一个伯乐的称号,为什么呢?因为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位是他推举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欧阳修在晚年时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的考试。他提倡平实文风,反对太学体(既不平实,也不华丽)的文风。在这次考试中也有欧阳修的学生曾巩,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一份非常好的答卷,他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于是为了避嫌,他把这份试卷取为第二名,拆封后,发现这个试卷是苏轼的,与苏轼一起被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一批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这样欧阳修就给北宋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苏轼还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还经常把他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拿出来修改,他夫人说他,都这把年纪了,还操这个心,难道怕先生骂?欧阳修却说,不怕先生骂,怕后生骂。欧阳修一生推荐的人很多,比如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而且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也得过他的推荐。
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仁宗时期出现,欧阳修推荐了五位,可见欧阳修眼力相当强劲,慧眼识珠,他推荐的人最后都成为了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对北宋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乃至影响到了后世,可见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伯乐,欧阳修这样的人不仅是民族之幸,也是国家之幸,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研究。
欧阳修,虽说他自己做官做的很失败,为官期间曾是屡屡受挫,多次被贬,把自己弄得是心力交瘁!但是他在政坛上的地位却很高,乃是领袖级的人物,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得益于他的慧眼识珠,仁宗一朝有近乎一半的名臣都算是他的门生,皆因他被朝廷重用。
欧阳修都举荐过什么人呢?
三苏能名扬天下,离不开欧阳修毫不吝啬的一再称赞。
先是苏洵,47岁前不为天下人所知,可就在47岁时,就因欧阳修一句“你所做之《衡论》、《权书》、《几策》文章,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苏洵自此名扬天下,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
其次是苏轼,第一次赴京应试,就因欧阳修的赏识得以高中进士,而后在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不吝称赞下,名动京师。最后是苏辙,嘉祐二年(1057年)礼部会试,欧阳修为主考官,因他的赏识,苏氏兄弟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王安石能位列宰相之职,并执掌“熙宁变法”,这离不开欧阳修的举荐。
为让王安石能被仁宗重用,欧阳修曾数次向仁宗举荐他,即使是遭到王安石自己的拒绝,他也未曾放弃,最终在欧阳修多次的举荐下,仁宗开始重视起王安石。不久,仁宗就让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主政一方。而后,王安石常州一任,政绩卓越,升度支判官,掌户部事。
曾巩能成为唐宋八大家,离不开欧阳修的谆谆教导。
曾巩少时就入欧阳修门下,被欧阳修亲自教导。身为一代儒宗的亲传弟子,曾巩想不成名都难,想不入仕途都难。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曾巩高中进士。嘉祐四年(1059年),外放太平州任司法参军,次年在欧阳修的举荐下,回京任职。
欧阳修对曾巩这位学生,那可是十分喜爱,是将一生所学都传于他。在欧阳修的悉心教导下,曾巩的文学成就是越来越高,直至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马光能在神宗朝再次被启用,离不开欧阳修的推荐。
欧阳修与司马光本有争斗,两人曾魏科举取士,是应全国统考,还是以区域分考,吵得是不可开交。但是,就算如此,欧阳修也丝毫不介意,在神宗朝,司马光即将被弃用时,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就特意向神宗上书,盛赞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而后神宗就重新启用司马光,不久,就任他为御史中丞。
吕公著能官运亨通,成为一朝宰辅,欧阳修功不可没。
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与欧阳修,那可是见了就分外眼红的仇人。欧阳修为官时,之所以屡遭贬斥,多半就是吕夷简的功劳。早年吕夷简为相时,年少气盛的欧阳修就曾上书抨击吕夷简为是任人惟亲的奸相,惹得吕夷简是恼羞成怒,不久就被贬到夷陵做了县令。而后,欧阳修一路磕磕绊绊成为了右正言、知制诰,结果又被吕夷简一竿子撸到底,发配到滁州,当了醉翁。
但是,就算是这等仇恨,当欧阳修见吕夷简之子吕公著有大才之时,就专门向仁宗皇帝写了一封奏章来推荐赞扬他“器识深远,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而后在他的强力推荐下,吕公著开始被仁宗重用,直至成为一朝宰辅。
生为一代儒宗,欧阳修他看人的眼光,真的让人不由衷的钦佩,唐宋八大家,除了他自己,剩下来自北宋的五位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皆是出自他的门下,因他而被朝廷重用。除此,包拯、司马光、王安石、韩琦、文彦博、张载、程颢、吕大钧、吕公著等,他们也都曾受过欧阳修的提携,继而或在政坛,或在文坛大放异彩。只得说,欧阳修不愧是为千古伯乐!
欧阳修是四川人,出生的时候,家境不错,父亲是军官,所以他也是个官二代。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欧阳修三岁的时候,父亲病逝,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到湖北投靠叔叔。
欧阳修失去了官二代的地位,但是他还没有一无所有,还拥有一笔潜在的“财富”,那就是其母亲是大家闺秀,可以让他在童年时受到良好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才华,在当地非常有名。
不过欧阳修的成功之路却非常坎坷,两次参加考试都落榜,直到22岁那年才在国子监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第二年高中进士,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其实欧阳修只是有才华,早年并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在地方当官的时候,他并不在乎自己的政绩,不喜欢大刀阔斧搞什么改革,不热衷轰轰烈烈搞形象工程;他主张无为而治,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
归根结底还是欧阳修太贪玩,还是个文艺青年,把精力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
他写的词被谱曲之后,成为流行金曲,在全国流行广为传唱,甚至还传到了辽国。
即便如此,欧阳修治理下的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一片繁荣景象。
欧阳修也不是完人,喜欢喝酒,喝就一醉方休,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喝酒后的杰作。
欧阳修不拘小节,曾经跟自己的外甥女有染,外甥女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嫁给他侄子后,又跟仆人私通,事发后在大堂上将欧阳修招了出来,欧阳修因此被搞得声名狼藉。
欧阳修成为伯乐,是多年以后的事,当时他已经49岁,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就在这一年(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被提拔为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开始了他的伯乐生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说,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是被埋没的是大多数,只有极少数人遇到了伯乐,得以大展宏图;没有伯乐,你就注定一生默默无闻。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赏识你,纵然满腹经纶,也只能在社会底层晃悠,平平淡淡过一生。
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这块金子如果闷在口袋里,塞到床底下,发出的光芒被掩盖住了,一辈子都不会为人所知。
只有把它拿到闹市上,放到柜台里,出现在大庭广众的视线中,才会大放异彩。
欧阳修不喜欢华而不实的文风,不喜欢人搞假大空唱高调,对朴实无华的文章情有独钟。
因此,务实成为他选择人才的标准,有真才实学的学子脱颖而出,造就了一批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政治家。
欧阳修自己也因此从此成为千古伯乐,名垂青史。
欧阳修作为主考官的时候,举荐了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苏洵年轻时候玩世不恭,碌碌无为,直到人27才开始追求理想,岁那年,才幡然醒悟,开始用功读书,但是他对功名不感兴趣,只想把自己两个儿子培养成才。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的时候,遇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看了他的著作《衡论》、《权书》、《几策》之后赞不绝口,向皇上推荐,苏洵这块金子才得以发光,走上仕途。
嘉祐二年,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又慧眼识珠,发现了才华出众的苏轼,当时自己的学生曾巩也参加了考试,但欧阳修唯才是举,克己奉公将苏轼文章列为第一,苏轼从此开始施展才华,一发不可收。
曾巩,成才之路也非常坎坷,他才华横溢,但多次考试屡试不中,灰心丧气。
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斗胆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并将自己的作品《时务策》呈上,受到欧阳修赏识,对他进行鼓励。
曾巩因此受到鼓舞,更加发奋学习,终于在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圆了自己的科举梦。
除了曾巩和苏轼父子,欧阳修发现的另外一匹千里马更有含金量,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
但是举荐这匹千里马,可没有那么顺利,费尽了周折。
早在公元1044年,欧阳修就通过弟子曾巩知道了有王安石这个人,还知道他才华横溢、\"古今不常有\"。
怎奈当时欧阳修官场失意,被贬滁州人微言轻,在皇上那里说话没有分量,几次推荐信寄出都石沉大海。
1051年,欧阳修回朝不久,随即开始向朝廷举荐王安石,开始举荐他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为由推辞不干。
欧阳修就亲自找到王安石,对他说:\"古人说三十而立,你都三十岁的人了,不当官怎么赚钱养家?\"王安石这才答应当官,出任群牧判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欧阳修发现的千里马,五位成绩斐然,都成为文坛大佬,位居\"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之列,由此,说他是古今第一伯乐,可谓名至实归。
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一代宗师,喜欢发掘人才、举荐人才。曾巩、三苏、王安石等人都受到欧阳修的推荐。
(欧阳修)
欧阳修能成为一代宗师,跟他主持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密切相关,此榜被称为“千古科举第一牛人榜”。
(苏轼)
1、欧阳修早年的古文受谢绛、尹洙影响
欧阳修年轻时家庭贫穷,偶尔得到韩愈《昌黎先生文集》,爱不释手,感叹:“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但当时主导北宋文坛的是西昆体,领袖是杨亿、钱惟演,他们主要学习、模仿晚唐的李商隐,写四六体的骈体文,写典故多的、晦涩难懂的诗。
欧阳修也不得不放下古文,写科举应试之文,在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到洛阳做个小官。
钱惟演正在洛阳当西京留守,为人宽容豁达。谢绛、尹洙、欧阳修都在钱惟演手下。
有一年冬天,谢绛和欧阳修到洛阳附近的龙门玩,遇上下雪,登石楼眺望洛阳。远远看到有一艘船载车马渡过伊水,直到他们跟前,原来是钱惟演派厨师、歌伎给谢绛和欧阳修助兴,还说:“你们游山玩水太辛苦了。就在龙门赏雪,多留一会。府里的事情又少又简单,千万不要急着回来。”
谢绛喜欢写古文,但只是自己的兴趣,也没有指导欧阳修写作。
尹洙也喜欢韩愈写的古文,尹洙和欧阳修各自写了一篇《临轩阁记》。尹洙用古文笔法写成,欧阳修大为赞叹,载了一车酒去请教尹洙,两人一边饮酒,一边讲摩古文,通宵达旦。
欧阳修豁然开朗,总结出古文的创作手法是“格高文简”,格调要高明,文字要简练。
早上喝完酒,欧阳修连忙回去,重新写了一篇古文体的《临轩阁记》,从此逐渐成为古文的一代宗师。
2、欧阳修成为开封的文坛盟主
应该一番曲折的游历后,至和元年(1054年),欧阳修到东京开封担任吏部流内铨,从此常住开封十三年。
欧阳修频繁参与文士宴会,诗文酬唱。
据统计,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文宴席的晚辈主要有:刘敞,韩维,韩绛,王安石,吴夔;还有苏洵,王洙,范镇,杨褒,王安国,姚辟,焦千之,裴煜,李端愿,曾巩,苏轼,张师中,司马光,江复,祖无择,吴冲,王珪等等。
这些人大都受到了欧阳修的举荐。
欧阳修亲自指点弟子的写作,最留意的是曾巩。
(曾巩)
3,欧阳修与曾巩
曾巩早年的文章就有古文之风,所以在文风奢华的年代,屡屡不能中举。
后来,曾巩给欧阳修写了第一封信《上欧阳学士书》。
欧阳修被打动,收了曾巩为首席大弟子,“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古文翻身的日子,是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欧阳修主持考试,以古文的要求作为文章的评分标准。
科举指挥棒一挥,从此就是古文的天下。
曾巩也在嘉佑二年中举。
嘉佑二年,各科共录取了899人,其中进士388人,欧阳修成了这些人的座师。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北宋名士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关于欧阳修提携后辈再《宋史·欧阳修传》中有这样的一句评价: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欧阳修传》
1、欧阳修与曾巩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年少成名的曾巩在自己二十三岁的年纪又一次经历了科举的失败,而在他倍感失落前路一片黑暗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此人就是当时已是享誉天下的欧阳修。
曾巩以一封《上欧学士第一书》作为自荐信,并附有一份对时事分析《时务策》。其中不仅展示了自己优秀的文学功底,还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态度,并透露出希望拜入欧阳修门下的愿望。欧阳修看过后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广文曾生,文识可骇”,并欣然收入门下加以细心指导。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终于如愿以偿进士及第,成为了日后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最终凭借其散文、诗词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占据“唐宋八大家”一席之地。欧阳修对曾巩这个弟子有过这样的评价:“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可见对其满意程度可想而知。
2、欧阳修与“三苏”
首先要明确一点,“欧阳修是苏洵、苏轼、苏辙三人老师”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嘉佑二年(公元1057)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中高中,故称苏轼、苏辙二人出自欧阳修门下是没有问题的。但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则是因为文章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并由其向朝廷推荐后,苏洵才名扬天下步入仕途。所以欧阳修与苏洵是以平辈论交,并没有师徒之实。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想必很多人都对《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有印象,这就是讲述苏洵27岁开始发奋读书的故事。由于苏洵早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他将从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从头开始埋头苦学终于文章大成。嘉祐初年(公元1056年),年近半百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二子进京游历参加科考。苏洵所作的《权书》、《衡论》等十几篇文章受到了欧阳修的大加赞许:“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效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而此间籍籍无名的苏洵也一时间名动整个开封城。虽然欧阳修的名气远大于苏洵,但二人却一直以平辈的身份相交甚厚。在苏洵去世后,欧阳修为其所作《苏洵墓志铭》。
3、千年难以匹敌“的一届科举
后世将这一届科举誉为”千年难以匹敌“的一届,在这一届进士及第中,不仅有苏轼、苏辙两兄弟,更有曾巩、曾布、曾牟、曾阜一门四兄弟同科及第,日后“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程颢,立下”为万世开太平“志向的张载,以及对北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吕惠卿、章惇等人。据统计,在这一科中后来官至宰相的就有9人之多!
4、真才实学是欧阳修赏识的唯一标准
除了和自己有师徒之实的弟子外,欧阳修对其他有真才实学的人也是不遗余力的帮助。
“包龙图”包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三朝为相的韩琦等,这些人在名不见经传的时候都受到过欧阳修的帮助与举荐,可见对欧阳修”千古伯乐“之称所言非虚。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欧阳修,作为宋朝的三朝元老,一代文学大家,可谓门生故吏遍天下。而且,他对于人才,特别是自己的弟子,更是不遗余力的举荐,被议为“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成就了很多人。
欧阳修举荐之人,仅仅在《宋史》中记录的有名有姓、地位显赫者就有十余位之多。特别是欧阳修曾经举荐过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更是让欧阳修有了“千年伯乐”的美誉。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以及“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八大家”,是因为他们是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的倡导和引领者。每个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都非常深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谓的“古文运动”,就是要解决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骈文,只注重形式,讲究辞藻的华丽,以及四六字对仗,却忽略内容的弊端;提倡恢复秦汉时期的散文形式,以表述内容为主。
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诗文“超然独骛,众莫能及”,因此,“天下翕然师尊之”。当时的很多文人,都希望能有机会将自己的诗词文章交给欧阳修品评,而欧阳修也有了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的条件。
曾巩12岁时,就作了《六论》一篇。欧阳修看过此文之后,“奇之”。到了20岁,曾巩又做《时务策》,献给了欧阳修,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并将其收为弟子。不过,曾巩的科举之路颇为不顺。
1042年,曾巩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当时骈文还比较流行,擅长古文的曾巩落榜。不过,欧阳修非常赏识这名弟子,专门写了一篇《送曾巩秀才序》,用来鼓励曾巩。之后,曾巩因为父亲去世,需要侍奉母亲,抚养弟弟、妹妹,数年没有参加考试。
到了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这次,欧阳修坚持以古文的策论为主,而赋贴为辅,将曾巩录取为了进士。后来,又在王安石的举荐下,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整理出了大量的古籍。
1042年,曾巩第一次参加会试时,王安石也参加了当年的考试,两人是好友。曾巩没有考中,王安石却考了第一。只是,王安石的文章犯了宋仁宗的忌讳,被从第一降到了第四。
王安石中进士之前,被曾巩推荐给了欧阳修,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后来,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欧阳修举荐王安石为谏官,被王安石婉言推辞。欧阳修又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后出任常州知州。
王安石非常有才能,政绩突出,很快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最后跻身宰职之列,主持了熙宁变法。
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大器晚成之人。27岁的苏洵,才突然开始发奋读书,结果,参加各种考试也是屡试不第。最后,闭门苦读十余年,学业才大有精进。
1056年,已经47岁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儿子进京应试,专门拜谒了时为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并且献上了自己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欧阳修看了,大为赏识,并且向朝廷举荐了苏洵。苏洵的文章一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苏洵自此一战成名,后经韩琦举荐担任了秘书省校书郎。
而在1057年的科举中,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将其列为第二。复试时,苏轼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殿试考中了乙科。
同一年,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同时考中了进士,得到了欧阳修的举荐。
1057年的会试,欧阳修是主考官,一次录取了曾巩、苏轼、苏辙三人,欧阳修自然是三人的恩师了。王安石同样是他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弟子,欧阳修非常了解,自然是会不遗余力的举荐了,被称为“千年伯乐”是实至名归了。
导言
欧阳修算起来确实可以是导师级别的人物,他至少选择了大宋朝最核心的骨干,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欧阳修的提拔,大宋文坛会冷清许多。
我们来看看他都提拔了哪些人。
八大家一半都是与他有缘
1.曾巩。 这是八大家中最缺乏存在感的人,但是王安石对于曾巩可是把他比作圣人除了商业互吹,也说明了曾巩的水平不错。
想一下,他的老师就是欧阳修。宋仁宗庆历元年,当时还一文不名的曾巩,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展示自己的才情,表达自己的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赏识不已。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悉心教导。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嘉祐二年(1057)高中进士,从此一鸣天下知。
2.三苏父子
这三人几乎都和欧阳修有过关系。
当时欧阳修有个政敌叫张方平,在成都做太守。苏洵就带着苏轼和苏辙去拜见张方平,希望这个政界和文坛双大佬,能提携他们父子。张方平认为自己还不够格,于是就写信给欧阳修,希望他能提携三苏父子。按照欧阳修的直脾气,完全有可能把三苏父子痛揍一顿,撵出们要饭去,但欧阳修看了苏洵的文章后,大加赞赏,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3.王安石
王安石和欧阳修的关系比较有趣。当年一个朋友把王安石引荐给欧阳修,欧阳修读了王安石的诗后,非常赏识,到处为之延誉,他写的《赠王介甫》的诗中,有“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之句,把王安石比作李白和韩愈。王安石以为欧阳修并非知己,不以为然地酬答说:“它日倘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
不过欧阳修并没有在意这个,后来,他在同一扎子中荐举三人可以为相,其中就有王安石。另外两人是吕公著和司马光。这就是唯才是举的表现。
4.其他的大佬
不仅发现了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选拔了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真可谓是当世最伟大的伯乐。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喜欢向皇帝推荐别人,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在他向皇上极力推荐之列。“唐宋八大家”,除自己外,其余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所以,《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这绝不是过誉之词。
欧阳修举荐的人才多有千古留名,因此才被称为“千古伯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闽南网]
逆水寒省试答案分享:
【1】省试入口为游戏界面右上角“省试”图标
【2】一旦打开省试就无法关闭,关闭则视为放弃
【3】省试每道题没有时间限制,分数一致才看时间,要慎重答题
【4】省试有8个答题起点,路径上答错一题就会被锁无法继续
【5】被锁不要慌,我们有 “解锁” 道具(贡字图右边的小锁图标,2次机会)
【6】遇到难以言喻百度不到的题,不要忘记 “换题”、“求助” 道具
【7】省试前30名才可以进入殿试,未进入前30名也可以围观获得奖励
逆水寒省试是这个游戏中科举的前置考试,很多小伙伴都在问这个省试题目答案有哪些?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逆水寒省试题目答案汇总分享【持续更新中】!
省试题目及答案一览
【广陵散】
17.下列不属于内家拳的武术是?【少林拳】
18.低首神龙狄飞惊的成名武功是?【大弃子擒拿手】
19.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是源于大家争相传抄哪部作品而得名?【左思《三都赋》】
20.唐代洲的长官是:【刺史】。
21.诗人评价柳永的词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所以雨霖铃可能被谁吟唱?【李师师】
22.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23.今有与人丝一十四斤,约得缣一十斤。今与人丝四十五斤八两,问得缣几何?【三十二斤八两】
24.项羽曾尊称范增为:【压父】。
25.五月河中菱荇遍,【蓑衣不把金章换】。
完整诗句是《五月河中菱荇遍。丝纶欲下相萦绊。却掉船来芳草岸。呼侣伴。蓑衣不把金章换。》不知道答案为什么是这个。
26.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谓“为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
27.以下诸子百家流派和其代表人物对应不正确的是?【纵横家——吕不韦】
2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9.唐代温庭筠《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其中二十八宿从西向东排列为:东方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七宿,南方朱雀七宿。【青龙;白虎。】
30.以下关键词或描述中,与唐代文坛无关。【江西诗派】
31.武学的原意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校】
32.人们所说的胎毛笔是取自【人】的胎毛。
33.自隋唐以来,写诗一般有“四声八病”之说,以下不属于“八病”之一的是。【合掌】
34.“三公”不包括。【中尉】
35.杜甫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说明参与商二星。【距离遥远,此出彼没,不可能同时看见。】
36.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自言帖】
37.盛家庄惨案发生后,参与追击“十三元凶”的人中不包括?【无情】
38.顾惜朝使用的武器是?【神哭小斧】
39.自古以来,汉人对周围不同方向的外邦民族有不同称呼。以下方位与称呼的搭配,不正确的是?【东胡】
40.“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顾闳中】
41.《诗经》大约包含多少篇诗?【300】
42.商初王位继承制度主要以为主。【兄终弟及制】
43.古本《竹书纪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其所记载的天文现象,最可能是。【日食】
44.《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表达的是。【劳工对帝王的抱怨】
45.项梁是项羽的。【叔父】
46.越王勾践曾采集,铸造了八把切金断铁的宝剑。【昆吾山之铜】
47.佛教传说中孔雀明王和释迦牟尼是什么关系?【母子】(孔雀明王居然是女的)
48.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9.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流派,以下哪个不属于九流?【工】
(九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403/1652486527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