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全面战争东罗马(全面战争阿提拉东罗马)
本作可以烧城真是丧(da)心(kuai)病(ren)狂(xin),我感觉自己有什么奇怪的属性被唤醒了,于是有辣这篇战报。
战略normal战术easy部队规模小毕竟是弱鸡不能让各位观众老爷们为我拙计,目标是没有蛀牙(误)——是除了东罗西罗开局领地之外(估计打到后面我也分不清西罗领地有哪些了)其余城市打下全烧
lz渣技术,如果各位观众老爷有什么地方实在看得为我拙计了,欢迎指出~
还有就是steam截图会压缩画质,不定期更新毕竟在过年时间很零散。最后祝看到这里的各位新年快乐,学生党逢考必过工作党青云直上~辣么接下来就开始咯
话说到东西之后,东方的帝国成功上位,控制了大多数富得流油的省份。成功建设“全欧文明城市”的君堡所采用的管理体系也让东罗摆脱了旧时罗马冗杂繁复的官僚体系(虽然新的也好不到哪儿去)。常言道,不作死就不会死,东罗因此构建了高效的贸易网络以及blablablabla
(众:翻译开局说明是shen me gui这样凑台词不合适吧而且还不翻译完你还要不要好好做战报了)
前排膜拜劳模
大叔你这样真的好么至少让剧组给你画个妆吧别老是换一套衣服就去蛮族片场当祭司你不怕出门被砍么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阿提拉:全面战争专题
古中东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一名广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后汉书·西域传》亦记载了当时罗马的政治、风貌及特产:“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通,罗马位于丝绸之路的终点。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全盛时期,疆域可到500万平方公里,与当时的汉帝国一起齐名于世。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东、西罗马实行永久分治。公元476年,西罗马被灭,此后,欧洲进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纪。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也宣告了欧洲中世纪结束。
一般来讲,当权者都希望独揽大权。而一旦国家,难免会造成政局动荡,为了争夺利益而大打出手。而罗马帝国为东、西罗马帝国之后,两帝国间明争暗斗不少,西罗马帝国更是存活没多久便陨落,而东罗马帝国却影响力欧洲一千年。
明知罗马弊大于利,为什么罗马当权者要推动国家呢?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戴克里先和狄奥多西这两位被尊为“大帝”的君主,却都要主动推动国家呢?
云石君将从地缘政治角度及罗马国情进行分析。
疆域辽阔的罗马帝国,其国主主要分布在环地中海沿岸及周边,各地缘板块相对松散,联系不太紧密,地缘格局相对独立。罗马人依仗地中海相对稳定的气候、地缘环境,拥有了人口规模及在当时领先的文明及技术水平,在教成熟的海航技术条件下,逐渐打破海洋的地缘屏障,使各版块联系就紧密起来,最终罗马人整合了环地中海板块地区,建立了伟大的罗马帝国。
不过,意大利本部罗马离地中海毕竟有一定距离,这就阻碍了罗马要向四周辐射影响力的力度。随着罗马帝国向中欧、西欧、西亚等地区不断扩张,罗马本部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力太过渺小,罗马本部要想直接控制这些地区,吃力又劳心。
如果说西欧还在罗马本部的控制范围内,那么,东边的东欧、西亚地区无异于是另外一个世界。东欧有武装力量强大的游牧民族,而西亚地区又有自波斯高原的强大地缘势力。
这种局势下,罗马必须大量投入物力财力壮大军事力量,来防御蛮族的侵略,维护好不容易抢来的地盘。罗马本部与东方领土相距甚远,在交通通讯落后的古代,罗马本部不可能直接指挥前方战事,只能依仗前方统帅,而统帅拥有了极高的权力,重权在握,政治权利和军权的奋力,指不定哪天统帅就会揭竿而起。
虽然,罗马有对军事统帅干政的宽容甚至接纳的默认体制,但并不代表在位的皇帝会接受。任何一个皇帝,可不想别人随随便便的动了自己的大蛋糕,他不得不防范觊觎者,以致于御驾亲征,将军队控制在手。
不过,皇帝御驾亲征的前提是国家环境相对安定。如果外敌太多,他也会感到分身乏术。如果,内部还有狼子野心者,只怕是他出了罗马,便有去无回了。
在罗马帝国后期,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罗马皇帝对国家体制进行了调整。戴克里先大帝的“四帝共治”应运而生,军权一分为四,授予自己足够信赖的朋友,通过这种方式,来既有效抵御四周蛮族的入侵,并维持帝国的完整和自己的统治。但此时,罗马并未。不过,这种体制本身也蕴藏了危机,都说人心难测,面对高权,难免会心生贪婪。戴克里先大帝退位后,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与东方正帝马克森提乌斯围绕帝国最高统治权爆发战争,最终以君士坦丁大帝胜利告终。
君士坦丁大帝面对四帝共治的弊端,提出了两种对策: 一、继续延续四帝共治制,不过设立自己为正帝,其他三个都为副帝,正帝拥有名分和法统上的最高统治权。而且三个副帝军事君士坦丁的儿子。二、在东方的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半岛交界处建立罗马帝国的新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是地处西亚、北非、欧洲交汇处,地缘优势十分明显。而且在这里监督,可以有效防御东欧的游牧军事势力以及西亚的波斯高原地缘势力,确保罗马皇帝以及帝国中枢控制核心军事力量。
而君士坦丁堡太过于在罗马帝国的东边,这种区位就会削弱对对西地中海板块的辐射能力。不过,好在西地中海地区没有像东部那样强大的外部势力,相较而已,新都君士坦丁堡更有利于整个帝国的运行和统治。
不过,世上本没有完美之策。四帝共治之下,三个副帝各据一方,难免不会有副转正的欲望,于是,他们之间的争斗也在所难免。
以上所说的都是针对罗马帝国东部的隐患而设置的各种对策,不过,蛮族毕竟是游牧军事力量,既然罗马东边难以攻破,那么,侵袭罗马防御能力弱的北方也就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在北方告急之下,西方的意大利本土、日耳曼地区、高卢、不列颠等,也需要投入相当军事力量。这就像打地鼠游戏一样,哪里冒出反抗或者是侵袭,便将大锤打向哪里,不过,往往会整得人身心疲惫。就这样,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一步步被分散。
既然四帝共治的效果越来越小,那么需求新的解决之法便是当务之急,于是,分而治之便成为了最终之法。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成立。一劈两半后的罗马帝国,利于抵御蛮族入侵侵袭,同时,相较于大一统的罗马帝国,东西罗马与周边的地缘结构会更加紧密,利于帝权集中,遏制因争位而导致的内战。
不过,构想虽好,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又会遇上不少的麻烦。西罗马帝国仅存了80来年,被蛮族而灭,埋入黄土,东罗马帝国倒是延续了千年。
按理说,西罗马帝国最早是罗马帝国的中心地带,开发较早,文明也先进,版图也辽阔。为什么,西罗马帝国那么轻易的酒杯蛮族所灭呢?
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204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说起西方欧洲的最出名的帝国,其实不是大英帝国,也不是马其顿帝国,而是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是欧洲最有名的帝国,如果说起它影响力的话,连大英帝国也佩服三分。
就像上世纪的美国和苏联一样,上世纪的苏联和美国啥样,当时的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就啥样!
因此,罗马帝国在欧洲的影响力那是相当牛的!
当时的罗马帝国在人口数量和版图方面大抵与汉帝国相差不大,如果在军事方面可能汉帝国要稍稍胜出一筹,若论行政管理和人类文明的话,可能罗马帝国要稍高于汉帝国。
帝国最盛时,围绕着整个的地中海都是它的版图,地中海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但是在强大的帝国也有衰败的一天,在罗马帝国走过了奥古斯都屋大维的鼎盛期之后,它也迎来了力不从心的一天。
公元286年,罗马帝国的最该执政官戴克里先把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位处西部的帝国仍然以罗马为首都,被称为西罗马帝国。
而位于东部的帝国在后来被称为东罗马帝国,也就是以后著名的拜占庭帝国。
在西罗马帝国成立之初,可谓是内外交困。原先的内部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这时候的日耳曼人开始崛起,原先居住在多瑙河和莱茵河一带的日耳曼人的部落,也开始聚集起来向西罗马帝国席卷而来。
而面对着日耳曼人的不断入侵,之后的东西罗马帝国并没有团结一致抗击入侵者,而是眼睁睁的看着日耳曼人越来越强大。
尽管后来的西罗马帝国的执政官极力挽救西罗马帝国,但最终无济于事,在仅仅维持了二十多年的残喘之后,终于在公元476年被彻底颠覆,由此西罗马帝国正式推出了历史舞台寿终正寝。
罗马后,两个罗马帝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西罗马帝国逐渐衰败,到公元476年,末代皇帝罗慕路斯被日耳曼军队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此后又延续了近千年,一直到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罗马包括两个阶段,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你题上说的应是帝国时期。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夺取罗马的最高权力,建立罗马帝国。帝国前期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贸易商路四通八达,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美誉。这一时期被称为“罗马和平”时期。经过军事扩张,公元2世纪初,罗马建立了帝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内有人民反抗,外有“蛮族”入侵。395年,罗马帝国为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西罗马帝国,首都仍在罗马。476年,由于经济衰落、人民起义、蛮族进攻的打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后来强盛时也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以上是我的分析,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
这个是典型的文化差异,所谓的罗马帝国为东西罗马,实际上是中国人不了解罗马人价值观的一种主观判断,在法理上来讲,罗马帝国从没有为两部分,而只是由两位皇帝分治,实际上在狄奥多西将帝国交由两个儿子分治之前,戴克里先就已经实行过四帝共治,因此,所谓的东西罗马是一个伪命题。
一、罗马帝国是分治,而不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我们常说的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其实并不准确,,两个帝国在法理上其实一直是同一个国家,只不过由两位皇帝分治,虽然我们中国人强调一国不可有二主,但是在罗马人的价值观里,有多个合法皇帝并不奇怪。
比如公元三世纪末四世纪初,戴克里先就设置了四位皇帝共治罗马,戴克里先创立的四帝共治,将帝国划分为四个部分,由四个皇帝分治,两个为正皇帝奥古斯都,两个为副皇帝凯撒,副皇帝辅佐正皇帝,作为后者的副手。
当然四帝共治虽然有利于帝国的行政管理,但却容易引发内讧,所以戴克里先死后,帝国的几位皇帝通常都互相不服,发起内战,但是无论多少次这样的内乱,也无论产生了多少个皇帝,大家都承认罗马是统一的完整的不可的,大家只是在争夺统治权,而不是割据为王。
二、西罗马和东罗马分治的原因:国防需要和文化差异
为什么东西罗马帝国会分治,这个牵涉到很多原因,一个是当时的帝国危机四伏,但是由于帝国疆域辽阔,皇帝很难同时兼顾。当时罗马帝国的两大敌人,北方蛮族和东方的萨珊波斯,同时威胁帝国,但是彼此相隔的又非常远,他们从东部和西部同时发动攻击,如果只有一个皇帝,根本无法同时应付(罗马的皇帝为了控制军队往往亲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戴克里先创立了四帝共治,两个为正皇帝奥古斯都,两个为副皇帝凯撒,副皇帝辅佐正皇帝,四帝共治虽然有效解决了帝国太大难以管理的问题,但是也加剧了内部。事实证明,这直接导致了罗马东西部的联系越来越少。
第二个就是文化差异,帝国的西部主要说拉丁语,东部主要说希腊语,西部的居要是罗马化的高卢人、伊比利亚人、日耳曼人等蛮族,而东部的希腊人、埃及人、波斯人在罗马人到来前就已经有高度灿烂的文明,在罗马人到来之前,希腊化已经成为了东部的主流,所以相对来说,西部更加罗马化或拉丁化一些,而东部则完全是希腊化,这导致东西部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大的文化差异。即使是教一统天下后,西部的拉丁教会与东部的希腊教会依然存在差异和分歧,可见东西部的文化隔阂之大。
(东罗马在文化上明显是希腊化帝国)
可以说国防需要是罗马帝国分治的导火索,而文化差异则是分治的根因,如果你面对一个两种主流文化并立的帝国,恐怕你也很难用同一个政策统治两个文化世界,中国2000多年帝国史,不管有多少民族,主流文化始终是汉民族的儒家文化,因此不存在罗马帝国面对的这种问题,所以自然中国人不会理解罗马帝国分治这一策略。但始终要明确的是,罗马帝国确实没有。公元476年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后,将皇冠和权杖完整交给了东罗马皇帝,等于东罗马皇帝获得了完整的统治权,而各蛮族首领在当时也确实称东罗马皇帝为罗马皇帝,而非加上东字或者称拜占庭。
罗马帝国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太大了,超出了当时人类的管制能力,所以只能通过分治的方式提高管理效率,这其实也是罗马帝国在乱世中求生的一种尝试。罗马有多“大”?
其实在世界历史上,严格地说罗马帝国还不算特别大,其巅峰期的领土面积大约在500万平方公里到600万平方公里之间,单论领土面积在世界帝国史上还排不进前10名。
(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
但即使这样,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交通能力,这个规模也是过于庞大了。因为当时最快的通讯方式就是骑马,而罗马帝国又没有像后来中国的那些王朝一样发明出驿站体系,因此一匹马连人吃马喂带休息一天差不多也就能走40公里左右。那么这时候大家简单地做一个数学题就能算出来当时罗马帝国的信息传递速度了。
比如在现代的意大利,从意大利中部的罗马城到南部的那不勒斯走高速的距离大约是226公里,就算罗马帝国时期传递消息能走现代高速公路这样的最短距离,从罗马传递消息到那不勒斯也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而这只是在意大利境内。如果需要把消息从当时罗马领土境内的不列巅传递到罗马呢?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可就有1500公里左右。而如果要把消息从叙利亚行省传递到罗马城呢?这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可是有2400公里的。如果边境发生军情,把消息传递到帝国中央再作出决策,再传回去至少几个月甚至将近一年要过去了。所以相对于当时罗马帝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罗马帝国的领土面积确实是过于庞大了。
罗马的差异
而除了帝国过于庞大的领土面积,罗马帝国内部的差异也是帝国不得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罗马帝国在扩张到比较大的规模之后,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形成一个主体民族,而是很明显的分成了两个部分。帝国东方虽然是被征服者,但却是文明程度相对比意大利地区更高的希腊地区,所以在被罗马征服之后,希腊的语言和文字都得到保留,因此帝国东部整体上仍然通行希腊语。而帝国西部所通行的则是罗马城的语言,即拉丁语。
(分治的东西罗马)
同时,在罗马帝国期间,帝国东西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始终差别很大。帝国东部长期面临波斯帝国的严峻挑战,战事不断。而帝国西部则主要是高卢人和后期的日耳曼人,也同样挑战不断,但相互之间的情况却没有任何的相同之处,所以应对挑战也很难相互协作。
(四帝共治时期的罗马帝国)
因此早在公元2世纪时,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在位时期,就曾经将罗马帝国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设一个奥古斯都和一个凯撒,两个执政官共同领导这个地区自治,不过戴克里先本人仍然是整个帝国的皇帝。但后来在君士坦丁当上罗马皇帝之后,废除了这种自治制度,而是把帝国首都从罗马城迁到君士坦丁堡,试图以帝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为核心重新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进行统治。
但到公元4世纪下半叶,匈人和日耳曼人先后入侵,帝国西部几乎连一天和平日子也没有了,所以到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为了让东西两个部分都能够更高效地应对外敌,正式将帝国一分为二。
(西罗马灭亡前夕的东西罗马)
但从后续的历史进程来看,这其实只是一种断尾求生的举措,帝国之后西罗马对外敌几乎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仅仅10几年之后罗马城就被西哥特人所占领,后来又被汪达尔人占领,而这在罗马之前存在的上千年时间里都没有发生过。最终西罗马帝国也在完全被日耳曼人控制之后很快灭亡了。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此后,两个罗马帝国走上了不同的历史道路:西罗马帝国在外来“蛮族”的打击下逐渐衰败,到公元476年,末代皇帝罗慕路斯被入侵的日耳曼军队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是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而东罗马帝国此后又延续了近千年,一直到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问答。
可以举个中国的例子加深理解。就如同吐蕃的军事威胁迫使唐王朝不得不扩大了节度使的权力,让地方藩镇调兵更加灵活自主,但地方独立倾向也是随之加强了。
第二就是地理和通信上传统中央政府的局限性。罗马帝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中间还夹了个地中海。这使得罗马中央政府获取正确和及时的信息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信息错误的话,或者被地方官员精心掩盖的话,那么就会被牵着鼻子走,这等于是助长了他们在各自领地内的贪污和无法无天,对帝国的延续造成政治隐患。我们可以看一下公元4世纪初一位罗马高官狄奥法内斯的行程记录。
他在4月6日离开上埃及的尼丘,5月2日到达安条克,在穿越西奈沙漠时,每天只能走24公里,而平均下来则是每天40公里,这是正常官员工作时的速度。从帝国西端的哈德良长城到东部的幼发拉底河有4000公里,以当时罗马官员的速度需要3个月的时间,这样低效率的通讯手段下地方政府的自治倾向是不可扭转的。
第三点就是东西罗马帝国区域经济状况的不同。在东罗马帝国的区域,尤其是在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地区存在着多种并存的经济形态,正是由于奴隶制的大庄园经济模式在西罗马地区大行其道,所以在面对奴隶制危机冲击的能力远远不如帝国东部地区。两者的经济成分分化使得在政治危机后两者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形象的区别更深了,这也成了政治分化的基础。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当代西方文明的源头,所以西方有一句谚语”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尽管古罗马文明的起源也在相当程度上受益于古希腊文明,但古希腊文明一直以城邦割据的形态出现,而罗马帝国在全盛时期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地中海变成了帝国的内海。
罗马的伟大时代随着公元180年马可·奥勒留的去世而结束——这位罗马皇帝一改之前选贤的养子继承制为依据血缘的亲子继承制,问题在于个人的威望、人品和才干是无法遗传的,抛弃选贤的原则而依据血缘选择继承人给罗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马可·奥勒留之子康茂德无视自己作为帝国首脑的职责,沉迷于赛车和角斗赛。公元193年康茂德遇刺身亡,而他之后的罗马皇帝中也不乏不称职者。罗马帝国首任元首奥古斯都为保护首都安全而创立的禁卫军开始干预朝政、架空皇帝——几乎每一代皇帝上台都必须依靠禁卫军的支持,上台后必须极力搜刮民脂民膏以赏赐禁卫军,如果赏赐不能令禁卫军满意的话就有可能酿成军事,以致于从公元235年至284年这段时期有过近24个皇帝,可只有一个是自然死亡。
除了朝政的混乱外,罗马文明的发展遇到了天花板——事实上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天花板,当文明发展到天花板时就必须通过改革进入一个跨越式的新时代,也就是说建立一种崭新的文明。中华文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通过变法创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文明体系,而罗马文明尽管一度繁荣昌盛,但这一文明始终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罗马文明终于遭遇了天花板——一个通过不断压榨奴隶,劳动来获益的社会自然会倾向于不断压榨人力资源成本,而不是通过技术和体制创新来开辟新的利润空间。在罗马文明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不断开疆拓土,不断获得新的奴隶作为劳动力,因此罗马的生产力一直在不断发展。问题是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相应的治理成本也会增加,然而罗马的领土扩张却无法一直持续下去——以那个年代的生产力和交通条件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帝国无限制地向全球扩张,所以当罗马扩张到一定阶段后就遭遇了安息帕提亚帝国,恰恰正是这一帝国的存在阻止了罗马进一步向东方扩张。事实上就算罗马能成功征服安息帕提亚帝国,在东面还有贵霜帝国和汉帝国,所以罗马是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的。历史正是如此:当罗马征服了整个环地中海地区后其扩张势头就停息下来了,与对外扩张同时停止的是罗马国家的发展,从此罗马文明进入了停滞状态。
中央朝政的混乱和文明天花板的问题也影响到了曾令罗马引以为豪的罗马军团,尤其是边境的守备防御被大为削弱:公元226年萨珊波斯帝国兴起,取代安息帕提亚帝国成为罗马东部最强大的外患;多瑙河北的哥特人于公元251年将御驾亲征的罗马皇帝戴克尤斯击毙并南下攻占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地区;法兰克人在公元256年越过罗马边境,进入高卢、西班牙等地;阿尔曼人甚至深入意大利中部,直接威胁到帝国首都罗马城的安全。和外患相伴随的是此起彼伏的奴隶和农民起义:公元206~207年意大利爆发起义;公元238年北非发生暴动;公元263年罗马造币工人暴动;公元274年埃及爆发起义。
在整个三世纪罗马出现了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的混乱现象,这被后世史学界称之为三世纪危机。直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被手下士兵拥戴”黄袍加身“才暂时终结了罗马帝国的混乱局面。戴克里先可以说是历代罗马皇帝中权势最为显赫者——在此之前罗马皇帝的正式称号其实是罗马元首,元首尽管类似于皇帝,但毕竟无皇帝之名,而至少从形式上看:罗马元首依然要受制于元老院。事实上戴克里先才是第一位真正称帝的罗马统治者,从此罗马的统治者不再经由任何选举程序产生。他从东方的波斯引入了跪拜礼仪,从此大臣们面见皇帝必须匍匐在地并亲吻皇帝脚边的泥土。然而就是这位权势最为显赫的罗马统治者,却拥有历代罗马统治者中最卑微的出身——他是一名奴隶的儿子,只因曾进入罗马军团并立有军功才一步步得以升迁高位。
戴克里先接受的是三世纪危机后遗留的烂摊子,他为应对此起彼伏的起义和外患而将罗马军队扩充了一倍,达到40多万人。这支军队也成为戴克里先加强中央集权的后盾支柱,维系中央集权的另一后盾支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理念以培养臣民们的忠君意识。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戴克里先在帝国朝廷中枢排挤元老院和贵族势力,强化君主中央集权;但在地方治理模式上却采取了较为另类的四帝共治模式:公元286年戴克里先任命其心腹大将马克西米安为奥古斯都(正皇帝),两人成为共治者。293年又任命君士坦提乌斯和加列里乌斯两位年轻军官为凯撒(副皇帝)。他本人驻守尼科米底亚(今土耳其伊兹密特),统治色雷斯、亚洲诸省、埃及和昔兰尼加;马克西米安的驻地为米兰,统治意大利、阿非利加(今突尼斯)等地;加列里乌斯驻西尔米乌姆(在多瑙河支流萨瓦河上),统治色雷斯以外的巴尔干各省;君士坦提乌斯驻特里尔,统治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
那么戴克里先为什么会创建这样一套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另类的治理模式呢?其实戴克里先这么做相当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罗马帝国的疆域在那个年代实在过于广袤:南欧、西欧、北非、巴尔干、西亚等地都被纳入帝国版图,加之地中海的地缘阻断作用,这就使罗马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被削弱。偏偏帝国面临的外患又还很多:东方的波斯、西方的日耳曼蛮族,与此同时帝国内部的奴隶起义、边帅篡位也时有发生,帝国中央面对此起彼伏的内忧外患深感力不从心。事实上戴克里先之所以主动将帝国分而治之更多是出于无奈——边疆和中央遥远的地缘距离严重削弱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度,以致于当中央的政令下达到地方时往往早已失去了时效性。对瞬息万变的军事行动而言这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授予地方军事长官一定的军事自主权其实是为了提升罗马军团应对外敌的效率。另一方面正因为地方军事长官被赋予了极大的权限,这就导致边帅篡位几乎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常态,即使如戴克里先如此雄才大略者也无法一时之间解决这一难题,既如此不如索性给地方实力派人物正名——授予相应的封地、军队和权限,令其彼此互相牵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四帝共治模式在解决军事指挥效率的同时也使地方军事长官的自主权相应增加,从而为日后罗马帝国的接替埋下了隐患:尽管在戴克里先死后君士坦丁大帝再度统一罗马,然而在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东、西罗马正式分道扬镳。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元395年罗马正式。
一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矛盾的得不到缓解,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罗马的衰亡。
二是罗马和被征服民族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了帝国的覆灭。
三是共治的理念反而造成人心不稳,特别是上层。
四是到处用兵,国家得不到休养生息,各种矛盾持续激化。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将作于少监
地处跨越世界的十字路口,将一切过境之物细细选择
本文承接的是罗马篇的上篇,在这一篇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东部帝国以及罗马远征军势力的部队
东罗马重装矛兵(Skutatoi Spears)/ 东罗马重装步兵(Skutatoi)/ 东罗马重装持斧兵(Skutatoi Axemen)远征军坚强的前锋,意志坚定,永不退缩
罗马远征军可招募部队,在查士丁尼时代,“Skutatoi”这个词已经变成了重步兵的代称,由于远征军的部队都比较单一,因此大部分时期都要靠他们来抗线。"Skutatoi"这个词来自于拉丁文中的"Scutarii"(再往上追溯就是拉丁语中表示盾牌的"scutum")意思是“持盾兵”。持盾兵装备的是一种被称为“thureos”的大型木制盾牌,在单兵对战中十分实用,例如在帝国dlc里曾经出现的骑士团佩盾兵(Equites Scutarii)
这些骑士接受够漫长的贵族教育,都是一等一的猛士
罗马选锋步兵(Antesignani)全能的精英勇士可以任何时候踏上任何战场
罗马远征军可招募部队,是个挺费解的部队,“Antesignani”这个词的意思其实就是“掌旗先锋”。所谓的旗在以前的时代指的自然就是罗马军团的鹰旗了,既然是要身先士卒的先锋,其战力自然是要比其他人高的,不过把先锋做成一个独立的兵种……感觉还是有些怪怪的。
罗马重装方阵枪兵(Menaulatoi)/ 拜占庭持斧卫队(Hetaireia Guards)握紧撑牢,其余交由矛尖解决 / 袍泽死君王,同辈效仿之
东罗的两大穿越单位。menaulion(或者menavlion)是一种长度为2.7至3.6米的重型长枪, 十世纪时期开始装备拜占庭步兵作为对抗骑兵的武器。顾名思义“Menaulatoi”就是使用这种长枪的士兵。至于长枪方阵嘛……这么说吧,在阿提拉和帝国里所有的方阵枪兵都是CA魔改的穿越单位。这都什么年代了,害搁这整马其顿方阵呢?
虽然说拜占庭的枪兵也有一系列对抗骑兵的战术,但是这明显不能和萨里沙长枪方阵划上等号
至于拜占庭持斧卫队,这也并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瓦兰吉卫队。“Hetaireia”(意思就是“同伴”)是马其顿王朝时期的一支禁卫部队,被用来保卫皇帝的安全。大部分的“Hetaireia”成员都是外国人,和“Tagmata”(后面会讲到)一起驻扎在君士坦丁堡。游戏里的东罗有很多这样的穿越部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凑数把后来使用的名字都冒名顶上去了。
左侧持矛者即为“Hetaireia”
罗马首都卫戍军团(Numeroi)他们为了守护皇帝,会将敌人们都送进痛苦的深渊
“Noumeroi”确实是君士坦丁堡的城市戍卫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君士坦丁堡的皇宫和负责城市的警卫工作。不过这样一支首都卫戍部队其实也是穿越的结果……第一次提到有关这支部队的记载应该是在米海尔三世(Michael III,842–867年在位)时期。在阿提拉那个时代,这个词可能仅仅只是军队的泛称,毕竟拉丁语里的“numerus”本身就是数量的意思。
罗马禁卫骑兵(Excubitores Cavalry Guard)/ 皇家禁卫骑兵(Tagmata Cavalry)战马萧萧平沙场,扫荡敌营定江山
东罗后期的两种精锐骑兵。“Excubitores”(意思为“哨卫”)是东部帝国的利奥皇帝(Leo I,454-474年在位)所建立的一支新的御林军部队,持有这个头衔的往往都是皇室成员或贵族子弟。不过到了7世纪,有关这支部队的记录就消失了,直到8世纪中叶才重新作为精锐部队被记载。最后一次提到“Excubitores”的是安娜·科穆宁,他们参加了公元1081年的狄拉奇乌姆之战(Battle of Dyrrhachium)
差不多在阿提拉那个时间段,“Tagma”这个称呼一般是用来指代200人-400人的部队(今天的希腊军队还在使用这个词,意思是“营”)不过到了君士坦丁五世之后,“Tagma”开始逐渐成为了拜占庭中央军的代称(这一时期古典晚期的野战军变成了军区士兵安排在了地方,中央军逐渐成为了新的主战力量)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Excubitores”其实也属于“Tagmata”的编制,因为这一时期的旧御林军其实已经逐渐被中央军所吸收了。
蛮盟矛兵(Foederati Spears)/ 蛮盟贵族标枪兵(Noble Foederati Javelinmen)/ 蛮盟步兵(Foederati)/ 蛮盟骑兵(Foederati Cavalry)/ 蛮盟骑乘弓箭射手(Foederati Horse Archers)并非仅有罗马人为罗马而战
所谓的蛮盟(Foederati)就是指这一时期在罗马军中的蛮族雇佣兵,蛮盟并没有任何固定的番号和编制,他们也不属于任何的正规军建制。蛮盟佣兵与帝国签订条约(Dediticii)以获得金钱的代价为帝国四处征战,有部分的蛮族就是以这种形式来换取在罗马帝国境内定居的权利的 (例如哥特人和法兰克人)虽然蛮盟的忠诚尚无定数,但是在缺乏财富和人力维持庞大正规军的情况下(例如西部帝国)蛮盟仍然是将军们最好的选择。
正是在蛮盟军队的帮助下,“最后的罗马人”埃提乌斯才能在公元451年的沙隆会战中击败不可一世的匈人大军
随着越来越多的蛮族进入罗马帝国正规部队,蛮盟佣兵的编制和所属越来越难以界定,他们根据他们所属的族群被编在一起,成为了被称为“Numeri”(即“数目”之意)的存在。蛮盟拯救了西帝国,也是蛮盟军的领袖奥多亚克终结了名存实亡的西部帝国。蛮盟在此之后依然存在于东部帝国的军队里,匈人(远征军的蛮盟骑射手)和赫鲁利人(Heruli)都曾作为蛮盟军跟随贝利萨留和纳尔塞斯的远征军作战。
罗马禁卫军卫队持斧兵(Bucellarii Guard Axemen)/ 罗马禁卫军骑兵(Bucellarii)/ 罗马禁卫军卫队骑兵(Bucellarii Guard Cavalry)一个有势力的将军只用自己的雇佣军就能支援帝国力量
罗马远征军可招募部队,虽然这个名字其实和“禁卫军”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和之前讲到的蛮盟兵一样,“布塞拉里亚”(bucellarii,即私兵、部曲,本意是“吃面包的人”)的出现也是国家无力维系军队的结果,只不过雇佣的蛮盟是国家,而雇佣私兵的则是个人。因为私兵是受雇佣的小规模个人部队,所以他们的装备通常要好很多,训练也很充分,战斗力明显要优于正规军,因此到了四世纪后期和五世纪,雇佣私兵也开始大行其道。
通常私兵的雇主是将军们、民政高官以及富有的地主,因为薪资高昂,这些部曲的规模都很小,在内战期间私兵最多可以达到数千人的规模。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装备精良的私兵也逐渐成为了部队的中流砥柱,著名的私兵雇主有西罗马的斯提里科以及东罗马的贝利萨留。贝利萨留部下的私兵数量最多曾达到7000人(哥特战争时期)不过在这个时代,“Bucellarii”这个词也已经开始在广义上意味着装备精良的骑兵了。
达尔马提亚骑兵(Equites Dalmatae)/ 罗马分队骑兵(Equites Promoti)戍边铁骑威武,进犯蛮夷忌惮
终于讲到骑兵的部分了……晚期帝国的骑兵基本都有分工明确的职能和番号,在战时则混编一起行动。达尔马提亚骑兵(Equites Dalmatae)就是在《百官志》里经常出现的骑兵部队番号。大部分名字里带有“达尔马提亚”的都是骑兵部队的番号,因为达尔马提亚是三世纪后期罗马骑兵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游戏里他们的盾徽则是来自于高卢地区部署的一支达尔马提亚骑兵部队。
和达尔马提亚骑兵一样,分队骑兵(Equites Promoti)也是罗马的骑兵部队里出现概率很高的番号,例如资深分队骑兵(Equites promoti seniores)和历战分队骑兵(Equites promoti iuniores)在东部还有一支被称为“具装分队骑兵”(Equites Promoti clibanarii)的部队番号,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提到的内容了。
3世纪的一名罗马骑兵
罗马重装枪骑兵(Contarii)/ 波斯式重骑兵(Catafractarii)/ 罗马全装铁甲重骑兵(Clibanarii)重装枪骑兵是重装突袭部队,他们是罗马精锐重骑兵的主力 / 真正的武装到了牙齿的重甲骑兵令人胆寒
罗马的铁罐头骑兵,不过比起萨珊全期强悍的具装骑兵,作为罗马人师法波斯的结果,具装骑兵让后期的东罗也有了和萨珊玩骑兵战的资本。简单的来说这三类部队都属于“枪骑兵”,就是指骑在马上使用长枪(Kontos)的部队。只不过和后两者相比,所谓的“Contarii”一般是指马匹不披甲的枪骑兵。
在长期同萨尔马提亚游牧民的接触之后,罗马人也终于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具装骑兵——“cataphractarii”和“Clibanarii”。在晚期罗马的军队里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具装骑兵编队,"cataphractarii"一词来自于希腊语"kataphraktos",意思是全身被包覆着的,而"Clibanarii"一词则来自于希腊语的"Klibanos",即烤面包箱(也有可能是来自波斯的外来词汇)
图拉真记功柱上的萨尔马提亚具装骑兵
总的来说,这两个词在描述上其实都是模棱两可的,因此为了区分这两种骑兵,后世的人们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猜测:可能这两者并没有区别,这两种称呼是可以互换的;一说“Clibanarii”指的是装备更“重”的骑兵,因为四世纪的文献有将所有种类的护甲都描述为了具装(cataphracts)的例子;也许是这两者在装备上都属于全具装骑兵,只不过两者在战场上的阵型不同。总之不管是何种的称呼,全副武装的具装骑兵都是战场上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罗马弓箭骑兵(Equites Sagittarii)/ 拜占庭弓骑兵(Hippo Toxotai)放箭是一门技术,在马背上放箭则是门艺术
骑乘弓箭手(Equites Sagittarii,希腊语中的Hippo Toxotai)是一类在帝国晚期作用愈发重要的部队,根据《百官志》的记载,这一时期的西部帝国一共有19支带有弓骑兵番号的部队,这一数字在东部则是29支,这也是同波斯人长期作战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东部还有一支番号为“具装骑乘弓箭射手”(Equites sagittarii clibanarii)的部队,表示了他们可能是装备了弓箭按照骑射手方式作战的具装骑兵。虽然同一时期的具装骑兵就有携带弓箭作战的,但是这支部队是怎样的作战方式今天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帝国骆驼骑兵(Imperial Dromedarii)骆驼辅助骑兵用途广泛,且十分适应当地地形
虽然在《百官志》里没有提到名字里带“骆驼骑兵”(Dromedarii)番号的部队,但是骑乘骆驼的部队在东部帝国确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图拉真就曾在叙利亚建立了一支1000余人的骆驼骑兵大队(ala I Ulpia Dromedariorum milliaria)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在罗马军队里也是存在使用骆驼的,毕竟骆驼在沙漠地区是很实用的动物,不仅可以拿来运输,关键时刻还可以用来骑乘作战。
蝎弩(Cheiroballistra)/ 投石机(Onager)/ 重型投石机(Large Onager)装填!瞄准!发射!命中!
简称大投,后期一回合量产对付匈人的大杀器。被称为“野驴”(Onager,因为其投掷力量就像野驴尥蹶子那样威力无穷)的小型扭力投石机可能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到了4世纪左右才开始流行。因为比起双臂弩炮,建造扭力投石机的要求更低,但其精度也相对较差,因此只适合拿来进行围城战。
扭力投石机在发射时的后坐力非常大,每一次射击都会导致无法预测的晃动。因此在发射时要将其放置在土质或是石质的平台上。随着6世纪末阿瓦尔人从东方带来了更简易的人力牵引投石机(Mangonel)这种复杂笨重的攻城器械也开始慢慢淘汰,最后被中世纪的配重投石机所取代。
操作这样的一台投石机需要8个人,大概可以投出80千克重的石头
蝎弩(Scorpio)是一种小型弩炮,它的原理和扭力弩炮一样。蝎弩的射速很快,准度也很精确,在罗马军队里非常流行。不过虽然翻译的名字叫做蝎弩,但是比起罗马2里真正的蝎弩来看,阿提拉里的“Cheiroballistra”真正应该是“手持弩炮”而不是蝎弩。手持弩炮是数学家亚历山大的希罗(Hero of Alexandria,公元10年-70年)的发明,可能属于蝎弩的改良版本,是一种缩小到可供单兵使用的器械。不过由于这类器械的制作如今已经失传了,今天的我们也不太清楚这两者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可能是这两者的复原(说实话这两个目前的复原好像长得其实差不多)
利布尼式战舰(Liburnian Warship)/ 拜占庭式桨帆战舰(Dromon Warship)鼓声响起,众桨如一 / 巨舰起航,乘风破浪
由于我本人对海军不太了解,因此这里只能简单的做一个介绍。游戏里罗马的海军舰艇主要可以分为“利布尼”(Liburnian)和“德罗蒙”(Dromon)两种,利布尼式战舰最初是一种轻型战舰,最早起源于伊利里亚地区的海盗,相比于先前的三列桨战舰,利布尼式战舰更轻、速度更快、也更灵活,是阿格里帕在公元前31年的亚克兴角海战中的致胜武器。利布尼式战舰在罗马帝国时期也得到了大力发展,逐渐成为了不同种类舰艇的统称,今天意大利的里窝那(Livorno)就是得名于这类战舰。
一艘利布尼式战舰
差不多到了阿提拉所在的那个年代,一种被称为“德罗蒙”(Dromon,这个词的原意是希腊语中的“奔跑”)的舰艇形式开始在地中海出现。德罗蒙是由利布尼发展而来的,相比利布尼式战舰,德罗蒙式战舰的特点就是它引入了三角帆并弃用了古老的撞角结构(虽然如此德罗蒙其实还是配备了撞击用的尖刺)从公元5世纪到12世纪,德罗蒙战舰都是拜占庭海军的主要舰艇类型,一艘大型德罗蒙战舰可以搭载200名水手和50名水兵,并装备投石机、弩炮甚至是希腊火等武器。
一艘重型德罗蒙战舰的模型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314/16524863494961.html