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战争成就(这是我的战争全成就)

时间:2023-03-15 11:37:00 来源:用户分享 编辑:落荒而逃

在这是我的战争中有多少成就呢?各个成就怎么达成?下面一起来看下这是我的战争全成就中英文对照吧,不清楚有哪些成就的玩家们一起来看下吧。

miraculous recovery

日记:奇迹般的康复

或许是现代医学创造奇蹟,又或者是我们之中有人有强大的免疫系统。

注解:生病状态分为:轻微不适,小病,生病,重病,需要受到最严重的病入膏肓然后恢复到轻微不适才可以,在此之前囤药吧

avoid the worst

笔记:避免最坏的情况

攻击孩子们的庇护所…罪大恶极!我们同心协力保护我们的小朋友!

注解:可以选自由模式,弄一对父子,尽量派2个人守卫,等出现打劫的时候第二天白天提示有人入侵但我们没有让孩子受伤

better days

笔记:好日子

孩子…他们有时看上去像是远离了战争纷扰,暖人心房。

注解:让孩子玩跳格子,在墙上画画,建造秋千、小熊盒子,冬天还可以在外面堆个雪人(需要很久)

our own playground

日记:我们的游乐场

我们希望能回到孩童时期,享受那些嬉闹玩耍的快乐时光。

注解:建造过3件不同的玩具,可以积累,如任意剧本大人建造过2种玩具,那么新开一个剧本让孩子再建造一个即可

street art

未见相关翻译,估计和涂鸦有关

everybody got to learn

笔记:大家都该学习

团结,这是我们必须教给孩子们的第一件事。

注解:同奖杯(笔记:学校生活),之后让孩子随便做5件学会的技能即可,连续做5份饭也可以

our future

日记:我们的未来

我们办到了!学校很快将会再度上课,从现在开始,孩子们能重新过正常的生活了。

注解:孩子活到战争结束

bond for life

日记:联系生活

至少孩子们有了新玩伴,或许这能成为我们日常行程中的短暂休息。

注解:经常跟他说说话,当他说到他找到一只大虫子并要好好照顾它时,就跳杯了

no more tears

笔记:别再掉泪

没有任何事情比的上看见孩子们又能重新露出笑容快乐玩耍。

注解:队里2个死亡,孩子处于崩溃状态,这时让另一个人安慰到悲伤状态即可

the school of life

笔记:学校生活

现在孩子们急需学会如何自己生存,如果我们一个晚上不回来的话?

注解:相对比较麻烦的奖杯,在建造或制作工具时注意下方是否有 Teach 的按钮,对应按键是三角键,意思就是制作这个物品可以让小孩子学会,一共有11个可以交给小孩的东西,分别是制作柴火、做饭、制作雨水过滤器、使用捕鼠笼、制作烟叶、制作烟卷(2种,第二种需要升级2级医药台)、制作烂番茄、制作草药、制作胡萝卜、制作绷带

first blood

日记:一血

我们之中的一人经历了暴力冲突,希望以後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情况。

注解:进入任意地图中战斗状态,需要你或敌人减少过生命值

hostel‘s open

日记:旅店开张!

我们有足够的床位给每一个人了,除了必须出去捡破烂的那一位。

注解:当前床位=当前人数-1

shooting for five stars

日记:目标五星级

自从我们在这儿落脚後是第一次吃到热食,尽管我们还没习惯。

注解:建造厨房做一份热饭并吃掉

creature comforts

笔记:衣食无缺

我们的居所开始像个舒适的家了,这让我们的精神好多了。

注解:造够每个人的床,有至少1个凳子、1个沙发(比较关键)、1台收音机、1把吉他(比较关键)、很多的书(建议5本以上,比较关键)、火炉、补足3个漏洞、安装防盗门,如果有抽烟和喜欢喝咖啡的人还需要有足够的咖啡和烟(编者按:可能不需要全部,只需要物品栏出现“像家一样”即可)

trace of lives

日记:生活的痕迹

我们去过的每栋屋子都述说着它们的故事,而我们又会留下什么故事呢…?

注解:探索1个建筑里所有带放大镜标志的地方,建议去医院,医院1层有一个日记,整个医院就这一个可查看的,之后跳杯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我的战争专题

感谢邀请。

今天来哔哔一下11Bit工作室。

哔哔君想说,这家公司简直充满传奇。

不管你玩不玩单机游戏,

你一定都听说过《这是我的战争》↓↓

它在推出后立刻登顶Steam销量榜,

拿奖拿到手软,并且赢得了无数好评↓↓

短短1年时间,11Bit的收入就高达1.3亿,

几乎等于国产单机游戏2017年的总收入!

今年11Bit工作室新出的《冰汽时代》同样被买爆↓↓

问题来了:这家来自波兰,只有70人的游戏公司,

为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最近,11Bit的高管来到中国,

向哔哔君分享了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还得从2009年说起。

那年,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整个波兰游戏业都不景气,大批厂商倒闭。

就连开发出《巫师》的CDPR也没能幸免,

一度陷入破产的边缘。

为了自救,CDPR不得不解散旗下的部分子公司,

一夜之间,大批职员被开除。

而米乔斯基就是其中一个失业者,

他是此次受访人的亲哥哥,

也是后来11Bit工作室的创立者↓↓

离职之后,米乔斯基十分沮丧。

因为无处可去的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创业。

但他没钱开发3A大作。正当迷茫的时候,

幸运女神让他看到了机会:

那就是独立游戏的兴起。

2009年前后,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批独立游戏,

它们的投入无法和3A大作相比,

但是就凭借着两个字:创意,

在3A大作面前杀出了一条血路!

他立刻找来了几个以前的老同事合伙,

这些,都是身经百战的游戏界老司机。

他们都曾在CDPR等游戏公司历练,

加起来的从业经验可能都超过200年↓↓

在这些这些“老司机们”的保驾护航之下,

11Bit并没有像其他创业公司一样四处碰壁,

反倒是很快就步入了正轨。

如果能用5个字形容11Bit的发展史,

那就是:“不走寻常路”。

就拿他们的第一款游戏《异形:地球战区》来说,

这是一款塔防游戏。

按理说,塔防游戏应该是这样的↓↓

玩家的任务是防守,阻止敌人进攻。

但是不走寻常路的11bit却偏偏反着来,

做出了一款逆向塔防游戏!啥叫逆向塔防?

简单来哔,就是把玩家变成进攻方,

摧毁对方的塔防设备↓↓

结果,从未有过的船新版本让玩家眼前一亮!

游戏一经发售就获得了大量好评。

而11Bit更加“不走寻常路”的是,

大部分公司都想做有趣好玩的游戏,

但它却总是做一些严肃致郁的游戏。

在大部分的战争游戏中,你是一个英雄,

和强敌战斗,然后拯救世界。

但在《这是我的战争》中,

你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平民,

你救不了世界,甚至救不了身边的人。

不仅如此,更残忍的是,

你还将面临一个又一个道德与良心的拷问。

比如,自己饥寒交迫的时候,有个孩子找你要吃的,

你给还是不给?——

不给,他会饿死。给了,你会饿死。

这样的抉择,光想一想都觉得痛苦。

谁会愿意在游戏里被这样道德审判呢?

而事实是,这款让人感到压抑的游戏,

一发售就大卖,仅两天就收回了开发成本。

想出这个虐人游戏的,正是米乔斯基。

米乔斯基的爷爷奶奶就是二战的亲历者,

他的奶奶在德军的铁蹄下幸存,

而他的爷爷则是参加过柏林会战的老兵。

作为在二战中遭受过巨大创伤的国家,

战争的记忆在波兰无处不在,

对于战争的反思也从未停止,

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成就了《这是我的战争》。

俗话说的好,人红是非多,

游戏红,自然盗版多。

《这是我的战争》发售后很快遭到破解,

破解版还被放到了全球最大的盗版网站——海盗湾上。

这要是放在别的公司身上,

打击盗版,维权还来不及呢!

但是,11Bit却依旧“不走寻常路”,

它不仅没有选择和这些盗版死磕,

居然还主动跑到海盗湾,

向玩家赠送自己游戏的steam激活码!

这些看似不寻常的做法,

其实对于11Bit来说,都是常规操作!

今年,11Bit推出了他们的新作—冰汽时代↓↓

游戏一经发售,就吸引了大量关注,

开售66小时,就卖出了25万份,

相当于每一秒卖出一份!

《冰汽时代》依旧没能逃过盗版的魔爪,

上线不久,亚马逊上就出现了大量的便宜盗版,

尽管亚马逊迅速作出了处理,

但还是有许多玩家不幸中招!

这本是盗版商作妖,玩家贪小便宜吃了亏,

但万万没想到,11Bit这时候居然又跳了出来!

他们让那些买到盗版的玩家联系自己,

承诺为每人送一份上正版游戏↓↓

买盗版送正版!

这让许多玩家直呼:这也太良心了吧!

凭借着这一系列出人意料的良心操作,

11Bit成功俘获众多玩家的芳心,

一跃成为波兰第二大游戏公司。

而如今,它依旧不走寻常路。

它把扶持小型游戏团队作为新的使命。

一方面,它帮助发行了一系列有潜力的独立游戏,

包括《夜勤人》、《莫塔之子》、《57号塔》等等。

另一方面,它主导成立了波兰独立游戏协会,

为一些小游戏公司提供资助。

在他们眼里,这不是为了养竞争对手,

而是在打造下一批成功的波兰游戏公司。

从一开始只有几个人的小作坊,

到如今波兰最负盛名的游戏公司之一,

一转眼,11bit 已经走过九个年头。

回顾这九年,我们会发现,

它的成功是幸运的,

因为它赶上了独立游戏发展的好时候。

它的成功更是凭实力获得的,

因为它从未停下打破陈规的步伐。

这是现代版的斯大林格勒,是平民战争中的一首安魂曲。

这是我的战争是波兰开发商11 bit studio制作的游戏。IGN评分8.2 最具思想的深度之作。

当然这游戏你要是找到门路也是可以的,有一种方法可以一人杀遍军营,你会有很多枪械和罐头,这两样东西可是非常抢手你能换到你要的所有东西然后就能杀遍全图,一个活口不留。当然这是题外话这种玩法也不符合制作者反战的初衷,所以我这么玩完的结局不是很好。这里要提一下,游戏里面的行为会影响结局,玩家还要注意的。

为了生存,我们都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就在这十几天里,我们的勇敢,精明和丑恶暴露无遗。在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坏的和平,或者说是好的战争。

我玩游戏不看是哪个公司的,只要觉得好玩就行,要不是看到《这是我的战争这个名字》我肯定不会进这个帖子,这游戏我第一次玩的是盗版,因为根本不知道在哪里买,后面玩csgo才知道有个steam,虽然这游戏全通了,还是忍不住去补了一张正版的票!好游戏要玩,能生产好游戏的公司肯定得支持,希望他们能做出更好的游戏!

我个人自去年四月份偶然发现了这个游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游戏有不同的人物组合,也产生了不少流派。我来详细介绍一下人物和流派。

人物:

卡蒂亚(记者):背包12格。战斗力较弱。善良(自己受伤不难过,队友受伤会难过)。

特点:情绪化(做好事立马开心,做坏事立马难过,如果让她杀平民她回来会上吊。)

技能:砍价(她与别人交易可以多获得大概五分之一的物品)

布鲁诺(厨子):背包10格。战斗力中等。

特点:冷血(比较自私,别人受伤不难过,自己受伤难过。)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最强的,不容易崩溃(甚至杀平民也不会)。喜好吸烟(烟瘾最大的就是他)

技能:烹饪(做饭的时候比别人少消耗一个水) 酿造(酿酒的时候比别人少消耗一个水,一个糖,一份燃料) 制药(制作瓶装药剂比别人少消耗一份原料)

帕列夫(足球运动员):背包12格。战斗力中等。

特点:所有人物中跑的最快的。

技能:躲避(他在奔跑状态下,不容易被子弹命中)

马林(工匠):背包10格。战斗力中等。

特点:貌似没啥特点。

技能:捡木头(可以从劈掉的家具中多获得50%的木头和燃料) 建造:制作东西时减少20%的消耗(千万别小看,是神技)。

马可(消防员):背包15格。战斗力中等。

特点:捡东西多,一般晚上捡东西都派马可去。

技能:拾荒(清理杂物速度更快,而且能够多发现一点东西。)

鲍里斯(搬运工):背包17格。战斗力强。

特点:背包最大!瘸腿,跑的最慢。(我最喜欢的人物)。一般马可和鲍里斯选一个就够了。

技能:强壮(血最厚,恢复速度也最快)

艾丽卡(小偷):背包10格。战斗力强。

特点:偷东西一流,没人比她强。

技能:潜入(行走和奔跑没有声音,撬锁和砍人等等声音非常小。)

罗曼(前反叛军成员):背包10格,战斗力强。

特点:兵哥的战斗力最强!(不补墙的情况下,兵哥一把小刀能守到通关)

技能:暴力(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打队友,而且经常打成重伤)

下面介绍几个弱鸡:

艾米莉亚(律师):背包10格。战斗力中等。

特点:比较冷血吧

技能:亲和(别人不容易对她产生敌意)

扎拉塔(音乐学院学生):背包12格。战斗力弱。

特点:吉他弹得最棒。

技能:安慰(安抚队友,提升整体心情)

茨维塔(校长):背包8格。战斗力最弱。

特点:貌似也没啥特点。

技能:老太太(社区常常送温暖) 爱孩子(帮助小孩之后会满足很久)

安东(数学家):背包8格。战斗力弱。

特点:禁欲者(不抽烟不喝咖啡,关键是连酒也不喝。崩溃的时候只能靠人劝,好在他心里素质极强)

技能:老头子(社区常常送温暖) 捕鼠(提高捕鼠效率,放诱饵也比别人快)

流派:

贸易流:通过交易维持生存,核心人物砍价姐(卡蒂亚)。一般做一些二次加工,比如说做烟做酒做药做枪做子弹啊这些,换区食物和其它物品。

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bug,其实也不算bug,应该是开发者数据没有算好。在某些特定地点某些物品的价值会提升很多,比如在军队哨站烟和酒贼值钱,在车库药品贼值钱,这就出现了一个情况,砍价姐去车库可以用一个药片换来一个药片+的物品,在军营可以用一瓶酒换来一瓶酒+的东西,如果利用这一点的话,可以免费换来很多东西,就像作弊一样,建议最好不要这样。

种菜流:收集够一定材料之后,就在家种菜捉老鼠,连门都不用出,就是生活比较艰难。

科技流:家里造的特别快,早加固早安全。核心人物马林和胖子(鲍里斯)。一个拿东西一个造东西,夸张到什么程度,第二天就可以把三个洞补满。

拾荒流:不偷不抢,见人就跑,捡垃圾捡到解放。(最好有马可)

偷窃流:靠偷东西来维持生存,核心人物偷妹(艾丽卡)。偷好人东西容易伤心,注意。

流:杀遍全图,不分好坏。如果你有能力杀遍全图的话,物资根本不可能缺少。但是全家容易崩溃,所以最好的组合就是——兵哥偷妹加厨子。

侠盗流:与流的区别就是,只杀坏人,不杀好人和中立,也不偷东西。比之流肯定要少些东西,但是全家情绪比较稳定。

放养流:把交易人员打到一定血量他会跪地求饶,然后把他的物资拿走,只要别杀死他,物资会持续刷新,比较好的两个放养地图是军营和。

单刷流:只有马可单人开局那个模式可以玩,后面来人不接受,一直单人生存下去。家里造个床就行了,晚上出去浪,白天睡觉,带着食物跑来跑去,不怕偷不怕抢,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好像就这些了吧,欢迎补充,还有一些由上面这些大流派衍生出来的小流派就不说了。

再分享一点点心得吧,很久没玩了有很多忘了,欢迎补充。

人物每两天饥饿度下降一次,一个小肉块或蔬菜可以维持一天的食物量,一个罐头维持两天,一碗汤维持两天。

有兵哥的话,食物优先给他(我一般是一天喂一个小肉块),白天让他睡觉,晚上守家,或者去杀人。

刚进家的时候(有两种家,不喜欢可以重开游戏),家里有三个洞,如果不补的话,后期强盗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先把洞补了,再看情况把门升级。

到第八天或者第九天左右会来一个新伙伴,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来的人物是随机的,不过你可以退出游戏再进入(游戏是按每天夜晚过去之后存档),来重新得到你想要的伙伴。

随着时间推移会渐渐进入冬季,做好火炉(最好升到二级能够节省燃料),两个。早储备木材,冬季木材消耗非常恐怖。也有些地图上来就是冬季。冬季无法接收雨水,但是可以在灶台上融雪化水。

我的评价是:非常值得推荐!⭐⭐⭐⭐⭐

个人认为《这是我的战争》无论从核心玩法,世界观,人物设定,画风,寓意等,各个环节都结合得非常好。

首先,从核心玩法来说,作为一款生存类游戏,紧缺的物资,合理的收集规则,完整的建设系统,配合游戏内“交易”系统,形成了很好的闭环。每天需要收集什么物资,多少物资,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判断,制定收集计划,努力的在游戏中“活下去”。

其次,这个游戏的世界观,是设定在现代战争进行中,平民所遭遇的经历。无论在什么时期,战争爆发,最苦的莫过于平民。他们手无寸铁,食物紧缺,无家可归,与亲人失散,甚至阴阳相隔,生命与安全均得不到保障。街道上,炮火轰鸣,废墟累累,市场关闭,随处可见,甚至连军队都不敢完全信任。有些人还想方设法的逃离,希望能远离战场,但却遭到无情的对待。这些情况从游戏的场景设计,微剧情,游戏设定中都能深切体到。

人物设定。游戏中供玩家选择的角色有很多种,有曾经是数学家的老人,有曾经是校长的女人,有曾经是叛军的男人,有曾经是善良的爸爸。但因为战争爆发,使得他们聚在一起,共同想方设法,只为了能在战争中活下去!游戏里对每个角色的刻画,都有专属的小剧情,以文案的形式,穿插在游戏中各自的属性面板中,增加了趣味性,更增加了游戏代入感。

画风。纯黑白的画风,把整个游戏氛围渲染得十分落魄,但轻微的忽明忽暗,让我感觉身临其境。场景中的细节,也做得非常好,如墙上的涂鸦“去他m的战争”,刚刚被炮弹击中的房屋,设施齐全的军事哨所,简陋破烂的城市医院,这些都是让我有深刻印象的场景,简单但却十分到位。

寓意。结合游戏核心玩法,世界观,设定以及画风,这款游戏给我的感觉,是想让大家感受到,在现代战争爆发后,平民可能会遭受到的经历与心理活动。特别是,在游戏中的一些小剧情需要你做选择,在食物紧缺时,你是否愿意救助快饿死的流浪汉?在药品稀缺时,你是否愿意帮助为了母亲到处求药的孩子们?在寒冷冬天降临而各种资源都稀缺的情况下,你是否会选择去打劫毫无抵抗能力但物资非常丰富的一对老夫妻?这些都需要你在游戏中做出选择,有时候,即使你想帮,可能也帮不了,因为在战争爆发时,作为平民,根本无法决定你此刻能有什么物资,也根本无法决定你的明天会是什么样。

作为这款游戏的忠粉,我虽然换了很多次手机,但无论哪台手机,我都保留了这款游戏,对我来说,它不仅是游戏,我非常欣赏它给玩家带来的那份寓意,希望世界能一直和平,因为战争只能带来痛苦。

是一款考验人性的游戏,面对战争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强烈推荐16岁以上玩家玩玩。在GG大玩家就有下载

林颐

娜塔莎·沃丁发起过一次寻根之旅,在《她来自马里乌波尔》里,她努力挖掘母亲在战争中的遭遇,讲述担负集中营日常维护的马里乌波尔劳工的生活,以家族追寻为切入点,个人情感与族群命运交叉映照。《暗影中的人》是三部曲之二,父亲篇。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作品的核心仍然是“忆”,作品有两条主线,从父亲过世起笔,一条再建父亲的生平,一条是作者少女时的生活。两条线的聚焦点是“身份”,作为乌克兰-俄罗斯难民在德国的难堪处境,“父亲篇”连接着“母亲篇”,重新审视战争中的两性关系与家庭情感。对于往昔的追忆和复杂的况味,将个人记忆引出掩体,引出微观历史的暗处,公之于世。

父亲过世,是一种终结,也是一种开始。作为女儿,娜塔莎必须回到那个置于身后多年的故地,回到那个被称作“父亲”的男人那里,尽管他已经死去,但他作为“父亲”、她作为“女儿”的身份永远不会改变。死亡,作为一种唤醒,要求娜塔莎直面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继而接近父亲在那些往事中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这种唤醒也是出于娜塔莎的本能,是作为作家的窥探欲。就像从前,她不是出于偶然才在俄罗斯引擎上按照母亲姓氏来寻人的,长久以来她就有个念头,想写写母亲的出身,记录这位在她出生前居住在乌克兰,曾在德国劳动营里待过的女性。类似的念头也促成了《暗影中的人》的诞生,娜塔莎需要一个文本化的声音,让她可以辨认方向。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充满了问号,母亲的身世及其家族的历史,一个问号接着一个问号,一点点揭晓,可是,陈述者的描述未必就准确公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感情倾向和思考方式,言语的传递过程会出现偏差,记忆也可能出错,这就像一张无法得到归拢的拼图,有些碎片永远遗失,有些被涂改得面目全非,《暗影中的人》也是类似的情况,你永远无法肯定你找到的、认识的、理解的,就是真实的,而恰恰正是这种矛盾的状况,让追寻成为了不懈的努力,这是身为作家难以抵挡的企图心。

凭借着对德语、俄罗斯语的熟练掌握程度,娜塔莎曾担任口译员许多年,有一天,她遇到了谢尔盖,一名俄罗斯作家。在娜塔莎的描述里,看不出她对谢尔盖是否有爱意,反而让人意识到命运齿轮的轮回转动。娜塔莎的母亲叶夫根尼娅嫁给那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因为,在1943年时,这个男人或许可以帮助她逃离当时的困境,是战争促成了这桩婚姻。

谢尔盖比娜塔莎大15岁,他似乎发现了娜塔莎的才华而试图帮助她获取文学成就(具体的过程等待第三部《娜斯佳的眼泪》),谢尔盖在婚礼一周前病发去世,而娜塔莎作为作家遗孀获得了遗产和身份,在此之前,谢尔盖唤醒了娜塔莎对俄罗斯的关注,让娜塔莎意识到了她长久以来逃避的俄罗斯有着与她的想象大相径庭的另一面,这是一个矛盾、精神、人文、幽默和诗意交织的世界。

娜塔莎·沃丁

在谢尔盖去世一年之后,娜塔莎飞往莫斯科探望谢尔盖以前的同学娜佳,同时寻找父亲洗衣簿上记录着的旧家地址。街道早已更改,而娜塔莎,这个曾经在老街上住过几年的俄罗斯女性,现在被当作了来自西方的外国游客。就算找到了旧址,找到了亲戚,在老家的亲人眼里,她的身份也是可疑的。娜塔莎的父亲也很可疑,作为曾经在德国人手下的强制劳工,他在战争结束之后为什么要留在德国呢,何况,他的行为株连了那些留在苏联的亲属。亲戚们满腹狐疑,拒绝娜塔莎的接近,关上房门,一如从前,娜塔莎来到德国,德国当地人对她这样的乌克兰难民的待遇。

这种混乱的摇摆,在俄罗斯和德国之间摇摆,在两个互不相容的世界中挣扎,就是《暗影中的人》的最基本的基调。

父亲出生于1900年,死于1989年,他一生都与那个世纪同龄。站在墓园里,看着他的尸体,娜塔莎眼前浮现出一幅杳远的画面,她说那是决定他们父女关系的关键场景。母亲溺河自亡,在外地巡回演出的父亲终于归来,得知消息的娜塔莎飞奔回家,想要给等在家门口的父亲一个拥抱,而父亲推开了她,一言不发地从她手中拿走钥匙,开了门。

那年,娜塔莎10岁,后来,父亲出资把她寄养在了德雷舍尔太太的家里。娜塔莎写道,在德雷舍尔太太家,每天的晚餐都有一道叫作开放式三明治的食物。她把三明治一个接一个塞进肚子,总也吃不够。她无法顾及其他人异样的眼神,她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东西。更早以前,母亲还在世,可是家里吃的总是不够,娜塔莎无法承受体内经常性的饥饿感和缺乏感,以至于她不惜为此骗取妹妹手中不多的食物,在德雷舍尔太太家里,娜塔莎再次察觉,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她来自哪里,出身难民楼这件事在她身上烙下了痕迹。

《暗影中的人》

这种痕迹使得她在德国学校的生活也非常艰难。在修道院中,她曾经是优等生,但是在新的学校里,她每天穿着磨损的旧衣,与众不同的宗教信仰也让她成为了众人眼里的异类,他们以她取乐,给她起各种绰号,哄然大笑着问她,俄罗斯女人是不是真的在马桶里洗土豆。在娜塔莎身上,作为俄国人那可耻、不受欢迎的一面要尽快消除,而她迫切想要成为德国人的一面正在不断成长。这种情形恰好与父亲的情形相反。

父亲居留德国,像停滞的一滩泥,酒精剥夺了他的生计,他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好嗓音,更加沉湎于饮酒。那幢小小的难民楼,成了父亲的孤岛,在这里,他尚且可以与那些与他一样来自东欧的人们相处。父亲诅咒曾经的那个国家,父亲也不肯学习德语,直至死亡,父亲只会使用“要”和“不要”两个德语单词,就算他与德国洗衣女工结婚也无法改变他顽固的想法,那场婚姻成了一场笑话,所有试图使他了解德国文化的努力都撞了墙。

父亲曾经是一名歌唱家,穿着西装,带回家各种礼物。飘零异国的父亲,昔日的荣光早已褪去,他听不懂外国话,他在自己身周建立脆弱的城堡。父亲拒绝加入德国社会,蕴藏着他对“昨日的世界”的固守,也因此,父亲对于娜塔莎的冷漠、不屑、仇恨的态度,并不只是普通家庭中的父女不和,其实意味着对异域生活、陌异文化的不安、排斥与恐惧。

父亲是城堡里的暴君,专制、任性、极度敏感、愤怒狂躁,两个女儿是他暂时可以掌控的臣民,小女儿年幼听话,而大女儿正巧处于叛逆的青春期,老狮子维护自己权威的方式,就是使用暴力,语言上的暴力,挖苦嘲讽女儿,穿着红鞋子的打扮就成了,行动上的暴力,在家务劳作上严格要求清洁,反复挑剔,用殴打镇压所有的反抗。一切都处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父亲随时可能爆发脾气,随时把怒火发泄在女儿身上。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娜塔莎曾经强烈希望父亲死掉,想象过各种谋杀父亲的方法。“仇恨与怜悯在我体内交织——我恨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父亲,又怜悯现在这个孤独、患病的老人。”从始至终,娜塔莎无法挣脱父亲。或者说,父亲就是她诞生其中的马里乌波尔。

娜塔莎·沃丁、妹妹与父亲,背后是母亲的墓碑(《暗影中的人》书中插图)

中年的娜塔莎,已经明白许多事情,求不得。在对往昔的回望里,她也试着与少女的自己和解。那时候,她以卑微的、低到尘埃的姿态渴求爱情。她暗恋英俊的阿希姆,愿意为他召之即来,她的恋爱掺杂着渴切的愿望,阿希姆代表了美好的、明亮的生活,代表了婚姻可以带给女性的一种从原有的泥沼生活里解脱的可能性。一如从前,叶夫根尼娅曾经的幻想,现在,宿命般地来到了娜塔莎这里,所以,娜塔莎无法接受格奥尔格的喜欢,格奥尔格代表着一眼可以望到边的寡淡人生,而阿希姆是少女的瑰丽美梦,娜塔莎宁愿放逐自己成为乞讨女,与陌生人的危险交往,遭到囚禁、的对待,她孤身躲在地下室用钩子探入体内、挖出了那个未成形的胎儿。有过这样遭遇的女人,有谁可以苛斥她在夜里的哭泣、悲鸣与呐喊?

父亲,尚且在世的父亲,为何没能成为女儿的靠山,而每当女儿滑落深渊时,他还要去重重地踏上一脚呢?

在娜塔莎与父亲的关系里,曾经有过温馨的时刻。叶夫根尼娅怀孕时遭到了逮捕,而他用绝食抗议的方式换得了妻子的获释,并用歌唱的天赋取得了美国人给予的工作,那时候,他们一家相互扶持、厮守,可是,苦难漫漫无边,男人开始不断家暴,女人终于步入河中,孩子成为遗弃物被抛掷在这冰冷的人世间。“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投河?”读过《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人,一定都记得这句天真残酷的稚语。在《暗影中的人》里,面对年迈的邻居去世,男孩困惑地发出疑问:“他是被毒死还是被枪杀的?”这就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而父亲,父亲对于世界的认知,在经历那么多的事情之后已经被扭曲。不说德国话,是父亲最后的坚守,而娜塔莎,他的女儿,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想要与德国男孩子交往,娜塔莎融入德国社会的举动,是否让父亲感到背叛,感到最后一丝往昔生活在指缝间的流逝?

全书的高潮之一,是狂怒的父亲殴打娜塔莎,把她关进了黑屋子,还钉死了门窗。这起事件的导火索,一是娜塔莎篡改了自己的成绩单,二是租屋账单的到期催缴,这两个导火索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父亲不懂德语,他不知道这些德语写的文件是啥,很轻易就被女儿欺骗。这起事件,造成了父女关系的决裂。父亲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父亲作为人的存在的一面被撕裂了,就剩下了兽性从体内咆哮而出。这是父亲对自己处境的绝望情绪的喷发。

多年以后,当娜塔莎站在父亲遗体之前,她才能够放下一些怨恨,尽量平静地想起那些闷热的午后或阴森的夜晚,她悄悄溜回家中,躲在水槽或地下室的场景。

多年以后,当娜塔莎站在父亲遗体之前,她才感到了一些疑惑,父亲的人生故事总是出现断点,在她不了解的生活的背面,父亲究竟承受了一些什么呢?

娜塔莎意识到,父亲对她的残酷殴打,落在她身上的也许还有他在营地中的那段过往。曾经屈服于暴力的人,暴力因子也种进了他的心里,从此信奉暴力为准则。忍受过屈辱经历的人,渴望一种自身的优势和复仇欲望,容易把自己塑造为一种权力的幻象。对父亲心理的追问,不仅出于女儿的理解愿望,也是一项关于创伤后遗症演变的详尽而敏锐的批判性审视。

战后,娜塔莎一家成为流离失所者,娜塔莎成为“战后的一代”,中文简体书的内封就是一张流离失所者证件

娜塔莎写道:“一个像我这样的女儿,一有机会就争取去了德国人那边,对他来说难道不是叛徒,不是那些虐待、殴打、嘲弄他的人的盟友吗?因为不理解一个孩子对其所属环境的基本归属感需求,他是不是曾试图制服我,囚禁我,让我成为他的财产,就像他本人曾先后被当作别人的财产那样?一个从未体会过自由的人,一个生活在两大束缚之下的人,又如何将自由给予他人,以及他的孩子呢?于他而言,自由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从未了解过自由的种种严苛之处,那是他生命中不曾拥有过的。”

在从前,娜塔莎从不敢触碰父亲的沉默,而现在,她知道了,这沉默无疑来自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说话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沉默成为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日常生活的习惯。娜塔莎明白了她就是在双重沉默中长大的:来自俄国父母和德国环境的双重沉默。她的父母跟德国人对不同事情保持着沉默,所以生活中存在着两种那时候的她不得而知的真相。被这种沉默裹挟的父亲,对女儿采取了高压的管教,最终促使女儿成为了一名作家。娜塔莎说,他的沉默始终是她拿笔抗争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滋养了她的写作欲望。

对父亲来说,他少了一个女儿;对世界来说,它多了一名出色的作家。人们由于出身被扣挂在历史的锁链上,因此,个人的故事变成了对历史的实际回应。深深嵌入娜塔莎记忆中的往事,与对父亲生平的疑问,重新演绎东欧的苦难史,以一种并非毫无把握的方式与上世纪的一些重要事件建立起了内在的联系。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施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315/1652486354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